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从第十一经至第十六经三纸)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宣雕造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六(从第十一经至第十六经三纸)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有十二善知识。第一尊法宝髻长者。第二普眼长者。第三甘露火王。第四大光王。第五不动优婆夷。第六遍行外道。第七具足优钵罗华长者。第八婆施罗船师。第九最胜长者。第十师子频申比丘尼。第十一筏苏密多女。第十二鞞瑟底罗居士)。
●第五尊法宝髻长者。寄无痴乱行。以慧资定。静无遗照。动不离寂。云无痴乱。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修治前法。后渐次下。趣求后友。城名师子宫者。禅定无乱。如彼深宫。处之所作决定无畏。故名师子。友名法宝髻者。绾摄诸乱。居在心顶。故名为髻。而言宝者。乃有多义。一净无惑乱。二明无痴翳。三圆无缺减。四威势起用。五可贵为尊。法喻双明为法宝髻。
第二见在市中下。见敬谘问。於市见者。处闹忘怀。在乱常定故。
第三尔时长者下。授己法界。於中四。一执手将引。二示其所住。三善财观察。四问答因缘。
△今初。即授法方便。显加行智向正证故。
△第二告善财言下。示其所住。即正授法界。法界即是栖神所故。
△第三尔时善财下。善财观察。显正证入。於中二。先总观舍宅。后别睹楼阁。
▲今初。四面即是四句般若。二门即是存泯不同。如一有门。见心妙有而入法界。即是有门。若取有相。即拂於有。名非有门。知法空寂。即是空门。以空为空。说空空门。若谓妄惑本空真知不空。即亦有亦空门。妄因真立。妄无妄原。真对妄宣。真非真体。则双存之门。自然泯矣。若言欲言其有。无相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故。非空非有。是第四门。此俱非门。为俱是遮。为有所表。若但是遮。便同戏论。若有所表。未免於有。故此但非。亦不可说。则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故云八门。然得意为门。失意皆谤。唯忘言会之。
▲后於其宅内下。别睹楼阁。旧经但云其宅十层八门。今经文中阁与宅别。宅则通明一切法界。楼阁别明无障碍故。於中三。一总。二别。三结使明见。今初。义如八角塔形。若例前宅。不妨四角。面各二门。然有五义。一通约所修。以八正道为能入门。八正通入一切一切位故。二约所依。即以八识而为其门。於眼根中入正定故。悟一一识即法界门。於眼觉悟。即眼陀罗尼自在佛也。八识皆然。三约教能显理。理教各具有等四门。故成八门。寻教得解即教四门。於理得解即理四门。无二体也。四教理行果各通二谛。便是八门。五四句般若各有二门。例如宅说。
二见最下层下。别明十层。即为十别。然有三义。一表十地。二即十行。三总不表。且依十地以释经文。一初地檀增。而食一种复为施首。故回向中六十门。施食居第一。二二地持戒。惭愧衣服。摄善法戒。以为财物。三三地忍增。以为严具。四四地道品。为内眷属。进策万行。为上珍宝。五五地文显。欲映前后成十地故。从真入俗故。说法利乐。真俗无违。为最胜论。得於义持陀罗尼门。禅定偏增云诸三昧。善达五明云世明智。真俗决定名为印行。六六地由得般若现前。成就智慧。文中三。初总明。次别显。后总结。总中皆是六地之德。次所谓下别显。有十六门。一照体即寂而无不包。二即寂之照无机不鉴。三外缘不转。四内照无求。五惑境不摧。六遍摧诸惑。七顺教普摄。八含德甚深。九见法无依。十契理行行。十一巧化无尽。十二证随俗门。十三穷四辩才。十四照物心行。十五寂照双运。十六广布法云。后如是等下总结。七七地有殊胜智知诸教法。云如响忍。功行已满求入八地。为出离门。菩提分法无不皆具。为持教法。第八层中。含於二位。初即八地。得念不退无功用道。三种世间皆得自在。后现一切佛下。即是九地。法师位故。一音顿演。第九层中。亦有二位。十地等觉。俱为一生。第十层中。即如来位。二表十行者。以其十行即十度故。前七文显。八大愿所成神通等故。九一生所系。为最上力。善法行故。十唯至如来。智度始圆。为真实故。此即当位自摄诸位。十行才满即作佛故。上摄十地。即摄后位。摄前义劣。略而不明。前十住中。第六位摄。此寄第五。前正报摄。此依报摄。欲彰不废后过前故。三者总不表位。但此菩萨以行就机。现居胜报。渐次增胜。十显无尽。初四施物。后后难前。次二施法。前浅后深。次二得法。前狭后广。后二现德。先因后果。总上三义。因果行位无尽法门。为阁为宅。以彰法界。
三如是一切下。结使明见。
△第四尔时善财见如是等下。问答因缘。先问后答。答中四。一举昔佛兴。二睹佛兴供。三发兴善愿。四结果酬因。今初。如来十号今当略释。一言如来者。万法虽异。一如是同。圣体之来。来化群生。故曰如来。二应供者。至道良田。能生妙果。相累兼亡。应为一切恭敬供养。三正遍知者。如其胜义。觉一切法。知无不周。鉴无邪僻故。四明行足者。身口意业。随智慧行。即以明行。而为具足。又明即三明。足谓定慧。如脚足故。又足者备足。与慧俱行皆圆足故。五善逝者。上升最极永不退还。迹尽双树。为物而逝。皆称为善。六世间解者。世界有情一切品类。无不达解。亦解结缚故。七无上士者。人高道绝。莫之与等。八调御丈夫者。身口诸恶。[怡-台+龙]悷难制。佛能伏之。又以调物。可谓丈夫。若瑜伽论。七八二德合之为一。云无上丈夫调御士。释云。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善知最胜调心方便故。九天人师者。瑜伽云。为实眼故。为实智故。为实法故。与显了义为开导故。乃至能正教诫。教授天人。令其出离一切苦故。十佛者。於能引摄义利法聚及非义利种种法中。能正开觉。故名为佛。委具十义。已如题中。具上十德。为世所尊。故名世尊。若依瑜伽。既合七八。开佛世尊。为九。为十。谓能破诸魔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薄伽梵。即具六义。亦如前说。瑜伽名为十种名号随念功德。诸论异释。可略言之。余文可知。
二时彼国王下。明睹佛兴供。谓奏乐焚香。
三我时以此供养下。发兴善愿。
四由是因缘下。结果酬因。由初一愿。招下四层所有胜报。由后二愿。招上六层所有胜报。一九微因愿力报胜。又表万行浑融无[得-彳]。发起向佛。则随一行。无不具足。何果不成。
第四善男子我唯知下。谦己推胜。初谦己知一。谓胜德普遍蕴在十层。为福德藏。因由行愿。即愿庄严。愿与理俱。为无障碍。故得成果。一能现多。
后如诸菩萨下。推胜知多。对前功德。胜故难思。
后二文显。
●第六普眼长者。寄善现行。慧能显发三谛之理。般若现前。名善现行。般若遍照。一中见多。名为普眼。以一法中具一切故。国名藤根者。夫藤根者。深入於地。上发华苗。般若证深。能生后得。后得随物转而不悭。取类藤矣。城名普遍门者。实相般若。防非为城。无所不通。何法不入。眼入实相。眼即为门。色入实相。色即为门。自色已上。种智已还。该通一切无非门矣。又以门为门。非真门矣。无门无入。为真入门。若一门一切门。尤深门也。故上经云。於眼根中入正定。於色尘中从定出。於一法中入正定。一切法中从定起。方为自在无碍普门。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思修前法。后趣求后位。前中亦二。先结前所闻。后深入诸佛下。思修证入。初句入果。余皆入因果。云深入诸佛无量知见者。无量有二义。一广多无量。即权智境。二深无分量。即实智境。境无量故智亦无量。知见二义。一别。二通。别谓知即是慧。谓根本智。见即是智。谓后得智。以此二智。知前二境。通谓俱是如来能证。如实知彼义故。即无障[得-彳]智。若尔时以重言。为拣比知。所以言见。为拣眼见。所以云知。此如世亲般若论释。入谓证达。若依禅宗。知心空寂名知。见心空寂名见。知约了知。见约证见。然见亦见知知即心体忘缘寂照真知见也。余句可知。后随顺作意下。趣求后友。
