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 法 要 略

──在武昌佛教会讲──

佛法广大,约之可分三层:

一、五乘共同佛法:五乘者,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是也。五乘共同教义,于世出世法无不包罗。世即生死义,在生死界内为世间;能解脱生死为出世间,故人、天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为出世间。然无论世出世间,皆不能出因果之范围,故明三世因果相续,为五乘共同之教义。盖因果明而后知生死之所以生死,生死了达而后能对症用药,以求解脱生死之方,而达出世之目的。茍其不然,则是不问病情而妄求药方,无异盲人骑瞎马,游行于黑暗世界,不特徙劳无功,且易堕入危途!或更将骋其私欲,妄造恶因,驯至愈趋愈下,即欲保持人天之果而不可得。故曰:因果之理,不但为五乘共同之教理,实为佛法入门之始基也。然因果二字,虽属简单,而圆该法界一切事理无遗,即吾人切近之生死因果,茍欲彻底洞明,真实了知其非常非断之正理,已非易易。凡夫所谓身前无前世,身后无后世,固属断见;即外道所谓灵魂、神我等,亦属常见。断见易除──只须见鬼神轮回之事实──,常见难破,──须明十二因缘诸法实相──。破断者略一偏重,即落于常;破常者略为过量,又似乎断。断常二见,固不合于佛法,其破常破断而昧于因缘真理者,亦非能与佛法相契。盖人之生也,由五蕴和合而成,四大解而五蕴散,即谓之死。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识蕴中之根本识名阿赖耶,能保持无始来本有新熏有漏无漏一切种子。五蕴和合之相续既分散,其种子中强有力者起而为主,又和合五蕴之身,即谓之生。生而复死,死复又生,生死流转,无有已时。即由因生果,果复为因,因果循环,相续不断之义也。现在之报,由于过去之因,而现在之业,又生将来之果,生生不己,故非断;现在之果不同过去之果,将来之果不同现在之果,随业转变故非常。譬如国家由人民积合而成,人民解散,则无所谓国家,故不可谓常。然自古迄今以至于无穷,虽朝代屡更,新陈代谢,而此和合之国家仍非乌有,故不可谓为断。学佛者宜先信此因果之理,而后可言信佛法;若由信佛法而宏扬佛法,尤宜细心参悟,精深研求,而后能持为利器,以行方便之化导。

二、三乘佛法:三乘者,声闻、缘觉、菩萨也。解脱生死,求证涅槃,为其共同教义。二乘之目的,全在乎是;菩萨虽发心广度众生,亦非不自求解脱,且必自能解脱而后能解脱他人。利他之性愈急,则自身之解脱愈不容缓。故菩萨之出三界与二乘同,其出生死外以提携生死内之有情,所谓为众生而修行者,则与二乘但求自了之因地有间矣。

三、大乘不共佛法:其特点为求无上菩提,乃大乘菩萨所独修,与二乘但求涅槃者不同。其目的在证得大圆镜智,其果位之无量光,固无所不照,其在初心时,即已了知众生皆有佛性,与我同体,故其大悲心发乎自然,不待勉强,所谓众生度尽我愿力乃尽之大愿,皆大悲之所流出,固非二乘者所能几及也。综观地球今日人类,能闻佛法而略生信心者,已居少数;其能由受三皈而守五戒、十善者,又此少数中之一小部分;此一小部分中,能真发出世心,非求世间名利恭敬者,已如凤毛麟角;其非求世间名利恭敬,而又能发度脱世间沉迷之大悲心,直向无上菩提者,更非所常见。故居今日欲佛法普及,不可执人天乘法为浅小而不说,必须以人天乘之佛法,为佛法普及之前提,方能挽狂澜而回世运。今日佛教会同人之宜担此重任,实有责难旁贷者,同人其自勉焉!(黄慧勤记)(见海刊五卷六期)

(附注) 原题“在武昌佛教会之开示”,今改题。


猜你喜欢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佚名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四(末)·窥基
  法界安立图卷上之上·佚名
  卷第七·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欧阳竟无
  卷第一百四·李通玄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九·法藏
  大般涅槃经 第十四卷·佚名
  卷二十一·佚名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目錄·明雪
  添品妙法莲华经卷第一·佚名
  翻译名义集卷第九·法云
  卷第四十七·志磐
  大雲初分神通健度第二十二·佚名
  卷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侍读学士小云石海涯(酸斋集)·顾嗣立

    小云石海涯,阿里海涯之孙。父名贯只哥,云石遂以贯为氏,号酸斋。年十三,膂力绝人,使健儿驱三恶马疾驰,持槊立而待,马至腾上之,越二而跨三。运槊生风,观者辟易。或挽强射生,逐猛兽,上下峻阪如飞,诸将咸服其趫捷。稍长,折节读书。初袭

