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慈悲道场忏法 第二卷

慈悲道场忏法 第二卷

发菩提心第四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已得洗浣心垢。十恶重障净尽无余。业累既遣内外俱洁。次应仰学菩萨修行直道。功德智慧由之而生。所以诸佛每叹发心。是道场能办事故。唯愿大众各坚其志。莫以年命待时漏尽。勿令空去。后悔无益。相与今日值遇好时。不应日夜烦恼覆心。宜当努力发菩提心。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功德智慧不可格量。盖论一念况复多念。假使历劫修无量福。乃至今生备行余善。不及发心万分之一。算数譬喻亦不能尽。又有一人。但作福德。不发菩提无上道心。譬如耕田不下种子。既无其芽何处求实。以是义故。须发菩提心因缘为证。上报佛恩下拔一切。所以佛赞诸天子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为第一供养如来。又发菩提心非止一过。唯应数发。令菩提心相续不断。是以经言。于那由他河沙佛所发大善愿。是知发心其数无量。又发菩提心但遇善知识便得心发。未必皆须值佛出世。如文殊师利。始向菩提乃因女人。以发初心慧式。不惟凡品轻标心志。实由渴仰大乘贪求佛法。依倚诸经。取譬世事。怨亲无差六道一相。愿因斯善俱得解脱。若同信解知非戏论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发菩提心。必须起想先缘所亲系念之时。念己父母师长眷属。又念地狱饿鬼畜生。又念诸天诸仙一切善神。又念人道一切人类。有受苦者当云何救。见已起想应作是念。唯有大心能拔彼苦。若一想成应作二想。二想成已应作三想。三想成已满一室想。一室成已满一由旬。一由旬满已满阎浮提。阎浮提满已满三天下。如是渐广满十方界。见东方众生。尽是其父。西方众生尽是其母。南方众生悉是其兄。北方众生悉是其弟。下方众生悉是姊妹。上方众生悉是师长。其余四维悉是沙门婆罗门等见已作念。若受苦。时自作我想。诣诸人所调身按摩誓拔其苦。得解脱已为其说法。赞佛赞法赞菩萨众。作是赞已心生欢喜。见其受乐如己无异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发菩提心。应当如是不舍于苦而度众生。相与人人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心念口言。作是誓愿。(某甲)等从今日去乃至道场。于其中间在所生处。值善知识。常发无上菩提之心。若在三途及堕八难。常使忆念发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续不断(一拜)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当起勇猛之心殷重誓愿发菩提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勇施佛 南无清净佛 南无清净施佛 南无娑留那佛 南无水天佛 南无坚德佛 南无旃檀功德佛 南无无量菊光佛 南无光德佛 南无无忧德佛 南无那罗延佛 南无功德华佛 南无坚勇精进菩萨 南无金刚慧菩萨 南无无边身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某甲)等今于十方一切三宝前。发菩提心。从今已去乃至道场。行菩萨道誓不退还。恒作度脱众生心。恒作安立众生心。恒作覆护众生心。众生不得佛者。誓不先取正觉。仰愿十方一切诸佛。大地菩萨一切贤圣。现为我证。令(某甲)等一切行愿皆悉成就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设使历劫行多种善。乃得人天华报。未得出世实果。寿终福尽还堕恶趣。身坏苦逼不能自免。自非立弘誓愿发广大心。无由永离生死衰恼。相与今日唯当缘念诸佛。起坚固志发菩提心。发心功德不可称量。诸佛菩萨说不能尽。如是善力不可思议。岂得不至心学在一意。大集经言。譬如百年闇室一灯能破。勿谓一念心轻而不努力。相与胡跪一心。合掌遍缘十方一切三宝。心念口言。(某甲)等今于十方一切诸佛前。于十方一切尊法前。于十方一切菩萨前。于十方一切贤圣前。胡跪合掌直心正念起殷重心。不放逸心。安住心。乐善心。度一切心。覆护一切心。等诸佛心。发菩提心。(某甲)等从今日去至坐道场。不着人天心。不起声闻心。不起辟支佛心。唯起大乘心。求一切种智心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唯愿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大地菩萨一切圣人。以本愿力现为我证。以慈悲力加助摄受。令(某甲)等今日发心在所生处坚固不退。若在三途及堕八难。于三界中受种种身。受种种苦。难堪难忍。誓不以苦故退失今日大心。宁入无间大火轮中。受种种苦。誓不以苦。故退失今日大心。此心此愿等诸佛心。同诸佛愿。重复至诚顶礼三宝

