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八识规矩补注卷上

明鲁庵法师普泰补注

性境现量通三性 此言前五识于三境中唯缘性境。三量唯是现量。唯三性俱通也。盖境则有三性境者性实也。即实根尘能所八法而成。乃有体实相分境。谓此境自有实种生。有实体用。现在实法即所缘唯识也。若前五识二种变中因缘变。故唯缘离言自相境。故独影境假乃分别变缘之三量。唯现量尔。既唯现量缘境之时。明证众境。故唯缘性境也。此识于善恶无记三性俱通。以五识性非恒一故。解见下文(量有三。谓现比非也。比非注见下。此但释现量。现谓显现。取境亲明故。量谓量度。刊定义故。若心心所缘境之时。离映障等显了分明。得境自性名现量也。若现属境量属心。或俱属心。或现属根。量属心。依士持业依主三释。言体者。即以无分别智正解心心所谓体也。谓现量缘境时离名言种类及邪妄分别。名无分别智。此智为现量体理门论有四种。一前五识。二同时意识。三诸心心所自证分。四一切定。心此四皆实证境而无分别也)。

眼耳身三二地居 此言五识界地也。谓欲界(饮食睡眠淫欲三也)五趣杂居地。色界初禅离生喜乐地。以上三禅既无寻伺。识不起也。以地法无寻伺染故。此句颂影略鼻舌二识。一界一地。唯欲界五趣杂居地。以上禅天无段食故。段食以香味触三法为体。段食既无。则此二识不生矣。无此食者。段食乃禅天所厌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此言五识之心所也。以其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具此三义如属我物。故曰我所。乃相应唯识也。此前五识于六位心所唯阙不定。言一遍行有五者。谓作意者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此一法有二功力。一心未起时警令心起。二若心起已引令趣境。触谓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受者谓领纳违顺俱非境相为性。起欲为业。又云令心等起欢戚舍相。想者能安立自境分齐。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思者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谓之遍行者。遍四一切心得行故。谓遍三性八识九地一切时也。故立此名。别境亦五。谓欲胜解念定慧。欲者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所乐境有三。可忻境。所求境。所欲观境。第三解正。胜解则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为性。定依为业。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慧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为业。以别别缘境而得生故名为别境。善十一者颂曰。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唯善心俱名善心。所言信者。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然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对治不信之心。爱乐证修世出世善。忍谓胜解。乃信因。乐欲谓欲。即是信果。此性澄清能净心等。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惭者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自即自身。法谓教法。言我如是身解如是法。敢作诸恶也。愧者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谓世人讥呵名世间力。轻拒暴恶者。轻有恶者而不亲。拒恶法业而不作。无贪者于有。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著作善为业。无嗔者于苦。苦具无无恚为性。对治嗔恚作善为业。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轻安者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惛沈转依为业。又曰。离重名轻。调畅名安。有所堪可有所任受。令所依身心去粗重得安隐故。不放逸者。精进三根于所修断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盖此不放逸即上精进三根上防修功能。离上四法非别有体。行舍者。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此行蕴中舍。简非受蕴中舍故此名焉。令心等义由舍。令心离沉掉时。初心平等。次心正直。后无功用。此之一法亦即四法。盖能令静。即是四法。所令静。即心平等等义。不害者。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前八法是实后三是假)言中二大八贪嗔痴者。此染心所通二十六种。前五识止具十三根本惑。六中之三随惑。二十中之十随惑。总二十分。小中大三等。忿等前十为小随。不与五识相应。唯中随二。并大随八。乃属前五。名随烦恼者。乃随其根本烦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由自类俱起遍染二性遍诸染心。此之三义皆具名大。具一名中。俱无名小。言二性者。乃不善有覆(瑜伽三卷言四性曰。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欲界具四。无色色界唯三。除不善性故)忿等十法。名别起故。阙自类俱起。唯是不善阙遍染二性。既阙有覆。不遍一切染心故为小随。此十与第六意识相应。故此不释无惭无愧。是自类俱起具一名中也。无惭者。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无愧者。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于愧生长恶行为业。掉举则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么他为业。惛沈则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不信则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心堕依为业。懈怠者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堕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放逸则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失念则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盖失念者。心散乱故。此失念者。有云。念一分摄。是烦恼相应念故。有义。痴一分摄。瑜伽说。此是痴分故痴令失念也。有义。俱一分摄。由前二文影略说故。散乱则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谓散乱者。发恶慧故。不正知者。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贪嗔痴者。即根本烦恼六中之三也。贪则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嗔则于苦。苦具增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恶行所依为业。痴则于诸事理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余三注见。第六识所以为根本惑者。以其能生随眠故也。何非余俱。互相违故。

