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采访遗书

乾隆六年奉上谕,从古右文之世,务访遗编,今内府藏书已称大备,但近世以来著述日繁,如元、明诸贤,以及国朝儒修,研究六经、阐明性理、潜心正学、醇粹无疵者,尚不乏人,虽业在名山而未登天府。着各省督抚、学政,留心采访,不拘抄本、刻本,随时进呈,以广石渠、天禄之储。圣主崇儒右文,超越前代,于此可见。

◎会试移期

明张凤翼有会试移期议,谓会试定于二月,盖以太祖定鼎金陵,地在大江之南,得春为先。今建都北京,远三千里,宜移在三月,一便于云贵士子,二减衣裘、防闲较易,三誊录无呵冻之苦,四归家无闸河运舟之阻云云。时未及行,至乾隆甲子科场后,经御史范咸条奏请会试改期三月著为定例,部覆未准,特旨允行。皇上体恤士子之意可谓至矣。

◎夹带怀挟

怀挟夹带之弊,近科以来日盛于前,彼此效尤,恬不为怪。乾隆甲子七月,经副都御史励宗万条奏,请严搜检,上可之。临场特派大臣监视,果搜出怀挟夹带数十人。兵部侍郎舒赫德因奏请变通科场规制,内云:古之用人者,询事考言,是以功罪有征。今之时文,徒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其不足以得人者一也。墨卷房行,转相抄袭,肤辞诡说、蔓衍支离,止图弋取科名,其不足以得人者二也。士子各习一经,每经拟题多者百余,少者不过数十,古人毕生治之而不足,今则数月为之而有余,其陋者至经文都未全读,况望其通贯儒先之说乎?其不足以得人者三也。表以观其词藻,判以观其决断,策以观其通古今、察利弊。今则表、判可以预拟,彼此传抄,答、策随题敷衍,毫无发明,其不足以得人者四也云云。奉旨交大学士看。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覆奏,略云时艺取士自明至今殆四百年,人知其弊而守之不变者,非不欲变,诚以变之而未有良法以善其后,且就此而责其实,则亦未尝不适于实用,而未可概为訾毁也。必若变今之法行古之制,其毋乃徒为纷扰而不可行,又况人心不古,上以实求,下以名应,相率为伪,其弊尤繁。如近日所举孝廉、方正,又何益乎?若乃无大更改而仍不过求之语言文字之间,则论策今所现行,表者赋、颂之流,是诗、赋亦未尝尽废。至于口问经义,背诵疏文,如古所谓帖括者,则又仅可资诵习,而予文义多致面墙。其余若三传科、史科、明法、书学、算学、崇文、宏文生等,或驳杂纠纷,或偏长曲技,尤不足以崇圣学而励真才云云。奉旨依议。

◎五经中额

乾隆九年十一月,河南布政使赵城折奏,内称科场定例,每额中十九名,加中五经一名。其间淹通博洽者固不乏人,而浮夸躁进之徒,剽窃拟题,购求坊刻,割截成篇,临时强记塞白,甚有于场中同号互相倒换,凑助完卷,剿说雷同,千篇一律,及至出闱之后,有叩以经义而茫然不知所出者。是习五经者日益多,通一经者日益寡,长浮伪而启幸心,殊非加中五经之本意。可否稍为变通,嗣后各省乡试,其有学问淹通实在能作五经者,许于本州县报名,该牧令面出冷题考试,申送府州。府州亦如法考试,汇送学臣,再加考核,另册录送入闱。时另编字号于堂庑,不得混杂号舍中,以杜倒换凑助等弊云云。旨下九卿议,不果行。

◎榜后覆试

乾隆甲子八月,顺天府府尹蒋炳奏,称欲清科场积弊,莫如覆试一法。请各省放榜后,中式之人赴省填写亲供,即令本省巡抚会同学臣,在抚署内当面出题覆试,以别真伪云云。奉旨允行,至丁卯科即行停止。

◎曲阜世职

监察御史卫廷璞奏请将曲阜县照各省知县之例,隔省补用,停其世职。或于京师闲散之曹令袭一官,或于孔氏中额之外广额一名,以示尊师重道之意。时部议虽不果行,而未隔数年,即奉停袭之旨,卫君真达识也。

