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六

天然是禅师语录卷第六

嗣法门人今辩重编

室中垂示

六祖大师云。何期自性。只此四字。便见悟彻根源。于今人都是会底。不是悟底。即如闻即心即佛。渠也会得。非心非佛。渠也会得。不是物。渠也会得。假使有人道。才与么便不与么。渠也会得。殊不知蚤相随来也。何不回头捉败。讨个亲切去。讨个省力去。若到者里。方好见人。须知更有相为处。

迩来禅有两种大病。一者以日用穿衣食饭。见闻觉知为主人翁。只是不许认着。恐落窠臼。二六时中。但只仍旧。不得动着。圣亦不拘。凡亦不管。无生死可出。无声色可避。人问着话东答西。如云如何是佛。答云。我昨日从开先来。毕竟如何。答云。明日却往圆通去。或云。厨库三门。或云。铁秤锤。或一喝一掌。以为本分呈似。亦谓表遮同时。亦谓独脱一路。一者离一切善恶境念。然亦不同于木石。一段澄湛圆妙推亦不开。就亦不得。久暂寤寐。打成一片。便称彻见本性。已后只须践履将去。如习念一起便不随之。日远年深便登圣位。唤做结果收因。其余或认个不名不物。或空空洞洞。或昭昭灵灵。或洁洁净净。或现成无事。大约大同小异。要不出两种变换。学者根器伶俐。多中头一种病。笃厚之士多中第二种病。噫。去圣时遥。真悟人少。学者无所适从。聊为识之。以便中毒者知所易弦也。

予素喜白云颂语。明净透脱。凡寓目必玩味不忍释。拈花颂尤喜其类。已因用韵并载焉。颂曰。尽道拈花微笑是。不知将底验宗风。若言心眼同时证。未免朦胧在梦中。和曰。拈花微笑何曾是。带累儿孙立下风。白云虽具超方眼。也只惺惺在梦中。且道既是惺惺。为什么却在梦中。参。

莲花峰祥庵主二十年尝以拄杖示人曰。古人到者里为什么不肯住。凡答。无有契者。乃自云。为伊涂路不得力。今人尚不曾到者里。说什么肯住不肯住。纵饶到者里也错会他不肯住之旨。何不看他道为伊涂路不得力乎。复云。毕竟如何。以拄杖横担云。楖栗横挑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须是与么始得。若到与么田地。渠且不是与么人。何故。生平用尽心力。祇图识得者些好恶。

临济大师云。大凡举唱宗乘。须一句中具三玄三要始得。古人立法将以防伪。谁知后世反滋传伪。病在不求者一句端的着落。却去辨别甚么是玄。甚么是要。如此岂不是传伪。又有云。祇如庭前柏树子。麻三斤。乾矢橛。者便是那一句了。如此岂不是传伪。不见德山云。但参活句。莫参死句。若是死句下荐得。千生万劫没你出头分。所以汾阳深明斯旨。乃颂云。三玄三要事难分。得意忘言道易亲。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月菊花新。分明向道。得意忘言道易亲。区区髑髅边觅甚么汁。你若触着便省。不妨转死为活。便无许多药忌。便见古人立言之旨。以此供养三世诸佛。亦何愧欤。

谈宗家往往开大口。抹杀教乘。殊不知渠实落做处。尚不能及教乘极则。祇如楞严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若空华。又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又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今时人果能与么会得。到得者田地么。直教会得到得。尚未是宗门下事。况犹在依稀间耶。余尝向人道。达磨未渡江。如清凉。宝志公诸圣贤亦曾阐化。一代书册所载。清凉心王铭。宝志公大乘十赞。四料简。十二时歌。未尝不道尽。为何初祖复来。故知他大有长处。所以世尊四十九年说法度生。临末梢头方才拈青莲花。目顾人天云。吾有涅槃妙心。教外别传。付与摩诃迦叶。正是此意。后来祖师亦云。三乘十二分教何曾露者个消息。赵州亦云。我寻常祇是以本分事接人。若要随根上下。自有三乘十二分教在。他时遇明眼人。亦不道老僧辜负伊。于今末法将来。为宗师底痾渌渌地。恨不得学人会去。趁门庭热闹。殊不知尽他说得传得。尚不是教乘极则。更要学人会个甚么。且何故知他不是教乘极则。为他教乘极则亦须有个悟处。既悟得又复行得。所以世尊在世时凡依教修行。各各皆有所证。不徒解了便休。于今宗师痾渌渌地。且不管学人悟不悟。行不行。祇要他会。早晚叫入方丈。低声细语。道甚么是今时。甚么是劫外。如何是得体。如何是得用。者样便是独脱一路。那样便是结果收因。学人不知。以为宗门事祇是如此。一任横说竖说。且莫道把学人悟门一塞塞断。就是恁么说底传底。谓与达磨西来之旨有分毫交涉否。须知此事大是贵悟。若遇没量宗师。自尔规模高深。绝不容你作解作会。直待你打翻时节。方才与个本色钳锤。从古大老门下一个个悟得。便是彻头彻尾。如临济三度问佛法。三度被打。济不会。便辞檗。檗亦不与说破。但指往见大愚。济后在大愚处言下打翻。始回黄檗。檗见便云。者汉来来往往。有甚了期。及济述前因缘。檗复云。大愚不识好恶。待来好痛与一顿。你道善知识钳锤何等妙密。灵源清云。今之学者未脱生死。病在什么处。在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为师者之罪也。如汉高绐韩信而杀之。信虽曰。死其心。果死乎。古之学者言下脱生死。效在什么处。在偷心已死。然非学者自能尔。实为师者钳锤妙密也。如梁武帝御大殿见侯景。不动声气而景之心已枯竭无余矣。诸方所说非不美丽。要之如赵昌画花。逼真非真花也。予尝读此。合掌称古佛曰。今时代安得复闻此言耶。

