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法 要 略
──在武昌佛教会讲──
佛法广大,约之可分三层:
一、五乘共同佛法:五乘者,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是也。五乘共同教义,于世出世法无不包罗。世即生死义,在生死界内为世间;能解脱生死为出世间,故人、天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为出世间。然无论世出世间,皆不能出因果之范围,故明三世因果相续,为五乘共同之教义。盖因果明而后知生死之所以生死,生死了达而后能对症用药,以求解脱生死之方,而达出世之目的。茍其不然,则是不问病情而妄求药方,无异盲人骑瞎马,游行于黑暗世界,不特徙劳无功,且易堕入危途!或更将骋其私欲,妄造恶因,驯至愈趋愈下,即欲保持人天之果而不可得。故曰:因果之理,不但为五乘共同之教理,实为佛法入门之始基也。然因果二字,虽属简单,而圆该法界一切事理无遗,即吾人切近之生死因果,茍欲彻底洞明,真实了知其非常非断之正理,已非易易。凡夫所谓身前无前世,身后无后世,固属断见;即外道所谓灵魂、神我等,亦属常见。断见易除──只须见鬼神轮回之事实──,常见难破,──须明十二因缘诸法实相──。破断者略一偏重,即落于常;破常者略为过量,又似乎断。断常二见,固不合于佛法,其破常破断而昧于因缘真理者,亦非能与佛法相契。盖人之生也,由五蕴和合而成,四大解而五蕴散,即谓之死。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识蕴中之根本识名阿赖耶,能保持无始来本有新熏有漏无漏一切种子。五蕴和合之相续既分散,其种子中强有力者起而为主,又和合五蕴之身,即谓之生。生而复死,死复又生,生死流转,无有已时。即由因生果,果复为因,因果循环,相续不断之义也。现在之报,由于过去之因,而现在之业,又生将来之果,生生不己,故非断;现在之果不同过去之果,将来之果不同现在之果,随业转变故非常。譬如国家由人民积合而成,人民解散,则无所谓国家,故不可谓常。然自古迄今以至于无穷,虽朝代屡更,新陈代谢,而此和合之国家仍非乌有,故不可谓为断。学佛者宜先信此因果之理,而后可言信佛法;若由信佛法而宏扬佛法,尤宜细心参悟,精深研求,而后能持为利器,以行方便之化导。
二、三乘佛法:三乘者,声闻、缘觉、菩萨也。解脱生死,求证涅槃,为其共同教义。二乘之目的,全在乎是;菩萨虽发心广度众生,亦非不自求解脱,且必自能解脱而后能解脱他人。利他之性愈急,则自身之解脱愈不容缓。故菩萨之出三界与二乘同,其出生死外以提携生死内之有情,所谓为众生而修行者,则与二乘但求自了之因地有间矣。
三、大乘不共佛法:其特点为求无上菩提,乃大乘菩萨所独修,与二乘但求涅槃者不同。其目的在证得大圆镜智,其果位之无量光,固无所不照,其在初心时,即已了知众生皆有佛性,与我同体,故其大悲心发乎自然,不待勉强,所谓众生度尽我愿力乃尽之大愿,皆大悲之所流出,固非二乘者所能几及也。综观地球今日人类,能闻佛法而略生信心者,已居少数;其能由受三皈而守五戒、十善者,又此少数中之一小部分;此一小部分中,能真发出世心,非求世间名利恭敬者,已如凤毛麟角;其非求世间名利恭敬,而又能发度脱世间沉迷之大悲心,直向无上菩提者,更非所常见。故居今日欲佛法普及,不可执人天乘法为浅小而不说,必须以人天乘之佛法,为佛法普及之前提,方能挽狂澜而回世运。今日佛教会同人之宜担此重任,实有责难旁贷者,同人其自勉焉!(黄慧勤记)(见海刊五卷六期)
(附注) 原题“在武昌佛教会之开示”,今改题。
猜你喜欢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佚名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四(末)·窥基 法界安立图卷上之上·佚名 卷第七·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欧阳竟无 卷第一百四·李通玄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九·法藏 大般涅槃经 第十四卷·佚名 卷二十一·佚名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目錄·明雪 添品妙法莲华经卷第一·佚名 翻译名义集卷第九·法云 卷第四十七·志磐 大雲初分神通健度第二十二·佚名 卷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