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苏曼女十子缘品第四十六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须达长者。末下小女。字曰苏曼。面首端正。容貌最妙。其父怜爱。特于诸子。若游行时。每将共去。于是长者。将至佛所。

【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须达长者最小的女儿,名叫苏曼,面貌端正,容貌绝妙。须达长者对她特别怜爱,不同于其他孩子。如果出去游观时,总是将她带着一起去。一次长者带着苏曼女前去佛的精舍。

【古文】

其女见佛。情倍欣踊。愿得好香。涂佛住室。斯女手中。有宾婆落。佛从索之。奉教便与。佛寻于上。书香种稷。还以与之。女共其父。还归城里。便行推买种种妙香。如佛所须。持诣祇洹。躬自捣磨。日日如是。

【白话】

苏曼女看到佛后,心情异常欣悦,心中便祈愿能得到妙香涂敷佛陀的住室。苏曼女的手中拿着一个宾婆落果,佛向她要,她奉教递给佛。佛随即在宾婆果上写上各种香的名称,交还给苏曼女。苏曼女与她父亲一起返回城里,便四处购买各种妙香。按照佛所需要的置办,然后拿到祇洹精舍,亲自动手捣磨,天天都是这样。

【古文】

时特叉利国王。遣其一儿。使到舍卫。初适他土。广行观看。渐渐展转。复至精舍。见苏曼女在中磨香。爱其姿容。欲得为妻。即往入城。启波斯匿王。云有此女。可适我意。愿王见赐。勿违我志。

【白话】

当时特叉利国王派遣他的一个儿子出使到舍卫国,国王的儿子刚到异国,到处观赏他国风情,慢慢游赏,有一天走到祇洹精舍。看到苏曼女在精舍中捣磨香料,便爱上了她的姿色美容,想娶她为妻。他马上回到城中,告诉波斯匿王说:“有这样一位女子,非常合我的心意,希望大王能将她赐予我,不要拒绝我。”

【古文】

王问之曰。是谁家女。答言。是须达女。王言。卿自从索。吾不能知。复重启王。王若相听。当自求之。王言可尔。彼国王儿。发遣子弟。车乘众物。先归本国。唯留一象及己在后。

【白话】

大王便问道:“她是谁家的女儿?”回答道:“是须达长者家的女儿。”于是大王说:“你自己去求吧,我不能管这件事。”王子再次启请国王:“大王如果能开许,我就自己去求取她。”大王说:“可以!”于是那个王子命令手下,用车马装着物品先行回国,只把一头大象和自己留在后面。

【古文】

往至祇洹。搏苏曼女。累骑而去。须达闻之。遣人追逐。象走驶速。不能及逮。即达本土。便用为妇。后遂怀妊。生卵十枚。卵后开敷。有十男儿。形貌姝好。与人有异。

【白话】

他前往祇洹精舍,抢得苏曼女,捆绑在象上飞驰而去。须达长者听到消息后,赶忙派遣手下去追赶,然而大象跑得非常迅速,无法追到。王子回到本国,就娶了苏曼女为妻。后来苏曼女怀有身孕,产下十枚卵,卵后来破裂,生出十个男孩,形体相貌奇妙,与一般人大不相同。

年遂长大。勇健非凡。然喜畋猎。伤害物命。其母矜愍。教使莫尔。诸子白母。射猎之事。最为快乐。母今相遮。将为见憎。

【白话】

十个孩子渐渐地长大,非常勇猛健壮非凡,然而喜爱打猎,伤害动物性命。他们的母亲苏曼女心怀怜悯,教导他们不要杀生。儿子们对母亲说:“打猎最让我们开心快活,母亲现在遮止我们,是不是讨厌我们呢?”