夹山云。目前无阇黎。此间无老僧。闻师家近来都重此话。以为极则。殊不知到者里更须有转身一路始得。不然总是挖肉生疮。或曰。镇州萝卜。青州布衫。庭前柏树子。正是他转身一路。若作恁么见解。他时后日吃阎老子铁棒有分在。真正禅流。切须仔细。

学者最忌打头悟得个明净清白。绝言绝虑底。后向日用中销镕泯合。谓之从体识用。或从日用中悟得个无过患底。后于动静起灭处豁然蹋着自己。谓之从用得体。若堕在者窠臼中。必然自己认真。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可不慎乎。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据此偈彻见根源。今人一般读了解了。总没交涉。下流不用心者不必论。即如老宿。自称悟道。也只作透脱道理会去。不得自己受用。此其故何耶。祇为古人业有恁么话。若稍不识去。就便着着俱立下风。如此有何了日。因别一偈。为真参者助缘。全贵当人转变。不然也是出得醋瓮。却入酱缸耳。偈曰。见见闻闻妙入神。声声色色没疏亲。个中谁了谁不了。赚杀从来学道人。

类随尊贵。譬之画龙。逼真鳞甲濡动着。一堕字则破壁飞去矣。人多不得堕字之妙。徒向鳞甲中觅。纵饶觅得。亦是蜕底。或曰。假如识得堕字。还有差别否。曰。有。何故。正如人看画。指点山水树木。亭台人物之妙。一一赏鉴。殊不知自己现前一幅尚要涂污人笔墨耳。

此事似聪明伶俐人方才构得。然聪明伶俐人往往解了会了。抛置一边。一任猢狲子 跳。都以为不是别底。至于佛法身心打做两橛。尚不自知。被明眼人简点。渠也不伏。止因渠信得平日悟处坚僻。或搜古人淆讹。所在一一和会。便不疑他人更有长处。所以生死到来。多是打退鼓。若未到生死。且不见得。以此看来。又似全贵。至诚老实一有所悟。便能脚蹋实地。不肯自己瞒昧。此是第一种好处。然往往多作实法会。恰似有者般事。闻人说话不复玩味。尽以自己所见和会。亦不信他人有特地过量事。所以尽其力量不能深达法源底。毕竟但成个修行人而已。若论吾宗。真没量大人方能担荷。不然且教依教修行。或深信净土。免虚度光阴。错足旁途。良可怖畏。

读白云端蝇子透窗偈曰。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生平被眼瞒。和曰。活计埋头影里钻。此时退步灼然难。分明脚下虚空阔。只为贪程却自瞒。又北斗藏身偈曰。五陵公子游花惯。未第贫儒自古多。冷眼看他人富贵。等闲不奈幞头何。和曰。公子游花无傲骨。贫儒意气自来多。若知富贵穷中足。缓步高原且奈何。

问。寂寂断见闻。见闻作么生断。答曰。若要断。除是机关木人始得。六祖所谓断者。非断灭之断也。即今同在堂中。上栋下宇。外山林。内椅席。风声禽韵。种种见闻。何曾与你作声色会。你欻起一念云。者是栋。者是宇。者是山林。者是椅席。者是风声。者是禽韵。方才有种种分别。便是种种分别也。是你本性灵妙。了不可得。你念未起。诸法自如。你念欻起。诸法亦如。你若当下了却。便解独行独步。决定无有少法可得。你若一向断灭见闻。更教阿谁成道。所以永嘉云。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蚤晚成。圆觉云。知是空华。即无流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言。无虚空性。曹山亦云。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销停得力迟。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请深思之。

