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律禅密净四行论

一  四门之统摄  甲  戒律  乙  禅观  丙  密咒  丁  净土二  四门之类别     甲 律禅与密净     乙 禅密与律净     丙 律密与禅净     丁  律与禅密净     戊  净与律禅密     己  密与律禅净     庚  禅与律密净三  四门之序次  甲  律禅密净  乙  禅律密净  丙  密律禅净  丁  净律禅密

  一、四门之统摄  佛法的修行,我尝分作律、禅、密、净的四行。故于世佛苑的计划中,亦分设戒律、禅观、密咒、净土四林。这四门,我以为可包括佛法中一切的修行法门,而且是各应独立为门类的。

  甲、戒律  戒律为三藏或四藏中的一藏,不惟在研究上为庞然巨镇,即于修行上亦能综贯无余。通常虽只认为三学或六度之一(或四,包括施戒忍进),然如菩萨戒依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之三聚,综摄自他二利;声闻戒别解脱定共道共之三级,贯持因果诸位;何况忏诵仪轨以及密咒诸戒诸仪轨,亦斯流类,云何不摄?能专从戒律中行,所谓服佛之服,言佛之言,行佛之行,行至圆满,染无不止,善无不作,即身成佛,复何所疑?且修他行或有流弊,如依戒律而行,则决无过错。佛寂初二百年,可云唯依戒律修行,故圣真相续,血脉不断。盖戒厚则定自生而慧自发,自成解脱解脱知见。三四百年后律部份裂,论师纷出,于是解行者多而证果者渐鲜矣。

  乙、禅观  禅那、三摩地──三昧、三摩钵底、三摩[口+四]多、奢摩它、毗钵舍那、瑜伽等名、皆指凝心一境,寂照静明之修习言。此为佛法修证中必经历必成就之事;神通智慧皆出于是。律密净三行至相当程度时,亦必有此经历成就。所谓定共戒及得悉地与念佛三昧等,何莫非此?特彼三行所侧重者各有其相耳。今不曰禅定或止观而曰禅观者,意在总摄一切禅定止观等门,将五停心、九次第定,以至中道观、唯识观、一心三观、法界观、如来禅、祖师禅类为一聚,而以专提祖师禅之禅为禅之极致。禅宗最重师承,亦犹密咒之金刚乘亦必师傅也。此中既统括一切止观,故台贤等止观不另列其修门矣。

  丙、密咒  密咒续轨各部,亦几埒律部而别成一藏,然其「续」原归经藏,其「轨」应编入律之大乘「作持」(例声闻律各跋渠)。要之皆轨范身语意业之所行者,谓之三密相应,正相应于此行轨耳。然自咒蛇之大孔雀咒,以至龙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莲华生、宗喀巴、空海、最澄以来集大成之密咒聚,悉皆摄属为此一修行门类。其特点则或诵或观,不离[口+奄](嗡) 阿(哑)吽娑哈五字,尤重坛仪礼供,摄三业以合于所崇奉之佛圣天神耳。既有如此殊异,故与律禅净不能不分家也。

  丁、净土  净土行门,本通于十方一切佛菩萨之净土,而在中国、高丽、日本、唯普遍弘扬弥陀净土。但近来发见于敦煌石室者,则于弥陀净土变外,更有药师净土变,千手观音净土变,弥勒净土变,地藏净土变等,则知唐以前修净土行者,不限极乐,而皈心兜率内院弥勒净土者尤夥。今此所谓净土行,亦总摄兜率净土、极乐净土、以至华藏净土、寂光净土等一切净土行门;在舍此短浊身器后,别取一常净身为所归处。据兹特点而统摄十方诸佛圣净土法行为一类,故能与律禅密各立而为四也。

  以上,依此四各成一门类言,每一门类中各摄众多行门,例如仅一弥陀净土行门,集中、日自庐山远公以来之宗派行轨,何虑千百?而此四行门之可摄尽佛法一切修行方便,可无疑议。然约类别与序次,则犹有可言者。

