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出家功德尸利苾提缘品第十五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中。尔时世尊。赞叹出家。功德因缘其福甚多。若放男女。若放奴婢。若听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者。功德无量。

【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摩伽陀国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中。当时世尊赞叹出家的功德和因缘,说是出家福德很大。如果准许儿女、或者释放奴婢、或者允许人民、或者自己出家入道,功德都无量无边。

【古文】

布施之报。十世受福。六天人中。往返十到。犹故不如放人出家及自出家功德为胜。何以故。布施之报。福有限极。出家之福。无边无量。

【白话】

布施的果报虽然很大,可以十世感受福果,于六欲天及人间往返十次,仍不如释放别人出家或自己出家的功德超胜。为什么呢?布施的福报有极限,而出家的福报却无量无边。

【古文】

又持戒果报。五通神仙。受天福报。极至梵世。于佛法中。出家果报。不可思议。乃至涅槃。福故不尽。假使有人。起七宝塔。高至三十三天。所得功德。不如出家。何以故。七宝塔者。贪恶愚人。能坏破故。出家之法。无有毁坏。欲求善法。除佛法已。更无胜故。

【白话】

此外持戒的果报可成为五通神仙,享受天上福报,最高可至梵天界。而在佛的教法中出家,果报不可思议,乃至涅槃福报仍无穷尽。假使有人建七宝塔高达三十三天,所获得的功德却不如出家。为什么呢?因为七宝塔可以被贪婪凶恶的愚人破坏,而出家的功德法不会被毁坏,想求取善法,除了佛法实在没有更超胜的。

【古文】

如百盲人。有一明医。能治其目。一时明见。又有百人。罪应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此二人福。虽复无量。犹亦不如听人出家及自出家其德弘大。

【白话】

譬如一百个盲人,有一位明医能将他们的眼睛全都治好,使他们顿然重见光明;又有一百人犯下挑眼的重罪,一个人有能力解救他们的罪罚,令其不致失去眼睛。这两人的福德虽无有限量,还是不如允许他人出家或自己出家福德巨大。

【古文】

何以故。虽能施于二种人目。此人唯各获一世利。又肉眼性。性有败坏。听人出家。若自出家。展转示导众生永劫无上慧眼。慧眼之性。历劫无坏。

【白话】

为什么呢?虽然他们能施予两种人眼目,但这些人只能各获得一世的利益,况且肉眼的本性就是无常败坏的。而允许他人出家,或自己出家,可以相续不断地开启众生永恒的无上慧眼。慧眼则是永远无有毁坏的。

【古文】

何以故。福报人天之中。恣意受乐。无穷无尽。毕成佛道。所以者何。由出家法。灭魔眷属。增益佛种。摧灭恶法。长养善法。灭除罪垢。兴无上福业。是故佛说出家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大海。广于虚空。

【白话】

为什么呢?因为慧眼所感福报可在人间、天上尽情享受快乐,无穷无尽,最后成就佛道。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出家功德可以灭魔众眷属、增上佛种、摧灭恶法、长养善法,灭除罪垢、兴建无上福业。所以佛说出家的功德,比须弥山还高,比大海还深,比天空还广阔。

【古文】

若使有人为出家者。作诸留难。令不从志。其罪甚重。如夜黑暗无所睹见。是人罪报。亦复如是。入深地狱黑闇无目。譬如大海。江河百流。悉投其中。此人罪报。亦复如是。一切诸恶。皆集其身。如须弥山劫火所烧。无有遗余。此人亦尔。地狱火烧。无有穷已。譬如迦留楼醯[醯xī]尼药。极为苦毒。若等斤两。比于石蜜。彼善恶报。亦复如是。

【白话】

假如有人阻挠别人出家,令他们不能实现志愿,罪过十分严重:犹如在黑夜中什么也看不见,此人罪报也是如此,他将深陷地狱之中、暗无天日;犹如江河百川皆归大海,此人罪报也是这样,一切罪恶都集中到他身上;犹如须弥山遭受劫火焚烧无有遗留,此人也是这样,被地狱火焚烧无有尽头;犹如迦留楼醯尼药毒性很大,同等重量的这种药和石蜜相比,善恶业的果报对比也是一样啊!

【古文】

听人出家。若自出家。功德最大。以出家人。以修多罗[修多罗:梵语音译,指佛教三藏之经藏。]为水。洗结使之垢。能灭除生死之苦。为涅槃之因。以毗尼[毗尼:又译作“毗奈耶”。意为律藏。]为足。践清戒之地。阿毗昙[阿毗昙:佛教经律论三藏之论藏,阿毗达磨之旧称。]为目。睹世善恶。恣意而游步八正之路。至涅槃之妙城。以是义故。放人出家。若自出家。若老若少。其福最胜。

【白话】

允许他人出家或自己出家,功德是最大的。因为出家之人以修多罗为水洗去烦恼尘垢,能灭除生死痛苦,成为涅槃的因;以毗尼为足,踏上净戒大地;以阿毗昙为目,洞察世间善恶,任意信步于八正道,抵达涅槃的妙城。从这种意义来说,让人出家,或自己出家,无论老少都会获得最殊胜的福报。

【古文】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王舍城。有一长者。名尸利苾提(此言福增)。其年百岁。闻出家功德如是无量。便自思惟。我今何不于佛法中出家修道。

【白话】

当时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那时王舍城中有一位名叫尸利苾提(汉语“福增”)的长者,年龄有一百岁了。他听到出家的功德如此广大,便暗自思惟:“我如今为什么不在佛的教法中出家修道呢?”

【古文】

即辞妻子奴婢大小。我欲出家。其人老耄[耄:mào指年老;高龄。]。家中大小。莫不厌【忄+亥】[(忄+亥): hài,既怨恨又害怕。]。轻贱其言。无从用者。闻欲出家。咸各喜言。汝早应去。何以迟晚。今正是时。

【白话】

于是辞别妻子、孩子、奴婢合家大小说:“我想出家。”他老迈年高,家里所有人没有不厌烦他的,对他的话也很轻视,认为他没什么用处。听说他想出家,都欢喜说道:“你早就应该去了,为什么拖到这么晚呢?现在正是时候。”

【古文】

尸利苾提。即出其家。往趣竹园。欲见世尊求出家法。到竹园已。问诸比丘。佛世尊大仙。大悲广利天人者。今何所在。比丘答言。如来世尊。余行教化。利益不在。

【白话】

尸利苾提就走出家门前往竹园,想拜见世尊求学出家之法。到竹园以后,询问众位比丘:“大悲广利天人的佛世尊大仙现在何处?”比丘们答道:“如来世尊去别处教化、利益众生了,现在不在这儿。”

