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十

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

非问分智品第四之二

云何退分智。若智不善。是名退分智。云何住分智。若智无记。是名住分智。云何增长分智。若智非圣善。是名增长分智。云何解分智。若智圣有报能断烦恼。是名解分智。云何退分智。若智生退于非圣善法非住非增长。是名退分智。云何住分智。若智生于非圣善法住不退不增长。是名住分智。云何增长分智。若智生增长非圣善法不退不住。是名增长分智。云何解分智。若共解解相应。是名解分智。云何退分智非住分智。若有退非住。是名退分智非住分。云何住分智非退分智。若有住非退。是名住分智非退。云何退分住分智。无一智退分住分智。彼若住分智非退分。若退分者非住分。是名退分住分智。云何非退非住分智。除退分住分智。若余智见。名非退非住分智。云何退分智非增长分智。若有退非增长。是名退分智非增长。云何增长分智非退。智若增长非退。是名增长分智非退。云何退分增长分智。无一智退分增长分。彼若退分非增长分智。增长分智非退分。是名退分增长分智。云何非退分非增长分智。除退分增长分智。若余智是名非退分非增长分智。云何住分智非解分智。若有住分非解。是名住分智非解。云何解分智非住分智。若有解非住。是名解分智非住。云何住分解分智无一智。若住分解分。若住分智非解分解分智非住分。是名住分解分智。云何非住分非解分智。除住分解分智。若余智。是名非住分非解分智。云何增长分智非解分智。若有增长非解。是名增长分智非解分。云何解分智非增长分智。若有解非增长。是名解分智非增长分。云何增长分解分智。无一智若增长分解分。若增长分智非解分解分智非增长分。是名增长分解分智。云何非增长分非解分智。除增长分解分智。若余智。是名非增长分非解分智。

云何五智。如世尊说。修无量义定心等明照。比丘修此定已。无量义定心等明照已。内五智生。何等五。此定现世乐后受乐报内生智。此定圣无染内生智。此定圣人亲近内生智。此定寂静胜妙圣心得解脱得除恶法内生智。忆念入此定忆念出此定内生智。修定无量无量心等明照。比丘修定已。无量心等明照生此五智。是名五智。

云何六通。神足智证通。天耳智证通。观心心数法智证通。忆念宿命智证通。众生生死智证通。漏尽智证通。云何神足智证通。若智生受无量神足动大地。以一为多以多为一。近处远处墙壁山崖通达无碍如虚空。结加趺坐。往来空中如飞鸟。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聚。日月神力威德难量手能扪摸。乃至梵天身得自在。是名神足智证通。云何天耳智证通。若智生天耳过于人耳。闻二种声。人非人声。是名天耳智证通。云何观心心数法智证通。若智生知他众生他人心心数。若有欲心如实知有欲心。无欲心如实知无欲心。有恚心如实知有恚心。无恚心如实知无恚心。有痴心如实知有痴心。无痴心如实知无痴心。疾心如实知疾心。乱心如实知乱心。少心如实知少心。贵心如实知贵心。不定心如实知不定心。定心如实知定心。非解脱心如实知非解脱心。解脱心如实知解脱心。有胜心如实知有胜心。无胜心如实知无胜心。是名观心心数智证通。云何忆念宿命智证通。若智生忆念无量若干宿命。忆念一生二三四五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千生万生十万生无量十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万生。乃至若劫成劫坏若劫成坏。无量劫成无量劫坏无量劫成坏。我本在彼。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生。如是食如是命。如是久寿如是短寿。如是受苦乐。从彼死生彼。从彼死生彼已后从死生彼。从死生此。如是有行成就。忆念若干宿命。是名宿命智证通。云何众生生死智证通。若智生天眼清净过人。见众生生死好色恶色善道恶道卑胜。知众生如所造业。众生身恶行成就。口恶行成就。意恶行成就。谤圣人邪见行。缘邪见故。身坏命终生恶道地狱畜生饿鬼。众生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成就。不谤圣人正见行。缘正见故。身坏命终生善道天上人中。如是天眼清净过人。是名众生生死智证通。云何漏尽智证通。若智生有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世自证知成就行。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还有。是名漏尽智证通。是名六通。

