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会是本佛教之慈悲心和智慧心所组成的
──十九年一月在晋江佛教会讲──
今天是晋江佛教会开成立大会的日子,太虚因游览泉城名胜,得参预此会,心里觉得有无量欢喜;秉此无量欢喜的心,来与到会的学佛同志谈谈。
讲到佛教的事情,向来一般人的观念,都以这是寺院僧众的事,与我们社会民众没有交涉的。其实、这观念是错的!佛陀的徒众,本有四众:比丘、比丘尼二众是出家的僧众,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的信众,在前二众是主要中坚的份子,其数宜少,其质宜精;在后二众是普遍的深入社会里,其数愈多愈好,然须有一致集中重心之信仰。今天看到本会来的人士,出家众不大多,而在家众却很多,而且似都抱著一颗热烈的信心而来,适合我刚才提出的两条件。依此看来,晋江将来之佛教,其前途必有很大希望,深愿来会的学佛同志,扩充此心,为己为人,共同负起这佛教的觉人救世的事业,向前进行!现在把我所要说的话说在下面。
佛、原来是印度译音,具足应称佛陀;用中国的意义来讲,就是觉者;是一个觉悟者。我们平常的人,对于宇宙间之事事物物,不能彻底明白其真相,或纵有很多学者来说明这样那样,不过对于这宇宙的大谜猜猜而已,终是依旧不中的。佛陀是对于这谜不但猜破,而且把这真相一一的揭示出来。所以、吾人尊呼之为佛陀,好像中国人称孔子为圣人;现在称有学问的人为学者。有了佛陀这样伟大崇高的人格,于是就产生佛法、佛教、佛理、佛学等名物,它的质量,就根本于佛陀对于宇宙中所有一切底事和理完全彻底的觉透,如从黑暗的无底洞里到了青天白日底光明世界上来。但是在他一个人是得解脱,而无底洞里尚不知沉没了若干的众生,他要唤醒这若干众生同出此黑暗而登光明大道,故将自己所亲见到的光明境界──即佛所证悟的宇宙真理,巧妙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佛法。经过他的门弟子记录编辑成的三藏十二部,就叫做佛教。我们后人去研究他,就称他为佛学。
佛陀为什么这样不辞劳倦说那好多的教法,其目的安在,其原因又安在?兹分成两个意义为其总要素:一、慈悲,二、智慧。 慈悲: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他的动机,就是慈悲。因为他用慈悲眼观见无数迷途众生,在这黑暗之中,不是堕入深坑,就是落在井堑,这在众生自己分上,本是一件最痛苦事情!但多数众生,反不觉其苦痛。在佛呢,他是一个明眼的人,瞧见这样惨剧,如何不伤心啊!假使佛是没慈悲心者,那末、这些佛法、佛教都不会产生流传到现在;他究竟是一位大慈悲者,见到众生的苦恼等于自己的苦恼,换言之、有一众生苦恼未拔除,就是他的责任未圆成,他为这慈悲底责任心所驱使,所以非使众生们同离苦恼,同得快乐不可。也就是使众生离开这黑暗的世界,而进向光明大道,这完全是依慈悲为出发点,而慈悲意义到底如何呢?慈悲并非是深奥玄微不可思议的东西,就是我们平常作一件事,不论大的小的,都要从这慈悲心出来方可。如现在要解除民众的痛苦,这就从悲心中流露出来的。同时、又要使民众得快乐、得人生的真幸福,这就是从慈心中流露出来的。是以古今之大圣、大贤、大教育家、大政治家,无不以民众的痛苦为痛苦,民众的幸福为幸福,皆是慈悲心之所驱使。不过、佛的慈悲心,能穷尽其量,一切众生都受佛的慈悲心平等所荫覆罢了;其他的都是局部的,也没有彻底的,进一步言之,慈悲心是根据发慈悲心者所证悟的理之浅深而不同,佛是彻底证悟宇宙之真理者,彻底证悟人生之真理者,故其所发出的慈悲,乃为彻底,乃为究竟。故慈悲为佛教底第一种要素。
智慧:佛陀所谓觉者,他用什么去觉悟宇宙人生真理呢?就是智慧。同时、他运用这智慧,为未证真理众生说无数怎样去悟证真理的法门。然此不过指示法门而已,我们未曾证悟真理的人们,依此法门去修行、去悟证,一旦打破黑暗,见到光明殊妙境界时候,那还靠我们自己底智慧。故无论什么,从外面涂饰上去,或有所授受的,都是不彻底、不真实,唯有从自己心源上抓住的东西,才算真实,才算彻底。智慧是心灵活动的泉源,照彻宇宙,照彻人生,觉悟自己,觉悟他人,无一不是它微妙的作用!由智慧的意义来讲,平常人因智慧有所缺少,其心量就有限量,往往只注意个人的利害,就变成为自私自利,损人害公,于我与非我上起是非憎爱,……发生种种不道德的行为。这就是智慧缺少的缘故;因为我之心太浓,觉得自我以外都不是我,由这窄狭的心理生出种种的苦恼。佛教的重要关键,就是开人的智慧,把人们窄狭的心理,扩而充之以至于无垠。举一个例来讲:如人与人之间,彼此发生之关系而构成的社会,有了其他的人们,才有自己的个人,倘是失了一切的人们,自己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所以祸福得失,都是全人类共同所招感,共同所承受。佛陀看穿了这原理,虽渺小的个人,也由其他一切人们的缘、和个己业因、众多因缘和合所成,故一举一动,在在与全人类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也即此一举一动,由受全人类直接或间接影响而产生的。故佛陀的大公无私之慈悲心,沛然而生,其一举一动的出发点,都根据著智慧而为谋全人类、乃至全众生界之幸福,故智慧为佛教第二种之要素。
