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九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九卷

广出与六师论我无我义 广释娑罗双树缘起 广释二月十五日缘起 广释一切法性无住住义 广释涅槃无相义 广释定慧舍相奢摩他等相

师子吼品之第六

尔时六师周遍六城(至)唯说如来常乐我净

案。僧亮曰。师子吼能令眠者觉悟也。佛说中道。能悟偏执之眠也。宝亮曰。外道既穷于此处。故求欲论义也

尔时六师复作是言(至)向喻于眼见者喻我

案。僧亮曰。根机不同。俱是执着。而憍陈如。闻无常以受道。六师因我乐。以反真也。闻我则欣同。故说已解以自多。而此说非色为我。谓与佛解不同也。宝亮曰。此中往复。不异下先尼中。但自犹有徒众。未有所称。至于徒党都尽。十师方现受降伏。归还正道也

佛告六师若言见者(至)闻见六尘当知无我

案。僧亮曰。此下有三开。难所执我。此即第一难。谓根非我。应如人向之异。一向之中。具见闻也

所引向喻虽经百年(至)年迈根熟亦应无异

案。僧亮曰。第三难。向辨无用。知见非向。今明根熟则昧。故知见色根非是我也

人向异故见内见外(至)若不见者云何有我

案。僧亮曰。第三难。若不内外俱见。岂是于我耶

六师复言瞿昙若无我者(至)有我者即常乐净

案。僧亮曰。明见属众缘。无别见者也

六师言瞿昙色亦非我(至)遍一切处犹如虚空

案。僧亮曰。然色等以因缘故。具有四过。我所以说。我相同虚空。不以因缘成遍一切处。难以分数分也。湛然常住。不可生灭。而能知能见。常御诸情也

佛言若遍有者则不应言(至)若无常者云何云遍

案。僧亮曰。有两开。此第一难。言汝我既是见者。今物若遍。见亦应遍。遍则无物。物则不遍也

若遍有者五道之中(至)云何而言转受人天

案。僧亮曰。第二难也。若遍五道。则一时合者。不得舍人受天也

汝言遍者一耶多耶我若一者则无父子怨亲中人

案。僧亮曰。第三难也。既言是一。云何有尊卑之异耶

我若多者一切众生(至)善业恶业愚智差别

案。僧亮曰。第四难也。若各有自在之生。岂有愚智之别耶。造业亦理然是同也

昙瞿众生我者无有边际(至)众生业果不得无差

案。僧亮曰。外道救义但救多我之切也。我有遍常。不遍常法。非法不遍也。常我虽遍。然行法则智。行非法则愚。不得无差也

佛言六师法与非法(至)若不尔者云何言遍

案。僧亮曰。我若遍者。应各各具二。具二者。业根应等。若不尔。云何言遍耶

瞿昙譬如一室灯百千灯(至)修善行恶不相杂合

案。僧亮曰。救义意。如灯之小大。皆遍一室。不容以小故不遍也

汝等若言我如灯者(至)众生我者则不如是

案。僧亮曰。破此执有三开。此第一从缘生故。缘大灯大。所以能有异也。我不从缘。不应异也。宝亮曰。灯之与明。悉从缘有。我既不尔。云何为喻灯明。要有本有末。在主之炎为本。譬上之明为末。成我不从身出。出住在异处。故无我也

明从灯出住在异处(至)从身而出住在异处

案。僧亮曰。第二难也。灯与明异。我与法非法不异。若异者。我则不遍也

彼灯光明与闇共住(至)当知初明与闇共住

案。僧亮曰。第三难也。初灯小故。不能破于大闇。与闇共住。闇处无明。明则不遍也

瞿昙若无我者谁作善恶(至)师子吼者名大涅槃

案。僧亮曰。不作无善恶也。恶是作业。必应有作者。我是作者。作者是有为无常也

善男子东方双者破于无常(至)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案。僧亮曰。八树拟八法也。八法于兹而显也。犹明处是耳

