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九

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精进波罗蜜多品第九之五

复次舍利子。尔时净持菩萨摩诃萨。于彼剑林桥道。亦不经行心不随顺。彼诸天魔作大恶声。于菩萨所恐怖娆恼。时净持净住二菩萨摩诃萨。皆悉不听。又诸天子于虚空中赞如是言。彼二菩萨。具足能行如是正行。如是大悲如是勇猛。彼二菩萨于千岁中。唯专想佛。是时胜高如来化行已毕。入般涅盘。空中诸天见彼如来般涅盘后告言。善男子。彼胜高如来已般涅盘。时二菩萨闻是语已即时往诣胜高如来般涅盘所安置床座。到已合掌恭敬住立一面。以悲恋故忆念如来。于七日中目不暂舍。尊重赞叹。时二菩萨。勇猛精进行菩萨行。利乐有情如负重担。亦于是时。佛前住立如般涅盘。上生梵世生梵天已。复来诣彼胜高如来应正等觉窣堵波所。于四万岁中。旋绕礼拜作诸供养。又于七万岁中。持诸幡盖供养恭敬。复以上妙香花饮食。供养塔庙。彼二菩萨于梵天中尽其寿命。而复下生阎浮提中。于转轮王胜族家生得宿命智。既诞生已互相谓言。应当修习不放逸行。是时菩萨说伽陀曰。

我等生王胜族中获大神通免诸难

当愿常行不放逸亲近无上菩提道

尊贵富饶诸欲乐是法速朽不可信

智者应当悉了知希求最上大菩提

若人求是菩提道应舍富饶诸欲乐

为利有情求出家修持最上清净行

我于往昔无量劫与诸有情多贪求

于五欲乐猛炽然谓言受用常无足

我今觉悟诸欲乐尊贵富饶及眷属

悉能弃舍誓出家精进为求菩提道

我昔俱时十六岁舍家出家求出离

剃除顶发被法服于千岁中行梵行

又于是时俱入灭而复往生梵世天

于其梵世复舍寿生此阎浮胜族中

复次舍利子。彼时复有佛出。名号最上勇猛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二菩萨诣彼佛所。亲近供养。尊重赞叹。发净信心舍家出家。剃除顶发而被法服。于俱胝劫修行梵行。舍利子。彼二菩萨于无量世时。已曾值遇百千诸佛亲近供养。于一一佛所具修梵行。尊重赞叹恭敬供养。舍利子。时净持菩萨过是已后。先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勇猛精进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住世九十俱胝岁。彼佛有九十俱胝那逾多大声闻众。悉来集会。舍利子。彼时净住菩萨。于彼勇猛精进如来世时作转轮圣王。于彼佛所尊重赞叹。复以上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种种供养。于三月中供养彼佛及苾刍众。舍利子。时彼转轮圣王作供养已。彼勇猛精进如来应正等觉。欲令转轮圣王生大觉悟。说伽陀曰。

