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五 优波离[问]五法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具寿优波离诣世尊之住处,诣已,礼拜世尊而坐于一面,一面坐已,具寿优波离如是白世尊:“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终生无依止而不可住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终生无依止而不可住。何等为五?谓: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不知波罗提木叉,不知波罗提木叉之诵出,五夏未满。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终生无依止而不可住。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终生依止而可住。何等为五?谓:知布萨,知布萨羯磨……五夏或五夏以上。优波离!此……。”

(二)

“优波离!复具五分之比丘,终生无依止而不可住。何等为五?谓:不知自恣,不知自恣羯磨,……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羯磨……五夏未满……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终生无依止而可住。何等为五?……知自恣……此……”

(三)

“优波离!复……无依止而不可住。何等为五?谓:不知有罪与无罪,不知轻罪与重罪,不知有残罪与无残罪,不知粗罪与非粗罪,五夏未满,此……。”

“优波离!具五分……无依止而可住。何等为五?谓:知有罪与无罪……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终生无依止而可住。”

(四)

“世尊!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与他依止、不可蓄沙弥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与他依止,不可蓄沙弥。何等为五?谓:弟子或门弟之病不能看护,又不能令看病;生忧愁要除又不能令除,疑悔生起要依法灭除而又不能灭除;不能教导阿毗达磨,不能教导阿毗毗奈耶。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与他依止,不可蓄沙弥。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可令他受具,与他依止,可蓄沙弥。何等为五?谓:弟子又……能教导阿毗毗奈耶……。”

(五)

“优波离!复具五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与他依止,不可蓄沙弥。何等为五?谓:弟子又门弟于增上行仪之学,不能令学,不能教导初梵行之学,不能教导增上戒,不能教导增上心,不能教导增上慧……。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可令他受具,可与他依止,可蓄沙弥。何等为五?谓:弟子又……得教导增上慧,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得令他受具,得与他依止,得蓄沙弥。”

(六)

“世尊!具几何支分之比丘,可行羯磨耶?”“优波离!对具五分之比丘,可行羯磨。何等为五?谓:无耻,愚痴,不清净,有恶见,污坏活命。优波离!对具此五分比丘,应行羯磨。”

(七)

“优波离!复对具五分之比丘,应行羯磨。何等为五?谓:于增上戒失坏戒,于增上行失坏行,于增上见污坏见,有恶见,污坏活命。此……。”

(八)

“优波离!复……具身戏乐,具语戏乐,具身语戏乐,有恶见,污坏活命。此……。”

(九)

“优波离!复……具身不正行,具语不正行,具身语不正行,有恶见,污坏活命。此……。”

(一〇)

“优波离!复……具身违害,具语违害,具身语违害,有恶见,污坏活命。此……。”

(一一)

“优波离!复……具身邪命,具语邪命,具身语邪命,有恶见,污坏活命。此……。”

(一二)

“优波离!复……犯罪而羯磨,令受具,与依止,蓄沙弥,受选定为教诫比丘尼者,选定而教诫比丘尼。此……。”

(一三)

“优波离!复……为罪依僧伽而受羯磨,犯其罪,[犯]同类之他[罪],[犯]较其更恶[罪],骂羯磨,骂行羯磨人。此……。”

(一四)

“优波离!复……诽谤佛,诽谤法,诽谤僧,有恶见,污坏活命。优波!对具此五分之比丘,应行羯磨。”

———一 依止品———

摄颂

 布萨与自恣 犯罪及病者

 增上之行仪 无耻.增上戒

 戏乐.不正行 违害及邪害

 为彼罪.佛将 此第一品聚

(一~三)

“尊师!对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耶?”“优波离!对具五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何等为五?谓:犯罪而被羯磨……[参照一.(一二~一四)‘应行’改为‘不得解’]……污坏活命。优波离!对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

(四)

“优波离!复对具五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何等为五?谓:无耻,愚痴,不清净,于诸行事而行粗暴,于学不满修者。优波离!对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

(五)

“尊师!习斗诤裁断之比丘,至僧伽时,于内应持几何之法而至僧伽?优波离!习斗诤裁断之比丘至僧伽时,于内应持五法而至僧伽。何等为五?优波离!习斗诤裁断之比丘至僧伽时,应谦让如拂拭尘埃之心而至僧中,于着座席应善心得,不得挤进长老比丘之间,或推挤年少比丘之座,而应著于适当之座。不言前后相违之语,不言徒劳无益之语。应自说法或应问他,不得轻视圣者之默静。优波离!若僧伽和合而当行[布萨等之]羯磨时,对一比丘亦不得忍许,亦须提示异见而达和合一致。何以故?为令我与僧伽无别异也。优波离!习斗诤裁断之比丘至僧伽时,于内应持此五法而至僧中。”

(六)

“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乃于僧伽行决断时,为众人所不悦者、众人所不爱者、又众人所不乐者耶?”“优波离!具五分者……为众人所不乐者也。何等为五?依烦恼恶心而说者,依他而说者,语之使用不善,依法、依律应罪而不呵责之人,依法、依律应罪而非作法人。优波离!具此五分……乃为众人所不乐者。”

“优波离!具足五分之比丘,于僧伽行决断时,为众人所喜悦者,众人所爱者,众人所乐者。何等为五?不依烦恼而说者,不依他而说者,善使用语言,依法、律应罪而呵责人,依法、律应罪而为作法人。优波离!此……。”

