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三卷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三卷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辩千问品第七之四

此四圣谛几断遍知所遍知等者。二是断遍知所遍知。二非断遍知所遍知。几应断等者。二应断二不应断。几应修等者。一应修一不应修。二应分别。谓苦圣谛。或应修或不应修。云何应修。谓善苦谛。云何不应修。谓不善无记苦谛。集圣谛亦尔。几染污等者。二不染污。二应分别。谓苦圣谛。或染污或不染污。云何染污。谓有覆苦谛。云何不染污。谓无覆苦谛。集圣谛亦尔。几果非有果等者。三是果亦有果。一是果非有果。几有执受等者。二无执受。二应分别。谓苦圣谛。或有执受或无执受。云何有执受。谓自体所摄苦谛。云何无执受。谓非自体所摄苦谛。集圣谛亦尔。几大种所造等者。一非大种所造。三应分别。谓苦圣谛。或大种所造。或非大种所造。云何大种所造。谓九处及二处少分。云何非大种所造。谓一处及二处少分。集圣谛亦尔。道圣谛所摄身语业。是大种所造。余皆非大种所造。几有上等者。三有上一无上。几是有等者。二是有二非有。几因相应等者。一因不相应。三应分别。谓苦圣谛所摄色心不相应行。是因不相应。余皆因相应。集圣谛亦尔。道圣谛所摄身语业心不相应行。是因不相应。余皆因相应

此四圣谛与六善处相摄者。六善处摄二谛及二谛少分。二谛及二谛少分亦摄六善处。与五不善处相摄者。五不善处摄二谛少分。二谛少分亦摄五不善处。与七无记处相摄者。应作四句。或是无记处非谛。谓虚空非择灭。或是谛非无记处。谓二谛及二谛少分。或是无记处亦谛。谓二谛少分。或非无记处非谛。是事不可得。与三漏处相摄者。三漏处摄二谛少分。二谛少分亦摄三漏处。与五有漏处相摄者。五有漏处摄二谛。二谛亦摄五有漏处。与八无漏处相摄者。应作四句。或是无漏处非谛。谓虚空非择灭。或是谛非无漏处。谓二谛。或无漏处亦谛。谓二谛。或非无漏处非谛。是事不可得。几过去等者。三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一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几善等者。二是善。二应分别。谓苦圣谛。或善或不善或无记。云何善。谓苦谛所摄善五蕴。云何不善。谓苦谛所摄不善五蕴。云何无记。谓苦谛所摄无记五蕴。集圣谛亦尔。几欲界系等者。二不系。二应分别。谓苦圣谛。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云何欲界系。谓苦谛所摄欲界五蕴。云何色界系。谓苦谛所摄色界五蕴。云何无色界系。谓苦谛所摄无色界四蕴。集圣谛亦尔。几学等者。三非学非无学。一应分别。谓道圣谛或学或无学。云何学。谓学五蕴。云何无学。谓无学五蕴

