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女十子缘品第四十六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须达长者。末下小女。字曰苏曼。面首端正。容貌最妙。其父怜爱。特于诸子。若游行时。每将共去。于是长者。将至佛所。
【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须达长者最小的女儿,名叫苏曼,面貌端正,容貌绝妙。须达长者对她特别怜爱,不同于其他孩子。如果出去游观时,总是将她带着一起去。一次长者带着苏曼女前去佛的精舍。
【古文】
其女见佛。情倍欣踊。愿得好香。涂佛住室。斯女手中。有宾婆落。佛从索之。奉教便与。佛寻于上。书香种稷。还以与之。女共其父。还归城里。便行推买种种妙香。如佛所须。持诣祇洹。躬自捣磨。日日如是。
【白话】
苏曼女看到佛后,心情异常欣悦,心中便祈愿能得到妙香涂敷佛陀的住室。苏曼女的手中拿着一个宾婆落果,佛向她要,她奉教递给佛。佛随即在宾婆果上写上各种香的名称,交还给苏曼女。苏曼女与她父亲一起返回城里,便四处购买各种妙香。按照佛所需要的置办,然后拿到祇洹精舍,亲自动手捣磨,天天都是这样。
【古文】
时特叉利国王。遣其一儿。使到舍卫。初适他土。广行观看。渐渐展转。复至精舍。见苏曼女在中磨香。爱其姿容。欲得为妻。即往入城。启波斯匿王。云有此女。可适我意。愿王见赐。勿违我志。
【白话】
当时特叉利国王派遣他的一个儿子出使到舍卫国,国王的儿子刚到异国,到处观赏他国风情,慢慢游赏,有一天走到祇洹精舍。看到苏曼女在精舍中捣磨香料,便爱上了她的姿色美容,想娶她为妻。他马上回到城中,告诉波斯匿王说:“有这样一位女子,非常合我的心意,希望大王能将她赐予我,不要拒绝我。”
【古文】
王问之曰。是谁家女。答言。是须达女。王言。卿自从索。吾不能知。复重启王。王若相听。当自求之。王言可尔。彼国王儿。发遣子弟。车乘众物。先归本国。唯留一象及己在后。
【白话】
大王便问道:“她是谁家的女儿?”回答道:“是须达长者家的女儿。”于是大王说:“你自己去求吧,我不能管这件事。”王子再次启请国王:“大王如果能开许,我就自己去求取她。”大王说:“可以!”于是那个王子命令手下,用车马装着物品先行回国,只把一头大象和自己留在后面。
【古文】
往至祇洹。搏苏曼女。累骑而去。须达闻之。遣人追逐。象走驶速。不能及逮。即达本土。便用为妇。后遂怀妊。生卵十枚。卵后开敷。有十男儿。形貌姝好。与人有异。
【白话】
他前往祇洹精舍,抢得苏曼女,捆绑在象上飞驰而去。须达长者听到消息后,赶忙派遣手下去追赶,然而大象跑得非常迅速,无法追到。王子回到本国,就娶了苏曼女为妻。后来苏曼女怀有身孕,产下十枚卵,卵后来破裂,生出十个男孩,形体相貌奇妙,与一般人大不相同。
年遂长大。勇健非凡。然喜畋猎。伤害物命。其母矜愍。教使莫尔。诸子白母。射猎之事。最为快乐。母今相遮。将为见憎。
【白话】
十个孩子渐渐地长大,非常勇猛健壮非凡,然而喜爱打猎,伤害动物性命。他们的母亲苏曼女心怀怜悯,教导他们不要杀生。儿子们对母亲说:“打猎最让我们开心快活,母亲现在遮止我们,是不是讨厌我们呢?”
【古文】
母复告言。吾爱汝等。是以相制。若当憎汝。终无此言。所以者何。夫杀生之罪。当入地狱。受诸苦恼。数千万岁。常为鹿头羊头兔头诸禽兽头阿傍[阿傍:梵语。指地狱中鬼卒名。]狱卒之所猎射。无央数岁。虽思解脱。其何由乎。
【白话】
苏曼女对他们说:“我是因为爱你们,所以才要阻止你们。如果我讨厌你们,就不会说这样的话,为什么呢?因为以杀生的罪业,来世将堕入地狱,在几千万年中受各种痛苦,一直被长着鹿头、羊头、兔头等各种各样禽兽头的阎罗狱卒用箭射杀,经过数不尽的年月。那时即使想要解脱,又有什么办法呢?”
【古文】
诸子白母。如母所说。为自出心。从他边闻。母复告言。吾昔从佛。闻如此事。儿复问母。佛者何人。幸愿具宣。
【白话】
孩子们对母亲说:“母亲所说的这些话,是自己的心里想的,还是从他人那里听说的呢?”苏曼女告诉他们:“我以前在佛身边,听到这样的道理。”孩子们又问母亲:“佛是什么人?希望母亲能详细地给我们说说!”