云何七方便。如世尊说。比丘七处方便三种观。此法中纯善远闻。谓尊丈夫。云何比丘有七处方便。如比丘。知色知色集知色灭知色灭道。知色味。知色过患知色出。知受知受集知受灭知受灭道。知受味知受过患知受出。知想知想集知想灭知想灭道。知想味知想过患知想出。知行知行集知行灭知行灭道。知行味知行过患知行出。知识知识集知识灭知识灭道。知识味知识过患知识出云何比丘知色。如比丘四大四大所造色如实知。比丘如是知色。云何比丘知色集。如比丘以爱集知色。如是比丘知色知色集。云何比丘知色灭。如比丘爱灭以爱灭知色灭。比丘如是知色灭。云何比丘如实知色灭道。如比丘如实知八圣道正见正觉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是比丘如实知色灭道。云何比丘知色味。若缘色生喜乐是色味。如是比丘知色味。云何比丘知色过患。若色无常苦变异法是色过患。如是比丘知色过患。云何比丘知色出。若色欲染调伏欲染断灭是出。如是比丘知色出。若有沙门婆罗门。如是知色知色集知色灭知色灭道。知色味知色过患知色出。若厌色离欲灭趣道。若善趣若善趣人。于是法中明了。及余沙门婆罗门。如是知色知色集知色灭知色灭道。知色味知色过患知色出。若厌色离欲证灭解脱不复生。善解脱若善解脱人。纯善若纯善人。无复生处云何比丘知受。六受身。眼触受耳鼻舌身意触受。是名六受身。比丘如是知受。云何比丘知受集。如比丘以触集知受集。如是知受集。云何比丘知受灭。如比丘以触灭知受灭。如是比丘知受灭。云何比丘知受灭道。如比丘如实知八圣道正见正觉正语正业正命正进正念正定。如是比丘知受灭道。云何比丘知受味。若缘受生喜乐是受味。如是比丘知受味。云何比丘知受过患。受无常苦变异法是受过患。如是比丘知受过患。云何比丘知受出。受欲染调伏欲染断灭是受出。如是比丘知受出。若有沙门婆罗门。如是知受知受集知受灭知受灭道。知受味知受过患知受出。厌受离欲证灭趣道。善趣若善趣人。于是法中明了。及余沙门婆罗门。如是知受知受集知受灭知受灭道。知受味知受过患知受出。厌受离欲证灭解脱不复生。善解脱若善解脱人。纯善若纯善人。无复生处。

云何比丘知想。六想身。色想声香味触法想。是名六想身。如是比丘知想。云何比丘知想集。如比丘以触集知想集。如是比丘知想集。云何比丘知想灭。比丘以触灭知想灭。如是比丘知想灭。云何比丘知想灭道。如比丘如实知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如是比丘知想灭道。云何比丘知想味。若缘想生喜乐是想味。如是比丘知想味。云何比丘知想过患。想无常苦变异法是想过患。如是比丘知想过患。云何比丘知想出。若想欲染调伏欲染断灭是想出。如是比丘知想出。若有沙门婆罗门。如是知想知想集知想灭知想灭道。知想味知想过患知想出。厌想离欲证灭趣道。善趣若善趣人。于是法中明了。及余沙门婆罗门。如是知想知想集知想灭知想灭道。知想味知想过患知想出。厌想离欲证灭解脱不复生。善解脱若善解脱人。纯善若纯善人。无复生处。

云何比丘知行。六思身。色思声香味触法思。是名六思身。如是比丘知行。云何比丘知行集。如比丘以无明集知行集。如是比丘知行集。云何比丘知行灭。如比丘以无明灭知行灭。如是比丘知行灭。云何比丘知行灭道。如比丘如实知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如是比丘如实知行灭道。云何比丘知行味。若缘行生喜乐是行味。如是比丘知行味。云何比丘知行过患。行无常苦变异法。是行过患。如是比丘知行过患。云何比丘知行出。若行欲染调伏欲染断灭。如是比丘知行出。若有沙门婆罗门。如是知行知行集知行灭知行灭道。知行味知行过患知行出。厌行离欲证灭趣道。善趣若善趣人。于是法中明了。及余沙门婆罗门。如是知行知行集知行灭知行灭道。知行味知行过患知行出。厌行离欲证灭解脱不复生。善解脱若善解脱人。纯善若纯善人。无复生处。