此事若一向不出则失人。出而不知去就则失己。失人者减己之德。失己者瞎人之眼。唯过量人自己脚跟下步步生活。就如人惯为客商。一出门。吉凶利害。自知去向。又如将兵讨贼。先有定谋。然后奇正相生。着着不入死路。所以学者从此荐得。尽是活底。不是死底。祇为善知识具大方便。于诸方便而语不失宗。乃能入水入泥。移高就低。不然悉是钉椿汉。为人不得。

毗婆尸佛偈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影相。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只此一偈。后来诸佛诸祖总跳他不出。祇为道绝有无。永离边见。所以永明禅师读庞居士语云。空华落影。阳焰翻波。叹其不落有无之句。正契斯旨。学道之士须得到者田地。方许与佛祖契同。不则悉滞权位。不道全非。祇是化导边事。却与那人无干。即如古德云。知得恁么事。抛置一边。却来者边行履。此亦大有来由。人都不识抛置一边是甚么道理。乃谓来者边行履。便是尽却今时底事。既恁么事且抛置一边。还有甚么今时不今时。所以天然常云。须是那人始得。不然掘地出空。止益劳累。噫。此所谓不落有无之旨欤。

灵云见桃花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叶落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面。直至于今更不疑。玄沙云。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洪觉范颂云。灵云一见不再见。红白枝枝不着花。叵耐钓鱼船上客。却来平地捷鱼虾。予喜洪觉范颂。因作偈以广其旨云。灵云一见已无端。又怪玄沙此话传。痛忆少林枯坐后。被人呼作达磨禅。

若论主人翁。于今当人一切时中说是说非底岂不是。做好做恶底岂不是。至如寤时底。梦里底。惺惺底。寂寂底。散乱底。静定底。思惟底。无记底。开眼人看来总不是别事。只是一向不曾知有。遇境逢缘。妄生计执。古人云。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所谓逐物者。皆由不识真心。妄认六尘影像为自心相。处处流转。如狗子啖枯骨。自生津味。不知一切境界缘虑。总没有一毫头许与我计执。若能从此省得。亦不用离他。他本无有恁么事。离个什么。既不用离他。亦不用自生珍贵。若生珍贵。何异逐物。盖以无始劫来悟不曾得。迷不曾失。只是暂时自信不及。便有许多分别。许多疑虑。既有分别疑虑。以故究竟无成毕竟有。苟非大彻大悟一回到亲证田地。虽则龟毛兔角。一时遣他不得。此中稍稍自昧。便易放过。每见时流开大口。说过量话。徒以些须聪明和会道理。如云。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及夫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谐等语。以为识得主人翁。便一切法都不可得。惟有主人翁独行独步。此岂不是绝顶之谈。然祇是说底会底。学士大夫见识洒脱。见他出格痛快。不得不倾心相从。殊不知就里大有差别。何不各人向自己生死上打算一翻。如谓主人翁毕竟到生死时还是作得主。还是不用作主。者一段直下明白底作么生销缴。又如说是说非时。做好做恶时得不分别么。寤时。梦时得恒一么。惺惺时。寂寂时。散乱时。静定时。思惟时。无记时。总无走作么。假如有顸颟佛性。拨无因果之流作何辨白。到此慎毋儱侗。于今说底会底多是儱侗。所以佛法身心打做两橛。暗地里有许多不相应处。人前又开大口。贻羞佛祖。魔魅后昆。莫此为甚。须知者椿大事实实有个彻证时候。天下尽大深山穷谷未尝无真实亲到之人。不似于今时流。称杨称郑。不识因果。自欺欺人。决招地狱。告汝学人。慎厥去就。毋遗后患。

金刚三昧经偈曰。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是诸分别。是法非生灭。此正缘起无生之旨也。所以云。一念缘起无生。顿超三乘十地。而学者多忽之。不知佛祖相传。唯重于此。法华。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又云。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此意最为幽远。以故后文复露本怀云。如来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夫唯诸法无性。所以佛种必藉缘起。若一向那边。又谁知有与么事。但末世凡夫智量狭小。知得与么事。却又奈一切不何。以此不得不推迟八刻。殊不知总非他事。圆觉云。譬如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楞伽云。诸法无法体。我说唯是心。不见于自心。而起于分别。若能见自本心。灭诸分别。所灭既灭。能灭亦灭。正当是时。如梦被驱而忽觉。还观所梦心境俱尽。华严云。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悉不成就。圆觉云。如人自断其首。首既断故无能断者。又云。诸幻虽尽。不入断灭。枣柏曰。但使自无情见。大智逾明。万法体空。无转变相。以此观之。十世古今不离当念。无边刹海不隔自他。良由众生妄生分别。故有彼我久暂。若证知一切境界皆佛境界。无净无秽。无成无破。无古无今。无我相。无涅槃。念念如法法如则。法华所云。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不其然乎。虽然。凡圣一真。犹存见隔。执药成病。不觉不知。不见道。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起信论亦曰。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学者耽于随顺。不知离念而欲得入。是犹拟东行而西向也。悲夫。