佛教构成的要素,是慈悲和智慧。平常人把佛教看错了,以为佛教是离开人世界,躲到虚无寂灭的洞里去!我们须知道佛教的慈悲,是为民众拔除苦痛,为民众谋幸福;逃空山深谷,独善其身,那里是真正的佛教?所以真、正的佛教,乃是改良社会的事业,创造真美善的世界者。由是、足见中国一般人所想像的佛教,完全错了!其次、还有许多信佛教的民众,与醉生梦死的僧尼们,对于佛教的真理全不明白,竟将佛陀看做牛鬼蛇神一样的东西去奉祀著。佛陀本以真理启悟于人,使人们都开发自己本有的智慧,不是叫人这样糊涂的去迷信。故这样可笑的迷信,不是佛教的本身。因为多数民众和僧尼没有受过相当教育,而是成为糊涂者,将佛教的真相掩遮住了,成为佛教进步的障碍物!真实地讲起来,佛教以智慧为要素,无论在科学、在哲学的理论和实用上,都是博大精深,切近于人生,全无迷信的色彩。故此后我们信佛教的人,应在这方面努力,依著佛陀的智慧去研究,对于人生有了真正的觉悟才好!
佛陀是慈悲和智慧所铸成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道德家,依其慈悲和智慧心中所流露出来流播于世界的,就有所谓佛法。依佛的教法去实地练习的实行家与其团体,就有所谓出家僧、尼和共同所依住的寺院,并有为后人所纪念的佛像与菩萨、罗汉之像等。此外、还有些虽明佛的真理而信仰佛教,本身不限定出家,兼社会各种的职业者,于是就有在家信佛徒众。由此佛教有了出家二众与在家二众,构成功佛教的团体,如现在之佛教会。佛教会似乎新产生的时代品,其实呢,乃依佛的智慧和慈悲所摄引的四众,早已有了佛教会的组织。现在的佛教会,不过把原有组织的形式,表现在此刻的世界,成其为一个特性的团体罢了。其所以重新组织的原因,不外近世纪中国受世界各国的影响,全社会的组织都有了变动,故我们佛教团体也重新组织一下,以随顺时代的潮流。同时、把佛教的慈悲和智慧,应用到现实的社会上,将佛教的真理昌明到全世界,俾能真的解人类之痛苦,谋人类之利益。
现在讲到佛教会所应办的事业了:一、整顿内部:依佛的慈悲心和智慧心为结合的中心点,出家在家的四众有严密的团结,同时、于出家二僧所依住的寺院,也须有切实的整顿,此即是佛教会本身的事业。二、研究教理:将佛教博大精深的教理,和世间一般的学说,作统盘的研究和刻意的深入,到底佛教和世间一般的学说所讨论的是什么,并分其高下,此应设立专门研究学术机关,以佛教会力量而设立之。三、方便布教:佛教教理过于精深,非一般普通人民所能了解,我们要想将整个的佛教打入民众心里,使佛教深入于社会,是须将佛教研究所得精深之教理,用方便法门使成浅显的民众化。一般人们见到、闻到,都不觉其困难,都能易知易行,使佛教成为社会中心之运动力,此有赖于多设立佛教宣传所,以实行方便布教。四、慈善事业:佛教内部真能整顿使成有组织、有训练的团体,同时又有深刻教理上的研究,又有深入浅出的向民间布教,应再进一步表现佛教的慈悲力和智慧力,以救济社会中的老幼贫病无告的弱者,此如慈儿院、养老院、平民医院等之设立。
以上四种事业,重要的是内部整理,须先将佛教会组织起来;然此要佛教徒众和信众先有一致和合的精神,然后其他二、三、四项自有办法。如此、不但佛教本身由此得以发展,同时、社会民众所得的利益也就不浅了!太虚今天很热烈的希望,希望今天到会的僧众、信众、和各界诸君,能完全了解佛教和佛教徒所组织之佛教会,是依据佛陀慈悲心和智慧心为出发点而构成的,毫无其他的作用。深希望各界诸君予以好意的扶助!(芝峰记)(见海刊十二卷四期)
猜你喜欢 梵网合注卷第五·智旭 辟诬罔启事·太虚 续大唐内典录一卷并序·道宣 摄大乘论释 第五卷·世亲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三·圆悟克勤 注维摩诘经卷第五·僧肇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二·佚名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三(论第二)·慧沼 圣持世陀罗尼经·佚名 大乘起信论略述序·昙旷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一·欧阳竟无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佚名 致西北大学校长书·太虚 东岩禅师黄连语录·佚名 佛塔的光明·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