(七)

“优波离!复具五分之比丘,于僧伽行决断时,乃为众人所不悦者……称扬[人]者,贬斥[人]之人,执非法,拒法,多语杂秽语。优波离!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于僧伽行决断时,乃为众人所悦者……非称扬者,非贬斥者,执法,拒非法,不多语杂秽语。优波离!此……。”

(八)

“优波离!复具五分之比丘,于僧伽行决断时,乃为众人所不悦者……依强力而行,不令许诺而行,依法、律应罪而不呵责,依法、律应罪而不处分,依[己]见而不宣说。优波离!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于僧伽行决断时,为众人所悦者……不强力而行,令许诺而行,依法、律应罪而呵责,依法依律应罪而处分,依见而宣说。优波离!此……为众人所乐者。”

(九)

“尊师!通达律,有几何之功德耶?”“优波离!通达律,有此五种功德。何等为五?善守、善护自身之戒蕴,为恶行性者之守护处,于僧伽中无畏而行决断,于敌应法而善折伏,入住妙法。优波离!此为通达律之五种功德。”

———二 不解[羯磨]品———

摄颂

 犯.对于彼者 不称赞.无耻

 诤.恶.称扬者 强力与通达

———一 双制———

(一)

“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不可于僧中行[罪之]决断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不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罪,不知罪之等起,不知罪之前行,不知罪之镇静,不善正罪之决断。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可于僧中行决断。”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罪……善正罪之决断。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可于僧中行决断。”

(二)

“复……不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诤事,不知诤事之等起,不知诤事之前行,不知诤事之灭,不善正诤事决断……。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诤事……善正诤事决断……。

(三)

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依强力而行,不令许诺而行,依法、律应罪而不呵责,依法、律应罪而不作[羯磨],依见而不宣说。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不依强力而行,令许诺而行……依见而宣说。此……。

(四)

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犯不犯,不知轻犯重犯,不知有残犯无残犯,不知粗犯非粗犯,不知有忏悔犯无忏悔犯。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犯不犯……此……。

(五)

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羯磨,不知羯磨之因,不知羯磨之事,不知羯磨之行法,不知羯磨之终息。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羯磨……此……。

(六)

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事,不知因缘,不知所制,不知句之诵出法,不知适用之语法。此……。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事……此……。

(七)

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行瞋不应行,行痴不应行,行怖不应行,无耻者。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有耻者。此……。

(八)

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行瞋不应行,行痴不应行,行怖不应行,于律不善巧。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于律善巧。此……。

(九)

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白,不知白之因,不知白之唱说,不知白之灭法,不知白之镇灭。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白……此……。

(一〇)

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经,不知随经,不知律,不知随律,不善辨处非处。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经……善辨处非处。此……。

(一一)

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法,不知随法,不知律,不知随律,不善辨前事后事。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法……善辨前事后事。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可于僧中行决断。”

———三 决断品———

摄颂

 犯.诤事.强力 以知犯罪事

 羯磨.事.无耻 不善辨.白之

 不知经及法 第三品聚也

(一)

“尊师!有几何[对羯磨]非法异见之提示耶?”“优波离!此等为五种非法异见之提示也。何等为五?对于不犯[有犯]而提示异见,对非教诫犯提示异见,对被发露之犯提示异见,依四、五人而提示异见,以意图而提示异见。优波离!此乃五种非法异见之提示。

优波离!此等乃五种如法异见之提示。何等为五?对犯提示异见,对教诫犯……对未发露之犯……对依四、五人而不提示异见,依意图……此……。

(二)

优波离!复有五种非法异见之提示。何等为五?于异住者前提示异见,于异界住者前……于不清净者前……依四、五人……依意图而……。此……。

优波离!此等乃五种如法异见之提示。何等为五?于共住者前提示异见,于同界住者前……于清净者前……依四、五人而不提示异见,依意图而不行。优波离!此乃五种如法异见之提示也。”

(三)

“尊师!有几何非法之取受耶?”“优波离!此等乃五种非法之取受也。何等为五?依身而与,依身而不受,依身而与,依身着物而不受;依身上所带之物而与,不依身而受;依身上所带之物而与,不依身上所带之物而受;依放舍而与,不依身或不依身上所带之物而受。优波离!此为五种非法取受。

优波离!此等乃五种如法取受。何等为五?依身而与,以身而受……依放舍而与,以身或以身上所带之物而受。优波离!此为五种如法取受。”

(四)

“尊师!有几何残食不成就之法耶?”“优波离!此等乃五种残食不成就之法也。何等为五?行不净食,以手受食,非手上食,非伸手内者,未言‘此食皆不须。’优波离!此为五种残食不成之法。

优波离!此等乃五种残食成就之法也:净食,以手受食,以手上食,伸手内者,已言‘此食皆不须。’优波离!此乃五种残食成就之法。”

(五)

“尊师!依几何行相而知足食耶?”“优波离!依五种行相而知足食。何等为五?知食事,知食物,立于伸手内,持食来奉侍,知[充足之]谢绝。优波离!依此五种行相而知足食矣。”

(六)