此事本非甚难。但得不变易便休。若要不变易。除是作得主宰。曹山云。若作得主宰即是不变易。若作不得主宰便是变易。又云。但是菩提涅槃。烦恼无明等总是不要免。乃至世间粗重之事。但知有便得不要免。免即同变易去也。乃至成佛菩提涅槃。此等殃祸不小。因甚么如此。只为变易。若不变易。直须触处自由始得。噫。天然尝道。不得硬作主宰。为甚么又道要作得主宰。祇为构他去便是硬作主宰。便是变易。假如菩提涅槃。烦恼无明等总是。还构个什么。到者里免与不免总不要构他。若向者里如箭离弦。如门落臼。如薪尽火灭。始有自由分。方是作得主宰。不是硬作主宰。虽然。若非个人。就使与么也是平地起波涛。所以云。痴人前说梦不得。

今之学云门者。徒见其上大人扇子 跳。及占波共新罗斗额等语。以为出格独脱。便任意揣摩。递相传授。殊不知他家大有来由。何不看陈尊宿当时才见门来。便擒住云。速道。速道。门愕然。州托开云。秦时 轹钻。门于此大悟。他后每见僧来。便顾着云。鉴。待僧拟议。便云。咦。古今相传。皆谓云门顾鉴咦三句之旨。正从此来。所以渠语句自有着落。不是胡乱道得。即临济大师亦云。大凡举唱宗乘。须一句中具三玄三要始得。后来虽善知识亦不敢与他家事。此雪峰称为古佛也。噫。师承之妙。非可勉强而知。然不以不知而遂损。视今之顸颟之流。为何如哉。

洞山偏正五位大有济上风味。而直捷之与精密各自成家。乃知解之徒谓曹洞不及临济。皆因汾阳已悟洞上之旨。复疑临济有长处。后见首山。果获大彻。此固实录也。殊不知因缘时节大有原故。是不可以一人而咎法时节未至。即如汾阳先悟玄要。后见洞上尊宿。亦安知不更有大彻耶。所以此事唯贵真悟。悟则事同一家。自知差别端的。不悟则千头万绪。难以凑泊。即如偏正之旨。唯亲证乃知。亲证者从自己胸中流出。与古人契合。始为相应。不然尽力摹写。写得逼真。也是刻舟。非愚则狂耳。偶忆原颂。赏极玄旨。因用韵和之。录原颂后。以识古今同风之意。原颂曰。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昔日嫌。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更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正中来。无中有路出尘埃。若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偏中至。两刀交锋不须避。好手还同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和曰。正中偏。一路樵歌南陌前。千年积恨甘心也。暂尔猖狂且莫嫌。偏中正。面目分明何用镜。大家女子解含羞。岂学娇娆来照影。正中来。雪里虚空绝点埃。皇风皞皞非关帝。惭杀春秋天下才。偏中至。雪拥蓝关无躲避。不风流处也风流。有气志时添气志。兼中到。言思断处谁能和。石中无玺复何云。堪笑云门解稳坐。