(某甲)等从今已去至于成佛。不舍二法。知一切法空。不舍一切众生。相与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心念口言。(某甲)等不为自身求无上菩提。为救济一切众生。取无上菩提。从今已去至于成佛。誓当荷负无量无边一切众生。起大慈悲尽未来际。众生若有三途重罪六趣厄难。(某甲)等誓不避众苦以身救护。令此众生得安隐地。唯凭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弥勒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莲华光游戏神通佛 南无财功德佛 南无德念佛 南无善名功德佛 南无红焰幢王佛 南无善游步功德佛 南无宝华游步佛 南无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 南无斗战胜佛 南无善游步佛 南无周匝庄严功德佛 南无弃阴盖菩萨 南无寂根菩萨 南无无边身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愿以大慈悲力现为我证。令(某甲)等今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所生处具足成就。所到之地一切解脱。重复至诚五体投地。顶礼十方一切三宝(一拜)

(某甲)等不为自身求无上菩提。为度十方一切众生。取无上菩提。从今已去至于成佛。若有众生愚痴黑闇。不识正法起诸异见者。复有众生虽修道行不达法相者。如此众生。乃至未来。(某甲)等誓以佛力法力贤圣力。种种方便令入佛慧。令此众生具足成就一切种智。相与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弥勒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普光佛 南无普明佛 南无普净佛 南无多摩罗跋旃檀香佛 南无旃檀光佛 南无摩尼幢佛 南无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南无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 南无摩尼幢灯光佛 南无慧炬照佛 南无海德光明佛 南无金刚牢强普散金光佛 南无大强精进勇猛佛 南无大悲光佛 南无慈力王佛 南无慈藏佛 南无慧上菩萨 南无常不离世菩萨 南无无边身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仰愿诸佛诸大菩萨。大慈悲力。大智慧力。不思议力。无量自在力。降伏四魔力。断除五盖力。灭诸烦恼力。无量清净业尘力。无量开发观智力。无量开发无漏慧力。无量无边神通力。无量度脱众生力。无量覆护众生力。无量安隐众生力。无量断除苦恼力。无量解脱地狱力。无量济度饿鬼力。无量救拔畜生力。无量摄化阿修罗力。无量摄受人道力。无量尽诸天诸仙漏力。具足庄严十地力。具足庄严净土力。具足庄严道场力。具足庄严佛果功德力。具足庄严佛果智慧力。具足庄严法身力。具足庄严无上菩提力。具足庄严大涅槃力。无量无尽功德力。无量无尽智慧力。以如是无量无边自在不可思议力。不违本誓不违本愿。悉以施与十方一切四生六道及今日同发心者。必使皆得发心圆满具足成就诸功德力。具足成就菩提愿力。具足成就菩提行力。今日十方若幽若显。若怨若亲若非怨亲。四生六道有缘无缘。穷未来际一切众生。以此忏法永得清净。在所生处同得如愿。一向坚固心无退转。等与如来俱成正觉。乃至后流一切众生异于愿界。皆悉令入大愿海中。即得成就功德智慧。同诸菩萨满十地行。具足一切种智庄严无上菩提。究竟解脱(一拜)