“尊师!有几何非法自言治耶?”“优波离!有此等五种非法自言治。何等为五?比丘犯波罗夷罪,以波罗夷而受诘难,自言犯僧残罪,僧伽以僧残处分彼,此非法自言治也。比丘犯波罗夷罪而以波罗夷受诘难时,自言犯波逸提、悔过、恶作,僧伽以恶作处分彼,此非法自言治也。比丘犯僧残、波逸提、悔过、恶作,以恶作受诘难时,自言犯波罗夷,僧伽以波罗夷处分彼,此非法自言治也。比丘犯恶作,以恶作受诘难时,自言犯僧残、波逸提、悔过,僧伽以悔过处分彼,此非法自言治也。优波离!此为五种非法自言治。

优波离!此等为五种如法自言治。何等为五?比丘犯波罗夷,以波罗夷受诘难时,自言犯波罗夷,僧伽以波罗夷处分彼,此如法自言治也。比丘犯僧残、波逸提、悔过、恶作,以恶作受诘难时,自言犯恶作,僧伽以恶作处分彼,此如法自言治也。优波离!此为五种如法自言治。”

(七)

“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令行听许羯磨时,行听许不可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令行听许羯磨时,不可行听许。何等为五?无耻,愚痴,不清净,[依教法]存摈斥之意,无[由罪]而出之意。此……。优波离!……五分……可……。何等为五?有耻,贤能,清净,存出之意,无摈斥。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令行听许羯磨时,可行听许也。”

(八)

“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不可与共谈律耶?”“优波离!具五分……不可与谈律。何等为五?不知事,不知因缘,不知所制,不知句之诵出法,不知适用之语法。此……。

优波离!具五分……可与谈律。何等为五?知事……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可与共谈律。”

(九)

“尊师!有几何之质问耶?”“优波离!此等乃五种质问。何等为五?因愚钝而质问,有恶欲,因贪求之性而质问,因轻侮而质问,欲智而质问。若依我之质问,彼正确解答者,可;若依我之质问,不正确解说者,我欲彼正解说而质问。优波离!此五种质问也。”

(一〇)

“尊师!有几何之异答耶?”“优波离!此等乃五种异答。何等为五?因愚钝而异答,有恶欲,因贪求之性而异答,因痴狂丧心而……因增上慢而……答真实之异事。优波离!此乃五种异答也。”

(一一)

“尊师!有几何之清净耶?”“优波离!此等乃五种清净。何等为五?诵序已,余应唱常所听闻,此第一清净……[参照第六.五]……广说为第五。优波离!此五种清净也。”

(一二)

“尊师!有几何之啖食耶?”“优波离!此等乃五种啖食。何等为五?饭、干饭、麨、鱼、肉也。优波离!此五种啖食也。”

———四 异见提示品———

摄颂

 异见提示.复 取受与不成

 残食法.足食 自言.听许.谈

 问之及异答 清净与啖食

(一)

“尊师!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观察几何之法而后可呵责他耶?”“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观察五法而后可呵责他。何等为五?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应如是观察:我身行清净耶?……[同小品九.五(一)]……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观察此五法而后可呵责他。”

(二)

“尊师!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修几何之法而后可呵责他耶?”“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修五法而后可呵责他。何等为五?我以时而说……[同小品九.五(二)]……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者,于内修此五法而后可呵责他。”

(三)

“尊师!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作意几何之法而后可呵责他耶?”“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他者,于内作意五法而后可呵责他。何等为五?有慈悲,寻求利益,有哀愍,超罪,尊重律。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作意此五法而后可呵责他。”

(四)

“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令行听许羯磨时,不可行听许耶?”“优波离!……五分……不可行听许。何等为五?身业不清净,语业不清净,活命不清净,愚痴不聪明,被检问时不能专心。优波离!……此五分……不可行听许羯磨。

优波离!……五分……可行听许羯磨。何等为五?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活命清净,有智聪明,被检问时能专心。优波离!……此五分……可行听许羯磨。”

(五)

“尊师!欲自取事之比丘,具足几何支分者,可自取事耶?”“优波离!欲自取事之比丘,具足五分者,可自取事。何等为五?优波离!欲自取事之比丘应如是观察……[小品九.四]……优波离!如是具足五分,自取事者而后不生追悔。”

(六)

“尊师!具足几何支分之比丘,依生诤事之诸比丘而为大利益者耶?”“优波离!……五分……为大利益者也。何等为五?持戒者而依波罗提木叉之律仪摄身而住,具足正行,于微少之罪过亦见怖畏,受学处而修学;多闻而忆持所闻,积集所闻,诸法之初善、中善、后善,具义,具文,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如是多闻而忆持、读诵诸法,于意思惟,于见善通达;广解两部波罗提木叉,明解本文而善分别,善说示,善决断;于律确立不动;于自他两派能令和解、令讲和、令和睦、令观、令静。优波离!……此五分……为大利益者也。

(七)

优波离!复……五分……为大利益者。何等为五?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活命清净,有智聪明,被检问时能专心也。此……。

(八)

优波离!复……五分……为大利益者。何等为五?知事,知因缘,知所制,知句之诵出法,知适用之语法。此……为大利益者。”

(九.一〇)

“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不得检问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不得检问也。何等为五?不知经,不知随经,不知律,不知随律,不善辨处非处。此……[参照三.(一〇~一一),‘可于僧中决断’、‘不可于僧中决断’改为‘得检问’、‘不得检问’]……善辨前事后事。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可检问也。

