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中

    天亲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经曰。佛言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佛言。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世界。以施诸佛如来。须菩提。于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佛告须菩提。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世界持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无量阿僧祇。

  论曰。前已说多福德譬喻。何故此中复说。偈言。

  说多义差别  亦成胜挍量

  后福过于前  故重说胜喻

  此义云何。前说三千世界譬喻明福德多。今重说无量三千世界故。何故不先说此喻。为渐化众生令生信心上妙义故。又前未显以何等胜功德能得大菩提故。以此喻成彼功德。是故重说胜喻。

  经曰。复次须菩提。随所有处说是法门。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此经。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似佛。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法门。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法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何以故。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言。世尊。如来无所说法。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彼微尘甚多。世尊。何以故。须菩提。是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人相见如来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大人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大人相。

  论曰。云何成彼胜福。偈言。

  尊重于二处  因习证大体

  彼因习烦恼  此降伏染福

  此义云何。尊重于二处者。一者所说处。随何等处说此经。令生尊重奇特相故。二者能说人。随何等人能受持及说。以尊重经论故。非七宝等。随何处舍随何人能舍。如是生敬重故。此法门与一切诸佛如来证法作胜因故。如经须菩提言世尊如来无所说法故。此义云何。无有一法唯独如来说。余佛不说故。彼珍宝布施福德是染烦恼因。以能成就烦恼事故。此因示现远离烦恼因故。是故说地微尘喻如经须菩提是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故。何故如是说。彼微尘非贪等烦恼体。以是义故名为地微尘故。彼世界非烦恼染因界。是故说世界。此明何义。彼福德是烦恼尘染因。是故于外无记尘彼福德善根为近。何况此福德能成佛菩提故。及成就大丈夫相福德中胜故。是故受持演说此法门。能成佛菩提胜彼福德。何以故。彼相于佛菩提非相故。以彼非法身故。是故说大丈夫相。以彼相故。此受持及说福德能成佛菩提。是故彼非胜故。又彼福德能降伏珍宝等福。何况此福故能降伏是故。此福最近最胜。如是彼檀等福德中此福德最如是成已。

  经曰。佛言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法门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无量阿僧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扪泪而白佛言。希有婆伽婆。希有修伽陀。佛说如是甚深法门。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法门。何以故。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法门。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其有众生。得闻是法门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何以故。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彼无量诸佛亦说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论曰。自下经文重明彼福德中此福转胜。此义云何。偈言。

  苦身胜于彼  希有及上义

  彼智岸难量  亦不同余法

  坚实解深义  胜余修多罗

  大因及清净  福中胜福德

  此二偈说何义。捐舍身命重于舍资生珍宝等。彼如是舍无量身命。果报福德此福德胜彼福。何以故。彼舍身命苦身心故何况为法舍故。念彼身苦。慧命须菩提尊重法故。悲泣流泪。如经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故。此法门希有。何以故。尊者须菩提。虽有智眼昔来未曾得闻。是故希有如经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法门故。又此法门第一。以说名般若波罗蜜故此云何成以上义故。如经何以故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故。何故如是说彼智岸故。彼智岸无人能量。是故非波罗蜜又此法门不同。何以故。此中有实相故。余者非实相。除佛法余处无实故。以彼处未曾有未曾生信。以是义故。如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故。又此法门坚实深妙。何以故。受持此经思量修习。不起我等相故。又不起我等相者。示可取境界不倒相故。我等相即非相者。示能取境界不倒相故。此二明我空法空无我智故。如是次第如经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何以故。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此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故。如来为须菩提说如是义。惊者谓非处生惧是故名惊。以可诃故。如非正道行故。怖者心体怖故。以起不能断疑心故。畏者一向怖故。其心毕竟惊怖堕故远离彼处。如经不惊不怖不畏故。又此法门胜余修多罗如经。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故。又此法。门名为大因。如经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故又此法门名为清净。以无量佛说故。如经彼无量诸佛亦说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故。彼珍宝檀等无如是功德。是故彼福德中此福为胜。如是成已。

  论曰。自下经文复为断疑。云何疑。向说彼身苦以彼舍身苦身果报而彼福是劣。若尔依此法门受持演说。诸菩萨行苦行。彼苦行亦是苦果。云何于此法门不成苦果。为断此疑故。

  经曰。须菩提如来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相亦非无相。何以故。须菩提。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是故佛说菩萨心不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须菩提言。世尊。一切众生相即是非相。何以故。如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论曰。此示何义。偈言。

