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心性

● (以下论心性)

夫心者, 即寂即照, 不生不灭, 廓彻灵通, 圆融活泼, 而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本。虽在昏迷倒惑具缚凡夫之地, 直下与三世诸佛, 敌体相同, 了无有异。故曰: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但以诸佛究竟证得, 故其功德力用, 彻底全彰。凡夫全体迷背, 反承此功德力用之力, 于六尘境, 起贪瞋痴, 造杀盗淫。因惑造业, 因业感苦。惑、业、苦三, 互相引发。因因果果, 相续不断。经尘点劫, 长受轮回。纵欲出离, 末由也已。喻如暗室触宝, 不但不得受用, 反致被彼损伤。迷心逐境, 背觉合尘, 亦复如是。如来悯之, 为说妙法, 令其返妄归真, 复本心性。初则即妄穷真, 次则全妄即真。如风息波澄, 日暖冰泮, 即波冰以成水, 波冰与水, 原非二物。当其未澄未泮之前, 较彼既澄既泮之后, 体性了无二致, 相用实大悬殊。所谓修德有功, 性德方显。若唯仗性德, 不事修德, 则尽未来际, 永作徒具佛性、无所恃怙之众生矣。故《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夫五蕴者, 全体即是真如妙心, 但由一向迷背, 遂成幻妄之相。妄相既成, 一真即昧。一真既昧, 诸苦俱集。如风动则全水成波, 天寒则即柔成刚。照以甚深般若, 则了知迷真成妄, 全妄即真。如风息日暖, 复还水之本体耳。故知一切诸法, 皆由妄情所现。若离妄情, 则当体全空。以故四大咸失本性, 六根悉可互用。所以菩萨不起灭定, 现诸威仪。眼根作耳根佛事, 耳根作眼根佛事。入地如水, 履水如地。水火不能焦濡, 虚空随意行住。境无自性, 悉随心转。故《楞严》云:若有一人发真归元, 十方虚空, 悉皆消殒。乃照见五蕴皆空之实效也。归者, 归投、归还, 即返照回光、复本心性之义。然欲返照回光、复本心性, 非先归心三宝、依教奉行不可。既能归心三宝、依教奉行, 自可复本心源、彻证佛性。既得复本心源、彻证佛性, 方知自心至宝, 在迷不减, 在悟不增。但以顺法性故, 则得受用, 违法性故, 反受损伤, 而利害天渊迥别耳。【跋】一

●众生者, 未悟之佛。佛者, 已悟之众生。其心性本体, 平等一如, 无二无别。其苦乐受用, 天地悬殊者, 由称性顺修、背性逆修之所致也。其理甚深, 不易宣说。欲不费词, 姑以喻明。诸佛致极修德, 彻证性德。譬如大圆宝镜, 其体是铜。知有光明, 日事揩磨。施功不已, 尘尽光发。高台卓竖, 有形斯映。大而天地, 小而尘毛, 森罗万象, 炳然齐现。正当万象齐现之时, 而复空洞虚豁, 了无一物。诸佛之心, 亦复如是。断尽烦恼惑业, 圆彰智慧德相。尽来际以安住寂光, 常享法乐。度九界以出离生死, 同证涅槃。

众生全迷性德, 毫无修德。譬如宝镜蒙尘, 不但毫无光明, 即铜体亦被锈遮, 而不复现。众生之心, 亦复如是。若知即此铜体不现之废镜, 具有照天照地之光明。从兹不肯废弃, 日事揩磨。初则略露铜质, 次则渐发光明。倘能极力尽磨, 一旦尘垢净尽, 自然遇形斯映, 照天照地矣。然此光明, 镜本自具, 非从外来, 非从磨得。然不磨, 则亦无由而得也。众生背尘合觉, 返妄归真, 亦复如是。渐断烦惑, 渐增智慧。迨至功圆行满, 则断无可断, 证无可证。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神通智慧, 功德相好, 与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了无异致。然虽如是, 但复本有, 别无新得。若唯任性德, 不起修德, 则尽未来际, 常受生死轮回之苦, 永无复本还元之日矣。【杂著】四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而佛与众生, 心行受用, 绝不相同者。何也?以佛则背尘合觉, 众生则背觉合尘。佛性虽同, 而迷悟迥异, 故致苦乐升沉, 天渊悬殊也。若能详察三因佛性之义, 则无疑不破, 无人不欲修习矣。三因者, 正因、了因、缘因也。正因佛性, 即吾人即心本具之妙性, 诸佛所证真常之法身。此则在凡不减, 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 居涅槃而不净。众生彻底迷背, 诸佛究竟圆证。迷证虽异, 性常平等。二、了因佛性, 此即正因佛性所发生之正智。以或由知识, 或由经教, 得闻正因佛性之义, 而得了悟。知由一念无明, 障蔽心源。不知六尘境界, 当体本空, 认为实有, 以致起贪瞋痴, 造杀盗淫。由惑造业, 因业受苦。反令正因佛性, 为起惑造业受苦之本。