五识同依净色根 此言五识得名净色者。指胜义而言。体非染法。唯白净无记性故。五识随根立名。总具五义。曰依发属助。如颂言。依者五义之一也。若作释者。谓依根之识助根。如根等皆依主释也。根发之识依士释也。或云根所发识。又为一例。

九缘七八好相邻 此即九缘生识之义。九缘者。谓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也。空谓根境相去空隙之空。明乃日月灯光之明。根乃八识所依之根。境谓八识所缘之境。作意即遍行五中之作意。分别依乃第六识也(前五识以第六为分别依。六识以前五为明了门也)。染净依乃七识也(楞伽言。诸识有二种生住灭谓流注生住灭并相生住灭。梵云你伽。此云流注。不断唯目第八三相微隐种现不断。故名流注。由无明缘初起业识。故说为生。相续长劫。故名为住。到金刚。定等觉一念断本无明。名为流注。灭相生住灭者。谓余七识心境粗显。故名为相。虽七缘八望六为细。具有四惑。故亦名粗。依彼现识自种诸境缘合生七识为相。生。长劫熏习名为相。住从未向本渐伏乃断至七地满。名为相灭。依前生灭立迷悟依。依后生灭立染净依。前长后短事分二别立染净者此也)。根本依者。即第八识。种子缘者。谓亲生种子也。九缘中种子缘。即四缘中亲因缘。九境缘即四所缘缘。九余七即增上缘等无间缘。乃八识王所。前后灭生自类无间。能引所引力用齐等。此颂虽隐略唯识兼之。故颂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除明缘也)鼻舌身三七(除空明二缘也)后三(指六七八三识)五三四(指缘而言)。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增一。言五三四者。第六识五缘。生谓根缘。即意境缘。即十八界作意缘。乃相应遍行五中之一也。根本缘。即赖耶种子缘。乃第六识亲生种子也。七识三缘者。种子缘。即第七识亲生种子作意缘。见上注。根缘境缘俱第八识。故曰依彼转缘彼也。第八四缘生者。谓根缘。即末那境缘。即种子根身器界作意缘。即五所中之一也。种子缘。乃第八识亲生种子也。等无间缘者。乃各识前念已灭即开辟处所引后念令生中间无隔者也。八识若加此缘眼有十。乃至第八具五。何故诸识藉缘方生。以有为法仗因托缘。阙则不生。故缘多而断少而恒也。此颂影略后三。故三不言具缘也。

合三离二观尘世 此言眼耳二识离中取境。鼻舌身三合中取境。观目能缘见分即眼等。五识及诸心所尘世即所缘相分乃色等五尘也。或谓眼。耳二识既离中取境。则境在心外。何谓唯识。况小乘等。皆言心外实有诸法。若是则不独乖唯识之宗。又岂不符合彼小乘外宗耶。然颂言离者。指根境而言。盖第八自证分变而为见相二分。见乃诸心心所法相。乃根身器界之法。此言眼耳二识取离根之境。何尝离于能变自证之体耶。若以知处不知处异。坏根不坏根别。则境之离根合根可见矣。故云。以根照境说离合。以心缘境谈唯识。离取用胜。故立通也。

愚者难分识与根 此言小乘愚法声闻。不知根之与识各有种子现行。以为根识互生也。根之种现但能导识之种现。谓根为生识之缘。则可谓生识则不可以识自有能生之种子。故以其未除所知障。于法不了。乃智浅心粗。由是不信大乘唯识教也。此注言根识之种现各别。恐初学尚疑试更言之。盖根乃色法。即第八之相分。识乃心法。即第八之见分。此色心不同也。根虽属色。以其为第八亲相分故。独具八之执受二义。执又有摄持二义。以第八摄为自体(同是无记)持令不散。受亦有领觉二义。领以为境。令生觉受。非外六尘无情之物可比。故第八与五根同是无记性。五识心法三性皆具。此根识之性不同也。又根能照境识能缘境。此根识之用不同也。大抵根无分别前五识虽有随念分别。而无计度分别。故常混淆而难辨。故佛为愚心者开心说蕴。愚色者开色说处。俱愚者俱开说界。始华严至楞严。演此三科不知几百千过。而阿难尚以心知眼见为言。故佛以门能见否诘之。意谓心以根而见。犹人以灯见物也。以此言之。则根识之难分可知矣。