此四圣谛几见所断等者。二非所断。二应分别。谓苦圣谛。或见所断或修所断。云何见所断。谓苦谛随信随法行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所断八十八随眠。及彼相应苦谛。并彼等起心不相应行。云何修所断。谓苦谛学见迹修所断。此复云何。谓修所断十随眠。及彼相应苦谛。并彼等起身语业。心不相应行。若不染污苦谛。集圣谛亦尔。几非心等者。一非心非心所非心相应。三应分别。谓苦圣谛所摄色心不相应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应。受蕴想蕴相应行蕴。是心所与心相应。心意识唯是心。集圣谛亦尔。道圣谛所摄身语业。心不相应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应。受蕴想蕴相应行蕴。是心所与心相应。心意识唯是心。几随心转非受相应等者。一非随心转非受相应。三应分别。谓苦圣谛有四句。或随心转非受相应。谓随心转身语业心不相应行。及受或受相应非随心转。谓心意识。或随心转亦受相应。谓想蕴及相应行蕴。或非随心转非受相应。谓除随心转身语业心不相应行。诸余色心不相应行。集圣谛亦尔。道圣谛有四句。或随心转非受相应。谓身语业。及随心转心不相应行并受。或受相应非随心转。谓心意识。或随心转亦受相应。谓想蕴及相应行蕴。或非随心转非受相应。谓除随心转心不相应行。诸余心不相应行。几随心转非想行相应等者。除其自性。如受应知。几随寻转非伺相应等者。一非随寻转非伺相应。三应分别。谓苦圣谛有四句。或随寻转非伺相应。谓随寻转身语业心不相应行。及寻相应伺。或伺相应非随寻转。谓寻及寻不相应伺相应心心所苦谛。或随寻转亦伺相应。谓寻伺相应心心所苦谛。或非随寻转非伺相应。谓除随寻转身语业心不相应行。诸余色心不相应行。及寻不相应伺。并无寻无伺心心所苦谛。集圣谛亦尔。道圣谛有四句。或随寻转非伺相应。谓随寻转身语业心不相应行。及寻相应伺。或伺相应非随寻转。谓寻及寻不相应伺相应心心所法。或随寻转亦伺相应。谓寻伺相应心心所法。或非随寻转非伺相应。谓除随寻转身语业心不相应行。诸余身语业心不相应行。及寻不相应伺。并无寻无伺心心所法。几见非见处等者。一非见非见处。三应分别。谓苦圣谛。或见亦见处。或见处非见。或见亦见处者。谓眼根五染污见世间正见。余皆见处非见。集圣谛亦尔。道圣谛所摄尽无生智所不摄慧。是见非见处。余皆非见非见处。几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等者。二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二应分别。谓苦圣谛。或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或有身见为因亦有身见因。或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者。谓除过去现在见苦所断随眠及彼相应俱有等苦谛。亦除过去现在见集所断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苦谛。亦除未来有身见因相应苦谛。亦除未来有身见及彼相应法生老住无常。诸余染污苦谛。有身见为因亦有身见因者。谓前所除苦谛。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者。谓不染污苦谛。集圣谛亦尔。几业非业异熟等者。一非业非业异熟三应分别。谓苦圣谛有四句。或业非业异熟。谓身语业及业异熟所不摄思。或业异熟非业。谓思所不摄业异熟生苦谛。或业亦业异熟。谓业异熟生思。或非业非业异熟。谓除业及业异熟生苦谛。诸余苦谛。集圣谛亦尔。道圣谛所摄身语业及思。是业非业异熟余皆非业非业异熟。几业非随业转等者。一非业非随业转。三应分别。谓苦圣谛有四句。或业非随业转。谓除随业转身语业。诸余身语业及思。或随业转非业。谓受想识蕴。及思所不摄随业转行蕴。或业亦随业转。谓随业转身语业。或非业非随业转。谓除业及随业转苦谛。诸余苦谛。集圣谛亦尔。道圣谛有四句。或业非随业转。谓思或随业转非业。谓受想识蕴及思所不摄随业转行蕴。或业亦随业转。谓身语业。或非业非随业转。谓除随业转心不相应行。诸余心不相应行。几所造色非有见色等者。一非所造色非有见色。三应分别。谓苦圣谛有三句。或所造色非有见色。谓八处及二处少分。或所造色亦有见色。谓一处。或非所造色非有见色。谓一处及二处少分。集圣谛亦尔。道圣谛所摄身语业。是所造色非有见色。余皆非所造色非有见色