  能忍于苦行  以苦行有善

  彼福不可量  如是最胜义

  离我及恚相  实无于苦恼

  共乐有慈悲  如是苦行果

  此二偈说何义。虽此苦行同于苦果。而此苦行不疲惓。以有羼提波罗蜜名为第一故。彼岸有二种义。一者波罗蜜清净善根体。二者彼岸功德不可量。如经即非波罗蜜故。非波罗蜜者。无人知彼功德岸故。言非波罗蜜。是故为得第一法。此苦行胜彼舍身。何况离我相嗔恚相故。又此行无苦。不但无苦。及有乐以有慈悲故。如经我于尔时无我相。乃至无相亦非无相故。此明慈悲心相应故如是说。若有菩萨不离我相等。彼菩萨见苦行苦。亦欲舍菩提心。为彼故说如经。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等。此明何义。未生第一菩提心者。有如是过。为防此过。偈言。

  为不舍心起  修行及坚固

  为忍波罗蜜  习彼能学心

  此义云何。为何等心起行相而修行。为何等心不舍相。偈言为忍波罗蜜习彼能学心故。又第一义心者。已入初地得羼提波罗蜜故。此名不住心。如经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何以故。示不住生心义故。若心住于色等法彼心不住佛菩提。此明不住心行于布施。此经文说不住心起行方便。以檀波罗蜜摄六波罗蜜故。云何为利益众生修行。而不名住于众生事。为断此疑。如经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故。此明何义。偈言。

  修行利众生  如是因当识

  众生及事相  远离亦应知

  此义云何。利益是因体故。彼修行利益众生。非取众生相事故。何者是众生事。偈言。

  假名及阴事  如来离彼相

  诸佛无彼二  以见实法故

  此说何义。名相众生及彼阴事故。云何彼修行远离众生事相。即彼名相相非相。以无彼实体故。以是义故。众生即非众生。以何等法。谓五阴名众生。彼五阴无众生体。以无实故。如是明法无我人无我。何以故。一切诸佛如来。远离一切相故。此句明彼二相不实。偈言如来离彼相诸佛无彼二以见实法故。此说何义。若彼二实有者。诸佛如来应有彼二相。何以故。诸佛如来实见故。

  经曰。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所说法。无实无妄语。

  论曰。此中有疑于证果中无道。云何彼于果能作因。为断此疑。如经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故。此四句说何等义偈言。

  果虽不住道  而道能为因

  以诸佛实语  彼智有四种

  此义云何。彼境界有四种。是故如来有四种实语。云何四种。偈言。

  实智及小乘  说摩诃衍法

  及一切授记  以不虚说故

  此明何义。以如来实智不妄说。佛菩提及小乘大乘授记之事皆不妄说。以是四境故。次第说四语。如经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故。不妄说小乘者。说小乘苦谛等唯是谛故。不妄说大乘者。说法无我真如故。真如者即是真如故。不妄说授记者。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授记故。如彼义如是说不颠倒故。经复言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所说法无实无妄语者。何故如是说。偈言。

  随顺彼实智  说不实不虚

  如闻声取证  对治如是说

  此义云何。诸佛所说法。此法不能得彼法。而随顺义故。以所说法不能得彼证法。何以故。如所闻声无如是义故。是故无实。以此所说法随顺彼证法。是故无妄语。若尔何故说。如来所得法所说法。以依字句说故。何故如来前说如来是真语者。复言所说法无实无妄语。偈言如闻声取证对治如是说故。

  经曰须菩提。譬如有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住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须菩提。譬如人有目。夜分已尽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若菩萨不住于事。行于布施亦复如是。

  论曰。复有疑。若圣人以无为真如法得名。彼真如一切时一切处有。云何不住心。得佛菩提则非不住。若一切时一切处实有真如。何故有人能得有不得者。为断此疑故。说入闇等喻。此明何义。偈言。

  时及处实有  而不得真如

  无智以住法  余者有智得

  此义云何。一切时者。谓过现未来。一切处者。谓三世。众生实有真如法何故不得。偈言无智以住法故。彼无智以心住法故。此复何义。不清净故。以有智者心不住法。是故能得。以是义故。诸佛如来。清净真如得名。是故住心不得佛菩提。又此譬喻明于何义。偈言。

  闇明愚无智  明者如有智

  对治及对法  得灭法如是

  此义云何。彼闇明喻者。相似法故。闇者示现无智。日光明者。示现有智。有目者明何义。偈言对治及对法得灭法。如是故如是次第。又有目者。如能对治法故。夜分已尽者。如所治暗法尽故。日光明照者。如能治法现前故。如经须菩提譬如有人入暗则无所见如是等故。