◎诋毁程朱

明永乐中,饶州儒士朱友季诣阙献书,专诋周程张朱之学。成祖大怒,遣行人押还,令有司声罪杖遣,悉焚其所著书,曰:“无误后人。”后万历末,四川佥事张世则一本大略谓朱子之学专务尚博而不能诚,意成宋一代之风俗,议论多而成功少,天下卒于委靡而不振。于是以所著《初义》上献,欲施行天下,一改章句之旧。行人高攀龙上疏驳之。近御史谢济世注《四书》,多与考亭不合,且诋毁考亭云“明太祖与之同姓,故开国时令天下遵用其注”等语,至形之章奏,并刻其书行世。虽奉有毁板之旨,而所刻未必不流传,可见邪说惑人,无代无之。谢君在台中颇有声,而议论披猖如此,宜其晚节之不克终也。

◎满洲乡会试

旗下满洲准乡、会试,自顺治壬辰科始,康熙中停止数科,后复旧,遂行至今。然其例先后不同,顺治初满人汉人分二榜,壬辰满状元麻勒吉,汉状元邹忠倚。乙未满状元图尔宸,汉状元史大成。康熙庚戌科以后,则满、汉人同一榜,皆试汉文矣。

◎第二称状元

元时,及第第二者亦称状元,盖其时第一必蒙古人,以中国人居第二,故中国自以状元称之,其余进士系中国人者,亦曰某人榜进士,皆第二也。

◎明初解元

明初,应天解元黄文忠以作全场题二十三篇领解,今人知有颜茂猷,不知有此矣。

◎制科议

曾见王文恪制科议,内云经义取士,其途稍狭,不能尽天下之才。愚欲于进士之外别立一科,如前代制科之类,必兼通诸经、博洽子史词赋乃得预焉,有官无官,皆得应之。其甲授翰林,次科道,次部属,而有官者则递升焉。如此则天下之士皆得争奋于学,虽有官者亦翘翘然有兴起之心,无复专经之陋矣。此议颇精当,可为后世取士之法。

◎知县改授

王端毅公恕为冢宰时,有益都县进士石存礼应选知县,改选行人,题曰:窃惟知县,百责所萃,生民休戚系焉。今石存礼年方二十二岁,气质清秀,形体孱弱,若使宰百里之地,督率众职,分理庶务,加以送往迎来,承上接下,劳苦百端,恐不能堪。看得行人司行人,亦系三甲进士该除之官,其职简而不劳,故将石存礼仍送该衙门办事,候有行人员缺除授。使本官读书进学,日省月修,待其老成,然后授以任事之职。古大臣培养人才,用心良厚,近雍正年间,屡有引见知县奉旨改京员者,亦此意也。

◎封赠例

宋元封赠大父母,降父母一等。封赠父母,降本身一等。盖推恩近重而远轻也。然子孙之心,终有未安。自明以来,封赠三代,一如现爵。教孝之典,可谓大备。

◎再醮请封

封典有再醮不得受封之说,此为妻不为母也。近有以母再醮不请封者,殊失考。

◎大字帖

词林写大字帖,非古也。曾见《涌幢小品》载乙卯年过故鄣姚氏,乃大京兆画溪公之孙,出公座主王槐野先生单名帖,称友生,字仅蝇头细书。是年会元瞿文懿,画溪同年也,亦有单帖,称年侍生,字与王先生等。前辈之朴而谨如此,今滔滔不可复返,稍损之,且以为失体矣。

◎钞法

崇祯辛巳,桐城生员蒋臣上言钞法可行,且云岁造三千万贯,一贯直一金,可得金三千万两。侍郎王鳌永亦以为必可行。怀宗特设内宝钞局,昼夜督造,募商发卖,无肯应者。阁臣蒋德具揭争,言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张纸。御史白抱一亦上疏极谏,事卒不行。

◎限田

崇祯庚辰,工部主事李振声请限田,一品官田十顷、屋百间,二品官田九顷、屋九十间,以是为差,逾限者房屋入官变价,田地入官为公田。旨下部议,侍郎蒋德出揭驳之,谓三代时有井田,故田可限。至秦而经界废矣,董仲舒始议限田,李翱、元稹、林勋皆祖其说,非不雅志三代,为抑富扶弱之图,然皆不见用。惟王莽、王安石、贾似道三人力任为必可行,而皆以扰民致乱。由此思之,法非不善,而井田既湮,势固不能行也。其言颇达治理。