【古文】
母告诸子。卿不闻乎。迦维罗卫净饭王子。形相炳著。应为圣王。厌老病死。出家学道。愿行成就。得无上果。巨身丈六。相好无比。三明六通。遐鉴无外。前知无穷。却知无极。观省三世。如掌中珠。
【白话】
苏曼女对孩子们说:“你们难道没有听说过吗?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形相神采奕奕,本应成为转轮圣王。但他厌倦生老病死之苦,于是出家学道,愿行圆满后,获得了至高无上的佛果。身高丈六,相好无比,具足三明六通,对万事万物明鉴了达,了达过去法无穷。了知未来法无极,遍观了知三世一切法,犹如观察手掌中的宝珠一样清晰。”
【古文】
诸子闻之。心内欣然。因更问母。佛今近远。为可见不。母便答言。今在舍卫。诸子启母。求往觐佛。母即听之。诸子同时。共诣舍卫。其祖须达。见之情悦。倍加爱念。将至祇洹。奉觐如来。
【白话】
孩子们听到这里,心里很是欣喜,于是又问母亲:“佛现在离我们远不远?能否见到呢?”苏曼女就告诉他们:“佛陀如今正在舍卫国。”孩子们便恳求母亲让他们前去拜见佛陀,母亲便同意了。孩子们立即启程,一起到达舍卫国,祖父须达长者见到他们后心情欢悦,倍加喜爱,带着他们去祇洹精舍拜见如来。
【古文】
诸子见佛。姿好形貌。踰前所闻。数千万倍。五情[五情:指众生之五根。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能生情识。]欣喜。不能自胜。佛因随缘。为说妙法。十人俱时。得法眼净。便复白佛。求索出家。佛问之曰。汝父母听不。答言未咨。佛言。父母未听。不得染化。
【白话】
孩子们看到世尊庄严的相好,远远超出以前听说的数千万倍,身心欣悦,喜不自禁。佛便随顺根基而演说妙法。十个人同时证得法眼净,于是又对佛请求,希望出家修道。佛问他们:“你们的父母同意吗?”回答说:“还未曾与父母商议。”佛说:“既然父母还没有同意,就不能出家。”
【古文】
须达复言。斯是我孙。我得自在。我今放之。于理亦可。佛便允然。听使为道。须发自落。法衣在身。便成沙门。精勤大业。尽得罗汉。斯十比丘。甚相钦敬。行则俱进。住在同处。国中人民。莫不宗戴。
【白话】
须达长者回复说:“他们是我的外孙,我有权力,现在我准许他们出家,理上也说得通。”佛就答应他们出家学道,当时他们须发自然落下,法衣披身,便成为沙门。他们精勤道业,都证得罗汉果位,这十位比丘相互间十分要好,行则同行,一起居住,舍卫国的百姓们无不敬戴。
【古文】
阿难白佛。此十比丘。有何福庆。生在贵家。容貌奇特。遭值世尊。尽于苦际。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出现于世。教化毕讫。而般涅槃。分布舍利。起无量塔。时有一塔。朽故崩坏。有一老母。而修治之。有年少十人。偶见老母曰。何所施为。老母语言。斯是尊塔。功德弥弘。是以修补。欲望善果。
【白话】
阿难问佛:“这十位比丘有什么样的福德?能投生在尊贵的家庭,容貌奇特,又遇到世尊,灭尽了三界之苦。”佛告诉阿难:“在九十一劫以前,有毗婆尸佛出现在世间,教化事业圆满后,就趣入了涅槃,佛的舍利分布到各地,建起无数的佛塔供奉。当时有一座塔因年久而衰朽崩坏,有一位老妇人进行修补。十个少年结伴同行时看见,询问老妇人道:‘你在做什么呢?’老妇人回答说:‘这是座尊贵的佛塔,功德广大,所以进行修补,希望能得善果。’
【古文】
年少欢喜。助共兴功。所作已竟。誓为母子。其十年少。愿共同生。从是已来。九十一劫。天上人中。恒为俱生。受福快乐。
【白话】
少年们心中十分欢喜,就帮着老妇人一起来修补。修好后,这妇人与十位少年发愿以后作母子,十位少年发愿同生一处。从那时以来九十一劫中,无论转生天上人间,十位少年总是同时出生,享受福果,快乐度日。
【古文】
常有三事。胜于余人。一者形体端正。二者众所敬爱。三者恒得长寿。经尔许时。不堕三涂。今遇我世。沐浴清化。诸尘垢尽。咸逮应真。欲知尔时老母者。今苏曼女是。尔时十年少者。今十罗汉是。
【白话】
他们常在三个方面上胜过别人,一是形体端正;二是为大众敬重爱戴;三是一直长寿。经过如此长的时间,没有堕落过三恶趣。现在遇到我出世,沐浴清净的教化,尽除了各种烦恼尘垢,都证得阿罗汉果。要知道当时的老妇人,就是现在的苏曼女;当时的十位少年,就是现在的十位罗汉。”
【古文】
佛说此时。其在大会。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发大乘意逮不退者。信受佛语。欢喜奉行。
【白话】
佛说此法时,所有与会大众,有证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有发大乘心证得不退转位的,信受佛语,欢喜奉行。
猜你喜欢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佚名 佛说寂志果经·佚名 贤护分具五法品第十·佚名 法海观澜卷第一(目录)·智旭 碧岩录卷第一·圆悟克勤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二(末)(论第二)·智周 欢迎罗达克利西那先生致词·太虚 舍利品第三十八·佚名 戒慎品法句经第五(十有六章)·佚名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之二·佚名 重刻禅关策进后序·祩宏 卷三百九十七·佚名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四·陈梦雷 天台四教仪科解卷中(会永嘉记入於观师本文)·从义 第十七則 香林坐久成癆·胡兰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