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

△一法品第一之二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有於贪未如实知。未正遍知。未能永断。彼於自心。未离贪故。不能通达。不能遍知。不能等觉。不能涅槃。不能证得无上安乐。若有於贪已如实知。已正遍知。已能永断。彼於自心。已离贪故。即能通达。即能遍知。即能等觉。即能涅槃。即能证得无上安乐。是故於贪应如实知。应正遍知。应求永断。於佛法中。当修梵行。尔时世尊,重摄上义。而说偈言:

若於贪未知,彼去涅槃远。於贪已知者,去涅槃不遥。我观诸有情,由贪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

若能正了知,永断此贪者,得上沙门果,毕竟不受生。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有於瞋未如实知。未正遍知。未能永断。彼於自心。未离瞋故。不能通达。不能遍知。不能等觉。不能涅槃。不能证得无上安乐。若有於瞋已如实知。已正遍知。已能永断。彼於自心。已离瞋故。即能通达。即能遍知。即能等觉。即能涅槃。即能证得无上安乐。是故於瞋应如实知。应正遍知。应求永断。於佛法中。当修梵行。尔时世尊,重摄上义。而说颂曰:

若於瞋未知,彼去涅槃远。於瞋已知者,去涅槃不遥。我观诸有情,由瞋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

若能正了知,永断此瞋者,得上沙门果,毕竟不受生。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有於痴未如实知。未正遍知。未能永断。彼於自心。未离痴故。不能通达。不能遍知。不能等觉。不能涅槃。不能证得无上安乐。若有於痴已如实知。已正遍知。已能永断。彼於自心。已离痴故。即能通达。即能遍知。即能等觉。即能涅槃。即能证得无上安乐。是故於痴。应如实知。应正遍知。应求永断。於佛法中。当修梵行。尔时世尊,重摄上义。而说颂曰:

若於痴未知,彼去涅槃远。於痴已知者,去涅槃不遥。我观诸有情,由痴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

若能正了知,永断此痴者,得上沙门果,毕竟不受生。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有於覆未如实知。未正遍知。未能永断。彼於自心。未离覆故。不能通达。不能遍知。不能等觉。不能涅槃。不能证得无上安乐。若有於覆已如实知。已正遍知。已能永断。彼於自心。已离覆故。即能通达。即能遍知。即能等觉。即能涅槃。即能证得无上安乐。是故於覆。应如实知。应正遍知。应求永断。於佛法中。当修梵行。尔时世尊,重摄上义。而说颂曰:

若於覆未知,彼去涅槃远。於覆已知者,去涅槃不遥。我观诸有情,由覆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

若能正了知,永断此覆者,得上沙门果,毕竟不受生。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有於恼未如实知。未正遍知。未能永断。彼於自心。未离恼故。不能通达。不能遍知。不能等觉。不能涅槃。不能证得无上安乐。若有於恼已如实知。已正遍知。已能永断。彼於自心。已离恼故。即能通达。即能遍知。即能等觉。即能涅槃。即能证得无上安乐。是故於恼。应如实知。应正遍知。应求永断。於佛法中。当修梵行。尔时世尊,重摄上义。而说颂曰:

若於恼未知,彼去涅槃远。於恼已知者,去涅槃不遥。我观诸有情,由恼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

若能正了知,永断此恼者,得上沙门果,毕竟不受生。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有於忿未如实知。未正遍知。未能永断。彼於自心。未离忿故。不能通达。不能遍知。不能等觉。不能涅槃。不能证得无上安乐。若有於忿。已如实知。已正遍知。已能永断。彼於自心。已离忿故。即能通达。即能遍知。即能等觉。即能涅槃。即能证得无上安乐。是故於忿。应如实知。应正遍知。应求永断。於佛法中。当修梵行。尔时世尊,重摄上义。而说颂曰:

若於忿未知,彼去涅槃远。於忿已知者,去涅槃不遥。我观诸有情,由忿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

