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四十四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四十四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业品第四之十二

如上所言住定菩萨为从何位。得住定名。彼复于何说名为定。颂曰。

从修妙相业  菩萨得定名

生善趣贵家  具男念坚故

论曰。从修能感妙三十二大士夫相异熟果业。菩萨方得立住定名。以从此时乃至成佛常生善趣。及贵家等。生善趣者。谓生人天。由此趣中多行善故。妙可称故立善趣名。于善趣内常生贵家。谓婆罗门。或刹帝利。巨富长者。大婆罗门家。于贵家中根有具缺。然彼菩萨恒具胜根。恒受男身尚不为女。何况有受扇搋等身。生生常能忆念宿命。所作善事常无退屈。谓于利乐一切有情。一切时中一切方便。心无厌倦名无退屈。由无退屈故说为坚岂不未修妙相业位菩提心不退应立住定名。何故要修妙相业位。菩萨方受住定位名。尔时人天方共知故。先时但为诸天所知。或于尔时趣等觉定。先唯等觉决定非余。何相应知修妙相业。颂曰。

赡部男对佛  佛思思所成

余百劫方修  各百福严饰

论曰。菩萨要在赡部洲中。方能造修引妙相业。此洲觉慧最明利故。唯是男子非女等身。尔时已超女等位故。此不应说于前颂中。恒受男身义已显故。若谓先说造此业。已恒受男身。今说为明初造此业亦非女等故。此与前义有差别。此救非理义已成故。谓先已说造此业已。非女等身已显造时。亦非女等以非女等。适造此业即转形故。能招善逝殊妙相业。必依净身方能引起。故由先说此义已成。造此业时唯现对佛。谓亲见佛不共色身相好端严种种奇特。有欲引起感此类思。不对如来无容起故。此妙相业唯缘佛思。佛是可欣顺德境故。感妙相业唯思所成。非修所成不定界故。所感异熟此所系故。非闻所成彼羸劣故。亦非生得加行起故。谓彼唯于三无数劫。修行施等波罗蜜多圆满身中方可得故。唯是加行非生得善。唯余百劫造修非多。诸佛因中法应如是。唯薄伽梵释迦牟尼。精进满时能超九劫。九十一劫妙相业成。是故如来告聚落主。我忆九十一劫以来。不见一家因施我食。有少伤损唯成大利。从此自性恒忆宿生。故说齐斯非前不忆。一一妙相百福庄严。此中百思名为百福。谓将造一一妙相业时先起五十思净治身器。其次方起引一相业。于后复起五十善思。庄严引业令得圆满。五十思者依十业道。一一业道各起五思。且依最初离杀业道。有五思者一离杀思。二劝导思。三赞美思。四随喜思。五回向思。谓回所修向解脱故。乃至正见各五亦然。有余师言。依十业道各起下等五品善思。前后各然如熏静虑。有余师说。依十业道各起五思。一加行净。二根本净。三后起净。四非寻害。五念摄受。复有师言。一一相业各为缘佛。未曾习思具百现前而为严饰。百福一一其量云何。有说以依三无数劫增长功德。所集成身发起如斯。无对无数殊胜福德量唯佛知。有说若由业增上力。感轮王位王四大洲自在而转是一福量。有说若由业增上力得为帝释王。二欲天自在而转是一福量。有说唯除近佛菩萨所余一切有情。所修富乐果业是一福量。有余师言。此量太少应言世界将欲成时。一切有情感大千土。业增上力是一福量。今薄伽梵昔菩萨时。三无数劫中各供养几佛。颂曰。