若行最上精进行一切佛法乐希求

若诸有情耽欲乐一切义利极难得

若于欲乐不远离损自利故及损他

于此应当悉弃舍而求最上诸佛法

我今令汝亦复然往昔眷属皆弃舍

及发无边大誓愿速求成就菩提果

汝见我已成佛道鹿野苑中转法轮

若于诸欲生爱著不能速成大菩提

诸佛皆说离诸欲于放逸法不复生

智者于此善信随即能远离诸业障

汝于恶慧持重檐无义利法何安住

若于诸欲不觉悟佛说皆为诸苦因

尔时世尊。说是伽陀已。时转轮圣王生大觉悟。于诸世间国城妻子。父母眷属臣佐仆从。诸小国邑一切吏民。财宝库藏。悉皆弃舍。住立佛前说伽陀曰。

假使身肉皆枯竭至于殒灭旷野中

誓舍国邑诸宫殿希求最上佛菩提

又复发起大精进利乐一切诸有情

于大旷野辽迥处舍家出家乐修行

永愿弃舍诸欲乐远离罪业及痴迷

若于诸染而执著应当弃背菩提道

所有诸欲及王位一切誓将皆弃舍

我于世尊教法中愿乐出家行正行

智者远离诸欲境于菩提道志修行

应发精进勇猛心若耽杂染背佛道

我今于彼诸欲境王位欲乐已弃捐

勤于佛法求出离精进愿速成菩提

时转轮圣王。说是伽陀已。即于彼佛亲近供养。发大信敬舍家出家。剃除须发而被法服。王出家已。彼时复有六十百千俱胝那逾多人。亦复发大信敬舍家出家。彼勇猛精进如来化行已毕。复于是时入般涅盘。时转轮圣王。见佛灭度悲感懊恼。收取舍利作供养已。亦复命终上生兜率陀天。彼天没已。而复下生阎浮提中。于彼时分乃得成佛。号曰善行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佛住世一俱胝岁。复有俱胝那逾多大声闻众皆来集会。皆是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心得自在。到于彼岸。复有十万菩萨摩诃萨众。得不退转住不退地。誓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彼佛说法教化无量阿僧祇有情。作善利已而般涅盘。彼佛灭后正法住世满一劫已。然后分布其佛舍利。供养恭敬。如我灭后分布舍利。等无有异。舍利子。彼净住菩萨摩诃萨。于菩萨精进波罗蜜多之行。而常随学然无懈惓。由于往昔依止一类造作宝锁。有情而住起嫉妒故。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求菩提道时。于他种族发起嫉妒。应知彼时有三种怖。何等为三。一者于非理处而行乞食。二者不应语言而共语言。三者见余苾刍而生嫉妒。如是等处一向增长嫉妒过失。以是因缘。于地狱道如己舍宅。如是于彼行精进者。犹若盲人于诸险难边地。邪见之所受生为彼摄受。舍利子。又见余苾刍心生忿怒。亦不顾视。起嫉妒心令他忿诤。作极恶相出粗犷言。以是因缘。堕地狱道如己舍宅。于彼受生建立种子。纵得人身生诸险难边地邪见。为彼摄受。心无慈慜乐多损害。于他谄曲乐多随顺。舍利子。时彼菩萨摩诃萨。于他种族生嫉妒时。应当思念如是三种怖畏。如是言已。尊者舍利子白佛言。希有世尊。菩萨摩诃萨乃能听闻如来如是行相。于彼种族不生嫉妒。得大善利而得出离。又舍利子言。善哉世尊。我等诸声闻众亦愿闻是法要。云何于彼种族不生嫉妒。而得出离于地狱道及诸生盲险难恶道。皆得解脱。佛告舍利子。无因缘故且止是事。舍利子言。我等云何离诸诽谤不生邪见。常生中国。见佛闻法修声闻行。如是语已。佛告舍利子。善哉善哉。汝能问于如来如是法义。舍利子。若诸有情乐习世间外道典籍。不应为说。若于佛法恭敬信解。志乐修学即当为说。何以故。舍利子。若于世俗外道典籍而不远离。我则说为斗诤根本是佛法难。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坚固信解不生放逸。于长夜中寻伺观察。于诸有情心生救护。乃能往诣如来咨问法义。闻是法已。欢喜爱乐如说修行。

复次舍利子。若诸有情劣弱精进。而求涅盘者不惟难得。亦复转增三种过失。所谓利养尊重名称。而复乐于朋友种族。及诸眷属为自资养。而常贪求作不义利。由此三事而追求故。于三恶道不能解脱。以是劣弱精进故。堕于地狱饿鬼畜生。焰魔罗界障生天道。又复于饿鬼趣中常生斗诤。舍利子。彼诸有情于诸善法不肯信受。而常亲近诸恶朋友。于寂静处不乐本住。而复乐住诸白衣舍。闻诸长者发如是言。若此安住。我愿供给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亲近供养。是时苾刍。与彼长者互相谓言。若住旷野谁复亲近。我今于彼爱乐恭敬。苾刍因是深生贪著。住白衣舍。既久住已。与诸种族及彼眷属。互生贪爱。忽有苾刍远方而来。诣彼族中。时旧住苾刍以贪著故。而生嫉妒。谓彼言曰。我本清净亦复多闻。自谓我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发生如是虚妄谄曲诸恶语言。

复次舍利子。时余苾刍亦作是言。我今于此白衣舍中不求久住。彼旧住苾刍互相憎嫉作不义利。舍利子复有一类。于大乘法出恶语言互相诤竞。于诸契经如实行相互相毁谤。

复次舍利子。于佛如来所说契经声名句文如是正法。暂时听已得胜解者。于彼有情复生毁谤。如是行相决定堕于恶趣之中。舍利子。又复于彼不退转精进菩萨摩诃萨。而生憎嫉。如是行相亦堕恶趣。

