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慈悲水忏法卷上

一切诸佛愍念众生。为说水忏道场总法。佛言。众生垢重。何人无罪何者无愆。凡夫愚行无明闇覆。亲近恶友烦恼乱心。立性无知恣心自恃。不信十方诸佛。不信尊法圣僧。不孝父母六亲眷属。盛年放逸以自憍[怡-台+居]。贪一切财宝。贪一切歌乐。贪一切女色。心生贪恋意起烦恼。亲近非圣媟狎恶友。不知忏悔。或杀害一切众生。或饮酒昏迷。无智慧心。今日披诚一一忏悔过去诸罪。现作众恶。今日志诚悉皆忏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弟子某甲等今日志心。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诸大菩萨辟支罗汉四果四向。梵王帝释。天龙八部一切圣众愿垂证鉴。

南无毗卢遮那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弥勒佛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南无龙自在王佛 南无宝胜佛 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 南无袈裟幢佛 南无师子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南无大庄严菩萨 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夫欲礼忏。必须先敬三宝所以然者。三宝即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若能归向者则灭无量罪。长无量福。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是故弟子某甲等。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圣僧

弟子今日所以忏悔者。正音。无始以来在凡夫地。莫问贵贱罪自无量。或因三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或以内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于染著。如是乃至十恶增长。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然其罪相虽复无量。大而为悟不出有三。一者烦恼。二者是业。三者是果报。此三种法能障圣道及以人天胜妙好事。是故经中目为三障。所以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忏悔除灭。此三障者。则六根十恶。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皆悉清净。是故弟子某甲等。今日运此增上胜心忏悔三障。欲灭三障者。当用何等心。可令此障灭除。先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障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第一惭愧者。自惟。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尔所尘沙劫数。而我等相与耽。染六尘轮转生死永无出期。此实天下可惭可愧可羞可耻。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业常与罪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应堕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苦。如此实为可惊可恐可怖可惧。第三厌离者。相与常观生死之中。唯有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虚假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生老病死八苦交煎。无时暂息。众等相与但观自身。从头至足。其中但有三十六物。发毛爪齿眵泪涕唾垢汗二便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脾肾心肺肝胆肠胃赤白痰癊生熟二藏。如是九孔常流。是故经言。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是不净。何有智慧者而当乐此身生死。既有如此种种恶法。甚可患厌。第四发菩提心者。经言。当乐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六波罗蜜生。从慈悲喜舍生。从三十七助菩提法生。从如是等种种功德智慧生如来身。欲得此身者。当发菩提心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萨婆若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于身命财无所吝惜。第五怨亲平等者。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无彼我相。何以故尔。若见怨异于亲即是分别。以分别故起诸相著。相著因缘生诸烦恼。烦恼因缘造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第六念报佛恩者。如来往昔无量劫中。舍头目髓脑支节手足。国城妻子象马七珍。为我等故修诸苦行。此恩此德实难酬报。是故经言。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亦不能报。我等欲报如是恩者。当于此世勇猛精进。捍劳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宝弘通大乘。广化众生同入正觉。第七观罪性空者罪无自性从因缘生。颠倒而有。既从因缘而生。则可从因缘而灭。从因缘而生者。狎近恶友造作无端。从因缘而灭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是故经言。此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知此罪从本是空生。如是等七种心已缘想十方诸佛贤圣擎拳合掌。披陈至到惭愧改革。舒历心肝洗荡肠胃。如此忏悔亦何罪而不灭。亦何福而不生。若复不尔。悠悠缓纵情虑躁动。徒自劳形于事何益。且复人命无常。喻如转烛。一息不还便同灰壤。三涂苦报即身膺受。不可以钱财宝货嘱托求脱。杳杳冥冥恩赦无期。独婴此苦无代受者。莫言我今生中无有此罪。所以不能恳祷忏悔。经中谓言。凡夫之人举足动步无非是罪。又复过去生中皆悉成就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若不忏悔罪恶日深故知包藏瑕疵佛不许可说。悔先罪净名所尚。故使长沦苦海实由隐覆。是故弟子某甲今日发露忏悔不复覆藏。所言三障者一曰烦恼。二名为业。三是果报。此三种法更相由藉。因烦恼故所以起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是故弟子某甲今日至心忏悔。第一先应忏悔烦恼障。而此烦恼皆从意起。所以者何。意业起故。则身与口随之而动。意业有三。一者悭贪。二者嗔恚。三者痴闇。由痴闇故起诸邪见造诸不善。是故经言。贪嗔痴业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受苦。若生人中得贫穷孤露凶很顽钝。愚迷无知诸烦恼报。意业既有如此恶果。是故某甲等今日至心归命诸佛。求哀忏悔。夫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诃责。亦名此烦恼以为怨家。何以故。能断众生慧命根故。亦名此烦恼以之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法故。亦名此烦恼以为瀑河。能漂众生入于生死大苦海故。亦名此烦恼以为羁锁。能系众生于生死狱不能得出故。所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皆是烦恼过患。是故今日运此增上善心求哀忏悔。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报。有此心识常怀愚惑繁满胸[袖-由+金]。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缘三倒造一切罪。或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恼乱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四识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执造一切罪。或因四缘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缚造一切罪。或因四贪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五住地烦恼造一切罪。或因五盖造一切罪。或因五悭造一切罪。或因五见造一切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六情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识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爱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发露皆悉忏悔。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九恼造一切罪。或因九结造一切罪。或因九缘造一切罪。或因十烦恼造一切罪。或因十缠造一切罪。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见造一切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或因六十二见造一切罪。或因见。谛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烦恼。昼夜炽然开诸漏门。造一切罪。恼乱贤圣。及以四生。遍满三界。弥亘六道。无处可避。今日至祷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发露皆悉忏悔。愿某甲等承是忏悔。三毒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三慧明三达朗。三苦灭三愿满。愿承是忏悔。四识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广四等心立四信业。灭四恶趣得四无畏。愿承是忏悔。五盖等诸烦恼所生功德度五道竖五根。净五眼成五分。愿承是忏悔。六受等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满足六度业不为六尘惑。常行六妙行。又愿承是忏悔七漏八垢九结十缠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净华。洗八解水。具九断智。成十地行。愿以忏悔十一遍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愿十一空。能解常用栖心自在。能转十二行法轮。具足十八不共之法。无量功德一切圆满。发愿已归命礼诸佛。

