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温室经疏

唐 慧净撰

温室序

夫温室经者。斯乃积净业之善基。荡尘累之津泽。跨天堂之梯橙越苦海之舟航。囊括因果包举福惠。理丰言约文遒旨婉。生一念净信终隔四流。起一支善行则卒登十地。医王由是创业。法将所以室通。庶得异世共观津流远代。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者。夫以炬暗生死之中。独秀昏眠之外。既朗万法。爰悟四生。觉行圆满。故称为佛。畅四辩于舌端。流八音听□□□七阶之胜福。发四道之良田。班自我口通之彼心。故称为□□□调神为趣。室用蔽形为理。外荡八尘称为洗浴。内修名曰众僧经。虽五义略二举二条。一曰涌泉。二称绳墨。□□则注而无竭。此义可以目常绳墨乃楷定正耶。兹理□□□其法故曰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也。

经曰阿难曰□□□□□如是一时佛在摩竭提国因沙崛山中 通曰。三□二序□□□□□□文势起尽。临章别断。此则证信序也。阿□□□□□□□□□□佛昆季。宿著因缘。名标起愿之初。生交□□□□□□□□□□目类。青莲能令见者悦神。复使父王□□□□□□□□□□阿难。吾从佛闻者。证闻亲承曰我闻。傅受□□□□□□□□□□□义决定有二。一□。二心。心决定为信体。□决□□□□□□□□□□初宗智为究竟之玄述初称如是。表信□□□□□□□□□□□者化辰也。即法王启运之日。大众嘉之时□□□□□□□□□□□亦以如上释。摩竭提国因沙崛山中者。化□□□□□□□□之境。山是依止之处。住国为化。在俗之徒。住山为□□□□□□众。摩竭提。此云善胜国。因沙崛山。此云灵鹫山。□□。

□□□舍城内有大长者奈女之子名曰只域为大医王。□□□□□ 通曰。下发起序。自有三节。一序只域名。二叙只域□□□□□事。叙名有五。一明处胜。二显位尊。三明种贵。四指□□□□□王舍城显处胜也。有大长者显位尊也。只域名高八国□□□人王于此立舍。法王于中成道。医王生在其中处。所以为胜也。有大长者显位尊也祗域。名高八国。道冠百王。恩洽幼童之下。德秀朋僚之上。既以长者为号。其位所以特尊也。奈女之子明种贵也。奈女者从奈生也。此女禀质异凡。降神亦圣托鲜花。而受气坼妙。实以呈形。美艳绝伦。瑰姿盖世。由此义故。称之奈女。祗域既是奈女之子种。所以为贵也。祗域者指名字也。祈域梵音。此云能活。善解四病之原。妙通八术之要。下针定若投药必愈。有此之能故称能活也。为大医王善疗众病释所以也。药病纵任名曰医王。治无不愈称为善疗。以善疗故名能活也。

经曰少小好学长而弥笃才艺过通智达五经天文地理 通曰。次明叙德自有三意。一美学功。二称治绩。三即总结。此美学功也。才谓三才。天地人也。艺谓六艺。礼乐射御书疏。五经即五明论。内论因论声论工巧论医方论也。天文谓景宿。地理即山川。然则幼而钦道故曰少小好学。长而弥笃故曰才艺过通。智达经成前好学。天文地理美上过通也。

经曰其所治者莫不除愈死者更生丧车得还 通曰。此明治绩也。上两句总叹。下两句别彰。其效昔有参差。中夭已登幽路。一逢只域。再发神明。遂使魂魄寂已还苏。抑车动而旋驾。翻凶作吉回死就生。治验之灵莫斯为大也。

经曰其德多不可具陈八国宗仰见者欢喜 通曰。此总结也。只域。道超心计。德杂覼缕。故使闻者钦风。见者神悦。

经曰于是只域夜欻生念明至佛所当问我疑 通曰。下明叙事自有七意。一生心。二发引。三达所。四见佛。五都僧。六闻法。七作业。此明生心也。只域以良辰夜静惊肃神衿。既悟入道之正因。遂结洗僧之念。然则念虽在已。法不自由。所以坐企有明就佛请决也。