(一一)

优波离!复具五分之比丘,不得检问。何等为五?不知事,不知因缘,不知所制,不知句之诵出法,不知适用之语法。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可检问。何等为五?知事……此……。

(一二)

复……不可检问。何等为五?不知罪,不知罪之等起,不知罪之前行,不知罪之止息,不善辨罪之决断。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可检问。何等为五?知罪……善辨罪之决断。此……。

(一三)

复……不可检问。何等为五?不知诤事,不知诤事之等起,不知诤事之前行,不知诤事之止息,不善辨诤事之决断。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可检问。何等为五?知诤事……善辨诤事之决断。此……可检问。”

———五 自取品———

摄颂

 清净与依时 慈悲与听许

 自取与诤事 复.事及经.法

 事.罪.依诤事

(一)

“尊师!有几种林住者耶?”“优波离!此等五种林住者也。何等为五?有愚故、痴故为林住者,有恶求、贪欲之性故为林住者,有痴狂故、丧心故……诸佛、诸佛弟子所赞叹……唯依少欲,唯依知足,唯依损减,唯依远离,唯依求德而为林住者。优波离!此等为五种林住者也。”

(二~一三)

“尊师!有几种常乞食行者耶?……乃至……有几种粪扫衣者耶?……树下住者耶?……冢间住者耶?……露地住者耶?……三衣者耶?……次第乞食者耶?……常坐不卧者耶?……随得座者耶?……一座食者耶?……时后不食者耶?……一钵食者耶?……。优波离!有五种一钵食者。何等为五?愚钝故……有依求德而为一钵食者。优波离!此为五种一钵食者也。”

———六 头陀支品———

摄颂

 林住.者乞食 粪扫与树下

 第五之冢间 露地及三衣

 次第与常坐 随座一坐食

 时后.一钵食

(一)

“尊师!有几种妄语耶?”“优波离!此等五种妄语也。何等为五?有为妄语波罗夷,有为妄语僧残,有为妄语偷兰遮,有为妄语波逸提,有为妄语恶作。优波离!此为五种妄语。”

(二)

“尊师!具几种支分之比丘,于僧中遮止布萨或自恣时,僧伽制抑之:‘止!比丘!勿斗诤,勿纷乱,勿喧噪。’而行布萨或自恣耶?”“优波离!具五分……应作……何等为五分?无耻,愚痴,不清净,存摈斥之意,无出[罪]之意。优波离!具此五分……应作……。

(三)

优波离!复具五分……应作……。何等为五?身业不清净,语业不清净,活命不清净,愚痴不聪明,斗诤纷乱。优波离!具此五分……应作……。”

(四)

“尊师!具几种支分之比丘,不得与检问耶?”“优波离!……五分……不得与……。何等为五?不知犯不犯,不知轻犯重犯,有残犯无残犯……不知粗犯非粗犯,不知有忏悔犯无忏悔犯。优波离!此……不得与……。

优波离!具足五分之比丘,可与检问。何等为五?知犯不犯……优波离!此……可与……。”

(五)

“尊师!比丘依几种行相而犯罪耶?”“优波离!依五种行相而比丘犯罪。何等为五?无惭故,无知故,恶行性故,于不清净作清净想故,于清净作不清净想故。优波离!此……犯罪。

(六)

优波离!复依五相而犯罪。何等为五?依不见[持律者],依不闻[由他净不],依睡眠,违想[不净为净],放心。优波离!此……犯……。”

(七)

“尊师!有几种魔怨耶?”“优波离!此等五种魔怨也。何等为五?杀生,不与取,行邪淫,妄语,饮酒。优波离!此五种魔怨也。”

(八)

“尊师!有几种离耶?”“优波离!此等五种离也。何等为五?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淫,离妄语,离饮酒。优波离!此为五种离。”

(九)

“尊师!有几种丧失耶?”“优波离!此等为五种丧失。何等为五?亲戚丧失,财丧失,病丧失,戒丧失,见丧失。优波离!此为五种丧失。”

(一〇)

“尊师!有几种成就耶?”“优波离!此等五种成就也。何等为五?亲戚成就,财成就,健康成就,戒成就,见成就。优波离!此为五种成就也。”

———七 妄语品———

摄颂

 妄语.抑.复.检问 犯罪.复.魔怨.离

 丧失以及成就 此第七品聚也

(一)

“尊师!对具几种支分之比丘,比丘尼僧伽可行羯磨耶?”“优波离!……五分……比丘尼僧伽行羯磨,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众之礼。何等为五?露身而示诸比丘尼,示腿,示生支,示两肩,与在家者以粗语而交谈。优波离!此……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众之礼者。

(二)

优波离!复……五分……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众之礼者。何等为五?企望诸比丘尼无所得,企望诸比丘尼不利,企望诸比丘尼无住处,骂詈、谗谤诸比丘尼,离间比丘与比丘尼。此……。

(三)

优波离!复……五分……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众之礼者。何等为五?企望诸比丘尼无所得,企望诸比丘尼不利,企望诸比丘尼无住处,骂詈、谗谤诸比丘尼,令比丘与比丘尼交往。此……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众之礼者。”