此四圣谛几所造色非有对色等者。一非所造色非有对色。三应分别。谓苦圣谛有四句。或所造色非有对色。谓一处少分。或有对色非所造色。谓一处少分。或所造色亦有对色。谓九处及一处少分。或非所造色非有对色。谓一处及一处少分。集圣谛亦尔。道圣谛所摄身语业。是所造色非有对色。余皆非所造色非有对色。几难见故甚深等者。一切难见故甚深甚深故难见。几善非善为因等者。一是善非善为因。一是善亦善为因。二应分别。谓苦圣谛。有三句。或善为因非善。谓善异熟生苦谛。或是善亦善为因。谓善苦谛。或非善非善为因。谓除善异熟生苦谛。诸余无记。及不善苦谛。集圣谛亦尔。几不善非不善为因等者。二非不善非不善为因。二应分别。谓苦圣谛有三句。或不善为因非不善。谓不善异熟生苦谛。及欲界系有身见边执见。并彼相应俱有等苦谛。或不善亦不善为因。谓不善苦谛。或非不善非不善为因。谓除不善异熟生苦谛。及除欲界系有身见边执见并彼相应俱有等苦谛。诸余无记。及善苦谛。集圣谛亦尔。几无记非无记为因等者。二非无记非无记为因。二应分别。谓苦圣谛。有三句。或无记为因非无记。谓不善苦谛。或无记亦无记为因。谓无记苦谛。或非无记非无记为因。谓善苦谛。集圣谛亦尔。几因缘非有因等者。三是因缘亦有因。一非因缘非有因。几等无间非等无间缘等者。一非等无间非等无间缘。三应分别。谓苦圣谛有三句。或是等无间非等无间缘。谓未来现前正起心心所苦谛。及过去现在阿罗汉命终时心心所苦谛。并已生正起无想灭定。或是等无间亦等无间缘。谓除过去现在阿罗汉命终时心心所苦谛。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所苦谛。或非等无间非等无间缘谓除未来现前正起心心所苦谛。诸余未来心心所苦谛。除等无间心不相应行。诸余心不相应行。及色苦谛。集圣谛亦尔。道圣谛有三句。或是等无间非等无间缘。谓未来现前正起心心所道谛。或是等无间亦等无间缘。谓过去现在心心所道谛。或非等无间非等无间缘。谓除未来现前正起心心所道谛。诸余未来心心所道谛。及身语业心不相应行道谛。几所缘缘非有所缘等者。一是所缘缘非有所缘。三应分别。谓苦圣谛所摄色心不相应行。是所缘缘非有所缘。诸余苦谛。皆是所缘缘亦有所缘。集圣谛亦尔道圣谛所摄身语业心不相应行。是所缘缘非有所缘。诸余道谛。皆所缘缘亦有所缘。几增上缘非有增上等者。一是增上缘非有增上。三是增上缘亦有增上。几暴流非顺暴流等者。一非暴流非顺暴流。二应分别。谓苦圣谛。或是暴流亦顺暴流。或顺暴流非暴流。是暴流亦顺暴流者。谓四暴流。诸余苦谛。是顺暴流非暴流。集圣谛亦尔。四静虑者。谓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此四静虑几有色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静虑所摄身语业是有色。余皆是无色。几有见等者。一切无见。几有对等者。一切无对。几有漏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静虑。或有漏或无漏。云何有漏。谓静虑所摄有漏五蕴。云何无漏。谓静虑所摄无漏五蕴。几有为等者。一切有为。几有异熟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静虑。若有漏有异熟。若无漏无异熟。几是缘生等者。一切是缘生是因生是世摄。几色摄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静虑所摄身语业是色摄。余皆是名摄。几内处摄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静虑所摄心意识。内处摄。余皆外处摄。几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智遍知所遍知

此四静虑几断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静虑。若有漏断遍知所遍知。若无漏非断遍知所遍知。几应断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静虑。若有漏应断。若无漏不应断。几应修等者。一切是应修。几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几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几有执受等者。一切无执受。几大种所造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静虑所摄身语业。是大种所造。余皆非大种所造。几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几是有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静虑。若有漏是有。若无漏非有。几因相应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静虑所摄身语业心不相应行因不相应。余皆因相应

此四静虑与六善处相摄者。五善处少分摄四静虑。四静虑亦摄五善处少分。与五不善处相摄者。互不相摄。与七无记处相摄者。互不相摄。与三漏处相摄者。互不相摄。与五有漏处相摄者。应作四句。或有漏处非静虑。谓静虑所不摄有漏五蕴。或静虑非有漏处。谓无漏四静虑。或有漏处亦静虑。谓有漏四静虑。或非有漏处非静虑。谓静虑所不摄无漏五蕴。及无为法。与八无漏处相摄者。应作四句。或无漏处非静虑。谓静虑所不摄无漏五蕴。及无为法。或静虑非无漏处。谓有漏四静虑。或无漏处亦静虑。谓无漏四静虑。或非无漏处非静虑。谓静虑所不摄有漏五蕴。几过去等者。一切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几善等者。一切是善。几欲界系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静虑。若有漏色界系。若无漏是不系。几学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静虑。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云何学。谓静虑所摄学五蕴。云何无学。谓静虑所摄无学五蕴。云何非学非无学。谓静虑所摄有漏五蕴