【古文】

母复告言。吾爱汝等。是以相制。若当憎汝。终无此言。所以者何。夫杀生之罪。当入地狱。受诸苦恼。数千万岁。常为鹿头羊头兔头诸禽兽头阿傍[阿傍:梵语。指地狱中鬼卒名。]狱卒之所猎射。无央数岁。虽思解脱。其何由乎。

【白话】

苏曼女对他们说:“我是因为爱你们,所以才要阻止你们。如果我讨厌你们,就不会说这样的话,为什么呢?因为以杀生的罪业,来世将堕入地狱,在几千万年中受各种痛苦,一直被长着鹿头、羊头、兔头等各种各样禽兽头的阎罗狱卒用箭射杀,经过数不尽的年月。那时即使想要解脱,又有什么办法呢?”

【古文】

诸子白母。如母所说。为自出心。从他边闻。母复告言。吾昔从佛。闻如此事。儿复问母。佛者何人。幸愿具宣。

【白话】

孩子们对母亲说:“母亲所说的这些话,是自己的心里想的,还是从他人那里听说的呢?”苏曼女告诉他们:“我以前在佛身边,听到这样的道理。”孩子们又问母亲:“佛是什么人?希望母亲能详细地给我们说说!”

【古文】

母告诸子。卿不闻乎。迦维罗卫净饭王子。形相炳著。应为圣王。厌老病死。出家学道。愿行成就。得无上果。巨身丈六。相好无比。三明六通。遐鉴无外。前知无穷。却知无极。观省三世。如掌中珠。

【白话】

苏曼女对孩子们说:“你们难道没有听说过吗?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形相神采奕奕,本应成为转轮圣王。但他厌倦生老病死之苦,于是出家学道,愿行圆满后,获得了至高无上的佛果。身高丈六,相好无比,具足三明六通,对万事万物明鉴了达,了达过去法无穷。了知未来法无极,遍观了知三世一切法,犹如观察手掌中的宝珠一样清晰。”

【古文】

诸子闻之。心内欣然。因更问母。佛今近远。为可见不。母便答言。今在舍卫。诸子启母。求往觐佛。母即听之。诸子同时。共诣舍卫。其祖须达。见之情悦。倍加爱念。将至祇洹。奉觐如来。

【白话】

孩子们听到这里,心里很是欣喜,于是又问母亲:“佛现在离我们远不远?能否见到呢?”苏曼女就告诉他们:“佛陀如今正在舍卫国。”孩子们便恳求母亲让他们前去拜见佛陀,母亲便同意了。孩子们立即启程,一起到达舍卫国,祖父须达长者见到他们后心情欢悦,倍加喜爱,带着他们去祇洹精舍拜见如来。

【古文】

诸子见佛。姿好形貌。踰前所闻。数千万倍。五情[五情:指众生之五根。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能生情识。]欣喜。不能自胜。佛因随缘。为说妙法。十人俱时。得法眼净。便复白佛。求索出家。佛问之曰。汝父母听不。答言未咨。佛言。父母未听。不得染化。

【白话】

孩子们看到世尊庄严的相好,远远超出以前听说的数千万倍,身心欣悦,喜不自禁。佛便随顺根基而演说妙法。十个人同时证得法眼净,于是又对佛请求,希望出家修道。佛问他们:“你们的父母同意吗?”回答说:“还未曾与父母商议。”佛说:“既然父母还没有同意,就不能出家。”

【古文】

须达复言。斯是我孙。我得自在。我今放之。于理亦可。佛便允然。听使为道。须发自落。法衣在身。便成沙门。精勤大业。尽得罗汉。斯十比丘。甚相钦敬。行则俱进。住在同处。国中人民。莫不宗戴。

【白话】

须达长者回复说:“他们是我的外孙,我有权力,现在我准许他们出家,理上也说得通。”佛就答应他们出家学道,当时他们须发自然落下,法衣披身,便成为沙门。他们精勤道业,都证得罗汉果位,这十位比丘相互间十分要好,行则同行,一起居住,舍卫国的百姓们无不敬戴。