经曰晨旦敕家大小眷属严至佛所 通曰。发引也。明星忽已掩耀。旭日复渐舒光。既见指涂之兆。宜敦率旅之诫。所以先标晨旦。后即敕家也。然此辰问道匪唯自益。欲使恩沾九族。道洽六亲。男女同荣。尊卑并润所以临岐整众。其从如云。大小同行。俱遵佛路也。

经曰到精舍门 通曰。此明达所也。只域既问道情深。所以星驾遂得旅神阁。故曰到精舍门也。

经曰见佛炳然光照天地 通曰。此明见佛也。如来将然智炬先发方光。所以日月演明干川洞耀。

经曰众坐四辈数千万人 通曰。此明都僧也。如来德虽独秀亦因众仰。所以众坐四辈数千万人。如栴檀林栴檀围绕也。

经曰佛为说法一心静听 通曰。此明闻法也。僧既仰成佛德。佛复扇以玄风。师资之道既显。听之仪亦著也。

经曰祗域眷属下车直进为佛作礼各坐一面 通曰。此明作业也。只域来因问道。是故下车。既和寂为归。所以直进将陈启告先事虔恭恐谊众四部。所以各安一面也。

经曰佛慰劳曰善来医王欲有所问莫得疑难 通曰。上明序分已讫兴致之由下明经体。次彰即坐之益。经体自有五种。一引汲。二发请。三赞述。四答问。五断疑。此即引汲也。此教之设事藉医王故。唱善来以慰其心。莫疑以进其问。

经曰只域长跪叉手白佛言 通曰。下明发请自有五意。一表肃。二自伤 三请行。四发愿五乞恩此今表肃也。然即事请道理。须更整容仪所以长跪所方乃发言启告也。

经曰虽得出世为人疏野随俗众流未曾为福 通曰。自伤也。心游外物曰疏。形落俗中为野。野故随俗众流。疏故未曾为福也。

经曰今欲请佛及众僧菩萨大士入浴室渗洗 通曰。请引也。众生身疾粗得疗治。圣人骸垢未曾请沐。今欲初基净业必假良田。所以奉屈三尊来游渗室。

经曰愿令众生长夜清净垢秽消除不遭众患 通曰。发愿也。引之与愿二事相行。犹车之两轮。鸟之二翼。陆载空飞。阙一不可。所以请行复须发愿。愿行。此愿普洽黔黎。长祛垢累之恼。永安轻利之泰。

经曰唯佛圣旨不忽所愿 通曰。此乞恩也。唯佛圣旨照我微心。不忽所愿降躬渗室也。

经曰佛告医王善哉妙意 通曰。下明说述。自有四意。一美心。二述业。三示福。四许宣。此美意心也。只域既鄙疏野之心。又敦修福之念。故能标心净业来游问道。此真妙意故。赞善哉也。

经曰治众人病皆蒙除愈远近庆赖莫不欢喜 通曰。此述旧业也。预是有身谁能无患。继沾有识谁不畏苦。只域既能使药石才通。即转苦为乐。针艾亦进即变夭为修。故已治者即交忻庆赖。未疗者亦逆结欢心也。

经曰今复请佛及众僧洗浴愿及十方 通曰。此述新业也。请僧述行。十方述愿。然则行须指事故但及此方。愿得悬标故傍罗异域。故曰愿及十方也。

经曰众药疗病渗浴除垢其福无量 通曰。此示其福也。疗疾之心既阔。洗僧之愿复广。既植无限之因故。招无量之报也。

经曰一心听法为汝先说洗浴众僧及报之福 通曰。此许其宣也。只域来为洗僧。所以先说之报。既请不因疾。是故宜停疗疾之果也。

经曰佛告只域洗浴之法当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报 通曰。此下答问自有三节。一标。二释。三颂。此即标也。一标七物之体。二标七物之功。三标七物之报。

经曰何谓七物一者燃火二者净水三者渗豆四者苏膏五者淳灰六者杨枝七者内衣是为洗浴之法 通曰。此列七物体也。燃火即赫以炎炉绝轻烟而无焰。净水乃澄之似镜去秽浊而留清。渗豆既滑而光华。苏膏而凝而体润。淳灰酷烈烧山桑之切木。杨枝细软折河柳之疏条。至如内衣。则新裂齐纨。皎犹美练。裁缝巧妙。形制新奇。虽人里之内衣类。天中之上服七物既精华。若此七报亦佳丽如彼。如彼之功下文自述。

