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通例(例者略也类也举略以知类也)

佛祖统纪通例(例者略也类也举略以知类也)释本纪

释迦如来。最初得佛之后。大悲利物。未来不息。以故果后示权。数数出世。莫可以三际求其始终。况于十方国土。唱生唱灭。处处不同。岂当于此南洲一方毕其能事。然今所录。但于此方。特举垂教之要会。而通之则十方不离当处。三世秖在一心。尚何有所异同者哉。今约如来在凡因行至今出兴为大法王。明本迹。叙圣源。列大小八相。分顿渐二始。经历五时。铺陈一化。作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四卷。自大迦叶下至师子尊者。皆能仰承佛记。传弘大法。谓之金口祖承。依付法藏。作西土二十四祖纪一卷。

自北齐始开龙树之道。至于天台大弘法华。章安集为论疏。荆溪制记申明。禀承教观。实居震旦。是谓今师祖承。作东土九祖纪二卷。自邃法师嗣荆溪之业。师师相承。历晚唐五代。暨我本朝。教法散而复合。仰惟四明法智。用能中兴天台一家教观之道。同功列祖。作兴道法师下八祖纪一卷。上稽释迦示生之日。下距法智息化之年。一佛二十九祖。起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至宋仁宗天圣六年戊辰。合二千二年。通为本纪。以系正统。如世帝王正宝位而传大业。

释世家

自南岳旁出照禅师下至慈云诸师。皆传教明宗。分镫照世。与正统诸祖。相为辉映。作诸祖世家二卷。

释列传

自四明诸嗣最显著者十余师。子孙有继者唯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为光。盛守家法。御外侮。人能弘道。作诸师列传十一卷。背宗破祖。失其宗绪者三数人。作杂传一卷。有功教门。事远失记者。作未详承嗣传一卷。

释表

考诸祖之授受。叙弈世之禀承。欲观千古。必审今日。为明北齐下至法智述正统之有来。作历代传教表。为明释迦列祖下至今时诸师。示传镫之无尽。作佛祖世系表共二卷。

释志

并陈文藻。交赞佛乘。各出义章。发挥祖业。斯固法门之盛烈。作山家教典志一卷。

人理教行。具足成就。由五浊以登九品者。唯念佛三昧之道为能尔。末代机宜。始自庐阜。作净土立教志三卷。

达磨贤首慈恩灌顶南山诸师。皆一代之伟。特虽共明此道。而各专一门。区别群宗。作诸宗立教志一卷。

观千佛绍隆。则知无尽之镫。即一洲纵广。则识无边之土。为隘俗无闻者。作三世出兴志三界名体志。凡三卷。

香镫供养之具。礼诵歌呗之容。是盖缘因加行之正辙。为但理之人。成就佛事。作法门光显志一卷。

大法东流。圣贤继世。所以住持三宝不令断绝。然历年既久。或兴或废。此盖世事无常之变。于此道何成何亏邪。考古及今具列行事。用见法运通塞之相。至若儒宗道流世间之教。虽随时而抑扬。而其事迹。莫不昭然可训可戒。作法运通塞志十五卷。

法运通塞。事变纭纭。系于编年。莫明始末。为通练古今欲求类知者。作历代会要志四卷。

大儒高释。有能以文字铺张大道为法门之标表者。是不可不略录也作名文光教志二卷。

叙古制

徽宗政和间。吴兴颖师。始撰宗元录。述天台一宗授受之事。自北齐至本朝元祐。为之图以系道统。于是教门宗祖始粲然有所考矣。宁宗庆元中。铠庵吴克己。因颖录增广之。名曰释门正统。未及行而亡。嘉定间。镜庵迁法师。复取颖本及铠庵新图。重加诠次。增立新传六十余人。名宗源录。

理宗嘉熙初。钱唐良渚鉴法师。取吴本。放史法。为本纪。世家。列传。载记。诸志。仍旧名曰释门正统。然镜庵则有不立体统之失。良渚则有名位颠错之缪。至于文繁语鄙事缓义乖。则皆有之。而题称释门。尤为疏阔。要之草创。讨论。修饰。润色。非可以求备于一人也。明今述。

今之所述。盖是用宗源录释门正统。参对文义。且删且补。而复取大藏经典。教门疏记。儒宗史籍。诸家传录之辞。及琇师隆兴统纪。修师释氏通纪。用助援引。依史氏法。为四佛纪。四祖纪。二世家。十一列传。一杂传。一未详承嗣传。二表。三十志。成一家之全书。至若一传之后。赞以述德。一事之下。论以释疑。及文有援古事有余义。则必兼注于下。俾览者之易领云(若据此中并前释列传文。则知诸师列传原有十一卷。本纪既遗其文。唯以十卷为数)。