第二然后乃到普遍门城下。见敬谘问。於中二。先见依正。后设敬谘问。今初。百千聚落周匝围绕者。眷属般若。又随举其一收一切故。新经云。十千表万行也。其城广大等者。实相般若。周遍包容。已具余度为多庄严。般若雉堞。高峻无上。是佛大道。荡然无涯。宽无不容。平无邪曲。余并可知。后闻已往诣下。设敬谘问第三长者告言下。称赞授法。先赞。后善男子我昔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先明修学得法。后明法之业用。今初。般若生德。如学於文殊。得法有二。一医方断惑。二和香显德。后因此了知下。显其业用。即分为二。先明医方用。后显知香用。
△今初。瑜伽医方略有四种。一知病相。二知病因。三知除断。四知断已不生。今文具之。於中四。一总明劝学。二释治病由。三令先治王。四广明治相。今初。风黄痰热。内四大病。亦是病相。鬼魅蛊毒下。是外四大。亦是病因。此句有情。若草毒水火即是非情。并为病缘。如是一切下。结多品类。我悉下显能除断。第二善财复言下。显治病由。先问后答。由障菩提。故须治断。第三菩萨复观下。令先治王。王是众生安乐本故。第四善男子菩萨若欲治诸病下。广明治相。於中三。第一总标许说。第二广说因相。第三明除断相。
▲今初。诸病内起。即是病因。品类增损。此明病相。无量无边下。双结许说。
▲第二善男子一切众生因四大下。广说因相。於中二。第一横说。第二坚说。前中亦二。先法说。后喻况。前中三。初说四大。二说尘毛。三明五大。今初分四。一明大为病因。二说所起病相。三结成过患。四结病所依。今初。明身为病本。是病是身。若使无身。当有何病。四大违反。因此病生。若了大空。病无依矣。今为不了故为病因。二所谓下。明所起病相。略有四病。初标名。次言身病下释相。四种病中各有多相。身之四病。后文当释。然其心病即是烦恼。故梵本云。谓贪嗔痴若痴狂心乱。是病之因。亦通病相。言客病者。自外而来故。十地中明。内四大病即是身病。外四大病即是客病。言俱有病者。亦因外缘。亦因内大。故名为俱。非身心俱。谓因遇寒热及内四大复有乖违。即是俱病。然梵本中。无有忧喜。忧喜亦是病之因故。亦是第二心病摄故。三其余品类下。结成过患。上言为主。略标上首。类更有余。皆前四摄。言展转相因者。或因身病而动心病。如因黄热起贪嗔痴等。或因心病而起身病。因贪劳损。因嗔黄热。因热投水。因风坠崖。贪嗔在怀外遇伤损。如是等类。其徒寔繁。能令众生受身心苦。即结遇也。四善男子如是众病贫贱人少下。结病所依。经文自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皆劳役故。第二善男子一切众生皆以无量极微下。辨微细尘毛皆为病本。全是虫依故。婆沙论。人全虫成。正法念说。八万户虫。则户有多口。三亿之数。亦非多矣。第三善男子又观此身下。明五大病因。谓四大围空显假合故。或说六种加。识处其中。而数论诸师。亦说五大。故诸经论多说四耳。文中三。初标征。次所谓下牒释。后然彼下。结成五大。彰其微细。故十地经。八地能知。楞伽经中。责所不问。
第二善男子如是五大和合成身下。喻况。略有三喻。倒喻前三。文分为二。先别喻。后结劝。前中三喻。即分为三。一仓篅喻。二画瓶喻。三四蛇喻。今初喻前五大。篅谓编其苇竹。外假中空。外如四大。内如空大。终归散灭。显是无常。由业所持。显从缘无性现缘说。五原由业生非自在天下。显空无我。此拣外道。略举其四。等取於余。一拣涂灰外道。计一切法自在天生。自在天喜众生安乐。自在天瞋众生受苦。故求其喜而供养之。二拣数论。从自性生。自性即是冥谛。谓从於冥谛生於觉谛。从於觉谛次生我心。次从我心生五微尘。从五微尘复生五大。从於五大生十一根。神为主等。三拣时散外道。谓一切法从时而生。时至则生。如春芽等。四拣执方外道。谓一切物从十方生。等者。等於六句无因。乃至九十五种横计不同。皆说有我。今明诸大和合而生。则无我矣。故净名云。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斯即病因。故当远离。二譬如陶师下。即尽瓶喻。正喻前文微细虫聚。埏者和也。埴者土也。和土成器即是坏瓶。坏即不坚。显无常观。内盛臭秽。彰其不净。故涅盘三十二云。善男子。是身者不如摩罗耶山生於栴檀。亦不能生优钵罗华分陀利华瞻婆罗华摩利迦华婆师迦华。九孔常流脓血不净。生处臭秽。丑陋可恶。常与诸虫共在一处。前仓篅喻显空无我。后四蛇喻明是苦源。五观足矣。三又如四蛇下。即四蛇喻。喻初四大。涅盘三十二云。譬如有王。畜四毒蛇。置之一箧。以付一人。仰令瞻养。是四蛇中。设一生瞋。则能害人。是人恐怖。常求饮食随时守护。一切众生四大毒蛇亦复如是。若一大瞋。则能坏人。与此同也。然四大中。风轻地重。水冷火热。性自相违。如四毒蛇。性相违害。置之身箧。违则害人。故次合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梵本云。一百病起。二是故智者下。结劝观察。略结二喻。粗陈过患。令知病因。如实应观。四大等空。空亦复空。病无依矣。
第二善男子汝复应知下。竖说病原。文中二。先总标。后别说。今初。竖说五时必依四大。故复牒之。后云何外器下别说。文中分三。初明外五时。次辨内五时。后显因时病起之相。初中。即外器界。文分四别。一总明。二别显。三例余。四总结。今初。十方五时。皆由内感。谓当生此界。一类有情。妄心所习。共业同感。二劫初成时下。别显五时。即为五别。第一时中。言人寿无量者。俱舍论云。此洲寿不定。后十初叵量。总相说耳。亦有文说。八万四千而为最上。既皆化生。无有父母男女我所。犹如色天。二次食段食贪等现行者。即第二时。谓既喜乐长寿。渐生地味。次生地饼。次生林[竺-二+腾]。后生香稻。皆由贪故。细隐粗现。香稻粗故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因斯乃有男女相生。宿习因缘互相瞻现。欲贪鬼魅。惑乱身心。因兹初有贪等现行。皆第二时。三次由我所。共立田主。以为统御者。第三时也。谓由懒堕故。积贮香稻。生我所心。多收无厌。故随收处。无复再生。遂共分田。虑防远尽。便有贪吝。侵盗过生。遂共铨量有德为主。六分之一奉令守田。因斯便立剎帝利王。众共钦承受其统御。皆第三时也。四次寿渐减。乃至十年。由恶业故起小三灾者。第四时也。谓始八万四千。百年减一。至年十岁。为减之极。言小三灾者。拣火水风。即俱舍云。业道增寿减至十三灾起。刀疾饥如次。七日月年止。业道增者。即今经恶业。略由二法。一贪美食。二性懒堕。有三善业则能对治。谓持一不煞。则离刀兵。施一诃梨怛鸡。则离疾疫。施一团食。则离饥馑。刀兵七日便止。疾疫七月七日止。饥馑七年七月七日方止。五至第五时下。正取劫坏。为第五时。初坏有情。后坏器界。并先空地狱。终尽初禅。故云梵世皆空。三水灾风灾相续亦尔者。例余灾也。谓七火后一水。七水火后风。俱舍论云。三灾火水风。上三定为顶。如次内灾等四无不动故。四善男子是名下。总结。结外五时。
第二云何内身下。明内五时。次第对上。文易可知。