于三无数劫  各供养七万

又如次供养  五六七千佛

论曰。初无数劫中供养七万五千佛。次无数劫中供养七万六千佛。后无数劫中供养七万七千佛。三无数劫一一满时。及初发心各逢何佛。颂曰。

三无数劫满  逆次逢胜观

然灯宝髻佛  初释迦牟尼

论曰。言逆次者自后向前。谓于第三无数劫满。所逢事佛名为胜观。第二劫满所逢事佛名曰然灯。第一劫满所逢事佛名为宝髻。初无数劫首逢释迦牟尼。谓我世尊初发心位。逢一薄伽梵号释迦牟尼。彼佛出时正居末劫。灭后正法唯住千年。时我世尊为陶师子。于彼佛所起殷净心。涂以香油浴以香水。设供养已发弘誓愿。愿我当作佛一如今世尊。故今如来一一同彼。我释迦菩萨于何位中。何波罗蜜多修习圆满。颂曰。

但由悲普施  被析身无忿

赞叹底沙佛  次无上菩提

六波罗蜜多  于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  如次修圆满

论曰。菩萨发愿初修施时。未能遍于一切含识。施一切物唯运悲心。彼于后时串习力故。悲心转盛能遍施与。一切有情非一切物。若时菩萨普于一切。能舍一切但由悲心。非自希求胜生差别。齐此布施波罗蜜多修习圆满。有说菩萨观诸世间。匮乏资财贫苦所逼。为欲饶益亦带悲心。发愿自求胜生差别。以诸菩萨曾无一时不运悲心而行施故。若时菩萨被析身支虽未离欲。贪而心无少忿齐此戒忍波罗蜜多修习圆满。忍圆满者。于彼有情心无忿。故戒圆满者不起害他身语业故。心无忿故身语无恶故。无忿时戒忍圆满。若时菩萨勇猛精进。赞叹底沙便超九劫。齐此精进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谓昔有佛号曰底沙。彼佛有二菩萨弟子。一名释迦牟尼。一名梅怛俪药。佛因观察自所化田。分明照知此二弟子。能寂所化先熟非自身。慈氏自身先熟非所化。知已复作如是思惟。速熟一身其事少易。遂以方便入宝龛中。结加趺坐依殊胜定。不共佛法普现在前。能寂因行遇见彼佛。威光赫奕特异于常。欻为净心执持举体。一足而立经七昼夜。以妙伽他赞彼佛曰。

天地此界多闻室  逝宫天处十方无

丈夫牛王大沙门  寻地山林遍无等

如是赞已便超九劫。于慈氏前证无上果。若时菩萨处金刚座。将登无上正等菩提。次无上觉前住金刚喻定。齐此定慧波罗蜜多修习圆满。理应此位无间方圆得尽智时此方满故。别别能到圆德彼岸故。此六名波罗蜜多。契经说有三福业事。一施类福业事。二戒类福业事。三修类福业事。此云何立福业事名。颂曰。

施戒修三类  各随其所应

受福业事名  差别如业道

论曰。三类皆福或业或事随其所应如业道说。谓如分别十业道中。有业亦道。有道非业。此中有福亦业亦事。有福业非事。有福事非业。有唯是福非业非事。且施类中身语二业。具福业事三种义名。善故是福。作故亦业。是能等起身语业思。转所依门故亦名事。彼等起思唯名福业。思俱有法唯受福名。戒类既唯身语业性。故皆具受福业事名。修类中慈唯名福事。业之事故慈相应思。以慈为门而造作故。慈俱思戒唯名福业。余俱有法唯受福名。悲等准此皆应思择。有说福业显作福义。谓福加行事显所依。谓施戒修是福业之事。为成彼三起福加行故。有说唯思是真福业。福业之事谓施戒修。以三为门福业转故。何法名施施招何果。颂曰。

由此舍名施  谓为供为益

身语及能发  此招大富果

论曰。虽所舍物及能舍具皆可名施。而于此中所立施名但依舍具。谓由此具舍事得成故。舍所由是真施体。如所度境不得量名。所立量名依能度具。或为角胜贮藏称誉。传习随他亲爱亲附。由如是等舍事亦成。然非此中正意所说。为简彼故说为供为益。言于已涅槃唯为。供养于余亦为益。彼大种诸根有行施时。但为益彼具名何谓。谓身语业及此能发。能发谓何谓。无贪俱能起此聚即身语业。及能起心并此俱行总名施体。如有颂曰。

