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备胡第三十八

【题解】

本篇是关于防备和抗击匈奴问题的辩论。大夫认为“三垂已平,唯北边未定”,“今不征伐,则暴害不息;不备,则是以黎民委敌也”。匈奴侵边,正是“厉武以讨不义,设机械以备不仁”之时。贤良则仍坚持“立仁修义以绥其民”的立场,认为防备和抗击匈奴,是“用军于外,政败于内”,是劳民伤财,“失民心,陨社稷”的危险事情。

大夫曰:鄙语曰:“贤者容不辱。”以世俗言之,乡曲有桀,人尚辟之。今明天子在上,匈奴公为寇,侵扰边境,是仁义犯而藜藿采。昔狄人侵太王,匡人畏孔子,故不仁者,仁之贼也。是以县官厉武以讨不义,设机械以备不仁。

【注释】

鄙语:俗语。

桀:这里指凶暴的人,歹徒。

辟:除去,逐杀。

公:公然,显然的意思。

“采”上原有“不”字,今据张敦仁说校删。

太王:周文王之祖,即古父亶父。《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太王居亶,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匡: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相传孔丘曾路过此地,为匡人所围。事见《论语子罕篇》及《史记孔子世家》。畏,拘禁的意思。

历武:加强军事训练的意思。

兵械:各种武器。

【译文】

大夫说:俗话说:“贤人不容侮辱。”以世俗习惯说,在乡村里有了凶暴的歹徒,都要受到制裁。如今圣明的皇上在位,匈奴竟然公然为寇,侵扰边疆,野菜也被他们采了(指国家受到侵扰),这是对仁义的侵犯。从前,北方的戎狄攻打过周太王的封地,匡地的人拘禁过孔子,所以不仁的人,是仁义的敌人。因此,朝廷加强军事训练以讨伐不义之人,设置兵械以防备不仁之人。

贤良曰:匈奴处沙漠之中,生不食之地,天所贱而弃之。无坛宇之居,男女之别,以广野为闾里,以穹庐为家室。衣皮蒙毛,食肉饮血,会市行,牧竖居,如中国之麋鹿耳。好事之臣,求其义,责之礼,使中国干戈至今未息,万里设备。此《兔罝》之所刺,故小人非公侯腹心干城也。【注释】不食之地:不能耕作的地方。

坛:筑土为台,以供祭祀用。宇:屋沿。坛宇,指房屋。

穹庐:毡帐,犹今之蒙古包。

牧:放牧。竖居:乱居。

《兔罝》,《诗经周南》中的一篇。据《毛诗序》说,《兔罝》本为美关雎化行、贤人众多而作,这里以为是讽诗,当是今文家学说。

腹心:指贴心的人。干城:这里是捍卫者的意思。

【译文】

贤良说:匈奴地处沙漠之中,生活在不长庄稼的地方,是老天爷鄙视他们,把他们抛弃了。他们没有房屋居住,没有男女之间的区别,以空旷的原野为村庄,用简陋的毡帐做住房。他们穿兽皮,盖兽毛,吃的是兽肉,喝的是兽血,遇到集市交易就行串,放牧时就胡乱居住,和内地的麋鹿一样。但朝廷里那些爱惹事的大臣却要求他们尽臣道,守礼节,结果使国家的战事至今未停息,万里边疆到处设防。这正是《诗经兔罝》上所讽刺的事情,所以我们儒生不是你们这些公卿的心腹和卫士。

大夫曰:天子者,天下之父母也。四方之众,其义莫不愿为臣妾;然犹修城郭,设关梁,厉武士,备卫于宫室,所以远折难而备万方者也。今匈奴未臣,欲释备,如之何?

【注释】

关梁:关卡和桥梁。设关梁,就是在水陆要隘地方或国界,设立防卫措施。远折难:击败远方敌人的进犯。

释备:解除战备。

【译文】

大夫说:天子,是天下的父母。四方的百姓,从道义上说,没有不愿当天子的臣子和仆人的;然而仍要修筑城墙,设立关卡,训练军队,护卫宫廷,目的是为了击败远方的敌人,防备四方敌人的侵扰。现在匈奴还没有降服称臣,虽然暂时无事,但你们就要解除战备,那怎么能行呢?