云何比丘知识。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六识身。如是比丘知识。云何比丘知识集。如比丘以名色集知识集。如是比丘知识集。云何比丘知识灭。如比丘以名色灭知识灭。如是比丘知识灭。云何比丘知识灭道。如比丘如实知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如是比丘知识灭道。云何比丘知识味。缘识生喜乐是识味。如是比丘知识味。云何比丘知识过患。识无常苦变异法。是识过患。如是比丘知识过患。云何比丘知识出。若识欲染调伏欲染断灭。是识出。如是比丘知识出。若有沙门婆罗门。如是知识知识集知识灭知识灭道。知识味知识过患知识出。厌识离欲证灭趣道。善趣若善趣人。于是法中明了。及余沙门婆罗门。如是知识知识集知识灭知识灭道。知识味知识过患知识出。厌识离欲。证灭解脱不复生。善解脱若善解脱人。纯善若纯善人。无复生处。如是比丘七处方便。云何比丘三种观。如比丘观界观入观缘。如是比丘三种观。七处方便三种观。比丘于是法中纯善远闻。谓尊丈夫。是名七处方便。

云何苦法智。若有漏有为苦谛所摄法。若见苦若见无我思惟苦。于圣无漏智非比类智相无余。是名苦法智。云何苦比智。若人已行生苦法智。及余苦谛所摄法中。如彼生如彼相。如彼比类。此如彼彼如此。若于彼圣无漏智比类智相无余。是名苦比智。云何集法智。若苦因苦绪苦集。若见集见无我思惟集。于圣无漏智非比类智相无余。是名集法智云何集比智。若人以行生集法智。及余集谛所摄法中。如彼生如彼相。如彼比类。此如彼彼如此。于圣无漏智比类智相无余。是名集比智。云何灭法智。若尽苦尽烦恼尽漏法中。若见灭见无我思惟灭。于圣无漏智非比类智相无余。是名灭法智。云何灭比智。若人已行生灭法智。及余灭谛所摄法中。如彼生如彼相。如彼比类。此如彼彼如此。若于圣无漏智比类智相无余。是名灭比智。云何道法智。若圣道出要正灭苦法中。见道见无我思惟道。于圣无漏智非比类智相无余。是名道法智。云何道比智。若人以法行生道法智。及余道谛所摄法中。如彼生如彼相如彼比类。此如彼彼如此。于圣无漏智比类智相无余。是名道比智。

云何九方便。定定方便。定入定方便。定住方便。出定方便。定境界方便。定行处方便。定乐方便。转定方便。顺不顺法善法相善思惟善解。云何定定方便。定定众。定定名字。定定触定定思惟。是有觉有观定。是无觉有观定。是无觉无观定。是空定是无相定是无愿定。是定若知见解射方便。云何定入定方便。入定众。入定名字。入定触。入定思惟。是有觉有观。是无觉有观。是无觉无观定。是空无相无愿定。入定入是定。入是定已是法胜入定。若知见解射方便。是名定入定方便。云何定住方便。定住众。定住名字。定住触。定住思惟。是定住有觉有观。是无觉有观。是无觉无观。是空无相无愿定。是定住定住已。是法胜定住。若知见解射方便。是名定住方便。云何出定方便。出定众。出定名字。出定触。出定思惟。是出定有觉有观。是无觉有观。是无觉无观。是空是无相是无愿。是出定。是出定已。是法胜出定。若知见解射方便。是名出定方便。云何定境界方便。若思惟法定生。若法是定境界。若知见解射方便。名定境界方便。云何定行处方便。定行谓四念处。若知见解射方便。是名定行处方便。云何定乐方便。定乐谓除乐众。定乐名字。定乐触。定乐思惟。是有觉有观定乐。是无觉有观。是无觉无观。是空是无相是无愿定。是定乐。是法胜定乐。若知见解射方便。是名定乐方便。云何转定方便。于初禅心起入二禅心住。于初禅心起入三禅心住。于初禅心起入四禅心住。于二禅心起入三禅心住。于二禅心起入四禅心住。于三禅心起入四禅心住。若知见解射方便。是名转定方便。何谓善取。顺不顺法相善思惟善解。云何非定顺法若法不善。是名非定顺法。云何定顺法。若法善。是名定顺法。复次非定顺法。若法有胜。是名非定顺法。复次定顺法。若法无胜。是名定顺法。复次非定顺法。若思惟法定不生。是名非定顺法。复次定顺法。若思惟法定生。是名定顺法。善取法相善思惟善解。是谓善取顺不顺法。相善思惟善解。是名九方便。