【古文】

尸利苾提又问。次佛大师智慧上足[上足:指高足。对徒弟的美称。]。更复是谁。比丘指示彼尊者舍利弗是。即柱杖至舍利弗所。舍杖作礼。白言。尊者。听我出家。时舍利弗。视是人已。念此人老。三事皆缺。不能学问坐禅佐助众事。告言。汝去。汝老年迈。不得出家。

【白话】

尸利苾提又问:“次于大师佛陀的最有智慧的高足弟子又是谁呢?”比丘们指示尊者舍利弗是。他便拄杖来到舍利弗那里,放下手杖施礼,说道:“尊者,请允许我出家。”舍利弗看罢此人,心想他年龄很老,学佛问道、坐禅修行、帮助僧众做事,这三事都不能做到,便告诉他:“你走吧,你老迈年高,不能出家。”

【古文】

次向摩诃迦叶。优波离。阿(少/兔)楼陀等。次第五百大阿罗汉。彼皆问言。汝先向余人未。答言。我先已向世尊。世尊不在。次向尊者舍利弗。又问彼何所说。答曰。彼告我言。汝老年迈不得出家。

【白话】

接着他又向摩诃迦叶、优波离、阿(少/兔)楼陀等五百大阿罗汉请求出家。他们都问道:“你之前问过其他人没有?”他回答道:“我先请示世尊,世尊不在;然后请示尊者舍利弗。”又问舍利弗怎么说的,他回答道:“舍利弗尊者告诉我,你老迈年高不能出家。”

【古文】

诸比丘言。彼舍利弗智慧第一。尚不听汝。我等亦复不听汝也。譬如良医。善知瞻病。舍不疗治。余诸小医。亦悉拱手。当知是人。必有死相。以舍利弗大智不听。其余比丘。亦尔不听。

【白话】

这些比丘说道:“舍利弗智慧第一,尚且不准许你出家,我们也不能准许你出家。譬如良医善于看病,如果他都舍弃不治的病人,其他的普通医生肯定也都束手无策。由此可以推知此病人一定有死相。”由于大智舍利弗不同意,其他的比丘也都不同意。

【古文】

尸利苾提。求诸比丘。不得出家。还出竹园。住门阃[阃:kǔn 指门槛。]上。悲泣懊恼。举声大哭。我从生来。无有大过。何故特不听我出家。如优波离。剃发贱人。泥提。下秽除粪之人。鸯掘摩罗。杀无量人。及陀塞羁[羁:jī。]。大贼恶人。如是等人。尚得出家。我有何罪。不得出家。

【白话】

尸利苾提请求了诸位比丘没能出家,走出竹园,坐在门槛上,懊恼悲泣乃至放声大哭:“我有生以来没犯过大的过错,为什么唯独不准许我出家?像优波离,是一个剃发的下贱种姓;泥提是一个清除粪秽的人;鸯掘摩罗曾杀害无数的人;还有陀塞羁乃是大贼恶人。像这样的人尚且能够出家,我有何罪而不能出家啊?”

【古文】

作是语时。世尊即于其前踊出。放大光明。相好庄严。譬如忉利天王帝释七宝高车。佛问福增。汝何故哭。尔时长者。闻佛梵音。心怀喜踊。如子见父。五体投地。为佛作礼。泣白佛言。一切众生。杀人作贼。妄语诽谤。下贱等人。皆得出家。我独何罪。特不听我佛法出家。我家大小。以我老耄。不复用我。今于佛法。不得出家。今设还家。必不能前我。当何所趣。我今定当于此舍命。

【白话】

说这话时,世尊立即踊现在他面前,放大光明,相好庄严,犹如忉利天王帝释的七宝高车。佛问福增:“你为什么哭泣?”

当时长者听到佛的梵音,满怀喜悦,就像儿子见到父亲一样,五体投地给佛施礼,对佛哭诉道:“一切杀人、作贼、妄语、诽谤、下贱的众生都可以出家,我有什么罪,唯独不准许在如来教法中出家?我一家大小认为我太老了,不再用我,现在于佛法中不能出家,假设返回家中,他们一定不接纳我,我还能到哪里去呢?看来我今天只有死在这里了。”

【古文】

尔时佛告尸利苾提。谁能举手于虚空中。而作定说。是应出家。此人不应。是老长者白佛言。世尊。法转轮王。第一智子。次佛。第二世间导师。舍利弗者。此不听我佛法出家。尔时世尊。以大慈悲。慰喻福增。譬如慈父慰喻孝子。而告之言。汝莫愁忧苦恼。我今当令汝得出家。

【白话】

佛告诉尸利苾提:“是谁把手举到虚空中轻易下结论:这人可以出家,那人不可以出家?”这位老人对佛说:“世尊,是转轮法王智慧第一的法子、第二佛陀、第二世间导师舍利弗,不准许我在佛法中出家。”世尊以大慈大悲就像慈父安慰、开导孝子一样安慰福增,告诉他:“你不要忧愁苦恼,我现在可以让你出家。

【古文】

非舍利弗三阿僧祇劫精勤苦行。百劫修福。非舍利弗世世难行。破头挑眼。髓脑血肉。皮骨手足。耳鼻布施。非舍利弗投身饿虎。入于火坑。身椓千钉。剜[剜:wān]身千灯。非舍利弗国城妻子。奴婢象马。七宝施与。

【白话】

并不是舍利弗三大阿僧祇劫中精勤苦行,一百劫中修集福报;并不是舍利弗世世难行能行,以破头、挑眼、髓、脑、血、肉、皮、骨、手、足、耳、鼻等而作布施;并不是舍利弗舍身喂饿虎,跳入火坑,身上钉入千钉、身上剜出千灯;并不是舍利弗以国家、城池、妻子、儿女、奴婢、象马、七宝用来布施;

【古文】

非舍利弗初阿僧祇劫。供养八万八千诸佛。中阿僧祇劫。供养九万九千诸佛。后阿僧祇劫。供养十万诸佛世尊。出家持戒。具足尸波罗蜜。非舍利弗于法自在。何得制言。此应出家。此人不应。

【白话】

并不是舍利弗在初阿僧祇劫中供养八万八千诸佛,中阿僧祇劫中供养九万九千诸佛,后阿僧祇劫中供养十万诸佛世尊,并且出家持戒,具足尸波罗蜜;并不是舍利弗于法获得自在,他怎么能够断言:这人可以出家,这人不能出家!