贤良曰:吴王所以见禽于越者,以其越近而陵远也。秦所以亡者,以外备胡、越而内亡其政也。夫用军于外,政败于内,备为所患,增主所忧。故人主得其道,则遐迩偕行而归之,文王是也;不得其道,则臣妾为寇,秦王是也。夫文衰则武胜,德盛则备寡。

【注释】

遐迩(xia 7r):远近。偕行:原作潜行,义不可通,盖涉“偕”“潜”二字形近而误也。《周易益卦》:“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诗经秦风无衣》:“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此作“偕行”之证,今改。

【译文】

贤良说:吴王所以被越人浮虏,是因为他忽略了眼前的敌人而去攻打远方的国家。秦朝所以灭亡,是因为它只顾防备外面的胡人、越人,国内丧失了德政。对外使用武力,内部政治腐败,战备造成后患,反而增加了皇上的忧虑。如果皇上崇尚仁义,那么远近的人都会一起跑来归顺,周文王时就是这样;如果不施仁义,那么连大臣、仆人都要为寇作乱,秦始皇就是这样的人。仁义衰败了,战争就会多起来;德政兴起来,战备就可以减少。

大夫曰:往者,四夷俱强,并为寇虐:朝鲜逾徼,劫燕之东地;东越越东海,略浙江之南;南越内侵,滑服令;氐、僰,冉、駹、嶲唐、昆明之属,扰陇西、巴、蜀。今三垂已平,唯北边未定。夫一举则匈奴震惧,中外释备,而何寡也?

【注释】

徼(jiao):边界。

“越”字原不重,今据陈遵默校补,盖古书重字传写时往往作“小二”,最易为人遗失也。东越:汉武帝时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当时,东越王余善曾多次侵犯南方诸郡。东海:武帝时郡名,在今江苏省邳(p9)县以东,至海边。

南越内侵:西汉吕后执政时,南越王曾侵扰今湖南省长沙市一带。

滑:同“猾”,扰乱的意思。服令:一作“服岭”,西汉时地名,在今湖南省长沙市以南。氐(d9):西汉时少数民族,居住在甘肃省、青海省地区。僰(b¥)、冉,駹(mang)、嶲(x9)唐、昆明:都是我国古代西南部的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四川省、云南省一带。陇西:汉代郡名,有今甘肃省东南部地,治狄道,在今临洮县东北。巴:汉代郡名,有今四川省东部地,治江州,即今重庆市。蜀:亦汉代郡名,有今四川省中部地,治成都,即今成都市。三垂:指东西南三方的边境。

“夫一举”云云三句原作“夫一举则匈奴中外震惧,释备而何寡也”,今据王先谦说校改。

【译文】

大夫说:过去,四方的民族都很强,他们一起危害我们的边境:朝鲜越过边境,掠夺辽东一带;东越越过东海,侵占浙江南部;南越侵入内地,打到长沙以南;氐、僰、冉、駹、嶲唐、昆明等藩王,也经常扰乱甘肃和四川一带。现在东、南、西三面边境已经平定,只有北方还不安宁。我们一出动就可以使匈奴震怖恐惧,国内戒除防备,还说什么德盛则备寡呢?

贤良曰:古者,君子立仁修义,以绥其民,故迩者习善,远者顺之。

是以孔子仕于鲁,前仕三月及齐平,后仕三月及郑平,务以德安近而绥远。当此之时,鲁无敌国之难,邻境之患。强臣变节而忠顺,故季桓■其都城。大国畏义而合好,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故为政而以德,非独辟害折冲也,所欲不求而自得。今百姓所以嚣嚣,中外不宁者,咎在匈奴。内无室宇之守,外无田畴之积,随美草甘水而驱牧,匈奴不变业,而中国以骚动矣。风合而云解,就之则亡,击之则散,未可一世而举也。【注释】绥:安抚。

《史记孔子世家》:“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定公十年春,及齐平。”《索隐》:“及,与也。平,成也。谓与齐和好,故云平。”

《公羊传定公十一年》:“冬,及郑平。”