尔时舍利子及诸有情。闻此说已。于诸善作不生嫉妒。舍利子。如是菩萨摩诃萨。于精进波罗蜜多。行不退转精进行时。于诸有情生救度想。一切有情为三种病常所烧煮。何等为三。谓贪嗔痴。我当于彼有情。以佛正法积集和合。为大良药。治诸有情此贪嗔痴诸热恼病。我说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不退转精进波罗蜜多之行。又舍利子。一切有情常生热恼。何以故。谓三毒病无时增长。若生天上及在人中。乃至地狱饿鬼畜生焰摩罗界。咸悉为其贪嗔痴毒之所烧煮。菩萨摩诃萨见彼有情热恼所苦。发救度想。又复思惟彼三种病世间药饵无能医疗。云何除灭是三种病。唯佛如来获大法身为大医王。救疗一切有情三毒热恼重病。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身为法药为大医王。悉能救疗一切有情。三毒热恼皆令除灭。舍利子。若彼世间种种医药。于三毒病终不能疗。唯是如来及大菩萨。为大医王施大法药。于诸有情三毒热恼。皆能息除。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我善解如来所说诸有情界。于意云何。非如地水火风空界唯有情界无量无边。佛告舍利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舍利子。彼诸有情众同分界。亦非声闻缘觉之所能见。唯佛天眼悉能遍照。舍利子。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天人阿修罗。乃至无量无边卵胎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建立诸有情界。尽佛天眼所能照处。或一刹那一腊缚一牟呼栗多。于此时分不获人身。今乃方得。舍利子。如是人等。设使皆如活命医王善治众病。欲疗一人贪嗔痴毒诸热恼病。终不能得。又复而能和合种种最大良药。量高须弥。欲差一人贪嗔痴病。亦不能得。正使皆如活命医王。各住世间寿命一劫。捣筛和合诸大良药。量过须弥。皆悉疲极。于其一人贪嗔痴病。欲差少分尚不能得。舍利子。唯是如来具足方便清净法药。与三毒病随所相应。若诸有情贪热恼病。如来为说不净观法。和合为药。能疗如是无量百千俱胝那逾多阿僧祇乃至不可说不可记数有情所有贪热恼病。皆悉除愈。又诸有情嗔热恼病。如来为说大慈之法。和合为药。能疗如是无量乃至不可说不可记数有情嗔热恼病。皆悉除愈。又诸有情痴热恼病。如来又说诸缘生法。和合为药。能疗如是无量。乃至不可说不可记数有情痴热恼病。皆悉除愈。以此譬喻应当了知。菩萨摩诃萨。能以如来如是法药。救疗无量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记数有情三毒热恼。皆悉除灭。即是成就如来法身。舍利子。如是住法身菩萨摩诃萨。复以法身加持力故。令无量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记数有情三毒热恼皆悉除灭不复更生。皆悉除灭不复更生。佛言舍利子。我于往昔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于如是法皆悉了知。复于彼时有佛出世。号曰燃灯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彼佛如来与我授记。汝过无量阿僧祇劫。得成为佛。号曰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九

猜你喜欢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三卷·圆照
  总目卷第二·智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卷第一·窥基
  一集·佚名
  第三十九章 二王章·佚名
  深密纲要·太虚
  阿毗昙心论卷第四·佚名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一·湛然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圆晖
  卷第十二·丈雪通醉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欧阳竟无
  卷十四·野竹福慧
  御选语录卷十五·雍正
  菩萨戒本疏卷上·义寂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二十·子璇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黄处士镇成(秋声集)·顾嗣立

    镇成,字符镇,昭武人。笃志力学,不嗜荣利,筑南田耕舍,隐居著书。至顺间,尝历览楚汉名山,周流燕、赵、齐、鲁之墟。浮海而返,登补陀,观日出如丹,慷慨赋诗,翛然有蝉蜕尘嚣之志。部使者屡荐之,不就。其后政府奏授江西儒学副提举,命下而

  • 第十二出 班师·姚茂良

    【行香子】〔生上〕掌握雄兵。扫荡膻■〈羊星〉。〔小生〕只因恢复东京。英雄至此。立节全名。〔小外〕显威风。施勇敌。建功勋。〔生〕孩儿正所谓见物不取。失之千里。〔小生〕爹爹为何说此言语。〔生〕想我父

  • 列传第一百三·刘昫

    ○姚南仲 刘乃  子伯刍 孙宽夫 端夫 曾孙允章附袁高 段平仲 薛存诚 子廷老 廷老子保逊 保逊子昭纬 卢坦 姚南仲,华州下邽人。乾元初,制科登第,授太子校书,历高陵、昭应、万年三县尉。迁右拾遗,转右补阙。大历十三

  • 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四·宋濂

        伯颜   伯颜,蒙古八邻部人。曾祖述律哥图,事太祖,为八邻部左千户。祖阿剌,袭父职,兼断事官,平忽禅有功,得食其地。父晓古台世其官,从宗王旭烈兀开西域。伯颜长于西域。至元初,旭烈兀遣入奏事,世祖见其貌伟,听其