云何如来十力。处非处智如来力。过去未来现在业受业处因报智如来力。他众生他人根胜非胜智如来力。他众生他人若干解智如来力。若干界无量世界智如来力。一切道至处智如来力。禅解脱定入定垢净起智如来力。忆念宿命证智如来力。众生生死证智如来力。有漏尽智如来力。何谓处非处如来力。云何处非处。非处谓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谓受爱喜适意报非处。若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受不喜不爱不适意报有是处。非处谓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谓受不爱不喜不适意报非处。若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受爱喜适意报有是处。非处谓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成就谤圣人邪见业。故彼因缘身坏命终。生善道人天中非处。若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成就谤圣人邪见行。缘邪见业故彼因缘故身坏命终。生恶道地狱中有是处。非处若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成就不谤圣人正见行。缘正见业因缘故。身坏命终生恶道地狱中非处。若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成就不谤圣人正见行。缘行正见业因缘故。身坏命终。生善道人天中有是处。非处若见具足人故断母命无有是处。是处若凡夫人故断母命有是处。非处若见具足人。故断父命。无有是处。是处若凡夫人故断父命有是处。非处若见具足人。故断罗汉声闻命无是处。是处若凡夫人。故断罗汉命有是处。非处若见具足人破众僧。无有是处。是处若凡夫人破众僧有是处。非处若见具足人。于如来身恶心出血无有是处。是处若凡夫人。于如来身恶心出血有是处。非处若见具足人。于是法外求余尊胜。无有是处。是处若凡夫人。于是法外求余尊胜有是处。非处若见具足人。于是法外求余受供养者。无有是处。是处若凡夫人。于是法外求余受供养者有是处。非处若见具足人。于是法外求余沙门婆罗门说正见。无有是处。是处若凡夫人。于是法外求余沙门婆罗门说正见有是处。非处若见具足人。于是法外若余沙门婆罗门说法。赞言此一切智一切见。无有是处。是处若凡夫人。于是法外若余沙门婆罗门说法。赞言此一切智一切见有是处。非处若见具足人。若于是法外若有沙门婆罗门。异缘实我世常。此实余虚妄。我世非常。此实余虚妄。我世常非常。此实余虚妄。我世非常非无常。此实余虚妄。我世有边。此实余虚妄。我世无边。此实余虚妄。我世有边无边。此实余虚妄。我世非有边非无边。此实余虚妄。命是身。此实余虚妄。身是命。此实余虚妄。身命异。此实余虚妄。无命无身。此实余虚妄。有如去涅槃。此实余虚妄。无如去涅槃。此实余虚妄。有如去无如去涅槃。此实余虚妄。非有如去非无如去涅槃。此实余虚妄。异缘实为真实。无有是处。是处若凡夫人。若于是法外。若沙门婆罗门有异缘实我世常。此实余虚妄。乃至非有如去非无如去涅槃。异缘实为真实有是处。非处。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十

猜你喜欢
  佛说灌洗佛形像经·佚名
  卷十九·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五卷·佚名
  卷第五十五·李通玄
  玄沙广录序·玄沙师备
  俱舍论疏 第二十八卷·法宝
  漆园指通卷之二·净挺
  卷第四十六·霁仑超永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七卷·湛然
  卷一·佚名
  目录·宗鉴
  药师法会愿文衍义叙·太虚
  萬如禪師語錄目錄·佚名
  佛说转法轮经·佚名
  访问南方佛教国的临别赠言·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九出 毡集·李渔

    〖黄钟引子·西地锦〗(小生上)作赋喜逢青眼,小试叨列前班。军中只为无韩范,偏裨偶尔登坛。小生张三益,字仲友,锐志科名,埋头举业。与范介夫同列县庠,十次遇考,九次是他领批。小生虽不出第二三,却再不能僭他第一。前日汪学

  • 第三十一齣~第四十二齣·邵灿

    第三十一齣 潜囘【谒金门】〔生上〕愁思乱。天际一声哀雁。心恋慈亲楡景晚。几番肠欲断。〔末上〕十载风尘游宦。报国务输忠款。长夜漫漫犹未旦。谩敎歌石烂。〔踏莎行〕〔生〕汉室堂堂。王臣蹇蹇。一身困厄终难免。

  • 第三折·郑光祖

    (白敏中上,诗云)万籁无声自寂寥,一轮明月上花梢。庭阶伫立痴心望,盼杀娥下九霄。小生白敏中,感蒙小姐不弃,许我今宵赴约。这早晚还不见来,小娘子,你若不来呵,我这病觑天远入地近,眼见的无那活的人也!(看天科,云)日头可也还早哩,我且看