季桓:即季桓子。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言于定公,说:“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五板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准备毁坏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三家的都城。先后毁了叔孙氏的都城郈(h^u)和费。又去毁孟孙氏的都城成,结果没有毁成。事见《史记孔子世家》。

《春秋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郓(y)n):在今山东省郓城县。讙(huan):在今山东省肥城县南。龟:山名,在今山东省新泰市西南。“龟阴”,即龟山之北。这些地方都是春秋时鲁国地名,以前都被齐国夺去,现又退回,故曰:“来归”。嚣嚣:怨恨的声音。

咎(ji)):罪责,过失。

以,通已。

【译文】

贤良说:古时候,圣明的君主推行仁政,提倡仁义,以此来安抚百姓,所以近处的人变得更好,远处的人都来归顺。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前三个月使鲁国和齐国签订了和约,后三个月又使鲁国和郑国恢复了和好,他就是用仁德来安定近处的百姓和安抚远方的国家的。当时鲁国没有敌对国家的威胁和边境的忧患。势力很强的大臣也变得忠顺起来,所以季桓子拆毁了他的都城。强大的邻国为仁义所慑服,来和鲁国和好,齐国把所占领的郓、讙、龟阴等地归还给鲁国。所以,只要施行德政,不仅可以击败敌人,避免他们的侵害,而且还能得到原来并不想得到的成果。今天,百姓之所以怨声载道,国内不得安宁,其过失都在如何对待匈奴。匈奴内无需要守护的房屋,外无种植粮食的田地,他们随着牧草和水源到处放牧,如果匈奴不改变其游牧生活,内地就永远不得安宁。他们像风云一样地迅速集合和解散,一靠近,他们就逃跑了,一攻打,他们就云消雾散,短时间内是不可能降服他们的。

大夫曰:古者,明王讨暴卫弱,定倾扶危。卫弱扶危,则小国之君悦;讨暴定倾,则无罪之人附。今不征伐,则暴害不息;不备,则是以黎民委敌也。《春秋》贬诸候之后,刺不卒戍。行役戍备,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注释】

“卫弱扶危”,四字原无,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有,今据订补。委:抛弃的意思。

贬诸侯之后:指《公羊传襄公五年》戍陈及《公羊传襄公十年》戍郑虎牢事而言。两处皆说:“孰戍之?诸侯戍之。曷为不言诸侯戍之?离至,不可得而序。”何休注:“离至,离别前后至也。陈被楚之害,中国宜杂然同心救之。乃解怠前后至,故不序,以刺中国之无信。”离至,分别前后而至,即有先到的,也有后到的,不能同时救人之危,故不一一序列,表示贬斥。刺不卒戍,指《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公子买戍卫事而言。原文说:“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不卒戍者何?不卒戍者,内辞也,不可使往也。不可使往,则其言戍卫何?遂公意也。刺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刺之?内讳杀大夫,谓之刺之也。”

【译文】

大夫说:古时候,圣明的君主讨伐强暴,保卫弱小的国家,把倾倒了的国家安定下来,以挽救危亡的国家。保卫弱小的国家,挽救危亡的国家,这样小国的君主们就高兴。讨伐强暴,扶助危亡,就使善良的人们都来归附了。今天不去讨伐匈奴,我们就要不断受害;不进行战备,就等于把百姓抛弃给敌人。《春秋》上就曾指责那些在联合作战时,不战按时把军队带到指定地域的诸侯,谴责那些不用军队保卫边疆的国家。由此可见,兵役制度和边疆防务,自古就有的,并不是唯独今天才有的。

