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龙猛受南天铁塔金刚萨埵灌顶为密宗开祖之推论

密法由龙猛菩萨从南天竺铁塔传出,与华严之由彼自龙宫诵出,同为佛史上相传之一不思议事。但龙宫虽莫可稽考,而所谓南天铁塔,则依日本梅尾祥云教授之理趣经研究,已可推测而知。

摩诃僧祇律第三十三云:‘有舍利者名塔,无舍利者名支提’。初塔与支提──制底──虽有区别,后分舍利为身骨与法身之二;而以‘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一偈,以当‘法身舍利’之称。于是书有此一偈在中之制底,亦名为法身塔,而塔与制底遂无区别。久之、尼泊尔等处将法身塔之一偈,缩改为:‘诸法从缘起,如来即是因’二句。由是进一步而变成为本初佛制底,亦称法界曼荼罗,或法界宫;而所谓本初佛者,即指法界,或诸法缘起空性之法性,亦称法身。在华严以普贤象征之,而在以龙猛为开祖之真言秘密金刚法,则以金刚萨埵为本初佛。金刚萨埵即普贤,而本初佛亦犹起信论所云之本觉。金刚顶瑜伽大教王经说释迦将成佛时,得普贤之咒印乃成佛者,亦为以释迦表始觉,普贤表本觉,始本合一乃成佛也。而龙猛之开南天竺法身塔,受金刚萨埵之灌顶,亦即始觉乍证本觉,登初欢喜地象征。

按西藏所传时轮金刚法,在一千一二百年前初传于中印度那烂陀寺,此为金刚法之最高层。相传有岂鲁者,初传于那烂陀时,当张一文于门云:

不知本初佛者,不知时轮教;不知时轮教者,不知正说标帜;不知正说标帜者,不知持金刚──应即藏音多杰兑,译金刚持──之智身;不知持金刚之智身者,不知真言法。彼一切不知真言法者,实为远离世尊持金刚道之迷者,是故于此最上之本初佛,真实诸师不可不教之,而欲得解脱之真实弟子,不可不听之。

观此、可知此为本初佛宣传之始,而时轮所传香拔拉国境,或以为中央亚细亚,或以为北印度之乌仗那国;然据近人所考,则为东印度边之一国。但释尊说此法之处,则在南印度之制底中。如时轮根本仪轨云:‘于灵鹫大峰为诸菩萨说无上大乘之般若波罗密道;次于春月中日在,大制底法界曼荼罗会中,说妙最胜第一之仪轨’。

此仪轨之根本释,则谓此大制底,即南印度驮那羯砾迦国、阿马拉瓦欺塔。兹所谓阿马拉瓦欺塔,即法身塔,亦即所谓法界曼荼罗。普贤金刚萨埵之本初佛,犹云本觉法身佛,象征此法身佛所住处曰法身塔,或法界曼荼罗,故谓时轮法说于此塔中,亦依龙猛登初欢喜地而证本觉法身于此塔中所流出;其受金刚萨埵灌顶者,即证本觉法身之谓。由此西藏无上瑜伽之五大金刚法,同出龙猛铁塔所传,亦可推知矣。本觉法身表以金刚者,取其不生灭常恒坚固之义。但本觉本不觉,其实乃为理即佛之一切有情,故云金刚萨埵,亦犹云法身有情。法身既亦为一切凡夫有情法之流转真如、邪行真如,则贪、嗔、痴、慢任何一法,皆即是金刚法身,而婆罗门等教之行法与民间流俗所信仰诸神之崇拜仪式,极至于女性崇拜之男女淫欲事,亦皆可赋此新内容之意义,以示法身金刚与般若佛母如如相应,俾即于世间法而通达佛法。平常依维摩诘方便为父、智慧为母之解释,则普贤行与文殊智之和合也。惟在本初佛之金刚法,则当以本觉金刚与始觉佛母之合一为义,本始合一曰佛,故以金刚佛母相合一为佛,此诚为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之极致。然末流专标揭此一仪以为无上,则犹禅宗末流之专以机锋棒喝为最胜,殆忘其本旨欤!

法身塔即法界曼荼罗,虽谓因龙猛大士依法身塔之象征,悟证法身,遂为创真言秘密金刚法之开祖,亦无不可。闻释迦佛教思修所生般若为始觉,受本初佛金刚萨埵灌顶为始觉契证本觉,此为真言法之根本义。至诸咒印形仪,则固多随时随处收编世间所流行者而不足深究也。(见海刊十六卷二期)

  


猜你喜欢
  妙度品第七·佚名
  卷十四·性音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中一下·元照
  卷十五(竺法护译)·佚名
  卷第一百八十六·佚名
  舒州投子青和尚语录卷下·投子义青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澄观
  四十五、他是阿谁·慧开
  虚舟禅师注八识规矩颂·虚舟普度
  杂宝藏经卷第四·佚名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四·佚名
  二十七、不是心佛·慧开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玄奘
  卷第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列传第四十七·魏徵

    ○南蛮 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狼,曰俚,曰獠,曰頠,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其俗断发文身,好相攻讨,浸以微弱,稍属于中国,皆列为郡县,同之齐人,不复详载。大业中,南荒朝贡者十余国,其事迹多湮灭而无闻。今所存录,四