若能正了知,永断此忿者,得上沙门果,毕竟不受生。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有於恨未如实知。未正遍知。未能永断。彼於自心。未离恨故。不能通达。不能遍知。不能等觉。不能涅槃。不能证得无上安乐。若有於恨。已如实知。已正遍知。已能永断。彼於自心。已离恨故。即能通达。即能遍知。即能等觉。即能涅槃。即能证得无上安乐。是故於恨。应如实知。应正遍知。应求永断。於佛法中。当修梵行。尔时世尊,重摄上义。而说颂曰:

若於恨未知,彼去涅槃远。於恨已知者,去涅槃不遥。我观诸有情,由恨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

若能正了知,永断此恨者,得上沙门果,毕竟不受生。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有於嫉未如实知。未正遍知。未能永断。彼於自心。未离嫉故。不能通达。不能遍知。不能等觉。不能涅槃。不能证得无上安乐。若有於嫉已如实知。已正遍知。已能永断。彼於自心。已离嫉故。即能通达。即能遍知。即能等觉。即能涅槃。即能证得无上安乐。是故於嫉。应如实知。应正遍知。应求永断。於佛法中。当修梵行。尔时世尊,重摄上义。而说颂曰:

若於嫉未知,彼去涅槃远。於嫉已知者,去涅槃不遥。我观诸有情,由嫉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

若能正了知,永断此嫉者,得上沙门果,毕竟不受生。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有於慳未如实知。未正遍知。未能永断。彼於自心。未离慳故。不能通达。不能遍知。不能等觉。不能涅槃。不能证得。无上安乐。若有於慳已如实知。已正遍知。已能永断。彼於自心。已离慳故。即能通达。即能遍知。即能等觉。即能涅槃。即能证得无上安乐。是故於慳。应如实知。应正遍知应求永断。於佛法中。当修梵行。尔时世尊,重摄上义。而说颂曰:

若於慳未知,彼去涅槃远。於慳已知者,去涅槃不遥。我观诸有情,由慳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

若能正了知,永断此慳者,得上沙门果,毕竟不受生。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有於耽未如实知。未正遍知。未能永断。彼於自心。未离耽故。不能通达。不能遍知。不能等觉。不能涅槃。不能证得无上安乐。若有於耽已如实知。已正遍知。已能永断。彼於自心。已离耽故。即能通达。即能遍知。即能等觉。即能涅槃。即能证得无上安乐。是故於耽。应如实知。应正遍知。应求永断。於佛法中。当修梵行。尔时世尊,重摄上义。而说颂曰:

若於耽未知,彼去涅槃远。於耽已知者,去涅槃不遥。我观诸有情,由耽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

若能正了知,永断此耽者,得上沙门果,毕竟不受生。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有於慢未如实知。未正遍知。未能永断。彼於自心。未离慢故。不能通达。不能遍知。不能等觉。不能涅槃。不能证得无上安乐。若有於慢已如实知。已正遍知。已能永断。彼於自心。已离慢故。即能通达。即能遍知。即能等觉。即能涅槃。即能证得无上安乐。是故於慢。应如实知。应正遍知。应求永断。於佛法中。当修梵行。尔时世尊,重摄上义。而说颂曰:

若於慢未知,彼去涅槃远。於慢已知者,去涅槃不遥。我观诸有情,由慢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

若能正了知,永断此慢者,得上沙门果,毕竟不受生。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有於害未如实知。未正遍知。未能永断。彼於自心。未离害故。不能通达。不能遍知。不能等觉。不能涅槃。不能证得无上安乐。若有於害已如实知。已正遍知。已能永断。彼於自心。已离害故。即能通达。即能遍知。即能等觉。即能涅槃。即能证得无上安乐。是故於害。应如实知。应正遍知。应求永断。於佛法中。当修梵行。尔时世尊,重摄上义。而说颂曰:

若於害未知,彼去涅槃远。於害已知者,去涅槃不遥。我观诸有情,由害之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

若能正了知,永断此害者,得上沙门果,毕竟不受生。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於一切。未如实知。未正遍知。未能永断。彼於自心。未离一切故。不能通达。不能遍知。不能等觉。不能涅槃。不能证得无上安乐。若於一切。已如实知。已正遍知。已能永断。彼於自心。已离一切故。即能通达。即能遍知。即能等觉。即能涅槃。即能证得无上安乐。故於一切。应如实知应正遍知。应求永断。於佛法中。当修梵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若一切未知,彼去涅槃远。一切已知者,去涅槃不遥。我观诸有情,由一切所染。还来堕恶趣,受生死轮回。