若人以净心  辍己而行施

此刹那善蕴  总立以施名

应知如是施类福业事。回向解脱亦得离系果。而且就近决定为言但说能招大财富果。依何立此大财富名。以财妙广不可夺故。角胜等施毒刺所伤。虽施而无大财富果。言施类福者。显施为体义。如泥类器木类柱等。亦见类言非显体义。如闻类智非今所许。戒修类言准此应释。为何所益而行施耶。颂曰。

为益自他俱  不为二行施

论曰。施主施时观于二益。一为自益感果善根。二为益他诸根大种。施主有二。一有烦恼。二无烦恼。有烦恼者。复有二种。一未离欲贪。二已离欲贪。于此二中各有二种。一诸圣者。二诸异生。此中未离欲贪圣者。及已未离欲贪异生。奉施制多唯为自益。谓自增长二种善根。一者能招大富为果。二者为得上义资粮。诸有已离欲贪圣者。奉施制多除顺现受不招大富。由彼已能毕竟超彼异熟地故。而容为得上义资粮。是故亦名唯为自益。非此能益他根大种故。不益他无烦恼者。施他有情唯为益他。谓能益他诸根大种非自增长二种善根故。非自益有烦恼者。施他有情为二俱益无烦恼者。奉施制多除顺现受不为二益。有师唯约施招大富分别施果。彼作是说此中一切。未离欲贪及离欲贪。诸异生类持己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为唯为自益。非彼由此有获益故。若诸圣者已离欲贪。施诸有情除顺现受。此施名曰唯为益他。以彼由此获饶益故。非为自益超果地故。若彼一切未离欲贪及离欲贪。诸异生类持己所有施诸有情。此施名为为二俱益。若彼圣者已离欲贪。奉施制多除顺现受。此施名曰不为益二。以此唯为供养报恩。前已总明施招大富。今次当辩施果别因。颂曰。

由主财田异  故施果差别

论曰。施有差别由三种因谓。主财田有差别故。施差别故果有差别。言主财田有差别者。谓如是类施主财田胜劣与余主财田异。且由施主有差别者。颂曰。

主异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广爱  应时难夺果

论曰。或有施主于因果中得决定信。或有施主于因果中心怀犹豫。或有施主率尔随欲。或有施主具净尸罗。或少亏违。或全无戒。或有施主于佛教法具足多闻。或有少闻。或无闻等。而行惠施由施主具信戒闻等。差别功德故名主异。由主异故施成差别。由施差别得果有异。诸有施主具如是德。能如法行敬重等四施。如次便得尊重等四果。谓若施主行敬重施。便感常为他所尊重。若自手施便能感得于广大财爱乐受用。若应时施感应时财。所须应时非余时故。若无损他施便感资财。不为王火等之所侵坏。由所施财有差别者。颂曰。

财异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众爱柔软身  有随时乐触

论曰。由所施财或阙或具色香味触。如次便得或阙或具妙色等果。谓所施财色具足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馥。遍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众爱如味美妙。众所爱故触具足故。感柔软身及有随时生乐受触。若有所阙随应果减。如是亦由具色香等。故名财异由财异故。施体及果皆有差别。由所施田有差别者。颂曰。