◎褒崇名臣

元朝褒崇前代名臣,如求郭令公之后,得其裔孙曰元亨者,官永兴助教,此事真可法。如宋之岳武穆、文丞相,官其子孙,或于本县增一廪生优之,亦无不可,而惜乎未有言之者。

◎明末加派

曾就义,江西人,作县颇著清名。崇祯戊寅,考选御史,疏中称百姓之困,皆由吏之不廉。使守令尽廉,即稍从加派以济军需,未为不可。怀宗悦其说,遂擢第一,入词垣。未几,即有剿饷、练饷之加,实因曾议而决也。曾进馆未久卒。夫国计民生何等重大,而昧心妄言,以博一已之官,此天地所不容。曾之死,阴祸致然也。

◎人舆

三代时,人主乘车皆负以马,唯桀用人辇,谓之不道。至穆王,犹用八骏。汉黄屋左纛,袭秦之旧,当必用人,然未及臣下也。东汉阴就始用人,为井丹所叱。唐宰相皆乘马,张弘靖以宰相镇幽州,用人舆出入,将士创见骇怒,驯至于乱。时朝官出使,皆乘驿马,间有担子,唯宰相至仆射致仕官疾病者得乘之。王荆公在金陵,有进肩舆者,怒曰:奈何以人代畜!南渡时,行在百官始赐肩舆,秦桧入朝,施全刺之,毡裹厚,不得入,则帏轿矣。明制,两京文武三品以上乘轿,四品以下乘马,在外自大吏而下,亦皆给马,武官、勋戚皆乘马,唯年老公侯拜三公者赐轿。本朝则文武大小,无不乘轿,惟有八人、四人之分。近年武员,奉有上谕,提镇以下不得乘轿。至文员则虽佐贰杂职,亦罕乘马,甚至舆台厮养援例入国学,亦俨然肩舆出入,恬不为怪,真可叹也。

◎期功之丧

顾邻初起元论期功之丧,曰:前辈士大夫如张宪副祥有期之丧犹着齐衰见客,其后或有期功服者鲜衣盛饰,无异平时,世俗安之,恬不为怪。昔晋人放达,儒者所诟,然其时谢安期功不废丝竹,人犹非之。视今日当何如哉?余谓在官有公制,固所不论,至里居遭有期功宜稍异常,不赴筵会。即赴,不听声乐,不躬行庆贺礼,不先谒宾客,庶古礼犹存一二也。

◎行状称不孝

人子为亲作行状及丧中用帖称不肖者,谦辞耳。近世士大夫不察其故,凡中科甲及仕宦中人,皆改称不孝,非俨然自谓胜其亲者乎?且不孝,乃五刑中第一大罪,讵可以此自居。先辈文文肃、钱口口鼎甲后,俱称不肖,可以为法。

◎谥法

周公制谥法,虽臣子于君父不得私焉,所以示万世之公也。汉晋以下已多失之,然犹付之公议,有不当,则博士驳正之,犹为近古。自明以来,则有美无恶,且由翰林者皆得谥文,不以人而以官,不闻有驳正之者矣。

◎戒石

今府州县《戒石铭》云: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本蜀主孟昶所作,全文共二十四句,名令箴,宋太祖摘此以刻石耳。近见宋臣跋语,以为太宗自作,误也。

◎本籍张榜

曾见浙江《新昌县志》载,洪武中奉圣旨,在京乡试多有中式的国子监生,为他肯学,所以取中。似这等生员,好生光显他父母,恁部里出榜,于原籍去处张挂,着他乡里知道。太祖之鼓励人才,可谓至矣。

◎殿试

旧制,殿试皆有黜落,临时请旨,不拘数目,故有省试屡经中式而见摈于殿试者。宋时,张元以落第进士,积忿降元昊,为中国患。于是群臣建议,乃诏进士与殿试者皆不黜,沿至本朝,殿试举人间有黜者,不为常典。

◎武殿试

武举止有会试,无廷试传胪之例,崇祯四年始行之,拔王来聘为状元,赐宴兵部,自此遂为故事。

◎封本生

诸公大绶修撰满考时,本生母与继母并在邸,于制不得兼封。本生乃疏请封,世宗许之。迨乞假归,生母卒,于制又不得持服,公衰经疏水三年,然后赴阙,则逾假限矣。当事者矜其情,为请于上,凡为人后者,皆得服其本生,著为令。嗣是廷臣得她封及服本生者,咸谓公锡类云。

◎致仕官

明初定制,致仕官居乡,惟于族内序尊卑如家人礼,于外祖及妻家亦序尊卑,若筵宴则设别席,不得坐于无官者之下。如与异姓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则序齿。其与异姓无官者相见,不答礼。庶民以官礼谒见。敢有陵侮者,论如律。不知当时士大夫能循此礼否?在今日,则断不可行矣。

◎假葬

世俗过信堪舆,多停柩不葬,或以砖石土,至数十年犹不埋者。晋郄诜母亡,便于堂北壁外下棺,谓之假葬。三年即吉,卫以其不应除服而议之。是假葬虽古人有之,然而非礼也。今有数十年不下棺而子孙除服仕宦者,可乎!

