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善夜经一卷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竹林园所。去斯不远有一苾刍住温泉侧。时有一天颜貌端严光明殊妙。过初夜分诣苾刍所。彼天威光周圆赫奕。悉皆照耀普遍温泉。合掌礼敬在一面坐。白苾刍言大德。仁颇先闻善夜经不。苾刍答曰我未曾闻如是经典。复问天言仁先知不。天曰我亦不知。苾刍曰谁有知者。天曰无上慈父在竹林园。仁今可往诣彼请问。如佛所说当奉行之。说是语已忽然不现。时彼苾刍至天晓已。诣世尊所顶礼双足。在一面立白言世尊。昨夜有天过初更后。来诣我所。光明照曜周遍温泉。而问我言。仁颇先闻善夜经不。我言未闻。我问彼天仁先知不。答言不知。我复问言谁有知者。彼言无上慈父在竹林园。仁可往问。如佛所说当奉行之。说是语已忽然不现。我缘斯事故来至此请问世尊。佛告苾刍汝识彼天不。答言不识。汝今当知彼是三十三天胜妙天子威德大将名曰栴檀。为欲利益诸众生故。来觉悟汝问是经名。时彼苾刍复白佛言。世尊我今愿闻善夜经典。唯愿世尊哀愍为说。尔时世尊告苾刍言。此善夜经具大功德。若有闻者能断烦恼速证菩提。汝应谛听善极作意。吾当为说。过去诸法不应追念。未来诸法亦不希求。现在诸法勿生染著。如是行者名真解脱。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过去不应念  未来不希求

  于现在时中  皆如法观察

  妄想心难遣  智人应善观

  宜可速勤修  焉知至明日

  由彼死王众  与汝镇相随

  是故我牟尼  善夜经今说

  常愿诸有情  离苦获安乐

  不造诸恶业  恒修于众善

 

  尔时世尊为欲利益一切众生。令于长夜得安隐乐离诸障恼。于生生处增长善根。常遇三宝不堕恶趣。复更说此陀罗尼曰。

  怛侄他 毗尼婆(引)喇你 跋柁摩单滞 摩腻你[打-丁+致][打-丁+致][打-丁+致][打-丁+致] 瞿里健陀里 旃茶里摩登只(上)萨啰烂帝 莫呼剌腻摄钵利 斫羯啰婆(引)枳 摄伐里莫诃摄伐里 步精揭(巨列)你 你弭你名揭你 讫栗多(引)你 莎(引)诃(引)僧拽体(天移)昙(去) 頞[口*束*頁]伽帝 捺啰伽帝 谤苏迦波(引)裔 劫布得(都洛) 迦波(引)裔 答布檀泥(去)莎诃

  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善男子善女人等。于此善夜经中。若一伽他若一句咒。读诵受持供养尊重。明解其义为他演说。当知是人于一切时无诸灾厄。亦无抂横及诸衰恼。能知过去七生之事。亦不忘失大菩提心。决定能趣涅槃正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善夜经者。于未来世所生之处。必定当得宿住之智。常受尊贵安隐快乐。复说颂曰。

  此人一切时  无有枉横事

  由造顺时业  永离非时死

  拥护诸众生  令离病忧怖

  不祥及恶梦  险路常安隐

  若男子女人  戴持此经者

  具相人敬重  所愿皆圆满

  若于身语意  所有诸不善

  由此经威力  终无有恶报

  若水火王贼  雷电毒害等

  怨家战诤时  念经皆得脱

  又复有明咒  若能读诵者

  于一切时中  长善灭诸恶

  即说咒曰。

  怛侄他 你弭尼民达哩 窒哩卢迦(引)卢枳你 窒哩输攞陀唎你 恶矩比 侄哩底奴丽 矩都军底 矩都屈此 鸡[口*栗]底矩比你 拥护拥护我某甲于一切恐怖处 于一切疾病苦痛处 于一切忧愁相恼处于一切毒虫毒药处 于一切鬼魅厌祷处 于一切王贼水火处 于一切猛兽惊怖处 于一切谤讟言讼处 于一切怨家斗诤处 于一切身意恶业处 所有语业四过处 于一切厄难危亡处 并执金刚神 常卫护我某甲并诸眷属莎(引)诃(引)

  复说咒曰。

  恒侄他 呬里呬里弭里弭里 毕舍脂钵拏 摄伐里止里莎诃

  尔时世尊说是经已。时彼苾刍及诸大众。人天八部诸鬼神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善夜经

猜你喜欢
  大乘止观法门卷第二·慧思
  五百问论卷中(一百三十五问)·湛然
  新华严经论 第五卷·李通玄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二·佚名
  卷第五·雷庵正受
  佛说戒香经·佚名
  第二十五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卷·宝亮
  大陀罗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经·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佚名
  卷上·佚名
  卷四十九·彭绍升
  庄子集注序·太虚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二·唐慧琳
  杂譬喻经(道略集)·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徐陵