第三善财白言圣者下。别明因时起病之相。於中二。先善财问起欲显时空。后普眼告言下。长者为答。空有双辨。文分六别。一总显时空。二指事辨相。三略分时分。四显病随时。五总出病因。六劝令审察。今初。言时无自体者。标时空也。分别所成者。显空所以。由分别有。明即是空。菩萨智轮。本无时分。以妄分别。则三际轮回。始末难穷。若寻环无际。二如人睡觉下。指事辨相。谓睡初觉名觉初时。设若未觉。便名睡时。是知此时。因物方有。剎那渐积。昼夜等殊。寻末归本。但一剎那。即此剎那。依觉无体。入剎那际。故多差别。强分别生。时亦不言我是剎那及腊缚等。故中论云。因物知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辨时之相。如妙见章。三或约一岁。分为六时。下略分时分。即无时之时。随俗假说。此方四时。西域之中。或分三际。谓寒热雨。或分四时。同於此方春夏秋冬。但以黑半为初。正月十六日而为岁首。余大同也。或分六时。即如今说。亦以正月十六日为初。则正月十六至三月十五。而为春时。三月十六至五月十五。而为热时。余四例知。时有多种。故致或言。四是故智者下。显病随时。谓总六时。合为三节。以配三病。总集一病。遍於诸时。然三藏意。增长发生。二义不同。增长是微。如阳气积集。发生是着。如芽茎已生。痰癊之病。雪时增长。春时发生。风病热时增长。雨时发生。黄热秋时增长。寒时发生。此与金光明春时痰癊动夏内风疾增秋时黄热兴冬则三俱起。大同少异耳。五善男子我今为汝下。总显病因。初结前生后。后如是身病下。正显病因。因虽无量。无先宿食。故西域法。一切病患。断食为先。六若诸众生下。劝令审察故。量力而进。不少不多。美味长贪。应知止足。饱死饿死。二死不殊故。有偈云。多食增疾病。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文中。略举十事五对。皆病之因。广如别说。是故触类皆须得中。若调琴弦。非缓非急。
▲第三善男子我此住处下。明治断相。於中二。先治身病。后治心病。二段之中各有成益。今初可知。第二然后各为如应说法下。辨治心病。於中三。谓标释结。今初可知。二所谓下释中二。先明治病。义如常说。后为欲令其发菩提心下。辨其成益。有十六句。就文分三。初有五句。通显行愿。次有十句。成就十身。后有一句。总离诸恶。今初可知。二为欲令其具佛相好下。文有十句。以十度因。成十身果。即菩提等十种身也。一施满他心故。相好悦物。二戒遍止恶故。法身无垢。即应化法身。三忍能含纳故。福德难思。四进策万行故。威势无胜。五禅定寂照故。得无等等清净菩提。六般若照理故。智身究竟。即智慧法身。七方便涉有故。色身随化。八愿穷来际故。愿身住劫。九力有干能任持色身及诸净剎。十智无不决故。随意现称根。此约纯门。一度成一。若约杂门。十度互成。清净慈门剎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等。亦纯门也。世尊往昔为众生。修治法海无边行。即杂门也。无量劫中修行满。菩提树下成正觉等。即纯杂无[得-彳]门也。总上三门。因果交彻。为华严中佛因果也。三有一句。总离诸恶。即总净十身一切功德。三如是种种广以财法下结。即类结多门。上辨医方用竟。
△第二善男子我又善知和合下。辨知香用。於中二。先总标。后所谓下别显。於中三。一知香体。略辨十香。大同旧译。如音义释。二如是等香下。总知体用及和合之法。至青莲华长者当广分别。三善男子我持此香下。别明用香。於中二。先供佛兴愿。后善男子我欲供养下。显供成益。成大供故。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谦己中云。令一切众生普见诸佛供养欢喜法门者。身心病除。成二世乐。故皆欢喜。以香普供。得佛十身。则何佛不见。
余二可知。
●第七甘露火王。寄无着行。方便涉有。不迷於空。事理无滞。不舍不受。故名无着。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念教成益。后趣求后友。前中三。初牒前修习。次作是思惟下。念友胜能。后如是专念生净信心下。显修成益。於中有二十心。一信乐所闻。二欣庆所得。三法乐怡神。四诸根柔软。五勇求进趣。六不取不生。七悲智双流。八以德严饰。九不着万境。十不[得-彳]起修。十一万累不拘。十二不被心使。十三了无了相。十四万行修成。十五不疑未闻。十六遍剎礼事。十七以因严果。十八智合十身。十九上求菩提。二十念念入理。
二渐次前行下。趣求后友。於中三。初周遍寻求。二伴友引导。三辞诣王所。
△今初可知。
△二于时遇有多闻下。伴友引导。此第二段。直至诣王。向一卷经。旧经所无。於中四别。一遇友谘询。二时彼多智下。问答来意。三婆罗门言彼藤根国下。赞美安抚。四我王恒居下。为说法门。於中亦四。一标举盛德。二善财复言何故大王下。问答王名。三我王复以下。重举德能。四善财复言云何名为下。征释王德。於中二。先问。后答。答中二。第一广明胜德。第二结赞劝归。
▲前中亦二。先长行。后偈颂。
[○@△]长行复二。第一酬具足七支。第二酬中道正化。前中亦二。先举所持七支。谓以国之依正。文武经邦。皆人七支。在文易了。后复有二法下。明能持支法。谓谋以智虑。勇以果决。故但二德可持七支。
第二仁复当知我国大王下。酬前中道正化。於中三。第一总彰九德能转王轮。第二广说二德包含正化。第三例说众德以显难思。
[△@、]初中三。一标举。二何等下征释。三我国大王具此九法下结赞。
[△@、]第二仁者当知我国大王奉事多佛下。广说二德包含正化。於中二。第一举因标德。第二问答广释。前中亦二。先举因深德远显是菩萨。后是故我王下。标举二德。许其宣陈。
第二善财白言云何内德下。问答广释。於中亦二。第一释内德。第二释外德。
[△@⊙]前中又二。先问。后答。答中三。第一总明胜德包弘。第二历时别说。第三结归内德。初中分二。先明异熟超伦。后明动合规矩。今初。具八异熟。初即种族圆满。二入胎下寿命圆满。既言天护。则寿命无夭。此中文略。三乃至受位下自在圆满。四博闻强记下勇力圆满。五身无众患。摄二圆满。一色相。二丈夫相。六含垢忍辱下大势圆满。七发言诚谛下信言圆满。七段之中。具八异熟。二行幸城邑下。动合规矩。可知。
第二仁者当知居俗白夜下。历时别说。於中二。先分析时分。后我王精勤下。辨时中所为。於中亦二。先辨夜分四时所有德用。后自昼初时下。辨昼四时所有德用。於中四时。即分四别。就日初时复分为二。先明初二分时。后明后二分时。前中分四。一总辨所为。二征问所以。三广释其相。四结赞属时。初二可知。三答言仁者下。广释其相。於中三。初总明用十所由。次又此十事下。标十胜德。后初嚼扬枝下。别明十事。即为十段。各十胜德。前八可知。九严卫文二。先列十德。后如是庄严下。总显仪式。(下十二经)十修祭祀中。虽不列十。文具多德。於中四。一明祭祀所为。二或出游下。明祠祭之时。三祀祭之时下。明祀祭之仪。四国内辅臣下。即傍及有德。四我王如是日日下。结赞属时。二日初出时下。明后二分时。谓昼初时后二分中所为德用。初明占候。次坐临朝。后结时分。以此二分并前二分。为日初时。四分事讫。次第二时及第三时。二段文显。第四尽第四时下。明第四时所有德用。於中二。先正明所作。即问道谈玄。二由斯王德渐盛渐圆下。彰其成益。於中三。初略明益相。二喻显益相。三广说益相。今初可知。二譬如白月下。喻说益相。略有四喻。分二。前二顺喻王德增益。后二翻喻无王之失。今初。一白月喻。喻王暗尽德圆流化渐远。二海潮喻。喻王德渐大化不失时。后若无国王下。有二翻喻者。一舟船无主喻。喻若无王万姓沉溺。二释天降雨喻。喻若无王万姓[〦/(口*口)/(┌/┌/一)]乱。冗阳仰雨。天泽应时。万姓仰王。雨露咸赖。天不降雨。饥而犹存。国若无王。万姓咸毙。三复次我王由闻下。广说成益。盛德内着。威势外彰。不广朝仪。岂知主贵。文中三。初陈列世仪。次尔时我王下。偈赞玄理。后王说偈已下。事讫退朝。