此四静虑几见所断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静虑。若有漏修所断。若无漏非所断。几非心等者。一切应分别。谓静虑所摄身语业心不相应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应。受蕴想蕴相应行蕴。是心所与心相应。心意识唯是心。几随心转非受相应等者。一切应分别。谓各有四句。或随心转非受相应。谓静虑所摄身语业。及随心转心不相应行并受。或受相应非随心转。谓静虑所摄心意识。或随心转亦受相应。谓静虑所摄想蕴。及相应行蕴。或非随心转非受相应。谓除静虑所摄随心转心不相应行。诸余静虑所摄心不相应行。几随心转非想行相应等者。除其自性。如受应知。几随寻转非伺相应等者。三非随寻转非伺相应。一应分别。谓初静虑。应作四句。或随寻转非伺相应。谓初静虑所摄身语业。及随寻转心不相应行并伺。或伺相应非随寻转。谓初静虑所摄寻。或随寻转亦伺相应。谓初静虑所摄寻伺相应心心所法。或非随寻转非伺相应。谓除初静虑所摄随寻转心不相应行。诸余初静虑所摄心不相应行。几见非见处等者。一切应分别。谓各有四句。或见非见处。谓静虑所摄尽无生智所不摄无漏慧。或见处非见。谓见所不摄有漏四静虑。或见亦见处。谓静虑所摄有漏慧。或非见非见处。谓见所不摄无漏四静虑。几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几业非业异熟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静虑所摄身语业及思。是业非业异熟。余皆非业非业异熟。几业非随业转等者。一切应分别。谓各有四句。或业非随业转。谓静虑所摄思。或随业转非业。谓静虑所摄受想识蕴。及思所不摄随业转行蕴。或业亦随业转。谓静虑所摄身语业。或非业非随业转。谓除静虑所摄随业转心不相应行。诸余静虑所摄心不相应行。几所造色非有见色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静虑所摄身语业。是所造色非有见色。余皆非所造色非有见色

此四静虑。几所造色非有对色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静虑所摄身语业。是所造色非有对色。余皆非所造色非有对色。几难见故甚深等者。一切难见故甚深甚深故难见。几善非善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为因。几不善非不善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为因。几无记非无记为因等者。一切非无记非无记为因。几因缘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缘亦有因。几等无间非等无间缘等者。一切应分别。谓初静虑。有三句。或是等无间非等无间缘。谓未来现前正起心心所法。或是等无间亦等无间缘。谓过去现在心心所法。或非等无间非等无间缘。谓除未来现前正起心心所法。诸余未来心心所法。及身语业心不相应行。第二第三静虑亦尔。第四静虑。有三句。或是等无间非等无间缘。谓未来现前正起心心所法。及已生正起无想定。或是等无间亦等无间缘。谓过去现在心心所法。或非等无间非等无间缘。谓除未来现前正起心心所法。诸余未来心心所法。及除等无间心不相应行。诸余心不相应行。并身语业。几所缘缘非有所缘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静虑所摄身语业心不相应行。是所缘缘非有所缘。余皆是所缘缘亦有所缘。几增上缘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缘亦有增上。几暴流非顺暴流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静虑。若有漏顺暴流非暴流。若无漏非暴流非顺暴流。四无量者。谓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

此四无量几有色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无量所摄身语业。是有色。余皆无色。几有见等者。一切无见。几有对等者。一切无对。几有漏等者。一切有漏。几有为等者。一切有为。几有异熟等者。一切有异熟。几是缘生等者。一切是缘生是因生是世摄。几色摄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无量所摄身语业。是色摄。余皆是名摄。几内处摄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无量所摄心意识。内处摄。余皆外处摄。几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此四无量几断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断遍知所遍知。几应断等者。一切是应断。几应修等者。一切是应修。几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几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几有执受等者。一切无执受。几大种所造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无量所摄身语业。是大种所造。余皆非大种所造。几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几是有等者。一切是有几因相应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无量所摄身语业心不相应行。因不相应。余皆因相应

此四无量与六善处相摄者。五善处少分摄四无量。四无量亦摄五善处少分。与五不善处相摄者。互不相摄。与七无记处相摄者。互不相摄。与三漏处相摄者。互不相摄。与五有漏处相摄者。五有漏处少分摄四无量。四无量亦摄五有漏处少分。与八无漏处相摄者。互不相摄。几过去等者。一切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几善等者。一切是善。几欲界系等者。一切色界系。几学等者。一切非学非无学

