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四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四卷

破外道所执义 释更转法轮义

圣行品之第八

复次善男子诸行无我(至)以是义故定知无我

案。僧宗曰。专念忆想。是证常家。第三第四事也。常即自在。所以兼破

复次善男子若诸外道(至)如来如是真实有我

案。僧亮曰。计我之六事也。诸根和合。是假名我。假名但名家称名也

复次善男子若诸外道(至)以是义故定知无我

案。僧亮曰。通破第一第二事。先以口涎破第四事也

善男子是诸外道痴如小儿(至)有真实谛非于外道

案。僧亮曰。我名本在佛地也。外道不识得少许分故。妄计诸行为我。如生盲不见色。说色语之。唯以已之所解为色。终不得色之相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至)乃作如是分别真谛

案。僧亮曰。四谛二谛。昔来凡是广说。显示应迹。似乖将欲会之故也。法瑶曰。闻上广说四谛真实之义。叹今说实谛。于昔鹿苑。为更转也。僧宗曰。三重明慧。穷理尽性。圣行已毕。迦叶取时众之心。假为不达因。以尽疑也。宝亮曰。一品之中。第四遣执明慧也。若于缘中。虚心属法。则成智慧用也。文殊一问。成有三过。一谓如来实涅槃。二云佛作心转法轮。三谓更转也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云何(至)常住不变不般涅槃

案。僧亮曰。转法轮者。谓所说之法。令听悟解。为转也。解以摧惑。为轮也。若佛有说。则是有为有尽。何名涅槃。今无说而物闻。不灭而人自灭。故言不涅槃也。僧宗曰。疑有三意。此释第一意也

善男子若有计我是佛(至)如来方便转于法轮

案。僧亮曰。此下释不转有二意。一以不转说转。二就迹应有转也。此第一意。不转说转也。僧宗曰。释不转有三重。第一极处无转。第二应故有转。第三显极处相。如虚空也

善男子譬如因眼缘色缘明(至)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案。僧宗曰。第二明有转之。义缘有应接之因也

善男子亦尔非生非出(至)非作非造非有为法

案。僧宗曰。第三明极地无心于转。如彼虚空也

善男子诸佛世尊语有二种(至)为诸菩萨说出世语

案。僧亮曰。第四明昔小今大。不应言更。若以益物为更者。四十九年已来。未始不益。不应今日方云更也。僧宗曰。此下释无更义。有九重也。此即第一明教异。谓昔浅而今深也

善男子是诸大众复有二种(至)为诸菩萨转大法轮

案。僧宗曰。第二明乘异。昔为求小者故说。今为求大者说

复次善男子复有二人(至)极下根者即一阐提

案。僧宗曰。第三明根异。昔为中根者说。今为上根者说也

复次善男子求佛道者(至)为上精进转大法轮

案。僧宗曰。第四明精进异。昔为中精进。今为上精进说也

复次善男子我昔于彼(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案。僧宗曰。第五明得道异。昔八万天人悟须陀洹果。今八十万亿人不退转三菩提也

复次善男子波罗捺城(至)稽首请我转大法轮

案。僧宗曰。第六明请主异。昔日梵王。今日迦叶

复次善男子我昔于彼(至)如实演说常乐我净

案。僧宗曰。第七所明理异。昔说无常。今说常也

复次善男子我昔于彼(至)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案。僧宗曰。第八声之所闻远近异。昔止梵天。今彻十方廿恒沙世界之也

复次善男子诸佛世尊(至)皆悉名为转法轮也

案。僧宗曰。第九明自出世已来。未曾不转法轮。今亦何更之有耶

善男子譬如圣王所有轮宝(至)大涅槃经所行圣行

案。僧宗曰。叹法轮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则能奉行故名圣行

案。僧亮曰。上已说戒定慧。通菩萨。得称圣行。未知究竟实谛。通学地以不。是故问也。圣名诸佛世尊者。夫究竟实谛。得称圣行。唯佛世尊也。法瑶曰。此下为明圣。不为明行。上来明戒定慧是圣人之所行。非明圣也。圣者正也。如来始当其位。故说佛说圣义也。今但合行说耳。旨不在行也。僧宗曰。上明戒中。已结圣名。今辨三法既竟。复想结圣行。宝亮曰。第五段结果也

