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词

──十七年四月作──

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中,向来代表佛教的中国佛教僧寺,自然也有革除以前在帝制环境中所养成流传下来的染习;而建设“原本释迦佛遗教,且适合现时中国环境的新生命”之必要!此予二十年来迄今以至将来犹继续不已之运动也。然自余在武昌创办佛学院以来,各处仿办的佛学院,以至现今的闽南佛学院,直接间接从余学习的学生,固然有一部分能趋入现代佛教之正轨者;然有一部分则退流腐习中;亦有一部分则唯知努力“俗化”,而发生许多幼稚病。退流腐习中者,今且不理他。其努力“俗化”的犯幼稚病者,恰犹国民革命中羼杂了“共产党的理论和方法”一般危险。此则非速速加以清除不可!

中国佛教革命的宗旨:

一、要革除的方面:甲、为从前中国君相利用为神道设教以愚民的迷信;乙、为习染从前中国家族制度所养成的剃派法派,将僧产变为各家师徒私相授受的遗传制度。

二、要革改的方面;甲、为改变从前中国在儒家专化下,真佛教僧但为遁世高隐的态度;而改正为一面精进修习三增上学,一面广行化导民众及利济民众。乙、为改变从前中国僧众在君相及愚民的要求与供养中,专顾脱死问题及服务鬼神的态度;而改正为服务人群,及兼顾资生问题的态度。

三、要建设的方面;甲、中国从前儒化的地位,今三民主义者若能提取中国民族五千年文化及现世界科学文化的精华建立三民主义的文化,则将取而代之;故佛教亦当依此,而连接以大乘十信位的菩萨行,而建设由人而菩萨而佛的人生佛教。乙、以大乘的人生佛教精神,整理原来的僧寺,而建设适应现时中国环境的佛教僧伽制。丙、宣传大乘的人生佛教以吸收新的信佛民众,及开化旧的信佛民众,团结组织起来,而建设适应现时中国环境的佛教信众制。丁、昌明大乘的人生佛教于中国的全民众,使农工商学军政教艺各群众皆融洽于佛教的十善风化,养成中华国族为十善文化的国俗;扩充至全人世成为十善文化的人世。

故中国的佛教革命,是为建设而革命的,非为破坏而革命的。在革除革改中,虽难免有相当之破坏,然中山先生说的好:革命中的建设易而破坏难。以为建设而不得已行破坏,极须慎重思择。一、要认清破坏的目标;二、要选用破坏的手段;三、要善知破坏的步骤。若一错误则莫能挽救,而噬脐无及矣。

由中国革命,推及世界革命的国民革命,有三民主义;由国民佛化,推及人世佛化的佛教革命,亦有三佛主义。今说于此:

甲、佛僧主义  中国的佛教,由僧寺代表了二千年。则中国佛教的僧寺,内有二千年历史为背景,外有现代全国全世界的环境为背景。以此中国的佛教革命,决不能抛弃了有二千年历史为背景的僧寺。若抛弃了僧寺以言广泛的学术化的社会化的佛教革命,则如抛弃了民族主义,而言世界革命一样的危险。有些犯幼稚病的革命僧,欲纂夺了僧寺以俗化成普通的民众;则如中国的共产党,欲纂夺了求中国民族自由平等的国民革命,为第三国际阶级革命一般的愚蠢而错误。然中国今日的佛教僧寺,更有三千年前印度的佛教史背景,与二三千年来流行各国各民族间佛教史的背景,及现代全国全世界社会情形的背景;必须弃短取长,适应时机,乃可以求其生存发达,故亦不能保守二千年来历史沿嬗而不变。