经曰何谓七物病一者四大安稳二者除风病三者除湿痹四者除寒冰五者除热气六者除垢秽七者身体轻便眼目精明是为除众僧之病 通曰。此显七物功也。四大安稳内衣功能。除风病者淳灰功能。除湿痹者苏膏功能。除寒冰者燃火功能。除热气者杨枝功能。除垢秽者渗豆功能。身体轻便眼目精明者净水功能。何则夫以衣蔽形丑四支所以宁泰。灰除风疾六根所以安净。摩膏既遣痹以调方。燃火乃却寒而留暖。来香去臭莫善于杨枝。光身落垢宁加于渗豆至如水含八德。独檀众美。洞洗内外雅畅胸衿。明目拙身沃燋除浊。七功既如雾气。七病亦类云消。故曰是为除众僧七病也。

经曰如是供养便得七福何谓七福 通曰。自下明七物报也。自有三节。一得相似果。二得果报果。三得增上果。此明得相似果故标数以问之。

经曰一者四大安无病所生当安勇武丁健众人敬仰 通曰。此是燃火似果。夫暖气流形则举体平泰。寒风侵骨则遍身战悼 燃火以进暖故。故寒故得报之身安而勇健。既安且健则众人敬仰。

经曰二者所生清净面目端正尘水不著为人所敬 通曰。此是净水似果。夫水者。一能净他。二则性洁净他故。面目端正性洁故。尘水不著。面目端状如素月尘水不著。有类红莲既得如月如莲。见者且爱且敬。

经曰三者身体常香衣服净洁见者欢喜莫不恭敬 通曰。此是渗豆相似果。夫形骸垢腻则秽恶纷纶。质状鲜皎则馨香发越。渗豆之功次能光身而落垢。所得之报亦衣洁而身香。既洁且香则观者神赖。

经曰四肌体濡泽威光德大莫不敬叹独步无双 通曰。此是苏膏相似果。夫痹染四支则皮肤韧强。膏流百节则凑理和畅。摩膏既遣痹以调身故。得报亦威光而体润。既光且润则独步无双。既独步无双。谁不敬难。

经曰五者多饶人从拂拭尘垢自然受福常识宿命 通曰。此是淳灰相似果。夫尘垢秽身风便惛识。灰能落垢故。多人为之拂尘。复可排风。所以常识宿命。

经曰六者口齿香好方白齐平所说教教莫不肃用 通曰。此是杨枝相似果。夫杨枝者嚼则除热口。所以发香楷便莹朗齿光。所以致白口。既香无臭。齿白则所言妙而他受也。

经曰七者所生之处自然衣裳光饰珍宝见者悚息 通曰。此内衣相似果。夫内衣者。内则蔽丑。外则严容。以蔽丑故。生则自然衣服。以严容故。更加光饰珍宝。

经曰佛告只域住是渗浴众僧开士七福如是 通曰。别叙既周。此更总结。

经曰从此因缘或为人臣或为帝王或为日月四天神王或为帝释转轮金王或生梵天受福无量或为菩萨发意治地功成志就遂致作佛 通曰。此明得果报也。或为人臣。则三公九卿之流。或为帝王则三皇五帝之类。或为日月四天神王。则各领一隅。转轮圣王则总统于四镇。或生于梵天。得定之报。或为菩萨。阶出世之果。然则发意是愿乐住。治地是见位。功来是修。志就是究竟位。遂致作佛是解脱位。

经曰斯之因由供养众僧无量福田旱涝不伤 通曰。此明得增上果。供僧福田由是下种。旱涝不伤是得报也。纵使流金铄石之火。不可语其燋包。山上洪陵之水。岂得沦溺水火。既其不旱涝。何伤之有 通曰。长行为解义故。偈颂为摄持故。颂有二十偈。大开三节。初一偈总标以敕听。次十八偈随事以圣宣。后一偈谐田以欢发。总标中云影福者。福之随因犹影之形也。圣宣中颂前报果细开九段。初一偈颂人民。第二两偈颂人臣。第三两偈颂人王。第四一偈颂四天王。第五一偈颂日月。第六两偈颂帝释。第七两偈颂轮王。第八两偈颂化应。第九两偈颂梵天。第十三偈颂菩萨帝释名。因者帝释名曰因提黎也。第六化应天者。第五天自感自化无外来应故。不名化应天。第六天自感他化为外来应故。名化应王也。四道良福者。四沙门道为良田也。