八门总说曰。混沌未分。元无彼此。一爻才动。始兆暗明。执相迷心。良由真如无性。分明建化。暂斥背觉合尘。法法真纯。落遍计而成差别。心心体合。循分别以鉴源流。入契证之门。自知体非。对待冥心。知之路方识。道绝有无。全贵得鱼以忘筌。欻然情生而智隔。似乎顿中更有渐门。究竟心外终无少法。所以云。万法唯识。识如梦幻。方才信三界唯心。心本涅槃。瞥尔打翻。暂回头而犹错拟。将修证知下劣之难忘。何似蹋破玄关。向那边放行把住。却来闯入声色。就者里坐卧困眠。本自不涉要玄。何名真智。从来无有惊异。岂羡狸奴。婆婆和和。更潜行而密用。不清不浊。虽易见而难知。自昔如来权披垢弊。为兹大事。不废从缘。入此门中。须知去就勿迷方便。始解入廛。今日天然以楔出楔。用报佛恩。唯愿仁者不闻而闻。永传斯旨。标指见月。权立八门。若遇知音。毋劳贬剥。何以故。尚有一门无路入。大家杜口于毗耶。八门图[○@(─/ )]⊙○●[○@∴][○@∴]○◎。总颂曰。黑白相维混沌中。一阳初兆事全通。森罗万象有无意。类绝玄明语默融。歌颂未忘亏主德。桑麻平实自民风。无声一曲随高下。搅动沧波作吼龙。分颂。[○@(─/ )]。黑白相维混沌中。随流且唤作西东。金毛跳入野狐窟。为爱当涂底事通。⊙。一阳初兆事全通。借径还家路不穷。端的要知游子意。相逢犹在梦魂中。○。森罗万象有无意。蛇在杯中弓影异。荆棘林深衣絮行。横身三界全巴鼻。●。类绝玄明语默融。脚跟无线转如蓬。头陀衲子称贫道。直入千峰与万峰。[○@∴]。歌颂未忘亏主德。茅檐不剪意深密。三皇五帝但垂裳。皞皞民风在今日。[○@∴]。桑麻平实自民风。老幼嘻啼尽日中。万派沤和如不驻。移舟别棹又冲溶。○。无声一曲随高下。拈起拂子蓦口打。出入有无不可诠。交参主伴成话杷。◎。搅动沧波作吼龙。人家惊犬吠哄哄。贼面是人人面贼。是非同异几时穷。

深证之士于一切内外有无性相。如以五色彩画耀婴儿目。正恁么时。色与空等。见与盲等。而亦不入于断灭。如水中树影。如虚空焰。如石里火。如梦中人。如幻师所作幻事。设或有人欲一一指陈其名义性相。则愚甚矣。夫以五色彩画耀婴儿目。其理为若此也。而终不能穷知婴儿自证之处。故楞伽经云。随入自心。现量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噫。非深证其孰能语此。

僧问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泉云。山前檀越家。作一头水牯牛去。僧云。某甲随和尚去得么。泉云。汝若去。须衔取一茎草来。予偶忆此。叹王老师到祇么田地。真个理绝情忘。非凡可测。古云。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特地可怜。唯证方知。若非亲证。纵使悟得说得。要与古人把手同行。犹太远在。因与颂出。以俟知音。颂曰。堪笑南泉老牯牛。随时水草足优游。不禁忍俊婆心切。特地人前解按头。底事风流不可传。峥嵘头角已成颠。瓮头黄叶慵收拾。惹得知音却共怜。

有述耕夫生平怕鬼。一夕张灯野田捕虾蟆。偶与同事者谈鬼。同事曰。设有鬼。何以辨之。耕夫曰。传闻鬼无下颔。同事曰。汝试看我。耕夫举目视之。已无下颔。遂怖走里许。遇一人问之曰。何忙耶。耕夫述见鬼状。其人曰。汝试看我。耕夫视之。亦无下颔。径奔还家。正叩门次。邻人见其疾遽失声。趋问其故。耕夫乃以两次见鬼告。邻人曰。汝且看我。看之亦复如前所见。予因语大众云。昔城东老母生平不愿见佛。一日遇佛。以手掩面。五指头尽皆是佛。且当与前一段话并看。可以起悟。