用三例

近世诸师。立传之法。当用三例。一曰观行修明。二曰讲训有旨。三曰著书明宗。非此三例滥矣。至于经理法事旁赞教门者。又将录之。俾后人有所怀仰。若夫搢绅名贤儒生居士。能知此道者。非有宿熏之功。畴克至是。以故时有所取云。释题义。

佛祖者何。本教主而系诸祖也。统纪者何。通理佛祖授受之事也(史记功臣表云。要以成功为统纪。汉高祖纪。颜师古注曰。纪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本纪者何。始释迦终法智。一佛二十九祖。所以纪传教之正统也。世家者何。世守家业。以辅相祖道者也。列传者何。载历代诸师之言行。俾有继于祖道也。表者。所以表示传教之有时禀法之有绪也。志者。所以记其事也。若山家教典。若诸宗立教。若净土往生。若世界成毁。若法门光显。若法运通塞。若会要以通古今。若述文以光大教。皆于志有考云。

释师名

列诸师之名。考其例有八。或从国号。如北齐高丽。或从山名。如南岳天台。或从师号。如智者法智。或从生地。如章安仙城。或从寺名。如法华天宫。或从自号。如草堂息庵。或从郡名。如钱唐四明。或从著书之名。如扶宗宪章。近世多以自号行。虽称名之不一。而所以名乎其人。则各得其实也。

息众疑

此书之作。或因旧文以删修。或集诸文以补足。或取师友之论著。或考碑碣之撰述。不复一一注所出者。修史之法当若是也。其间关涉稍众者。则必时时有所引证。不得已耳。又此书所用。藏典教文。非儒生居士之所可易解。有能字字句句。研究其义。以所疑难。质诸沙门。则精义入神。然后可以知佛。若轻心疾读。不究所归。斯何益于人哉。又世之为儒者。好举韩欧排佛之论。而不知二公末年终合于释氏之道。今人有能少抑盛气。尽观此书反覆详味。则知韩欧之立言皆阳挤阴助之意也。