田异由趣苦  恩德有差别

论曰。由所施田趣苦恩德各有差别。故名田异由田异故施果有殊。由趣别者如世尊说。若施傍生受百倍果。施犯戒人受千倍果。百倍千倍果量如何。随所施田由受食等。令其寿等增尔所量。施主由斯于人天中受等过彼百倍千倍。故世尊说。施主施时施所施田寿等五事。施主由此于人天中还当获得寿等五果。由苦别者如七有依福业事中。先说应施客行病侍园林常食。及寒风等随时衣药。复说若有具足净信男子女人。成此所说七种有依福业事者。所获福德不可取量。今于此中由缘差别故苦有异。由除受者差别苦故果有差别。由恩别者如父母师及余有恩。如熊鹿等本生经说。诸有恩类于有恩所。起诸恶业果现可知由此比知行报恩善其果必定由德别者如契经言。施持戒人果百千倍。乃至施佛果最无量。虽皆无量亦有少多。如殑伽河大海水滴。如望财施法施为尊。就财施中何为最胜。颂曰。

脱于脱菩萨  第八施最胜

论曰。若已解脱者施已解脱田。于财施中此最为胜。若诸菩萨以胜意乐等欲利乐一切有情。为大菩提而行惠施。虽非解脱施解脱田。而施福中此最为胜。除此更有八种施中。第八施福亦最为胜。八施者何。一随至施。二怖畏施。三报恩施。四求报施。五习先施。六希天施。七要名施。八为庄严心。为资助心为资瑜伽。为得上义而行惠施。随至施者。谓随有情投造已来随宜。施与衣服饮食非深敬重。怖畏施者。谓睹灾厄为令静息而行惠施。或见此物坏相现前。宁施不亡故行惠施。习先施者。谓习先人父祖家法而行惠施。为严心者。谓为引发信等圣财故行惠施。资助心者。谓欲灭除诸悭吝垢而行惠施。资瑜伽者。谓求定乐展转生因而行惠施。谓由施故便得无悔。展转乃至心一境性。得上义者。谓得涅槃。由初舍财乃至展转一切生死皆能舍故。又行惠施是胜生因。依此能引发证涅槃法故。余施易了故不别释。如世尊说施圣果无量。颇施非圣果亦无量耶。颂曰。

父母病法师  最后生菩萨

设非证圣者  施果亦无量

论曰。如是五种设是异生施者。亦能招无量果。住最后有名最后生法师。四田中是何田所摄是恩田摄。所以者何。以说法师能示将堕诸恶趣者。安隐城门开示生天解脱道故。能令已作非理行者转于如理所作中行。能善宣扬黑白品法自性及果对治等故。能施无智盲者慧眼。由说法师所说教力。无倒观察染净品故。以要说者。善说法师乃至能为佛所作事。故唯此是胜义恩田施者。必应招无量果。一切能感无量果业。上下品类皆平等耶。不尔云何。由六因故令一切业成轻重品。其六者何。颂曰。

后起田根本  加行思意乐

由此下上故  业成下上品

论曰。后起者。谓作此业已。或顿或数随前而作。田谓于彼造善造恶。根本者谓根本业道。加行者谓引彼身语。思谓由彼业道究竟。意乐者谓所有意趣。我应当造如是如是。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业最重翻此最轻。除此中间非最轻重。谓或有业唯由后起所摄受。故得成重品定安立彼异熟果故。乃至或有唯由意乐。由二三等如理应知。如契经言。审思作业名为造作。亦名增长。何因说业名增长耶。由五种因何等为五。颂曰。

由审思圆满  无恶作对治

有伴异熟故  此业名增长

论曰。由审思故者。谓审思而作非率尔思作。亦非全不思。由圆满故者。谓齐此量业应堕恶趣。此业圆满名为增长。余唯造作。如有一类于恶行中。由一为因便堕恶趣。或有一类乃至由三。十业道中或有由一或乃至十方堕恶趣。由无恶作对治故者。谓无追悔无对治业。由有伴故者。谓作不善业不善为助伴。如盗他财。复污他室。杀他子等。由异熟故者。谓时不定业定。与异熟善上相违。异此应知唯名造作。如上所说。未离欲等奉施制多。唯为自益既无受用者。施福如何成。颂曰。