【古文】

唯我一人。于法自在。唯我独乘六度宝车。被忍辱铠。于菩提树下。坐金刚座。降魔王怨。独得佛道。无与我等。汝来随我。我当与汝出家。如是世尊种种慰喻。(福增)忧恼即除。心大欢喜。便随佛后。入佛精舍。

【白话】

唯独我一人于法获得自在,唯独我乘坐六度宝车,披忍辱铠甲,在菩提树下坐金刚座降伏魔王怨敌,独自成就佛道。没有人能和我平起平坐。你跟我来,我将准许你出家。”就这样世尊作了百般安慰劝导,福增消除了忧恼,心中大为欢喜,跟随佛陀进入佛的精舍。

【古文】

告大目连。令与出家。何以故。众生随缘得度。或有于佛有缘。余人则不能度。于余人有缘佛则不度。于舍利弗有缘。目连。迦叶。阿那律。金毗罗等。一切弟子。则所不度。如是展转。随其有缘。余人不度。

【白话】

佛告诉大目犍连:“你度他出家!为什么这样呢?众生皆随缘得度,有的与佛有缘,其他人则不能度;有的与其他人有缘,佛则不能度;如果与舍利弗有缘,则目犍连、迦叶、阿那律、金毗罗等一切弟子都不能度。依此类推,随着他的缘份所在,其他人都不能度。”

【古文】

尔时目连亦思。此人年高老耄。诵经坐禅佐助众事。三事悉缺。然佛法王。敕使出家。理不有违。即与出家。受具足戒。

【白话】

当时目犍连也想:“此人老迈年高,诵经、坐禅、帮助僧众做事这三样都做不了,但佛乃法王,令他出家,理应不能反对。”于是准许他出家,给他授了具足戒。

【古文】

此人前世。已种得度因缘。已吞法钩。如鱼吞钩。必出不疑。已曾修集诸善功德。昼夜精勤。修集读诵修多罗。毗尼。阿毗昙。广通经藏。以年老故。不能随时恭敬迎送礼问上座。诸年少比丘。以先出家。为上座故。常苦言克切。此老耄比丘。自恃年高。诵经学问。憍[憍:jiāo 指骄傲;骄矜。]慢自大。不相敬承。

【白话】

此人前世已种下得度的因缘,像鱼吞钓钩一样吞下法钩以后,无疑定会出离。因他已曾修集众善法功德,所以出家后日夜精勤,修习读诵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从而广通经藏。由于年老的缘故,他不能随时恭敬、迎送、顶礼、问询上座比丘。那些年轻的比丘因先出家是上座的缘故,常常对他苦言讽刺:“这老迈比丘自恃年岁大,能诵经、学问好而傲慢自大,对我们不恭敬承事。”

【古文】

时老比丘。便自思惟。我在家时。为家大小之所刺恼。今来出家。望得休息。而复为此诸少年辈之所激切。何罪乃尔。益增苦恼。又作是念。我今宁死。

【白话】

这时老比丘自己思惟:“我在家时,被合家大小所讥讽恼乱,现在来出家,希望能得到休息,却又被这些年少比丘所逼迫。我究竟造了什么罪孽才导致这样的呢?”越想越苦恼。又想到:“我现在宁愿去死。”

【古文】

时彼林边。有大河水。既深且驶。寻往岸边。脱身袈裟。置树枝上。长跪向衣。啼泣堕泪。自立誓言。我今不舍佛法众僧。唯欲舍命。我此身上衣。布施持戒精进诵经。

【白话】

当时在竹林边有条大河,河水既深又急。他随即前往岸边,脱下身上的袈裟挂在树枝上,向袈裟长跪,哭泣流泪,立誓道:“我今天不是舍弃佛法僧众,只是想舍弃我的性命。我身上的袈裟布施给精进持戒诵经的人。

【古文】

设有报者。愿我舍身。生富乐家。眷属调顺。于我善法。不作留难。常遇三宝。出家修道。遭值善师。示悟涅槃。誓已。于河深驶回波覆涌之处。欲投其中。

【白话】

假若有报应,愿我舍身后投生在富贵、安乐的家庭,眷属和顺,对我行持善法不作阻拦,令我恒常值遇三宝,出家修道,得到良师教导证悟涅槃。”立誓后,就准备跳入河水深疾回旋翻滚之处。

【古文】

尔时目连。以天眼观我老弟子。为作何事。寻见弟子。放身投水。未至水顷。以神通力。接置岸上。问言。法子汝何所作。

【白话】

正好目犍连用天眼想看看他的老弟子在干什么,忽然见到他要舍身跳河,就在他尚未入水的一刹那,用神通力接住放回岸上。问道:“法子,你这是干什么?”

【古文】

尸利苾提。甚大惭愧。即自思惟。当以何答。我今不应妄语诳师。设诳师者。世世获罪。当无舌根。又我和尚。神通玄鉴。我纵妄语。亦自知之。

【白话】

尸利苾提十分惭愧,心中暗想:“应当如何回答呢?我如今不应以妄语来欺骗师父。假如欺骗师父会世世获罪,将无舌根。况且我的和尚神通广大洞察一切,即使我说妄语他也能知道。

【古文】

世若有人。智慧明达。性实质直。诸天应敬。若有智慧。而怀谄诳。可为人师。人应供养。若无智慧。而有质直。虽不兼物。行已自济。若人愚痴。心怀诳谄。一切众中。恶贱下劣。设有所说。人悉知之。皆言。此人谄欺无实。假令实说。舍不信用。是故我若欺诳和尚。此非我宜。当如实说。

【白话】

世上若有人既智慧明达,又性情质朴、正直,诸天人都应恭敬;倘若有智慧却心怀谄诳,也可作为人师,受到世人的恭敬供养;倘若没有智慧却心地正直,虽不能同时利益他人,但也足以独善其身;倘若一个人既愚痴又心怀谄诳,则在一切大众中最为恶劣下贱。这种人假如有所言说,人们都会看破,说:‘此人谄诳欺诈没有实话。’就算他说实话,也被舍弃而不被相信采用。所以如果我欺骗和尚,是很不应该的,应当如实回答。”

【古文】

即白师言。我厌家出家。欲求休息。今复不乐。故欲舍命。目连闻已。即作是念。此人设当不以生死恐畏之事而怖之者。于出家利。空无所获。即告之言。汝今至心。捉我衣角。莫中放舍。即奉师教。譬如风性。轻举所吹尘草。上冲虚空。神足游空。若捉一毛。随意所至。

【白话】

于是便对师父说:“我厌恶家庭才出家,想求得休息。如今又不如意,所以想舍弃性命。”目犍连听后,这样想到:“此人如果不以生死怖畏的真相来惊吓,对于出家的利益恐怕会空无所获。”于是告诉他:“你现在专心致志抓住我的衣角,不要中途放舍。”

他就按照师父教导而做。如同风能轻松地把吹起的尘土、草叶刮上高空一样,目犍连神足自在飞行在虚空中,带上他就像拿着根毛发,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任何地方。