此四无量。几见所断等者。一切修所断。几非心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无量所摄身语业心不相应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应。受蕴想蕴相应行蕴。是心所与心相应。心意识唯是心。几随心转非受相应等者。一切应分别。谓各有四句。或随心转非受相应。谓无量所摄身语业。及随心转心不相应行并受。或受相应非随心转。谓无量所摄心意识。或随心转亦受相应。谓无量所摄想蕴。及相应行蕴。或非随心转非受相应。谓除无量所摄随心转心不相应行。诸余无量所摄心不相应行。几随心转非想行相应等者。除其自性。如受应知。几随寻转非伺相应等者。一切应分别。谓慈无量。有四句。或随寻转非伺相应。谓慈无量所摄随寻转身语业心不相应行。及寻相应伺。或伺相应非随寻转。谓慈无量所摄寻。及寻不相应伺相应心心所法。或随寻转亦伺相应。谓慈无量所摄寻伺相应心心所法。或非随寻转非伺相应。谓除慈无量所摄随寻转身语业心不相应行。诸余慈无量所摄身语业心不相应行。及慈无量所摄寻不相应伺。并慈无量所摄无寻无伺心心所法。悲舍无量亦尔。喜无量。有四句。或随寻转非伺相应。谓喜无量所摄随寻转身语业心不相应行及同。或伺相应非随寻转。谓喜无量所摄寻。或随寻转亦伺相应。谓喜无量所摄寻伺相应心心所法。或非随寻转非伺相应。谓除喜无量所摄随寻转身语业心不相应行。诸余喜无量所摄身语业心不相应行。及喜无量所摄无寻无伺心心所法。几见非见处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无量。或是见亦见处。或是见处非见。是见亦见处者。谓无量所摄慧。余皆是见处非见。几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几业非业异熟等者。一切应分别。谓无量所摄身语业及思。是业非业异熟。余皆非业非业异熟。几业非随业转等者。一切应分别。谓各有四句。或是业非随业转。谓无量所摄思。或随业转非业。谓无量所摄受想识蕴。及思所不摄随业转行蕴。或业亦随业转。谓无量所摄身语业。或非业非随业转。谓除无量所摄随业转心不。相应行。诸余无量所摄心不相应行。几所造色非有见色等者。一切应分别。谓无量所摄身语业。是所造色非有见色。余皆非所造色非有见色◎

猜你喜欢
  出家品第十一·马鸣
  慈悲水忏法卷下·知玄
  佛说三转法轮经·佚名
  时 事 短 言·太虚
  杭州佛诞纪念之放蝇会宣言·太虚
  佛教月报征文·太虚
  第十五章 遗骨之渡来·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九·佚名
  自序·智旭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佚名
  敘·丈雪通醉
  四分律卷第二十(初分之二十)·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六卷·佚名
  吹万禅师语录卷二十·吹万广真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九卷·马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黄庭佐·唐圭璋

      据词中“谁与复神州”云云,作者当为南宋人。其具体年代,待考。   水调歌头   露着桂枝晓,霜护菊篱秋。无尘玉宇南极,一点瑞光浮。嵩岳精英瑞世,河洛图书寓直,琳馆奉宸游。独袖功名手,谁与复神州。   带垂金,头尚黑,

  • 史达祖·唐圭璋

      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有梅溪词一卷。四朝闻见录:韩侘胄为平章,专倚省吏史达祖奉行文字,拟帖拟旨,俱出其手,侍从柬札,至用申呈。韩败,遂黥焉   绮罗香   咏春雨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

  • 赵彦端·唐圭璋

      彦端字德庄,魏王廷美七世孙,鄱阳人。宣和三年(1121)生。绍兴八年(1138)进士。十二年(1142)为左修职郎,钱塘县主簿。乾道三年(1167),自右司员外郎,以直显谟阁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四年1168),福建路转运副使,后为太常少卿。六年(1170

  • ◆卢承旨挚(疎斋集)·顾嗣立

    挚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疎斋,涿郡人。至元五年进士,博洽有文思。累迁少中大夫、河南路总管。真人吴全节代祀岳渎,过洛阳,嘉其治行,力荐之。大德初,授集贤学士、大中大夫。出持宪湖南,迁江东道廉访使。复入为翰林学士,迁承旨卒。所