南无毗卢遮那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弥勒佛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南无龙自在王佛 南无宝胜佛 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 南无袈裟幢佛 南无师子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南无大庄严菩萨 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夫论忏悔者。本是改往修来。灭恶兴善。人之居世谁能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烦恼。罗汉结习动身口业。岂况凡夫而当无过。但智者先觉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所以积习长夜晓悟无期。若能惭愧发露忏悔者。岂唯止是灭罪。亦复增长无量功德。竖立如来涅槃妙果。若欲行此法者。先当外肃形仪瞻奉尊像。内起敬意缘于想法。恳切至祷生二种心。何等为二。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难可常保。一朝散坏不知此身何时可复。若复不值诸佛贤圣。忽逢恶友造众罪业。复应堕落深坑险趣。二者自念。我此生中虽得值遇如来正法。不为佛法绍继圣种。净身口意善法自居。而今我等私自作恶而复覆藏。言他不知。谓彼不见隐慝在心傲然无愧。此实天下愚惑之甚。即今现有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净天眼见于我等所作罪恶。又复幽显灵只。注记罪福纤毫无差。夫论作罪之人。命终之后。牛头狱卒录其精神。在阎罗王所。辩核是非。当尔之时。一切怨对皆来证据。各言。汝先屠戮我身炮煮蒸炙。或先剥夺于我一切财宝。离我眷属。我于今日始得汝便。于时现前证据。何得敢讳。唯应甘心分受宿殃。如经所明。地狱之中不枉治人。若其平素所作众罪心自忘失者。临命终时造恶之处。一切诸相皆现在前。各言。汝昔在于我边作如是罪。今何得讳。是时作罪之人无藏隐处。于是阎罗王切齿诃责将付地狱。历无量劫求出莫由。此事不远不关他人。正是我身自作自受。虽父子至亲。一旦对至无代受者。我等相与得此人身。体无众疾各自努力。与性命竞。大怖至时悔无所及。是故至心求哀忏悔。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积聚无明障蔽心目。随烦恼性造三世罪。或耽染爱著起贪欲烦恼。或嗔恚忿怒怀害烦恼。或心愦惛懵不了烦恼。或我慢自高轻傲烦恼。疑惑正道犹豫烦恼。谤无因果邪见烦恼。不识缘假著我烦恼。迷于三世执断常烦恼。朋狎恶法起见取烦恼。僻禀邪师造戒取烦恼。乃至一切等四执横计烦恼。今日至诚悉皆忏悔。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守惜坚著起悭吝烦恼。不摄六情奢诞烦恼。心行弊恶不忍烦恼。怠惰缓纵不勤烦恼。疑虑躁动觉观烦恼。触境迷惑无知解烦恼。随世八风生彼我烦恼。谄曲面誉不直心烦恼。犷强难触不调和烦恼。易忿难悦多舍恨烦恼。嫉妒击刺很戾烦恼。凶险暴害惨毒烦恼。乖背圣谛执相烦恼。于苦集灭道生颠倒烦恼。随从生死十二因缘轮转烦恼。乃至无始无明住地恒沙烦恼。起四住地构于三界苦果烦恼。无量无边。恼乱贤圣六道四生。今日发露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愿某甲等承是忏悔。意业所起贪嗔痴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折憍慢幢竭爱欲水。灭嗔恚火破愚痴暗。拔断疑根裂诸见网。深识三界犹如牢狱。四大毒蛇。五阴怨贼。六入空聚爱诈亲善。修八圣道断无明源。正向涅槃不休不息。三十七品心心相续。十波罗蜜常得现前。忏悔已至心信礼常住三宝。