【古文】

尔时目连。犹如猛鹰衔于小鸟。飞腾虚空。目连神足。亦复如是。身升虚空。屈伸臂顷。至大海边。海边有一新死女人。面貌端正。身容殊妙。女相具足。见有一虫。从口中出。还从鼻入。复从眼出。从耳而入。目连立观。观已舍去。尸利苾提。白言。和尚。此何女人。状相如是。目连告言。时到当说。

【白话】

犹如雄鹰口中衔着小鸟飞腾在虚空中,目犍连的神足也是如此,身体升到虚空,屈伸胳膊的工夫就飞到大海边。海边有一个刚刚死去的女人,面貌端正身相美妙,具足女人的相好。有一条虫子从她的口中爬出,又从鼻子爬入,再从眼睛爬出,从耳朵爬入。目犍连站着观看,看罢离开。尸利苾提说道:“和尚,这个女人是谁,怎么会这副模样?”目犍连答道:“时机到了我会告诉你。”

【古文】

小复前行。见一女人。自负铜镬[106镬:huò 指锅。]。搘著水边。然火吹之。既沸。脱衣自入镬中。发爪先脱。肉熟离骨。沸吹骨出在外。风吹寻还成人。自取其肉而食噉之。福增见已。心惊毛竖。白言。和尚。自食肉者。为是何人。目连告曰。时到当说。

【白话】

又向前走了一小段,看见一个女人背着一个铜锅,然后支起锅加入水,点起火并将火吹旺。水沸腾后她脱衣自己进入锅中,头发和指甲最先脱落,肉煮熟后也脱离骨头。沸水将骨头吹到外面,经风一吹马上又变成一个人,这人从锅中捞出自己的肉来吃。福增看罢,心惊毛竖,说道:“和尚,自己吃自己肉的是什么人呢?”目犍连答道:“时机到了我会告诉你。”

【古文】

次小前行。见一大树[大正藏为:身。]。多有诸虫。围唼其身。乃至枝节。无有空处如针头许。时有大声。叫唤啼哭。震动远近。如地狱声。白言。和尚。此大恶声。为是何人。目连告言。时到当说。

【白话】

再往前走一小会儿,看见一个大大的身体,有许多虫子围绕着叮咬,以至于肢节上没有针头许的空处。同时发出叫唤痛哭的巨大声音,震动远近各方,像地狱中的声音一样。尸利苾提说道:“和尚,发出这巨大惨叫声的,是什么人?”目犍连答道:“时机到了我会告诉你。”

【古文】

次复见有一大男子。周匝多有兽头人身。诸恶鬼神。手执弓弩。三叉毒箭。镞[镞:zú,箭头。]皆火燃。竞共射之。身皆燋燃。白言。和尚。此是何人。受兹苦毒。逃走无所。师言且住。时至当说。

【白话】

接着又看见一个大男人,周围有许多兽头人身的恶鬼,手执弓弩及箭头燃火的三叉毒箭,争相向他射击,他的身体都被烧焦了。尸利苾提问道:“和尚,这是什么人,感受这种痛苦,无处可逃?”师父说:“先不要问,时机到了我会告诉你。”

【古文】

次前经久。见一大山。下安刀剑。见有一人。从上投下。刀戟剑矟[矟:shuò,长矛,槊。]。坏刺其身。即自收拔。还竖本处。复还上山。如前不息。见已白师。此复何人而受斯苦。告言且止。时到当说。

再往前走了很久,看见一座大山,山下安置着刀剑。有一个人从山上跳下来,被刀、戟、剑、槊刺伤身体,然后自己马上拔出来,仍竖立在原来的位置,再爬上山头往下跳,像刚才那样不停息。尸利苾提看罢对师父说:“这又是什么人,感受这般痛苦?”目犍连答道:“先不要问,时机到了我会告诉你。”

【古文】

次前见有一大骨山。高七百由旬。能障蔽日。使海荫黑。尔时目连。于此骨山一大肋上。来往经行。弟子随行。寻自思惟。我今和尚。既已无事。我宁可问向来事不。念已白言。唯愿和尚。为我解说向所见事。目连告言。今正是时。

【白话】

再往前走,看见一座巨大的骨山,高达七百由旬,遮天蔽日,使大海也变得阴黑。这时目犍连在此骨山上的一根大肋骨上来回地经行,弟子尸利苾提跟在其后,暗自思惟:“现在我和尚既然已经没什么事,我为何不问问刚才所看到的事情呢?”想罢说道:“恳请和尚为我解说刚才所看到的事。”目犍连对他说:“现在正是时候。”

【古文】

即白和尚。先所见者。是何女人。目连答言。汝欲知者。是舍卫国大萨薄[萨薄:梵语,指商主。]妇。容貌端正。夫甚爱敬。尔时萨薄。欲入大海。贪恋此妇。不能舍离。即将入海。与五百贾客。上船入海。

【白话】

尸利苾提就问和尚:“最先看见的那个女人是谁呢?”目犍连答道:“你想知道的那个女人,是舍卫国中大商主的妻子。她容貌端正,丈夫对她十分地敬爱。当时商主想入大海,因贪恋妻子不能舍离,于是带上她和五百商人一起蹬船入海。

【古文】

时妇常以三奇木头。擎镜照面。自睹端正。便起憍慢。深生爱著。时有一大龟。以脚蹋船。船破没海。萨薄及妇。五百贾客。一切皆死。大海之法。不受死尸。若水回波。夜叉罗刹。出置岸上。众生命终。随所爱念。死即生中。

【白话】

这个女人常用三脚木架支着镜子照自己的脸,看到自己长得端正,便生起了骄慢心,极为贪恋。当时有一只大海龟用脚踏船,船破后沉入海底,商主和妻子、五百商人都被淹死。大海的规律是不接受死尸,当海水涨潮之时,夜叉罗刹就会将死尸抛到岸上。众生命终以后,会随着自己所爱念的对境而投生在其中。

【古文】

或有难言。随所爱著。便往生者。谁爱地狱而入地狱者。众答曰。若有众生。盗三尊财及父母物。乃至杀人。如是大罪。应堕炽火地狱。是人为风寒冷病所逼。便思念火。欲得入中。念已命终。便堕是狱。

【白话】

也许有人会责难:‘如果是随着所爱著的地方而投生的话,那么谁会爱著地狱而投生到地狱中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倘若有人偷盗三宝及父母的财物,甚至杀害人命,以这样的大罪应当堕入熊熊烈火的地狱。这人感觉被风寒、冷病所逼迫,便思念热火,想进入其中。想罢命终,就堕入这种地狱。