释引文 大藏经典

  ·法华经

  ·华严经

  ·维摩经

  ·涅槃经

  ·瑞应经

  ·梵网经

  ·楼炭经

  ·药王经

  ·普耀经

  ·善权经

  ·大权经

  ·贤愚经

  ·提谓经

  ·楞伽经

  ·大集经

  ·遗教经

  ·因果经

  ·无量义经

  ·大般若经

  ·付法藏经

  ·法灭尽经

  ·大方便经

  ·十二游经

  ·佛本行经

  ·未曾有经

  ·杂宝藏经

  ·中本起经

  ·首楞严经

  ·法句喻经

  ·阿育王经

  ·八关斋经

  ·长阿含经

  ·杂阿含经

  ·妙法华经

  ·普贤行法经

  ·菩萨处胎经

  ·菩萨本行经

  ·优婆塞戒经

  ·增一阿含经

  ·分别功德经

  ·思益梵天经

  ·殃掘摩罗经

  ·净饭泥洹经

  ·升忉利天经

  ·观佛三昧经

  ·胜鬘师子经

  ·像法决疑经

  ·佛母泥洹经

  ·摩耶夫人经

  ·仁王般若经

  ·文殊般若经

  ·昙无德律

  ·十诵律

  ·四分律

  ·僧祇律

  ·弥沙塞律

  ·善见律

  ·五分律

  ·大智度论

  ·新婆沙论

  ·大庄严论

  ·萨婆多论

  ·俱舍论

  ·起信论

  ·佛道论衡

  ·译经图记

  ·梁高僧传

  ·唐高僧传

  ·宋高僧传

  ·弘明集

  ·释迦谱

  ·西域记

天台教文

  ·法华文句

  ·妙乐

  ·法华妙玄

  ·释签

  ·心观论

  ·辅行

  ·涅槃玄义

  ·观音别行

  ·法界次第

  ·四教义

  ·南岳愿文

  ·智者别传

  ·二师口义

  ·四教义

  ·国清百录

  ·宝云振祖集

  ·四明教行录

  ·天竺别集

  ·草庵遗事

  ·翻译名义

  ·九祖略传

释门诸书

  ·周书异记

  ·庐山集

  ·国清碑

  ·玉泉碑

  ·十八贤传

  ·僧镜录

  ·关王祠堂记

  ·净土往生传

  ·法华显应录

  ·般若感验录

  ·观音感应录

  ·天人感通传

  ·僧史略

  ·林间录

  ·僧宝传

  ·护法论

  ·景德传灯录

  ·普灯录

  ·大慧武库

  ·湘山野录

  ·欧阳外传

  ·石门文字禅

  ·育王舍利传

  ·禅门宝训

儒宗诸书

  ·孔子家语

  ·论语

  ·礼记

  ·孟子

  ·荀子

  ·杨子

  ·史记

  ·西汉书

  ·东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南北史

  ·唐书

  ·五代史

  ·稽古录

  ·续稽古录

  ·国朝会要

  ·皇朝类苑

  ·皇朝龙飞记

  ·本朝通鉴

  ·皇朝景[企-止+丙]录

  ·韩昌黎文

  ·柳子厚文

  ·白氏长庆集

  ·颜氏家训

  ·酉阳杂俎

  ·宣室志

  ·杨文公谈苑

  ·广陵志

  ·蔡氏丛谈

  ·钱氏洞微志

  ·东坡文集

  ·王氏小畜集

  ·鲁直文集

  ·太平广记

  ·东坡指掌图

  ·六一居士集

  ·夷坚志

  ·洪容斋随笔

  ·曾氏独醒志

  ·东都事略

道门诸书

  ·老子

  ·列子

  ·庄子

  ·老子内传

  ·老君实录

  ·玄妙内篇

  ·汉武内传

  ·洞冥记

  ·十洲记

  ·云笈七签

  ·天师家传

  ·刘向列仙传

  ·葛洪神仙传

  ·续仙传

  ·集仙传

  ·仙苑遗事

  ·皇甫高士传

  ·真诰

  ·悟真篇

  ·林灵素传

修书诸贤

  ·元颖法师。吴兴人。政和间。居智者院。撰宗元录(有传)

 ·吴克己。婺女浦江人。号铠庵。嘉定间。撰释门正统(有传)

 ·志昭法师铠庵之侄。居婺女左溪。撰释迦谱历代宗承图(见铠庵传)

 ·景迁法师。余姚人。受业东山广教。号镜庵。嘉定间。住天竺灵山。撰宗源录。增多吴本六十余传

  ·宗鉴法师。钱塘良渚人。嘉熙初。居仁寿张寺。续铠庵释门正统。为本纪。世家。列传。诸志。载记。

修书旁引

祖琇。隆兴初。居龙门。撰佛运统纪。放左氏。寓褒贬法。兼述篡弑反叛灾异之事。永嘉薛洽。叙释迦谱云。琇师统纪。多附小机所见。学最上乘者。尚深病之。

德修。淳熙间。居金华。撰释氏通纪。其纪释迦。则附以慈恩三时之教。一代化事。最为疏略。又以五运图。石柱铭。三宝录。言佛生皆不同。糅杂于佛纪正文。甚失撰述之体。其叙时事。与琇本互有出入。而徒取乎冗长之辞也。

佛祖统纪通例(终)

猜你喜欢
  卷之二十一·纪荫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欧阳竟无
  六菩萨亦当诵持经·佚名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佚名
  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卷第二·佚名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五卷·龙树
  慈悲道场忏法 第四卷·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三卷·李通玄
  宗镜录卷第四十九·延寿
  目录·佚名
  卷九·佚名
  卷第二·佚名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佚名
  指月录卷之三十二·瞿汝稷
  牧雲和尚七會餘錄卷之六·牧云通门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七出 逢舟·孔尚任

    ◎乙酉二月〖水底鱼〗(净扮苏昆生背包裹骑驴急上)戎马纷纷,烟尘一望昏;魂惊心震,长亭连远村。(丑扮执鞭人赶呼介)客官慢走,你看黄河堤上,逃兵乱跑,不要被他夺了驴去。(净不听,急走介)(杂扮乱兵三人迎上)弃甲掠盾,抱头如鼠奔;无暇笑哂,大

  • 第廿四折 东窗画柑·冯梦龙

    【南吕引生查子】[净便服上]心与大金和,谁不同声和?堪恨那狂阻,怎捺心头火!叫小厮,把小门开了。[杂应开门介][净]掩上了门,你自去,我要静坐一回。一应大小事情,不许通报。[杂应下][净]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毒多无用处,却也费踌躇。自

  • 御定曲谱卷六·王奕清

    【南正宫大石调】正宫引子燕归梁十载圜扉信未通【韵】今日里【句】谢恩隆【韵】若防哀念赐寛容【韵】当结草【句】报无穷【韵 拜月亭】【换头第一句当用平平上去平平上十字若字可用平声哀字可用仄声 攷九宫谱定此曲

