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勉行人努力

●人生世间, 具足八苦。纵生天上, 难免五衰。唯西方极乐世界, 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经云: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众苦充满, 甚可怖畏。人命无常, 速如电光。大限到来, 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于此犹不惺悟, 力修净业, 则与木石无情, 同一生长于天地之间矣。有血性汉子, 岂肯生作走肉行尸, 死与草木同腐。高推圣境, 自处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愤发, 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行。是天负人耶?抑人负天耶?【书一】三一

●心跳、恶梦, 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 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 则恶因缘为善因缘。宿世之恶业, 翻为今世之导师。惜世人多被业缚, 不能转变。遂成落井下石, 苦上加苦矣。【书一】四一

●今之时, 是何时也!南北相攻, 中外相敌。三四年来, 人死四五千万。自有生民以来, 未闻有如此之惨凄者。又复风吹、水冲、地震、瘟疫, 各处频频见告。又兼水旱, 不一年中, 每兼受其灾。诸物之贵, 比昔几倍。当斯时也, 幸而得生, 敢不竭力专修净业, 以期往生净土乎?敢以幸得之身, 游逸其志, 不注定一法, 而泛泛然致力于不契时机之法门乎?倘或一息不来, 而欲再闻如此之径直法门, 恐无有如是之侥幸也已。【书一】四九

●身乃招苦之本, 厌乃得乐之基。宿因厚而现善浓, 则多劫之重报, 转而现生轻受。罹灾戾而猛修持, 则娑婆之痛苦, 即是极乐导师。当作偿债之想, 懊闷自消。倘生怨尤之心, 罪障续起。逆来顺受, 始为乐天知命之人。厌此欣彼, 方是修净念佛之士。【书一】五九

●一句佛号, 包括一大藏教, 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 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 但止口会说话, 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 则真不真, 皆在自己努力, 及依教与否耳。【书一】六十

●倘净土法门, 能仰信佛言, 决定无疑。真信切愿, 以修实行, 则决定往生, 为极乐世界中人。况此浩劫当前之期, 尚欲以危险时际, 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务, 企得大通家之名闻, 以充体面。致自己专修一事, 竟成颟顸乎哉?【书一】七九

●普贤十愿, 文殊一行, 若能精修, 一切经论即不贯通, 亦可顿脱樊笼, 高预海会。若于此仗佛力一法, 信不真, 靠不定。即深通宗教, 亦只是口头三昧。欲以此口头三昧了生死, 真同欲以画饼充饥, 必致途穷深悔, 而毫无裨益也。现今世道, 不知将来作何相状。尚欲以将尽之光阴, 作不急之务哉?【书一】八十

●古人云:“少实胜多虚, 大巧不如拙。说得一丈, 不如行取一寸。”真心为己者, 其绎思之。【同上】

●净土一法, 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唯其具真信切愿, 方有笃行。祸害迫切, 便能诚恳, 优游无事便宽缓, 此凡夫通病也。然当今之时, 其世道局势, 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 但未烧至其身。转瞬则全体炽然, 遍界无逃避处。尚犹悠忽度日, 不能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 其知见之浅近甚矣!【书一】八十

●宿生培此慧根, 固不容易。倘不于此专精致力, 以期亲证(指决定求生西方而言。宜查《文钞》, 自知所以)。则如坯器未烧, 经雨则化。光阴短促, 人命几何。一气不来, 即属后世。未证道人, 从悟入迷者, 万有十千。从悟增悟者, 亿无一二。忍令无上法器之坯, 经再生之雨, 而复为尘土乎哉?【书二】二一