经曰佛说偈已金告域只观彼三界天人品类高下长短福德多少皆由先世用心不等所以受报各异不同 通曰。次明断疑。一断疑行。二断疑愿。此断疑行曰理而为因果相者。既同行一因应得一果。今既能洗之因是一。云何所得之果大异。遂有人天凡圣之别好之心多少之殊限□□以作短长不色形而定高下耶。佛为断此疑故。曰皆由先世用心不等皆由也。何者。行业虽同。而愿心有异。行则能者。愿则能引。行则能令有无。愿则能令胜劣。若愿心祈乎出世。即得出世之果。若愿心求于世间。即得世间之报。由此义故所受不同。

经曰如此受法福报皆从洗浴众圣僧得之耳 通曰。此断疑愿。疑曰。若行虽是一。由愿参差。则但应发愿自阶胜果。何须修行强致劳苦耶。今明愿难能引者。由行力如其无行则愿何所行。所引之行即是洗僧故。曰如此福报皆从洗浴圣众得之耳。

经曰佛说经已阿难白佛当何名此经以何劝诲之 通曰。此明下第三明流通。自有二意。先明侍者诸劝诲之法。后明只域申永奉之旨。此即初章自有二问。约文以求目。此文以何为名。后问约义以闻持。此义云何劝诲 经曰佛告阿难此经名曰温室洗浴众僧经 通曰。此答初问。此经既以洗僧为实。即从此实为名也。

经曰诸佛所记非我独造行者得度非神受与求清净福自当奉行 通曰。此答后问。诸佛所记故可以劝。行者得度故可以诲。可以劝故。同行者必同入。可斯诲故。自作者还自受。故曰非神受也。

经曰佛说是已只域眷属闻经欢喜得须陀洹道礼佛而退严辨洗具 通曰。此即只域申承奉之旨也。只域道根已来故闻经护果。然请不虚辞故。求退严辨。

经曰众坐大小各得道迹皆共稽首作礼而去 通曰。请既同来。则果不独证。故只域见迹。爰沾大小。然听法既竟。获道复周。事须表肃。呈恭振衣旋变故曰作礼而去也。

温室经疏

释惠净撰

猜你喜欢
   第九十則 智門般若體·胡兰成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八[宋磻]·惟白
  又序·智旭
  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佚名
  示念佛方法·印光
  嘉兴退庵断愚智禅师语录卷下·佚名
  摄大乘论释论 第一卷·世亲
  为瓶沙王说法品第十四·马鸣
  卷一百七十九·佚名
  北山录卷第二·神清
  第十五 优波离[问]五法·佚名
  翻译名义集卷第七·法云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 第四卷·佚名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三(论第二)·慧沼
  卷第六·李通玄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十四·徐世昌

    王炘王炘,字济似,号晓岩,雄县人。有《茨庵集》。和丁大声登皆山楼之作依韵山色侵楼重,竹阴傍涧清。绿峰群寂寂,黄鸟独声声。雾聚松枝合,樵稀石面生。云收余峭壁,日影北林更。七月十二日入山收稻有怀纪仲霁两

  • 二集卷八十·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八十古今体六十二首【戊寅六】七月朔日作协律惟夷则载时届素商步晨觉露重度水喜风凉树影增长?蝉声纷夕阳情知秋信到婪热审无妨【是日午後剧热】早桂臯涂送到一枝芳【臯涂精舍香山藏桂处也】

  • 卷三·佚名

    台湾诗钞卷三弘历赵翼陈寿祺弘历弘历,姓爱新觉罗氏,即清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庙号高宗。在位时,征伐无宁晷,有初定金川、初定准噶尔、再定准噶尔、平定回部、再定两金川、平定台湾、平定缅甸、平定安南、初定廓尔喀及再定廓尔

  • 卷二·乾隆

    卷二陇西李白诗二远别离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

  • 臧榮緒晉書卷四·汤球

      后妃   晉武採漢魏之號。以擬周之六宮。置貴妃、夫人、貴人、是為三夫人。淑妃、淑媛、淑儀、修容、修華、修儀、婕妤、容華、充華、是為九嬪。又置美人、才人、中才人、以為散職。初學記十。   武元   武