制多舍类福  如慈等无受

论曰。非我唯许所舍财物。受者受用施福方成。所许者何谓。诸施福略有二类。一舍二受。舍类福者。谓由善心但舍资财施福便起。受类福者谓所施田受用施物施福方起。于制多所奉施供具。虽无受类有舍类福。然舍类福初舍资财此福即成对治贪故。无贪俱思所等起故。舍资财已随所施田受用。或不施福无失。若不尔者有施僧伽。或别人等诸资生具。或彼未用物便坏失。如是施主物应唐捐施福不生无当果故。彼既未用福由何生。用福虽无而有受福制多无受福由何生。复何因证知福生要由受不受于彼无摄益故。此非定证。所以者何。如修慈等福亦生故。谓修慈定于诸有情平等发起与乐意乐。虽无受者亦无摄益。而胜解力有多福生。修悲等定得福亦尔。施制多福类亦应然。于有德田追生胜解起极尊敬。奉施制多虽无受者亦无摄益。由自思力有多福生然不唐捐。起施敬业要因起业方起胜思。胜思方能生胜福故。如有一类欲害怨家。怨命虽终犹怀怨想。发起种种恶身语业。生多非福非但起心。如是大师虽已过去追申敬养。起身语业方生多福非但起心。有设难言于善田所。殖施业种既爱果生。殖在恶田果应非爱。此难非理。所以者何。颂曰。

恶田有爱果  果种无倒故

论曰。现见田中种果无倒。从未度迦种苦果终不生。赁婆种中不生甘果。非由田力种果有倒。然由田过令所殖种。或生果少或果全无。如是虽于恶田殖施。而由施主利乐他心。唯爱果生不招非爱。已辩施类戒类当辩。颂曰。

离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二

非犯戒因坏  依治灭净等

论曰。言犯戒者。谓诸不善色即从杀生。乃至杂秽语此中性罪立犯戒名遮。谓佛所遮即非时食等。虽非性罪而佛为护正法有情。别意遮止受戒者犯亦名犯戒。简性罪故但立遮名。离性及遮俱说名戒。此各有二。谓表无表。以身语业为自性故。戒具四德得清净名。随有所减不名清净。言四德者。一者不为犯戒所坏。言犯戒者谓审思犯。二者不为彼因所坏。彼因谓贪等烦恼随烦恼。三者依治谓依念住等。此能对治犯戒及因故。四者依灭谓依涅槃回向涅槃非有财故。等言为显复有异说。有说戒净由五种因。一根本净。二眷属净。三非寻害。四念摄受。五回向寂。有余师说。戒有四种。一怖畏戒。谓怖不活恶名治罚恶趣畏故受护尸罗。二希望戒。谓贪诸有胜位多财恭敬称誉受持净戒。三顺觉支戒。谓为求解脱及止观故受持净戒。四清净戒。谓无漏戒。彼能永离业惑垢故。已辩戒类修类当辩。颂曰。

等引善名修  极能熏心故

论曰。等引善者谓于定中等持自性。及彼俱有即此名修。极熏心故修是熏义如花熏麻。谓诸定善于心相续。极能熏习令成德类。非不定善故独名修。前辩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类所感云何。颂曰。

戒修胜如次  感生天解脱

论曰。戒感生天。修感解脱。胜言为显就胜为言。谓施亦能感生天果就胜说戒。持戒亦能感离系果。就胜说修。如是戒修亦感大富。就胜说施准例应知。经说四人能生梵福。一为供养如来驮都。建窣堵波于未曾处。二为供养四方僧伽。造寺施园四事供给。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于有情普修慈等。如是梵福其量云何。颂曰。