从兹了悟, 遂欲反妄归真, 冀复本性也。三、缘因佛性, 缘即助缘。既得了悟, 即须修习种种善法, 以期消除惑业, 增长福慧, 必令所悟本具之理, 究竟亲证而后已。请以喻明。正因佛性, 如矿中金, 如木中火, 如镜中光, 如谷中芽。虽复本具, 若不了知, 及加烹炼、钻研、磨砻、种植、雨泽等缘。则金、火、光、芽, 永无发生之日。是知虽有正因, 若无缘、了, 不能得其受用。此所以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 而即欲度脱。众生由不了悟, 不肯修习善法, 以致长劫轮回生死, 莫之能出。如来于是广设方便, 随机启迪。冀其返妄归真, 背尘合觉。【杂著】十五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窃谓不知其由, 虽痛何益?须知一切众生, 随业流转, 受生六道。生不知来处, 死不知去处。由罪福因缘, 而为升降。辗转轮回, 了无已时。如来悯之, 示以由惑起业, 由业感苦之因缘, 以及常乐我净, 寂照圆融之本体。令其了知由无明故, 遂有此身。即此色身, 全属幻妄。不但四大非有, 兼复五蕴皆空。既知蕴空, 则真如法性、实相妙理, 彻底圆彰矣。【记】十五

●用随缘故, 则有四圣六凡, 苦乐升沉之殊。而缘有染净, 必随其一。随染缘, 则起惑造业, 轮回六道。随净缘, 则断惑证真, 常住涅槃。由惑业有轻重, 故有人、天善道, 及阿修罗之善恶夹杂道, 并畜生、饿鬼、地狱之三恶道。而由惑起惑, 由业造业, 或善或恶, 了无定相。致所受生处, 辗转迁移, 如轮无端, 忽上忽下。以既具烦惑, 皆被业缚, 随业受生, 不能自主故也。由断证有浅深, 故断见思者, 证声闻果。侵习气者, 证缘觉果。破无明者, 证菩萨果。若无明净尽, 福慧圆满, 修德功极, 性德全彰者, 则证佛果。

证佛果者, 亦不过彻底究竟证其在凡夫地本具心性功德力用, 亲得全体受用而已, 实未加一丝毫于其初也。若声闻、缘觉、菩萨, 虽则所证高下不同, 然皆未能全体受用性具功德。而一切凡夫, 反承此不思议心性之力, 于六尘境, 起贪瞋痴, 造杀盗淫, 以致堕三恶道, 永劫沉沦者, 比比皆是, 可不哀哉!【序】十

●夫前之无始, 后之无终。包太虚而无外, 入微尘而无内。清净光洁, 湛寂常恒。无生无灭, 离相离名。在有非有, 居空不空者, 真性也。至于揽地、水、火、风之身, 乃筋骨血肉之聚。方生即灭, 才荣便悴。众骨支撑, 如以木为屋。一皮包裹, 犹以泥糊壁。里面尽屎尿脓血, 外头生垢汗发毛。蛆虫棋布, 蚤虱星罗。假名为人, 实我焉在。而且以眼、耳、鼻、舌、身、意之闲家具, 奔驰于色、声、香、味、触、法之荆棘林。由是起贪、瞋、痴之无明, 灭戒、定、慧之正智。五蕴本空, 谁肯一照?六尘无性, 人皆认真。致令万苦俱集, 一灵永昧者, 幻身与妄心也。《圆觉》所谓一切众生, 种种颠倒,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 此也。【序】三九

猜你喜欢
  在加尔各打印度文化协会欢迎会与该会会长谈话·太虚
  卷第五十九·佚名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三卷·慧远
  卷九·彭绍升
  大乘四法经释·佚名
  卷二百八十六·佚名
  中观论卷第四·龙树
  卷三十九(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第十八(第三诵之五)·佚名
  大雲初分善健度第二十九·佚名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五·佚名
  卷第六十七·霁仑超永
  序·佚名
  卷第二·李通玄
  第六十六章 他州事情观察·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五集卷六十八·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六十八古今体七十一首【辛亥八】出丽正门观稼碧天高朗金阳曝几暇乘凉策马予体贴衆情都跃跃揽观多稼信与与未臻塲纳敢有喜前切农愁幸弗虚益壮老当常已励木兰秋猕自

  • 巻十一·胡震亨

    钦定四库全书唐音癸签卷十一明 胡震亨 撰评彚七老杜诗好用自字【如寒城菊自花故园花自发风月自清夜之类不一而足】受字【修竹不受暑吹面受和风轻燕受风斜野航恰受两三人】进字【树湿风凉进山谷进风凉】逗字【如残生

  • 卷354 ·佚名

    苏辙 藏菜 爨清葵芥充朝膳,岁晚风霜断菜根。 百日园枯未易过,一家口众复何言。 多排瓮盎先忧尽,旋设盘盂未觉烦。 早晚春风到南圃,侵凌雪色有新萱。 苏辙 曹郎子文赴山阳令 囊空口众不堪闲,却

