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 续附
唐西明寺释氏
唐麟德元年于京师西明寺撰述
维唐龙朔元年春三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敬造。真惟。佛道称圣。咸作化于含元。宝乘灵宝。俱开津于有识。然则承俗训。一风轨于醮章。佛垂法网。是舟师于形有。自非统括经诘。孰能轻举。谨竭诚心。敬传经像。用资景福通只无边。启深信之根前。喻即真之正业。可不然欤。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永所惟。释尊弘化慈诱遍于人天。李老垂则述作开于赤县。故使在身在国不免生死之流。离恼离著超于空有之域。所以回心归向。奉敬无遗。造佛书经。晨昏礼谒。当愿善无不在常。志笃于真乘。道无不通。故莫滞于凡识。统诸来学。幸顾斯言金铜佛五躯。十一面观音像二躯。并诸大乘经。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自惟。昭告于十方先觉无极大圣。能仁化主慈氏法王。行真禀自凡庸隶斯观伍。形虽草化心造弥勒柱下周之史臣道不振于明后。佛乃天人师。敬德化总于无边。岂有事天之夫章醮之士。琴棋不释。酒脯未遗。禹步而抗于丰降。叩齿而排于列缺。诚所不取也。今改操回信钦仰佛宗。敬造经像。恩程心用。伏愿启斯厚夜大敞明离。裂久却之障缠。解无始之流缚。生生弘反本之业。代代出解脱之津。预有同流景仰斯在金铜佛像五躯。十一面观音像二躯。并诸大乘经。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所造。仰惟诸佛大圣神通。遍于十方。柱下仁风流扇光于五岳。梁魏已上未闻道有仪形。周齐已下弘诱开于氓俗。是则拟佛陶化。终诈饰于昏蒙。达见通微。毕晓镜于明识。所以闻义迁善。奉造灵仪并诸经诰。当使上弘下施。开遂古之蒙泉。福始罪终。显穷生之厚障。伏愿恩隆慈施。不隔于邪林。方便善巧。无滞于幽谷。并使解明七觉慧发三明。拔见幢而偃疑山。裂爱网而陈宝驾。悠哉同侣可不勉哉。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所造。夫以阴阳结构。凡俗之所依持。空有驱除。惟圣于焉体镜。排三有而超挺。闻乎五藏之经。在一得而守雌。见于二篇之作。是则尊天敬地。无忽于有为。解缚离恼寔开于惑性。由斯比德事等云泥。敢用倾诚敬崇流施。写经造像无替暄凉。用此福因津通有识。咸超见网早越迷林。敬造金铜佛像五躯。
十一面观音檀像两躯。诸大乘经相绩写。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所造。自惟生在微伍。忽厕朝斑。弘之以厚礼。敬之以宗匠。斯之荣问。诚有其由。真虽隶处黄冠。心存玄化。讨寻邪诰。佛为道父。后学迷生。妄存比竞。拟人以伦。固难齐准。且佛为法王。道称柱史。佛垂金色相。开四八之奇。道见白头鼻。流双柱之异。声光不闻于恒俗。大罗乃焉有之言。神通未化于物情。玉京本亡是之说。是用归心至觉经像。留情传于避壤。远流未悟。当使一乘一道。常作化于大同。九天九有。共陶津于极教。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寻道德二篇。不存于毁佛。修多三藏莫述于李宗。后学奔竟。亚迹于法王前。修奉法志。隆于羽化。是用丹诚举述。元讨于仙经。栖心正则。岂存于服气。三录三元。缘情而妄立。丹书玉检。逐物而兴言。秦汉由此而致讥。栾徐寄兹而取丧。是用凭心委志。敬写流通。庶有见闻咸存此意。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敦行真所造。自惟佛经词义。迥拔于人天。道书本末。影像于西域。何以知然。至如元阳一经。响法华诸典。西升众卷。类方俗咏歌。文义不可大观。情事全非所录。况复朱门玉柱之液灵薪。秽土俗之情高。芜老君之雅识。还依正缮写。不滥染于元阳。如本奉持。岂有沦于教义。伏愿圣慈无碍垂降迷踪。永作道于后昆。毕如流于梦海。
金铜佛像伍躯 十一面观音菩萨二躯诸大乘经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所造。真以道本无形。形之于周魏。佛惟有像。像布于人天。故柱下之容。未足光于视听。能仁之相。可谓超出幽明。故使石像浮江经生火聚。群儒奉之。如在书传记而不渝。是使致敬弥勤奉持难绝。用斯上善通被下元。割见网于此生。获正果于来际。贻诸末叶通斯致焉。