变相观空唯后得 此前五了俗见空。变谓变带。相谓相分。观目能缘见分。空目所缘真如。唯后得者拣非根本智。以唯依色根故。后得智不亲缘真如者。以有分别智故。不能亲缘无分别理筹度起。故此空即实性唯识。

果中犹自不诠真 谓无漏五识在佛果位中。尚不能亲缘真如。以其根本智依心根故。亲缘真如。后得依色根有分别故。所以不能亲缘真如谓之后得者。根本而后生前五。既无根本何有后得。是彼类故。同达事故。此句颂破异师计也。以安慧宗中前五因中既成无漏变相缘如。以见相二分是遍计性。自证分是依他起性。至佛果位自证分亲缘真如。以无相见遍计性故。所以护法师以此句破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此言前五识因穷得果则相应心品。即成成所作智。现三类身止息众生苦轮也。谓佛位中第八识转为无漏白净识已。而相应心所即成大圆镜智。歘然现前。故云初发。则前五识即成无漏。故云成无漏也。三类分身者。以五识之心所即成成所作智现三类身也。三类身者。乃法报化三身之中化身尔。此化身所被之机。优劣不一。故能被之化身复有三也。千丈大化身被大乘四加行菩萨。小化丈六身被大乘三资粮位菩萨。与二乘凡夫随类化。三乘普被六趣皆沾。或曰。前五识成无漏相应心品。现身益物。何以先言第八成无漏耶。以圆明初发乃第八相应心品圆镜智尔。盖前五根即第八识所变相分。能变本识既成无漏。所变五根即成无漏。能发五根。既成无漏则所发五识遂成无漏也。或曰。既言转八识以成四智。何以却言相应心品耶。曰唯识第十云。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识转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下凡言转识者准此。

三性三量通三境 此言第六识于三性三量三境俱通。以通字贯于上下。言三性者。善则顺益义。顺于正理。益于自他。不善则违损义。违于正理损于自他。无记者。无不也。记记别。于善恶品不可记别。故此以顺违损益之义解三性也。又云。顺益二世名善性。违损二世名不善性。于爱非爱果不可记别名无记性。谓自体及果俱可爱乐名善性。不善反上。无爱非爱不可记别名无记也。此又约三世漏无漏以解三性。言三量者。现量解现上文。今但解比非二量。比量者。度境无谬。非量者情有理无。盖比度不著也。以第六识有五种一定中独头。意识缘定境。定境有理事。事又有极略极迥。色及定自在所生法处诸色。二散位独头。缘受所引色。及遍计所起诸法处色。如缘空花镜像彩画。所生者并法处所摄也。三梦中独头缘梦中境。四明了意识。与前五识同缘五尘。五乱意识。即散意识。于五根中狂乱而起。如患热病青为黄见。非是眼识。是此意也。定中意识唯现量。独头散意识比非二量。梦中并乱二识。皆非量也。明了意识通三量。现多比非少也(现量见上文。兹正解比非二量。先释名。若独散意识度境无谬故名比量比度不著谓之非量。谓量者即能缘之心体。若心心所缘境为因比度生者。总名比量。若比属境量属心。所比之量。依士释。若俱属心。能比即量。持业释也。非量者非不也。邪谬之异名。若心心所缘境之时。不称境知而邪谬生解者。名为非量。非即量。持业释也。次释体者。比量即有分别智正解心心所为体。非量者即以邪妄谬解心心所为体也)。言三境者。性境已解见上文。今因释影质二境故重解其义。性境者。即实根尘八法所成及实定果色。皆自有实种生。乃前五及第八现量第六所缘诸实色境。不带名言无筹度心名为性境。及根本智缘如亦是此境。以无分别任运转故。此有其二。第一类性境者。即前所言者。第二类都无前义。只约相分从质义边说为性境。由假说故名第二类带质境亦二。真带质者。以心缘心中间相分。从两头生连带生起。名真带质。似带质者。以心缘色中间相分。唯从见分一头生起变带生起。名似带质也。独影亦二。言无质独影者。即第六缘空花兔角及过未等所变相分。其相分与第六同种生。无空花等质。有质独影者。即第六缘五根种现。是皆托质起。其相分亦与见分同种生。亦名独影。境为所缘。识为能缘。各有其体。性境之体见上注文。能缘者。除末那识余七。皆用自心心所为体。独影境以第六见分所变假相分为体。能缘即自心心所为体。带质境即变起中间假相分为体。能缘者唯六七二识心心所为体。此言六通三境者。五俱意识不作解时得境自相。是为性境。缘心心所乃带质境。缘无体法是独影境。此约有漏位中言之。若无漏位。八识皆缘三境以通缘假实。故颂曰。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有云。第六有五种。除乱意识梦中意识。唯缘独影。余三皆缘三境。谓明了意识与前五缘实五。尘率尔心中是性境。若以后念缘五尘上方圆长短等假色即有质。独影亦名似带质。散位独头意识亦通三境。多是独影。通缘三世有质无质法故。若缘自身现行心心所时。是带质境。若缘自身五根及缘他人心心所。是独影境。亦名似带质。又独头意识初刹那缘五尘少分缘实色亦名性境定中意识亦通缘三境。谓通缘三世有质无质法故。是独影境。又能缘自身现行心心所故。是带境。又七地已前有漏定位亦能引起五识缘五尘等。即是性境也)。