  经曰。复次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法门受持读诵修行。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悉觉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聚。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舍恒河沙等无量身。如是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法门。信心不谤。其福胜彼无量阿僧祇。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修行为人广说。

  论曰。自下复说何义。偈言。

  于何法修行  得何等福德

  复成就何业  如是说修行

  于何法修行者。示现彼行。云何示现。偈言。

  名字三种法  受持闻广说

  修从他及内  得闻是修智

  此说何义。于彼名字得成闻慧。此有三种。一者受二者持三者读诵。此云何知。偈言受持闻广说故。受持修行依总持法故。读诵修行依闻慧广故。广多读习亦名闻慧。此是名字中三种修行。如经复次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法门受持读诵故。彼修行云何得。偈言修从他及内得闻是修智故。此义云何。为修得相。于他及自身。云何于他及自身。谓闻及修如是次第。从他闻法内自思惟为得修行故。向说名字及以修行。此为自身。偈言。

  此为自淳熟  余者化众生

  以事及时大  福中胜福德

  此义云何。彼名字闻慧修行为自身淳熟故。余者化众生广说法故。得何等福德者。示现胜挍量福德故。偈言以事及时大福中胜福德故。此舍身福德胜于前舍身福德。云何胜以事胜故。以时大故。即一日时多舍身故。复多时故。如经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乃至若复有人闻此法门信心不谤。其福胜彼无量阿僧祇。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修行。为人广说故。

  经曰。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此法门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修行此经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思议不可称无有边无量功德聚。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则于此经不能受持读诵修行为人解说。若有我见众生见人见寿者见。于此法门能受持读诵修行为人解说者。无有是处。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何以故。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十四亿那由他百千万诸佛。我皆亲承供养无空过者。须菩提。如是无量诸佛。我皆亲承供养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世末世。能受持读诵修行此经所得功德。我所供养诸佛功德。于彼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后世末世。有受持读诵修行此经。所得功德若我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疑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法门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论曰。复成就何业修行者。今显彼修行业。偈言。

  非余者境界  唯依大人说

  及希闻信法  满足无上界

  受持真妙法  尊重身得福

  及远离诸障  复能速证法

  成种种势力  得大妙果报

  如是等胜业  于法修行知

  此三行偈。说何等义。有不可思议者。示不可思议境界故。不可称量者。谓唯独大人不共声闻等。以为住第一大乘众生说故。此示依止大人故。又说大乘者。最妙大乘修行胜故。以信小乘等则不能闻此。示希闻而能信法故。如经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故。希闻者。谓不可思议等文句。得不可思议等福德显满足性故。以福德善根满足故。此说不可思议等文句。如经皆成就不可思议不可称无有边无量功德聚故。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示现受持真妙法故。受持法者。即是荷担大菩提。如经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在在处处供养者。当知是人必定成就无量功德。如经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故。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者。示现远离一切诸障故。何故为人轻贱而离诸障。以有大功德故。如经是人先世罪业则为消灭故。于然灯佛前供养诸佛功德。于后末世受持此法门功德福多于彼者。此示速证菩提法故。以多福德庄严速疾满足故。如经若复有人于后世末世。能受持读诵修行此经所得功德。我所供养诸佛功德。于彼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故。当知。是法门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者。此明何义。偈言。成种种势力。得大妙果报故。所谓摄受四天王释提桓因梵天王等。成就势力故。若闻此事其心迷乱者。以彼果报不可思议甚为胜妙。示非思量智境界故。住彼修行中成如是等功德。是故彼修行等业。应知。如经当知是法门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故。

  经曰。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界。如是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非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故。

  论曰。何故前说三种修行。今复重说此有何胜。偈言。

  于内心修行  存我为菩萨

  此即障于心  违于不住道

  此义云何。若菩萨于自身三种修行。生如是心。我住于菩萨大乘。我如是修行。我如是降伏其心。菩萨生此分别。则障于菩提行。偈言。于内心修行存我为菩萨。此即障于心故。障何等心。偈言。违于不住道故。如经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故。

  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须菩提白佛言。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于然灯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如是言。摩那婆。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须菩提言。如来者即实真如。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人不实语。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不实不妄语。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论曰。此中有疑。若无菩萨云何释迦如来于然灯佛所。行菩萨行。为断此疑。如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是等。此明何义偈言。