第三仁者当知下。总结内德。可知。
[△@⊙]第二善财白言云何复名下。明外化德。於中。先问。后答。答中二。第一总明王化。第二开章别释。前中有七。一总明王力。二立王原由。三立王所以。四四人依王。五幽冥同赞。六诸佛护持。七结归王德。今初。谓众生依正共由二力。一自力。二王力。自业有二。一不共业感於正报。二者共业感外依报。二王力者。一人有庆。万国咸宁。第二劫初成时下。立王原由。谓无为之代。人各自理。人文既着尊卑有叙。卑高己陈则贵贱位矣。劫初立王。已见普眼。第三有欲之人下。立王所以。劫初无欲无过无王。贪味欲生。陵夺斯起。惩恶禁暴。理在於王。第四仁者当知人有四姓下。明四人依王。西域四姓。大同此方。二商仕农依王一也。文中二。一明四姓。二显依王。前中亦二。先横说四姓为业不同。后然此四姓下。即竖论四姓。所谓同异。文中亦二。先总明。后言艺业下别说。谓别历四时齐驱四姓四时。文分为三。一明初时为业定异。二言营财下。明二三时所为皆同。三言解脱者下。明第四时有同有异。二如是种种下。明其依王。於中四。一法说。二故诸学者下喻明。三又彼所修下王人相依。亦犹万邦咸宁德归元首。百姓有过在余一人。四是故我王下。结赞归主。第五时婆罗门复告善财下。幽冥赞美。第六复次我王下。诸佛护持。流心佛教。特异余主。第七以是正心下。结归王德。德在正心。故诗三百一言以蔽。然法喻双显。文有三喻。一如执钩策。通警万人。二如牛领群。明能导善。三如钩制象。语治恶人。后同归解脱总该诸类。
第二复次我王建国下。开章别释外化之相。於中二。第一标章显要。第二善财白言下。依章解释。释上三章。即为三别。第一释念除五怖。第二释慎择三臣。第三释精修御膳。今初分二。先问。后答。答中二。先别离五怖。显王有德。后余国五怖下。对余显胜。二善财白言下。释慎择三臣。先问。后答。答中四。一标。二列。三释。四叹。今初。法喻双标。二何等下列。三言辅臣下次第别释。皆以总中日喻并说。初释辅臣如曜群分。以为天子耳目。助天之明故。二二将师者下。释上将师如日除暗。文中有四。一总明具德。二初自七月下。显其功用。三仁复应知我国五城下。广其攻守。此有五城。可以善守。余国无此。可以能攻。四故我大王下。结归主德。三三使臣下释前使臣。文中分四。初总明如日流光。二所以者下。释须使所以。三是故我王下。正明慎择。四具兹十德下。显其成功。四由此三臣下。结叹由得三臣能成正化。於中四。一总显胜德超伦。二别明离恶成善。三感天龙护国。四得忠正满朝。今初。法喻双辨。变恶者。将臣如日除暗。显善者。辅臣如日照物。威被万方者。使臣如日流光故。我已下显其成益。二或所游止下。别明离恶成善。此文二势。一属王身。王具三臣故无下过。二属万姓。由王具德。能令率土惩恶进善。三以是天龙下。感天龙护国人王金鼓。大集等经皆广其事。正法治国。诸佛菩萨天龙善神。护持国界。灾害不生。不以正法。善神远离天龙恚怒。降诸衰损故。皇天无亲。唯德是辅。黍稷非馨。明德唯馨。即斯义也。四王之左右下。忠正满朝。风清露洁。君圣臣良。周武十乱。汉高三杰。功归主也。第三善财复言下。释精修御膳。先问。后答。文显可知。上外德竟。
[△@、]第三婆罗门言下。例说众德。以显难思。文中五。一标征。二别显。三结赞。四纵舍。五结德无尽。今初触类成德。德则无穷。二仁者当知师子兽王下别显。即增数以明。文有六段。并显可知。三以是思惟下结赞。有一於身。犹降怨敌。况能全具。孰不仰风。四仁复应知下纵舍。所以重明此者。日月犹蚀。尧舜病诸。非菩萨王安能总具。犹兵食信。不获已者先去兵等。於中二。先以三德统摄。后设无此三下。一德统摄。有法喻合。五广说我王下。结德无尽。
[○@△]第二时婆罗门为善财下偈颂。於中二。先辨意。二偈词。虽是祗夜。亦有伽他。然偈之次第。多顺梵文。长行之中。小有回转。故不依次。五十一偈长分为七。初有五偈。总显立王所以。文在外化之初。义该九德之始。二有偈。明王化益。颂前举因标德。三我王生盛族下十五偈。颂前内德。四古先无道主下十六偈。颂前外化。初一反明。余皆顺显。於中三。初九偈。颂慎择三臣。二有二偈。颂念除五怖。三有四偈。颂四人依王。五住如幻解脱下八偈。总显胜德。劝成本心。六是故我国人下二偈。却颂前七支。七末后三偈。颂前广说众德。显不思议。
▲第二时婆罗门偈赞王已下。结赞劝归。
△第三尔时善财闻婆罗门下。辞诣王所。文并可知。
第二遥见彼王下。见敬谘问。於中二。第一睹见。第二敬问。前中四。一见胜依正。二十万猛卒下。睹其逆化。三善财见已下。不了生疑。四作是念时下。空天晓喻。於中二。先晓喻。后劝往。前中亦二。先令忆前教真实。使不生疑。后善男子菩萨巧行下。辨后行深玄。令其信入。然善财虽常忆念。而生疑者。逆行难知故。贪益现世。不疑筏苏。瞋痴现损。胜热此王并生疑怪。又此二调炼后便熟故。言深玄者。通达非道为佛道故。梁摄论。戒学中。明菩萨逆行煞等生无量福得无上菩提。要大菩萨方堪此事。然有二种。一是实行。二者变化。若实行者。了知前人必定作於无间罪业。无别方便令离此恶。唯可断命使其不作。又知前人若舍命已必生善道。又菩萨自念。我行煞已。必堕地狱。为彼受苦。彼虽现受微苦。必得乐果。瑜伽菩萨地戒品之中。亦同此说。言变化者。即当今经下王自说。二尔时善财闻天语已下。设敬谘问。例前胜热。合有悔过。略不言耳。
第三时甘露火王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先授法方便。执手同坐。示无间仪。摄彼加行令趣真故。后而告之言下。正示法界。令证相应。於中四。一举果令入。二善财如语下。依教修证。三王时告言下。以实显权。四善男子我得菩萨下。示其所得。於中二。先辨名。谓了生及法。缘生无性如幻化故。后善男子今我国土下。辨其业用。以幻化幻。於中四。一正辨业用。二善男子以是当知下。结上所属。但是化耳。问此教所设一切皆实。何以言化。答自力摄生一切皆实。逆行苦事须云权化。得此中意。化亦是实。实体遍故。实亦化故。三善男子我以如是下。结其成益。四善男子我身语意下。彰其实德。谓慈念之深。然诸位至七皆方便故。多显悲增故。伊舍那及观自在开敷树华。此三亦皆慈悲深厚。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推胜云得无生忍者。后位当此。得如幻忍证无生故。
示友礼辞。文并可知(已下第十三经)。
●第八大光王。寄难得行。谓无障[得-彳]愿乃能得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思修前法。后趣求后位。今初十句。初总。余别。别中。一如幻作用。二缘生性空。为幻法性。若约真性。从缘显故。幻所依故。大般若说。乃至一法过涅盘者。亦如幻故。三无愿愿故。四法通一切。五业即是因修万行等。六偏语利他。七能幻之智。八幻所经时。九如幻之用。於此九法。随顺事理。思惟修习。云何修习。若依空门。见幻无幻。方为见幻。故上经云。菩萨了如幻时。不见众生乃至菩提涅盘。若约非真。不[得-彳]幻相。故经云。虽达三世平等。而不违分别三世。由此故能性相无[得-彳]。以性融相。一法之中见一切法。故上经云。菩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从因缘起。於一法中解一切法。於多法中解了一法。至德生处。更当广说。后如是思念下。趣求后友。於中二。先推求得知。城名妙光者。无住妙慧运众生故。王名大光者。慈定之智无不该故。广大愿中皆彻照故。后时善财童子子欢喜下。自庆当益。