感劫生天等  为一梵福量

论曰。有余师说。随福能感一劫生天。受诸快乐齐是名曰一梵福量。由彼所感受快乐时。同梵辅天一劫寿故。以于余部有伽他言。

有信正见人  修十胜行者

便为生梵福  感劫天乐故

已离欲者修四无量。生上界天受劫寿乐。若未离欲建窣堵波。造寺和僧能勤修习慈等加行。彼亦如修无量根本感劫天乐。岂不前说欲界无有善业能招一劫异熟。无一善业犹如不善。唯一刹那能招劫寿。依如是理故作是说。然于一事发起多思。次第能招劫量天乐。谓于彼死复于中生。故劫乐言无违前失。有余师说。此如所辩妙相业中所说福量。谓说唯除后有菩萨。所余一切有情所修。感富乐果业是一福量等。契经说施略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财施已辩。法施云何。颂曰。

法施谓如实  无染辩经等

论曰。若能如实为诸有情。以无染心辩契经等。令生正解名为法施。说如实言显法施主。于契经等解无颠倒。说无染言显法施主。不希利养恭敬名誉。不尔便为自他俱损。契经等者等余十一。即显契经乃至论议。言契经者。谓能总摄容纳随顺世俗胜义坚实理言。如是契经是佛所说。或佛弟子佛许故说。言应颂者。谓以胜妙缉句言词。随述赞前契经所说。有说亦是不了义经。言记别者。谓随余问酬答辩析。如波罗衍拏等中辩。或诸所有辩曾当现。真实义言皆名记别。有说是佛诸了义经。言讽颂者。谓以胜妙缉句言词。非随述前而为赞咏。或二三四五六句等。言自说者。谓不因请世尊欲令正法久住。睹希奇事悦意自说妙辩等流。如说此那伽由彼那伽等。言缘起者。谓说一切起说所由。多是调伏相应论道。彼由缘起之所显故。言譬喻者。为令晓悟所说义宗。广引多门比例开示。如长喻等契经所说。有说此是除诸菩萨。说余本行能有所证示所化。言言本事者。谓说自昔展转传来。不显说人谈所说事。言本生者。谓说菩萨本所行行。或依过去事起诸言论。即由过去事言论究竟是名本事。如曼驮多经。若依现在事起诸言论。要由过去事言论究竟是名本生。如逻刹私经。言方广者。谓以正理广辩诸法。以一切法性相众多。非广言词不能辩故。亦名广破。由此广言。能破极坚无智闇故。或名无比。由此广言理趣幽博余无比故。有说此广辩大菩提资粮。言希法者谓于此中唯说希奇出世间法。由此能正显三乘希有故。有余师说辩三宝言世所罕闻故名希法。言论议者。谓于上说诸分义中。无倒显示释难决择。有说于经所说深义已见真者。或余智人随理辩释亦名论议。即此名曰摩怛理迦。释余经义时此为本母故。此又名为阿毗达磨。以能现对诸法相故。无倒显示诸法相故。如是所说十二分教略说应知三藏所摄。言三藏者。一素怛缆藏。二毗柰耶藏。三阿毗达磨藏。如是三藏差别云何。未种善根未欣胜义。令种欣故为说契经。已种已欣令熟相续。作所作故为说调伏。已熟已作令悟解脱。正方便故为说对法。或以广略清妙文词。缀缉杂染及清净法。令易解了名为契经。宣说修行尸罗轨则。净命方便名为调伏。善能显示诸契经中。深义趣言名为对法。或依增上心戒惠学所兴论道。如其次第名为契经调伏对法。或素怛缆藏是力等流。以诸经中所说义理。毕竟无有能屈伏故。毗柰耶藏是大悲等流辩说尸罗济恶趣故。阿毗达磨藏是无畏等流。真法相中能善安立。问答决择无所畏故。如是等类三藏不同。毗婆沙中已广分别。前已别释三福业事。今释经中顺三分善。颂曰。

