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理事

(内分:理事、心性、悟证、宗教、持咒、出家、谤佛、师道、戒律、经典、中阴、四土、舍利、臂香、境界、神通、秘传、扶乩、炼丹、事须适宜、富强、预防灾祸诸类)

●(以下论理事)

世出世间之理, 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 不出因果二字。众生沉九界, 如来证一乘, 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 苦乐悬殊者, 由因地之修德不一, 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阐扬佛法, 大非易事。唯谈理性, 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 则上士每厌闻熏。(中略)然因果、心性, 离之则两伤, 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 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 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而末法众生, 根机陋劣。禅、教诸法, 唯仗自力, 契悟尚难, 何况了脱?唯有仗佛力之净土法门, 但具真信切愿, 纵五逆十恶, 亦可永出轮回, 高预海会。此不可思议之最上乘法, 宜理事并谈, 诫劝齐施。【书一】七

●须知净土法门, 具四法界。所有事相, 皆事事无碍之法界也。读而修者, 切不可执理废事。倘一执之, 则事理两丧。如人知意根最胜, 而废弃五根, 则意根亦无地可立矣。唯即事以明理, 由理以融事者, 方可无过。所谓净土要旨, 全事即理。理事圆融, 即契本体。早知师已饱餐王膳, 而犹汲汲于献芹者, 不过表穷子思归之寸忱, 兼欲雪往昔谤法之愆尤也。【书一】四

●今之聪明人, 虽学佛法, 以未亲近具眼善知识, 率皆专重理性, 拨弃事修, 及与因果。既拨事修因果, 并理性而失之。所以每有才高等辈, 词惊鬼神, 究其行为, 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其病根, 皆由拨事修因果之所致也。俾上智者徒生怜愍, 下愚者依样妄为。所谓以身谤法, 罪过无量。【书一】十三

●知之匪艰, 行之维艰。世有一班掠虚汉, 闻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 或由阅教参宗, 悟及此理。遂谓我与佛同, 而了无所用其若修若证。遂放心恣意于一切境缘之中。误谓六尘即觉, 贪瞋痴即戒定慧, 何须制心摄身, 无绳自缚。此种见解, 最为下劣。谓之执理废事, 拨无因果。如以画饼充饥, 陵空作屋, 自误误人, 罪岂有极?以善因而招恶果。三世诸佛, 名为可怜悯者。【书一】六五

●今人多尚空谈, 不务实践。劝修净业, 当理事并进, 而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 全事即理。终日事持, 即终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 一闻理持, 便觉此义深妙。兼合自己懒惰懈怠, 畏于劳烦持念之情, 遂执理废事。既废于事, 理亦只成空谈矣。【书一】八十

●事持者, 信有西方阿弥陀佛, 而未达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 如子忆母, 无时暂忘。此未达理性, 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 信西方阿弥陀佛, 是我心具, 是我心造。心具者, 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 依心具之理而起修, 则此理方能彰显, 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 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 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 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 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 性德方显。虽悟理而仍不废事, 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故下曰:“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 为系心之境, 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 千古未有。实为机理双契, 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 孰克臻此!以事持纵未悟理, 岂能出于理外?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既悟焉, 则即事是理。岂所悟之理, 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 事不离理, 事理无二。如人身心, 二俱同时运用。断未有心与身, 彼此分张者。达人则欲不融合而不可得。狂妄知见, 执理废事, 则便不融合矣。【书二】三四

●此心周遍常恒, 如虚空然。吾人由迷染故, 起诸执著。譬如虚空, 以物障之, 则便不周遍、不常恒矣。然不周遍、不常恒者, 乃执著妄现。岂虚空果随彼所障之物, 遂不周遍、不常恒乎?是以凡夫之心, 与如来所证之不生不灭之心, 了无有异。其异者, 乃凡夫迷染所致耳, 非心体原有改变也。弥陀净土, 总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则阿弥陀佛, 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 固当常念。既能常念, 则感应道交, 修德有功, 性德方显, 事理圆融, 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 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 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书二】三四

●宗门所说, 专指理性, 非论事修。所以然者, 欲人先识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然后依此理, 以起修因证果, 超凡入圣, 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论】三