三界轮时易可知 三界见上文。轮谓轮转。言第六识于三界往来易知以行相显胜故。动身发语独为最也。

相应心所五十一 此八识中。唯此第六。心所俱全互不违故。其遍行别境善所并根惑三随惑中大共十解见上文。唯根惑慢疑恶见三并小随十不定四共十七法。此方释义。言慢者。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盖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谦下。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盖犹豫者善不生故。恶见者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盖恶见者。多受苦故。此见总有五。谓身边邪见戒也。言小随忿者。谓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仗谓器仗。怀忿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言恨者。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冤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盖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忿恨俱嗔一分也。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故。贪痴二分也。恼者。由忿恨为先追触暴恶恨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亦嗔分也。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谓嫉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不安隐故。亦是嗔分。言悭者。耽著法财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谓悭吝者。心多鄙涩畜积财法不能舍故。此属贪分。诳者。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此贪痴分。谄者。为罔他故。矫设异仪谄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谓谄曲者。为罔冒他曲顺时宜。矫设方便以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师友正教诲故。亦贪痴分。害者。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谓有害者。逼恼他故。嗔一分摄。言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盖憍醉者。生长一切杂染法故。此贪分也。谓不憍者。即无贪也。随惑二十则忿等十法并失念不正知放逸三法。乃根本家差别分位。余七即等流性也。言不定四者。颂云。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此不同前五位心所。定遍八识三性时地。此之四法皆不定故。瑜伽复以四一切辨五差别云。遍行具四。别境唯有初二。一切善唯有一。谓一切地染。四皆无不定。唯一谓一切。性言悔者。长行属云。悔谓恶作盖。恶作是因。悔是其体。以体即因。故论云。悔谓恶作。乃因果之义也。谓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奢么他能止住心故名为止。眠者。令身不自在心极暗昧轻略为性。障观为业。谓毗钵舍那摄境从心名之为观。取体即慧也。此眠能令身心等者其无心眠。如何能令谓从有心眠。其实无心不名睡眠。盖眠是心所有能令用。彼既无体。岂有令用。故不名眠。寻者。寻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伺谓伺察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二法业用俱以安不安身心分位所依为业言意言境者。意所取境多依名言。故云意言境。此二并用思慧一分为体。若令心安即是思分。令心不安即是慧分。盖思者。徐而细故。慧者。急而粗故。若然则令安则用思无慧。不安则用慧无思。何云并用。通照大师释有兼正。若正用思急慧随思能令心安。若正用慧徐思随慧。亦令不安。是说不违并用。此相应之义有五。谓时依行缘事也。王所同时起同所依根见分行相各同。同一所缘。同一体事。故得相应也。

善恶临时别配之 此言第六识遇善境时。与善心所相应。遇不善无记境时。与不善无记心所相应。故曰别配之。据理谈情。思之可悉。

性界受三恒转易 言此第六识于三性三界并五受。恒常转变改易也。以行相易脱故。唯受有五种。论说不一。谓七八二识唯是舍受。前五转识苦乐二受。第六意识二师说异。若意地有苦师言。第六通具五受。若意地无苦师言。第六唯忧喜舍三受。若约极苦极乐其苦乐之触。岂有不侵心者哉。若无间之苦三禅之乐。孰能忘其逆顺之境。盖逼悦于身名苦乐受。逼悦心者名忧喜受。不逼不悦者名舍受。以理言之。意地有苦师。尽其义也。