发愿第五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已得发大心竟。喜踊无量。宜复应发如是大愿。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旃檀窟庄严胜佛 南无贤善首佛 南无善意佛 南无广庄严王佛 南无金刚华佛 南无宝盖照空自在王佛 南无虚空宝华光佛 南无琉璃庄严王佛 南无普现色身光佛 南无不动智光佛 南无降[仁-二+大]诸魔王佛 南无才光明佛 南无智慧胜佛 南无弥勒仙光佛 南无药王菩萨 南无药上菩萨 南无无边身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愿以不思议力同加覆护。令(某甲)等所有誓愿皆悉成就。在所生处常不忘失。究竟无上菩提。成等正觉(一拜)。各自心念口言。(某甲)等从今日去。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忆念发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续不断。(某甲)等从今日去。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奉值无量无边一切诸佛。常得供养。供养众具皆悉满足。(某甲)等从今日去。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护持大乘方等一切诸经。供养众具皆悉满足。(某甲)等从今日去。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值十方无量无边一切菩萨。供养众具皆悉满足。(某甲)等从今日去。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值十方无量无边一切贤圣。供养众具皆悉满足。(某甲)等从今日去。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奉报覆荫慈恩。有所奉给随心满足。(某甲)等从今日去。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奉值和尚阿阇梨。所应供养随念满足。(某甲)等从今日去。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奉值大力国王。共兴三宝使不断绝。(某甲)等从今日去。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庄严诸佛国土。无有三毒八难之名。(某甲)等从今日去。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得四无碍智具六神通。恒在现前常不忘失。以此教化一切众生。相与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世净光佛 南无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南无日月光佛 南无日月珠光佛 南无慧幡胜王佛 南无师子吼自在力王佛 南无妙音胜佛 南无常光幢佛 南无观世灯佛 南无慧威灯王佛 南无法胜王佛 南无须弥光佛 南无须曼那华光佛 南无优昙钵罗华殊胜佛 南无大慧力王佛 南无阿閦毗欢喜光佛 南无无量音声王佛 南无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南无大通光佛 南无才光佛 南无金海光佛 南无一切法常满王佛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无边身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命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愿承诸佛诸大菩萨一切贤圣大悲心力。令(某甲)等所发誓愿所生之处随心自在。(某甲)等从今日去。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若有众生。见我身色即得解脱。若入地狱。一切地狱变为净土。一切苦缘变为乐具。令诸众生六根清净。身心安乐如第三禅。断诸疑网发初无漏。(某甲)等从今日去。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若有众生。得闻我声心即安隐。灭除罪垢。得陀罗尼解脱三昧。具足大忍辩才不断。俱登法云成等正觉。(某甲)等从今日去。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一切众生得闻我名。皆悉欢喜得未曾有。若到三途断除众苦。若在人天尽诸有漏。所向自在无不解脱。(某甲)等从今日去。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于一切众生。无有与夺之心。无有怨亲之想。断三毒根离我我所。信乐大法等行慈悲。一切和合犹如圣众。(某甲)等从今日去。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于一切众生心常平等犹如虚空。毁誉不动怨亲一相。入深广心学佛智慧。等视众生如罗睺罗。满十住业得一子地。离于有无常行中道。相与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宝海佛 南无宝英佛 南无宝成佛 南无宝光佛 南无宝幢幡佛 南无宝光明佛 南无阿閦佛 南无大光明佛 南无无量音佛 南无大名称佛 南无得大安隐佛 南无正音声佛 南无无限净佛 南无月音佛 南无无限名称佛 南无月光佛 南无无垢光佛 南无净光佛 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虚空藏菩萨 南无无边身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愿(某甲)等与四生六道。以今忏悔发愿功德因缘。从今日去。至于菩提。行菩萨道无有疲厌。财法二施无有穷尽。智慧方便所作不空。随根应病授以法药。一切见闻同得解脱(某甲)等。又愿从今日去乃至菩提。行菩萨道无诸留难。所到之处常能作大佛事。建立道场。得心自在得法自在。一切三昧无不能入。开总持门显示佛果。居法云地注甘露雨。灭除众生四种魔怨。使得清净法身妙果。(某甲)等今日所有众愿。悉如十方诸大菩萨所发誓愿。所有众愿。悉如十方诸佛本时。所发一切大愿。广大如法性。究竟如虚空。愿(某甲)等得如所愿满菩提愿。一切众生皆悉随从。得如所愿。仰愿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菩萨一切贤圣。以慈悲力现为我证。又愿一切天主一切仙主。一切善神一切龙神。以拥护三宝慈善根力。现为证知。令诸行愿随心自在(一拜)

发回向心第六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已发菩提心竟。已发大誓愿竟。次应发回向心。相与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日光佛 南无无量宝佛 南无莲华最尊佛 南无身尊佛 南无金光佛 南无梵自在王佛 南无金光明佛 南无金海佛 南无龙自在王佛 南无一切华香自在王佛 南无树王佛

南无勇猛执持牢仗弃舍战斗佛 南无内丰珠光佛 南无无量香光明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妙音菩萨 南无无边身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愿以慈悲力现为我证(某甲)等愿过去所起一切善业。现前所起一切善业。未来当起一切善业。若多若少。若轻若重。悉以回施四生六道一切众生。令诸众生皆得道心。不向二乘。不向三有。同共回向无上菩提。又愿一切众生所起善业。若过去若现在若未来。各各回施不向二乘。不向三有。同共回向无上菩提。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发菩提心竟。发大誓愿竟。发回向心竟。广大如法性。究竟如虚空。去来现在一切诸佛诸大菩萨一切贤圣。皆为证明。重复至诚顶礼三宝(一拜)。(某甲)等发心发愿其事已毕。喜踊无量。重复至心五体投地。奉为

国王帝主父母师长。历劫亲缘一切眷属。善恶知识。诸天诸仙护世四王。主善罚恶守护持咒。五方龙王。龙神八部。一切灵只。过去现在穷未来际。一切怨亲及非怨亲。四生六道一切众生。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师子向佛 南无大强精进勇力佛 南无过去坚住佛 南无鼓音王佛 南无日月英佛 南无超出众华佛 南无世灯明佛 南无休多易宁佛 南无宝轮佛 南无常灭度佛 南无净觉佛 南无无量宝华明佛 南无须弥步佛 南无宝莲华佛 南无一切众宝普集佛 南无法轮众宝普集丰盈佛 南无树王丰长佛 南无围绕特尊德净佛 南无无垢光佛 南无日光佛