  • 列传第七十五 李常赵崔齐卢·欧阳修

    李揆,字端卿,系出陇西,为冠族,去客荥阳。祖玄道,为文学馆学士。父成裕,秘书监。揆性警敏,善文章。开元末,擢进士第,补陈留尉。献书阙下,试中书,迁右拾遗,再转起居郎,知宗子表疏,以考功郎中知制诰。扈狩剑南,拜中书舍人。乾元二年,宗室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一·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二十年岁次庚午 金海陵炀主亮天德二年春正月甲申金国贺正旦国信副使西上合门使刘箴辞行国信使殿前右副都点检完颜兖以病不能入见命医官赵琦送至境上金主亮亦遣天使趣之兖归至北廷而卒此据苗耀神麓记

  • 卷四·王世贞

    ○勋臣历三公勋臣以太师为极,凡八人:若李韩公善长、张英公辅,不为太傅、太保;朱保公永、张英公懋、张昌公鹤龄、徐定公光祚,不为太保,以躐加故也。独翊国公郭勋初加太保,再加兼太子太傅,三加太傅,四加兼太子太师,五加太师。成国

  • 卷之七百四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纪昀

    职官略 【二】唐五代宋官制下○唐五代宋官制下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司天监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步军环卫官△御史台御史大夫 【唐

  • 卷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十九 【起丁未周赧王元年○止甲寅秦庄襄王三年】凡六十八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周自赧王五十九年献地於秦通监即以秦继周统纲且仍分注之何哉六国未平秦犹不得称正统也今遵纲目无

  • 卷十·长孙无忌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疏义卷十唐 长孙无忌等 撰职制中【凢一十九条】制书误辄改定诸制书有误不即奏闻辄改定者杖八十官文书误不请官司而改定者笞四十知误不奏请而行者亦如之辄饰文者各加二等疏义曰制书有误谓防意参差或

  • 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司马迁

    张耳者,大梁人也。【索隐】:臣瓚云:“今陈留大梁城是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张耳尝亡命【索隐】:晋灼曰:“命者,名也。谓脱名籍而逃。”崔浩曰:“亡,无也。命,名也。逃匿则削除名籍,故以逃为亡命。”游外黄。【索隐】:

  • 礼记训义择言引·江永

    礼记一书裁自小戴马融附益之凡四十九篇虽精粗兼载纯驳不一先王遗制圣贤格言往往赖之而存而读者病其剿取残编断简杂乱无次临川吴氏别为删定大学中庸不厕礼篇投壶奔丧列为礼之正经冠昏饮射燕聘六义别辑为传以附经此外存

  • 卷十二·黄伦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精义卷十二     宋 黄伦 撰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无垢曰此又言导川之事也夫导山之首尾既已具于前则导水之首尾亦岂可阙哉盖禹不特为当世计盖欲使万世知山川首尾如此在山则不可絶其地脉在

  • 卷六十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六十四燕义燕义者记君臣之燕饮明上下之相尊仪礼有燕礼而此释其义仪礼目录云诸侯无事若卿大夫有勤劳之功与羣臣燕饮以乐之勤劳谓征伐聘问诗曰吉甫燕喜是也臣有王事之劳亦燕之故燕礼记曰若有

  • 原序·周梦颜

      辛酉季夏,余与周君纳凉于荷亭之畔,握手论心,盱衡今古,因及福善祸淫之理。周君喟然长吁而作曰:“色欲之惑人,甚矣哉!贤智犹或不免,况其他乎?”余低回良久,窃思劝人于一时,不如劝人于千古,爰以编辑是书为请。周君曰:&l

  • 第七卷·佚名

    地狱品之三◎又彼比丘。知业果报。次复观察合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彼处名为朱诛朱诛。是合地狱第八别处。杀生偷盗邪行乐行多作。堕合地狱朱诛朱诛。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若人杀生偷盗邪行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四·智顗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法慎记弟子灌顶再治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第六之四(内方便下分明验恶根性)第二明验恶根性中。即有四意。一先明烦恼数量。二次明恶根性发。三立对治法。四结成悉檀广摄佛法。今释第一烦恼数量。烦恼

  • 芥隐笔记·龚颐正

    一卷。南宋龚颐正撰。龚颐正字养正,本名惇颐,因避光宗讳改。和州历阳 (今安徽和县) 人,一说处州遂昌 (今属浙江) 人。龚颐正以学问文章知名当世,曾著 《元祐党籍列传谱述》 淳熙中,为史院编辑《四朝国史》,后授和州文学。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