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先进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猜你喜欢
  易经·说卦传·第三章·佚名
  第四十五卦 萃 泽地萃 兑上坤下·佚名
  暖燠常多第五十二·苏舆
  卷八十·程公说
  尚书稗疏卷一·王夫之
  提要·陈启源
  卷十四·佚名
  卷十一·孙复
  卷十八·王昭禹
  孟夏纪第四·吕不韦
  内容提要·马叙伦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佚名
  卷一·佚名
  卷二十八·佚名
  佛说苦阴因事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列传第二十五 夏侯湛(弟淳 淳子承) 潘岳(从子尼) 张载(弟协 协弟亢)·房玄龄

    夏侯湛,字孝若,谯国谯人也。祖威,魏兖州刺史。父庄,淮南太守。湛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构新词,而美容观,与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都谓之“连璧”。 少为太尉掾。泰始中,举贤良,对策中第,拜郎中,累年不调,乃作《抵疑》以自广。其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籓镇卢龙·欧阳修

    李怀仙,柳城胡也。世事契丹,守营州。善骑射,智数敏给。禄山之反,以为裨将。史思明盗河南,留次子朝清守幽州,以阿史那玉、高如震辅之。朝义杀立,移檄诛朝清。二将乱,朝义以怀仙为幽州节度使,督兵驰入。如震欲拒,不及计,乃出迎。怀

  •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世祖十·宋濂

        ◎世祖十   二十一年春正月乙卯,帝御大明殿,右丞相和礼霍孙率百官奉玉册玉宝,上尊号曰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诸王百官朝贺如朔旦仪,赦天下。丁巳,敕:“自今凡奏事者,必先语同列以所奏。既奏,其所奉旨云

  • 四 刑律·陈寅恪

    律令性质本极近似,不过一偏于消极方面,一偏于积极方面而已。《太平御览》陆叁捌刑法部列杜预《(晋)律》序云:律以定罪名,令以存事制。《唐六典》陆刑部郎中员外郎条云: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

  • 卷三十九·温达

    <史部,纪事本末类,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三十九戊辰驾至安邉议发官兵随粮以御噶尔丹先是上谕议政诸臣曰噶尔丹窘廹东向逃窜亦未可定应发满洲绿旗兵携百日粮至郭多

  • 史记集解卷一百二十九·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

  • 史疾为韩使楚·佚名

    【提要】 战国时以公孙龙(著名的“白马非马”论的提出者)为代表的名家也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名不正,言不顺”。正名实际上也是正“实”的过程。名与实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名实相符,才能使名成其为名;名实不符,那么这个

  • 卷二百九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二舆地考【二十四】喀尔喀【臣】等谨案大漠之野号称瀚海此漠南漠北所自分也汉唐盛时兵力或能至於漠南若漠北则固荒远矣自元初起自西北建都和林其後混一天下遂于和林置行中书省列於

  • 卷一百六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九乐考【十五】乐歌一圜丘乐章康熙十六年定迎神奏始平之章敬承纯佑兮於昭有融时维永清兮四海攸同输忱元祀兮从律调风穆将景福兮乃眷微躬渊思高厚兮恐负鸿则聿章彛序兮夙夜宣通云軿

  • 职官三一·徐松

    司天监【宋会要】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三月,召司天台学生郑昭晏、石昌裔、徐旦、史序、束守吉等五人试于殿前,并授司天台主簿。八年三月,命判国子监陈鄂权〔司〕天台事(台事)。端拱元年九月,以秋官正苗守信为太子中允、判司天

  • 国风·豳风·佚名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

  • 中庸纂疏原序·赵顺孙

    <经部,四书类,四书纂疏__中庸纂疏中庸纂疏原序予既为赵君序大学章句疏矣赵君又疏中庸章句以胥教诲呜呼士惟无志则已茍有志焉则何书之不可读也予至是益叹赵君之用工何其专而工夫至到文理宻察又何其不茍也然尝伏读中庸

  • 提要·黄伦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二尚书精义       书类提要【臣】等谨案尚书精义五十卷宋黄伦撰宋史艺文志载有是书十六卷陈振孙书録解题亦着于録称为三山黄伦彞卿所编知其闽人此本有余氏万卷堂刋行小序称为释褐黄

  • 深叹心不胜习·梁漱溟

    深叹心不胜习,只有悲悯自己以及众生,无可高慢。凡高慢者皆在习中,正可怜悯耳。又悟心不胜习者,正由于心之未得认识,故珍之好之无由,颠来倒去乃无非习矣!可叹!自念我有悲愿是真的。首先对自己习深障重业力缠缚之苦与夫眼见众生

  • 卷一·普济

      七佛古佛应世,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近故谭贤劫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按长阿含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于中成正觉。”又曼殊室利为七佛祖师,金华善慧大士登松山顶行道,感七佛引前,维摩

  • 云 南 漫 谈·太虚

    云南备征志,系清王乐山著,都二十一卷。自史记西南夷传,至明黔宁沐氏世袭事,都六十种,其中以清冯苏撰滇考上下卷为最精雅;而传闻互异之辞,亦当参综诸著以见其错杂之源流也。古滇说虽讹芜,但所传“前哀牢王兵阻其道,阿育王三子不

  • 佛心会宣言书·太虚

    何谓佛?佛者、觉也,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也。有十种号,有十种身,有十种最,有十种胜,有十种业,有十种遍,有四种智,有四种无碍。何谓十种号?曰如来,曰应供,曰正遍知,曰明行足,曰善逝,曰世间解,曰无上士调御丈夫,曰天人师,曰觉者,曰世尊

  • 卷第十七·昙噩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忍辱学 佛之法。诚未易以进修也。然而欲以进修者。则必摄其念。於事物之可好可恶。可喜可惧。可憎可慕。可怜可怒。而不动。则外之为辱者遣矣。持其志。於情欲之能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