【古文】

若人盗佛灯明及直物。或盗僧祇灯烛薪草。若破坏拨撤僧祇房舍讲堂。若冬寒时。剥脱人衣。若以力势。以冰寒时。水灌奴婢及以余人。若抄掠时。剥人衣裳。如是罪报。应堕寒冰地狱。是人为热病所逼。常思寒冷之处。念想之时。即堕此狱。优钵罗。钵头摩。拘物头。分陀利地狱。亦复如是。寒冷地狱中。受罪之人。身肉冰燥。如焦豆散。脑髓米爆。头骨碎破百千万分。身骨擘裂。如剖箭栝[栝:kuò,意为箭末扣弦处。]。

【白话】

倘若有人偷盗佛前灯火或有关财物;或者偷盗僧众的灯烛、柴草;或者破坏、拆毁僧众的房屋讲堂;或者在寒冬时节剥下别人的衣服;或者凭借自己的势力,在天寒地冻的时候用水浇灌奴婢及其他人;或者在抢夺时剥取他人的衣裳……,这样的罪报,应当堕入寒冰地狱。这人被热病所逼迫,一直想念寒冷的地方,正当想念之际,便堕入此地狱中。堕入优钵罗、钵头摩、拘物头、分陀利等地狱也是这样。在寒地狱中受罪的众生,身肉冰冻干裂如炒焦的豆子迸散一样;头骨破碎成百千万份,白白的脑髓爆裂出来;身上的骨头像剖开箭栝一样破裂。

【古文】

若人悭贪。断饿众生不随时饮食。应堕饿鬼。得逆气病。不能下食。瞻病知识。以种种食。劝强之言。是甜是酢[酢:cù 指酸涩。]。此美易消。汝可强食。便起恚心。使我何时眼不见食。尔时命终。生饿鬼中。

【白话】

倘若有人悭贪为性,断绝饥饿众生的饮食,不让应时饮食,应当堕为饿鬼。临终时得逆气的疾病,不能吃下食物。看护者用种种食物强行劝道:‘这是甜的,这是酸的,它们美味可口又好消化,你应努力吃下。’他便生起嗔恨心:‘什么时候让我眼前看不到食物!’就这样死去,转生在饿鬼界中。

【古文】

若人愚痴。不信三宝。诽谤毁道。应堕畜生。为病所困。唯得伏卧。不得偃[偃:yǎn 指仰卧;安卧。]侧。不喜善言。左右定知此人必死。便逼劝言。汝当听法受斋受戒。汝当见佛像见比丘僧。汝当布施。其人心意。都不喜乐。为强敦喻。便增恶念。愿我得一不闻三宝善名处者。快不可言。尔时命终。生畜生中。

【白话】

倘若有人愚痴无智,不信三宝,诽谤、诋毁圣道,应当堕为畜生。临终时被病所困,只能俯卧,不能仰卧或侧卧,不喜欢听好话。旁边的人知道此人必死,便强逼劝说:‘你应当听闻佛法、受持斋戒!你应当见见佛像和比丘僧!你应当布施!’这人心里对此一点都不喜欢,在强行敦促劝导下,便生出恶念:‘愿我能得到一个听不见三宝善名的地方,乐不可言。’此时命终,就投生在畜生道中。

【古文】

若有修善种人天因。此人不为大病所困。临命终时。心不错乱。所亲左右。知其将死。各劝之言。乐闻法不。欲见像不。欲见比丘听经偈不。汝喜欲得受斋戒不。欲得财物施佛像不。悉答言好。

【白话】

倘若有人修善行种下了人天因,这个人不被大病所困,临死时心不错乱。周围亲友知道他将要死去,纷纷劝道:‘喜不喜欢听法?想不想看佛像?想不想见比丘听受经文?你乐意受持斋戒吗?想不想得到财物供养佛像?’他都说好。

【古文】

复与说言。施佛形像。得成佛道。供养法者。在所生处。得深智慧。达解法相。若施众僧。所生之处。得大珍宝。随意无乏。病人闻已。欢喜愿言。使我所生常遇三宝。闻法开悟。尔时命终。得生人中。

【白话】

又对他说:‘供养佛的形像,得成佛道;供养正法,生在何处都能具有深妙智慧,通晓法相;如果布施僧众,生在何处皆能得到广大珍宝,随心所欲无有缺乏。’病人听罢,欢喜发愿道:‘让我转生何处常能值遇三宝,闻法开悟。’此时命终,得以生在人中。

【古文】

若人广种生天善因。清净施戒。乐听经法。修持十善。其人将终。安隐仰卧。见佛形像天宫婇女及闻天乐。颜色和悦。举手上向。尔时命终。即生天中。

【白话】

倘若有人广种生天的善因,行持清净的布施、持戒,喜欢听闻经法,修持十善。他在临死时就安隐地仰卧,看见佛的形像、天宫天女,并听到天乐,面色也十分温和、喜悦,手举向上方。此时命终,便投生到天界。

【古文】

此萨薄妇。自爱著身。命终还生故身作虫。舍此虫身。堕大地狱。受苦无量。

【白话】

这个商主的妻子,由于贪爱自己的身体,死后就又生在以前的身体上作虫子。舍弃虫身后,还会堕入大地狱,感受无量苦痛。”

【古文】

尸利苾提。白言。和尚。自食肉者。是何妇人。目连告曰。是舍卫国优婆夷婢。彼优婆夷。请一清净持戒比丘。夏九十日。奉给供养。于自陌头。起房安止。自办种种香美饮食。时到使婢送食供养。婢至屏处。选好美者。自取食之。余与比丘。

【白话】

尸利苾提问道:“和尚,自己吃自己肉的女人是谁呢?”目犍连告诉他:“是舍卫国一个优婆夷的婢女。那位优婆夷请了一位清净持戒的比丘,在夏季九十天中进行承奉供养。于自家路旁盖起房屋安顿比丘,并且亲自置办各种香美的饮食,到了吃饭的时间,就派婢女送去供养比丘。婢女拿着食物到隐蔽处,挑上好的自己先吃,剩下的才送给比丘。

【古文】

大家[大家:指奴仆对主人的称呼。]觉婢颜色悦泽。有饮食相。问言。汝得无污比丘食。答言大家。我亦有信。非邪见人。何缘先食。比丘食已。有残与我。我乃食之。若我先食。使我世世自食身肉。以是因缘故。先受轻系华报之罪。命终当堕大地狱中。受正果报。苦毒无量。

【白话】

主人发现婢女面色变得光润悦目,好像吃过些好食品,就问道:‘你是不是偷吃了比丘的食物?’答道:‘主人,我也是有信心的,不是邪见者,怎么会先吃呢?比丘吃过后把剩余的给我,我才吃的。如果是我先吃,让我生生世世自己吃自己身上的肉。’因为这个缘故,她先感受轻微的花报罪苦,死后堕入大地狱中受正果报,感受无量的苦痛。”

