首页 / 正文

  新收一切藏经音义序

    处士顾齐之

  慧琳法师。俗姓裴氏。疏勒国人也。夙蕴儒术。弱冠归于释氏。师不空三藏。至于经论。尤精字学。建中末乃著经音义一百卷。约六十万言。始于大般若经。终于小乘记传。国初有沙门玄应及太原郭处士。并著音释。例多漏略。有西明寺玄畅上人。克绍前烈晦明不倦。志夺秋霜之净。心涵止水之鉴。乃寻其遗逸。蕴而藏诸。焚之以栴檀。饰之以绮绣。光前绝后。骇目惊心。福祉生焉。弘利博矣。齐之不敏欲窥藏经。乃询于畅公蒙示音义。齐之以为。文字之有音义。犹迷方而得路。慧灯而破闇。潜虽伏矣。默而识之。于是审其声。而辩其音。有喉腭龂齿唇吻等。有宫商角徵羽等音。晓之以重轻。别之以清浊。而四声递发五音迭用。其间双声叠韵循环反覆。互为首尾参差勿失。而义理昭然。得其音则义通。义通则理圆。理圆则文无滞。文无滞则千经万论如指诸掌而已矣。朝凡暮圣岂假终日。所以不离文字而得解脱。无师之智肇自心源拆。疑滞之胸襟。烛昏蒙于倏忽。真诠俗谛。于此区分梵语唐言自兹明白。又音虽南北。义无差别。秦人去声似上。吴人上声似去。其间失于轻剽伤于重浊。罕分鱼鲁之谬。多传豕亥之误。至如四十二字母及十二字音。从毗卢遮那佛心生。则鸟迹虫文之所不逮。然源流有异音义无殊。披沙拣金从理证性。性得而言可遣。言可遣而文字亦忘。同归一真如则筌蹄弃矣。上座明秀寺主契元都维那玄测。皆精悫真乘护持圣典。文华璀璨经论弘赡。或道情深远独得玄珠。或律行清高孤标戒月。上以惬圣贤之意。下以旌勤恳之心。因命匪才敬而为序(时开成五年九月十日)。

  一切经音义序

    试太常寺奉礼郎景审述

  昔者素王设教。著十翼而通阴阳。玄帝谈经。演二篇而明道德。岂若能仁出代独步迦维。会三乘于鹫峰。转四轮于鹿苑。繇是有半满之字。敷贯散之花。因缁客而西至。驱白马以东迈。是知不无不有掩蔽邪徒。即色即空甄明正道。于是慧云蓄润。垂叆叇而荫群氓。法雨含滋。散空蒙而沾众草。斯之功利不可胜言。大矣哉。觉皇之为教也。若乃书之贝叶编诸海藏。结集由饮光之心。文义宣庆喜之口。流传此土七百余年。至于文字或难偏傍有误。书籍之所不载。声韵之所未闻。或俗体无凭。或梵言存本。不有音义诚难究诸。欲使坐得明师立闻精谊。就学无劳于负笈。请益讵假于抠衣。所以一十二音宣于涅槃奥典。四十二字载乎花严真经(十二音是翻梵字之声势也。旧云十四音误也。又有三十四字名为字母。每字以十二音翻之。遂成四百八字。共相乘转成一十八章名曰悉谈。如新涅盘经音义中广明矣)。故曰无离文字解脱也。暨国朝初有沙门玄应。孤标生知独运先觉。明唐梵异语。识古今奇字。撰一切经音义一部。凡二十五卷。可以贻诸后进光彼先贤。作彼岸之津梁。涉法门之键钥。次有沙门慧苑。撰新译华严音义二卷。并编于开元释教录。然以后译经论及先所未音者。至于披读讲解。文谬谊乖得失疑滞。寡闻孤陋莫有微通。多见强识罕能尽究。然而自慠之辈。耻下问而不求。匿好之流。[希-巾+ㄙ]深知而不答。则圣言有阻能无悲焉。有大兴善寺慧琳法师者。姓裴氏。疏勒国人也。则大广智不空三藏之弟子矣。内精密教。入于总持之门。外究墨流。研乎文字之粹。印度声明之妙。支那音韵之精。既瓶受于先师。亦泉泻于后学。鞮译回缀参于上首。师掇其阙遗叹其病惑。览兹群经纂彼诂训。然则古来音反多以傍纽而为双声。始自[服-月+舟]虔元无定旨。吴音与秦音莫辩。清韵与浊韵难明。至如武与绵为双声。企以智为叠韵。若斯之类盖所不取。近有元庭坚韵英。及张[戩-(ㄙ*ㄙ)+(ㄠ*ㄠ)]考声切韵。今之所音取则于此。大略以七家字书释谊(七书谓玉篇。说文。字林。字统。古今正字。文字典说。开元文字音义)七书不该百氏咸讨。又训解之末兼辩六书。庶因此而识彼。闻一以知十。师二十余载。傍求典籍。备讨经论。孜孜不倦。修缉为务。以建中末年创制。至元和二祀方就。凡一百轴。具释众经。始于大般若。终于护命法。总一千三百部。五千七百余卷。旧两家音义合而次之。标名为异(两家谓玄应慧苑等)浩然如海吞众流以成深。皎兮若镜照群物以无倦。元和十二年二月三十日。绝笔于西明寺焉。审以颇好文字择善从之。许为不请之师。自愧未成之器。因启其卷乃告厥功。谬以微才叙之云尔。