重摄前经嗢拖南曰:食恚及愚痴,覆藏恼忿恨。嫉慳与耽嗜,慢害将一切。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一切修习。福业事中。慈心解脱。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慈心解脱。威德炽盛。映蔽一切诸福业事。以彼诸事所有威德。欲比所修。慈心解脱。十六分中。亦不及一。刍当知。譬如小大诸国王中。转轮圣王。最为第一。所以者何。转轮圣王。威德炽盛。映蔽一切小大诸王。以彼诸王所有威德。比转轮王。十六分中。亦不及一。诸福业事。亦复如是,欲比所修慈心解脱。十六分中。亦不及一。又如小大诸星之中。其满月轮。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是满月轮。威光炽盛。映蔽一切小大诸星。以彼诸星所有威光。比满月轮。十六分中。亦不及一。诸福业事。亦复如是,欲比所修慈心解脱。十六分中。亦不及一。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一切福业事,比慈心解脱。於十六分中,亦不能及一。於一有情所,能修慈善心。其福尚无边,何况於一切。

诸有大国王,威伏於大地。世间祠施会,一切无不为。如是祠施福,比所修慈心。於十六分中,亦不能及一。

如转轮圣帝,威德蔽诸王。亦如满月轮,其光映诸宿。如是诸所修,一切福业事。皆为慈善心,威德之所覆。

修慈心解脱,若人若非人。一切诸有情,皆不能为害。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我观世间。无别一法。为诸有学未得心者,希求无上安乐果时。作外强缘。如善知识。所以者何。彼诸有情。因善知识。所求皆遂。谓断众恶。修习诸善。得无杂染真净之身。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世间,无别有一法。学未得心者,求无上果时。为作外强缘,如彼善知识。亲近善知识,所求无不成。

恭敬受其教,无放逸奉行。速证於涅槃,离怖常安乐。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我观世间。无别一法。为诸有学未得心者,希求无上安乐果时。作内强缘。如正作意。所以者何。彼诸有情。因正作意。所求皆遂。谓断众恶。修习诸善。得无杂染真净之身。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我观诸世间,无别有一法。学未得心者,求无上果时。为作内强缘,如彼正作意。修习正作意,所求无不成。

如理审观察,无放逸修行。速证於涅槃,离怖常安乐。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能知惠施。所感果报。明了现前。如我知者,必无慳吝。缠染其心。设彼唯有所食一抟。要分施他。然後自食。以不知故。为诸慳吝缠染其心。虽有无量饮食财宝。而不施他唯自食用。所以者何。惠施果报。生人天中。无量往返。受诸快乐。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世间诸有情,若了知惠施。能感大果报,明见似如来。其心必不为,慳吝所缠染。唯有食一抟,而亦能分施。

由不知施果,明见似如来。虽有多财食,慳吝不能舍。若於凡圣田,三时心喜施。感人天果报,往返量无边。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能知犯戒。所感果报。明了现前。如我知者,行住坐卧。皆不能安。言笑饮食。都无思念。其心惊惶。狂乱吐血。身形萎悴。如被刈芦。以不知故。安然无畏。所以者何。诸犯戒罪。能感恶趣。增上猛利。诸苦果报。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世间诸有情,若了知犯戒。能感苦果报,明见似如来。四威仪不安,不思言笑等。心惊狂吐血,身悴如刈芦。

由不知犯戒,能感恶趣苦。明见似如来,安然不惊惧。诸有犯戒人,定堕於恶趣。受增上猛利,苦果报无边。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能知持戒。所感果报。明了现前。如我知者,彼於自身。深生厌离。欣乐当来。坚持禁戒。以不知故。乐著自身。毁犯禁戒。所以者何。诸持戒福。能感善趣。增上猛利。诸乐果报。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世间诸有情,若了知持戒。能感乐果报,明见似如来。便於不净身,深能生厌离。求当来胜果,坚守净尸罗。

由不知持戒,能感善趣乐。明见似如来,故毁犯净戒。诸有持戒人,得生於善趣。受天诸妙乐,证无上涅槃。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知而妄语。无惭无愧。无改悔心。我说彼於恶不善业无不能造。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知而故妄语,无惭愧悔心。