【古文】

福增白言。所见大树。诸虫唼食。发大恶声。复是谁乎。告言福增。是獭利吒营事比丘。以自在故。用僧祇物华果饮食。送与白衣。受此华报。于此命终。堕大地狱。唼身诸虫。即是尔时得物之人。

【白话】

福增问道:“所见到的被各种虫子咬食、发出巨大惨叫的大身体,又是谁呢?”目犍连告诉福增:“是獭利吒主事的比丘。因为有权力的自由,他将僧众的东西比如花果、饮食送给在家人,所以感受这种花报,于此处命终后还会堕入大地狱。咬食他的那些虫子即是当时得到东西的人。”

【古文】

白言。和尚。彼举声哭。众箭相射。洞身火燃。复是何人。目连告言。此人前身。为大猎师。多害禽兽。以是罪故。受斯苦毒。于此命终。堕大地狱。经久难出。

【白话】

福增问道:“和尚,那个放声大哭、被众箭争相攒射、全身燃火的人又是谁呢?”目犍连告诉他:“此人前身是一个大猎师,杀害了很多禽兽,因为这种罪业而遭受这样的痛苦。于此处死后还会堕入大地狱中,长久世间难以出来。”

【古文】

又问。和尚。彼大山上自投来下。刀剑矛矟。刺害其身。拔已复上。此是何人。目连告言。是王舍城中。大健斗将。以猛勇故。身处前锋。或以刀剑矛矟。伤克物命故受此报。于是死已。堕大地狱。受苦长久。

【白话】

尸利苾提又问:“和尚,那个在大山上自己跳下来,被刀剑矛槊刺割身体,自己拔出后又上到山头重新跳下的人,又是谁呢?”目犍连告诉他:“是王舍城中的一员善战大将,因为作战勇猛经常身为前锋,用刀剑矛槊伤害他人性命,所以受到这种报应。于此处死后还将堕入大地狱中,长久受苦。”

【古文】

福增又白。今此骨山。复为是谁。目连告言。汝欲知者。此即是汝故身骨也。尸利苾提。闻是语已。心惊毛竖。惶怖汗水。白言。和尚。愿[曼:龙藏为“愿”。]我今者。心未裂顷。时为我说本末因缘。

【白话】

福增又问:“如今这座骨山又是谁呢?”目犍连告诉他:“你想要知道的骨山,就是你前身的骨头呀!”尸利苾提听罢此言,心惊肉跳,毛骨悚然,恐惧得冷汗像水一样直流,说道:“和尚,趁我现在心还没碎裂的时候,请给我说说此中因缘的始末。”

【古文】

目连告言。生死轮转。无有边际。而善恶业。终无朽败。必受其报。造若干业。随行受报。目连又言。过去世时。此阎浮提。有一国王。名曰昙摩苾提(秦言法增)。好喜布施持戒闻法。有慈悲心。性不暴恶。不伤物命。王相具足。政法治国。满二十年。

【白话】

目犍连告诉他:“生死轮回没有边际,善恶业也终究不会朽坏,必定感受相应的果报。造下种种业因,必定随行业而受报。”

目犍连又说:“在过去世时,此阎浮提有一位名叫昙摩苾提(汉语“法增”)的国王,喜好布施、持戒、闻法,富有慈悲心,性情不暴躁凶恶,不伤害生命,具足王相。他依正法治国满二十年。

【古文】

事间闲暇。共人博戏[博戏:指古代的一种棋戏。]。时有一人犯法杀人。诸臣白王。外有一人。犯于王法。云何治罪。王时慕戏。脱答之言。随国法治。即案限律。杀人应死。寻杀此人。王博戏已。问诸臣言。向者罪人。今何所在。我欲断决。臣白王言。随国法治。今已杀竟。

【白话】

有一次在政事稀少的闲暇时候与人下棋,当时有一人犯法杀人,诸位大臣禀告国王:‘外面有一个人犯了王法,怎么治罪?’当时国王一心在下棋上,便脱口答道:‘依国法治罪。’就依据法律规定的‘杀人者应判死罪’,随即杀了此人。国王下完棋后,问诸位大臣:‘刚才那个罪犯现在何处?我要判决。’大臣们回禀国王:‘依照国法治罪,已将他杀了。’

【古文】

王闻是语。闷绝躃[躃:bì 指扑倒。]地。诸臣左右。冷水洒面。良久乃稣。垂泣而言。宫人妓女。象马七珍。悉于此住。唯我一人。独地狱中。受诸苦痛。

【白话】

国王听了这话,昏绝在地。周围大臣用冷水喷洒在国王脸上,过了很久,国王才苏醒过来,流着眼泪说道:‘宫人、伎女、象马七宝都将在此住着,只有我一人独自在地狱中感受各种痛苦了!

【古文】

我本未为王时。而此宫中。亦有王治。我不久死。此中亦当续有王治。我名为王。而害人命。当知便是旃陀罗[旃陀罗:以屠杀为业者。男曰旃陀罗。女曰旃陀利。]王。不知世世当何所趣。我今决定。不须为王。即舍王位。入山自守。时王命终。生大海中。作摩竭鱼[摩竭鱼:梵语。又作摩伽罗鱼、么迦罗鱼。为经论中多处记载之大鱼。被视为与鳄、鲨鱼、海豚等同类,但古代的鱼不可以与现代的鱼直接对应。]。其身长大。七百由旬。

我从前未做国王时,此王宫中有国王统治;我不久之后死去,此宫中也会继续有国王统治。我名为国王却伤害人命,实际上这就是栴陀罗王,不知今后将世世投生何处?我现在决定不再作国王了!’

便舍弃王位进入山林独自修养。国王死后,投生在大海中变成大摩竭鱼,身体长达七百由旬。

【古文】

诸王大臣。自恃势力。枉克百姓。离别人民。剥脱众生。命终多作摩竭大鱼。多有诸虫。唼食其身。譬如拘执及毾(登+毛)[毾(登+毛): tàdēng有花纹的细毛毯。]茸。着身诸虫。亦复如是。身瘙痒故。揩[揩:kāi 指摩擦;拭抹。]玻璃山。碎杀诸虫。血流污海。百里皆赤。以此罪缘。于是命终。堕大地狱。

【白话】

在常理上那些自恃势力愚害百姓、离散人民、剥削众生的国王大臣,死后大多都变成大摩竭鱼。有许多虫子咬食他们的身体,譬如拘执和毾(登+毛)茸,附著在它们身上的各种虫子也是如此。因身上感到瘙痒难耐,大摩竭鱼就在颇梨山边磨擦,将那些虫子挤碎杀死,鲜血直流染红了方圆百里的海水。因此罪业,从这死后又堕入大地狱中。

【古文】

时摩竭鱼。一眠百岁。觉已饥渴。即便张口。海水流入。如注大河。尔时适有五百贾客。入海采宝。值鱼张口。船行驶疾。投趣鱼口。贾人恐怖。举声大哭。各作是言。我等今日。决定当死。各随所敬。或有称佛及法众僧。或称诸天山河鬼神父母妻子兄弟眷属。并作是言。我等今日。是为最后见阎浮提。更永不见。

【白话】

国王变成的那只摩竭鱼一觉睡了一百年,睡醒后很饥渴,便张开大口,海水像大河奔流一样注入其中。当时正赶上五百商人入海采宝,恰逢大鱼张口,船只飞快行驰奔向鱼口。商人们万分惊恐,放声大哭,纷纷说道:‘我们今日看来必死无疑!’

