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七

居士传二十七

郑介夫邹志完江民表陈莹中传

郑介夫

名侠。福州福清人也。少刻苦好学。治平中擢进士甲科。调光州司法参军。秩满入都监安上门。熈宁六七年间两河关辅大旱蝗。民又苦新法。流亡载路。介夫绘所见为图。极陈新法之害。且曰。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乞斩臣以正欺君之罪。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神宗览图及奏。大感动。明日罢新法十八事。下责躬诏。越三日果大雨。王安石罢相。吕惠卿继之。行新法如故。介夫复上书极言之。惠卿以为谤讪朝政。斥为民。安置英州。居大庆山。英之子弟归其德。兴於学者甚众。作大庆居士序曰。居士本儒。以孔氏为宗。得老氏之说以明。又得释氏而後大明。三氏之外。百家传记历代史载至於医方小说。其於民物有补毫发。无不留意。此其学也。以为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相与。譬之直一蝉之翼。合上下四方通为一物。亦若是而已矣。此其识也。以为吾之是非毁誉与只鬼祸福朝廷黜陟相表里也。故虽对妻拏莫敢溢人美恶。幽闇阒寂莫或自欺。上不谀公卿。下不原乡党。水火可蹈而议论不可回。此其守也。惟君为尧舜。民复太古。一饭一衣。四方万里同饱暖也。一忧一乐。四方万里同欣戚也。敻古之上。无穷之下。大之天地。细至鳞介。犹若是也。而功无尸。物无府。此其志也。其视先後古今等人与我等。我与人等。众生与佛等。佛与众生等。无一物无取无舍。非即非离。以大清净圆摄为我住止。是曰居士。哲宗即位。复官。归乡里不出。元符元年以前事再窜英州。徽宗即位。赦归。荐起为泉州教授。秩满归。又号一拂居士。宣和元年梦客有称铁冠道士遗之诗。视之乃苏子瞻诗也。寤而叹曰。吾将逝矣。临终作诗曰。似此平生只藉天。胜如过鸟在云烟。如今身畔无一物。赢得虗堂一枕眠。授其孙而卒。年七十九。嘉定中諡曰介(酉塘集.宋史)。

邹志完

名浩。常州晋陵人也。举进士。历官襄阳教授。元符中召对。除右正言。时章惇擅政。志完三上疏劾。惇未报。会诏立刘后。复上疏争之。惇因诋其狂妄。除名。贬新州。徽宗即位。召复故官。迁司谏。历吏部兵部侍郎。蔡京用事。再斥衡山别驾。永州安置。复除名。羁昭州。移汉阳军。初志完官襄州。梦诣大刹。见白衣大士亲为说法。觉而绘所见为之像。其後在昭州供奉益虔日。跪像前诵华严经。有舍利出於袖间。像後生竹三竿。垂枝下覆。与世所画普陀岩竹无以异也。读华严合论。作颂曰。华严佛菩萨。悲智咸徧周。广开方便门。主伴互酬请。於无言说中。说法无数量。我读诵思惟。获从信根入。闇逢照世灯。病遇雪山药。无价大宝珠。衣内忽然得。愿尽未来际。满足普贤行。一切导师前。一一兴供养。一切众生前。一一作利益。持经继有人。悉冀同我愿。自号道乡居士。作道乡歌曰。要识道乡去处。只在微尘里许。不立四至封疆。不问二仪寒暑。日月常放光明。鸟兽率来仪舞。其俗无誉无非。其民无喜无怒。别是一种乾坤。全异九州风土。师旷倾耳莫闻。离娄拭目莫覩。谁知有个冥蒙。踏着从来门户。入也不动脚根。居也不记年所。行住坐卧虗徐。色声臭味愚鲁。偶然成矩成规。未甞为鼠为虎。任他卜度纵横。逈脱机关取与。人间天上无朋。可谓自今自古。大观元年复直龙图阁。乞归养亲。六年而卒。年五十二(宋史.道乡集.渔隐丛话)。