根随信等总相连 等者。等余遍行别境及不定也。谓此识与染净诸法亦相连。性界受等随识转易也。

动身发语独为最 此言第六识有情动身发语时。于八识中行相最胜。故成业论云。由外发身语表内心所思。譬如潜渊鱼鼓波而自表。此识俱思而有三种。谓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余识所无。故最胜也。

引满能招业力牵 此言第六识独能造引满二业。此业能招总别二果。以业胜力能牵引故名为引业。圆总果故。名为满业。如画者师资作模填彩。义可知矣。故论云。一业引一果。多业能圆满。业招于果而有四种。谓一业引一果。一业引多果。多业引一果。多业引多果。此第六能造业招果。前五一分善恶亦能造。七八二识皆不能造业。无记性故。若论八识招业成果。唯是第八前六一分。若非业招唯是第七。前六亦一分。善不善性故。所言总报者。乃善恶趣一报之主。名别报者。寿夭贵贱好丑等是。

发起初心欢喜地 此第六识于初地初心转成无漏。以分别二障无故。问三世断何。若断现惑智不俱。过去已灭。未来不生。为断于何。曰但约智起惑除。令未来惑体不续生。名之为断。

俱生犹自现缠眠 缠自现行。眠目种子。谓此识于初地初心犹有俱生烦恼所知种现。以未纯无漏故。又非恒在双空观故。

远行地后纯无漏 远行乃第七地也。此识于七地已前漏无漏间杂而生。以未常在观门故。至此地后而纯无漏。以俱生二障永不现行恒在观门故。生空乃恒。法空犹间。又云。十地中前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至七地中。纯无相观也。

观察圆明照大千 谓此第六识。于初欢喜初心虽无分别二障转成无漏。俱生障在。历离垢发光焰慧难胜现前至此远行。则俱生障永伏不起。无漏净识而恒生起。相应心所亦转为妙观察智。而恒圆明普照大千之界。非谈一界而智功普故。

猜你喜欢
  指月录卷之二十七·瞿汝稷
  所行藏经·佚名
  佛教会是本佛教之慈悲心和智慧心所组成的·太虚
  陀邻尼品第二十·佚名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卷第四·善月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佚名
  卷三·赜藏主
  大元延祐重刊人天眼目后序·智昭
  往生集卷之三·祩宏
  毗尼母经卷第二·佚名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十·三峰法藏
  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目次·为霖道霈
  卷之十四·纪荫
  卷之六·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六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二十一·彭定求

        卷521_1 【华清宫三十韵】杜牧   绣岭明珠殿,层峦下缭墙。仰窥丹槛影,犹想赭袍光。   昔帝登封后,中原自古强。一千年际会,三万里农桑。   几席延尧舜,轩墀接禹汤。雷霆驰号令,星斗焕文章。   钓筑乘时用,

  • 三集卷九·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九古今体七十四首【辛巳一】辛巳元旦春祺一气遍禆瀛喜值重光万物亨回部分班谨依朔大宛恰至许朝正萱闱七袠敷天庆蘂榜三场特地行耆定寜当生满志久要遑敢惜劳精元旦

  • 卷四十 至道二年(丙申,996)·李焘

      起太宗至道二年六月盡是年十二月   六月甲戌,上遣中使齎飛白書二十軸賜宰相呂端等,人五軸;又以四十軸藏祕府,字皆方圓徑尺。呂端等相率詣便殿稱謝,上謂之曰:「飛白依小草書體,與隸書不同。朕君臨天下,復何事於筆硯乎!中

  • 卷三十一·连横

    列传三王世杰列传吴凤列传施、杨、吴、张列传林、胡、张、郭列传台东拓殖列传吴福生、黄教列传林爽文列传孙景燧列传福康安列传杨廷理列传郑其仁、李安善列传陈周全、高夔列传王世杰列传新竹固土番之地,势控北鄙,文物典

  •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九、大清王朝八十多年没有·雍正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君臣之义,一日不可无。天下岂有无君之国哉?孟子曰:‘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禽兽亦有君臣,蜂犹如依从。如今八十余年没有君,不得不遍历域中,寻出个聪明睿智人出来做主