顺福顺解脱  顺决择分三

感爱果涅槃  圣道善如次

论曰。顺福分善。谓感世间人天等中爱果种子。由此力故能感世间高族大宗大富妙色。轮王帝释魔王梵王。如是等类诸可爱果。顺解脱分善。谓安立解脱善阿世耶令无倾动。由此决定当般涅槃。辩此善根自性地等。应知如辩贤圣处说。顺决择分善。谓暖等四此亦如后辩贤处说。如世间所说书印算文数。此五自体云何应知。颂曰。

诸如理所起  三业并能发

如次为书印  算文数自体

论曰。如理起者正加行生。三业应知即身语意。能发即是能起此三。如其所应受想等法。此中书印以前身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非诸字像即名为书。所雕印文即名为印。然由业造字像印文。应知名为此中书印次算及文。以前语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后数应知以前意业。及彼能发四蕴为体。但由意思能数法故。应辩圣教诸法相中。少分异名令不迷谬。颂曰。

善无漏名妙  染有罪覆劣

善有为应习  解脱名无上

论曰。善无漏法亦名为妙。胜染无记及有漏法故唯此法独受妙名。诸染污法亦名有罪。是诸智者所诃厌故亦名有覆。以能覆障解脱道故。亦名为劣极鄙秽故应弃舍故。准此妙劣余中已成。故颂不辩即有漏善。无覆无记总名为中。诸有为善亦名应习。余非应习义准已成。何故无为不名应习。以不可说在相续中。数习令增及无果故。谓若有法于相续中。可数令生习令增长。如圣道等可名应习。无为不尔故不立应习名。然劝以涅槃置在心中者。教有情类令趣涅槃。劝令数现起缘涅槃善智。故作是言非谓应习。又为果故习无为无果故。不善无记非应习者。以彼体非升进法故。解脱涅槃亦名无上。以无一法能胜涅槃。是善是常超众法故。涅槃是善何理。应知以契经言极安隐故。又说安隐是善义故。余法有上义准已成。即一切有为虚空非择灭。

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卷第四十四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九·佚名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十三·佚名
  卷二十一·佚名
  二部僧授戒仪式缘起·书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一·欧阳竟无
  感山云卧纪谈卷上·晓莹
  序·野竹福慧
  卷第二十六·元来
  六 集·佚名
  般若灯论释 第四卷·清辨
  天台菩萨戒疏中·明旷
  空行品第十二·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三卷·宝亮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上·佚名
  卷十·水鉴慧海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王同祖·唐圭璋

      同祖字与之,号花洲,金华人。嘉熙元年(1237),朝散郎、大理寺主簿。淳祐中,建康府通判,添差沿江制置司。有学诗初稿。   阮郎归   一帘疏雨细于尘。春寒愁杀人。桐花庭守近清明。新烟浮旧城。   寻蝶梦,怯莺声。柳丝

  • 卷二百三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三十五浮图类五言古和从驾登云居寺塔   【北周】庾 信重峦千仞塔危磴九层台石关恒逆上山梁乍斗回堦下云峯岀窗前风洞开隔岭钟声度中天梵响来平时欣侍从于此暂徘徊奉和同泰寺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纪昀

    列传元 【四十六】○元四十六元明善虞集【盘 范梈】揭傒斯黄溍【柳贯 吴莱】张起岩欧阳元元明善虞集揭傒斯黄溍张起岩欧阳元△元明善元明善字复初大名清河人资颖悟绝出经学皆有师法尤深于春秋弱冠游吴中浙东使者荐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纪昀

    列传宋 【七十六】○宋七十六刘锜吴玠吴璘【挺】李显忠 杨存中 郭浩杨政刘锜吴玠吴璘李显忠杨存中郭浩杨政△刘锜刘锜字信叔秦州成纪人泸州军节度使仲武第九子也美仪状善射声如洪钟尝从仲武征讨宣和闲授合门祗候高

  • 世家卷第三十九 高丽史三十九·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恭愍王二。○(丙申)五年春正月辛卯王如奉恩寺谒太祖眞殿。甲午赤气挟日长数尺余其中皆有日轮人言三日 出。甲辰益城府院君洪铎卒。二月