●克论佛法大体, 不出真俗二谛。真谛则一法不立, 所谓实际理地, 不受一尘也。俗谛则无法不备, 所谓佛事门中, 不舍一法也。教则真俗并阐, 而多就俗说。宗则即俗说真, 而扫除俗相。须知真俗同体, 并非二物。譬如大圆宝镜, 虚明洞彻, 了无一物。然虽了无一物, 又复胡来则胡现, 汉来则汉现, 森罗万象俱来则俱现。虽复群相俱现, 仍然了无一物。虽复了无一物, 不妨群相俱现。宗则就彼群相俱现处, 专说了无一物。教则就彼了无一物处, 详谈群相俱现。是宗则于事修而明理性, 不弃事修。教则于理性而论事修, 还归理性。正所谓称性起修, 全修在性, 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 事理两得, 宗教不二矣。【论】十一

●所言念佛三昧, 说之似易, 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 久当自得。即不能得, 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 当必稳得蒙佛接引, 带业往生。事一心, 若约蕅益大师所判, 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 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 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 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 外现作凡夫, 则此之二一, 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 则事一尚不易得, 况理一乎?当过细看光与永嘉某居士之极长一信, 则可知。至于悟无生以后, 护持保任, 销熔余习, 彼自了明, 何须预问。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否则纵令饮者说得十分的确, 而未饮之人, 究不知其是何滋味。以居士将此悟无生忍, 看得容易, 恐自己或悟而不知保任护持, 致余习复蒙, 得而复失, 故有此问。

真无生忍, 实非小可, 乃破无明证法性, 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 即别教之初地也, 谈何容易。祈且依光《文钞》所说而行, 待其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 及信愿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识异说所夺, 此后若有余力, 不妨兼研诸大乘经论, 以开智识, 以为宏净土之根据。如是则虽是凡夫, 可以随机利生, 行菩萨道。且勿妄意高远, 恐或于事理不清, 则难免着魔。永嘉某居士之长信, 专治此病。彼病与汝病, 名目不同, 性质是一, 光固不愿多说, 祈于彼信领会之。须知悟后之人, 与未悟之人, 其修持仍同, 其心念则别。未悟无生者, 境未至而将迎, 境现前而攀揽, 境已过而忆念。悟无生者, 境虽生灭, 心无生灭, 犹如明镜, 来无所黏, 去无踪迹。其心之酬境, 如镜之现象, 绝无一毫执著系恋之思想。然虽于境无心, 犹然波腾行海, 云布慈门, 凡世间纲常伦理, 与夫上宏下化之事, 必须一一认真实行, 虽丧身命, 不肯逾越。且莫认作于境无心, 便于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 悉皆废弛。若存此见, 则是深着空魔, 堕于顽空。由兹拨无因果, 肆意冥行, 乃成以凡滥圣、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阿鼻地狱种子矣。此中关系, 甚深甚深, 光固不得不为略陈其利害也。【书一】九七

●若约实际理体而论, 则凡圣生佛、因果修证, 俱不可得。若据修持法门而谈, 则如来上成佛道, 众生下堕阿鼻, 皆不出因果之外。明理性不废事修, 则为正知。执理性废弃事修, 则成邪见。毫厘之差, 佛狱立判。【记】十八

猜你喜欢
  胜鬘宝窟卷下(之本)·吉藏
  贤首五教仪序·续法
  卷十二·普济
  起世因本经卷第五·佚名
  观心食法·智顗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二·湛然
  卷第七十六·佚名
  卷二十·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九·佚名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五卷·龙树
  屺山二隐禅师语录序·本谧
  第十二章 第三结集时代·多罗那他
  卷五百四十九·佚名
  卷四·赜藏主
  贤首五教仪卷第二·续法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九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九十五费冠卿费冠卿字子军池州人元和登第母卒叹曰干禄养亲得禄而亲丧何以禄为遂隐池州九华山长庆中殿院李行修举其孝节召拜右拾遗不赴集一卷今存诗十一首不赴拾遗召【一作以拾遗召不起赋

  • ●卷十四·邵博

      陈叔易言:“王荆公得东坡《表忠观碑》本,顾坐客曰;‘似何人之文?’自又曰:‘似司马迁。’自又曰:‘似迁何等文?’自又曰:‘《三王世家》也。’”予以为不然。司马迁死,其书亡《景帝》、《武帝》二《纪》、《礼书》、《乐书

  • 东汉会要卷三十七【阙】·徐天麟

    方域上【阙】

  • 卷四十五·宋·蒋一葵

    【仁宗祯】 〔初,真宗无子,宫中祝天求嗣,上帝以问诸真,惟赤脚大仙一笑,宫人李氏诞生帝。既生,哭不止,有道士至阙,言能止儿啼,召入,以手抚之曰:“莫叫莫叫,何似当时莫笑!”哭遂止。少时,在宫中所着鞋袜悉去之,禁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三十七·佚名