  以后时授记  然灯行非上

  菩提彼行等  非实有为相

  此义云何。于然灯佛时。非第一菩萨行。何以故。我于彼时所修诸行。无有一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我于彼佛所。已证菩提。则后时诸佛不授我记。是故我于彼时行未成佛故。偈言。以后时授记然灯行非上故。若无菩提即无诸佛如来。有如是谤。谓一向无诸佛。为断此疑。如经何以故。须菩提言。如来者即实真如故。实者非颠倒义故。真如者不异不变故。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此示何义。偈言。菩提彼行等故。此义云何。彼菩萨行若人言有实者此则虚妄。如是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人言得者。此亦虚妄故。言菩提彼行等故。若如是有人谤言。如来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断此疑。如经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不实不妄语故。此义云何。以如来得彼菩提故。偈言。非实有为相故。有为相者。谓五阴相。彼菩提法无色等相故。此复云何。偈言。

  彼即非相相  以不虚妄说

  是法诸佛法  一切自体相

  此义云何。彼即于色等非相。无色等相故。彼即菩提相故。是故偈言。彼即非相相。以不虚妄说故。是故如来说一切法佛法如是等。此义云何。以如来得如是法。偈言。是法诸佛法一切自体相故。自体相者。非体自体故。此明何义。一切法真如体故。彼法如来所证。是故言一切法佛法。彼处色等相不住故。彼一切色等诸法非法。如是诸法非法。即是诸法法以无彼法相。常不住持彼法相故。

  经曰。须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妙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妙大则非大身。是故如来说名大身。

  论曰。大身譬喻示现何义。偈言。

  依彼法身佛  故说大身喻

  身离一切障  及遍一切境

  功德及大体  故即说大身

  非身即是身  是故说非身

  此二偈示何义。毕竟远离烦恼障智障。毕竟具足法身故。此复云何有二种义。一者遍一切处。二者功德大。是故名大身。偈言。功德及大体故。遍一切处者。真如一切法不差别故。偈言。非身即是身是故说非身故。如经世尊如来说人身妙大。则非大身。是故如来说名大身故。此说何义。非身者无有诸相。是名非身大者。有真如体。如是即名妙大身。如经是名妙大身故。

  经曰。佛言。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非菩萨。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颇有实法名为菩萨。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众生无人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国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国土。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

  论曰。此中有疑。若无菩萨者。诸佛亦不成大菩提。众生亦不入大涅槃。亦无清净佛国土。若如是为何义故。诸菩萨摩诃萨。发心欲令众生入涅槃。起心修行清净佛国土。自下经文为断此疑。云何断疑。偈言。

  不达真法界  起度众生意

  及清净国土  生心即是倒

  此义云何。若起如是心即是颠倒非菩萨者。起何等心名为菩萨。如经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故。此示何义。偈言。

  众生及菩萨  知诸法无我

  非圣自智信  及圣以有智

  此明何义。知无我无我法者。谓众生及菩萨。何等众生何等菩萨。于彼法若能自智信。若世间智出世间智。所谓凡夫圣人。是人名为菩萨。此言摄世谛菩萨出世谛菩萨。是故重说菩萨菩萨。如经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故。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中

猜你喜欢
  卷第七十·佚名
  卷六·僧祐
  序·佚名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二上·智顗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十二卷·龙树
  自在王菩萨经卷下·佚名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佚名
  卷三百一十六·佚名
  南普陀寺重建大悲殿记·太虚
  卷十六·赜藏主
  卷第七十三·佚名
  卷第十一·佚名
  覆袁闻纯居士书·太虚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佚名
  持世陀罗尼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能改斋词话卷一·吴曾

    黄鲁直词谓之著腔诗晁无咎评本朝乐章,不具诸集,今载于此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浙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真唐人语,不减高处矣。”“欧阳永叔浣溪沙云:‘堤上游人

  • 卷二百六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六顾况洛阳早春何地避春愁终年忆旧游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客路偏逢雨乡山不入楼故园桃李月伊水向东流步虚词【太清宫作】迥步游三洞清心礼七真飞符超羽翼焚【一作禁】火醮星辰残药沾

  • 卷一·佚名

    一、拜母登程芸窗自古多寥寂,潜来花下笑寻芳。好鸟枝头迎客叫,百花丛内喷人香。桃花片片随流水,牵惹游人欲断肠。花因春尽多零落,人貌何曾得久长?若不风流虚一世,算来难及水鸳鸯。相挨相倚池边绕,相爱相连几在行。自想韶华虚

  • 续词余丛话卷二·杨恩寿

    原文续朱子曰:“古人作诗,只是说他心下所存事。说出来,人便将他诗来歌。其声之清浊、长短,各依他诗之语言,却将律来调和其声。今人却先安排下腔调了,然后作语言去合腔子,岂不是倒了?却是永依声也!古人是以乐去就他诗