第二作是念已下。见敬谘问。於中二。先睹见。后敬问。今初分三。初见依报。二见正报。三见摄生。初中二。先所见殊胜。言一十由旬者。欲明圆满显无尽故。既有十亿街道。道各无量众生。岂十由旬所能容受。故知此中一切境物皆应圆融。托事显法耳。后尔时善财童子於彼大城下。明能见无染。二渐渐前行下。明见正报。四衢道者。住四无量。安四谛理。以四摄法摄众生故。三於王座前下。见摄众生。於中三。初列所施。通情非情。六十四能。义如别说。次一一道傍下。明能施人。即是助伴。后为欲摄受诸众生故下施意。二时善财下敬门。
第三时王告言下。授己法界。於中三。一总示法门。谓大慈首出。故名为幢。能摧慈障。名为清净。具法无缘。故云圆满。下谦己中。加顺世者。本为物故。二善男子我於无量下。明得法因缘。随顺是闻慧。思惟是思慧。观察是修慧。清净是除障。悟入是证理。修习合在清净之上。具智断证即是庄严。三善男子我以此法下。明其业用。於中五。一以法摄化。二善男子我国土中下。以无畏摄。三善男子若有一切贫乏下。以财宝摄。四善男子此妙光城下。随机遍摄。五善男子此国土中一切众生五浊世时下。以三昧摄。於中二。先以言告。后时大光王下。正以定示。令其亲睹定之业用。定力能令情与非情咸成胜益者。同体大慈。物我无二故。如世君主德合乾坤。则麟凤来仪。宝壁呈瑞。况於出世慈善根力。不能令草木皆屈膝耶。
第四时大光王从三昧起下。谦己等三。文并可知。
●第九不动优婆夷。寄善法行。说法授人。动成物轨。思择修习一切法故。言不动者。自发心来。於一切法无不得定。烦恼二乘所不能动。亦令众生心不动故。安住王都者。智契实法。不为缘坏。名为安住。即不动依。以智修慈。故示女像。
第一依教趣求。於中二。先依前友教。后趣求后友。前中五。一思修前法。二生欢喜心下。因修得益。三如是思惟悲泣流泪下。推功归友。四复作是下。广叹友能。五善财童子如是思惟涕泪盈目下。胜缘印劝。於中二。先印。后劝。今初。天字两用。故晋本云。如来使天。随菩萨天。则初至随形。是己业行之天。如来使天。复是佛力摄生之天。但修行功着。二天皆随。后善男子汝可下。劝诣后友。二尔时善财童子从彼三昧起下。趣求后友。
第二入其宅内下。见敬谘问。初见。次敬。后谘问。初中二。先见依报获益。后即前往诣下。见正报超伦。二尔时善财童子曲躬下。设敬三业虔恭。於中二。先身心瞻敬。后以偈下。以言赞美。美其四因。戒招正报。忍故端严。进定坚牢。皆成不动。末句结果。三尔时善财童子说此偈已下谘问。
第三时不动优婆夷下。称赞授法。於中二。先赞。后善男子我得下授法。於中二。先示法名体。后征释业用。今初。不同前例。而举五者。亦同九地。当法师位。须广知故。五中初二所持内德。一智慧无羁。偏名解脱。有智则烦恼无能伏。而能摧烦恼。邪执无能胜。而能破邪执。此智包含。故名为藏。二受持行愿。坚不可坏。谓深入法门。无有退怯。拔生死苦。心不动故。三即能持。谓经生不失。见佛不忘。证如平等。如地普持。四即外化。发住持心。恒转妙法。发流通心。施法宝故。五即上求。一心求法。故云三昧。谓受法无厌。正心普照。故曰庄严。准下发心及得果中。第五一门。合当第四。先受后化。义甚次第。又上五中。亦初总。余别。总以智慧为其主故。
二善财童子白言下。征释业用。於中四。一征问。二答言下显深。三善财白言唯愿下重请。(已下第十四经)。
四尔时不动下广答。於中二。先明得法久远。释上显深。后辨业用自在。以酬本问。
▲前中分四。一举本事父母。二我於夜分下。见佛瞻敬。为发心缘。三善男子我於尔时下。思佛功德。为发心因。念福智等。即前所得五法之因。神通自在。是坚固行愿。四善男子时彼如来下。明发心得法。於中亦四。一佛劝发心。二发心坚固。二经久无违。即不违因。四发心成益。即是得法。今初。令发十心。成前因中所念五法。故得果中获五法门。谓初二成智慧难摧。次二成行愿坚固。次二成平等总持。次二成受法三昧。后二成辩才利物。是故上疏取斯十句。释其所得五种法门。二善男子我於彼佛正等觉所下。正明发心坚固。此中十法。亦即是前所得五法。一即求三昧。求种智故。二即智慧。十力智故。三即辩才。四即总持。以慧为体。故曰光明。余皆坚固受持行愿。发是心已。总结坚固。三善男子我忆初发是心已来下。经久无违。不动之名因此而得。有十三句。即不违前所发十心。唯三与四。当九与十。余皆如次。初之二门。即不违智慧摧伏烦恼。略举贪瞋。其痴一惑含在邪执。二有一门。不违上来破诸邪执忘我所故。三有一门。受生不迷。文甚昭着。四有一门。常见诸佛。觉梦无替。五有一门。受法无厌。一文不失。六有二门。正思法光。前门真俗并思。后门思而得定。七有一门。住持转法。文中。先住持法轮。后唯除为生。即是转法。八有二门。流通法宝。前门十愿能通。后门所通妙行。九有一门。拔生死苦。令发大心。令出二死。十有一门。深入法门。文中。初事智决断故不生疑。后理智照寂。故亡二想。诸想都寂。故为深入。四善男子我从是来所见诸佛常得亲近下。明发心成益。得十四益。即前五果。而为次不同。初六门求法无厌。前三门近友。后三门持法。二常闻菩萨地下二门。明平等地总持门。前门即平等地。后即总持门。三常闻菩萨普入下二门。明坚固行愿。前门遍诸剎。后门尽生界。四有二门。即难摧伏智慧藏。前门断惑。后门生善。五有二门。光照辩才。前门用辩之身。后门辩才正说。
▲第二善男子。我得菩萨难摧伏下。显其业用。於中四。一者许现即牒前五法。二善财言下申请。三尔时不动优婆夷不起下。正现先入定。若准旧经。唯入一求法三昧。即具一万。显余四门。例亦多矣。今经先牒五门。后例十亿。文中唯四。初二可知。三具二门。坚固受持。平等总持。并是不空圆满义故。四辩才演法。即是十力智轮。非唯尽入。上列五法。例有十亿。无不染入。作用可知。四时不动优婆夷从三昧起下。出定印述。
第四优婆夷言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乌洒婆鸟。旧经即金翅鸟。
余二段可知。
●第十遍行外道。寄真实行。智度已圆。称於二谛。言行不虚。故名真实。
第一依教趣求中。至都萨罗城者。此云喜出生。谓此城中。出生无量欢喜之事。表智度满无不生故。友名遍行者。巧智随机。无不行故。示外道者。行於非道。达佛道故。非道不染。前曰出家。
第二其城东北下。见敬谘问。中夜见者。智入生死故。前云日没入者。善财将欲入此位故。山顶见者。十行满故。大光明者。以智慧光。破於生死二边暗故。
第三遍行答言下。称赞授法。於中二。先称赞。后善男子我已下授法。於中亦二。先彰名体。后显业用。今初。别列四名。结智圆满。四义虽别。而得相成。一化境普周。遍行之名因此而得。二入定观机。三由无作神通故。能遍至前处。四由普门般若故。能在定普观。然无作无依。用而无住。普门般若。无法不穷。如是下结能所观。若智若用皆属智慧。随所修行皆得圆满。二善男子我能普於下。显於业用。文中分二。先辨一方。后结周遍。前中明四业用。即分四别。一明至一切处用。二或住诸见或信二乘下。普观世间用。三善男子我又於此都萨罗下。无作无依用。不知从何而来至故。四善男子阎浮提内下。普门般若用。九十六种皆通达故。上来四节。随胜别配。实则义通。言九十六众者。别有九十五种外道邪论经。则九十六中一是佛道。今此经文。但总相言九十六众。亦不定言全是邪道。若回向中。则九十六皆称外道。则自有二义。一依萨婆多律说。外道六师。各有十六所学法。一法自学。余十五种。各教十五弟子。师徒合论有九十六。二者外道有二。一外外道。佛法外故。二内外道。此复有三。一附佛法外道。如犊子方广。自以聪明读佛经书。而生一见。或立有我。或谓诸法空幻为宗。附佛法起。二学佛法而成外道。执佛教门。不入理故。三以大斥小。则以小乘名为外道。大乘外故。故楞伽中。明於二乘。未了唯心。未见法无我理。与外道同。然斥其滞权。非夺方便。今文并通。上来诸意。无论邪正。皆入随化。后如阎浮下。总结周遍。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三段并显。