如是诸有情,无恶而不造。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有情。知而妄语。深生惭愧。有改悔心。我说彼於白净善法无不能造。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知而故妄语,有惭愧悔心。

如是诸有情,无善而不造。精勤不放逸,如说正修行。得无上涅槃,永离诸怖畏。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有一最胜补特伽罗。彼於世间。若不出现。无量有情。退失圣慧。云何为一补特伽罗。所谓如来应正等觉。所以者何。若诸如来应正等觉。不现世间。无能宣说修圣慧法。故诸有情退失圣慧。刍当知。诸有退失亲友财位。名小退失。退失圣慧。名大退失。所以者何。若诸有情。退失圣慧。於现法中。多诸忧苦。无喜乐祝有灾有患。有恼有烧。及於当来长夜受苦。及受种种猛利灾害。增长血滴。常游死路。数堕地狱饿鬼傍生阿素洛趣。数受人天生死忧苦。所以者何。由彼有情。於其圣慧。未能随觉。未能通达。故於六趣。生死轮回。若诸有情。证得圣慧。便能出离。正尽苦边。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修习圣慧。令不退失。我当云何於诸圣慧。随觉通达。汝等刍。应如是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如来不出现,世间诸有情。无救无归依,皆退失圣慧。失亲友财位,是名小退失。若失真圣慧,是名大退失。

我观诸世间,失无上圣慧。轮转於生死,受诸名色身。彼於现法中,有苦无上乐。於当来长夜,久生死轮回。

若欲求圣慧,正尽众苦边。当愿诸如来,数出现於世。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有一最胜补特伽罗。彼於世间。若出现者,无量有情。增长圣慧。云何为一补特伽罗。所谓如来应正等觉。所以者何。若诸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世间。有能宣说修圣慧法。令诸有情增长圣慧。刍当知。诸有增长亲友财位。名小增长。增长圣慧。名大增长。所以者何。若诸有情。增长圣慧。於现法中。多诸喜乐。无忧苦祝无灾无患。无恼无烧。不於当来长夜受苦。不受种种猛利灾害。不增血滴。不游死路。不堕地狱饿鬼傍生阿素洛趣。不受人天生死忧苦。所以者何。由彼有情。於其圣慧。已能随觉。已能通达。不於六趣生死轮回。若诸有情。未增圣慧。无能出离正尽苦边。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修习圣慧。令其增长。我当云何於诸圣慧。随觉通达。汝等刍。应如是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如来若出现,世间诸有情。有救有归依,皆增长圣慧。得亲友财位,是名小增长。若得真圣慧,是名大增长。