以此、余十年前曾有整理僧制论之发表,去年又有僧制今论之发表──此二论,日本曾翻译,谓足资日本佛教组织之参考──。以此革命僧所应取的方法:一、联合同志成立为有主义有组织有纪律的革命僧团。二、全力拥护二千年遗留下来的僧寺财产。三、革除以剃派、法派占夺十方僧寺财产,作为子孙私产的传承制。四、怜愍一般藉愚民迷信以服务鬼神为生活的无识僧众,灌输以佛教及国民的常识;渐渐改良为共营资生事业及服务人群的生活。五、铲除一般藉剃派、法派传承制以霸占僧产而自私自利的大小寺院住持,及大寺中助纣为虐的首领职事。六、尊敬及拥护能改剃派、法派传承制为选贤制,及办学校教育青年僧,与作利济社会事业的菩萨僧──例南山寺、开元寺的转道,及南普陀的转逢与会泉──。七、收回少数住持所霸占为私产的僧产,取来支配为教育青年僧及改良一般愚僧的生活,与作利济社会慈善事业等之费用。八、尊敬表扬一般澹泊清高而勤持戒律或精修禅定及深研慧学的有德僧;并劝发其护宣正法、觉世济人的菩萨行。九、警告不能或不愿遵行僧律的僧众自动还俗──僧的制服,虽可以时地而不同,然必异齐民;不愿穿僧服,当可还俗──。十、驱逐绝对不能遵行僧律,且强在僧中肆行反动的恶僧,迫令还俗。此之十条虽简单,而整理僧制论与僧制今论之纲领,具于此矣。最根本者,为革命僧团之能有健全组织。

乙、佛化主义  十年前余草整理僧制论,同时即草有佛教正信会组织大纲──稿失去──。而现今各种的佛学会、居士林、佛化新青年会等,皆此中的支流,二十年来,与杨仁山老居士等所大声疾呼以扩大佛教的范围者。即佛教的会众中,“僧众”虽占重要的位置,然佛教的广大会众,实不限于僧众。而尤须以可能普收全国民全世人为会众的“信众”作依托。旧来以充君相的愚民工具,而赖国王、大臣保护的传习,在此时之国民与人世的环境中,实在已不能适存了。故必须由真正了解佛教,及热心拥护宣传佛教的菩萨居士,成立敬佛法僧、信业果报、正身语意、淑家国世而有组织有纪律的信众团体:一、辅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扫除帝制时代传统下来的愚民鬼神迷信;提高及改正一般人民的思想,使于佛教有大体的真认识,而成为正智的信仰。二、辅助革命僧,以铲除霸僧产为私产及破坏僧律的恶僧;并改良一般愚僧的生活。三、尊敬及拥护有德的菩萨僧,以为僧众模范及人天师表。四、整理及阐发佛教的学理到一般学术界中,使成为文化教育界的公共学术──对于这一点,很敬欧阳竟无居士──。五、辅助革命僧以教育青年僧,及教化社会民众──这一点,武汉居士颇可敬──。六、以佛教简单正确明了且近人情理的庸言庸行,向军、政、绅、商、农、工、教学各界为广大之宣传,使普遍的能积极之信从,或消极的不反对。七、联合僧众广作教养,及救济社会的教育慈善事业──这一点最敬王一亭居士──。八、各就其所居农、工、商、绅、军、政、教、学的地位,以佛教的正因果理及十善行,辅导各阶级各社会民众,渐渐皆成佛教的善行化。九、努力提倡为地方的国家的世界的人群服务,并积极的参加各种政治的社会的进步事业,及救国救世的运动──然近来亦有些欲占夺佛教中僧寺地位,或专破坏僧寺制等的幼稚病,及有些仍流于滋长愚民鬼神迷信的顽腐病;如此等不成为以佛法化导世俗,而反成为以世俗化灭佛法的反动行为,亦非痛加清除不可。

丙、佛国主义  佛书中所言的国土,原是指世界而言。菩萨所行的皆名净佛国土之行。换言之,即是改善社会国家,以至世界的行为。亦可统谓之使社会善化净化──美化──的行为。此有自他共同思想行为生活的交互关系之社会,无不具有精神与物质的两方面。然创建或改造的净佛国土行,既为社会的共业行,故当由僧众、信众各随分宜以联合行动。即由僧众、信众合组成“中国信佛民众会”,并“国际信佛民众会”,为全国、全世界之广大行动。根据佛教精进的、活的生命观,及净慧的、仁的人生观,在精神方面:为改善各种社会制度,若经济、政治、教育等;及各种社会文化,若文字、语言、礼俗、风尚、思想、学说、艺术、教化等的运动。使婚丧庆吊等一切人群行为,皆佛教的十善行化,俾人人皆感觉处于佛的教化所流行的国或世界。在物质方面:则增进水陆空界的交通利便,开辟及发达各种地利、水利与林场、矿场、农场及工厂、商务等生产事业,以造成家给人足、时丰物阜的安乐国土;乃至羽毛鳞甲蠢动含灵皆各获生存之乐,树竹花草咸各全其生趣,而物与人为效祥献瑞之感通。驯至人生与自然,成为一大和谐,略如余净化主义中说。