(四)

“尊师!对具几种支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耶?”“优波离!对具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何等为五?露身而示比丘,示腿,示生支,示两肩,与在家者交谈粗语。此……。

(五)

优波离!复对具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何等为五?企望比丘无利得,企望比丘不利,企望比丘无住处,骂詈、谗谤比丘,离间比丘尼与比丘。优波离!对具此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

(六)

优波离!复对具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何等为五?企望比丘无所得……不利……无住处……骂詈、谗谤比丘,令比丘尼与比丘交往。优波离!对具此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

(七)

“尊师!具几种支分之比丘,对比丘尼等不得遮[受]教诫耶?”“优波离!……五分……不得遮。何等为五?无耻,愚痴,不清净,有摈斥之意,无出[罪]之意。此……。

(八)

优波离!复……五分……不得遮。何等为五?身业不清净,语业不清净,活命不清净,愚痴不聪明,被检问时不得专心。此……。

(九)

优波离!复……五分……不得遮。何等为五?具足身非行,具足语非行,具足身语非行,为比丘尼之骂詈、谗谤者,与比丘尼亲近以不随顺交往而住者。此……。

(一〇)

优波离!复……五分……不得遮。何等为五?无耻,愚痴,不清净,起斗诤,起纷争者,于学不圆满者。此……不得遮……。”

(一一)

“尊师!具几种支分之比丘,不得教诫比丘尼耶?”“优波离!……五分不得……何等为五?具身非行,具语非行,具身语非行,为比丘尼之骂詈、谗谤者,与比丘尼亲近以不随顺交往而住。此……。

(一二)

优波离!复……五分……不得……。何等为五?无耻,愚痴,不清净,远行者,病者。此……不得……。”

(一三)

“尊师!具几分之比丘,不得与共语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不得与共语。何等为五?不具无学戒蕴,不具无学定蕴……慧蕴……解脱蕴……不具足解脱智见蕴。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得与共语。何等为五?具无学戒蕴……此……。

(一四)

优波离!复具五分之比丘,不得与共语。何等为五?不得义无碍解,不得法无碍解,不得辞无碍解,不得辩无碍解,不观察心如解脱。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得与共语。何等为五?得义无碍解……观察心如解脱。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得与共语。”

———八 比丘尼教诫品———

摄颂

 依比丘尼等 行同其他二

 对于比丘尼 三种之羯磨

 不得遮止之 二种之双说

 不得行教诫 二说于会话

 二种之双说

(一)

“尊师!具几分之比丘,不得选定为断事人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不得选定为断事人。何等为五?不善辨义,不善辨法,不善辨言辞,不善辨文,不善辨前事后事。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得选定为断事人。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得选定为断事人。何等为五?善辨义……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得选定为断事人。

(二)

优波离!复……不得选定为……。何等为五?有忿为忿所胜,有覆为覆所胜,有恼为恼所胜,有嫉为嫉所胜,妄取现世,执固自见,难弃舍。此……。

优波离!……五分……得选定为……何等为五?无忿不为忿所胜……无嫉不为嫉所胜,不妄取现世,不固执自见,善弃舍。此……。

(三)

优波离!复……不得选定为……。何等为五?激烈,乖张,抗拒,起扰动,不堪忍,不谨受教诫。此……。

优波离!……五分……得选定为……。何等为五?不激烈,不乖张,不抗拒,不起扰动,堪忍,谨受教诫。此……。

(四)

优波离!复……不得选定为……。何等为五?勿视而欺[呵责者被呵责者之语],不忆念,不得听许而说,依法、律从罪而不呵责,依法、律从罪而不处分,从见而不说。此……。

优波离!……五分……得选定为……。何等为五?令忆念而不暴露,得听许而说,依法……从见而说。此……。

(五)

优波离!又……不得选定为……。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行瞋不应行,行痴不应行,行怖不应行,无耻。此……。

优波离!……五分……得选定为……。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有耻。此……。

(六)

优波离!复……不得选定为……。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行瞋不应行,行痴不应行,行怖不应行,不善辨律。此……。

优波离!……五分……得选定为……。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善辨律。此……得选定为……。”

(七)

“尊师!具几分之比丘实可言为愚痴者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实可言为愚痴者。何等为五?不知经,不知随经,不知律,不知随律,不善辨处非处。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实可称为有智者。何等为五?知经……善辨处非处。此……。

(八)

优波离!复……实可称为愚痴者。何等为五?不知法,不知随法,……律……,不善辨前事后事。此……。

优波离!……五分……实可称为有智者。何等为五?知法……知前事后事。此……。

(九)

优波离!复……实可称为愚痴者。不知事,不知因缘,不知所制,不知句之诵出法,不知适用之语法。此……。

优波离!……五分……实可称为有智者。何等为五?知事……此……。

(一〇)

优波离!复……实可称为愚痴者。何等为五?不知罪,不知罪之等起,不知罪之前行,不知罪之止息,不善辨罪之决断。此……。

优波离!……五分……实可称为有智者。何等为五?知罪……善辨罪之决断。此……。

(一一)

优波离!复……实可称为愚痴者。何等为五?不知诤事,不知诤事之等起,不知诤事之前行,不知诤事之止息,不善辨诤事之决断。此……。

优波离!……五分……实可称为有智者。何等为五?知诤事……善辨诤事之决断。此……实可称为有智者。”