师子吼言世尊如来何故(至)我于二月入大涅槃

案。僧亮曰。有待时漏尽者。时节即道也。说如来真实者。就起四倒之时破说者。六时者。犹是三时各分为二也。宝亮曰。修道之第五文。次时为道也。既是众生入道之津。由遣其横计之情。令觉虚而安理也

师子吼言如来初生(至)而是母人实不死也

案。僧亮曰。以初生乃至初得道。皆方便。非圆极故。因未满而显之也。今所明理圆。寄满月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何等比丘能庄严此娑罗双树

案。僧亮曰。修道之第六。寄人以明道。所谓待伴漏尽也

善男子若有比丘受持读诵(至)常住于此娑罗树木

案。僧亮曰。法由人弘。故问弘法之人也。宝亮曰。众生根性不同。若应以千人为缘。少一人则不悟。要须数足。今略数人。若广列者。其事亦难。具可顿显也

佛言善男子一切诸法(至)汝云何言愿如来住

案。僧亮曰。修道之第七文。次遣着。以明道也。道者。忘怀为德。如其存住。即便背道。今就此门中有三翻。皆是遣执也

善男子凡言住者名为色法(至)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案。宝亮曰。第一释疑云。如来既入涅槃。便不得自在。今遣此执也。佛已断一切色缚。累尽而体无相。若不达于空。可存有去住也

善男子若有说言身口意恶(至)于拘尸城亦无是处

案。僧亮曰。有为相续。故住竟无实住。如来永断有为。不应请住也。宝亮曰。第二遣执。向既辨道相。但空理难安。于下愚未悟故。引譬以明。理谓必然。功夫行善。不可使得恶果。亦不可使行恶得善果。两因既不可使。回换明道。是无相无为。竟何所住耶

善男子如来今于此拘尸城(至)以是因缘入禅定窟

案。僧亮曰。上云。涅槃无生无诸有。如来即涅槃。而言。王宫之生。双树之灭。谓以出动为生。入寂为灭。应物之迹也。何故入禅定窟者。将显现灭之旨。以益当时。故发问也。宝亮曰。劝行佛所入定。为化众生。得无相涅槃也

师子吼言世尊无相定者(至)以是义故涅槃名常

案。僧亮曰。重问涅槃无相义也。明涅槃之中无十相之苦。欲令行者修因。起之为乐。知着相为失。无相为得也。说道有广有略。初从灭定。讫时方广门也。今略门有二。但说始终此定也

师子吼言世尊何等比丘(至)修集舍相是名三相

案。僧亮曰。已说涅槃无相之利。利由因得。故问也。时时修集。至是名三相。一是修时。一是应修时也。定能除乱。慧除颠倒。舍调迟速。略问举要。此三者涅槃之要行也。宝亮曰。修道之第八文也。出能修道人。明菩萨无时不修定慧舍三法。故言时时也

师子吼言世尊云何名为(至)慧舍二相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若心在缘。不散为定。念念取缘。皆不散也。心在一境。至不名三昧。若心相续。一境名定也。如其非定非一切智者。缘四则非定。所以互破者。修定慧为一切智。一切智者。无法不知。名一切智。审定名智。一体具二。不具非一切智也。非一切智云何名定者。若不余缘。不知一切。非直失一切。亦复失知下。以行为异耳。定慧亦如是者。亦以非定破慧。非慧破定也。宝亮曰。既唱此三名。时众有疑。故师子吼。于一法中。作三难也。举定为隅耳。慧舍亦然也。此第一谓。众生自有三昧。何须修耶。第二难云。定本摄心一境。佛既遍缘万境。便应非定也。第三难云。若以一行得三昧者。是则六度之中。唯一禅是。余五应非。若定不能生智。亦非定也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言(至)如是余缘亦一境故

案。宝亮曰。先遣第二难。唯使一境中得定。则一切境悉静照。故言如是余缘亦一境也

行亦如是

案。宝亮曰。答第三难也。夫六度之行。无非是静。悉缘中解用。岂非智耶

又言众生先有三昧(至)云何而言不须修集

案。僧亮曰。答意虽分分别四谛。皆得重缘。亦定亦智。善三昧者。为涅槃修善三昧。非心住境。便是涅槃因也。宝亮曰。答第一难也。此言三昧。名善三昧。一切众生心行。虽有善恶。不取此心为定也