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至)是故此地名无所畏

案。僧亮曰。前三是因。后四是果。慧能断因果。故总说地德也。亦不畏三恶道者。除恶已渐。故次说之。此三粗故先除也。恶有二种者。此善趣中恶也。不畏受二十五有者。无如上恶。能断二十五有也。法瑶曰。得上戒定慧行。则入此初住地也。离五怖畏。故曰无畏地也。畏贪恚病死等者。即不死不活畏也。阐提等者。离恶名畏也。不畏三恶道。无恶道畏也。不畏沙门。乃至波旬。无大众畏也。前不动地。是入初地之始也。堪忍地。是初地之中。此无畏地。是初地之终。亦可七住。七住三界结尽。始无三畏之畏也。僧宗曰。无畏地者。七地也。前结戒果云。初不动地。次结定果云。第三堪忍地。今结慧果。指第七地也。所以尔者。示行有浅深。结果亦异。言无畏为七地。依常释七地。为远行地。今乃云。无畏者。谓不畏三界果报。故偏称也。宝亮曰。无畏果者。亦同是初地。明慧是解性。不存缘而照。既具有无分别之知。故结之以无畏也。第一无不活畏。以菩萨达万法相空。不假资生。岂畏不活。以不畏故。则不生三毒。故无不活畏也。第二无三恶道畏也。第三无恶名畏。第四无大众威德畏。第五无生死畏。大士不畏受二十五有生死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所有功德而当可说

案。僧亮曰。智能除结。非定不成。是以因定说智也。若欲吹坏须弥山王。乃至碎身之苦者。地有二果。一灭恶。二神通。两说其名也。所以然者。上说断有。或者便谓。不得入有为化。更出自在之事。以表地名。释其疑也。僧宗曰。此言渐进。向八地也。向七地已。不畏恶道果报。而未免二十五有者。就七地。自有余报身者。今八地以上。一向法身。故言二十五有也。三昧非慧。因定生慧。共相资成也。所以知八地者。言具二十五三昧。能为种种神通。寻神通之用。非近行所为也。宝亮曰。第六段也。若通作结果段者。犹属前文。第五段直结果。在初地既发。初住得无漏正解。后方进修万行。得二十五三昧。断二十五有。结得八地以上自在果。若就此义而分。则成第六也。此二十五三昧。就胜处受名。一一皆摄于众。故名三昧中之王也

猜你喜欢
  卷第三·函昰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 第四卷·佚名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卷第四·佚名
  弥沙塞羯磨本·佚名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三卷·世友
  日本锓唐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后序·玄沙师备
  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卷下·佚名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二(之上)(论本第八十二至八十五)·遁伦
  卷第四十三·智旭
  第五十二章 二王章·佚名
  论第二次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大会·太虚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三·念常
  卷下之下·佚名
  卷之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三·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十三明 高棅 编五言古诗十三名家【下之一】刘长卿【唐高仲武云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诗体甚能链饰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盖思鋭才窄也】从军行五首倚剑白日暮望乡登戍

  • 明诗平论二集卷六·朱隗

    七古二阎尔梅一首陈名夏八首舒忠谠一首梁于涘一首万寿祺一首姚龙之一首陈子龙五首方以智一首黎遂球一首吴伟业四首李 雯二首宋征舆一首△阎尔梅分水龙王庙○分水龙王庙世无郦道元谁为水经注乃能窥源流南北分双路南北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十三·乾隆

      汉【起高□帝五年己亥至孺子婴初始元年戊辰凡十二帝二百一年附新莽十四年更始二年共二百二十六年】  太祖髙皇帝  姓刘氏名邦陶唐氏裔刘累之后【春秋时在晋为范氏士防入秦还其处者为刘氏后自秦涉魏徙于丰】以

  • 卷三·李斗

    ◎新城北录上便益门在新城东北,创于嘉靖丙辰。以倭变,用副使何城、举人杨守诚之议,都御史陈儒、御史吴百朋、崔楝、知府吴桂芳、石茂华,先后任其事。城外护城河本名市河,知府吴秀所浚,初引官河水注其中,历久内河高于官河,仍于

  • 卷二百二十四·杨士奇

    永乐十八年夏四月己亥朔享 太庙 命皇太子行礼 命行在刑部侍郎杨勉署山东布政司事福建道监察御史邓真署山东按察司事△夜有星如鸡子大赤色光烛地出帛度东南行入右旗尾迹炸散○壬寅○交阯总兵官豊城侯李彬遣都指挥张