贤良曰:匈奴之地广大,而戎马之足轻利,其势易骚动也。利则虎曳(1),病则鸟折(2),辟锋锐而取罢极(3);少发则不足以更适,多发则民不堪其役。役烦则力罢,用多则财乏。二者不息,则民遗怨。此秦之所以失民心(4)、陨社稷也。古者,天子封畿千里(5),繇役五百里,胜声相闻(6),疾病相恤。无过时之师,无逾时之役。内节于民心,而事适其力。是以行者劝务(7),而止者安业(8)。今山东之戎马甲士戍边郡者,绝殊辽远(9),身在胡、越、心怀老母。老母垂泣,室妇悲恨,推其饥渴,念其寒苦。《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之我哀(10)。”故圣人怜其如此,闵其久去父母妻子,暴露中野,居寒苦之地。故春使使者劳赐,举失职者(11),所以哀远民而慰抚老母也(12)。德惠甚厚,而吏未称奉职承诏以存恤(13),或侵侮士卒,与之为市(14),并力兼作,使之不以理。故士卒失职(15),而老母妻子感恨也。宋伯姬愁思而宋国火(16),鲁妾不得意而鲁寝灾(17),今天下不得其意者,非独西宫之女(18),宋之老母也(19)。《春秋》动众则书,重民也。宋人围长葛(20),讥久役也。君子之用心必若是。

大夫默然不对。

【注释】

(1)利:胜利。虎曳(y8):老虎摇摇摆摆地行走,形容很凶猛。

(2)病:困乏,这里引申为失败。折:翻转。

(3)辟:同“避”。取,原作牧,形近而误,今改正。《史记匈奴传》:“信教单于,益北绝幕,以诱罢汉兵,徼极而取之,无近塞。”此即桓文所本。罢:古同“疲”。罢极,非常疲乏。(4)“以”字原无,今补。

(5)封畿(j9)千里,即《诗商颂玄鸟篇》之“邦畿千里”。汉人避刘邦之讳,故改“邦”为“封”。邦畿:封建国家天子管辖的地方。

(6)胜声:胜利的消息。

(7)行者:被征伐的人。

(8)止者:未被征伐,留在家里的人。

(9)绝殊:极端。辽远:遥远。

(10)这是《诗经小雅采薇》文。思:语尾助词。霏霏:形容雪大。载:语首助词。

(11)举:扶助。失职:即失所,这里是不堪疾苦的意思。

(12)哀:抚恤,怜悯。

(13)未称:与职务不相符,即不称职的意思。

(15)市:交易,做买卖。

(16)宋伯姬事见《公羊传襄公三十年》。原文云:“五月,甲午,宋灾,伯姬卒。”何休注云:“伯姬守礼含悲极思之所至。”《汉书五行志上》:“董仲舒以为伯姬如宋,五年,宋恭公卒。伯姬幽居守节三十余年,又忧伤国家之患祸,积阴生阳,故火生灾也。”这是董仲舒的主观难心主义的天人感应说的表现。

(17)鲁妾事见《公羊传僖公二十年》。原文云:“五月乙已,西宫灾。西宫者何?小寝也。小寝则易为谓之西宫?有西宫则有东宫矣。鲁子曰:以有东宫,亦知诸侯之有三宫也。西宫灾,何以书?纪灾也。”何休注云:“西宫者,小寝内室,楚女所居也。礼:诸侯娶三国女,以楚女居西宫,知二国女子小寝内各有一宫也。故云尔。”董仲舒以为:“僖娶于楚,而齐媵之,胁公使立以为夫人。西宫者,小寝,夫人之居也。若曰妾,何为居此宫?诛去之意也。以天灾之,故大之曰西宫也。”见《汉书五行志上》。楚女以夫人而降为妾,故曰“鲁妾”。因被降,故生火灾。这件事是继承和发挥了董仲舒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天人感应说。

(18)西宫之女:指鲁妾。

(19)宋之老母:指伯姬。

(20)《谷梁传隐公五年》:“宋人伐郑,围长葛。伐国不言围,何也?久之也。伐不逾时。”《公羊传隐公元年》:“冬,宋人取长葛。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久也。”何休注云:“古者,师出不逾时。今宋更年取邑,久暴师苦众居外,故书以疾之。”长葛,春秋时郑邑,故城在今河南省长葛县北。