又复归依过去无数劫诸佛大师海德如来

敬礼无量无边尽虚空界无生法身菩萨

敬礼无量无边尽虚空界无漏色身菩萨

敬礼无量无边尽虚空界发心菩萨

敬礼兴正法马鸣大师菩萨

敬礼兴像法龙树大师菩萨

敬礼十方尽虚空界无边身菩萨

敬礼十方尽虚空界救苦观世音菩萨

赞佛咒愿

大圣世尊  巍巍堂堂  神智妙达

众圣中王  形遍六道  体散十方

顶肉髻相  项出日光  面如满月

妙色金庄  仪容挺特  行止安详

威震大千  群魔惊遑  三达洞照

众邪潜藏  见恶必救  济苦为粮

度生死岸  为行舟航

故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度人无量拔生死苦。以此发心功德因缘。仰愿

当今皇帝(旧云大梁皇帝)皇太子殿下。国家眷属。从今日去至于道场。亡身为法如萨陀波仑。大悲灭罪如虚空藏。能远听法如琉璃光。善解难法如无垢藏。又愿(某甲)等所生父母历劫亲缘。从今日去至于道场。散形空界如无边身。具十功德如高贵德王。闻法欢喜犹如无畏。神力勇猛如大势至。又愿(某甲)等和尚阿阇梨同学眷属。上中下座一切知识。从今日去至于道场。各得无畏如师子王。影响大化犹如宝积。闻声济苦如观世音。善能咨问如大迦叶。又愿(某甲)等出家在俗信施檀越。善恶知识各及眷属。从今日去至于道场。解诸危厄犹如救脱。相貌端严犹如文殊。能舍业障如弃阴盖。设最后供等于纯陀。又愿诸天诸仙护世四王。聪明正直天地虚空。主善罚恶守护持咒。五方龙王龙神八部。幽显灵只各及眷属。从今日去至于道场。大慈普覆如阿逸多。精进护法如不休息。远证读诵犹。如普贤。为法焚身犹如药王。又愿十方一切怨亲及非怨亲。四生六道一切众生各及眷属。从今日去至于道场。心无爱染如离意女。微妙巧说如胜鬘夫人。能行精进如释迦文。所有善愿等无量寿。所有威神如诸天王。不可思议如维摩诘。一切功德各成就。无量佛土悉庄严。仰愿十方尽虚空界。无量无边诸大菩萨一切贤圣。以慈悲心同加摄受。救护拯接所愿圆满。信心坚固德业日远。慈育四生等如一子。令诸众生得四无量心。得六波罗蜜。十受修禅。三愿广被。应念见佛皆如胜鬘。一切行愿毕竟成就等与如来。俱登正觉(拜)

猜你喜欢
  佛说最上秘密那拏天经卷中·佚名
  评宝明君中国佛教之现势·太虚
  跋 寰 游 记·太虚
  三报论译文·慧远
  大乘北宗论一卷·佚名
  人生的佛教·太虚
  卷四百六十八·佚名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朱棣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第四·佚名
  决疑论后记·李通玄
  卷第三十·白岩净符
  法相唯识学概论序(十一篇)·太虚
  卷三百二十二·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一·智顗
  天品第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郭讵·唐圭璋

      讵,元祐初承议郎。   河传   咏甘草   大官无闷。刚被傍人、竞来相问。又难为□□敷陈。且只将、甘草论。   朴消大戟并银粉。疏风紧。甘草闲相混。及至下来,转杀他人,尔甘草、有一分。

  • 学山诗话一·夏敬观

    “方略新奇古未闻,黄中编入羽林军。汉中米贼全烧堞,帐下萧娘(原注:粱临川王宏)尚册动。碣石夜飞键户牝,玉河朝罨入烽云。檀萝蚁斗南柯内,肉搏三旬未解纷。”“漫长将成八月凶,既非横策又非纵。国书祈请三牛耳,(

  • 第十八出 惊飓·李渔

    〖南吕引子·临江仙〗(小生冠带,引众上)鸡肋微官邻幻蜃,愈教心悟浮云。乡音迢递不相闻。亲朋劳梦寐,骨肉费咨询。下官登莱观察使杨雨公是也。发迹浙中,分符海表,操北门之锁钥,固中国之藩篱。且喜海晏河清,人民乐业,正是文