一日。阿字无侍者因阅时师有论价祖过水偈并五位之旨。疑其牵合。请质于师。师曰。今时人易知耳。祇如古人前后悟处。并五位着落之旨能无疑乎。无出礼拜起云。洞祖幼时读心经起疑。到南泉已解答有伴即来话。后参云岩。于无情说法处得个颖脱。何为至良久云。祇者是。又复涉疑乎。师云。悟即不无。悟而遂至大休歇安乐田地。万中无一。何不看赵州初参南泉。泉问。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州云。有主。泉云。主在甚么处。州近前鞠躬云。仲春犹寒。伏惟和尚尊候万福。可谓千真万真矣。次日泉上堂。州出问云。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凡师家说法。无不从向上一句子任学人因缘。到即推门落臼。不则亦令其发起疑情。或从前依倚处。恬适处就一句子下一回逗漏。一回倒断。不见赵州云。还假趋向也无。噫。分明逗漏了也。泉云。拟向即乖。只一挥。不由你不着忙。州果然云。不拟向。争知是道。岂不是平日依倚处尽情吐露。所以南泉为人为彻。更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汝若深造不疑之地。犹如太虚廓然无碍。安可强是非耶。州乃大悟。若因此便谓前仲春犹寒语尚未会在。则依语生解矣。人固有应机无滞。悟非不真。而向背之情未泯。欢喜之心未忘。明眼人前终不谓向后无事。所以当面相欺。背后着楔。不为无故。学者心诚谛信。便见亲切。纵使强作主张。当下错过。而师家亦无相负处。又如大慧在湛堂时。拈偈作颂。业为镜清无尽。诸大老赏识渠。未甘者方丈里有禅。方丈外便无禅。下单来有禅。才上单便无禅。以此切切然不肯放过。及向天宁薰风话一时冰释。已得快活自在。而圆悟谓其坐在净裸裸处。夫以大慧之天资。无所不透。其不肯自欺者心窠里毛发疑碍而已。既得冰释快活自在。岂不是千真万真。又其悟在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句下。皆杀活全提语。从何得堕在净裸裸之说。及乎相随来也一句了却。始知前之快活自在微细依倚。尚须一回。所以道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最后一锥大有时节也。价祖悟无情说法偈云。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时方得知。偈固的的也。及问邈真话。而云岩良久云。祇者是。犹自涉疑。后人遂疑其偈语未过量。又疑其难得不相见话未当。故云岩以良久销之。岂不是依语生解。大凡学人未到大休歇田地。自是趋向难泯。或当师家钳锤妙密一回拽脱。或当师家当阳正答忽得自由。夫云岩良久云。祇者是。亦当阳正答耳。而价祖遽自涉疑。所谓做贼人心虚。及至睹影。始知从前犹有依倚。故偈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正是一回被虎咬。切忌上山行也。从前舍今时向那边。将谓更有第二人到此。特地知非。全身里许。故有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之句。既处处逢渠。则渠不住渠而渠正是我。我不更渠而我不是渠。到此始知南泉云。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又云。一切师僧须向异类中行始得。而价祖当时答南泉云。和尚莫压良为贱一句。此时方用得着。所以云。头头上明。物物上显。不唤作尊贵。当知尊贵一路自别。正深得我今不是渠之旨也。我洞上宗趣全重于此。今时人称洞上宗师即渠我二字。尚自着落不妥。甚且以我今不是渠为我今正是渠。则尊贵之旨何在。又安能复论宗趣。无怪其五位杜撰矣。价祖立五位正偏。要不出此偈。一一全备。悟者观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十五字。便自炯然。可以意得也。无遽出作礼云。正中偏。偏中正。偏中至。兼中到之旨。无尝于偈中四句颇有融会。独正中来一句尚属影。似不敢效。今人杜撰。乞师指示。师曰。夫偏不滞偏则必至于正。正不守正则必至于偏。然当不守正而犹未至于偏处。试一着眼。便可神会。若必有句楷模。则所体会者尽成训诂。不堪绍旨矣。总之此事大须彻底。若彻底人自然合他古辙。不必逞聪明凑泊。若逞聪明凑泊。即使十成完具。偶一二处古人意到而句不到。或句同而意别。或句别而意同。一时比量不及。便自逗漏。所以聪明人稍有所窥。不曾遇真正作家。未免杜撰。今时人往往蹈此。不可不慎。无礼拜而退。