江民表

名公望。严州人也。登进士第。建中靖国元年拜左司谏。极论哲宗朝朋党之祸。为将来戒。时内苑稍畜珍禽奇兽。民表以为言。徽宗立。纵之。既出知淮阳军。蔡京为政。嫉诸言事者。编管安南。居常与妻俞氏蔬食清斋。修念佛三昧。着念佛方便文曰。世出世间之法。欲得成办省力。莫若系心一缘。即如称念阿弥陀佛。有巧方便。无用动口。不出音声。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音声历然。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印舌机。机抽念根。从闻入流。反闻自性。是三融会。念念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若是利根之人。念念不生。心心无所。六根杳寂。诸识消除。法法全真。门门绝待。瞥尔遂成真如实观。初机後学。一心摄念如来。乃至营办家事种种作务。亦自不相妨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过旬月便成三昧。所谓自心作佛。自心是佛。自心见佛。有子早亡。见梦於其舅。乞民表就天宁寺转宝积经。祈生善处。且言见冥中金字碑云。江公望身居言责。志慕苦空。躬事焚修。心无爱染。动静不违佛法。语默时契宗风。名预脱乎幽关。身必归乎净土。後遇赦得归。无疾而化(宋史.乐邦文类.佛法金汤)。

陈莹中

名瓘南。剑州沙县人也。性闲雅。与物无竞。见人之短未甞面讦。但微示意儆之而已。登进士第。徽宗朝为左司谏。论议持平。务存大体。惟极言蔡卞.蔡京.章惇之罪。终以直道不见容。寻出补外。既而还为右司员外郎权给事中。言时政过失。忤宰相曾布。出知泰州。崇宁中编管袁州。已而移通州。着尊尧集。辨王安石日录之诬。上之。复谪台州。初莹中好华严经。自号华严居士。及遇明智法师。叩天台宗旨。明智示以上根止观不思议境。以性夺修。成无作行。深有契入。着三千有门颂云。不思议假非偏假。此假本具一切法。真空不空非但空。圆中圆满非但中。是故四门之初门即是不可思议假。初门即三三即一。非一非三又非四(智者说四门。一有门。一空门。一亦空亦有门。一非空非有门)一二三四指一月。四点似别惟一空。门门一一为法界。摄一切法皆无余。不以妙假有门观。谁知法界具足法。闻思修证无不妙。心能观此体具故。若只观心不观具。则於一观分二家。一家观门异诸说。诸说虽异观自一。彼迷一心具诸法。堕在通别次第中。次第而生次第断。岂知十界本来一。三千本一亦如是。皆非世数可分别。妙境元无空假中。而亦不离空假中。空即是心假是色。非色非心名曰中。色心绝处中体现。於一一法体皆具。凡夫心具即佛具。取着不圆则不具。惟一具字显今宗。入此宗者甚希有。又以书与明智论其义云。有门颂但随顺古意。过蒙采览。仰见法师收简自在。来谕云。以有题之。恐钝者不领。诚如所虑。然智者以有门为圆门之相。又谓此相四门皆妙无粗。若有门为法界摄一切法。况复三门法相平等无复优劣。是故若论具足佛法。则见思假即法界也。若论法性因缘。则第一义亦因缘也。此妙门以有名之。即生死之有。是实相之有。一切法趣有。有即法界。出法界外更无可论。此即止观有门之大旨。而前书妙假之意也。所云此之三千性是中。理不当有无。有无自尔。兹乃古师诠具之微言也。夫不当有无者。泯妙外之一执也。有无自尔者。开离执之一妙也。於有为妙有。於无为真无。真无则空而不空。妙有则有而不有。有无自尔非有无也。在假则假具。在空则空具。在中则中具。无不在。无不具也。然则妙假之有岂情有乎。假不待空。泯绝无对。说有说无皆不待绝。且一念心起则有三千。国土一千则山河大地是也。五阴世间一千则染净一切色心是也。众生世间一千则六凡四圣假名是也。一念心起三千。性相一时起。一念心灭三千。性相一时灭。念外无一毫法可得。法外无一毫念可得。此乃本住不迁。不迁者中理圆明之体。此体如理为念。其寿无量。本无名字。而不失诸名。名其土曰极乐。名其身曰阿弥陀。身土交参。融乎一妙。故能使说法之音不离彼土而广长舌相具足周徧。其具如是。向实际之中。要在不往而往。於方便之内。何妨去已还来。机熟缘深定须成办。此瓘之有得於祖意者也。莹中自入台州捐书。不复为文。专修念佛三昧。居五年。复承事郎。移楚州。居住过庐山家焉。甞语所亲曰。吾往年遭患难。所惧惟一死。今则死生皆置度外矣。寻卒。年六十五。靖康初赠谏议大夫。高宗朝赐諡忠肃(东都事略.佛祖统记.冷斋夜话.李忠定集)。

