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御制水忏序

夫三昧水忏者。因唐悟达国师知玄。遇迦诺迦尊者。以三昧水为濯积世怨仇。知玄遂演大觉之旨。述为忏文。普利将来甚盛心也。其为福德莫可涯涘。所谓三昧者。正受之名也。不受诸受乃为正受。真空寂定此心不动。其要使人求之于己而已。盖人之生于世也。自非上智之资。岂能无故作误为之愆。或宿世冤业之绕。如来广慈悲之念。启忏悔之门。苟能精白一心忏悔。为善则积累罪业一旦冰释。譬诸水也。身之烦而濯之无不清。衣之污而浣之无不洁。器之秽而溉之无不净。其几不逾于方寸之间而已矣。故曰。心者身之神明。所为善则善应。所为恶则恶应。若影之随形响之随声。其效验之捷速不爽毫发。此三昧水忏之作。所以利于人也。其功博哉。恒惟知玄以十世高僧尚负宿报。矧常人乎。昔孙皓秽犯金像。阴遭谴罚。忏悔自陈祸即消释。法佐交车议师不慎幽独。师重加责以忏获免。若此者固多。凡人揆之于心。岂能无愧。匪由忏悔。曷以涤除端能趋进善涂。一丝恶念不萌于心。则灾祸潜消福德增长。若雨润群卉。生息繁茂。目虽不睹。而阴受其滋益者多矣。然则三昧者。其惟在于人心。而不必他求也。朕遂书此。以冠于篇。并以锓梓。作方便利益。是为汲大海之三昧。以遍周沙界。灌濯尘劫者也。观于斯者尚慎其所趋向哉。

永乐十四年七月初一日

慈悲道场水忏序

窃谓圣教经律论藏译席所翻之外。尔后群贤制作未有无所感而为之者乎。若条陈枚举品别而言未易纪极。即此灵文而曰水忏者请言其由。昔唐懿宗朝有悟达国师知玄者。未显时尝与一僧邂逅于京师。忘其所寓之地。其僧乃患迦摩罗疾。众皆恶之。而知玄与之为邻时时顾问略无厌色因分袂其僧感其风义。祝之曰。子向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茶陇山相寻。其山有二松为志。后悟达国师居安国寺道德昭著。懿宗亲临法席。赐沉香为法座。思渥甚厚。自尔忽生人面疮于膝上。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遍召名医皆拱手默默。因记昔日同住僧之语。竟入山相寻。值天色已晚彷徨四顾。乃见二松于烟云间。信期约之不诬。即趋其所。崇楼广殿金碧交辉。其僧立于门首。顾接甚欢。因留宿。遂以所苦告之。彼云无伤也。岩下有泉明旦濯之即愈。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其人面疮遂大呼未可洗。公识达深远考究古今。曾读西汉书袁盎晁错传否。曰曾读。既曾读之宁不知袁盎杀晁错乎。公即袁盎吾即晁错也。错腰斩东市其冤为何如哉。累世求报于公而公十世为高僧。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今汝受人主宠遇过奢。名利心起。于德有损。故能害之。今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以往不复与汝为冤矣。悟达闻之凛然魂不住体。连忙掬水洗之。其痛彻髓绝而复苏。觉来其疮不见。乃知圣贤混迹非凡情所测。再欲瞻敬回顾。寺宇不可复见。因卓庵其所。遂成招提。迨我宋朝至道年中赐名至德禅寺。有高僧信师古作记纪其事甚详。悟达当时感其殊异。深思积世之冤。非遇圣人何由得释。因述为忏法。朝夕礼诵。后传播天下。今之忏文三卷者乃斯文也。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为义。命名曰水忏。此悟达感迦诺迦之异。应正名立义报本而为之云耳。今辄叙夫故实标显先猷庶几开卷。若礼若诵者。知前贤事迹之有端。由历劫果因之不昧也。

启运慈悲道场忏法

一心归命三世诸佛 南无过去毗婆尸佛 南无尸弃佛 南无毗舍浮佛 南无拘留孙佛 南无拘那含牟尼佛 南无迦叶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弥勒尊佛

猜你喜欢
  梵天品第一·佚名
  卷第三十·佚名
  佛说须摩提长者经(一名会诸佛前亦名如来所说示现众生)·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九·欧阳竟无
  黄龙佛寿清禅师·惠洪
  国 俗 观·太虚
  大般泥洹经卷第五·佚名
  佛 法·太虚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卷·湛然
  卷三·佚名
  佛菩萨示现以凡夫自居·印光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佚名
  卷二百二十三·佚名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九·法藏
  卷二·赞宁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五十六·彭定求

        卷456_1 【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白居易   承华东署三分务,履道西池七过春。歌酒优游聊卒岁,   园林萧洒可终身。留侯爵秩诚虚贵,疏受生涯未苦贫。   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   卷456_2

