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净土十疑论白话释

第一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祗应愿生三界,於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於恶世中救苦众生。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

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

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

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鸟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树傍枝不能远去。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

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

故论云:“游戏地狱,行者生彼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

以是因缘求生净土,愿识其教。故十住婆沙论名易行道也,

【白话释】

问:诸佛菩萨都是大慈大悲,以救度众生为志业的。他们只愿生在三界,在五浊恶世的三恶道里,救拔痛苦的众生。怎麽会求生净土,独善其身呢?如果这麽做,岂不是舍离众生,而失掉了大慈悲心吗?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岂不是障碍了修菩提道?

答:菩萨有两种,一种是久远劫来一直在修菩萨道,而且早已证得无生忍的,也就是你所指责的那种菩萨。一种是尚未证得无生忍及刚开始发菩提心的凡夫。这类凡夫菩萨要经常不离佛的身边,等无生忍的力量成就之後,才有能力入三界在恶世中拯救苦难的众生。

所以大智度论说,被贪嗔痴绑得无法动弹的凡夫,就算有很大的慈悲心,想要在五浊恶世中救度苦难的众生,是没有什麽用处的。因为五浊恶世里烦恼的力量很强,如果没有忍力的话,心就会随著境界转。被声光色相一缠缚之後,自己就先堕落三恶道了,还有什麽能力救众生吗?

就算不堕恶道生在人间,佛法也是很难得再听闻了。又或许由於修过布施持戒等福,因此生在人间当上国王大臣,而得到富贵,过著自在的日子。纵然遇到善知识教,也不肯相信了。这时就容易因贪欲而沈迷在放逸的享受里,於是就造了许多罪业。由於这些罪业,结果堕落三恶道里,经过无量劫的时间之後,才再从地狱里面出来。这时投胎人间得的是贫贱之身,若是又没有遭逢善知识的话,很可能又因为造罪而又堕落地狱。像这样子轮回不已一直到今天,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生生世世都是这样的。这种能力不足的发大心修行法,叫做难行道,就是很难修成之道。

所以维摩经说:“自己病了都救不了自己,而还能够去救其他的病人吗?”

大智度论又说,譬如有两个人,亲属都掉到水里。有一个人情急之下,也立刻纵身入水救人,可是因为不会游泳,也不会其他的出水方法,因此和亲属一起都淹死了。另外一个人就晓得要去找船,然後乘船去救接溺水的亲属,结果两人都安然无恙。刚发菩提心的菩萨也一样,忍力没有成就以前,是没有能力去救众生的。因此要常亲近佛,证得无生忍之後,才能救度众生,好比找到船那人一样。大智度论又说,譬如婴儿不能离开母亲,如果离开母亲或是掉到坑洞或井里,婴儿就会因为没有乳饮而死亡。又有如翅膀未长成的小鸟,只能依靠在树枝四周,不能离开远去。等到羽翼成就之後,自能一飞冲天,自由自在,毫无障碍。

而我们凡夫毫无一点力量,只能专心念阿弥陀佛,以便修成念佛三昧。由於信愿行三业具备,临命终时收摄身心一心念佛,能够往生是一定的。到了极乐世界花开之後,见到阿弥陀佛,然後证成无生法忍。那时再到三界来,乘坐无生法忍的大愿船,来救济苦恼众生,那时就有任意自在的能力,可以广泛的大作佛事了。

因此大智度论说,修行者在地狱里,其实是游戏,因为他证得无生法忍,具备游戏神通能力,可以自在出入生死国,到地狱里教化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

因此之故,要求生净土,愿大家认识清楚求生净土的真正意思。所以十住婆沙论把求生净土称为易行道,也就是容易修成之道。

第二疑

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答: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著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

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於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体,亦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

为此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宫室。若依空地,随意无碍。若依虚空,终不能成。”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瞠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白话释】

问:诸法的本体是空的,本来就没有生,是平等寂灭的。现在要舍弃这些,求生到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去,难道不是乖违佛理了吗?而且经典上说:“想要求净土,要先清净自己的心,心清净了,佛土也就清净了。”因此我们要求生净土,不是就不通了吗?