  • 天台前集巻下·李庚

    宋 林师蒧 编寄河阳从事杨潜李 渉忆昨天台寻石梁赤城枕下看扶桑金乌欲上海如血翠色一防蓬莱光安期先生不可见蓬莱目极沧海长囬舟偶得风水便烟防数夕归潇湘潇湘水清巗嶂曲夜宿朝游常不足一自无名身事闲五湖云月偏相

  • 御选宋诗卷二十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二十九七言古诗五苏辙望夫台【在忠州南数千里】江上孤峰石为骨望夫不来空独立去时江水拍山流去后江移水成碛江移岸改安可知独与高山化为石山高身在心不移慰尔行人逺行役柳湖感物栁湖万栁作云屯

  • 卷七十一 前凉録二·崔鸿

    张实 张实[一作宴]字安逊轨之世子也学尚明察敬贤爱士晋举秀才除尚书郎永嘉元年固辞骁骑将军请还凉州帝许之改授议郎及至姑臧以讨曹袪功封建武亭侯迁西中郎将进爵福禄县侯 建兴二年夏五月轨

  • 卷之五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二十九 申屠刚鲍永郅惲列传第十九·范晔

    (申屠刚、鲍永、郅惲)◆申屠刚传申屠刚字巨卿,扶风郡茂陵人。七世祖申屠嘉,为文帝时丞相。申屠刚性正直,常羡慕史鱼酋、汲黯的为人。做了郡功曹的官。平帝时,王莽专政,朝廷多有猜忌,王莽就将平帝祖母冯族与母卫族隔绝,不得到京

  • 循吏传论·李延寿

    评论:善政对于民众,好比优秀的陶工和陶土的关系一样,用的工夫少而制成的器物多。汉代人口繁盛,刑罚宽简,作郡县长官的,没有外部干扰,奖赏刑罚,都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朝廷也很少下诏干涉下面事务。由于社会稳定,有些官员在一个地

  • 卷十八 穆宗之暴·李有棠

    世宗天禄五年秋九月癸亥,泰甯王察克作乱,世宗遇害,逆党寻伏诛。丁卯,寿安王即位,是为穆宗,改元应历。小字舒噜。太宗长子,母曰靖安萧后。穆宗应历二年春正月壬戌,太尉和尔郭勒济谋逆,诛。夏六月壬辰,国舅政事令萧默赫特谋南奔,事

  • 汉纪三十八肃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子、76)·司马光

    汉纪三十八汉章帝建初元年(丙子,公元76年) [1]春,正月,诏兖、豫、徐三州禀赡饥民。上问司徒鲍昱:“何以消复旱灾?”对曰:“陛下始践天位,虽有失得,未能致异。臣前为汝南太守,典治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夫大狱一起,冤者过

  • 卷十一·杨简

    钦定四库全书慈湖诗传卷十一    宋 杨简 撰小雅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傚我有旨酒嘉宾

  • 提要·高攀龙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春秋孔义       春秋类提要【臣】等谨案春秋孔义十二卷明高攀龙撰攀龙字存之无锡人万厯己丑进士官至左都御史以阉祸投水死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斟酌于左氏公羊谷梁胡安国四家之传无

  • 卷十四·赞宁

    ◎明律篇第四之一(正传二十人附见五人)○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大慈)释道宣,姓钱氏,丹徒人也,一云长城人。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洎太史令乐之撰《天文集占》一百卷。考讳申府君,陈吏部尚书,皆高矩令猷,周仁全行,盛德百代,君子万年

  • 卷四十三·佚名

    △优波斯那品下尔时商主及众贾人至海洲已,值於种种诸杂珍宝。彼等收拾。满其船舶。还至岸边。收敛宝货。欲向本国。中间路上。遇见一塔。其塔乃是迦叶世尊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舍利之塔。其塔破坏。基陛颓落。处

  • 说无垢称经卷第三·佚名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问疾品第五  尔时佛告妙吉祥言。汝今应诣无垢称所慰问其疾。时妙吉祥白言。世尊。彼大士者难为酬对。深入法门善能辩说。住妙辩才觉慧无碍。一切菩萨所为事业皆已成办。诸大菩萨及诸如来秘密

  •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卷·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卷唐毗陵沙门湛然述次广解中言方言者。唐梵二方言音不同。次简非中初简心者。凡厥有情皆悉堪发。是故但简积聚草木。二虽名心无此发故。以诸众生无始横计。指此横计即可发故。道亦有去次简

  • 卷第十六·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六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第三会忉利天宫 法慧菩萨为会主。说十住等法门。已信者令解。自十六卷起至十八卷止。共六品

  • 花案奇闻·佚名

    《花案奇闻》这部小说选用的是传统的才子佳人的题材,但又不落窠臼,表现了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观念。《花案奇闻》抨击了社会的黑暗,抨击了淫僧、恶棍和甘愿任人玩弄的小官王子弥,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对了解当时世情均

  • 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佚名

    西方贤圣集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七言四十六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