[△@△]大文第四。自青莲华长者下。有十善友。寄十回向。以大愿智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及实际故。即为十别。
●今初。具足优钵罗华长者。寄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大悲增上救护众生。大智不着离众生相。悲智无住。以立此名。救护众生。如处淤泥。离众生相。如泥不染。即莲华义。优钵罗华水生中上。救护是入生死中尊。故特云青。言鬻香者。香质虽小。发气弥布。善根虽微。回向普周。又若卖若买二俱得香。自他善根俱可回向。居广博国者。创入回向故。回向三处。皆广博义。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前兴愿。以是回向大愿首故。后渐次下趣求后位。
第二见已前诣下。见敬谘问。
第三长者告言下。称赞授法。於中分二。先称赞。后善男子我善别知下授法。於中亦二。先标所得。后显业用。
△今初。言善别一切诸香者。谓知世香。以表法香。何等是香。谓三学四等十度万行。总名为香。皆能熏修生善习气。亦能变灭恶习气故。
△二所谓下。显业用中文亦分二。先总相而知。后指事别显。
▲前中五。一知香体。二知出处。三知类别。四知力用。五穷本末。今初。一切香者。此是总句。次三句别。即差别行。后亦知调合。是圆融行。谓以金刚杵。碎万行香。以实相般若波罗蜜和合。纯杂无[得-彳]。悲智圆融。故成回向。如百和香才烧。如麻百味齐发。圆融之行。一念顿摄无尽法门。利智之人。百味殊齅。圆器菩萨。融不[得-彳]差。二又知如是一切香王所出之处。者明知出处。即众生菩提及与实际。是出回向行之所也。三又善了知天香下。明知类别。六道八部习气各殊。四又善了知治诸病下。知力用异。如兰麝等。多增烦恼。沉檀之类。能断烦恼。世香可知。出世万行治诸病香。对治行也。断诸恶者。即戒香也。经文之中。世出世香。相参而说。影略类取。五如是等下。委穷本末。此有十事。下文具显。其随处随人。是梵本中。安隐之义。种类差别。二句全长。非但经无。前已说故。
▲二善男子人间有香下。指事别显。有十种香。略分为二。初一具明。后九略辨。今初龙藏一香。具前本末十事差别。一但语香名必有形相。又如麻子。即是相也。二因龙斗生。是为生起。三兴大香云等。即是出现。四於七日中雨细香雨。即是成就。五若着身者身即金色等。是为清净。六众生齅下。是为安隐。以喜乐故。七或热清凉下。以为方便。八慈心相向。是为境界。九志意清净。是为威德。其业用一种。义通前七。十我知是已下。即是根本。根本但为菩提心故。若就菩提心。显十义者。菩提心香以为根本。一似如来藏而为体相。二因善恶相攻而生。故经云。善恶互相攻。犹如二象斗等。三若一发心。必兴慈云。四注法雨。五心所及者令归真净。六得法喜乐。七离惑业病。灭除八苦。八展转兴慈。入同体境。九志愿纯净。威德尊高。业用一种。亦通前七。对前事释。可以意得。余之九香。略不具此。或二或三。令反三隅也。二摩罗耶山下。略列九香。摩罗耶山。即楞伽城山。故涅盘云。此身不如摩罗耶山出栴檀香。就用约表。即是忍香。瞋火不烧故。三即进香。魔军退散故。次五随行可以意得。九称法界香。言信度嚩啰。即是河名。或译云河水。十即亡能所香。
余谦己等。三段可知。
●第二婆施罗船师。寄不坏回向。得不坏信。十种善根。而回向故。婆施罗。昔云自在。谓於佛法海已善通达。於生死海能善运度。於一切法深信不退。故名自在。新译云瞂毗罗。此云含恨。如海包含荒秽等故。在楼阁城者。由此回向。令菩提心转更增长。悲智相依而高出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一念前。二趣后。今初。即依前观道。於回向道得不坏故。即彼经中。平等观察。随顺修学。文有十句五对。佛道为高。余皆是卑。正道为夷平。邪道为险阻。无障为净。有障为秽。涅盘为安。生死为危。二乘为曲。菩萨为直。云何观耶。略有三义。一不坏相。则五是可依。五不可依。二不坏性。则不见高卑。无夷无险等。是故经云。不见一法是佛法者。不见一法非佛法者。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不见业惑以为所断。不见智慧以为能断。非有烦恼。非离烦恼。不见生死而为杂乱。不见涅盘以为寂静。无小无大。三乘及一乘。非乘我所说。三性之及相。双俱不坏。虽无高下不坏高卑。无高无卑为真高等。一一皆以无所得心。而为方便。微细观察。二渐次下。趣求后友。起殊胜念。言道因者。以菩萨道因人得故。即於菩萨法师得不坏信。
第二到彼城已下。见敬谘问。见在海岸者。若佛法海。即以生死而为此岸。不舍生死令物入故。佛功德海。亦同上说。又菩提心而为此岸。住菩提心方能得故。若生死海。以大慈悲而为此岸。由住慈悲能入生死。亦令众生离生死因越苦海故。准下推胜。义含多海。类释可知。
第三船师告言下。称赞授法。於中二。一称赞。二授法。
△今初。赞其发心。又能问法。即领前心。念十种胜因。与前文中义有影略。显问多端。文中旧经九句。五六为一。七八合故。今经全开。故有十一。若合五六。具足十句。摄为五对。初一生智断苦对。次二往果趣因对。次三合为远小修大对。以五六合故。故旧经云。远离二乘怖畏生死住诸寂静三昧旋因。谓二乘人。耽三昧酒。沉空漩澓。故应远离。次二起愿修行对。后二横观诸法竖入佛位对。
△第二善男子我在海岸下授法。於中二。先标名体。谓大悲超出。为物归故。后善男子我普观察下。辨其业用。於中亦二。先明於陆行化令知有海。后善男子我知海中一切宝洲下。於海化生。使其度海。於中复二。一明善知。二明化益。
▲前中。其宝洲等。生死佛法诸海皆有。今且唯约生死海释。文中略举知五种事。一知宝。二知难。三知水。四知时。五知船。今初。宝即智宝。故净名云。不入生死大海。则不能生一切智宝。有十二句。一生死海中湛寂不动。谓之宝洲。即性净涅盘。是智体性。二身心万境。皆为宝处。三无性为宝性。四无住为宝根。五佛性为宝种。约无改。种约类以。故佛种言亦通佛性。六恒沙性德为宝类。上皆本有之宝。次四为修成宝。一以头陀持戒修禅寂虑为净宝。二缘起智慧为贯穿。三显了本有名为出。四听闻修起名为作。后四为宝用。一成三乘根有菩提心十为宝器。二照理断惑为宝用。三一谛三谛为宝境。四破愚发明为宝光。名有种种。故云一切。二我又能知一切龙下。知难。即生死中一切惑业。龙即瞋毒。夜叉罗剎性多於贪。部多即痴。部多此云自生。以是夜叉之流。不从父母。故曰自生。而性多痴。如是一切下。例余烦恼。违境忘心是瞋住处等。三亦知大海施澓浅深下知水。即知心识相种习等殊。轮转生死。深而无底。将易可化即名为浅。七识波浪。染习远近。习之近者则易开晓。水色好恶者。随善恶缘。成黑白报。在事可知。四亦善别知日月下。明知时。谓机之生熟。法之运数。如是时中宜修寂静。如是时中宜修布施。乃至般若。善恶故变。苦乐灾祥。涅盘昼时。生死夜时。愚生死长。智生死促。三祇百劫三生一生。悟则剎那。迷便旷远。故云延促。乃至微细念劫圆融。无不明审。世船失时祸患交至。剎那乖法多劫沉沦。五亦知其船下知船。即知万行不同。有方便为坚。无方便为脆。曾修为滑。不曾为涩。生死有边为小。生死无边为大。世之八风。四逆四顺。又逆行非道。顺取菩提。是方便风。顺涅盘为右旋。逆涅盘为左转。顺理为安。乖理为危。善则可行。恶则可止。此二总摄一切佛法。