僧问高峰落枕因缘。师曰。此事唯贵悟不贵解。若真实悟底人。渠自然一切时。一切处绝诸渗漏。逢人问着便露现个消息。生杀纵夺。尽有回互。尽有出身。师家相为亦不是先有个极则处。要到恁么田地。若有个极则处。教学人到恁么田地。便有实法与人。一个个皆有领会。汝诸人若欲了生死。须实实求真悟实证始得。如高峰当时正是个求真悟实证底学人。雪岩正是个教人求真悟实证底师家。彼此诚实。自然纵夺可观。如雪岩见高峰有个省处。也不消问渠麻三斤。干屎橛。香严上树。不消共渠商量。向上向下。者边那边。一棒一喝。但只问。日间浩浩作得主么。者一句子探竿。任你绝大伎俩也要在他面前吐露。果然高峰云。作得主。者一句已有五六分收下。然其中有亲有疏。所以雪岩亦不肯向渠道破。又问。梦里作得主么。高云。作得主。者一句又有七八分收下。然其中亦有亲有疏。所以雪岩一路逼拶。直至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甚么处。渠便一些气息都无。从前二关不言可知矣。直至枕子落地。错脚蹋翻。始知向来得力一点也用不着。然亦不在无梦无想。无见无闻处着到。于今师家提唱有两种病。一种老实底谓高峰睹赞时业已悟得主人公。雪岩更欲看其向上事。所以一问二问。就渠悟得做得处按定。方才以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一夺夺翻。直要渠到无巴鼻处翻转身来。便是向上关捩。咄。山僧且要问你。既是睹赞时悟得主人公。为甚么无梦想。无见闻时便去不得。既无梦想。无见闻时去不得。则日间梦里作得主底还用得么。一种杜撰底谓雪岩问日间梦里作得主么。已是一副纸棺材。果然把高峰一载载了。然后教渠就无梦想。无见闻处放身舍命。咄。山僧且要问你。祇如曹山云。大须作得主宰不要免。免即成变易去也。不可恁么作得主宰。更教渠就无梦想。无见闻处放身命么。山僧在诃林时。有僧一日呈偈数十首。山僧接得。但放案上。便问。无梦想。无见闻。主在甚么处。渠答云。正是学人放身舍命处。山僧向渠道。据你此答。定谓会得落枕子时消息了也。我更问你。祇如第一问第二问还过得么。渠便谓。尤是学人疑处。山僧不觉大笑云。今人胜似古人。古人第一问第二问过得。惟过不得第三问。今人先过得第三问。第一二问反过不得。岂不是会得底与身心全不交涉。究其流弊。始于师家有个极则处。教学人会。就如高峰因缘。渠便教人向无梦无想。无见无闻处会取。把日间梦里一推推干。谓不用作主宰。十二时中止要人将无梦想。无见闻一合合去。如黑漆桶相似。以为得大总持。以为向上巴鼻。殊不知痴狂两头走。总不曾向真实一回悟得。是以今时师资说处尽有。若到做处。蚤已逗漏出许多生灭。解嘲者谓其践履未到。已自可笑。无惭愧者更谓你作生灭会么。如此狂解不至。尽大地人灭却慧命。不止我辈。稍有担荷。便当向深山里。钁头边实实求个真悟真证。切忌随流过日。自取误赚。亦乃误赚他人。久立珍重。

从上祇一心而已。真极故迷以真极。故不知有自己。不知有自己则不能内守真极。故不知外无法。不知外无法则不能不外见。不能内守则真心流转。不能不外见则境界似生。以似生之境界惑流转之真心。逾迁逾远。从迷至迷。无有穷尽处。无穷尽生死之中疲极思脱。不须更疑境界。境界元无。以不知无故似生相续。知其本无则全身在境界中。如梦如幻。即极痴人。决不谓梦幻之能系缚。虽知其本无。如梦幻之不能系缚。然无住足之地。则暂无复有。如凡夫禅不难。使妄尽以至于不动。以不曾发明本心故滞于色界。更差别则流为无想。极于无色。皆识心变现。所以我宗止贵见性。于生死中直下悟取本原心地。直下不受一切境界之所惑乱。虽处至纷至纭而真心不昧。如摩尼珠映于五色。头头上明。物物上了。到此方知二乘虽会无我之性。尤非大自在究竟之处。得到此处。尚有我宗门棒待有日吃在。

嘉兴大藏经 庐山天然禅师语录

猜你喜欢
  卷第十四(本末合)(尽离世间品)·慧苑
  观察诸法行经卷第三·佚名
   第五十四則 雲門展兩手·胡兰成
  高僧傳卷第八(義解五)·慧皎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二十七卷·湛然
  卷第二十九·佚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并序)·法藏
  佛说千佛因缘经·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二卷·世亲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五·澄观
  佛说出家功德经·佚名
  卷第六·佚名
  舍利品第三十八·佚名
  洞山守初禅师·惠洪
  佛法能否改善现实社会·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谭意哥·唐圭璋

      意哥小字英奴,随亲生于英州。丧亲,流落长沙为妓,后适张正字。   极相思令   湘东最是得春先。和气暖如绵。清明过了,残花巷陌,犹见秋千。   对景感时情绪乱,这密意、翠羽空传。风前月下,花时永昼,洒泪何言。   长

  • 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五·焦竑

      都察院二(副都御史)   ◆副都御史   □□御史韓公宜可傳(雷禮)   右副都御史茅公大方傳(鄭曉)   副都御史戈公謙傳(雷禮)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鄧公棨神道碑(陳□)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謚恭靖賈公銓神道碑銘   

  • 卷十四·张廷玉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卷十四 【起辛卯明宪宗成化七年尽戊戌明宪宗成化十四年】凡八年 【辛卯】七年春正月诏举堪任州县者 【英宗正统初尝诏廷臣举御史知县至是从都御史李宾言复命

  • 宋史全文卷一·佚名

    宋太祖一庚申建隆元年春正月辛丑朔,镇、定二州言契丹入寇,北汉兵自土门东下,与契丹合。周帝命太祖领宿卫诸将御之。太祖自殿前都虞候再迁都点检,掌军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数从征伐,荐立大功,人望固已归之,于是主少国疑,中外始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九·佚名

