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人 生 学 序

──按劳分配之哲学问题──

阎百川先生之在山西,关于国民党训政时期所要做未能做之地方自治,似乎在十六七年前早就做过了,然未有稳固基础及显著成绩,则因国际及国内潮流的牵荡,亦因所施多未切于人民生活所需要──例受小学教育的,过后仍种田数年,即完全忘却了,等于浪费──,故不能同于有根的植物一般自趋生长。今以讲求防共方法而研究出“按劳分配”及“物产证券”“土地村有”等要义,然其学说皆从按劳分配而演出,故今就是略论之。

近世对于社会经济,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与“各尽所能各取所值”之两派学说。取所需,是共产党及无政府的主张;取所值,即阎氏所谓按劳分配,亦谓之“资──生产的资本──公有”、“产──消费的物产──私有”。阎氏以此制最合公道人情。所谓公道者,即劳动与享受相当之谓,劳动少者少享受,劳动多者多享受,以劳动定享受,以享受励劳动,是即合乎公道也。人情者,人心之所同然也。如劳动上之“好逸恶劳”,享受上之“好多恶少,好美恶劣”;处事定制,以其所好之多与美,以励其所恶之劳,即合乎人情也。其谓‘“按需分配”──即主各取所需之共产党等──是以生产工具给劳动者,固然十分不喜欢;“按劳分配”,使劳动者十分喜欢处同,而劳动结果全归劳动者所有,无一分不喜欢’,可为其攻击共产制之最有力处。

但其哲理之精粹处,乃在‘人生非劳动不能达享受之目的,制度为限制欲享受而不欲劳动者,应使享受与劳动合一。故按劳分配属于政治范围,而分配制度之极则,只是按劳分配。若按需分配,便使享受与劳动分离,则劳动之目的,非为享受而生产,非“不藏己不为己”者,不能是超乎本能人情之上而为公为人的。为公为人是理的表现,为己为私是欲的表现,在人行为上有公私,在内心上必有理欲,社会上可行的是公道,不可任的是私,人心上可启的是理,不可纵的是欲,用本身的理以擒本身的欲是德行,用大家的理以擒大家的欲是政治。定制度只能收政治的效果,不能收道德的效果,纵令人人人情优化,事实上竟可按需分配,而定制度亦只能定按劳分配,而以优化人情属教学德行,不属政制’。

其说先分为公为人之理与为私为己之欲,于理又分顺成环境的子理──后天而奉天时──,与改造环境的母理──先天而天不违──。子理是人与物关系上表现的,是什么能什么、就要什么,如饿了该吃饭。母理是人与人关系上表现的,该什么能什么、才可什么,如“蹴尔而予之,乞人勿屑”。似乎子理是顺成欲的,母理是节制欲的。据此、自应比以“环境决定意志”之唯物史观高一筹。

然阎氏对于“用本身的理以擒本身的欲”之德行教学,似稍欠注重。盖“人与物”、“人与人”之事上,更有“人与自”之一事。人生大事,莫过于将自身人格优化,非此则仍未发展人类高等的精神,不过可平平庸庸的混度一生而已。吾意人以经济生存,政治平安,教化进善,必能进善而后有人生之价值。阎氏谓“知行合一的政治教学与政治制度不可分开,优化人情的教学必与政治分开”,亦甚有理。故政制中所施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大抵为资生学术,是与政治应合一者。由此应将“优化人情”之职能付之宗教,而与政治平等提倡。

宗教之独能适今后人类的理智而最有优化人情的力量者,莫过儒之与佛;以儒而切近优化人生,极至乎不藏己不为己之大同社会;以佛而深圆优化人情,极至乎证无我而契一切法缘生实相,其精义略备王君恩洋所著人生学。近之当道者,虽高至阎氏,亦犹未能重视此优化人情之要旨,故今特为表而出之──王君属序人生学,拟即以此篇充之。(见海刊十七卷五期)

(附注) 原题“按劳分配之哲学问题”。


猜你喜欢
  大般涅槃经 第七卷·佚名
  佛说咒目经·佚名
  卷之二·牧云通门
  卷二十四·性音
  五方便念佛门·智顗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三·佚名
  卷第二十·道原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一·行秀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一·澄观
  卷三·佚名
  净名玄论卷第八(会处下)·吉藏
  法华义疏卷第九·吉藏
  卷第四十五·霁仑超永
  卷三百一十九·佚名
  卷七十七(後秦三藏鸠摩罗什译)·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十六·陈焯

    <集部,总集类,宋元诗会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八十六兵部主事陈焯编成廷珪【字原常广陵人元统至正间隐居不仕四方士之过淮东者必主其家所与游多至尊显以廷珪性甘隐退亦遂无荐用之者生平读书好古尤工於诗临川危素序其

  • 乌鲁木齐杂诗·纪昀

    一山围芳草翠烟平,迢递新城接旧城。行到丛祠歌舞榭,绿氍毹上看棋枰。▲城旧卜东山之麓,观御史议,移今处以近水泉,故地势颇卑。登城北关帝庙剧楼,城市皆俯视历历。【注】《如是我闻》: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