  • 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八·张岱

    马士英、阮大铖列传(附方国安)马士英阮大铖方国安·马士英,贵阳人;万曆己未进士。历官至大同巡抚、都御史,被逮论死;年友阮大铖为其夤缘,得免死谪戍,遂结为死友。崇祯壬午又以大铖力,得复原官,督师凤阳。甲申北变,福王播迁在淮,大

  • 纲目订误卷二·陈景云

    宋武帝永初三年目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逺志难御之气也按宋髙祖诫太子义符曰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逺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今分注删去非如兄韶句误以髙祖目道济为有难御之气失之逺矣且所谓无逺志之语又作何解耶文帝元嘉十

  • 卷十一·王明清

    ●卷十一○孙仲益作墓碑孙仲益每为人作墓碑,得润笔甚富,所以家益丰。有为晋陵主簿者,父死,欲仲益作志铭,先遣人达意于孙云:“文成,缣帛良粟,各当以千濡毫也。”仲益忻然落笔,且溢美之。既刻就,遂

  • 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三·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唐纪五开元十年八月杖裴景仙流岭南【实录初云上令集众杀之李朝隠执奏又下制云集众决杀朝隠又奏乃流岭南葢本欲斩之也】杨思勗讨梅叔焉【旧纪云八月丙戌按八月庚子朔无丙戌思勗传云首领梅成自称黒帝与

  • 别集上卷二·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録别集上卷二 宋 李幼武 纂集 陈康伯 鲁国文正公 字长卿信州弋阳人宣和三年中丙科调平江长洲簿改京畿运属为太学正建炎初除勅令所删定官书成赏改秩倅衢州绍兴六年为常博寻江东提举八年为

  • 第二十章 國畫·林语堂

    蘇東坡天才橫溢,神完氣足,在中國藝術上,尤其是表現中國筆墨歡愉的情趣上,他能獨創一派,這是不足為奇的。蘇東坡最重要的消遣,是他的"戲墨"之作,因為他的創造注的藝術衝動非此不足以得到自由發揮而給中國藝術留下不朽的影響。

  • 卷十五·王质

    <经部,诗类,诗总闻钦定四库全书诗总闻卷十五宋 王质 撰鱼藻一章鱼在在藻有颁其首当是朝廷以鱼侑酒以岂为乐而劝王者之饮喜功成治定也説文岂还师振旅之乐从心从岂者非王在在镐岂乐饮酒二章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

  • 襄公·襄公二十七年·左丘明

    【经】二十有七春,齐侯使庆封聘。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奂、郑良霄、许人、曹人于宋。卫杀其大夫宁喜。卫侯之弟鱄出奔晋。秋七月辛巳,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冬十有二月乙卯朔,日有食之。

  • 复陈维东居士书·太虚

    维东足下:展奉来书,具征留心政教,但所云殆捍格难施。一、心无二用,既为法官律师即不为佛教师,而有僧亦等于无僧。二、佛教掌法权,起他教争。故余主力减僧数,而提高其质。如附册所明,使不容僧生活,亦即可无僧寺矣。又暹罗函,仍请

  • 显扬圣教论 第七卷·无著

    显扬圣教论 第七卷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摄净义品第二之三论曰。学十二种分别者。一差别分别。二生起分别。三转异分别。四能治所治分别。五能引胜生定胜分别。六顺法分别。七补特伽罗分别。八下中上

  • 字溪集·阳枋

    宋代诗文别集。12卷。阳枋著。作者是朱熹的信徒,书中大都为阐述理学的学术文章。《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所言皆明白笃实,不涉玄虚”,“孳孳力学,至老不衰,于紫阳学派之中,犹不离其宗旨”。此外,在与友人书信中,亦有对

  • 光福诸山记·张郁文

    民国张郁文纂修。郁文,吴木渎人。民国十年(1921年)纂修《木渎小志》。而《光福诸山记》原附在张郁文《木渎小志》之后,著者当即张郁文。光福诸山记是一部记录光福区域范围内的山志。吴荫培《木渎小志·序》称张郁文“究心

  • 白话史记·司马迁

    《史记》,纪传体通史书。“二十四史”之一。西汉司马迁撰。成书于征和二年(前91)。原名《太史公书》。一百三十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上下三千年左右,尤

  • 商君书·商鞅

    亦称《商子》或《商君》。中国古代政治学著作。商鞅及其后学著作和言论的汇编。编定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著录29篇,现存24篇。《商君书》的古本有元刻本、明范钦本(即天一阁本)、清四库本等。通行的注释本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