猜你喜欢
  卷第十八·佚名
  卷第三·佚名
  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少康
  第八 波须罗经之义释·佚名
  论秘传·印光
  真心直说 原文·知讷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佚名
  卷十六·佚名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佚名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三·智旭
  初品 居士品·佚名
  卷六十九·佚名
  答熊慕新问(十八则)·太虚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佚名
  目录·铁壁慧机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八出 密约·孟称舜

    【鹊桥仙】〔旦上〕香肌玉体,恹恹愁损,怕见红飘成阵。缕金衣上渍啼痕,盼不得天涯人近。临别殷勤诗语长,云云去后早回乡。小楼记取梅花约,目断江山几夕阳。自那日申生匆匆别去,经今月余,杳无音耗,好牵系人也。【桂枝香】多愁多

  • ◆苕溪渔者郯韶(云台集)·顾嗣立

    韶字九成,吴兴人。好读书,慷慨有气节。至正中,尝辟试漕府掾,不事奔竞,澹然以诗酒自乐。自号云台散吏,又号苕溪渔者。日往来于玉山,与诸君相唱和。素不善画,偶捉笔为山水图,辄烂熳奇诡,坐客咸啧啧称叹。作诗务追开元、大历之盛,杨

  • 谷城山馆集卷二·于慎行

    (明)于慎行 撰○五言古诗叙曰余为五言古风好学魏晋非其质也夫魏晋之于五言岂非神化学之则迂矣何者意象空洞朴而不敢琱轨涂整严制而不敢骋少则难变多则易穷古所谓鹦鹉语不过数声尔原本性灵极命物态洪纎明灭毕究精韫唐果

  • 三集 一卷·钱德苍

    缀白裘三集序唐人多以绝句为乐府,往往甫经脱稿,卽已被之管弦。观旗亭画壁,而黄河远上,遂为千秋佳话。迄乎元代,倚声按谱,而乐府乃有专家矣。钱君沛思,先有缀白裘一二集之辑,以公同好;今复拾翠采芳,汇为三集:艳而不荡,婉而多风,衣冠

  • 续明纪事本末卷之七·倪在田

    闽海遗兵 宏光元年夏闰六月丁亥,隆武帝即位于福州。王讳聿键,唐王盛器子也;崇祯五年,嗣位。以兵援北都,被废;幽高墙。宏光帝立,得释,使居广西,是年五月,次杭州。宏光帝被执,启上潞王,请监国;不从。总兵郑彩、郑鸿逵自京口,户部郎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七 礼略七·纪昀