▲二我以如是下化益。於中四。一结前生后。二善男子我以好船下。示其益相。三善男子我将大船下。彰其无损。四若有众生得见我下。结益究竟。既列十海。则知前海准此而释。非臆说也。前四自利。后六利他。
后三段文显(已下第十五经)。
●第三最胜长者。寄等一切佛回向。谓等同三世一切如来能回向道所回善故。言最胜者。以得胜通无能过故。等於诸佛。更无胜故。城名乐璎珞者。由等诸佛。不见美恶。皆得清净观喜悦乐。为庄严故。
第一依教趣求。可知。
第二见在城东下。见敬谘问。於中二。先睹见。后敬问。今初。城东见者。启明佛日故。处无忧林者。同佛回向。无爱憎故。无量商人等者。佛为商主。菩萨商人。法财外益。功归己故。后尔时善财下敬问。自称名者。声名久着。表重法器。冀有闻故。
第三时彼长者下。称赞授法。先称赞。后善男子我已下授法。於中二。先标名体。后释业用。今初。至一切处净菩萨行。明其用遍。无体已下彰其体胜。由无体故。无所不能。用不依体。加行无作。智无所住。故无不遍。二善男子云何下。明其业用。於中分二。先自征。后善男子我於下广释。释中。明至一切处广说法故。文中二。先举三千。后例十方。前中二。先说法。后令舍非法下。明说意。后如於此三千下。例十方中文亦分二。先法说。六趣之中皆三句者。初句总辨。次句明果。后句因故。后善男子我说如是下。说意。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谦己中。加庄严言。遍至净行即庄严故。
后二可知。
●第四师子频申比丘尼。寄至一切处回向。谓以大愿力。令其善根所成供等遍一切故。师子频申者。舒展自在无不至故。比丘尼者。纯净之慈令善遍故。国名无边际河者。遍至一切善流注故。羯陵迦者。昔云以义翻。为相斗战时。谓因斗胜而立城故。表此回向愿以信解广大威力无障[得-彳]智。令所修善无所不至。义同战时。
第一依教趣求。言胜光王舍施日光园者。尼之头陀。多在王园。藉外护故。表因实际发胜光明。令善遍於法界。园苑并皆即智。故有光名。
第二善财闻已下。见敬谘问。於中三。初见。次敬。后谘问。
△初中二。先见依。后见正。前中六。一无漏林树。无漏行法而建立故。各有所表。可意消息。二园中复有种种陂池下。八解泉流。八功德水者。轻冷软美净而不臭调适无患。三种种天宝妙庄严树下。敷法空座。而随法异为严不同。文中有三。一标。二列。三结。并显可知。四此大园中下。万行杂严。严事非一故。五尔时善财童子见此下。出其所因。由因胜故。严事难思。六三千大千下。明果用自在。不坏本相而广容故。
第二尔时善财见比丘尼下。见正报。於中四。一总明遍坐胜德显彰。二别明所遍演法各异。三总结多类闻法发心。四通显所因释成自在。
▲今初。有十四喻。喻其胜德。皆先法。后喻。婆楼那天者。即是水天。此天能满众生愿故。余可准思。
▲二或见处坐下。别明所遍演法各异。有三十处。大分为三。初十六处为天龙八部。次二为二乘。后十二处为诸菩萨。初中分二。前七为天。余为杂类。前中又二。初二色天。余五欲天。今初。初为净居天。说无尽法相解脱者。治彼那含求尽身智故。二为梵王说普门差别清净言音轮者。梵王普应。但及己众。广及三千。为说普门。则无所不应。初禅梵王。梵音清妙。但是世间。二禅已上。以光代音。并非净轮。今为说胜流法界言音。方为净妙。无不圆满。二有五天。明欲界天。一为他化令得出世净心超世自在。二为化乐妙法庄严。过化乐具。为庄严故。三见如来藏。旋转具足。过世喜足。四遍严法界不局时分。五释天耽欲。故偏厌离。后九明杂类。其四天王含在初三。意存八部故阙南方。一龙能通变。兴云曜电雨庄严故。二夜叉。性好飞空害众生故。三乾闼婆。能奏音乐生喜乐故。四阿修罗。善能幻术为庄严故。五迦楼罗。鼓扬大海怖诸龙故。六紧那罗。常与帝释奏法乐故。七摩睺罗伽。此多瞋毒生苦恼故。八人虽善器。多行不善。设行仁义。亦非胜故。九罗剎。多残害故。罗剎在人后者。欲合后二为人非人故。然其后三。多约对治。余多为人令其生善。随世便宜。令出世故。出世见理。皆第一义。
二有二法。为二乘。一声闻智劣威力弱故。二缘觉修福止满百劫。缘起智光未亡缘故。
三有十二法门。为菩萨。文分为三。初一地前。次十地上。后一等觉。今初。对前即是三乘。对后通於地前。通令寂照普顺学故。若约信乐。属於十信。此下十地摄前三贤。以后摄前。不同海幢以前摄后。若以信乐为信行地。则通地前。故三贤位名胜解行。亦名信地。未证如故。二为十地。即分十别。一初地菩萨。发十大愿。校量胜故。十愿为首。满足百万阿僧祇愿。故名为聚。二地离於悞犯垢故。三地寄世间修。修八定故。四地初寄出世。得无行无生行慧光故。五地十种平等。为七净心。净於心华。故晋经云净心华藏。藏者真俗互违。难合能合。包世出世诸谛智故。六地般若现前。光明遍照缘生等故。七地具定中方便慧有中殊胜行权实双行一切菩提分法。为庄严故。八地得无生忍。於三世间皆得自在。如月普应。能令十身互相作故。九地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力度偏增。具无[得-彳]智。善能说法。为庄严故。十地已断十障。已圆十度。已满三祇。皆轮义故。后有一法。为等觉者。无等觉名。有等觉义。一当十地后。二得金刚智。谓说金刚喻定。坏散尘习。获金刚身。为庄严故。既为等觉。明此善友。非下位矣。故所得法云一切智。言回向者。约寄位耳。上下善友。仿此可知。
▲第三尔时善财童子见如是等下。总结多类闻法发心。可知。
▲第四何以故此比丘尼下。总显所因。释成自在。於中二。一由能化具般若故。略列十门。以显无尽。各随力用。随别受名。皆以无得无住统之。并称般若波罗蜜。其普眼舍得等。即是般若之门。二此日光园下。由彼所化根已熟故。
△二时善财童子见师子频申下设敬。於中。初睹胜发心。次放光摄受。后正申敬仪。
△三白言下问法。
第三比丘尼言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先辨名体。后彰业用。前中三。初标名。以心分别一切法邪。故般若体在无分别。若去分别取无分别。名微细分别。此心亦寂。故名除灭。亦是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次善财言圣者下征。后比丘尼言下释。一念智性普照三世。无所遗故。由智性照。故无分别。无分别智顿照一切。非全无知。故无分别智。离於五相。一离无作意故。二离有寻伺地故。三离想受灭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离於真义异计度故。由离二五。故无分别。离初三四。照一切法。故以普照释无分别。其显示二字。梵本所无。其本性智光。是能照耳。故旧经中。所得法门名一切智。下推胜中亦存此名。由深细故。能令等觉亲承法音。二善财白言圣者此智光明境界云何下。辨业用。於中二。先问。后比丘尼言下答。於中二。一明通用。二明智用。前中亦二。先辨用所依。后正显业用。今初。谓由上智光入王三昧故。王三昧者。智论第八云。一切三昧皆入此中。故名为王。体即如如。如体本寂。真智契此。故名昧。由前法门知一切法。而显本智。即权实无[得-彳]。今以即权之实智。契即事之理故。一切三昧皆入其中。若涅盘经十四。二十五三昧。名三昧王。由此故能上来说法。广破诸有。后以得如是王三昧故下。正辨业用。可知。二善男子我见一切众生不分别众生相下。明其智用。故上名中。离细分别。亦即前通用。使无分别。为无障[得-彳]。智用自在。皆先标。后释。明触境了达而无分别。
第四谦推等。并可知。