此三主义,本为一个“佛教救世主义”。而在进行的努力上,则为一个“佛教革命主义”。固不能分析为三个主义,而任意采行一个;故必须完全照顾而施行。然在第一期,当尤努力于建设“人生佛教的理论”──详余所著之现实主义──,及进行中国“佛僧主义”的宣传与实施;同时亦宣传且推行中国佛化主义,与宣传佛国主义。第二期当完成中国佛僧主义,并随时促进及实施佛化主义,并努力宣传且推行中国的佛国主义。第三期当完成中国之三佛主义,而推行于全世界。

然长江之水,发于滥觞。在中国今日,若不先注重“中国佛僧主义”之宣传与实施,将有二千年历史为背景之中国僧寺,原本“人生佛教”真义,整理成适合时代环境之佛教僧寺;抛弃“佛僧主义”而空言佛教之社会化,则佛教之躯干亡而精神亦无所附丽。僧灭教亡,恰同在国民革命的过程中,抛弃了民族主义或三民主义,甘作第三国际的共产党工具。以致民族灭而民国亡的一般危险,一般愚蠢!此为吾“中国佛教革命僧”,在今日所尤应深深留意者也。慎旃!勉旃!中华民国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释太虚。(见海刊九卷四期)

  


猜你喜欢
  总目·呆翁行悦
  卷第一·李遵勖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上·佚名
  梨耆弥七子缘品第二十三·佚名
  卷第二十五·元来
  锲华严五十要问答序·智俨
  卷第十六·佚名
  金刚般若经疏·智顗
  旧新思潮之变迁与佛学之关系·太虚
  佛说萨钵多酥哩逾捺野经·佚名
  佛说恒水经·佚名
  卷四百五十三·佚名
  卷三十四·彭绍升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四卷·佚名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陈衍

    一、白海藏提唱荆公诗,李壁注本为之腾价。余不深於荆公者,其显豁易解处,固喜吟讽,余则寄托遥深,多所未解。今读胡展堂(汉民)《读王荆文集》六十绝句,乃叹其浸氵㸒日久,能见人所未见。爰录其有自注诸首,以饷世之读荆公诗者。&ldq

  • 古诗镜卷三十四·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镜卷三十四 明 陆时雍 编 乐章第二 晋 傅玄 郊祀歌三首 【傅玄乐章虽少精意特格力犹存若曹毘宗庙歌自是繁辞缛语有何雍雍翼翼以通冥漠之中至荀朂欲掇述颂余不觉有言斯沮矣】 【晋书乐志曰武帝受

  • 列传第十八 到捴刘悛虞悰胡谐之·萧子显

    到捴,字茂谦,彭城武原人也。祖彦之,宋骠骑将军。父仲度,骠骑从事中郎。捴袭爵建昌公。起家为太学博士,除奉车都尉,试守延陵令,非所乐,去官。除新安王北中郎行参军,坐公事免。除新安王抚军参军,未拜,新安王子鸾被杀,仍除长兼尚书左

  • 列传第五十一 王肃 宋弁·魏收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司马衍丞相导之后也。父奂,萧赜尚书左仆射。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着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

  • 志第二十八 经籍二(史)·魏徵

    《史记》一百三十卷目录一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 《史记》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参军裴骃注。 《史记音义》十二卷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 《史记音》三卷梁轻车录事参军邹诞生撰。 《古史考》二十五卷晋义阳亭侯谯周撰。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三·佚名

    隆庆元年正月辛未免百官上元节晏○敕谕礼部曰朕闻天地合而后万物兴君之有后固以法天地而育万物也朕兹光抚洪图方期位奠于两仪和宣于二气教行于国家泽溥于生成非先正中宫之位名曷克收内治之绩效妃陈氏昔荷 皇考选配朕