答:分两方面回答你,一个是总体回答,一个是分别回答。总答如下,你说求生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是舍弃这里而求生到那里,是不合乎中道之理的。那麽你执著这里,而不求生西方,这不也是舍弃那里而执著这里吗?弊病是一样的,也都是你所说非中道之理。如果你又想说,那我就也不求生那儿,也不求生这儿好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叫做断灭见。

所以金刚经上,佛告诉须菩提说:“须菩提呀,你如果用这种念头来发究竟菩提心的话,那就叫做断灭相。你千万不要这麽想,因为发菩提心的人,是不说断灭之见的。”

别答如下,现在告诉你不生不灭的意思,先讲不生。所谓不生,是指生的因缘,是由於诸法的和合而成的,它是没有一个坚守的自性的。然而寻求此生物之本体,也找不到。它生的时候,不知道从那里来,所以叫做不生。其次讲不灭,不灭是说诸法散时,它也没有坚守一个自性,说我要散灭了。当它散灭时,不知它到了何处,所以叫做不灭。所以说,并不是因缘生之外,另外有一个不生不灭。也不是说不求生净土,就叫做不生。

因此中观论有一首偈语说:“由因缘而出生之诸法,我说这就是所谓的空,也就是所谓的假名字,这一切就叫做中道法。”

中观论又说:“诸法不是自己生出来的,也不是别人来替他生的,不是共同生也非自然生,故可知诸法根本就无生。”

维摩经说:“虽然知道诸佛的国土和众生是空的,但是却依然经常修行以庄严净土,经常教导度化诸众生。”

维 经又说:“譬如有人,想要盖房子。如果在地上的空旷之处盖的话,就可以没有障碍而随自己的意思盖。如果想在虚空中盖房子的话,那是永远也盖不成的。”

要知道诸佛的说法,经常是应用虚假的文字语言,来讲述真谛与俗谛的道理,再从中透露出诸法实相的义理出来。有智慧的人精进不懈求生极乐净土,从而达成不可得的生之本体,这就是真正的无生,也就是所谓的心清净的话,佛土就清净。而愚蠢的人,往往被字眼束缚住,听到生这个字,就把它死死的当个生来看待。听到不生这两个字,又把它当成不生来看待。他们不知道生就是不生,不生就是生。结果由於不了达此中的道理,而横生了许许多多的是非诤论,反而瞠怪别人求生净土。这种错误实在是太大了,这就是所谓的毁谤佛法的罪人,也就是邪知见的外道呀。

第三疑

问: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今乃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乖。云何生净土?

答:一切诸佛土,实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系一心一境,三昧难成。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专至,得生彼国。

如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

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往生。

“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

故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刹,佛身无有二。”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达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无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故炽然念一佛时,即是念一切佛也。

【白话释】

问:十方诸佛和一切净土,他们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功德也一样。修行人应该要念一切功德,往生一切净土才是呀,而现在我们只偏求一尊佛,只求往生一个净土。这岂不是和平等性相乖违吗?请问为何只求生西方净土?

答:一切诸佛及净土,确实都是平等的。但是由於众生的根器钝,内心混浊杂乱的人多。如果不专心只放在一件事物上的话,三昧是很难修得成的。专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修一相三昧。由於专心到了极点,所以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好比随愿往生经里,普广菩萨问佛说:“十方世界也都有很多的净土呀,为什麽世尊您偏偏只称赞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专门要众生往生那里呢?”