以住如是善三昧中(至)见佛性者名为舍相

案。僧亮曰。此下广说善不善相也。宝亮曰。此下凡有三翻。明此三法也。第一直总明定慧舍相。第二从奢摩他。名为能灭。以去别解。此三法也。第三从奢摩他有二种。世间出世间以下。偏释定慧二法也。十住菩萨智慧力多三昧力少者。若摄心在境。不驰荡外缘。目之为定。十住菩萨未居极位。不免企上之心。故义言智多定少耳。此非了义言也

奢摩他者名为能灭(至)亦名不行是名为舍

案。宝亮曰。第二释也。奢摩他。此名为定。此中以五种义释定也毗婆舍那。此言智慧。此文中有六义释也。忧毕叉者。此言舍。据空解为目。文中有四义释也

善男子奢摩他者有二种(至)善男子是名三昧相

案。僧亮曰。上总说。今别三相之能也。宝亮曰。第三别释定慧深浅之相。舍无别体。故不分门也。此中自有二意。一正各辨定慧深浅之相。第二明修定慧有所为。定中深浅相者。世间曰有相定。出世间名无相定也。此先辨定深浅相也

善男子慧有二种(至)复有四种所谓观四真谛

案。僧亮曰。下别说定慧二体。舍无别体。不说也。宝亮曰。辨慧之深浅相也

善男子为三事故修奢摩他(至)为破一切诸烦恼故

案。僧亮曰。上说三相多能。今说为能中要者。故修也。宝亮曰。第二重。次明修定慧有所为也。先有三句明定。后有三句明慧。合定慧二门。凡成六句释义也

猜你喜欢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弊魔试目连经全文·佚名
  无盖法门品第三·佚名
  卷第六十七·佚名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澄观
  附刻原疏·朱时恩
  卷第三·宗密
  二部僧授戒仪式卷上·书玉
  与慈航书(三通)·太虚
  佛说灌顶百结神王护身咒经卷第四·佚名
  法 与 佛 学·太虚
  药师如来念诵仪轨一卷·佚名
  大品·佚名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陈廷焯

    ○两宋词家胜处周、秦词以理法胜。姜、张词以骨韵胜。碧山词以意境胜。要皆负绝世才,而又以沉郁出之,所以卓绝千古也。至陈、朱则全以才气胜矣。○乔笙巢评少游词乔笙巢云:“少游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

  • 卷三百四十八·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四十八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六十八 吴溥【字德润崇仁人】 别石彦诚同年 别子之官去欣然一笑辞韶华新岁久心事故人知酒劝临行日花迎到任时琴堂春昼静民吏恨来迟 驺虞 旷代空闻义

  • 列传第二十一 魏征·刘昫

    魏徵,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父长贤,北齐屯留令。徵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徵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徵所为

  • 卷四 鲁语上·左丘明

    1长勺之战,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数以用民无不听,

  • ●卷一百三十四·徐梦莘

      炎兴下帙三十四。   起建炎三年十一月乙巳朔,尽二十三日丁卯。   车驾幸明州。   车驾欲往明州而神舟不能过堰上命卫士曳之俄有班直十数人陋不逊语上命宰相吕颐浩冒雨着泥靴弹压之。且曰:班直平日教阅何尝有

  • 第五十七回 索罪犯曲全介弟 赐肉食戏弄条侯·蔡东藩

      却说窦婴入谒太后,报称临江王冤死情形,窦太后究属婆心,不免泣下,且召入景帝,命将郅都斩首,俾得雪冤。景帝含糊答应,及退出外殿,又不忍将都加诛,但令免官归家。未几又想出一法,潜调都为雁门太守。雁门为北方要塞,景帝调他出