  • 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司马迁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

  • 卷四百五十二·列传第二百一十一·忠义七·脱脱

        ◎忠义七   ○高敏景思忠王奇 蒋兴祖 郭浒 朱友恭附 吴革李翼 赵士嶐 陈淬 黄友 郝仲连 刘惟辅 高子孺 韩青附 牛皓 魏彦明刘士英 翟兴 朱跸 龚楫 李亘 凌唐佐 杨粹中 强霓 郭僎 司马梦求林空斋黄介

  • 卷之三百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郭企忠传·脱脱

    郭企忠,字元弼,唐朝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代。郭氏从郭子仪到郭承勋,都节制镇守北方。唐朝末年,郭承勋归入辽国,子孙继续做天德军节度使,到郭昌金时降为副使。郭企忠幼年父亲去世,他尽心侍奉母亲。郭企忠十三岁时,母亲也死了,他像成

  • 奏谳书二·佚名

    原文:十一年八月甲申朔丙戌,江陵丞驁敢讞之。三月己巳大夫祿辭曰:六年二月中買婢媚士五點所,價錢萬六千,迺三月丁巳亡,求得媚,媚曰:不當為婢。.媚曰:故點婢,楚時去亡,降為漢,不書名數,點得媚,占數復婢媚,賣祿所,自當不當復受婢,即去亡,它

  • 明鉴易知录卷十四·吴楚材

    明纪怀宗端皇帝编 己卯,十二年,春正月,我大清兵克济南,德王被执。诏逮山东巡抚颜继祖下狱论死。编 二月,大清兵北旋。编 巡抚河南常道立削籍,以李仙风为河南巡抚。编 以司礼太盛崔琳清理两浙盐课赋税。编 逮河南总兵张

  • 闻兰亭·佚名

    闻兰亭先生小传闻先生兰亭江苏武进人也幼读书有宿慧洞观大义以世谛文字不屑学去而为商业绵纱能周知世界大势有远大之眼光以上海一埠为华洋交易之中心须有平亭市价之机关方足以调剂商情平准货价先是日人有上海取引所之

  • 卷二十二 论语四·黎靖德

      ◎学而篇下   △慎终追远章   "慎终追远",伊川云:"不止为丧祭。"推之是如此,但本意只是为丧祭。   王问:"伊川谓:'不止丧祭。'此说如何?"曰:"指事而言,恐曾子当初只是说丧祭。推此意,则每事都要存这些子。"〔雉〕  

  • 致驻日德使书·太虚

    大德国驻日公使台鉴:迳启者:衲于去年十一月间赴东京佛教大会,得与贵使握手言欢,并承招待殷勤,感谢奚似!承示他日衲赴美宣传佛教时,可绕道欧洲,先往贵国一游;并承慨允致函驻华公使,为之介绍,感何可言!想此项函件,刻下早经发出。如蒙

  • 华严经旨归·法藏

    唐京兆西崇福寺沙门法藏述夫以。主教圆通尽虚空于尘刹。帝珠方广揽法界于毫端。无碍镕融卢舍那之妙境。有崖斯泯普贤眼之玄鉴。浩汗微言实叵寻其旨趣。宏深法海尤罕测于宗源。今略举大纲开兹十义。撮其机要称曰旨归。

  •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四·怀感

    西都千福寺大德怀感撰问曰。法华经说。谤斯经者。常生难处。永不见佛众圣中尊。如何此经谤法之人得生西方。见佛闻法。永离众苦。若尔如何常生难处。释曰。观经言。如此愚人无恶不造。经历地狱受苦无穷。下言。念佛十

  • 卷第二·函昰

    天然是禅师语录卷第二嗣法门人今辩重编小参元旦。小参。云。新年头佛法有一人道得。祇是无舌。一人有舌却又道不得。且道者两人那个是亲。那个是疏。皂白得出。分付钵袋子。小参。满口道出。满口道不出。满口道出总没

  • 三四郎·夏目漱石

    中篇小说。作者【日本】夏目漱石。1908年9月—12月连载于《朝日新闻》,1909年5月由春阳堂出版单行本。为作者中期创作的 “爱情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说描写从九州到东京上大学的农村青年三四郎,在城市文明的熏陶下,产

  • 太上老君开天经·佚名

    太上老君开天经,简称《开天经》。南北朝道教经典。《广弘明集》卷十二载《决对傅奕废佛僧事》称:「开天经张泮所造」,即此书。今本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云笈七签》卷二亦收录。经文论述太上老君创造宇宙天地万物及

  • 满洲实录·佚名

    清初官修编年体史书。8卷,插图80余幅。用满、蒙、汉3种文字书写。一说成书于后金天聪九年(1635)。内容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大致相同,流传的汉文本与《皇清开国方略》基本一致,说明乾隆年间改写过。乾隆四十六年(1781)

  • 观总相论颂·陈那

    观总相论颂(十一偈)陈那菩萨造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