  • 王述传·房玄龄

    王述,字怀祖。年幼死父,侍奉母亲享有孝子之名。安于贫困,节俭持家,不追求名誉和官爵。性格沉静,宾客们常纵情辩论,异端邪说并起,而王述却静静的不发一言。年少继承父亲的封爵。年至三十,还未出名,有人说他痴呆。司徒王导以本族

  • 卷三百三十六·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三十六明 杨士奇等 撰御边宋孝宗隆兴元年显谟阁直学士虞允文论唐邓不可弃两军守御之策上奏曰臣伏蒙圣恩赐臣御札睿明旁烛察臣区区之心於数千里之远奨训有加臣下拜伏读九殒此身不足以

  • 卷八十九·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八十九 朱批黄焜奏摺 雍正五年闰三月二十日湖北布政使【臣】黄焜谨 奏爲奏 闻事窃【臣】蒙 皇上天恩特授湖北布政使已经到任其通省官员之 贤

  • 附卷之二·佚名

    尚貞王元年,按司向象賢請乞新墾田地于薩州。本國田地缺乏甚多,年年徒出賦稅,而居民既疲,然不能墾闢土地,以為田畝。今番向象賢墾田畝于薩州太守公,幸蒙俞允。由是人不論貴賤,各相地宜。或因果下,以闢田畝,或利林木,以闢園圃。即

  • 胡先驌·周诒春

    胡先骕 字步曾。年二十三岁。生于南昌。兄先骐。任军官。已婚。初学于南昌洪都中学。及北京大学。民国二年。以官医游美。入加利佛尼大学。习植物学及农学。民国五年。得学士学位。被选入某某名誉学会。为西美留学生

  • 朱彭寿·周诒春

    朱彭寿 字杰夫。年二十五岁。生于江苏松江。父虞珍。兄彭龄。任松江中学校教员。本籍住址。江苏松江南门内三十七号。未婚。初学于苏州英文专修馆。及上海南洋公学。民国二年。以官费游美。民国三年。入佑凝大学。习

  • 平书订卷六 取士第四·李塨

    平书曰:古之教士不外六德、六行、六艺,而上士、中士、下士皆士也,为国任事分猷,以备乡大夫之选,故多练达伟敏宏毅之才,未有徒以读书能文为士者。徒读书能文且不足为士,况所读不过八股之文,又出于唐宋明经进士之下哉?嗟乎,人才靡

  • 自序·胡适

    这里收集的一些文字大都是最近五年内随时写的,其中偶有三四篇是五年前写的。这些文字差不多全是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过的。没有发表过的只有这几篇:《四十二章经考》和附录三件,《论六经不够作领袖人才的来源》,《论(春秋)&mda

  • 第七章 18·辜鸿铭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辜讲一个小侯国在位的国君(叶公,即沈诸梁,字子高。当地的地方长官)问孔子的学生——勇猛的仲由(子路)对于孔子的看法。这位学

  • 解老·韩非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德

  • 哀公问·姚际恒

    按:圣人语言简要不烦,而意无不尽,中庸问政章独为详冗,盖门弟子取孔子对哀公大旨,推而演之也。此篇作者意欲以问礼规模问政,然其字句拗折艰塞,文理多不可通处,较问政章又有霄壤之别,其言理亦多未纯。(卷八三,页一五)公曰:「今之君

  •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四·三峰法藏

    吴虎丘山云岩寺嗣法门人弘储记住梁溪龙山锦树禅院语上堂九龙山高芙蓉水涸觌面相呈切勿卜度猫有七尾鼠生二角事不厌精何妨摸索但摸索勿卜度张姑李嫂共扶持良久云恶何故喏树底寒风贝锦飘松头细雨空青落。上堂有法无法笔

  • 江湖怪异传·平江不肖生

    《江湖怪异传》是平江不肖生的作品,成书于1923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共21章,计六万字。书叙作者家乡湖南巫风等事。湖南素多迷信,尤尚巫术,书中所举光绪年间诸案例:贡院中之悬尸、三件巫蛊杀人案等,多与排教、师教、诸天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