  • 皇王大纪卷二十·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成王十一年周公在丰将没作无逸用训于王周公薨王命君陈缵周公之任作君陈鲁公来奔丧初周公欲葬成周王葬公于毕告周公作亳姑諡曰文公孔子曰昔者周公事文王行无专制事无由已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奉持于

  • 王钅夫传·张廷玉

    王钅夫,字德威,顺天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常熟知县。滨海多奸诈之徒,常窝藏亡命,为非作歹,钅夫都赦免其罪。倭寇之患发生后,钅夫对这些奸诈之徒说“:何以报答我?”都表示愿誓死效力。于是立长老,收纳子弟数百人与边防士

  • ●天台治略卷之九·戴兆佳

    杂署 ◆杂署 两院条陈折稿 科场条议 社仓记 经界图说 到任告城隍文 饮冰堂记 丈量告城隍文 升任辞城隍文 亲催绅衿完粮说 一件催取绅衿供给城工引 劝绅衿捐粟赈济引 劝比邱出粟赈济引&nbsp

  • 七年·佚名

    (壬子)七年清大正三年春正月1月1日○〈純宗皇帝實錄附錄卷之五〉一日。〈陰曆癸丑十二月初六日〉臨于宣政殿,王妃同臨,受李堈公、李埈公、侯爵李載完以下宗戚、貴族及本職高等官等祝賀。○行啓于總督官邸,託轉奏新年祝賀。

  • 目录·宗鉴

    释门正统目录良渚沙门 宗鉴 集卷第一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世尊本纪大迦叶  阿难  商那和修  摩田地  鞠多  提多迦  弥遮迦  佛陀难提  佛陀密多  胁比丘  富那奢  马鸣  毗罗天台高祖龙树菩萨

  • 卷七·佚名

    第七 有缘二法第一章 相缘分第一节 顺一六六缘有缘法而有缘法从因缘生。[曰]缘有缘之一蕴而三蕴与心等起之色,二蕴……于结生刹那,缘四蕴而所依,缘所依而[四]蕴,缘一大种而……缘[四]种而心等起之色

  • 木片集·周作人

    《木片集》为周作人后期散文的代表。题材上延续之前怀人忆旧、名物风俗、草木虫鱼等主题,忆《语丝》成立因缘,蔡孑民、钱玄同等老友故事,谈希腊神话、南北点心,分析农历与渔历、避讳改姓,甚至蝙蝠和猫头鹰、乌鸦和鹦鹉这样

  • 五岳山人集·黄省曾

    三十八卷。明黄省曾 (1490—1540)撰。黄省曾,字勉之,吴县 (今江苏吴县)人,嘉靖举人。尝从王守仁、湛若水游,又拜李梦阳为师,学习写作诗文。以任达跅弛终其身。著有 《五岳山人集》、《西详朝贡典录》。是集凡三十八卷

  • 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佚名

    《上清大洞真经目》第十四种著录《上清三元玉简三元布经》 1卷。秋月观暎《三元思想の形成》指出本经盖《真诰》所引《三元布经》,属三元思想形成前之经。述上元检天大录、下元检地玉 文和中元检仙真书,皆有符箓。述三

  • 三续金瓶梅·讷音居士

    清道光元年(1821)抄本《三续金瓶梅》自序书影清道光元年(1821)抄本《三续金瓶梅》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小补奇酸志》、《小奇酸志》。八卷四十回。题“讷音居士编辑”,其生平不详。成书于清道光元年(

  • 笔梦叙·佚名

    笔记。清佚名撰。一卷。作者姓氏事迹均不详。约九千字。内容叙述清侍御钱岱一生富贵逸乐生活及最终风流云散的凄凉境况,旨在阐发人生如梦思想。文笔凝炼、叙事生动。有民国年上海文明书局《说库》本。

  • 列祖提纲录·呆翁行悦

    凡四十二卷。清代僧呆翁行悦(1619~1684)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系行悦二十年间云游四方,广收博录诸祖师耆宿之殊言异行,或以事集言,或因言立事,随见随记,而无古今、尊卑、世次、宗派之分。集录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