  • ..求传·宋濂

    ..求在南海之东,与漳、泉、兴、福四州界内澎湖列岛相对,但素不相通。天气晴朗时,若烟若雾,隐约可望,其远不知几千里也。西南北岸皆水,至澎湖,地势渐低,接近..求的地方,有海底深陷处,是为落氵祭。氵祭的意思,是海水下趋而不回。凡

  • 目录·佚名

    卷之一官吏门咨目呈两通判及职曹官(真西山)谕州县官僚(真西山)劝谕事件于后(真西山)监司案牍不当言取索(蔡久轩)州官申状不谨朱佥判赴滁州乞牒官交割奖拂立曹公先生祠(蔡久轩)奖子兼佥旌赏监税不受贿赂儆饬官司预借不为理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一·高晋

    蠲除【臣】等谨按史册所载蠲除之制一曰给复徭役一曰除其赋税一曰所赈贷勿收非时而行行之而不必遍及至若省耕省敛补助必周畿甸豫游盛推夏谚西汉制为近古然如登泰山幸中都所除逋赋赐田租者不过五县三县而止迨东汉车驾所

  • 轻重乙第八十一·管仲

    桓公曰,“天下之朝夕可定乎?”管子对曰:“终身不定。”桓公曰:“其不定之说,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天子中而立,国之四面,面万有余里。民之入正籍者亦万有余里。故有百倍之

  • 卷第五十·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尔时,世尊从眉间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如来出现,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其光普照十方尽虚空法界一切世界,右绕十匝,显现如来无量自在,觉悟无数诸菩萨众,震动一切十方世界,除灭一切诸恶道苦,映

  • 佛说当来变经·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五百及诸菩萨。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将来之世,当有比丘,因有一法不从法化,令法毁灭,不得长益。何谓为一?不护禁戒,不能守心,不修智

  •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九·湛然

    次明慧圣行中二。先标列。次释。释中但释四种四谛不复判开者。前之两行并在外凡。虽辨浅深初心立信须明浓淡以标远志。今慧圣行始从初住终至初地行自亲证故不劳判。况历位竖深义同四教已当于判。初地证同义当于开。是

  •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六卷·马鸣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六卷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无尽无穷尘尘数量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一如是已说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大决择分。次当说无尽无穷尘尘数量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尘尘道路中  如前所说量亦有

  •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陈寅恪

    论文。今人陈寅恪著。本篇前半部分略论魏晋两朝清谈之发展演变,后半部分由两晋、南北朝世奉天师道之士大夫对于儒学及佛教之不同态度,论及陶渊明之思想。著者认为,魏末与西晋即清谈之前期,老庄“自然”与周孔“名教”

  • 上玄高真延寿赤书·佚名

    上玄高真延寿赤书。唐·裴铉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唐玄宗时裴铉撰。多引《真诰》。述存神、清心、祝咒、按摩、沐浴、宝神、服气等养生法。

  • 陶朱新录·马纯

    宋代文言志怪小说。南宋马纯著。马纯致仕后居越州陶朱乡,搜辑见闻著成此书,故名。一卷,有《说郛》本、 《墨海金壶》本、 《五朝小说》本等。本书记北宋至南宋初的杂事。涉于怪异之事占全书的大部分,如说汉泉井中有三鱼,刳

  • 紫岩诗选·于石

    诗别集。三卷。宋于石撰。于集是作者去世后其弟子吴师道所编,初为七卷。清丁丙《善本书藏书志》称于石“所著诗七卷,今存卷一五古五十三首、七古十一首,卷二七古十七首、五律二十三首、七律二十三首,卷三七律四十首、

  • 药师如来本愿经·佚名

    隋南天竺沙门达摩笈多译,与灌顶第十二经同。而无神咒,及八菩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