  • 卷三十二·沈德潜

    ☆戒显字晦山,太仓人。以下僧诗。○玩《登黄鹤楼》诗,应是遗民而为僧者,无诗稿,于卷轴中得之。○登黄鹤楼谁知地老天荒后,犹得重登黄鹤楼。浮世已随尘劫换,空江仍入大荒流。楚王宫殿铜驼卧,唐代仙真铁笛秋。极目苍茫渺何处,一

  • 列传第十五 穆崇·魏收

    穆崇,代人也。其先世效节于神元、桓、穆之时。崇机捷便辟,少以盗窃为事。太祖之居独孤部,崇常往来奉给,时人无及者。后刘显之谋逆也,平文皇帝外孙梁眷知之,密遣崇告太祖。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

  •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柯劭忞

      ○泰定帝   泰定皇帝,讳也孙扶木儿,裕宗之孙,显宗甘麻剌长子也。母曰宣懿淑圣皇后宏吉刺氏。世祖封显宗为晋王,出镇北边。统领太祖四大斡耳朵。至元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生帝于北边。   成宗大德六年,显宗卒,帝袭封

  • 卷之二百三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百二十五 曹寅奏请圣安并陈地方情形摺·佚名

    康熙五十年正月初三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江南自腊月至正月,雨雪调匀,年登大有。农工商贾,以及草木昆虫,无不乐生遂事,庆贺平成,街歌巷舞,欣逢圣世,海寓苍生,凡有血气之属,俱如焚香顶祝,仰诵无疆。旷古

  • 七三四 寄谕各省督抚留心查办外间流传剧本·佚名

    七三四 寄谕各省督抚留心查办外间流传剧本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大学士 公阿<桂>、尚书 额驸 公福<隆安>字寄各省督抚,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奉上谕:前因外间流传剧本,如明季国初之事,有关涉本朝字句,亦未必无

  • 蓝王圭传(附康履传)·脱脱

    蓝王圭、康履,起初都是康王府都监、入内东头供奉官,曾经跟从康王出使到金人军营。等到设元帅府后,他们一起主管机宜文字。朝廷派人催元帅府发兵救援京城,康履等请康王留在相州,康王大声呵斥他们后出发。康王即位后,蓝王圭、

  • 后晋纪二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天福二年(丁酉、937)·司马光

    后晋纪二后晋高祖天福二年(丁酉,公元937年) [1]春,正月,乙卯,日有食之。 [1]春季,正月,乙卯(初二),出现日食。 [2]诏以前北面招收指挥使安重荣为成德节度使,以秘琼为齐州防御使。遣引进使王景崇谕琼以利害。重荣与契丹将赵思温偕

  • 双桥随笔卷二·周召

    凤县知县周召撰宋赵子固不乐仕进隠居州之广陈镇时载以一舟舟中琴书尊杓毕具往往泊蓼汀苇崖看夕阳赋晓月为事尝到县县令宣城梅黻到船谒公公飞棹而去梅伫立岸上言曰昔人所谓名可闻而身不可见殆谓先生与王匡刘均合兵十五

  • 春秋传卷十五·胡安国

    宋 胡安国 撰文公下【癸顷王卯元年】九年【晋灵三齐昭十五衞成十七蔡庄二十八郑穆十曹共三十五卒陈共十四桓十九宋昭二秦康三楚穆八】春毛伯来求金音注【来求止此自是鲁虽不修贡周无求矣】【毛伯天子大夫何以不称使

  • 佛说杂藏经·佚名

    东晋平阳沙门法显译  佛弟子诸阿罗汉。诸行各为第一。如舍利弗。智慧第一。乐说微妙法。目连神足第一。常乘神通。至六道见众生受善恶果报。还来为人说之。目连又一时至恒河边。见五百饿鬼。群来趣水。有守水鬼。执

  • 卷第二十四·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四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佛祖世系表第十传道以心不以迹固也。至论祖祖授受之际。必使循迹而后可知心。苟能知心何必去迹。然则何为其迹邪。岂不曰有教以为之说。有观以为之行。行必顾说。说必顾行

  •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梁启超撰。载《饮冰室文集》卷十六。清光绪二十六年一月(1900.2)维新变法失败后避难日本时,发表在《清议报》第35册上的一篇著名政论散文。作者怀着强烈的爱国激情,驳斥了帝国主义者所谓中国是“老大帝国”的论调,极

  • 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长筌子

    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金末元初全真派道士长筌子注。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此书是《太古经》注本。原经约出于唐宋间,分作三章,论述修真养性之道。认为无动无为是万物之本,不视不听是谓太玄。修道者养其真火,固

  • 前定录·钟辂

    唐代志怪小说集。1卷。钟簵(今本署钟辂)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钟簵《前定录》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小说家著录:“唐崇文馆校书钟簵撰,凡二十二事,别本又有续录二十四事。”钟簵生平不详,仅知是唐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