●吾辈既为佛子, 当行佛行。纵不能豁破无明, 顿复性体, 以直趣妙觉果海。岂可不圆发三心, 笃修净业, 以期断烦惑于此身, 托心识于莲邦, 为弥陀之弟子, 作大士之良朋, 安住寂灭, 游泳佛国, 上求佛道, 下化众生乎。倘不自奋勉, 高推圣境, 自处凡愚。畏半生修持之勤劳, 甘永劫沉沦之酸楚。迷衣珠而弗珍, 登宝山而空归。以具无量功德智慧、神通相好之妙真如性, 枉受无量生死轮回、烦恼业果之幻妄极苦。岂非丧心病狂, 恶升乐坠。生作走肉行尸, 死与草木同腐。三世诸佛, 称为可怜愍者。凡我同伦, 各宜努力。【杂著】四

●当此危险世道, 宜放开心胸眼界, 努力修持净业。所有吉凶祸福, 悉不计虑, 随缘应变。纵大祸临头, 亦当想及同罹此祸之人, 不知有几千万亿。于无可如何中, 尚有阿弥陀佛, 及观世音菩萨可以恃怙, 有何可畏。以念佛、念观世音菩萨, 作为无畏之据。放开心量, 勿预恐吓, 则病自痊愈, 身自安乐矣。若不知此义, 则是未遇危境, 自己先陷于危中, 虽佛菩萨亦莫能救。所以君子素患难行乎患难, 故能无入而不自得焉。【大云月刊】

猜你喜欢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二十·圆悟克勤
  卷八十四·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五卷·宝亮
  卷第三·朝宗通忍
  一得一失·佚名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四十二·德清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一卷·慧远
  卷二·佚名
  卷二十八·道世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一(附缘起幷凡例)·智旭
  卷第一百五十七·佚名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三·代智旭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三卷·佚名
  卷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陈衍

    一、乙酉之春,郑苏堪(孝胥)归自金陵。尝借余锺嵘《诗品》,因谓余曰:“盍仿其例,作《唐诗品》?”后数年,旅食上海,闻蜀人宋芸子(育仁)撰有《唐诗品》,从叶损轩(大庄)处翻阅之,非吾意中之《唐诗品》也。又数年,戊戌客武昌张广

  • 02、双戏·蒲松龄

    高公、高母上云年岁周花甲,鬓边白发生;有子万事足,无妾一身轻。 咱家姓高名猷,字是仲鸿,本贯临江府峡江县。俺本宦官后人也,家中有万金产业。我合夫人周氏,都是六十余岁。五十上生了一子,叫小长命。自从读书,起了个名字叫高蕃

  • ●卷第二十一·胡三省

    【汉纪十三】起玄黓涒滩,尽玄黓敦牂,凡十一年。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一零九年)①冬,十月,上行幸雍,祠五畤,还,祝祠泰一,以拜德星。〔师古曰:拜而祠之,加祝辞。〕②春,正月,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佚名

    废帝(邠)[(郕)]戾王附录第六十八景泰六年二月丁丑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释奠先师孔子遣少保太子少傅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陈循行礼○户部尚书张凤等奏今年应赏军士冬衣布花除后军都督府所属大宁万全二都司并通州右等卫

  • ●卷十三·钱谦益

    ○福建陈友定友定,姓陈氏,一名有定,字安国,福州福清县人,徙汀之清流。至正壬辰,寇起应募,署为巡检,累官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据守邵武、建宁、延平、福州、兴化、泉、漳、汀、潮诸路。洪武元年,被执,不屈,就诛。至正十二年壬辰,清流人

  • 福建台湾奏摺·沈葆桢

    ●沈文肃公政书序文肃公由翰林擢御史,出守江西九江府;受文宗显皇帝特达之知,不数年,简任封圻。时庚申、辛酉之间,中外鼎沸;予始通籍游京师,闻都人士屈指海内贤豪,谓清贞沈毅能当大任者,惟交口称公也。后十余年,炳奉命抚吴,而公在

  • 七年·

    (辛酉)七年大明弘治十四年春正月1月1日○朔庚戌,王率百官,行望闕禮于仁政殿,賀兩大妃殿,進表裏,行會禮宴。1月3日○壬子,尹弼商、韓致亨、成俊、李克均啓:「河叔溥有才行,國耳忘家,持己以正。又處兄弟之間,凡人所不及者多,而今以年