【古文】

阿难白佛。此十比丘。有何福庆。生在贵家。容貌奇特。遭值世尊。尽于苦际。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出现于世。教化毕讫。而般涅槃。分布舍利。起无量塔。时有一塔。朽故崩坏。有一老母。而修治之。有年少十人。偶见老母曰。何所施为。老母语言。斯是尊塔。功德弥弘。是以修补。欲望善果。

【白话】

阿难问佛:“这十位比丘有什么样的福德?能投生在尊贵的家庭,容貌奇特,又遇到世尊,灭尽了三界之苦。”佛告诉阿难:“在九十一劫以前,有毗婆尸佛出现在世间,教化事业圆满后,就趣入了涅槃,佛的舍利分布到各地,建起无数的佛塔供奉。当时有一座塔因年久而衰朽崩坏,有一位老妇人进行修补。十个少年结伴同行时看见,询问老妇人道:‘你在做什么呢?’老妇人回答说:‘这是座尊贵的佛塔,功德广大,所以进行修补,希望能得善果。’

【古文】

年少欢喜。助共兴功。所作已竟。誓为母子。其十年少。愿共同生。从是已来。九十一劫。天上人中。恒为俱生。受福快乐。

【白话】

少年们心中十分欢喜,就帮着老妇人一起来修补。修好后,这妇人与十位少年发愿以后作母子,十位少年发愿同生一处。从那时以来九十一劫中,无论转生天上人间,十位少年总是同时出生,享受福果,快乐度日。

【古文】

常有三事。胜于余人。一者形体端正。二者众所敬爱。三者恒得长寿。经尔许时。不堕三涂。今遇我世。沐浴清化。诸尘垢尽。咸逮应真。欲知尔时老母者。今苏曼女是。尔时十年少者。今十罗汉是。

【白话】

他们常在三个方面上胜过别人,一是形体端正;二是为大众敬重爱戴;三是一直长寿。经过如此长的时间,没有堕落过三恶趣。现在遇到我出世,沐浴清净的教化,尽除了各种烦恼尘垢,都证得阿罗汉果。要知道当时的老妇人,就是现在的苏曼女;当时的十位少年,就是现在的十位罗汉。”

【古文】

佛说此时。其在大会。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发大乘意逮不退者。信受佛语。欢喜奉行。

【白话】

佛说此法时,所有与会大众,有证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有发大乘心证得不退转位的,信受佛语,欢喜奉行。

猜你喜欢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佚名
  佛说寂志果经·佚名
  贤护分具五法品第十·佚名
  法海观澜卷第一(目录)·智旭
  碧岩录卷第一·圆悟克勤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二(末)(论第二)·智周
  欢迎罗达克利西那先生致词·太虚
  舍利品第三十八·佚名
  戒慎品法句经第五(十有六章)·佚名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之二·佚名
  重刻禅关策进后序·祩宏
  卷三百九十七·佚名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四·陈梦雷
  天台四教仪科解卷中(会永嘉记入於观师本文)·从义
   第十七則 香林坐久成癆·胡兰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四集卷十四·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十四古今体一百二十三首【癸巳六】直隶总督周元理奏报麦收分数诗以志慰春膏沾二麦冀收十分余入夏乃望雨为之心不舒兹接方伯报分数详陈胪【周元理奏二麦现届成熟陆续登场顺天天津宣化三府定州

  • 卷543 ·佚名

    朱翌 大雪 汉时长安雪一丈,少陵有诗不吾诳。 今年广陵雪一尺,忍寒长作缩龟状。 从来穷巷说多泥,自是泥深劳拄杖。 闭门不出动经旬,出门无路将可向。 故人乃遗咫尺书,远祝长须问无恙。 湿薪如

  • ●卷二十五·赵翼

    ○宋封王之制宋初臣下少封王者。石守信卒,封武威郡王。王审琦卒,封琅琊郡王。高怀德卒,封渤海郡王。王景生封太原郡王,卒封岐王。此皆前代功臣,位本崇重,一旦倾心兴朝,宣力藩镇,故荣之以茅土也。其佐命功臣,惟赵普卒封真定郡王