  • 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二·赵尔巽

      魁伦 广兴 初彭龄   魁伦,完颜氏,满洲正黄旗人,副将军查弼纳孙也。袭世管佐领,兼轻车都尉,授四川漳腊营参将,累擢建昌镇总兵。尝入觐,高宗询家世,魁伦陈战功甚悉。乾隆五十三年,擢福州将军。喜声伎,制行不谨,总督伍拉纳欲

  • 卷三十二 前燕録十·崔鸿

    李产[子绩] 李产字子乔范阳人也少刚毅有志格永嘉之乱豫州刺史同郡祖逖素好从横拥部众于南土力能自固产往依之会逖卒其弟约领逖之众无绥御之才不为士卒所附产见约志趣异常谓所亲曰吾以北方鼎沸

  • 大事记续编卷一·王祎

    汉孝武皇帝征和四年春正月帝幸东莱欲浮海求神仙羣臣谏弗听大风海涌而止【以通鉴目録稽古録修】二月丁酉雍县无云如雷者三陨石二【以本纪修】三月帝耕于钜定【以本纪荀悦汉纪稽古録修】解题曰武帝一纪征伐宫室祭祀诗乐

  • ·考试示谕·丁曰健

    童生考试,进身之始;我出身时,亦从此起。读书累世,须留种子。登舟来此,对神明志:谋利徇私,沉溺海底。尔等作弊,亦同此誓。一、各学官于被控生员情节虚诬者,不得附和地方官,致有屈抑。其实有劣迹者,亦不得徇庇干咎。

  • 江淹传·李延寿

    江淹字文通,济陽考城人,父亲江康之,作过南沙县令,很有才气。江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常仰慕司马相如、梁鸿的为人,不屑于从事经学训诂,而倾心于诗赋文章。早年被高平檀超赏识,常请他坐上席,厚加礼遇。初次作官为南徐州从事,又转任

  • 卷四 集灵·陈继儒

    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灭之?故风雷雨露,天之灵,山川名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毕三才之用,无非一灵以神其间,而又何可泯灭之?集灵第四。 投刺空劳,原非生计;曳裾自屈,岂是交游。 事遇快意处当转,言

  • 尚书句解卷十二·朱祖义

    元 朱祖义 撰毕命第二十六【商俗三纪之后与周公君陈之时大异化之尤难葢是时为善已众不可无所劝为恶虽寡不可无所惩非有元老重望不足以膺其责康王所以命毕公】康王命作册毕【康王命为册书以命毕公所以重其行也】分居

  • 宗镜录卷第六十八·延寿

    夫既云约俗假立。心境双陈。开之则两分。合之则一味。今约开义。则互相生。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凡圣通论。都有几境。答。大约有三境。颂云。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性境不随心者。性

  •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中·孟献忠

    梓州司马 孟献忠 撰灭罪篇第三(并序三章) 神力篇第四(并序十六章)灭罪篇第三(并序三章)夫三界虚妄。一心所作。心在分别。一切俱邪。心绝攀缘。则万殊皆正。夫心者。不内不外。亦不中间。心垢则众罪咸生。心净则众

  • 皇明经世文编·陈子龙

    明陈子龙主编,列名选辑者24人,参阅者142人。成于1638年(崇祯十一年)。正编504卷,另补遗4卷,总目1卷,姓氏里爵1卷,凡例1卷。取材于明文集一千余种,以作者为纲,年代先后为序,采录有关时政、礼仪、赋役、刑法、农事、漕

  • 三冈识略·董含

    清代笔记。一名《莼乡赘笔》。清董含撰。十卷。含字阆石,一字榕城,别号赘容,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卒年不详,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后因奏销案被革职,终生未再出仕。作者盛年效力清廷,晚年却穷困潦倒,唯慷慨悲歌以自慰。是

  • 韩擒虎话本·佚名

    唐代话本。作者不详。原无题。据其体制及篇末“画本既终,并无抄略”之语,“画”或为“话”之讹,且演述隋代名将韩擒虎平陈故事,《敦煌变文集》遂拟此名。写会昌时(按,年代有误,然据此可知为晚唐后作品)灭佛,随州(今属湖北)之

  •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文偃

    凡三卷。守坚编。又称云门广录、云门和尚广录、云门文偃禅师广录、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语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乃编录云门文偃之法语、偈颂、诗歌等。云门之机锋峭峻,崭新奇拔,颇能发挥独自之见地;其中用语简洁,句句

  • 大乘稻芉经随听疏决·佚名

    佛典注疏。P.2328。作者不详,疑为唐法成。一卷。首存尾残。此疏在归敬偈中称:“所有《稻杆》未决义,今当次弟略解释。”从现存内容看,此疏解释的是《佛说大乘稻杆经随听手镜记》中的未尽之义。《随听手镜记》第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