  二、四门之别类

  甲、律禅与密净  此于四中,显然易见可分为二者,即律禅为一类与密净为一类。遍考东西古近一切济人度世之教学,其所修行皆不外「身心改进」「神圣感应」之二途,斯即律禅自力与密净他力之别。就中国言,儒近改进身心自力行,道近感应神圣他力行。细分则儒之经术近律行,而纬术近密行;道之仙道近禅行,而天道近净行。他若耶、回等礼拜祈祷近他力行,而柏(拉图)、康(德)等明智严肃近自力行。尢显然者,与佛法相先后之印度教学诸派,其先期婆罗门弥曼萨派,则专重四吠陀之拜祭赞祷,唯是他力之神圣感应;迨受刹帝利业果与解脱思想影响后之吠檀多派,则渐趋重于其自力身心之改善,尢以数论派为专重自力解脱之代表。佛陀起于崇尚自力解脱思想极盛之时代,且业果之思想源于刹帝利,而释迦族亦刹帝利种,业果由观自身所行善恶得所报乐苦,推及前世后世而成,进观业果之升坠靡常乃求解脱。此业果与解脱思想,实为印度刹帝利种之特产,而达到圆满成就者则为释迦族之大圣释迦。本唯祭祷之婆罗门各派,则为纂承于此义者;故原本正常之佛行,决为自力之律禅,换言之,即戒定慧行。他若瑜伽派侧近禅行而胜论则近祭行。即吠檀多亦始终不放弃梵神。虽修禅观亦以专念代表大梵之[口+奄](嗡)字为唯一方法。至中国盛唐时,此派之商羯罗为纂承佛法思想之极点,不久又以「梵」与「毗纽[竹+奴]」人格神一致,谓修行解脱亦非得此「神」之加护不可。释迦灭后六七百年间之龙智兴世,亦渐将彼教祭祷礼赞之方法,移摄来用为感应佛圣天神及归向圣刹之密净行。至密宗盛行,则亦有非受「密佛」灌顶加持不得成佛之说兴。要之,印度起于婆罗门之他力行,至后期佛教之密净乃完成;起于刹帝利之自力行,则于初期佛教之律禅即已完成。故改善于自行与感应于他行,虽均至佛法始获圆满,然不能不以律禅为佛行立本质,而密净为佛行之变体。故律禅之锻练身心,密净之供祈佛圣,实为修行之两大别。

  乙、禅密与律净  若从此四行门发达之极诣(例禅之禅宗)者为代表以观其类别,则于另一义上又可禅密为一类而与律净为别。盖律依众团折伏自我而至于解脱,净依圣国引摄自我而至于往生,皆以屈抑自我为行者;而禅密则反是。禅由即心是佛而至于呵佛骂祖以示超越,密由即身成佛而至于纵淫恣杀以示奇特,则以伸扬自我为行矣。故猖狂者当裁以律净,而畏缩者当奋以禅密;勇强者可摄入禅密,而怯弱者可导归律净。复次、禅密必定心而律净通散心,律净平易而禅密严峻。

  丙、律密与禅净  汉土古多禅净并修者,而西藏黄衣派亦律密兼重,则禅净与律密可各成类别。大抵律密皆繁礼褥仪,名相精细,轨制森严,学者非童而习之,纵拘守规矩绳墨中积之既久,不能入于神化。其影响于世人者,亦能使于佛教有较明之认识,此黄衣派之所以可名律密,而异于红衣派之为禅密者也。至于汉土民性,豪迈通脱,乐于简易。唐末五代之乱,性相经论与律密规制皆不复行,禅净之行与台贤之说相依,二三豪杰时能直得佛法之玄髓,妙用无方。然大都藉一个话头一句佛号为躲跟,陷于一切不知,而民俗之于佛教亦鲜辨晰之信;盖尚玄妙而忽规绳,上上人得之中下人失之也。

  丁、律与禅密净  律之本质为伦理学、道德学,专从身语或及心意之实际行动上,导人于止所当止作所当作之轨道,不须理解亦不须灵悟。从实行经验上所证知,亦为行之产物,故实证为行之本质。所谓「修行」,虽但以「持律」一名代替之,亦无不可。佛所教授教诫,曰法与律,余法皆为化导之教,唯律是制行之教,由此古人判律曰制教,余法皆为化教。化教中禅密净三、有十八回互。

  戊、净与律禅密  律须由戒生定生慧,证涅盘方算成就;禅之就体消停得力迟诸止观等且不论,即从缘荐入相应疾之宗门禅,亦必透末后关得大自在方可;密尤须无量学习勤苦修持,方有大悉地之希望。唯净土行则若极乐、若内院等,皆许以称念若弥陀若弥勒等圣号即可往生,一经往生即不退堕,其行极易。故于此行门一生决信,心即安定,既不虑所行之不能达所愿,则身虽未往生而心已等于往生者之安乐自在。日本真宗之为净土宗极诣,即以现能信入心安,便顿同已生净士住不退地,游化世间矣。故古人判「净」为易道,余法皆为难道。难道中律禅密三,有十八回互。

  己、密与律禅净  密咒行至于大成之金刚法,不论在解在行,皆与余法门大异其趣。一切皆有玄密神秘气味,形似凡俗而实最圣真,表似反常而裹偏顺正。必藉曾亲修验证者教授而亲修验证之,方获其效而仍莫尽测其故,唯可云从上师傅如是行故而如是证。故古人判为密法,而以余为显法。显法中律禅净三、有十八回互。