  • 二年·佚名

    (乙丑)二年清同治四年春正月===1月1日===〈高宗太皇帝實錄卷之二〉初一日,丁酉。詣眞殿,行茶禮。詣孝文殿,行晝茶禮。大王大妃敎曰:「今當月正元日,乃聖主御極之第二年也。予有誕告在廷之諭矣。蓋聞聖人之訓:『道之以政,不如道

  • 律吕阐微卷八·江永

    婺原江永撰纳音纳音之理与律吕相贯通子太声律数乃六十干支纳音之源而六十纳音乃六十调与八十四声相配者前人论律未尝旁通及此今特明之 地支之数出于洛书九八七六五四再周而十二支遍一二三为三才之数虚之不用一

  • 提要·徐庭垣

    【臣】等谨案春秋管窥十二卷国朝徐廷垣撰廷垣秀水人官新昌县县丞朱彛尊经义考不载其名疑其书晚成彛尊未及见也自孙复以后説春秋者始尚深刻朱子谓其如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被刑葢甚之也南宋以来沿其遗说往往务为苛索遂使

  • 卷十五·蔡德晋

    钦定四库全书礼经本义卷十五无锡蔡德晋撰吉礼特牲馈食礼【此士祭祖祢之礼特牲一豕也士祭用三鼎乃以特牲名者牲为主也不曰祭而曰馈食者祭以粢盛为重也孝子养亲曰馈养昏礼妇馈特豚以明妇顺不曰祭而曰馈食事死如生之义也

  • 卷三十三·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三十三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仪礼仪礼注疏序幸以去瑕取玖【去毛本误】士冠礼第一○主人冠朝服则是仕于天子诸侯之士朝服皮弁素积【天子诸侯四字误倒从释文挍】疏及下记诸侯有冠礼云云【

  • 卷五·司马光

    钦定四库全书书仪卷五宋 司马光 撰丧仪一初终【病甚附】疾病【谓疾甚时也】迁居正寝内外安静以俟气絶【諠哗奔走固病者所恶也悲哀哭泣伤病者心叫呼撼捽尤为不可使病者惊怛摇顿而死皆未免为不终天年故不若安恬静黙以

  • 佛 法 要 略·太虚

    ──在武昌佛教会讲──佛法广大,约之可分三层:一、五乘共同佛法:五乘者,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是也。五乘共同教义,于世出世法无不包罗。世即生死义,在生死界内为世间;能解脱生死为出世间,故人、天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

  • 普光坦庵禅师语录·佚名

    序大道廓然独脱形表何缁何素何圣何凡从上古尊宿握吹毛剑断人命根惟临济一宗卓越常情济十七传为断桥伦祖伦十一传为径山冲祖冲传兴善广广传普明用我金明介老和尚为普明嫡子传法三十余人瓶山次庵法兄其上首也普光坦庵峻

  • 文苑英华辨证·彭叔夏

    十卷。宋彭叔夏撰。彭叔夏,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乡贡进士,《江西通志》列其名于绍熙三年 (1192)乡举条下,不为立传,生卒年及事迹已不可考。是书盖因周必大所校 《文苑英华》而作。考周必大 《文苑英华》跋曰: 孝宗皇帝欲

  • 全真坐钵捷法·佚名

    全真坐钵捷法,撰入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金元全真道道士之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所言「坐钵」,为全真派道士静坐习定之法。其法于每年冬季集体静坐百日,每日数次,皆有规定时辰,故需计算时刻。作者认为当时所

  • 听潮的故事·鲁彦

    鲁彦散文集,收文12篇。发表于1934年《中学生》第47期,收于《鲁彦散文选集》。文章写“我”和妻子到普陀山海岛佛国旅游的一段经历。前半篇写欣赏听潮的感受。作者把沉睡的大海比作“沉吟的诗人”,温柔甜美,令人陶醉;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