  • 卷四十·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四十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王岐公集王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人也徙家开封父准为太常博士秘阁校理珪少好学日诵数千言及长博通羣书举进士廷试第二为大理评事通判扬州召试学士院迁太子中允

  • 卷五·辛文房

      ○卢仝   仝,范阳人。初隐少室山,号玉川子。家甚贫,惟图书堆积。后卜居洛城,破屋数间而已。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终日苦哦,邻僧送米。朝廷知其清介之节,凡两备礼征为谏议大夫,不起。时韩愈为河南令,爱其操,敬

  • 通鉴续编卷九·陈桱

    【壬子】五年【辽咸雍八年】春正月置卒察谤时政者【置京城逻卒察谤议时政者收罪之】二月以蔡挺为枢密副使【挺知渭州甲兵整习常若冦至故多立功效然谲智深险在渭嵗乆欝欝不得志寓意词曲有玉关人老之句中使至则使优伶歌

  • 河渠书第七·司马迁

    刘洪涛译注【说明】中国古代记述水道的著作,最早的当然要数《尚书·禹贡》。但是它还不是专记水道,其中有导山、导水两部分。此外如《管子·水地》、《度地》篇,《山海经》中的山经、海经等,都大体相似。专门记水道昉自《

  • 宇文庆传·魏徵

    宇文庆,字神庆,是河南洛陽人。 祖父宇文金殿是北魏的征南大将军,历任五州刺史,被封为安吉侯。 父亲宇文显和,夏州刺史。 宇文庆性格深沉,有器度,从小就以聪明敏捷出名。 北周初年,受业于东观,很读了一些经书和史书。 不久,他对

  • 中庸或问卷上·胡广

    <经部,四书类,四书大全__中庸或问钦定四库全书中庸或问卷上或问名篇之义程子专以不偏为言吕氏专以无过不及为説二者固不同矣子乃合而言之何也曰中一名而有二义程子固言之矣今以其説推之不偏不倚云者程子所谓在中之义

  • 卷四十一·佚名

    <经部,诗类,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四十一  宋 李樗黄櫄 撰閟【笔位反】宫颂僖公能复周公之宇也閟宫有侐【况域反】实实枚枚赫赫姜嫄【音元】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

  • 春秋集解卷十二·苏辙

    宋 蘓辙 哀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定六年郑灭许今复见者楚封之也鼷防食郊牛改卜牛夏四月辛巳郊秋齐侯衞侯伐晋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

  • 宗镜录卷第五十七·延寿

    夫楞伽经所明三种识。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中三识。于八识中。如何分别。答。真谓本觉。现谓第八。余七俱名分别事识。虽第七识不缘外尘。缘第八故。名分别事。真谓本觉者。即八识之性。经中有明九识。于八识

  •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三·智顗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三上二诸境开合者。先用十如为首。何者此经命章绝言称叹十如。今更说五境。云何同异耶。十二因缘与十如开合者。名异故言开。义同故言合无明支合如是性。行支合如是相。识名色六入触受合如是体。爱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卷下·佚名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具寿邬波难陀初始出家。分得一床。甚是破坏。若动身时。床便作声。在床上卧。不敢转侧。恐畏作声。邬波难陀即作是念。我若不乞更作

  • 石渠宝笈·梁诗正

    中国书画著录书。四十四卷,清乾隆九年(1744)高宗命张照、梁诗正等奉敕编撰。成书于次年。后又命董诰、阮元等编纂续编,共四十册,成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仁宗颙琰命英和、吴其彦、胡敬等编纂三编,二十八涵,一百十二

  • 太上老君太素经·佚名

    太上老君太素经,撰人不详。约出于汉末魏晋之际。《抱朴子•遐览篇》着录《太素经》一卷,当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仅五百余字,概述道生天地万物之宇宙观,以及忍辱守雌、治心如水之人生观。其说与《道德

  • 王郭两先生崇论·李衷纯

    论自汉以后始盛传极组织之巧镂心抉肠始成一家言至流誉千秋群口无妒即作者亦不可多得葢制作如林或以名理发其宗或以景物抒其蕴直探元始不烦转待独论则不然人与时而俱积事与迹而同冥从有意无意间窥情之所必至以推情之所

  • 金刚三昧经论·元晓

    新罗元晓著述的书。共3卷1册。这本书是对《金刚三昧经》的注释,在元晓写这本注释书之前,尚没有人论及该经。在《宋高僧传》第4卷《元晓传》里,说明了著述《论》的缘起:原来元晓起名叫《疏》,但唐朝的翻经三藏们把疏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