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复俞慧郁陈慧昶书

复俞慧郁、陈慧昶书(附来书)

弟子等业障深重, 赋质愚蒙, 幸闻净土法门, 而得归依座下, 惟有恪遵吾师老实念佛之训, 以期速了生死, 不负婆心。夫既为佛子, 应发自度度人之心。今弟子等未能自度, 焉云度人?然遇亲友, 方便劝信, 亦分内事耳。乃每有二种人, 所见所说, 其自误误人, 实非浅鲜。一曰:“佛无欲, 《阿弥陀经》所说种种金宝, 似仍为欲, 不若《金刚经》一切皆空, 为高超玄妙。”因兹藐视净土法门, 而不生信。此盖不知《金刚》、《弥陀》二经之义, 而随己意乱道者。一曰:“佛既令人看破一切, 何自己反生此种种贪欲(指《阿弥陀经》所说金宝)?吾人又何苦舍目前之实有, 而希冀身后之渺茫乎。”此则执著邪见, 任意谤佛、谤法者。然此二者, 虽品有高下, 其为邪见则一也, 其自误误人则一也。弟子等力告以西方种种境界, 皆系阿弥陀佛功德现化之庄严实相, 自在享用福德之报, 与五浊恶世业力所成就者不同。况娑婆所有, 悉皆苦、空、无常, 故应弃之而求得实际也。然愚夫之言, 纵不乖正理, 终不克启其正信。伏念吾师, 所有言论, 如杲日丽天, 无暗不照。敢乞聊书数语, 以破此种邪见。(以上为来书)

来书所说二种邪见, 乃以凡夫知见, 测度如来境界。孔子所谓:“好行小慧。”孟子所谓:“自暴自弃。”此种人, 本无有可与谈之资格价值, 然佛慈广大, 不弃一物, 不妨设一方便, 以醒彼迷梦。佛由其了无贪心, 故感此众宝庄严, 诸凡化现, 不须人力经营之殊胜境界, 岂可与娑婆世界之凡夫境界相比乎?譬如慈善有德之人, 心地行为, 悉皆正大光明, 故其相貌, 亦现慈善光华之相。彼固无心求相貌容颜之好, 而自然会好。造业之人, 其心地龌龊、污秽、凶恶, 其面亦随之黯晦、凶恶。彼固唯欲面色之好, 令人以己为正大光明之善人。而心地不善, 纵求亦了不可得。此约凡夫眼见者。若鬼神则见善人身有光明, 光明之大小, 随其德之大小。见恶人则身有黑暗、凶煞等相, 其相之大小, 亦随恶之大小而现。彼谓《金刚经》为空, 不知《金刚经》, 乃发明理性, 未言及证理性而所得之果报。实报无障碍土之庄严, 即《金刚经》究竟所得之果报, 凡夫闻之, 固当疑为无有此事。《金刚经》令发菩提心之善男女, 心不住相, 而欲度尽众生。虽度, 亦不见我为能度, 生为所度, 及与所得之究竟涅槃之法。所谓无所住而生心, 以迄无所得而作佛。

将谓《金刚经》所成之佛, 其所住之国土, 亦如此五浊恶世之境界乎?为是空空洞洞一无所有乎?净佛国土, 人一闻名, 身心清净。彼谓之为贪欲, 是蛆虫日居粪坑, 自命香洁。以栴檀为臭秽, 不愿离此粪坑, 闻彼香气也。盗跖聚徒数千, 横行天下而为盗, 反自命有道。而痛斥尧不仁、舜不孝、禹淫佚、汤武暴乱、孔子虚伪, 为无道, 正与此二种人之知见相同。又如近来废经、废孝、废伦、倮体游行, 以为禀天地自然之德, 不假造作。然夏则竞裸, 冬何不裸?谓禀自然, 不假造作。掘井、耕田、纺织, 方有饮食、衣服, 非造作乎?恶人阻破人为善, 每每如是。谓善须无心为, 有心即非真善。然古之圣贤, 无不朝乾夕惕, 戒慎恐惧,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是有心乎?是无心乎?总之, 此种人, 意欲以不修持为高上, 故作此种极下劣之瞽论, 以自炫其明理。冀人以己为高明, 为大通家, 为真名士, 而不知其全身在粪坑里, 除彼同知见者, 有谁肯相许乎?

猜你喜欢
  卷第九十二·佚名
  卷之一·佚名
  天心月圆·李叔同
  卷一·佚名
  国内和平的前途瞻望与中间调解·太虚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朱棣
  第七卷·慧沼
  十二门论疏 第五卷·吉藏
  佛说如意轮莲华心如来修行观门仪·佚名
  大毗卢舍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卷下·佚名
  卷十·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五·圆悟克勤
  补阙·周梦颜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唐慧琳
  卷第二十一·祖琇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五十·彭定求

        卷450_1 【戊申岁暮咏怀三首】白居易   穷冬月末两三日,半百年过六七时。龙尾趁朝无气力,   牛头参道有心期。荣华外物终须悟,老病傍人岂得知。   犹被妻儿教渐退,莫求致仕且分司。   唯生一女才十二,只