知归子曰。吾观郑邹江陈四君子。修行如幻三昧。泊然於夷险生死之际。经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岂不信哉。莹中之於台教盖得其精者。其於净土一门殆犹承蜩之人。掇之而已矣。

汪大绅云。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此理甚明。吾亦能言之。所难者断截情见耳。情见既断者。一任你说有说无。总是光明藏。着些情见。便说得与如来一般。总是生死根耳。莹中忠义。其断截情见必勇。其言自是可宝。非独莹中也。郑邹江皆忠义之士。其勇於入道。能断截情见故也。最是文人才子好名之人不济事。说着此事。早已晓得了也。不知只是情见所解。赚得千生万劫於生死中说好看话头在。

猜你喜欢
  弘明集卷第十三·僧祐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五(之一)·子璇
  卷第二十六·晦翁悟明
  卷二百二·佚名
  佛说不增不减经·佚名
  为中佛会事答记者问·太虚
  卷十四·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九·玄奘
  贤护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佚名
  东方文化正名·太虚
  华严游心法界记·法藏
  卷第七十三·李通玄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卷七十·道世
  宗镜录卷第五十七·延寿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四十九·彭定求

        卷249_1 【润州南郭留别(一作郎士元诗)】皇甫冉   萦回枫叶岸,留滞木兰桡。吴岫新经雨,江天正落潮。   故人劳见爱,行客自无聊。君问前程事,孤云入剡遥。   卷249_2 【祭张公洞二首(一本作排律一首)】皇甫冉

  • 卷二·沐昂

    ●钦定四库全书 沧海遗珠卷二 (明)沐昂 编 ○王景彰(以字行括苍人) 题江南秋晚图 十年不踏钱塘路江上晴烟渺轻素并刀谁剪秋半帘夕阳正在西陵树对之便欲发浩歌西风萧萧水增波胥涛已入乱山去木落台空幽思多 瑶台翫月 瑶台

  • 卷466 ·佚名

    虞俦 林正甫与子中春并命为御史正甫按刑浙东道别去兼旬而予衔命按视宫 乌台当日选名流,佥谓君才与我优。 公议略伸君便去,上恩未报我宁留。 自怜秦缓难为疾,岂意良霄尚有莸。 况是亲年当喜惧,欲将归

  • 附录·朱隗

    朱隗字云子长洲人治博士业雅尚风藻天启中呉中复社聚四方绩学之士分主五经隗驱驰江表为一时厨顾诗宗中晚弟陵字望子亦能诗画(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 列传第三十七·刘昫

    ○裴炎 刘祎之 魏玄同 李昭德 裴炎,绛州闻喜人也。少补弘文生,每遇休假,诸生多出游,炎独不废业。岁余,有司将荐举,辞以学未笃而止。在馆垂十载,尤晓《春秋左氏传》及《汉书》。擢明经第,寻为濮州司仓参军。累历兵部侍郎、

  • 曾静供词五条 四、雍正皇帝是有好生之德,还是草菅人·雍正

      【原文】  问曾静:你在湖南供内有“极好杀人,京城凛凛”等语。我皇上如天好生,自元年以来,凡矜恤民命之案,不可枚举。即今四月十一日以后,现有督抚及刑部拟定之案,如云南之黑夜杀人八十二岁老妇何氏一案;广东之殴伤服叔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五·佚名