我观诸世间,得无上圣慧。不流转生死,定取於涅槃。彼於现法中,离苦常安乐。於当来长夜,离生死轮回。

若欲增圣慧,正尽众苦边。当愿佛世尊,长久住於世。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世有一法。於生长时。令诸有情愚痴增益颠倒坚固。垢秽随增。恶趣成满。与多众生为不利益。为不安乐。令诸世间人天大众。无义无利。增长忧苦。云何一法。所谓邪见。所以者何。由邪见故。令诸有情愚痴增益。颠倒坚固。垢秽随增。恶趣成满。与多众生为不利益。为不安乐。令诸世间人天大众。无义无利。增长忧苦。如是名为世有一法。於生长时。令诸有情愚痴增益。广说乃至。令诸世间。人天大众。无义无利。增长忧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邪见生长时,令愚痴增益。及颠倒坚固,诸垢秽随增。成满诸恶趣,为无利乐等。邪见害愚夫,如火烧众物。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世有一法。於生长时。令诸有情愚痴损减。颠倒除灭。净法随增。脱诸恶趣。善趣成满。与多众生为大利益。为大安乐。令诸世间人天大众。有义有利。增长喜乐。云何一法。所谓正见。所以者何。由正见故。令诸有情愚痴损减。颠倒除灭。净法随增。脱诸恶趣。善趣成满。与多众生为大利益。为大安乐。令诸世间人天大众。有义有利增长喜乐。如是名为世有一法。於生长时。令诸有情愚痴损减。广说乃至。令诸世间人天大众。有义有利。增长喜乐。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正见生长时,令愚痴损减。及颠倒除灭,诸净法随增。脱恶满善趣,为有利乐等。正见现在前,速证涅槃乐。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我观世间。无别一法。速疾回转,犹如其心。所以者何。是心於境。速疾回转。世出世间。无可为喻。汝等应取如是心相。善取相已,应善思惟。善思惟已,应善观察。善观察已,应善安祝善安住已,若不觉有内贪欲缠。汝等复应审谛观察。我今为有内贪欲缠。而不觉耶。我今为无内贪欲缠。而不觉耶。审观察已,复应作意。思惟随一可爱境相。如是作意。思惟随一可爱相时。若心随顺趣向喜乐可爱境相。当知此心。随顺诸欲。违背出离。汝等尔时,应自觉了。我今犹有内贪欲缠。而不能觉。非为无有。我今未断五欲贪缠。所证与前未有差别。我今犹未证所修果。譬如有人。於驶流水。牵重船筏。逆上而行。此人尔时,多用功力。若暂懈慢。便顺下流如是汝等。思惟随一可爱相时。若心随顺趣向喜乐可爱境相。当知此心。随顺诸欲。违背出离。汝等尔时,应自觉了。我今犹有内贪欲缠。而不能觉。非为无有。我今未断五欲贪缠。所证与前未有差别。我今犹未证所修果。汝等作意。思惟随一可爱相时。若心随顺趣向喜乐。出离之相。当知此心。随顺出离。违背诸欲。汝等尔时,应自觉了。我今无有内贪欲缠。非彼犹有。而不能觉。我今已断五欲贪缠。所证与前已有差别。我今已能证所修果。如以筋羽投置火中。便即焦卷。而不舒缓。如是汝等。思惟随一可爱相时。若心随顺趣向喜乐出离之相。当知此心。随顺出离。违背诸欲。汝等尔时,应自觉了。我今无有内贪欲缠。非彼犹有。而不能觉。我今已断五欲贪缠。所证与前已有差别。我今已能证所修果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善转自心。令其调伏。违背诸欲。随顺出离。汝等刍。应如是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无别有一法,性躁动如心。难调御难防,大仙之所说,譬如有智人,以火等众具。调直於利箭,令远有所中。

如是诸刍,应善学方便。调直於心性,令速证涅槃。重摄前经嗢拖南曰:修慈修二缘,施犯戒持戒。

二妄二圣慧,邪见正见心。

猜你喜欢
  碧岩录卷第十·圆悟克勤
  卷第二十六·李通玄
  十二门论·龙树
  观音玄义卷下·智顗
  潮音草舍诗存(一)·太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五·欧阳竟无
  养老慈幼之意义·太虚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四卷·佚名
  卷第十七(弥沙塞)·佚名
  五宗原·法藏
  佛说华手经卷第一·佚名
  日伪亦觉悟否·太虚
  卷第十六·祖琇
  卷八十六·佚名
  卷二十五·道世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张籍

    钦定四库全书张司业集卷一唐 张籍 撰五言古诗野居贫贱易为适荒郊有安居端坐无余思弥乐古人书秋田多良苖野水多游鱼我无耒与网安得充廪厨寒天白日短檐下煖贱躯四肢渐寛柔中肠鬰不舒多病减志气为客足忧虞况复时节晚览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六·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建炎四年八月辛未朔礼部尚书谢克家参知政事克家首言吕颐浩老成练事去岁勤王有大功时方艰难强敌内逼望留行在以备咨访敌自渡江以来官司图籍散佚遂命百司省记条制行之凡所予夺悉出胥吏至是始令条具申尚书省

  • 宋史全文卷二十四下·佚名

    宋孝宗二乙酉乾道元年春正月辛亥朔,车驾诣圆坛行礼,端诚殿受贺毕,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钱端礼等同班奏事于后幄。上宣谕曰:『宿斋日大雪,及飨京灵、太庙、圜丘,幸得晴霁礼成。』端礼等奏曰:『斯实陛下诚意格天。』端礼等退

  • 卷之一千三百六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千六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小掌柜得罪大军阀·宣南吏隐