  • 第四十二册 天命七年六月·佚名

    第四十二册 天命七年六月初七日,汗曰:“特委任总兵官达尔汉侍卫、总兵官巴都里,都堂乌尔古岱额驸、总兵官索海、副将阿泰、游击雅虎、参将叶古德、参将康喀赖、游击南吉兰、游击吴善、备御胡里、备御托克托依、备

  • 永宁土司传·张廷玉

    永宁,唐朝时称为蔺州。宋朝时,该地在泸州的江安、合江二个县的境内。元朝时,此地设置了永宁路,统领了筠连州和腾川县,后来此地又改为永宁宣抚司。明朝洪武四年(1371)平定了四川,永宁归附朝廷,朝廷在此设置永宁卫。六年,筠连州

  • 张铨传·张廷玉

    张铨,定远人。跟从太祖军攻取太平,平定集庆、镇江、常州、婺州。直捣江州,激战鄱阳湖,攻取鄂渚,收复淮东,平定吴地。累计战功被任命为指挥佥事。跟从大军攻取中原、燕、晋、秦、蜀等地,晋升为都督佥事。兴建齐王府,工程竣工。

  • 光緒十一年·曾纪泽

    光绪十一年光绪十一年岁在乙酉元日阴雨。辰正一刻起,茶食后,更衣,试笔。查盛杏荪来电。讲英国小说与鍚儿听之。午正,公服向阙,率僚属行礼,叩贺元旦。僚属、傔从皆来贺。祀先人后,与家人相庆。金登干、赫政来贺,久谈。内人率儿

  • 尚书大传卷一·孙之騄

    松惕县教谕孙之騄辑易曰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书之所起逺矣至孔子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逺取近定可为世法者凡百二篇而为之序遭秦灭学燔书汉兴旁求儒雅闻故秦博士伏胜能传其业诏太常使掌故晁

  • 仪礼识误卷三·张淳

    宋 张淳 释文误字庿 谓祢注云父庙也按监本庙作庿【士冠礼】由 蝓注云又音虫按监本虫作由【士冠礼】与 使者注云后使者举使皆同后经注无举使字此举当作与【士昬礼 案今释文作后使者及注皆同攷篇内单言使不读所

  • 佛说四未曾有法经·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转轮圣王有此四未曾有法。云何为四。于是转轮圣王。为人民类皆悉爱念。未曾伤害。譬如父子。转轮圣王亦复如是。爱敬人民未曾有嗔怒向

  •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五·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二尔时。彼恶龙吐舌。舐如来手。熟视如来面。是时。世尊明日清旦。手擎此恶龙。往诣迦叶。语迦叶曰。此是恶龙。极为凶暴。今以降之。尔时。迦叶见恶龙已。便怀恐怖。白世

  • 虔诚的回忆·尤瑟纳尔

    《虔诚的回忆》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世界迷宫”的第一部。作者从自己的出生开始讲起,以全景式的描写手法回溯了母亲家族的历史,把焦点放在从未谋面的两个舅公奥克塔夫和费尔南,以及因产褥热去世的母

  • 元宪集·宋庠

    又名《宋元宪集》。诗文别集,北宋宋庠(996—1066)撰。三十六卷。庠字公序,初名郊,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后迁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进士,曾任平章事、枢密使,被包拯弹劾,出任地方官。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

  • 全辽志·李辅

    区域志。明李辅修,马应龙等纂。李辅认为旧《辽东志》舛讹脱落甚多,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行重编,越六月而成书。六卷,图一卷。辅字近台,江西进贤人。嘉靖进士。官辽东巡抚。应龙,定辽卫(今辽宁辽阳)人。嘉靖举人。官

  • 觚不觚录·王世贞

    笔记。明王世贞(1526—1590)撰。一卷。世贞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已著录。书约成于万历十四年(1586),凡五十五条,近万字。作者感于世风日降,可叹者多,故取孔子伤“觚之不复旧觚”之意名书。专记明典章制度,尤详于今昔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