【译文】

贤良说:匈奴土地广大,战马跑得快,骑兵容易行动。胜利时,他们就像老虎一样凶猛,失败时,他们就像飞鸟一样逃之夭夭,避开我们的精锐兵力而乘我们的军队非常疲乏时趁机而取之。我们的军队出动少了无济于事,出动得多,百姓又负担不了沉重的兵役。徭役繁多,就使百姓精疲力尽,军费开支浩大,就使国家财政困难。这两件事不制止,百姓就总要报怨。这就是秦朝之所以失去民心,国家灭亡的原因。古时候,天子管辖的地方不超过千里,百姓服徭役离家乡不超过五百里,胜利的消息能迅速传到家里,有了疾病,家里人也能及时照顾。那时,没有超期服役的军队,也没有超期的徭役。国家了解人民的心意,办事情有节制而适合人民的力量。被征的人能互相勉励完成任务,留在家里的人能安心本业。现在华山以东的战马、士兵驻守边疆,距内地极端遥远,他们身在胡、越,心里怀念年老的母亲。家里老母哀泣,妻子悲伤怨恨,担心远方亲人的饥渴,惦念服役亲人的寒冷困苦。《诗经》上说:“从前离家服役,行行杨柳青绿。今天回到家乡,大雪纷飞不息。服役路途艰难,冷热寒苦渴饥。回忆令人悲伤,谁人把我怜惜。”所以圣明的君主怜悯服役的人们,同情他们久离父母妻子,露营于野外,住在寒苦的地方,因此每到春天就派遣使者去各地慰劳,救助那些流离失所的人,这是关怀守卫边疆的战士,安慰他们家里的老母。君主的恩德虽然深厚,但官吏没有遵照君主的旨意去尽自己的职责来爱护士兵,有的欺负和侮辱他们,叫他们做买卖从中勒索,让他们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儿,对他们蛮不讲理。所以兵士不堪疾苦,老母妻子也心怀怨恨。过去宋国因伯姬哀思而引起宫室失火,鲁国因楚女怨恨而招致西宫烧毁。现在不得意而怀天下怨恨的人,已经不只是西宫的楚女、宋国的老母了。《春秋》上凡是动用民力的事情都有记载,那是重视百姓。它记载了宋国人围攻长葛的事,讽刺了过久地延长徭役。君子考虑问题必须这样才对。

大夫沉默而不回答。

猜你喜欢
  附录二 序跋·王符
  ●恤孤鉴第五(十五案)·徐谦
  杨子折衷卷之五·湛若水
  第十一章 20·辜鸿铭
  卷三·惠栋
  卷七·江永
  卷二十·吕本中
  卷十八·盛世佐
  卷二十八·朱熹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宋刻]·惟白
  佛教与国际反侵略·太虚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四·佚名
  卷五十二·佚名
  六菩萨亦当诵持经·佚名
  赞净土超胜·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四回 受真传能飞宝剑·陈端生

    第二十四回受真传能飞宝剑诗曰:真传宝剑掷空飞,一道寒光去不违。阵上敌人惊破胆,果然神勇运元机。话说王少甫杀退赫连汉,又战了十余位英雄。然后走出一个使飞刀的,也被王华用锦索缚住放去。再问三声,早己无人管应。台上元

  • 提要·施枢

      芸隐横舟稿 芸隐勌游稿 别集类三【宋】提要【臣】等谨案芸隐横舟稿一巻芸隐勌游稿一巻宋施枢撰枢字知言芸隐其号也丹徒人嘉熙时尝为浙东转运司幕属又尝为越州府僚横舟稿首有嘉熙庚子自序一首勌游稿前有丙申自序

  • 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司马迁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免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

  • 第五十三回 激军心焚营施巧计 信谗构严诏捕名贤·蔡东藩

      却说桂阳太守陈奉,前已剿平长沙贼党,见五十二回。复破灭桂阳贼李研,桂阳乃安。惟余贼卜阳潘鸿等,逃入深山,伏处年余,觑得兵防少弛,又四出劫掠,蹂躏居民;还有艾县残贼,亦与卜潘二贼连合,大为民患。荆州刺史度尚,颇有胆略,招募

  • 第二十八回 萧耨斤挟权弑主母 赵元昊僭号寇边疆·蔡东藩

      却说仁宗宠幸尚、杨二美人,每夕当御,累得仁宗形神疲乏,渐就尫羸,甚至累日不能进食,奄卧龙床,蛾眉原足伐性,仁宗亦太无用。中外忧惧得很,杨太后诇悉情由,命仁宗斥退二美,仁宗含糊答应,心中恰非常眷恋,怎肯把一对解语花,驱出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三·纪昀