    冯玉祥因豫东匪患,亲自出巡。在商邱朱集,担搁月余,每日住宿,都不在行署内(冯之行署系一军用帐棚),喜与部下士卒杂居,亦无一定地点,大有甘苦相共之风。会有李鸣钟(冯部下之旅长)部下差弁完婚。冯知其窘乏,亲助银三十元。合卺之夕,冯

  • 卷之五十九·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五十九 传第四十三 扎萨克一等台吉多尔济达什列传【今袭公品级】多尔济达什喀尔喀部人姓博尔济吉特辅国公车棱达什第初授二等台吉 赐扎萨克俸康熙五十年授扎萨克一等台吉

  • 指瑞篇第五十一·王充

    儒者说凤皇、骐驎为圣王来,以为凤皇、骐仁圣禽也,思虑深,避害远,中国有道则来,无道则隐。称凤皇、骐驎之仁知者,欲以褒圣人也,非圣人之德不能致凤皇、骐驎。此言妄也。夫凤皇、骐驎圣,圣人亦圣。圣人恓恓忧世,凤皇、骐驎亦宜率

  • 三传辨疑卷五·程端学

      庄公  元年春王正月  左氏曰不称即位文姜出故也  啖氏曰遇弑则嗣子废即位之礼左氏不达其意而云文姜出故也且父为他国所弑其情君何不举其大而举其细非通论也且三月文姜方孙何妨正月即位乎叶氏曰继故也凡死不

  • 卷十二【起僖公六年尽十四年】·杜预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注疏卷十二【起僖公六年尽十四年】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经六年春王正月夏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伐郑围新城注新城郑新密今荥阳密县秋楚人围许注楚子不亲围以

  • 卷六·严虞惇

    <经部,诗类,读诗质疑>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六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王 郑谱曰王城者周东都王城畿内方六百里之地其封域在禹贡豫州太华外方之间北得河阳渐冀州之南始武王作邑於镐京谓之宗周是为西都周公摄政五年成

  • 卷二十·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纂诗义折中卷二十鲁颂四之四鲁在禹贡徐州之域成王以封周公长子伯禽其诗四篇皆乐歌也故列于颂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赋也駉説文云牧马苑也駉駉非一苑也毛曰

  • 卷二·佚名

    △寿命品第一之二尔时会中有优婆塞。是拘尸那城工巧之子。名曰纯陀。与其同类十五人俱。为令世间善果故。舍身威仪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悲泣堕泪。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唯愿世尊及比丘僧。哀受我等最後供

  • 彰所知论卷下·佚名

        元帝师癹合思巴造    宣授江淮福建等处释教总统法性三藏弘教佛智大师沙罗巴译  始帝王祖三末多王。是时田分互起侵盗。初发偷盗。被王推问言不曾偷。始起妄语。王法诛戮。即有杀害不善法生。尔时众生造

  • 卷第三十一·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三十一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世界名体志第十五之一上穷宝焰下彻风轮。此华严所明一世界种。竖高则且约二十重。周围则略得十一数。复由此数随方各十。则总之为百十一。如天帝珠网分布而住。斯但举其一

  • 卷第九·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九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周 叙曰。周之艺祖。字文觉者。即魏大丞相泰之世子也。泰举高阳王为帝。迁都长安。号西魏。凡一十八年。废帝更立齐王为帝。四年而泰薨。觉承魏禅。当年被废。立弟

  • 天台三圣诗集和韵·佚名

    嘉兴大藏经 天台三圣诗集和韵序忆五六岁即闻吾乡有闾丘寻丰干礼寒拾事比长入天台国清寺则丰干与寒拾像具存焉方外志亦备载其始末殆非虚事也世传寒拾丰干诸诗或冲澹深粹有陶靖节孟襄阳之风闲或作偈语盍意主于开导世愚

  • 海游记·佚名

    章回小说。清无名氏著。六卷三十回。全书前七回为故事楔子,记海外归来的 管城子流离失所,目睹人间“善人”逞凶作恶, 祸害无辜,因世不容身,下海去无雷国。后二十 三回叙无雷国“海下奇闻事”。在其所辖紫岩岛 上,乐善好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