  • 卷十二·王昶

    韩知玥一首 吴朏一首 顾若璞一首 钱氏一首 郭{王+雨/亏}一首纪映淮一首 黄鸿一首 张红桥一首 范妹一首 钱涓一首马守贞一首 刘胜一首 杨炎一首 薛素素一首 朱无瑕一首王毓贞一首 白旃香一首 赵燕二首 

  • 卷第二百八十八 後漢紀三·司马光

      起著雍涒灘(戊申)三月,盡屠維作噩(己酉),凡一年有奇。   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乾祐元年(戊申、九四八年)   三月,丙辰,史弘肇起復,加兼侍中。   侯益家富於財,厚賂執政及史弘肇等,由是大臣爭譽之。丙寅,以益兼中書令,行

  • 卷第一百·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二十二〔起旃蒙单阏(乙卯),尽屠维协洽(己未

  • 卷一百五十四·杨士奇

    八月辛丑朔 车驾至京师 上御奉天殿文武群臣上表贺○壬寅大宴文武群臣及从征将校 命礼部会文武大臣议将士功赏○交阯总兵官英国公张辅执送贼首陈季扩阮帅至京师伏诛○甲辰浚淮安府海州城南官河二百四十里○丙午免

  • 第十三册 崇德元年五月·佚名

    第十三册 崇德元年五月十六日,奉圣汗谕旨制定:“看守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府之门,除内府值该班人外,不得妄留旗人聚会,皆集於外门。若有事进,须由值班人转报,俟获准後方可进。如不候准令,随意进入,则照会典治罪。又定亲王

  • 三六九 军机大臣奏王太岳呈请谢恩片·佚名

    三六九 军机大臣奏王太岳呈请谢恩片乾隆四十二年三月十四日据王太岳呈称:蒙恩赏在四库全书处总纂上行走,所有感激下忱,恳请据情转奏等语。理合将原呈进呈。谨奏。(军机处上谕档)

  • 历书第四·司马迁

    刘洪涛译注【说明】《历书》不在《史记》亡失的十篇之内,主要是司马迁的手笔是无疑的了(也有人持相反意见,如有人说它系妄人抄录《汉志》而成等,多是摘取它的一二纰漏为文,可以不论,)篇末所附《历术甲子篇》序至汉成帝建始四

  • 秦围赵之邯郸·佚名

    【提要】 本章中“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典故千古传诵,鲁仲连不仅以他的铮铮铁骨、对强暴的决不屈服的勇气节义赢得了世人的仰慕,而且以他深刻洞察、说理透彻、鞭辟入里的辩才折服了当时的策士们。他一去不返之前抛下的那

  • 卷三百二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二十九八旗大臣年表二十直省大臣年表一总管将军都统副都统<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 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司马迁

    韩之先与周同姓,【索隐】:按:左氏传云“邗、晋、应、韩,武之穆”,是武王之子,故诗称“韩侯出祖”,是有韩而先灭。今据此文,云“其後裔事晋,封于韩原,曰韩武子”,则武子本是韩侯之後,晋又封之於韩原,即今之冯翊韩城是也。然按系本

  • 卷十四下 尽心章句下·孙奭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墨翟之道,兼爱无亲疏之别,最为违礼。杨朱之道,为己爱身,虽违礼,尚得不敢毁伤之义。逃者去也,去邪归正,故曰归。去墨归杨,去杨归儒,则当受而安之也。)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

  • 幼官第八·管仲

    若因夜虚守静人物,人物则皇。五和时节,君服黄色,味甘味,听宫声,治和气,用五数,饮于黄后之井,以(人果)兽之火爨,藏温濡,行敺养,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常至命,尊贤授德,则帝。身仁行义,服忠用信,则王。审谋章礼,选士利械,则霸。定生处

  • 第二章 24·辜鸿铭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辜讲孔子说:“如果没有真正的情感或敬意而去拜神,是盲目崇拜;知道什么是正确但却没有按照自己的判断去做事,表明缺乏勇气。”(从文学的角度,即“奴性”。懦弱是老实人的悲惨命

  • 佛说济诸方等学经·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六万。菩萨八十亿。摩竭国中众优婆塞六百万。临灭度时最后末年至罗阅只初首新岁。于时世尊即如其像三昧正受。庄严于斯三千大千世界。悬缯幡彩

  • 廿载繁华梦·黄世仲

    一名《粤东繁华梦》。社会小说,四十回。黄小配著。初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香港《时事画报》; 光绪三十三年(1907)有汉口东亚印刷局版线装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有上海书局版石印本。卷首标“近事小说”,且有华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