慈悲水忏法卷上

猜你喜欢
  求得现世的安乐·李叔同
  卷第二十四·白岩净符
  附录·大珠慧海
  温室经疏·慧净
  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佚名
  卷三百二十九·佚名
  四分律卷第三(初分之三)·佚名
  律禅密净四行论·太虚
  博山和尚参禅警语卷之下·元来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四·佚名
  第五 沙门出家相应·佚名
  卷八十一·佚名
  答薛集芙先生书·太虚
  华严略疏卷第三·佚名
  卷第三十五(第五诵之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艾轩诗钞·吴之振

    林光朝送别湖北漕李秘监仁甫文字眇烟云,过眼徒浩浩。所有未见书,惜哉吾已老。子云客长安,陈迹如一扫。同叔向来人,我生苦不早。亦闻青城山,斯翁为有道。瞿塘不可上,秋梦长颠倒。白日来西昆,一见自应好。纵谈百代前,至竟非枯槁

  •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姓名爵里四诸家姓名爵里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嘉靖丁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歴官坊掌院学士隆庆初以礼部侍郎入内阁万厯中累加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諡文忠有太岳集】殷士儋【字正甫歴城人嘉靖丁

  • 给——·徐志摩

    我记不得维也纳, 除了你,阿丽思; 我想不起佛兰克府, 除了你,桃乐斯; 尼司,佛洛伦司,巴黎, 也都没有意味, 要不是你们的艳丽,—— 玫思,麦蒂特,腊妹, 翩翩的,盈盈的, 孜孜的,婷婷的, 照亮着我记忆的幽黑, 像冬夜的明星, 像暑夜的游萤,——

  • 第三十七回 立继嗣太后再临朝 解重围副尉连毙虏·蔡东藩

      却说郑众封侯,乃是汉廷创例,和帝因他诛窦有功,班赏时又辞多就少,所以格外宠遇,竟给侯封。哪知刑余小人,只可备供洒扫,怎得视若公卿?就使郑众驯良可取,有功不矜,究不能封他为侯。贻讥作俑,这便是教猱升木,引蚁决堤。光武帝辛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五·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四十三景泰四年春正月己未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 帝诣 奉先殿 上圣皇太后宫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礼○ 上圣皇太后 皇太后 皇后俱免命妇朝贺○镇守河州都指挥同知蒋斌奏欲