◎通家子弟

前辈遇通家子弟初见请纳拜者,既受之则设席望其家遥拜其父祖,乃就坐。此礼真古风,今人所不知矣。

◎刻诗文

古人无自刻文集者,或当时或后世见而爱之,为之镂板。五代和凝有集百余卷,自付梓行世,识者非之。今人不自量其诗文可否,概为镂板,无怪传者少而不传者多也。

◎表字

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近世谀佞成俗,以直称表字为简慢。某翁某老虽幼生小子,无不蒙此称者。夫父母存,恒言不称老。子舍而居尊长之名。冲幼而甘衰耄之目,无乃不祥,至形之文翰,俗陋尤甚矣。

◎明陵

乾隆乙丑,遣官祭告明陵,少司寇钱香树派往思陵。事竣回奏云:愍帝当国运既替,流贼蔓延,在位十七年,未尝营及陵寝。逮李自成猝犯京城,引国君殉社稷之义,慷慨自裁,就葬妃园,坏土仅掩,至为惨悯。遭我世祖章皇帝,应天顺人抚有寰宇,登极之后,躬幸思陵,念其荒凉,敕令修葺,并勒丰碑。越今八十余年,风雨剥落,倾圯特甚。臣将事陵次,见享殿三间已倾其二,唯东偏一间数椽仅存。配屋三间,瓦毁椽折,墙垣倒塌,不数年势必尽为瓦砾。伏思皇上仁心为质,念旧存亡,天下臣民实所共仰,兹当驾过昌平,遣员告祭,深仁厚泽,与世祖章皇帝先后同揆。臣恭奉牲醪,身履其地,目击陵宇坍颓殆尽,幸生阐幽举废昌明无忌之朝,若不据实奏闻,于心实有未安。仰请皇上谕令督臣,转饬有司,量为修葺,则盛德既被于明代,善述益光于前烈矣。等语得旨允行。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六十二·忠义四·脱脱
  归田录卷一·欧阳修
  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焦竑
  ●卷第十七·胡三省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六·佚名
  六六五 两江总督萨载奏江宁书局续缴应毁书籍情形折·佚名
  八 湖北巡抚陈辉祖奏购访遗书情形折·佚名
  提要·宋葛洪
  第三章 司马迁与班固之史学·金毓黻
  习凿齿传·房玄龄
  慕容白曜传·魏收
  荀伯玉传·李延寿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四·佚名
  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司马迁
  钦定南巡盛典卷六十二·高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二·范成大

    钦定四库全书石湖诗集卷十二宋 范成大 撰渡淮【八月十一日渡盱眙过泗州顺风如飞】船旗衮衮径长淮汴口人看拨不开昨夜南风浪如屋果然双节下天来汴河【汴自泗州以北皆涸草木生之土人云本朝恢复驾回即河须复开】指顾枯

  • 卷三百三十一 元豐五年(壬戌,1082)·李焘

      起神宗元豐五年十一月盡是年十二月   十一月戊寅朔,上謂輔臣曰:「御史分察中都官,事已多矣,又令察舉四方,將何以責治辦?且於體統非是。可罷御史察諸路,官司如有不職,令言事御史彈奏,著為令。」(新紀書:戊寅,罷御史察諸路。)

  • 第五十六回 逞刑戮苻生纵虐 盗淫威张祚杀身·蔡东藩

      却说桓温方进逼长安,屯兵灞上,蓦来了一个狂士,被褐扪虱,畅谈当世时务,不但温军惊异,就是温亦怪诧起来。当下问他姓名,才知是北海人王猛。猛为苻秦智士,故特笔书名。猛字景略,幼时贫贱,尝鬻畚为业,贩至洛阳,有一人向猛购畚,愿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五·佚名

    万历十五年四月庚申朔 上亲享 太庙○升总督蓟辽等处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王一鹗为兵部尚书○复除翰林院修撰张元忭官如故○辛酉 上御经筵○刘保定等处赎银三千六百四十八两为修理北岳庙○都察院考试实授御史钟化民