  • 17、中伤·蒲松龄

    公子上常时愁怕尚成欢,犹想芳闺近玉颜;一自连朝发觉后,美人常当夜叉看。 长叹介近来在床前打铺,气儿不敢粗喘,苦哉苦哉!爹娘听的还说是该。咳,那里去诉冤苦!这是俺不安本分惹的,这也罢了。且是他又不依东移西转,好闷人也! [银

  • 建康实録卷十三·许嵩

    宋世祖孝武皇帝世祖孝武皇帝讳骏字休龙幼名道民文帝第三子六岁以元嘉十二年封武陵郡王自江左以来襄阳未有皇子重镇太祖欲经畧关河故以武陵王为雍秦荆江四州六郡诸军事抚军将军雍州刺史三十年以西中郎将移镇西阳闻元凶

  • 尚史卷四十七·李锴

    列传二十五晋诸臣传逆臣传 里克 丕郑 【丕豹七舆大夫附】里克者里季也丕郑者丕郑父也并为晋大夫事献公献公五年【庄二十二年】公伐骊戎克之以骊姬归立以为夫人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骊姬使太子申生处曲沃重耳处蒲城夷

  • 学史卷一·邵宝

    (明)邵宝 撰○寅【凡三十章】重黎为帝喾髙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史记楚世家】日格子曰古有火正之官火之为政也

  • 熊鼎传·张廷玉

    熊鼎,字伯颜,临川人。元末乡试中举,主持“龙溪书院”。江西兵乱,鼎组织乡兵自卫。陈友谅多次胁迫他加入其反元队伍,鼎不肯。邓愈镇守江西,认为鼎是个奇才,多次请求相见,向太祖推荐。太祖欲任他官职,他以父母年迈为理由而推辞,只

  • 李濂传·张廷玉

    李濂,字川父,祥符人。正德八年(1513)乡试第一名,第二年中进士。授沔阳知州,不久调为宁波同知,又升山西佥事。嘉靖五年(1526)因考核地方官吏而被免职归家。这时不过三十八岁。李濂年少自负有俊才,常随同一些侠少年骑马出城打

  • 卷之十二·佚名

    尚敬王十七年,國殿寶座改設于正中。國殿規模,原設王座于偏隅,而君臣之分似不得正。由是令按司向良顯【伊江按司朝良】、向其聖【目取真親方朝儀】等重修國殿之便,改設于正中,而上下之分燦然以明。東西阿佐那晝夜撞鐘,且禁夜

  • 六年·佚名

    (壬寅)六年清乾隆四十七年春正月1月1日○戊戌朔,諭八道兩都曰:「養者以荒政,莫如豫講,勑諭設賑三路,三路牧守,未知能有以奉承予意否。務農之道,亦惟曰及時而已。故曰:『食哉惟時。』每年元朝,輒下勸農綸音者,蓋欲其及時而豫爲之勑

  • 景公从畋十八日不返国晏子谏第二十三·晏婴

    景公畋于署梁,十有八日而不返。晏子自国往见公。比至,衣冠不正,不革衣冠四字疑衍,望游同旒,音留,旌旗下垂饰物。而驰。公望见晏子,下而急带急速其带,谓整顿威仪。曰:“夫子何为遽?国家无“无”上当有“得”字有故乎?”晏子对曰:“

  • 三辩第七·墨子

    程繁问于子墨子曰:“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聆缶之乐。今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此譬之犹马驾而不税,弓张而不弛,无乃非有血气者之所能至邪?”

  • 汤问第五·列子

    【原文】 殷汤问于夏革曰①:“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②?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汤

  • 卢乡公牍·庄纶裔

    为作者庄纶裔於光绪28至31年任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知县所审案件,卷1至2有详文8件,卷3至4有堂判152件,总计160件。

  • 盘珠集胎产症治·严洁

    妇产科著作。清严洁、施雯、洪炜合撰。三卷。洁字西亭,雯字淡宁,炜字缉庵。此书成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 。卷上列胎前诸症,凡三十四症; 卷中列产后诸症,凡六十一症; 卷下列胎产治疗方剂,凡二百五十三首。所列方剂包括

  • 逸老堂诗话·俞弁

    诗话。明人俞弁撰。二卷。弁字子客,余未详。此编成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以室名名书。有明人写本, 未署撰人, 后经卢文弨、黄荛圃等人收藏、题跋,但知其姓,近人丁福保考明作者名字。内容杂记诗坛轶事,亦有考评诗句多

  • 邓夫人苦痛哭存孝·关汉卿

    简名《哭存孝》。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旦本。本事出《五代史·李存孝传》及《五代史平话·唐史》,衍饰而成。写李克用破黄巢后,命义子家将康君立、李存信镇邢州,李存孝守天党。康、李嫌邢州险恶难守,怂恿李克用易存

  • 沧浪集·严羽

    诗别集。三卷,包括《诗话》一卷。宋严羽撰。严集初刊于南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前有黄公绍序,但此本已佚,宋代目录诸书中亦未见记载。现存严集最早刻本为元刊本,已残,缺二页,后明刻多由此出,亦缺此二页。元刊本作《沧浪严先生

  • 江式近思录集注·江永

    清江永撰。共十四卷,六百二十二条。记录了朱熹“义理根源,圣学体用”之说,并对朱熹及其门人的日常讲论作了考证。在注解过程中或解释分析文意,或阐发其中奥理,或辨别其中异同,或指明其中瑕疵。各卷以朱熹所定篇名为准,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