  • 曹雄传·张廷玉

    曹雄,西安左卫人。弘治末年,历任都指挥佥事,为延绥副总兵。武宗即位后,由于总督杨一清的举荐,曹雄被提升为代理都督佥事,充任总兵官,镇守固原。他因为与刘瑾是同乡,便依附于刘瑾。刘瑾想广树党羽,日益亲近看重曹雄。正德四年(1

  • 卷六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六十庆祝六【瑞应】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天下臣民亿万云集阙下结彩棚数十里庆祝万寿自初一日至二十一日风日晴和天宇澄霁至二十二日大庆礼成甘霖即沛时麦苗方秀田畴沾足庆有秋焉先是二月初旬臣

  • 64.晁错削地·林汉达

    汉景帝也像文帝一样,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决心把国家治理好。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有个管家的官员叫晁错(cháo cuò),才能挺不错,大家把他叫做“智囊”,汉景帝即位以后,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同时又有二十二

  •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五·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弘明集十四卷  此卷音初四卷。  第一卷  陶铸(上道牢反下朱孺反顾野王陶作瓦器也孟子云舜自耕稼陶渔是也广雅云陶化也韩诗传云变也说文作匋云瓦器也从缶色省声又云从尸作陶是地名亦帝

  • 光赞经卷第一·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光赞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摩诃比丘僧五千俱,皆阿罗汉也——诸漏已尽,无有尘垢,而得自在;心安解脱,智慧善度,逮得仁和,为大开导;所作已办,所设究竟,弃捐重担,逮得己利

  • 佛说善夜经一卷·佚名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竹林园所。去斯不远有一苾刍住温泉侧。时有一天颜貌端严光明殊妙。过初夜分诣苾刍所。彼天威光周圆赫奕。悉皆照耀普遍温泉。合掌礼敬在一面坐。白苾

  • 大唐保大乙巳岁续贞元释教录一卷·恒安

    西都右街报恩禅院取经禅大德恒安集闻摩腾入汉。声教方被于支那。运历圣唐。梵典盛圆于海藏。而又我玄宗皇帝御极寰宇。开元一十八年庚午之岁。西京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开元释教录二十卷。目为开元录藏。总大小乘经律

  • 青崖集·魏初

    元代诗文别集。5卷。魏初撰。据明人焦竑《国史经籍志》,魏初撰有《青崖集》10卷,但今已不存。现存5卷本《青崖集》,是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本集卷首无序。卷1为五、七言古诗及五、七言

  • 盛京疆域考·杨同桂

    历史地理著作。清杨同桂、孙宗翰辑。1902年成书。六卷。同桂有《沈故》已著录。宗翰字筱藩,山东黄县人。是书为杨、孙二人在海龙厅(今吉林海龙)为官时,参考史书记载,对历代东北建置析疑订误辑成。光绪二十八年(1902)

  • 苇航纪谈·蒋津

    笔记。宋蒋津著,五卷。原书已佚。《说郛》、《五朝小说》、《五朝小说大观》有摘录。其中《说郛》涵芬楼本存有十则,宛委山堂 本存有十一则(含前者之十则)。书中记有嘉泰间事,知著者为南宋后期人。书中内容甚杂,或记奇闻

  • 八诀·欧阳询

    又名《八法》。一篇。书论。唐代欧阳询撰。是篇主要讲写字之法。“八诀”即是八种谐书点画方法的口诀,其诀为:“‘丶’如高峰之坠石;‘㇂’似长空之初月;一若千里之阵云; ‘丨’如万岁之枯藤; ‘㇂’劲松倒折,落挂石

  • 太玄朗然子进道诗·刘希岳

    太玄朗然子进道诗,北宋道士刘希岳撰。《宋史‧艺文志》着录作「朗然子诗一卷」。今《正统道藏》本收入洞真部众术类。卷首有端拱戊子年(988)作者自序。书中载七律诗三十首。其诗歌咏内丹长生之道,指斥世人追逐名利、念

  • 四体书势·卫恒

    又名《四体书传并书势》。书学论著。一卷。晋卫恒撰。成于撰者晚年。卫恒,字巨山,生年不详,卒于晋永平元年(291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官至侍郎。卫氏父子皆能书,卫恒弟卫宣长于篆字与草书,与父兄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