    嘉靖四十三年八月庚午朔升贵州布政使司右参政沈桥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郑茂俱为按察使桥湖广茂河南○以山西备虏免太原大同府属州县正官及行太仆寺卿入觐○兵部奉旨集议京营实政其略言 祖宗设营兵于京师以壮边兵之根本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七·佚名

    弘治十三年十月壬午朔孟冬享 太庙○遣驸马都尉马诚游泰分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文武衙门各分官陪祭○遣仪宾周钺祭 景皇帝陵寝○遣内官祭恭让章皇后陵寝○遣内官祭司井之神○癸未兵部尚书马文升等言狭西延绥环

  • 卷之七百五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檄查大湖崇爻山后余孽·丁曰健

    日者郑固就擒,逆谋溃败,南路余擘,将从此永清矣。据供王忠等有党千人在内山大湖崇爻山后;贼口譸张,虽未足据为凭信,然不可以不防也。其令千总何勉、把总康赐由罗汉门大武垄分道并入,直抵大湖,采探有无匪类踪迹,并

  • 御制题两汉博闻·杨大雅

    御制题两汉博闻迁创班承范继哉纂言功足补秦反博闻特举两书要颇缪还兼百卷该【史记一百三十卷举成数也】撰者或讹杨【侃】及鲁【黄鲁曽考晁公武读书志以两汉博闻为杨侃撰其书采前后汉书中隽语为标目先载本文而备列诸家

  • 倪岳传·张廷玉

    倪岳,字舜咨,上元人。父亲倪谦,奏命祭祀北岳时,母亲梦见红衣仙人进入房间,就生下了儿子,于是以“岳”为名。倪谦死时任南京礼部尚书,谥号文僖。倪岳考中天顺八年(1464)进士。任庶吉士,授编修职。成化年间,历任侍读学士,到东宫当

  • 卷二百二十四·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二十四明 杨士奇等 撰兵制宋孝宗时知太平州洪遵乞存留拣中禁军劄子曰臣仰憔陛下锐意武事恢复之志不懈益虔区区防江固无所事然备豫不虞古人

  • 勤俭·魏裔介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座右编]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一夫不耕,必受其饥;一妇不蚕,必受其寒。是勤可免饥寒也。农民昼则力作,夜则颓然甘寝,非心淫念无从而生,是勤可远患也。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周公论三宗文王之寿,必归之无

  • 提要·张虙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月令解       礼类三【礼记之属】提要【臣】等谨案月令解十二卷宋张虙撰虙慈溪人庆元丙辰进士官至国子祭酒是编乃虙端平初入侍读幄时以纂未及竟以病归家居时乃续完之表进於朝十二月

  •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佚名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lsquo;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rsquo;复告大众:&lsquo;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rsquo;又复告诸大众:&lsquo;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rsquo;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合掌白佛言:&l

  • 卷第二十二·居顶

    续传灯录卷第二十二目录 大鉴下第十四世 &middot; 黄龙晦堂心禅师法嗣四十七人 &middot;黄龙悟新禅师 &middot;黄龙惟清禅师 &middot;泐潭善清禅师 &middot;青原惟信禅师 &middot;夹山晓纯禅师 &middot;三圣继昌禅师

  • 火龙神器阵法·焦玉

    中国明代焦玉(生卒年不详)著。明代关于火药、火器技术的专著。1350年左右,各种火器已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制作工艺水平极低。焦玉鉴于此,收集整理了各种制药配方,研究了各种火器的使用原则,撰写成书,于永乐十

  • 功臣宴敬德不伏老·杨梓

    元杂剧剧本。一作《下高丽敬德不伏老》。简名《功臣宴》或《敬德不伏老》。杨梓撰。末本。考诸唐史,尉迟敬德打李道宗、征高丽事,载于《唐书》本传,杂剧系据史书敷演而成。剧演唐太宗设宴招待开国元勋十大总管,规定功高者

  • 诗传诗说驳义·毛奇龄

    清毛奇龄(1623—1716)撰。五卷。奇龄有《西河全集》已著录。针对当时盛传托名干子贡、申培之《诗传》、《诗说》而作。明嘉靖年间,鄞人丰坊作《鲁诗世学》一书,不为《毛诗》所束缚,自出新义,往往发旧注所不曾发。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