  • 例义·王懋竑

    自昔辑朱子年谱为门人果斋李氏其元本今不可得见而行世者明李古冲本多窜易果斋之旧近有洪去芜本收载较繁増损未当又新闽本尤疎畧先生大抵据李洪两本严审而慎采之恐览者无以悉其源流前后乃取魏鹤山序果斋元本者冠于首以

  • 通志卷一·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三皇纪第一太昊 炎帝 黄帝臣谨按三皇伏羲但称氏神农始称帝尧舜始称国自上古至夏商皆称名至周始称諡而称氏者三皇以来未尝废也年代则称纪【自开辟至获麟凡二百七十六万岁分爲

  • 张文谦传·宋濂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自幼聪敏,记忆力强,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世祖即位前为藩王时,封邢州为分地,秉忠向世祖荐举文谦。定宗二年(1247),世祖召见文谦,命他掌管王府书记,渐渐为世祖所信任。邢州地当要冲,初分二千户以供勋臣衣

  • 卷二十上·沈枢

    <史部,史钞类,通监总类> 钦定四库全书 通监总类卷二十上    宋 沈枢 撰北伐门 东晋蔡谟议北伐之计 咸康五年征西将军庾亮欲开复中原上疏言蜀甚弱而胡尚强欲帅大衆十万移镇石城遣诸军罗布江沔为伐赵之规成帝下

  • 唐纪十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下贞观六年(壬辰、632)·司马光

    唐纪十唐太宗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 [1]春,正月,乙卯朔,日有食之。 [1]春季,正月,乙卯朔(初一),出现日食。 [2]癸酉,静州獠反,将军李子和讨平之。 [2]癸酉(十九日),静州獠民反叛,将军李子和率兵征讨平定。 [3]文武官复请封禅,上曰:“

  • 二十六年·佚名

    (庚辰)二十六年清康熙三十九年春正月1月1日○朔乙未,校理南正重、修撰吳命峻上疏。仍進日新、立志、正心、來諫、崇儉五箴,上嘉納之。1月2日○丙申,上以宗親府近甚疲弊,命該府修擧凡事。以王子新封爵故也。後因本府啓辭,吏隷

  • 四书经疑贯通卷五·王充耘

    元 王充耘 撰孟子首言亦有仁义而已矣一书之中以义配仁至言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则以义配道无义无命则以义配命进以礼退以义则以义配礼尊德乐义以义配德理也义也以义配理其不同何欤仁义二者固人道之大端仁而非义则伤于流

  •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九·王日休

      十六观经云。上品上生者。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然则修上品者佛之深旨不可不知。今浅者尚不能知。况其深乎。故此卷自浅及深切于日用者皆载焉。名曰助修上品。  习说  孔子化三千之徒。其要旨不出一部论语

  • 卷第二·道原

    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天竺三十五祖(内一十三祖见录内二十二祖旁出无录)第十五祖迦那提婆第十六祖罗睺罗多第十七祖僧伽难提第十八祖伽邪舍多第十九祖鸠摩罗多第二十祖阇夜多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第二十

  • 卷第十五·雷庵正受

    嘉泰普灯录卷第十五 平江府报恩光孝禅寺(臣)僧 (正受) 编 南岳第十五世(临济十一世杨岐四世) 天宁佛果圆悟克勤禅师法嗣(卷下) 临安府径山大慧普觉宗杲禅师 宣城人。族奚氏。夙有英气。年十三。试入乡校。一日。偶

  • 黎岳集·李频

    一卷。《附录》一卷。唐李频撰。李频,字德新,寿昌 (今属浙江省)人。大中进士,诗人,官至秘书郎、建州刺史。李频为人正直,做地方官时,能抑制豪强,赈济灾民,兴修水利,颇有政绩。死后,归葬故里,乡民在黎山立庙纪念他。著

  •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佚名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原名《太上洞玄灵宝仙人请问本行因缘众圣难经》。「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末南朝初。陆修静《灵宝经目》已着录。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另有敦煌唐抄本(P2454号),题作《太上洞玄

  • 慈悲水忏法·知玄

    凡三卷。唐代知玄(一作智玄)述作。系依据宗密之圆觉经修证仪著录而成之忏法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唐懿宗时,悟达国师知玄膝上患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虽遍召名医而无效。后蒙迦诺迦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