  • 词苑丛谈卷三·徐釚

    翰林院检讨徐釚撰品藻一南唐李后主重光名煜作乌夜啼一词最为凄惋词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苏东坡大江东去有铜将军铁绰板之讥栁七晓风残月

  • 卷五十四·志第七·天文七·脱脱

        ◎天文七   ○月犯列舍下   元祐元年正月丁酉,犯毕。庚子,入井。乙巳,犯灵台。丙午,犯右执法。己酉,犯亢。丁卯,入东井。戊辰,犯水位。甲戌,犯左执法。乙亥,犯进贤。戊寅,犯氐。闰二月壬辰,掩毕。乙未,入东井

  • ●补遗·李心传

    太祖改乾德年号,宰相令文士检阅前代不犯此名。既颁赦,果有言前伪蜀王衍有此号,太祖召宰相,语以检阅失于精详。赵普曰:“已颁行,不可追改。”自是始重博学多闻之士。(按改元时,赵中令未入相。阙书名)此亦误。按,太祖

  • 卷三十三·张廷玉

    <史部,编年类,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卷三十三 【起甲子明熹宗天启四年尽丁卯明熹宗天启七年】凡四年 【甲子】四年春正月何宗彦卒 【宗彦清修有执携尚书

  • 卷之二十·佚名

    丙午夏四月壬子朔○癸丑夏主明昇遣其学士虞某来聘○乙卯 上阅古车制至周礼五辂曰玉辂太侈何若止用木辂詹同对曰昔颜渊问为邦孔子答以乘殷之辂即木辂是也孔子以其朴素浑坚质而得中故取焉 上曰以玉饰车考之古礼亦惟祀

  • 蕅益大师年谱·弘一

    弘一大师 撰依大师自撰八不道人传。及成时续传录写。复检宗论中诸文增改。并参考别行诸疏序跋补订焉。己未。居钱塘。初稿。辛酉。掩室永嘉。改纂。乙亥。住温陵月台再治。老病缠绵。精力颓弊。未能详密校理。殊自恧

  • 卷十六·吴缜

    ●钦定四库全书新唐书纠谬卷十六(宋)吴缜 撰○十六曰先後失序郭正一未相前对策今传在为相之後仆固怀恩为副元帅及横水之战纪传前後不同卢坦传叙李錡柳晟阎济美事失序蒋乂传记张孝忠事失序元载传杀李少良失序记火灾年次

  • 御制读史丹传·班固

    御制读史丹传史美顷侯辅道周皇孙燕啄竟贻忧恰如杜牧评黄绮不是安刘是?刘

  • 卷三十 丧服第十一·郑玄

    疏衰裳齐、牡麻?、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屦三年者。(疏犹粗也。)[疏]“疏衰”至“年者”。○注“疏犹粗也”。○释曰:此《齐衰三年章》,以轻于斩,故次斩后。疏犹粗也,粗衰者,案上《斩衰章》中为君三升半粗衰,郑注《杂记》云

  • 论第二次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大会·太虚

    ──二十三年六月作──第一次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大会,民国十九年在夏威夷岛──即檀香山──由日美佛教青年所创开;其时中国佛教徒虽被邀,以未有青年团体之组织而不曾参加。今第二次于民国二十三年在日本开会,亦即为第一

  •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四(末)·窥基

    沙门基撰论。又契经说至不应有故。述曰。下第八证。引四食经 识食既成即第八识。谓佛初逾城出家。于外道尼乾子所学修苦行。由彼外道悬头拔发自饿投岩。故佛六年日食麻麦。既知非道便弃舍之。牧牛女边受乳糜食。受吉

  • 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佚名

    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  唐 不空译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放钵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大雪山顶曼殊师利童子般若崛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

  • 太上洞渊北帝天蓬护命消灾神咒妙经·佚名

    元始天尊述善恶因缘、六天宫门,劝人念六天门名、诵天蓬神咒,以获天蓬大将佑护。

  • 十五贯·还珠楼主

    作家李红(还珠楼主)在写作小说“杜甫”同时,将秋天所写的“十五贯”整理完毕。李红的“十五贯”是一部长达十五、六万字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着重描写了“况钟”“过于执”“娄阿鼠”这三个典型形象。李红曾长期寄居江

  • 近光集·周伯琦

    元诗别集。3卷;卷末又附有《扈从诗》1卷。周伯琦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主要善本有明祁氏澹生堂抄本及数种清抄本。全名为《周翰林近光集》。卷首有虞集序,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自序。自序中

  • 灵峰宗论·智旭

    《灵峰宗论》一书为晚明高僧藕益智旭的述作文集。释智旭是明四高僧中最杰出者,由其弟子释成时整理的文集《灵峰宗论》对研究其佛学思想和明末清初佛教史有重要意义。

  • 长者法志妻经·佚名

    一卷,失译。佛在祇园入城乞食,教化长者法志之妻及其下婢,皆使转男子得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