●第五筏苏蜜多女。寄无尽功德藏回向。由回向力。能成无尽功德藏故。筏苏蜜多。此云天友。或云世友。亦名宝友。随世人天方便化故。世宝重故。国名险难者。逆行非道。下位凡小不能行故。上指后中。云聚落者。是依梵本。国顺旧经。城名宝庄严者。逆行顺世。能生无尽功德藏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教成益。先总后别。别成二种益。初句见实法益。由前闻实智故。余皆得权智益。由前三世差别智故。后渐渐下。趣求后位。於中四。一专心求见。二浅识致疑。三深智赞教。四依教往诣。今初可知。二城中有人不知下。浅识致疑。逆行难知故。而知善财心者。但睹外相故。亦彰求法位尚浅故。三其中有人先知此女下。深智赞教。先赞。后教。市廛北者。市者喧杂。北主於灭。灭喧杂故。自宅中住者。即毕竟空寂。谓在欲行禅。有大悲故。处染利他。有大智故。寂为自宅。约庇他舍。即用慈悲。四时善财下。依教往诣。
第二见其住宅下。见敬谘问。於中二。一睹见。二敬问。前中亦二。先见依报。毕竟空中无德不具。广显其严。后尔时善财见此女人下。见正报。於中。具有主伴德用。二尔时善财前诣下。敬问。
第三彼即告言下。授己法界。於中四。一标名。二业用。三明法门殊胜。四辨得法因缘。今初。离贪欲际者。凡夫染欲。处而无厌。二乘见欲。方便求离。菩萨了欲。性无可离。即是真道。故不断贪欲。亦不与俱。而得解脱。染而不染。名离欲际。无离离故。余见胜热。
第二我能随顺下。显业用。於中二。先身同类现。后善男子若有众生欲意所缠下。以法益生。有十三昧。皆随受欲所有便宜。得斯甚深难思三昧。
第三尔时善财童子白筏苏下。明法门殊胜。此一段经十二行半。旧经未有。文中分二。先问。后时女告言下答。前问意云。随世染欲汩乱清真。云何经言入一切智得最胜地。今释意云。欲为恶本。生死根原。犹障生天。况於大觉。故随好品云。譬如劫火。烧须弥山令尽无余。贪欲缠心。终不能生念佛之意。今将欲断之。必固纵之。先牵以欲钩。后煞欲狂象。以毒为药。岂不胜哉。文中四。一明欲能障道。二引事证成。三欲为过本。四结离之益。今初。从着至微。且障三乘。此约细欲。若粗重欲。障诸胜事。故上经云。障[得-彳]生天。下经言。为大过本。二五通仙人下。引事证成。略举三事。一五通仙人。即世尊本因。有骑项之辱。若郁头蓝弗。亦退五通。不言荷负。二天阿修罗常兴战伐者。修罗贪欲甘露。帝释贪其女色。为战伐原。事如常说。三十头罗剎焚烧南海楞伽大城者。未见经论。三藏云。是外典。梵本云。若为女色焚烧滨洲之所。十头罗剎楞伽大城。三或有诸王下。明欲为过本。赫宗周褒妙灭之。明明盛殷妲己绝之。亡国破家十有八九。非爱不生。故生死轮转。四是故菩萨下。结离之益。
第四善财童子白言圣者下。辨得法因缘。先问。后答。一宝钱施者。略有三意。一宝而能舍。故得离贪。二一钱至微。由菩提心。成斯自在。三由施佛是最胜田。故成胜报。即由主财田三轮俱胜。况胜而空寂。何果不招。
余三段可知(已下第十六经)。
●第六[鞥-合+(白-日+田)]瑟底罗居士。寄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事理无违。皆入等理故。[鞥-合+(白-日+田)]瑟底罗。昔云缠裹。新云紧合。并义当包摄。谓塔中包摄一切佛故。摄诸善根。入等理故。晋经名首婆波罗。此云妙善。供养佛塔善最妙故。城名净达彼岸者。无一善根不净障[得-彳]。到究竟故。常供养佛塔者。善根中最故。未详何缘偏供此塔。人云塔中空有栴檀之座。为欲普供无尽佛故。亦有是理。然下经云。我开栴檀座如来塔时。则知定是依佛得名。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念前友教。后趣求后友。今初。昔阙此段十二行经。文中初句总。后观彼菩萨下别。别有十三昧。即前友所说。如次当之。一即来诣我所三昧。二暂见三昧。三与语三昧。四执手三昧。五升座三昧。六暂观三昧。七见频申三昧。八见目瞬三昧。九抱持三昧。十唼吻三昧。念一切智。属前总结。后渐次下趣后可知。
第二诣居士宅下。见敬谘问。
第三居士告言下。授己法界。於中四。一标名。二显体。三释疑。四业用。今初不般涅盘际者。般者入也。穷诸如来不入涅盘之实际故。故出现品云。如实际涅盘如来涅盘亦如是。楞伽云。一切无涅盘。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一切悉皆离。亦其义矣。二善男子我不生心言下。显体。若有心於涅盘。则有觉所觉。安契涅盘之际。无心於出入。故心契实际。知佛永常。三唯除下释疑。疑云。三世如来皆入涅盘。何得言无。释云。调伏众生而示现耳。今云不涅盘者。略有三意。一示灭妙存故。出现经云。譬如火大於一切世间。能作火事。或时一处其火息灭。岂一切处火皆灭耶。如来涅盘亦尔。於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於一世界。能事已毕。示入涅盘。岂一切世界皆悉灭度。二真身常湛故。故出现品云。如来不为诸菩萨说诸如来究竟涅盘。亦不为彼示现其事。何以故。欲令一切菩萨见一切如来常住其前皆如现在故。以大涅盘具圆三德摩诃般若解脱法身。故说身常则涅盘常矣。三深契般若。无想着故。故此经云。我不生心。出现品云。亦不起二不二想。何以故。菩萨永离一切诸想着故。斯则远离觉所觉。一亡二想不二亦亡。玄之又玄矣。四善男子我开彼栴檀座下。显业用。於中二。先总明体用。后问答境界。今初。体即三昧名佛种无尽者。种即种姓。以无性为性故。法华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法性之种。随缘成佛。法性无尽。佛岂有穷。故应若击水成文。随击随生。文终不尽。况於水体耶。若万法依空。虽乾坤倒覆。而虚空湛然。故即化身。便是常身法身。十身圆融。安可尽矣。后善财白言下。问答境界。先问。后答。答中二。先明过去。后如是未来下。例现未。并可知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推胜中。长者虽知三世不灭。未能一念而知及能所平等。
第五善男子於此南方下。诣示后友。文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大悲尊重故。加此赞美。海上有山者。即南印度之南。表大悲随顺。入生死海。住涅盘山。亦处大悲海。不为爱见之所溺故。
第六时善财下。礼辞。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六
猜你喜欢 虚舟省禅师诗集·虚舟普度 卷第二十一·志磐 所行藏经·佚名 第四十五則 趙州一領布衫·胡兰成 目次·其白德富 天宁楷禅师·惠洪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一卷·龙树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一卷·马鸣 宗镜录卷第一百·延寿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朱棣 中日佛法之异点·太虚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三·玄奘 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佚名 第三十一則 麻谷振錫遶床·胡兰成 第十二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