———九 断事人品终———

摄颂

 不善辨义.忿 激者及露者

 此爱不应行 皆同与不善

 经.法乃至事 罪以及诤事

 皆各有对说 汝等分黑白

一〇

(一)

“尊师!具几分之比丘不适灭诤事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知罪……[参照九.(一〇)]……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知罪……此……。

(二)

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知诤事……[参照九.(一一)]……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知诤事……此……。

(三)

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无耻。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有耻。此……。

(四)

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少闻。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多闻。此……。

(五)

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知事,不知因缘,……所制……句之诵出法……不知适用之语法。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知事……此……。

(六)

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不善辨律。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善辨律。此……。

(七)

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不尊重人,不尊重僧。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尊重僧伽,不尊重人。此……。

(八)

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尊重利养而不尊重正法。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尊重正法而不尊重利养。此……适灭诤事。”

(九)

“尊师!依几种行相而僧伽分裂耶?”“优波离!依五相而僧伽分裂。何等为五?依羯磨,依[波罗提木叉]诵出,行决断,依[非法]唱说,依取筹。优波离!依此五相而僧伽分裂。”

(一〇)

“尊师!言僧诤、僧诤者,尊师!云何僧诤而非僧破耶?又云何僧诤而又为僧破耶?”“优波离!我为客来比丘制此客来之仪法。优波离!如是我善制,于学处不行客来比丘之仪法,如是,优波离!僧诤而非僧破。优波离!我为旧住比丘制此旧住之仪法。优波离!如是我善制,于学处旧住比丘不行旧住之仪法,如是……。优波离!我为诸比丘制立于食堂应从长幼、从老弱、从适否而取最初之座、最初之水、最初之食之食堂仪法。优波离!我如是善制,于学处新参比丘夺长老比丘之座,如是……。优波离!我为诸比丘制立坐卧处应从长幼、从老弱、从适否而行之坐卧处仪法,优波离!我如是善制,于学处新参比丘夺长老比丘之坐卧处。优波离!如是为僧诤而非僧破。

优波离!我为诸比丘制立界内同一布萨、同一自恣、同一僧伽羯磨、同一羯磨非羯磨。优波离!我如是善制,于学处界内行别异之存在,结别众而行别异布萨、行别异自恣、行别异僧伽羯磨、行别异羯磨非羯磨,优波离!如是为僧诤而亦为僧破。”

———十 灭诤品终———

摄颂

 罪.诤事.爱及少闻

 事.不善.人及利养

 分裂.僧诤.同僧破

一一

(一)

“尊师!具几分之破僧者,堕恶趣地狱而住一劫不得救耶?”“优波离!……五分……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法说为非法,非律说为律,律说为非律,异自己之见而依羯磨。优波离!……此五分……不得救也。

(二)

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异……见而依诵出。此……。

(三)

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异……见而决断。此……。

(四)

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异……见而依唱说。此……。

(五)

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异……见而依取筹。此……。

(六)

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异忍而依羯磨……乃至……异忍而依诵出,异忍而决断,异忍而唱言,异忍而取筹。此……。

(七)

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法……异乐而依羯磨……乃至……异乐而依诵出,异乐而决断,异乐而依唱言,异乐而依取筹。此……。

(八)

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异想而依羯磨……乃至……异想而依诵出,异想……决断,异想而依唱言,异想而依取筹。优波离!具五分之破僧者,堕恶趣地狱住一劫之间而不得救。”

———十一 破僧者品终———

摄颂

 异见而依羯磨 依诵出.依决断

 依唱言及依筹 此五种之见依

 忍.乐.想.之此三 亦为五重法也

一二

(一)

“尊师!具几分之破僧者,不堕恶趣地狱,不住一劫之间,而非不得救者耶?”“优波离!……五分……非不得救者。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法说为非法,非律说为律,律说为非律,不异见而依羯磨。此……。

(二~八)

优波离!复……非不得救者。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不异见而依诵出……不异想而依取筹。优波离!具此五分之破僧者,不堕恶趣地狱,不住一劫之间,非不得救者。”

———十二 第二破僧者品终———

摄颂

 不异见依羯磨 依诵出.依决断

 依唱言.依取寿 此五种之见依

 忍.乐.想.之此三 亦为五重法也

 如前之于黑分 同为有二十法

 当知如是白分 亦同为有二十

一三

(一)

“尊师!具几分之旧住比丘,持来如置[确实迅速]堕地狱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旧住比丘,持来如放置即堕地狱。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行瞋不应行,行痴不应行,行怖不应行,以僧伽物为个人使用之受用物而受用。优波离!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旧住比丘,持来如置即生天上。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以僧伽物为个人受用物而不受用。此……即生天上。”

(二)

“尊师!有几种非法律之解说耶?”“优波离!此等五种非法律之解说也。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法说为非法,非律说为律,律说为非律,制非制废所制。优波离!此五种非法律之解说也。

优波离!此等为五种如法律之解说。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非法……律说为律,不制非制,不废所制。优波离!此五种如法律之解说。”

(三)

“尊师!具几分之差遣请食人,持来如置即堕地狱耶?”“优波离!具五分之差遣请食人,持来如置即堕地狱。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不知差遣非差遣。优波离!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差遣请食人,持来如置即生天上。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知差遣非差遣。优波离!此……即生天上。”