    正德七年三月丙午朔升鸿胪寺卿刘恺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巡按山东御史张璇言山东生民被害已极贼之自北而东也则由乐陵海豊寿光安丘以入青州其自南而西也则由莒沂滕峄以趋东兖纵横荼毒朝廷命将出师宵旰不遑而渠

  • ·与荆璞家兄论镇守南澳事宜书·丁曰健

    南澳为闽、广要冲,贼艘上下所必经之地。三、四月东南风盛,粤中奸民哨聚驾驶,从南澳入闽,纵横洋面,截劫商船;由外浯屿、料罗、乌纱而上,出烽火、流江而入于浙。八、九月西北风起,则卷帆顺溜,剽掠而下,由南澳入粤。

  • 杨国忠传·刘昫

    杨国忠本名钊,蒲州永乐人。父亲名王旬,凭借国忠的显达,被追封为兵部尚书。则天朝中的宠臣张易之,即是国忠的舅舅。国忠无学术,行为放荡,能饮酒,爱好..艹捕,品行不端,为同宗族人所鄙视。于是发愤从军,在蜀帅手下奉事,因驻防出色应

  • 王淮传·脱脱

    王淮字季海,婺州金华人。他幼年聪颖,理解力强,刻苦学习写作。绍兴十五年(1145)考中进士,出任台州临海县尉。郡守萧振一见到王淮就认定他是一位奇才,声言王淮日后必成大器,萧振调任蜀帅后,将王淮辟为幕僚。萧振要离职,大家都想

  • 第四节 回纥之亡·吕思勉

    回鹘奉诚可汗,以贞元十一年(795年)死。无子,国人立其相骨咄禄。册拜爱滕里逻羽录没密施合胡禄毗伽怀信可汗。骨咄禄本跌氏。少孤,为大首领所养。辩敏材武。当天亲时,数主兵,诸酋尊畏。至是,以药葛罗氏世有功,不敢自名其族。案

  • 第十九章 秦汉学术·吕思勉

    第一节 学校古代士大夫之学,出于与宗教相合之哲学及官守;民间之教育,则随顺习俗,以前辈之所知所能者,传诸后辈;《先秦史》第十五章第二、第四节已言之。东周以降,社会之等级渐平,人民之好学者日众,士大夫所专之学,渐次被及于氓

  • 卷104·陈邦瞻

    ○李璮之纳理宗景定三年二月,蒙古江淮大都督李璮以京东来归。璮李全子,既降蒙古,为山东行省,葺旧海城,将窥海道。已而陷海州、涟水军,拔四城,杀官军几尽,淮扬大震。自蒙古主蒙哥卒,忽必烈立,璮始萌南归之志,前后所奏凡数十事,皆恫

  • 卷一·傅逊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属事卷一    明 傅逊 撰周桓王伐郑隐公三年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

  • 卷第十·佚名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十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非问分智品第四之二云何退分智。若智不善。是名退分智。云何住分智。若智无记。是名住分智。云何增长分智。若智非圣善。是名增长分智。云何解分智。若智圣有

  • 越缦堂读书记·李慈铭

    笔记。近代李慈铭著。不分卷。系由云龙辑录《越缦堂日记》中有关读书札记编成。由辑本民国间曾经排印,但并未发行,建国后商务印书馆据原辑及李氏二种日记原书,加以补订、标点,重新分类排列,分为“哲学思想”、“政治·社会

  • 幼幼集成·陈复正

    中医儿科学专著。6卷。清陈复正撰。陈复正,道士,号飞霞。清医学家。居广东罗浮山。习道家丹鼎、气功诸术。云游海内,临证救治甚众。有感于幼科专著少,而撰《幼幼集成》。成书于乾隆十五年(1750)。书中整理辑录了古代

  • 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佚名

    一卷,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与《十二佛名神咒较量功德除障灭罪经》同。而文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