  • 第十出 流徙分途·王世贞

    〔副末上〕〔菩萨蛮〕晋诛赵盾情何刻。楚逐伍员须灭迹。寃泪逐江流。闲花满地愁。客散西堂别。燕语空梁月。患难去相投。何人是孔褒。我朱裁随夏老爷到京。指望终身倚靠。不想我老爷为收复河套。因与严家不合。被他

  • 后山集补钞·吴之振

    陈师道丞相温公挽词恭默思良弼,诗书正百工。事多违谢传,天遽夺杨公。一代风流尽,三师礼数崇。若无天下议,美恶并成空。百姓归周老,三年待鲁儒。俗方随日化,身已要人扶。玉几虽来晚,明堂讫授图。心知死诸葛,终不羡曹蜍。少学真

  • 卷二十八·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苏诗补注>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二十八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四十二首【元佑二年丁卯春夏官翰林学士时作】 和周正孺坠马伤手 平生学道已神完岂复儿童私自怜醉堕何曾伤内守色

  • 卷二十三·谷应泰

      ○平山东盗成祖永乐十八年三月,山东蒲台县妖妇唐赛儿作乱。赛儿,县民林三妻,少好佛诵经,自称“佛母”,诡言能知前后成败事,又云能剪纸为人马相战斗。往来益都、诸城、安州、莒州、即墨、寿光   诸州县,煽诱愚民。于是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一·佚名

    正德四年六月辛酉朔江西按察司佥事黄珙引年乞休许之○初巡抚宁夏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曲锐升南京礼部右侍郎吏部推湖广左布政使王纶陕西按察使燕忠请补其缺诏以宁夏多事改锐右副都御史仍巡抚其地遂升纶为礼部右侍郎○巡按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一·佚名

    隆庆五年九月庚申朔铸造朝钟遣侍郎邹应龙行祭告礼○升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杨成为广西左布政使○复设山东布政使司参政一员专理苏松常镇四府粮税令浙江按察司佥事兼辖苏松诸郡县水利从监察御史吴从宪请也○辛酉升巡抚

  • 卷九·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九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元帝纪第九 孝元皇帝【荀悦曰讳奭之字曰盛应劭曰諡法行义悦民曰元师古曰奭音式亦反】宣帝太子也母曰共哀

  • 秦纪·张居正

    秦,是国名。初周孝王时,始封非子于秦,为伯爵。平王东迁,秦襄公始尽有岐雍之地,至孝公益大,遂霸诸侯。及始皇遂兼并六国,自立为帝,仍以秦为国号。始皇帝原文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今以

  • 59.白马盟·林汉达

    汉高祖晚年的时候,宠爱了一个戚夫人。戚夫人生了孩子,叫做如意,被封为赵王。汉高祖老觉得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生性软弱,怕他将来干不了大事,倒是如意说话做事很像自己。因此,想改立如意为太子。他曾经为这件事跟大臣们商量过

  • 卷十二·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__仪礼经传通解续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续卷十二宋 黄干 撰丧通礼丧礼十补【丧礼有可以先后次第见者如士丧礼至卒哭袝练祥禫六篇是也亦有终丧通用而不可以次第见者各随其事析为

  • 观音玄义记卷第一·知礼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知礼俯伏惟念。早年慕学投迹宝云。遇授法师讲说此品。神根既钝遂数咨疑。先师念我学勤。不辞提耳。故所说义粗记在心。昔同闻人今各衰朽。虑乎先见不益后昆。共勉不才抄录于世。但疑识暗谬有所传。圆

  •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希麟

    燕京崇仁寺沙门希麟集&middot;续音新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卷&middot;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三卷&middot;金刚顶真实大教王经三卷&middot;金刚顶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一卷&middot;金刚恐怖最胜心明王经一卷&middo

  • 贤首五教仪卷第三·续法

    清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录二始教中总诸大乘经论所明修断不离二种执障所示行证不出八重地位。△二种执障者谓执有二一者我执执蕴等法有实主宰名为我执二者法执执蕴等法心外实有名为法执此由迷於二空而起从境得名

  • 灵宝净明黄素书·佚名

    全称《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简称《黄素书》。全书十卷。有元初净明派道士傅飞卿解。为净明道重要典籍。汇集净明道所传各种内炼丹法及符箓咒语,而其主旨则在劝人以忠孝廉慎为本,以调养心性, 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