(四~一五)

“尊师!具几分之分坐卧处人……乃至……守库人、纳衣人、分衣人、分粥人、分果人、分嚼食人、舍杂细物人、受浴衣人、分钵人、管净人、监沙弥人,持来如置即堕地狱耶?”“优波离!具五分……监沙弥人……[参照(三)‘差遣非差遣’改为‘使与不使’]……堕地狱……即生天上。”

———十三 旧住比丘品终———

摄颂

 旧住与解说 差遣于请食

 坐卧处.器物 纳衣人及衣

 配分者.粥.果 嚼食及杂细

 并受浴衣人 钵与净人事

 沙弥使用人

一四

(一)

“尊师!受迦絺那衣有几种功德耶?”“优波离!此等为受持迦絺那衣之五种功德。何等为五?[食前食后不嘱他比丘]而入聚落,离衣宿,别众食,受须限之衣,得衣者所持。优波离!此为受迦絺那衣之五种功德。”

(二)

“尊师!失念乱意睡眠有几种过耶?”“优波离!此等五种……过也。何等为五?不快眠,不快觉,见恶梦,诸天不守护,泄不净。优波离!此失念……之五过也。

优波离!此等为存念正意睡眠之五种功德。何等为五?安乐眠,安乐觉,不见恶梦,诸天守护,不泄不净。优波离!此等存念……之五种功德也。”

(三)

“尊师!几种人为不得受礼之人耶?”“优波离!此等为五种不得受礼之人。何等为五?入家中者不得受礼,以车行者不得受礼,于闇中者不得受礼,[从他事]不注意者不得受礼,睡眠者不得受礼。优波离!此等五种不得受礼者也。

(四)

优波离!复有五种不得受礼之人。何等为五?喝粥者不得受礼,于食堂中不得受礼,趣向[敌方]者不得受礼……想余事者不得受礼……裸形者不得受礼。优波离!此等……。

(五)

优波离!复有五种不得受礼者。何等为五?嚼食者不得受礼……啖食者……大便者……小便者……被举罪者不得受礼。优波离!此等……。

(六)

优波离!复有五种不得受礼之人。何等为五?后受具者不得受前受具者之礼,未受具者不得受礼……异住之年长者说非法者不得受礼……女人……黄门不得受礼。优波离!此等……。

(七)

优波离!复有五种不得受礼之人。何等为五?别住者不得受礼……相应本日治者……相应摩那埵者……行摩那埵者……相应出罪者不得受礼。优波离!此等为五种不应受礼者。”

(八)

“尊师!几种人可受礼者耶?”“优波离!此等为五种可受礼之人。何等为五?前受具者可受后受具者之礼,异住年长者如法说者……阿阇梨……和尚……以及包括天界、魔界、梵天界、于此世界、于沙门、婆罗门、天、人众、如来、应供、等正觉者可受礼。优波离!此等为五种可受礼者。”

(九)

“尊师!年少比丘礼长老比丘之足时,于内具几种法而可礼足耶?”“优波离!年少比丘……五法……可礼足。何等为五?优波离!年少比丘……礼……时,覆一肩而着外衣,合掌,以两手之掌摩足,应具爱与敬而礼足。优波离!年少比丘……礼……时,内具此五种法而可礼足。”

———十四 迦絺那衣受持品终———

摄颂

 迦絺那衣持.睡 眠.家中.粥.嚼食

 之前乃至别住 受礼者.敬礼法

———优波离[问]五法终———

诸品摄颂

 无依止.羯磨 决断及提示

 呵责.头陀分 妄语.比丘尼

 断事人.诤事 前五之破僧

 旧住.迦絺那 十四品善说

猜你喜欢
  瑜伽论记卷第十七(之上)(论本第五十九至第六十二)·遁伦
  毗婆尸佛经卷上·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七·唐慧琳
  卷第七·箬庵通问
  兜沙经全文·佚名
  卷二·佚名
  征集大林寺四十八愿文启·太虚
  第七品 小品·佚名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二·明雪
  复古松长老书·太虚
  卷五·佚名
  明佛法根本碑·智慧轮
  南岳继起和尚语录卷之九·弘储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八卷·安慧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圣者念诵秘密法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三十五·彭定求

        卷435_1 【短歌行】白居易   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出为白昼入为夜,   圆转如珠住不得。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今夕未竟明夕催,   秋风才往春风回。

  • 列传第十三 高干弟慎 弟昂 弟季式 封隆之子子绘 从子孝琬 孝琰·李百药

    高乾,字乾邕,渤海蓚人也。父翼,字次同,豪侠有风神,为州里所宗敬。孝昌末,葛荣作乱于燕、赵,朝廷以翼山东豪右,即家拜渤海太守。至郡未几,贼徒愈盛,翼部率合境,徙居河、济之间。魏因置东冀州,以翼为刺史,加镇东将军、乐城县侯。及尔

  •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八)·陈寅恪

    ◎第二期牧斋未见河东君之前,经过朱子暇汪然明姚叔祥及惠香诸人先后之介绍,机缘成熟,于是崇祯十三年庚辰十有一月,杜兰香蕚绿华之河东君遂翩然来降于张硕羊权之牧斋家矣。今读东山酬和集,其惊才绝艳,匪独前此类似之作品如干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十一·佚名