于是分别随着自己所敬奉的对境,有的称念佛及圣法、僧众,有的称念各位天神、山神、河神,或者父母、妻子、孩子、兄弟眷属等。并且说道:‘今天是我们最后一次看阎浮提了,以后再也不会看不到了。’

【古文】

尔时垂入摩竭鱼口。一时同声。称南无佛。时鱼闻称南无佛声。即时闭口。海水停止。诸贾客辈。从死得活。此鱼饥逼。即便命终。生王舍城中。夜叉罗刹。即出其身。置此海边。日曝雨洗。肉消骨在。此骨山是。

【白话】

就在船只快要进入摩竭鱼口中的时候,所有人一起同声称念‘南无佛’。大鱼听到称念‘南无佛’的声音,立即闭上口,海水停止奔流,于是商人们死里逃生。这条鱼因饥饿所迫,随即死去,转生于王舍城中。夜叉罗刹便将它的尸体抛置在岸边,经过日晒雨淋,身肉消失仅存骨头,就变成这座骨山。

【古文】

福增当知。尔时法增王者。汝身是也。缘杀人故。堕大海中。为摩竭鱼。汝今既已。还得人身。不厌生死。若于此死。当堕地狱。欲出甚难。

【白话】

福增!你应当知道,当时的法增国王就是你自己,因为杀人的缘故,堕入海中成为摩竭鱼。你如今已经结束旁生身份,又重新得到人身,可还是不厌弃生死。倘若你这样死去,将会堕入地狱,再想出来就很困难了。”

【古文】

时尸利苾提。既见故身。闻是说已。畏于生死。于所修法。次第忆念。系心注意。观见故身。解法无常。厌离生死。尽诸结漏。得罗汉道。

【白话】

这时尸利苾提已经见到前世的身体,又听了目犍连的这番话,对于生死轮回生起了强烈的畏惧心,于是依次忆念所修行的正法,专心致志。由看见自己前世的身骨,解悟诸法无常,深深厌离生死,于是断尽一切有漏烦恼,证得阿罗汉道。

【古文】

目连欢喜。告言。法子。汝今所应作者。皆已作竟。汝来向此。因我力来。汝今可以自神力去。尔时目连。飞升虚空。尸利苾提。随和尚后。如鸟子从母。还至竹林。

【白话】

目犍连高兴地对他说:“法子,你现在所应该做的都已经做完。你来到这里是凭借我的力量,如今你可以凭借自己的神力回去了。”于是目犍连飞升到虚空中,尸利苾提跟随在和尚后面,像小鸟跟着母亲回到了竹林。

【古文】

时诸年少。未知得道。如前激刺。尸利苾提。心已调顺。威仪安详。默无所陈。佛知此事。欲护诸比丘不起恶业故。又欲显此老比丘德。于大众中。呼福增言。汝来福增。汝今日往大海边耶。福增白言。实往世尊。汝所见者。今可说之。福增比丘。具白世尊如所见事。

【白话】

这时那些年少比丘不知尸利苾提已经得道,还像从前一样讥讽他。尸利苾提内心已经调顺,所以威仪安详,默不作声。佛知道这件事后,由于想保护众比丘别造恶业,又想彰显这位老比丘的功德,便在大众中喊福增的名字道:“福增,你过来。你今天去大海边了吗?”福增回答:“世尊,我确实去了。”“那么现在就把你所看见的讲一讲吧。”福增比丘便将当天所见详细地告诉世尊。

【古文】

佛言。善哉善哉。福增比丘。如汝所见事实如是。汝今已离生死之苦。得涅槃乐。应受一切人天供养。比丘所应作事。汝已具足。

【白话】

佛陀说道:“善哉!善哉!福增比丘,你所看见的一切,事实的确是这样。你如今已经脱离生死的痛苦,证得涅槃安乐,应当受到一切人天供养。比丘所应做的事,你已经具足。”

【古文】

年少比丘。闻佛是语。深怀忧悔。如是智慧贤善之人。我等无智。恶心刺弄[弄:原文为(扌+上/下),通弄。]。我等云何受此罪报。时诸比丘。即从坐起。至福增前。五体投地。而作是言。诸善人生。与悲俱生。大德今生。亦应当与大悲俱生。唯愿于我生怜愍心。受我悔过。

【白话】

少年比丘们听了佛的这番话,深感忧虑悔恨,心想:“对这样智慧、贤善的人,我们却因缺乏智慧而恶心讽刺戏弄,以后要怎样去感受这种罪报呀?”于是他们立即从座中站起,到福增那里,五体投地顶礼后说道:“诸善人是和悲心一起出生的,大德您如今也应该是和大悲一同出生。恳请大德对我们发怜悯心,接受我们忏悔以前的过错。”

【古文】

福增答言。我于诸人无不善心。可尔悔过。尸利苾提。见诸年少心怀恐怖。即为说法。诸比丘闻。厌生死法。精勤修集。断结尽漏。得罗汉道。福增因缘善名流布遍王舍城。诸人咸言。甚奇甚特。此长老者。于此城中。老耄无施。今于佛法。出家成道。显说如是希有妙法。

【白话】

福增答道:“我对诸位没有不善心,可以接受你们的忏悔。”尸利苾提看见诸位少年比丘心怀恐惧,就为他们说法。他们听后厌离生死轮回,精勤修积功德,断尽烦恼,都证得阿罗汉道。福增的因缘事迹和善名由此流传到了整个王舍城,众人都说:“真是太奇特了!这位长老在这座城中原本老迈无用,现在却于佛法中出家成道,还宣说了这样希奇的妙法。”

【古文】

时城中人。多发净心。或有听故男女奴婢人民令出家者。或自出家者。莫不欢喜。顶戴奉行。以是因缘。出家功德。无量无边。福增百岁。方乃出家。成就如是诸大功德。况诸盛年。欲求妙胜大果报者。应勤修法出家学道。