    礼略宾礼军礼○宾礼三恪二王后△三恪二王后唐太宗贞观二年立二王后庙置国官玄宗天宝八载封后魏孝文十代孙元伯明为韩国公以备三恪初王勃谓王者乘土王世五十数 尽千年乘金王世四十九数九百年乘水王世二十数六百年乘木

  • 世家卷第十九 高丽史十九·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毅宗三。○(己丑)二十三年春正月戊午朔王受朝贺代制臣僚贺正表宣示宰枢近侍国学文臣。 于是禁内六官文臣等奉表贺御制王喜赐酒果以行头

  •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司马迁

    支菊生 译注【说明】荆王刘贾、燕王刘泽,同是刘邦的远房兄弟,并且都因在刘统一天下中立有战功而被封为王侯,所以司马迁把他们列在同一篇中记述。刘贾的战功主要是在楚汉相争中建立的,特别是在垓下之围中

  • 读例存疑卷一·薛允升

    名例律上之一(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体例也。)五刑十恶八议应议者犯罪应议者之父祖有犯职官有犯文武官犯公罪文武官犯私罪五刑:巻首笞刑五(笞者,撃也,又训为耻。用小竹板。)一十(折四板)二十(除零折五板)三十(除零折一十板)四十

  • 速哥传·宋濂

    速哥,蒙古族人,姓怯烈氏,为人外表朴素耿直,而内心沉着,有勇有谋,为太宗所深知。太宗命他出使金朝探听虚实,临行时对他说:“你此去即使不能还,保你子孙不忧富贵。”速哥忙拜谢道“:臣为君死是应当的,今奉使金朝,有陛下神威,无可虑者

  • 秦攻赵长平·佚名

    【提要】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聪明的人会识破他人的圈套,愚蠢的人掉进他人的圈套还不自知。出谋划策时,掌握对方的计谋始终是第一位的。 【原文】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

  • 卷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刘子卷八       北齐 刘昼 撰兵术第四十太古淳朴民心无欲淳浇则争起而战萌生焉神农氏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後蚩尤强暴好习攻战销金为刃割革为甲而兵遂兴矣黄帝战於涿鹿【神农世衰

  • 卷下·戴震

    人之不尽其才,患二:曰私,曰蔽。私也者,生于其心为溺,发于政为党,成于行为慝,见于事为悖,为欺,其究为私己。蔽也者,其生于心也为惑,发于政为偏,成于行为谬,见于事为凿,为愚,其究为蔽之以己。凿者,其失诬;愚者,其失为固;诬而罔省,施之事亦为

  • 佛说频婆娑罗王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中。与大苾刍众俱。皆是法中耆旧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除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证得解脱。如是之众满一千人。尔时世尊而起思

  •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纯陀品第二尔时会中有优婆塞。是拘尸[邱-丘+冉]城工巧之子名曰纯陀。与其同类十五人俱。为令世间得善果故。舍身威仪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悲感流

  • 入大乘论卷下·佚名

        坚意菩萨造    北凉三藏法师道泰等译  讥论空品第二  问曰。汝先说调顺乘大苦乘。得妙果报。菩萨所得境界。甚难了知。答曰。菩萨行处。微妙甚难。于三阿僧祇劫。乃可成就。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在

  • 东坡诗集注·王十朋

    诗文注。南宋王十朋(1112—1171)撰。三十二卷。十朋字龟龄,自号梅溪。浙江乐清人。绍兴进士,历知饶夔湖泉诸州,累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著有《梅溪集》、《会稽三赋》等。此集收所注东坡诗有纪行一卷,游览二卷,古迹

  • 云南买马记·佚名

    行记。北宋杨佐撰。佐,峨眉(今属四川)人,熙宁七年(1074)以进士应募赴大理国议买战马,此文即记其率队从四川出发,道经虚恨、束密诸少数民族地区,到达大理国议定而返的经过。所记途中少数民族及大理国社会经济,生活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