    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庚午朔命署都指挥同知詹祥署都指挥佥事李爵茂镇各充京营参将祥神机爵五军镇緫督京城内外捕盗○辛未夜彗星渐西北行犯文昌○壬申升大理寺卿沈良才为兵部右侍郎顺天府府尹雷礼为工部右侍郎○诏复设管河

  • 第三一六禀批光绪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一二一○四--五·佚名

    布政使对新竹县禀(第三一四号)之批:已奉巡抚批,即遵照另札办理在任候补直隶州知州、台湾县知县、调署台北府新竹县知县范克承禀卑邑考棚损坏,可否筹款给修,俯赐批示祇遵由。二十年十一月初九到钦命二品

  • 费穆传·李延寿

    费穆,字朗兴,代地人。祖父费于,官至商贾二曹令、怀州刺史,赐爵为松阳男。父亲费万继承爵位,官至梁州镇将,去世后追赠为冀州刺史。  费穆性情刚烈,颇有胆气,涉猎文史经典,喜好功业名位。宣武帝初年,继承父爵,升任为泾州平西府长

  • 一一二、鲁平公欲见孟子考·钱穆

    鲁平公欲见孟子,旧说皆与孟子自齐归葬并说。任兆麟《孟子时事略》谓:“慎靓王三年,孟子母卒,归葬于鲁。”林春溥《战国编年》依之,而谓“鲁平公将见孟子,宜在此时。臧仓毁孟子后丧逾前丧,盖亦指近事人人共见

  • 僖公·孔子

    元年春王正月。齐师、宋师、曹伯次于聂北,救邢。夏六月,邢迁于夷仪。齐师、宋师、曹师城邢。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楚人伐郑。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九月,公败邾师于偃。冬十月壬午,公

  • 卷三·高攀龙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孔义卷三     明 高攀龙 撰庄公元年春王正月继弑不书即位先君不以其道终子不忍即位也故庄僖闵皆不书三月夫人孙于齐不称姜氏鲁之臣子绝不爲亲也内讳奔故云孙犹言孙让而去也见其无所容而绝之也

  • 第十七章道德--人生的实践(上)·梁漱溟

    道德一词在较开化的人类社会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可以断言都是少不了的。但它在各时各地不免各有其涵义,所指不会相同,却大致又相类近耳。这就为人们在社会中总要有能以彼此相安共处的一种路道,而后乃得成社会共同生活。此通

  • 卷第二十六·道宣

      若夫慈济之道终古式瞻。厚命之方由来所重。故蠢蠢怀生喁喁哨类。莫不重形爱命憎生恶死。即事可睹岂待言乎。然有性涉昏明情含嗜欲。明者恕已为喻。   不加恼于含灵昏者利己为怀。无存虑于物命。故能安忍苦楚纵

  • 复赵慧燮李晴峰居士书·太虚

    赵调甫、李晴峰居士转监利正信会诸会员公鉴:承惠书请邀说法,病朽难应命。且半月间飞汉或京亦无定,希原谅!并祝会众精进!太虚启。二、二五。(赵居士存稿)

  • 佛说邪见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闻如是。一时尊者阿难。在罗阅只城迦兰陀竹园。世尊般涅槃不久。于是有异邪命。是尊者阿难[髟/囪/心]角友。中食后行彷徉。而行至尊者阿难所。到已共尊者阿难面相慰劳。面相慰劳已却坐一面。彼邪命

  • 佛说阿弥陀经疏·元晓

        唐海东新罗国沙门元晓述将释此经。三门分别。初述大意。次释经宗致。其第三者。则入文释。第一述大意者。夫众生心之为心也。离相离性如海如空。如空之故无相不融。何有东西之处。如海之故无性是守。岂无动静

  • 第二十三則 保福長慶遊山·胡兰成

    第二十三則保福長慶遊山舉:保福與長慶遊山,福以手指云:這裏便是妙峰頂。慶云:是則是,可惜許。雪竇著語云:今日共這漢遊山,圖個甚麼?復云:百千年後,不道無,只是少。後舉似鏡清,清云:若不是孫公,便見髑髏遍野。長慶此言,使人想起晉朝的

  • 乾隆江南通志·黄之隽

    地方合志。清赵弘恩等修,黄之隽等纂。二百卷,首四卷,序目一卷。弘恩,满洲镶红旗人。贡生。雍正间官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之隽,字石牧,号唐堂。安徽休宁人。康熙进士。官编修。著有《痦堂集》和《香屑集》。是书乃雍正七年(1

  • 春秋名号归一图·冯继先

    二卷。冯继先撰。据《崇文总目》及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记,此书旧本类似表谱之体。《文献通考》引李焘谓冯继先作此书之意云:“昔丘明传《春秋》,于列国君臣之名不一其称,多者至或四五,始学者盖病其纷错难记,继先集其同者为

  •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圆悟克勤

    十七卷。宋代圆悟克勤撰,虎丘绍隆等编。本书于宋绍兴三年(1133),即圆悟克勤入寂前二年编纂。收集克勤一生的上堂、小参、普说、法语、书、拈古、颂古、偈颂、真赞、杂著、佛事等各类语录。从本书可了解宋代的临济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