【白话】

当时很多城中人发起清净心,有的人允许或释放儿女、奴婢、人民出家,有的人自己出家,大众无不欢喜,恭敬地奉行。通过这种因缘可知,出家功德的确无量无边。福增年届百岁才出家,尚且成就这么大的功德,何况那些年轻人呢?所以那些想求得美妙殊胜大果报的人,都应当精勤修法,出家学道。

猜你喜欢
  复俞慧郁陈慧昶书·印光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八·澄观
  卷四十(玄奘译)·佚名
  中日佛法之异点·太虚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八·欧阳竟无
  卷四·佚名
  卷第二·佚名
  六道集目录·弘赞
  南岳继起和尚语录卷之五·弘储
  卷第六十八·李通玄
  刹那品第六·佚名
  法华义疏卷第五·吉藏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一·佚名
  央掘魔罗经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词品下卷·沈雄

    ○品词宋徵璧曰:情景者,文章之辅车也。故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今人景少情多,当是写及月露,虑鲜真意。然善述情者,多寓诸景,梨花榆火,金井玉钩,一经染翰,使人百思。哀乐移神,不在歌恸也。沈雄曰:词有写景入神者。

  • 御选明诗卷一·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一帝制太祖皇帝神凤操钧天奏兮列丹墀俄翩翩兮凤凰仪敛翺翔兮栖梧枝彼观德兮真为我辞钟山赓呉沉韵嵯峨倚空碧环山皆拱伏遥岑如劔防迩洞非茅屋青松秀紫崖白石生?谷岩畔毓灵芝峯顶森神木时时风雨

  • 提要·李辕

    臣等谨案草阁集六巻拾遗一巻明李昱撰昱字宗表号草阁钱塘人南雍志作临安人葢钱塘左宋临安地偶署前代地名非明之临安也洪武中官国子监助教昱元季避地永康东阳间馆于胡氏故集中与胡伯宏兄弟赠答之什最多此集乃昱没后伯宏

  • 卷九十六 西域传第六十六·班固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其河有两原:一出葱岭出,一出于阗。

  • 卷二百十八 熙寧三年(庚戌,1070)·李焘

      起神宗熙寧三年十二月盡其月   十二月丁巳朔,管勾兩浙路常平等事、著作佐郎王醇,令審官東院就移合入差遣,以殿中丞、審官西院主簿張靚代之。醇在任不推行新法故也。六月二十八日,張靚、趙子雲並為主簿,從韓縝所舉。

  • 卷第二百三十四·胡三省

    唐纪五十〔起玄黓涒滩(壬申),尽阏逢阉茂(甲戌)五月,凡二年有奇。〕《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九》贞元八年〔(壬申、七九二)〕1春,二月,壬寅,执梦,数其罪而斩之;〔数,所具翻,又所主翻。〕云南之路始通。2三月,丁丑,山南东道节度使曹成王皋薨。

  • 大明光宗贞皇帝宝训·叶向高

      内文缺  □□□□□年九月辛亥朔礼部进大祀日册  □□□□□册还宫时  □□□□□侍侧  □□□□□句曰敬天地  □□□□□母  □□□□□□□□月四日有男子张差持梃  □□□□□法司究问而喜事者

  • 五、宗教·林语堂

    我的宗教信仰之进化,和我离开基督教之长远而艰难的程序,与乎此程序所给我内心许多的苦痛,在此简短的自传中不能认真详述了,只可略说其梗概。我在童时是一个十分热诚的教徒,甚至在圣约翰加入神学院,预备献身为基督教服务的;我

  • 三皇本纪·司马迁

    小司马氏 撰 并注小司马氏云:太史公作史记,古今君臣宜应上自开闢,下讫当代,以为一家之首尾。今阙三皇,而以五帝为首者,正以《大戴礼》有五帝德篇,又帝系皆叙自黄帝已下,故因以五帝本纪为首。其实三皇已还,载籍罕备。然君臣之

  • 读书续録卷十一·薛瑄

    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茍为物欲所蔽失其不忍人之心所谓戕灭天理自絶本根者贼杀其亲大逆无道也故谓之贼以气中有太极则可以气即太极则不可程子曰无妄之谓诚朱子曰真

  • 中庸章句序·景星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此节言作中庸之故三代盛时斯道大明如日中天中庸可无作也至孔子时虽曰异端起矣然其说犹未敢盛行至子思时异端肆邪说作所以忧道学之失其传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

  • 目录·张廷玉

    欽定春秋傳說彚纂目錄  經部五 春秋類卷首上綱領卷首下王朝世表列國年表王朝列國世次王朝列國興廢說列國爵姓列國地圖王朝地名列國地名卷第一隱公【元年之二年】卷第二隱公【三年之六年】卷第三隱公【七年之十一年

  • 说山训·刘安

    【原文】魄问于魂曰:“道何以为体?”曰:“以无有为体。”魂曰:“无有有形乎?”魂曰:“无有。” “何得而闻也?”魂曰:“吾直有所遇之耳!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谓之幽冥。幽

  • 卷第二十七·道宣

      夫群生所以久流转生死海者。良由无戒德之舟职者也。若乘戒舟鼓以慈棹。   而不能横截风涛远登彼岸者。无此理也。故正教虽多一戒而为行本。其由出必由户。何莫由斯戒矣。是以创起道意先识斯门。于诸心境筹度怀

  • 覆日本佐伯定胤书·太虚

    定胤大法师元鉴:前荷锡临庐阜,备领教益,欣喜无量!近维起居胜常,法乐有加为颂!顷承惠书,敬悉贵联合会已推定大法师与木村水野二公为东亚佛教大会准备委员,并已议定日期及招待方法,具征办事精神之切实,深为东亚佛教前途庆幸!至须待

  • 摩诃止观卷第二上·智顗

    摩诃止观卷第二上二劝进四种三昧入菩萨位。说是止观者。夫欲登妙位非行不阶。善解钻摇醍醐可获。法华云。又见佛子修种种行以求佛道。行法众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通称三昧者。调直

  • 目次·道衍

    续藏经 诸上善人咏 明 道衍撰诸上善人咏目次文殊师利菩萨(一)  普贤菩萨(二)  普慧菩萨(三)  天亲菩萨(四)  马鸣菩萨(五)  龙树菩萨(六)  五通菩萨(七)  庐山慧远法师(八)  慧持法师(九)  道珍法

  • 小诵经·佚名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一 三归文我归依佛,我归依法,我归依僧伽。我再归依佛,我再归依法,我再归依僧伽。我三再归依佛,我三再归依法,我三再归依僧伽。二 十戒文一、禁杀生学处我受持。二、禁不与取学处我受持。三、禁非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