  庚、禅与律密净  禅观行中虽摄观而亦以止为依,修止即须止息攀缘而除一切想,若不先止则定心之观不成,纵观亦是散乱游观而不成寂静深观。由此不唯宗门禅别传于教外,而止修则解绝之一切禅行,孰不言思俱寂?但心言绝处了了相应之一着,实为万法宗本。然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之宗门,专在文义路所不通处。导令深疑力究,不同其他之皆从文义解路入。故此称宗门,余为教门。教门中律密净三,有十八回互。

  三、四门之序次

  甲、律禅密净  以律为首,可有律禅、律密、律净、律禅密、律禅净、律密净、律密禅、律净密、律净禅、律禅净密、律密禅净、律密净禅、律净密禅、律净禅密之十四变序;益以三三三山山诸式,有二十一变序,共三十六序次,兹不具论。试一论以律禅密净为序次之进程:谓对佛法既了解具信已,实践修行,首持戒律,进习禅观,乘是戒定慧始觉之力,引契秘密藏中之本觉法身功德,乃得入诸佛菩萨妙庄严刹。此其进行之程次,例之龙树菩萨,至为显然,故为最根本最自然之序次。以禅律为因行自力之增进,以密净为果德他力之加持;以因行契同果德、以果德成满因行,此为最可遵依者也。

  乙、禅律密净  此中亦有诸变序如上。以禅律密净为序次,亦大有用。例吾以慕仙佛神通而出来,后虽受戒读经仍茫然不入;以八指头陀提撕参究无义味话头,由阅指月录而传灯录而诸祖师语录,渐增疑闷蕴结;虽听讲天台贤首教义经论,探阅大藏经典,疑闷如故,可云于佛法之信解终未获成立。后因同阅藏经一老宿,教令勿乱抽阅,当从大般若经循其次第而阅览。如是月余而四百卷垂尽,一日忽然心境顿空,而一刹那间回观身器如幻如影,般若经义灿然现前。进而涉猎法华华严台贤教义及龙树僧肇论旨,亦甚痛畅,机锋迅捷,不复被语句所缚。爰庆快生平,于佛法由胜解生确信。吾本未多读书,至是于世间学说亦多一目了然,文思风发泉涌,益放恣自喜,颇有弘法利生,今世舍我其谁之概。渐患身心不入律行,乃掩室普陀,欲勤戒定,痛治骄惰,究律藏以整行事,研法相经轮以整思理,身心乃严肃有依。盖由禅悟而中道实相法界诸观一味圆融,至法相唯识观乃精细坚实。其尢得益者在律仪,整理僧伽制度论即作于此时,志在整僧制,行在菩萨戒,则由禅而律矣。净密之行虽时挹助,而意无专向。民十二元旦,序慈宗三要,束禅观于真实义品,摄律行于瑜伽戒本,特发挥弥勒上生经旨,遂于内院净土有其专趣,则由禅律而净矣。顷年以境缘增上,受习密咒,然最后所归仍在回向兜率。则律禅密如次而贯达于净,亦为兼习四行之一序列。

  丙、密律禅净  此中诸变序亦如上。以密律禅净为次序者,如一修密咒行者,或欲以戒律自检,或由大悲心欲持律仪以摄徒众,则由密而律。或由持戒生禅定,或由有相密律而悟入无相禅体,则由密律而禅。再加以回向净土,或密律禅行成就者,当然归入于或变化或受用或法性净土。如永明寿禅师之诵咒持律悟禅而净土是归,亦此序次矣。

  丁、净律禅密  此中亦如上有诸变序。今若论净律禅密,则初以在家而泛修净土易行道者,后出家受戒持律,乃浸假而专精律行。由持戒进修禅观或澈悟禅旨,欲穷探咒轨之秘,更习密法,而归极于密宗,则其序如是。

  今此四行回互,连根本四行及加四行总持,都有一百四十九门,每一门中复摄无量行,较圆觉二十五轮更加无数方便,堪为圆摄佛法一切行门之总聚。

  (见海刊十六卷四期)


猜你喜欢
  卷五·净挺
  颰陀和五百人品第十四·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六·欧阳竟无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玄奘
  种子法尔熏生颂·太虚
  卷第八十六·佚名
  卷五百五十七·佚名
  访问佛教领袖记·太虚
  卷第五·霁仑超永
  佛说须赖经(曹魏白延译)·佚名
  云门麦浪怀禅师宗门设难·麦浪明怀
  四分律卷第二十(初分之二十)·佚名
  卷一百七十八·佚名
  卷中·其白德富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七〈此卷首悔衆教罪之餘〉·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三十五·彭定求

        卷835_1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天复三年作)】贯休   玉节金珂响似雷,水晶宫殿步裴回。只缘支遁谈经妙,   所以许询都讲来。帝释镜中遥仰止,魔军殿上动崔巍。   千重香拥龙鳞立,五种风生锦绣开。宽似大溟生日月