    正德十三年二月庚午朔上在宣府 癸酉辽东沈阳等卫地震蒲河中左所天鼓鸣 丁丑大学士蒋冕释奠孔子如常仪 巡抚山东都御史黄王□赞以灾异上言天道幽远虽曰难知然徵诸人事亦有可得而言者伏见皇舆北巡累月弗返辅臣百执事至

  • ●蔡序·温睿临

    谥以尊名节,以壹志;饰终之典,代有常经。夫时至明末,南渡而下,荒残丛扰;即此两字褒勋,亦率多偏私冒滥。迨我高庙重予权衡,特施旷典;庶几尔时诸臣、诸士民之殉于国是者,志节胪章,无憾千古矣。比者,子玉氏于「绎史」勘补事竟、捭版就

  • 一百二十四 曹寅奏陈江南岁底米价如常摺·佚名

    康熙四十九年十二月初三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江南太平无事。入腊以来,瑞雪三尺,百姓预庆丰年之兆。岁底米价如常。 所有十一月晴雨录,恭呈御览,伏乞睿鉴。 朱批:知道了。

  • 第四卷 明进士·缪荃孙

    [洪武辛亥科] 应天府 赵 权 句容人。 常州府 漆居恭 武进人。 钱 蒙 无锡人。 许 灵 无锡人。 葛 桓 无锡人。

  • 第二十章 蜀道难(二)·冯玉祥

    在阆中停留一天,继续向仪陇进发。仪陇是小巴山系的一个重要县份,境内出产丰富,人民殷实,文风也很兴盛。我们的队伍到达,有两位本地的耆绅来看我。谈了一会儿,其中一位送给我一幅裱就的条幅,说这是他亲手写的,叫我不客气地指正

  • 汤开远传·张廷玉

    汤开远,字伯开,是主事汤显祖的儿子。年轻时就很有才识,以经济之才自许。崇祯五年(1632)由举人出任河南府推官。当时庄烈帝恼恨廷臣玩忽职守,用法过于严酷。开远上书谏议说:“陛下登基以来,明罚亲断,不肯姑息,从小臣到大臣,接连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七 己亥春正月甲午朔。 乙巳,上既抚定宁越,欲遂取浙东。未下诸郡,集诸将谕之曰:“仁义足以得天下,而威武不足以服人心。夫克城虽以武,而安民必以仁。吾师比入建康,秋毫无犯,故一举而遂定。今新克婺城,民

  • 卷十三·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十三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十三><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十三><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十三>狐白裘狐青裘【豹褎】黄衣狐裘詩曰羔裘逍遥狐裘以朝

  • 《四十二章经》考·胡适

    《四十二章经》的真伪是曾经成为问题的。梁任公先生有《<四十二章经)辨伪卜文,说此经撰人应具下列三条件:一堆夭乘经典输入以后,而其人须通大乘教理者。二、深通老庄之学,怀抱调和释道思想者。三、文学优美者。他说:&ldquo;

  • 卷十一·冯复京

    <经部,诗类,六家诗名物疏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十一  明 冯复京 撰国风邶三谷风篇谷风释天云东风谓之谷风孙炎曰谷之言谷谷生也○毛传云隂阳和而谷风至○吕氏春秋曰东方曰滔风○易纬云春分明庶风至葑毛传云

  •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安慧菩薩造   宋譯經三藏光梵大師惟淨等奉詔譯   觀縛解品第十六   此中應問。云何諸法於勝義諦有性無性二俱無體.若其然者卽無生死亦無涅槃   無縛無解.以勝義諦中諸法無性故.如是卽應一切皆無.此云何說衆生

  • 虚舟省禅师语录卷之一·虚舟普度

    小师超直编顺治乙未二月二十二日师受绍兴府嵊县众檀信请住显净禅寺。三门十方无壁落三界亦无门到者里千山回绕万家村显净门荒古迹存说不得有门说不得无门毕竟作么生喝一喝便入。佛殿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佛之一字吾却喜闻

  • 伤寒论条辨·方有执

    伤寒类著作。明方有执撰。八卷。有执字仲行,歙县 (今属安徽)人。推崇张仲景,精研《伤寒论》,认为《伤寒论》经王叔和编次,已失原貌,而成无己注释,又多窜乱,遂对《伤寒论》逐条考订,重新编次,故名“条辨”。书成于万历

  • 菩萨本业经·佚名

    全一卷。吴·支谦译。又称华严经净行品、本业经、净行品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本经以华严经净行品为中心而成立为一经,旨在阐述在家菩萨之理想。对照华严经与本经,很难断定由本经扩充成为华严经,或从华严经抽出浓缩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