  • 卷二百三·列传第一百·柯劭忞

      王利用 刘事义 郭明德 马煦 韩若愚 尉迟德诚 刘德温 吴鼎 刘润 陈端 卜天璋 王艮 吴恭祖 宋崇禄   王利用,字国宾,通州潞县人。辽赠中书令籍之七世孙。高祖以下皆仕金。   利用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

  • 卷之三百四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李子雄传·李延寿

    李子雄年少时便慷慨有大志,陕州被周攻破后,他随着周军进入长安。李子雄家世代都是读书人,学业自通,他却还独自学习骑马、射箭。他的哥哥子旦劝他说“:弃文而崇尚武功,不是士大夫的本分啊。”李子雄说“:自古以来忠诚的大臣文

  • 孙孝哲传·刘昫

    孙孝哲,是契丹人。母亲与安禄山私通,因此安禄山对他亲密随便。安禄山忤逆造反后,任命他为殿中监、闲厩使,封为王。孙孝哲很有权势,仅次严庄。他衣轻裘、骑肥马,豪华奢侈,很会摆豪门贵族的排场,每餐饭都有珍贵的菜肴。他秉性残

  • 卷三十四·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十四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宋仁宗时通判泾州尹源作唐说及叙兵十篇上之其唐说曰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

  • 北洋海军章程第四·佚名

    事故 凡海军官员丁尤、回避、告病、终养、修墓等项及章程所未赅者,由北洋大臣查照定例及行军旧例,酌核办理。如有窒碍难行之处,并准援引西国水师章程,参酌拟定,咨商海军衙门,核夺施行。

  • 卷十七·佚名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御选明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十七讲学亲政疏【嘉靖元年】     王 鏊臣窃念古之圣君贤相共成至治之隆者盖由于上下之交而近世之弊多由于上下间隔夫所以为上下之交者果遵何

  • 四书劄记卷三·杨名时

    礼部尚书总理国子监事杨名时撰中庸中庸首章已包尽全篇之意夫子谓一隂一阳之谓道又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性也两仪道也不睹不闻非真是无睹闻止情未发时便是 朱子云戒惧是由外言之以尽于内非是就一刻说乃是大概说大抵

  • 四书逸笺目录四·程大中

    卷一【论语上】时习程注説乐切磋琢磨孟懿子管仲字三归公冶长名瑚琏桴治赋束带宾客杇子产氏晏平仲諡居蔡子桑伯子仲弓节集注引家语之误粟九百伯牛有疾下邑饮射读法两宋朝老彭

  • 卷十二·汪克宽

    <經部,春秋類,春秋胡傳附錄纂疏欽定四庫全書春秋胡傳附録纂疏卷十二元 汪克寛 撰僖公中【癸襄王酉四年】十有二年【齊桓三十八晉惠三衛文十二蔡穆二十七鄭文二十五曹共五陳宣四十五卒成七宋襄三秦穆十二楚成二十四

  • 卷一·张大亨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五礼例宗卷一宋 张大亨 撰吉礼王正隠元年春王正月桓元年春王正月二年十年十八年同庄元年春王正月三年五年六年八年十年十一年十六年十九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三十年同【庄三十二年不书王正者二十书王

  • 卷三十三·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増修东莱书说卷三十三  宋 时澜 撰君牙第二十七     周书穆王之书存者三篇君牙冏命初年之书也吕刑末年之书也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固有明文君牙之篇曰惟予小子嗣守文武成康遗绪冏命之篇曰惟予

  • 六艺之一录·倪涛

    四百零六卷,续编十二卷。清倪涛撰。倪涛平生笃志好学,年过百岁犹著收不辍。因家贫不能得人缮写,便自己与妻女抄录。书成后不曾付梓,《四库全书》收此书即依其手稿著录刊行。书共分六集,一为“金器款识”,二为“刻石文

  • 类经·张景岳

    医经类著作。明张介宾(1563—1640)撰。三十二卷。介宾字景岳,又字会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自幼好学,喜读经书兵法兼好医学,曾从金英学医,尽得其传。后因从军不得志,复志力医学,钻研《内经》。除撰本书外,尚有《类经

  • 医脉摘要·佚名

    本书上、下两卷,署为"萧廉泉先生所著"。同社陈龙池君,从友人李宇仁君处录示。李君酷嗜医籍,亦在旧书肆中所得原署"希琴叠研斋主人手抄",未刊稿也。其间,鉴别证候之疑似,并验舌诊脉之方法,附以时方歌、药性赋,为医学入门之阶梯

  • 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四库本]·叶隆礼

    二十七卷。旧题南宋叶隆礼撰。隆礼字士则,号渔林,嘉兴 (今属浙江) 人。淳琇七年(1247)进士,历官建康府西厅通判,国子监簿。此书所附进书表题“淳熙七年三朋秘书丞叶隆礼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是假托叶隆礼之名,但

  • 宗镜录·延寿

    凡一○○卷。又作宗鉴录、心镜录。永明延寿着,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广收大乘经论六十部,及印度、中国圣贤三百人之著作等汇编而成。其内容详述诸佛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全书立论重在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