    列传元 【三十七】○元三十七贺仁杰贾实喇刘哈喇巴图尔 舒穆尔明里谢仲温高觿张九思 王伯胜贺仁杰贾实喇刘哈喇巴图尔舒穆噜明里谢仲温高觿张九思王伯胜△贺仁杰贺仁杰字宽甫京兆鄠人父贲有才略善攻战关中兵后积

  • 卷七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七十一 【起庚辰唐懿宗咸通元年止戊申唐僖宗文德元年】凡二十九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唐自武宗削平叛乱威令克张至大中而藩方复炽延及懿僖之世龎勋倡乱而黄巢秦宗权等寇盗蜂起因

  • 王溥传·张廷玉

    王溥,安仁人。在陈友谅部下任平章,镇守建昌。太祖命令将领前往攻打,没有攻下。朱亮祖在饶州安仁港攻打,也失利。陈友谅的将领李明道进攻信州,王溥的弟弟汉二在军中,都被胡大海俘虏,归附行省李文忠,文忠命令他们两人招降王溥。

  • 二五、孔子自卫反鲁考·钱穆

    《世家》:“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乃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集解》徐广曰:“此哀公十一年也。”《索隐》云:“前文孔子以定公十四年去鲁,计至此

  •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佚名

    【提要】 对人才的投资是最大的投资,商人吕不韦选对了投资的对象所以赢得了几乎整个国家。如何进行这种战略性投资,说客杜赫以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一切。 【原文】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谓周君曰:“君之国小,尽君子重宝珠玉以事

  • 99.吕蒙白衣渡江·林汉达

    司马懿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刘备和孙权两家虽然结了盟,但是矛盾很大。鲁肃在世的时候,是主张吴蜀和好,一起对付曹操的。后来鲁肃死了,接替他职务的大将吕蒙,就和鲁肃的主张不同。吕蒙是东吴名将。他从小就练得一身好武艺,年青

  • 四书留书卷二·章世纯

    明 章世纯 撰中庸天命之谓性 章天命之谓性何也归道于自然也生而有之以为天与之而已自然者物之所不得言也然后知其为在已而审其为同然于是信之而不疑虽然大畧之辞也防乎性可以言道而性岂遂可以言道哉圣人加修焉以就

  • 第二 反应 5·王诩

    【原文】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①,或以牧下②。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③,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④。虽非其事,见微

  • 漳州罗汉琛禅师·惠洪

    禅师名桂琛。生李氏。常山人也。幼卓越。绝酒胾。见万寿寺无相律师。即前作礼。无相拊其首曰。若从我乎。乃欣然依随之。父母不逆也。年二十余。即剃发为大僧。无相使习毗尼。一日为众升堂。宣戒本布萨已。乃曰。持犯

  • 指月录卷之二十三·瞿汝稷

    六祖下第十世 ▲汾州太子院善昭禅师生俞氏。太原人也。器识沉邃。少缘饰。有大智。于一切文字。不由师训。自然通晓。年十四。父母相继而亡。孤苦厌世相。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不喜观览。或讥其不韵。师叹

  • 续补永平志·佚名

    康熙六年丁未秋九月,皇上幸迁安县,驻跸于县南谢留庄。永平府文武各官朝服迎至驻跸处所,免朝。戊午,由清节祠东庞家崖渡河,驻跸于滦河之西,免朝。己未,沿滦水而南至滦州南,驻跸岩山,文武官朝服朝见。庚申,驻跸钱家营。辛酉早西行

  • 美芹十论·辛弃疾

    兵书。又称《御戎十论》。宋代辛弃疾撰。乾道元年(1165年),辛弃疾上奏分析宋、金形势,提出抗金主张的美芹十论1卷。其中审势、察情、观衅3论,言客观上金之可胜。其余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徵、久任、详战7论,则

  • 禹贡指南·毛晃

    四卷。宋毛晃撰,晃字明敬,衢州江山(今属浙江省)人,南宋着名小学家,绍兴中免解进士,晃精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为海内所宗,尝闭户着书,用功勤苦,砚为之穿,学者称为铁砚先生。着述除《禹贡指南》之外,还有《增修互注礼部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