维唐龙朔元年。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造。真以。道惟元气。非形像之照临。佛称大觉统景仰之寻则。佛称道父。僧曰上宾。圣教明文无容隐匿。所以敬写经像传奉未闻。开万古之槃根。树百王之逸轨。欲使一乘令驾。总邪正之登临。九天奉识。该幽明而翊化。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所造。惟夫。一国朝宗一人称圣。一土陶化一佛称觉。故使唐虞殷夏五运推迁。过现未来三际循复。代代异材。岂惟一老。劫劫开济。是称多佛。无识叙称。已形葛洪之诮。有情通议。早见周颙之说。是以李聃葬于槐里。秦失哭而不迷。马迁演于流沙。尹喜变而垂迹。未若释氏大圣。湜封周于环海。教义弘明。诚济会于真俗。遂投诚钦仰奉尊归戒。造像书经。式表虔敬。当使幽明叶赞心用之道。日隆现未。智开冥津之尊。将晓永垂弘范贻则英贤。
维唐龙朔元年。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敬造。盖以。老氏之教不出流沙。释君之宗化行环海。即日而叙。广陋可知。穷神体圣。居然非惑。二篇之志言。未绝于俗尘。三藏之经理。自诣于真极。所以归依正觉承受至乘。造佛书经。流通士俗。愿反本之道。控精爽于天衢。回向之门毕权衡于地轴。是使天师受道。恒礼佛于鹤鸣。隐居立敬。常拜释于茅岭。自余未悟事等效尤详核升玄无宜冰执。
龙朔元年。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所造。真夙知希向。早预法流。形虽黄老心染缁释。经像福本。每事经营。用资景业。通被存没。必愿罪终福始。惑尽智明。逮及黎元咸资敬仰。
维唐龙朔元年。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所造。夫为道日损。义有存于克念。学无常师。理必资于迁善。至于道德五千言。不涉于章醮灵宝三洞事。有微于方术。黄书赤符。莫通于物议。玄霜绛雪。或陷于乌有。未若佛宗至极。坦八正之通津。妙法穷真。静八倒之迷薮。所以百王奉化。寺塔遍于大千。万代承风。僧徒充于天下。行真不惟鄙俚。奉佩遗筌。造像书经流通兆庶。当愿早倾三漏。早见三身。早腾三界。早御三有。通被高识。通斯意焉。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所造。真闻。道本虚通。义非搉结。灵智洞照。须知大归。自古同门英秀。咸尚佛宗。叔代暗识诸生。雷奔轻侮。是不遵往哲。不读金科。遂生此见。未曰通敏。至如张族三师。相从拜佛。陶寇两杰。摄敬释宗。详于梁魏之书。备例蜀川之纪。岂非择木而处。得至身而达性。知几其神。悟佛性之非朽。故辩泉具。造像书经。敬勒愿言陈于卷末。庶同悟士尘斯道哉。
维唐龙朔元年。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所造。夫以。一实之道。理越于天仙。大觉之言。义该于空有。至如。陈思辨道。乃涉方士之科。何晏叙甜。未在圣门之列。然则道有小大之别。圣亦升沉之仪。老君柱史之员。立教非为其主。释乃法王之位。训范统于幽明。故二篇述作。显于山之论。两谛大造。程于周氏之宗。所以沿古至今罕能详核。余承正则。义取真乘。造佛书经无替心曲。用兹上善通被识情。愿解大道发无上意。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
猜你喜欢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七卷·佚名 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太虚 龙猛受南天铁塔金刚萨埵灌顶为密宗开祖之推论·太虚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下·佚名 卷第一·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欧阳竟无 净土十疑论白话释·智顗 佛说呵雕阿那鋡经·佚名 佛教不食肉之真理·太虚 大乘起信论略述序·昙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九·欧阳竟无 卷第四十四·佚名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一·佚名 第十四章 大寺及支提山之受纳·佚名 普曜经卷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