  • 名山藏卷之一百九·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王享记五◆王享记五东北夷西戎上西戎下○东北夷海西建州△海西建州海西建州夷皆名女直古肃慎国后汉曰挹娄魏曰勿吉唐隋曰黑水羊末羯唐开元中以其地为蕲州置黑水府其后栗木羊末鞨强监号渤海黑水往属之后渤

  • 第二九九移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初七日一一七一五--三·佚名

    淡水县将所承移卷宗,因已比对完毕而移还新竹县移文 印 淡水县印 私记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初十日即补清军府、调署台湾县、代理淡水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孙为移还事。本年十一月初一日,准贵县移开:

  • 卷四十·萧常

    <史部,别史类,萧氏续後汉书>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四十     宋 萧常 撰魏载记五 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人以通经为郎师事太尉杨赐赐卒弃官行服徐州刺史陶谦察朗茂才时献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

  • 卷四十三·温达

    <史部,纪事本末类,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畧卷四十三四月庚戌朔预备军饷马匹接济回师驾出行宫亲临大路阅视八旗鎗手绿旗兵起行谕议政诸臣曰兹官米以骆駞一头运仓斛一石

  • 食货六七·徐松

    置市【宋会要】太祖干德三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坼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五年十二月二日,诏曰:「钱,乃所以通贸易;布帛,所以备豹帛,时之急务,不可阙焉。故币之轻奸,国家所禁;物之行滥,律令甚明。近闻都市之中,贾人作伪,或

  • 方域一五·徐松

    治河下二股河附元丰元年闰正月一日,提举修闭曹村决口所言:「以今月十一日筑签提,闭脱水河。」遣权判太常寺李清臣乘驿告祭,就差走马承受韩永式赍香建道场三昼夜,仍令候河水稍浑闭口,毋得沙损京东民田。 二十八日,修闭曹村决

  • 先进篇·孔子

    子曰:&ldquo;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rdquo;子曰:&ldquo;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rdquo;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子曰:&ldquo;回也非

  • 门人黄省曾录·王守仁

      〔1〕黄勉之问:“‘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事事要如此否?”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着。且如受人馈送,也有今日当受的,他日不当受的。也有今日不当受的,他日当

  • 子华子原序·子华子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讎中子华子书凡二十有四篇,以相校复重十有四篇,定著十篇。皆以杀青书可缮写。子华子程氏名本,字子华,晋人也。晋自顷公失政,政在六卿,赵简子始得志,招徕贤俊之士为其家臣。子华子生于是时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三·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二分觀照品第三之二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若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聲聞般若若獨覺般若若菩薩摩   訶薩般若若如來應正等覺般若.是諸般若皆無差别不相違背無生無滅自性皆空.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八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八卷 (别录之九)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别录中疑或再详录第六一十四部一十九卷疑或录者。自梵经东阐年将七百。教有兴废时复迁移。先后翻传卷将万计。部帙既广寻阅难周。定录之人随闻便上

  • 自序·正果法师

    一九八○年夏天,福州鼓山涌泉寺约我为该寺僧伽培训班作短期讲学。预定内容讲完之后,学员们要求我讲讲禅宗,我高兴地答应了。当时手边没有参考书,只好凭记忆及随身带去的一本禅学笔记,写出一份禅宗提纲的讲稿,大约四五千字,学

  • 屈原研究·梁启超

    清末民初梁启超(1873—1929)撰。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有《饮冰室合集》已著录。在楚辞研究方面,他首先运用进步的资产阶级文艺观点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研究,把楚辞作为形象反映生活的纯文学作品,在当时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 白沙语录·陈献章

    白沙在《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中或曰,道可状乎?曰,不可。此理妙不可言,道至于可言,则已涉乎粗迹矣。何以知之?曰,以吾知之。吾或有得焉,心得而存之,口不得而言之,比试言之,则已非吾所存矣。故凡有得而可言,皆不足以得言。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具出经文及梵字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