  • 卷七百八十六·彭定求

        卷786_1 【题长乐驿壁】无名氏   三十骅骝一烘尘,来时不锁杏园春。   杨花满地如飞雪,应有偷游曲水人。   卷786_2 【绝句】无名氏   传闻天子访沈沦,万里怀书西入秦。   早知不用无媒客,恨别江南杨

  • 韩嘉彦·唐圭璋

      嘉彦,韩琦子。元祐间,选尚神宗女曹国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建炎三年(1129),终瀛海军承宣使,谥端节。   玉漏迟   杏香消散尽,须知自昔,都门春早。燕子来时,绣陌乱铺芳草。惠圃妖桃过雨,弄笑脸、红筛碧沼。深院悄

  •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陈汝元

    第十一齣 湖赏【破齐阵】〔衆拥坡上〕萍剑龙呼风雨。琼林兎点虹霓。千里奔驰。一官牢落。翻觉烟霞远滞。高风未掣飞鸿翅。宿雨空淹瘦马蹄。苍山一望迷。五马嘶风夜入吴。天涯望断半行书。西湖西畔北山北。一片晴光照

  • 卷四百一·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一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三十五 杨光溥 饮马长城窟 辞家日已远胡雁飞南征炯炯铁兜牟散被缦胡缨仰视天山雪俯涉交河氷匈奴未殱夷壮士无归情结发习韬略

  •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

  • 七集 三卷·钱德苍

    长生殿闻铃(丑高力士上)请万岁爷绾定丝缰,缓缓而行。(净陈元礼随小生上)【武陵花】万里巡行,多少凄凉途路情!看云山重迭处,似我乱愁交幷。无边落木响秋声,长空孤雁添悲哽!寡人自离马嵬,饱尝辛苦。中路之间,已遣使臣赍捧玺册传位太

  • 卷第七十·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魏纪二〔起昭阳单阏(癸卯),尽强圉协洽(丁未),凡五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四·徐乾学

    宋纪一百二十四【起昭阳大荒落正月尽着雍阉茂三月凡五年有三月】孝宗绍统同道冠徳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乾道九年春正月辛未佥书枢密院事王之竒罢 癸酉金尚书省奏南客车俊等因场贸易误犯边界罪当死金主曰本非故

  • 第四节 文协与会刊·老舍

    一、文协文人们仿佛忽然集合到武汉。我天天可以遇到新的文友。我一向住在北方,又不爱到上海去,所以我认识的文艺界的朋友并不很多,戏剧界的名家,我简直一个也不熟识。现在,我有机会和他们见面了。郭沫若,茅盾,胡风,冯乃超,艾芜

  • 卷之二百十九·佚名

    成化十七年九月壬申朔礼部奏自今诸夷朝贡乞令大小通事审译精当方与赏赉以革伪妄报可○满剌加国使臣端亚妈剌的那查等奏成化五年本国使臣微者然那入贡还至当洋被风漂至安南国微者然那与其傔从俱为其国所杀其余黥为官奴

  • 卷之二百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四·张廷玉

    钦定四库全书词林典故卷四恩遇人臣躬膺眷遇垂之简册於以见惠下之恩焉於以见礼贤之盛焉於以见逢时之幸焉非徒矜耀宠光流艳笔札而已我朝列圣加恩词苑诸臣异数殊荣超轶往古国史所録私集所传不可胜纪掇其尤着者彚叙於篇至

  • 敬宗本纪·刘昫

    敬宗本纪(上)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名湛,是穆宗的长子,生母即恭僖太后王氏。元和四年(809)六月七日,生于大明宫旁的侧殿。长庆元年(821)三月,封为景王。翌年十二月,立为皇太子。长庆四年(824)正月二十二日穆宗去世。二十三日

  • 卷七十四·湛若水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七十四    明 湛若水 撰 任将下 班固白虎通曰大夫将兵必不御者欲盛其威使士卒一意繋心也故但闻将军令不闻君命也 臣若水通曰将权惟其重而

  • 卷九二·邱濬

    ▲历象之法(上) 《易贲》之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程颐曰:“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迁改也。” 臣按:日月星辰,象之悬于天者也;寒暑阴阳,气之运于天者也。日月星辰

  • 卷四十六·程公说

    <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四十六    宋 程公说 撰周天王第二景王        敬王景王【諡灋由义而齐白景】【名贵灵王子襄二十八年嗣立明年改元至照二十二年崩在位二十五年】襄公传二

  • 左传补注·惠栋

    六卷。清惠栋撰。此书是惠栋《九经古义》之一。惠栋认为杜预《春秋左传集解》颇多违误,“因刺取经传,附以先世遗闻,广为补注六卷。用以博异说,祛俗议。宗韦、郑之遗,前修不掩;效乐、刘之意,有失必规,其中于古今文之同异者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