  • 涌幢小品卷之二十九·朱国祯

    玉梁汉武帝时。民以旱蝗祈玉笥山。有验。因置观。既构殿。少中梁。忽一夕。云风大作。明旦霁。乃天降白玉梁一于殿上。光彩莹目。因号玉梁观。后魏武遣使取之。未至观九里。午时。雷霆裂殿。梁化为黄龙。乘云飞去。白

  • 一五○六 军机大臣奏遵查《永乐大典》存贮情形并将首卷黏签呈览片·佚名

    一五○六 军机大臣奏遵查《永乐大典》存贮情形并将首卷黏签呈览片【真按:四库全书与永乐大典.清高宗与永乐大典.永乐大典之存佚.】乾隆五十九年十月十七日遵查《永乐大典》,止有一部,现在翰林院衙门存贮。原书共二万二

  • 三五六 谕内阁着国史馆总裁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佚名

    三五六 谕内阁着国史馆总裁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初三日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初三日,内阁奉上谕:昨阅江苏所进应毁书籍内,有朱东观选辑《明末诸臣奏疏》一卷,及蔡士顺所辑《同时尚论录》数卷,其中如

  • 杨时传·脱脱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做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熙宁九年(1076),考中进士第。当时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丰之际,河、洛一带的士大夫们全部拜他们为师。杨时调

  • 赵弘毅、赵恭传·宋濂

    赵弘毅字仁卿,真定晋州人。少好学,家贫无书,便到富人家帮工,白天干活,夜晚借书读。主人同情他这种好学之心,只使他管其事而不亲自劳动,以满足他好学的要求。他曾受教于临川吴澄,开始被推举为翰林书写,再转为国史院编修官,调大乐

  • 第十一卦 泰 地天泰 坤上乾下·佚名

    泰:小往大来,吉亨。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初九:拔茅茹,以其夤,征吉

  • 讥日篇第七十·王充

    世俗既信岁时,而又信日。举事若病死灾患,大则谓之犯触岁月,小则谓之不避日禁。岁月之传既用,日禁之书亦行。世俗之人,委心信之;辩论之士,亦不能定。是以世人举事,不考于心而合于日,不参于义而致于时。时日之书,众多非一,略举较着

  • ●《物犹如此》简体标点本校后记·徐谦

      《物犹如此》为清代翰林徐谦晚年所著,书中分门别类汇辑了载于各种典籍中,关于动物界及与人类社会之间和谐共依、友爱相助的诸多感人事例,并加以点评、诗赞,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引人入胜。著者徐谦,字白舫,别号鹤子,江西广丰

  • 第五十一卦:《震卦》·佚名

    震:亨。震来??,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白话】《震卦》象征震动的雷声:可致亨通。当惊雷震动的时候,天下万物都感到恐惧,然而君子却能安之若素,言笑如故;即使雷声震惊百里之遥,主管祭祀的人却能做到从容

  • 卷第二十五·呆翁行悦

    列祖提纲录卷第二十五 武林十八涧理安禅寺住持娄东行悦集 即入院日请开堂提纲 五祖演禅师海会入院开堂。问答毕乃云。问话且止。夫第一义适来若於四面槌下荐得。千圣不能近。祖师言不到。天下作者拱手归降。何也。况

  •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三·石雨明方

    嗣法小師淨柱編法語付法偈無付即有法,有付即無法,有無付有無,付有無無法。示唐祈遠居士參禪到無參處始是參,有得力、有省,但屬想邊收,是明白路亦是門,須打無門路處入。且道:無門路處又如何入?若道入了,也還見石女生兒麼?參。參禪

  • 韵补·吴棫

    研究上古音著作。宋吴棫撰。5卷。首创协韵之说。音韵学专著。成书于南宋初年。吴棫,字才老。约生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卒于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宣和六年进士,曾任太常丞,泉州通判。南

  • 太上元始天尊说宝月光皇后圣母天尊孔雀明王经·佚名

    太上元始天尊说宝月光皇后圣母孔雀明王经,简称《孔雀明王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或明代。三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经为正一派道士所作。据书末所载正一天师张国祥跋语称,此经原在武当山,由太和紫霄宫李提点从舍身

  • 周礼集说·佚名

    十卷。宋陈友仁因无名氏书本增修。陈友仁生卒不详,字君复,浙江湖州人。宋之遗民。《周礼集说》前有陈友仁序,称其友得书于霅(今浙江吴兴),编节条理与东莱吕祖谦《读诗记》、东斋《书传》相似,名氏则未闻,故携以归。训诂未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