    ○陆机拟古七首△拟西北有高楼高楼一何峻,迢迢峻而安。绮窗出尘冥,飞阶蹑□端。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闲。芳草随风结,哀响馥若兰。玉容谁能顾,倾城在一弹。伫立望日昃,踯躅再三叹。不怨伫立久,但愿歌者欢。思驾归鸿羽,比翼双飞

  • 卷二十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唐诗卷二十四五言排律太宗皇帝正日临朝【四民月令正月一日七十二之初三百六旬之端是谓正日唐书礼乐志皇帝元正今至受羣臣朝贺】条风开献节【史记律书条风居东北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故曰条

  • 同赵侍御巴陵早春作·张说

    江上春来早可观,巧将春物妒余寒。 水苔共绕留乌石,花鸟争开斗鸭栏。 佩胜芳辰日渐暖,然灯美夜月初圆。 意随北雁云飞去,直待南州蕙草残。

  •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王称

    宦者传一百三  宦者之祸见于前载者尚矣太祖开基所用宦者不过五十人但掌宫掖之事未尝令采他事也尝有中黄门因祷祠山川于洞穴中得怪石形类羊者取以为献太祖曰此墓中物尔何以献为命碎其石杖其人其不受佞也如此厥后宰相

  • 卷之五百五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清季外交史料选辑(一)·王彦威

    直督李鸿章奏日据台湾请筹办海军船械并遣使驻日及泰西各国以资联络而察敌情片闽督李鹤年奏福州厦门电线买回自办折闽督文煜等咨呈军机处闽省电线买归自办文闽督文煜等奏审明谋毙英人各犯分别定拟折闽抚丁日昌奏西班牙

  • 卷之六十六·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六十六 传第五十 扎萨克一等台吉额尔德尼衮布列传 额尔德尼衮布喀尔喀部人姓博尔济吉特贝勒卓特巴从子父诺木齐号阿海台吉子五长额尔克次即额尔德尼衮布次阿海岱青次罗卜

  • 世家卷第四 高丽史四·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显宗一。显宗元文大王讳询字安世安宗之子母曰孝肃王后皇甫氏。 成宗十一年壬辰七月壬辰生。 稍长封大良院君年十二。 千秋太后忌之逼令

  • 第一章 一捆矛盾·林语堂

    有一次。几个朋友问他:"林语堂,你是谁?"他回答说:"我也不知道他是谁,只有上帝知道。"又有一次,他说:"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为乐。"他喜爱矛盾。他喜欢看到交通安全宣传车出了车祸撞伤人,有一次他到北平西郊的西

  • 219.欧洲来客马可·波罗·林汉达

    元世祖在位的时候,成吉思汗时期开始建立的庞大的蒙古汗国,已经分裂成四个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元朝皇帝在名义上还是四个汗国的大汗。在那个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西方各国的使

  • 名實論·谢绛

      天地與其所產焉,物也。天地之形及天地之所生者,皆謂之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過焉,實也。取材以修廊廟,制以車服器械,求賢以實侍禦僕從,中外職國皆無過差,各當其物,故謂之實也。實以實其所實,而不曠焉,位也。實者,充實器用之

  • 内篇·王夫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性之善征矣。故以言征性善者,知性,乃知善不易以言征也。必及乎此而后得之。诚及乎此,则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道义之门启而常存。若乍见孺子

  •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佚名

    ——光明与黑暗的抗争 【原文】 晋灵公不君①: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③,杀之,置诸畚(4),使妇人载以过朝⑤。赵盾、士季见其手(6),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7),则莫之继也。会请先

  • 释提桓因品第二十·佚名

    释提桓因。於众中白佛言:甚深般若波罗蜜。难了难知。是人民功德不小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书者持者学者,佛语释提桓因。云何拘翼。阎浮利人民。是都卢皆持十戒悉具足。其功德宁多不。持是功德。百倍千倍万倍。亿万倍巨亿万倍

  • 佛说海八德经·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闻如是。一时佛游无胜国。时在河边。常以十五日。为诸沙门说戒经。佛坐寂寞。久而无言。阿难整服。长跪白曰。沙门坐定。乐闻清法。世尊默然。阿难三起白。夜已半。可说戒经。世尊乃

  • 卷九·佚名

    第七篇第一章 尺度品三九六 尺度本生谭[菩萨=辅师]序分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王之教诫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三鸟本生谭[第五二一]中将被述及。主分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王之俗事、圣事顾问辅师。王迷

  • 读禅阅世·苏曼殊

    天才诗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苏曼殊经典名篇结集,著名学者章太炎、陈独秀高度评价苏曼殊并对其推崇备至。苏曼殊文学艺术造诣极高,与弘一大师李叔同并称“南社二僧”,诗人柳亚子盛赞其为“灵界诗翁”“千秋绝笔

  • 英吉利广东入城始末·佚名

    一卷。作者署名“七弦河上钓叟”,真实姓名不详。是书卷尾有作者自叙。记事起自道光十三年(1833年),与英国议和,许兵费银两千一百万元,定和约五年而一易始,至咸丰九年 (1859年),叶名琛在孟喀喇大里恩寺地方花园楼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