  • 钦定兰州纪略卷十二·阿桂

    己亥阿桂李侍尧奏言贼匪败残余党退入华林寺死守官兵拏立木栅四面围架炮轰打至六月十六日亥刻贼二百余人奋力来扑海兰察明亮督率守卡官兵奋勇剿杀鎗箭齐发贼人于鎗箭丛中拚死跳入沟内直至木栅邉希图扳开木植乗隙窜逸

  • 卷一百三十·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一百三十 唐 张守节 撰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史记一百三十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後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括地志云安

  • 卷一百八十三·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八十三日本山井  物观 撰论语第八卫灵公第十五考异古本经在陈絶粮粮作粮 君子亦有穷乎足利本无有字 赐也女女作汝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参下有然字足利本同 夫然后行下有也字

  • 卷七十七·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七十七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七十七宗庙制度书益稷合止柷敔【注柷状如漆筩而有椎合之者投椎其中而撞之敔状如伏虎背有刻所鼓之止乐】诗颂有瞽鼗磬柷圉【传柷木椌也

  • 卷二·吕祖谦

    <经部,书类,增修东莱书说钦定四库全书増修东莱书说卷二    宋 时澜 撰舜典第二       虞书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厯试诸难作舜典聪明舜生知之德也舜居草野可谓侧防矣尧居朝廷何以闻之尧舜二圣人防

  • 备胡第三十八·桓宽

    【题解】本篇是关于防备和抗击匈奴问题的辩论。大夫认为&ldquo;三垂已平,唯北边未定&rdquo;,&ldquo;今不征伐,则暴害不息;不备,则是以黎民委敌也&rdquo;。匈奴侵边,正是&ldquo;厉武以讨不义,设机械以备不仁&rdquo;之时。贤良

  • 开元释教录卷第六·智升

    总括群经录上之六  齐萧氏都建业(亦云南齐)  自高帝建元元年己未至和帝中兴二年壬午。凡经七主二十四年。沙门七人。所译经律总一十二部三十三卷(于中七部二十八卷见在五部五卷阙本)(萧齐)沙门昙摩伽陀耶舍(一部

  • 答赵辰官问(十五则)·太虚

    问一:佛家所谓“不生不灭”,又所谓“随生随灭”,二者的界限如何?  答一:不生不灭是法性,随生随灭是法相。问二:佛家把色、受、想、行、识归为五蕴,实际上其他四蕴皆是因缘识蕴而生,它们的关系是平行的还是对峙的呢?  答二:在

  • 第十四 布沙罗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一尊者布沙罗曰: 说示过去之所之 不动而为断疑惑 诸法到彼岸者(佛) 我已前来为欲问(一一一二)&ldquo;说示过去之所之&rdquo;[之句中],&ldquo;所之&rdquo;者,是彼世尊、自存者、无师者、于未曾闻之诸法自正觉真谛者、其时得

  • 陆子余集·陆粲

    诗文集。 明人陆粲(1494—1551)撰。八卷。粲字子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进士。曾官工科给事中、贵州都镇驿丞、永新知县,善治盗。以念母乞归。母没,未终丧卒。有《左传附注》、《春秋胡氏传辨疑》等。是集八万

  • 四部正讹·胡应麟

    考辨伪书专著。三卷。明胡应麟著。唐宋以还,赝书代作,作者日传,有人不察,尽信不疑,致使谬种流传,为害非浅,而辨伪专著甚少。应麟有感于此,著成《四部正讹》,专门考订辨别伪书。此书先概括介绍伪书出现的种种情况,将其

  • 上清金章十二篇·佚名

    《上清金章十二篇》,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或隋唐上清派道士之手。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本篇言诵章仪法。内载五言颂诗十二首,题作「上清金章」。道士斋醮行仪时歌咏此章以赞颂神灵。《上清诸真章颂》一书收录本篇

  • 彊村集外词·朱祖谋

    一卷,一百十九首。朱祖谋撰。收入《疆村遗书》。卷末刊民国二十一年(1932)龙沐勋跋。龙跋云:“《彊村集外词》一卷,据先生手稿写定。稿原二册,于先生遗箧中检得之,大抵皆二十年来往还吴门沪渎间所作,亦有成于国变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