佛陀回答普广菩萨说:“阎浮提的众生,大部分人的心都很混浊杂乱,因此我我只特别称赞一尊西方的佛及他的净土,是为了要使那些众生,能够专心在一个境界上,这样才比较容易能够往生。如果要他们念所有一切佛的话,境界就太宽广了,那麽心就会散漫。心一散漫,三昧就很难成就,三昧不成就没有办法往生了。

“其实求一尊佛的功德,和求一切佛的功德是一样的,因为佛性相同之故。因此,念阿弥陀佛也就等於念一切的佛。求生极乐世界,就等於求生一切的净土。”

因此华严经说:“一切佛的法身,也就是一尊佛的法身。一尊佛的心、智慧、十力、四无畏,和一切佛也是一样的。”

华严经又说:“好比十五日的月亮,映照在一切的水中,虽然月亮的影像很多,但是未来的月亮也还只是天上的那一个。这月亮就好比修成究竟佛的无碍智,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感应示现。佛的法身就和月亮是一样的,只有一个而没有二个。”

有智慧的人,可以从譬喻里获得解悟。有智慧的人如果能够了解一切的月影,就是一个月亮之所现,一个月亮,就是一切的月影源头,因此月亮和月影是无二无别的道理,那麽他也就能够明白一尊佛就是一切的佛,一切的佛也就是一尊佛,因为法身无二无别之故。所以,精进专心念一尊佛时,也就是精进专心在念一切的佛。

第四疑

问: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西方弥陀佛耶?

答: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

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

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何以得知?无量寿经云:“末世法灭之时,特驻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

【白话释】

问:同样是念一佛求生一净土,那麽何不在十方佛土中,随自己的意思念一尊佛求生他的净土,何必一定要念西方阿弥陀佛呢?

答:凡夫没有什麽智慧,不敢随自己的意思念佛。只敢照著佛说的话去做,所以专门只念阿弥陀佛。为什麽说只听佛所言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法,流传下来的经典里,到处都在劝众生专心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好比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及往生论等等,几十部的经典、论著及文章中,都殷勤指点教授众生,劝大家往生西方,所以众生专门念阿弥陀佛的多。而且阿弥陀佛特别发了四十八个大悲愿,来接引众生。

观无量寿佛经里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种相貌,每一种相貌都有八万四千种妙好。每一种妙好都放八万四千种光明,这种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的众生。由於光明一直照射不舍,因此诚心念阿弥陀佛的人,就会获得感应,最後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及鼓音王陀罗尼经等都说:“释迦牟尼佛讲净土法门时,十方像恒河沙数那麽多的佛,都会把舌头伸出来,盖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以证明一切众生,只要肯念阿弥陀佛,那麽就能乘佛的大悲心跟本愿力,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要知道阿弥陀佛和我们这个世界,特别有缘。何以得知呢?因为无量寿经里说:“将来佛法要灭亡之前,这部经还特别留在人间一百年,以接引众生往生西方净土,之後佛法才整个消失。”因此我们知道阿弥陀佛和娑婆世界里非常恶劣的众生,有特别的因缘。其他的佛和他们的净土,只有在一两部经提到,只略微劝众生往生而已。不像阿弥陀佛的净土,处处经论都殷勤叮咛,劝大家往生。

第五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

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是故十住婆沙论云:“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者,在於五浊恶世,於无量佛时,求阿裨跋致甚难可得。

“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略述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者声闻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

“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譬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净土者,亦可有漏凡夫应不得见佛身。然念佛三昧并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随分得见佛身 相也,菩萨见微细相。

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随分得见 相,菩萨见微妙相,此何所疑?

故华严经说:“一切诸佛刹,平等普严净,众生业行异,所见各不同。”即其义也。

【白话释】

问:身心全被束缚,不得自在的凡夫,恶业既厚又重,一切的烦恼一丝一毫都未断。而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是超出三界的,具缚凡夫如何能够往生呢?

答:因为凡夫可以靠自力和他力这两种因缘,而得以往生。所谓自力是说,靠自己的力量在此世界修行,而单靠自力修行,是无法往生净土的。因此璎珞经说:“从具缚凡夫开始,不认识佛法僧三宝,不知道善恶因果的关系。後来接触佛法而且相信佛法,这时就开始发菩提心,去受菩萨戒。接著就生生世世不断的不破戒修行,修到三劫之後,才能达到别教初住位,也就是所谓的初发心住。接下来就修十信位的十种波罗蜜等无量的愿行,一直不间断的修直至满一万劫为止,这时才能证到第六的正心住。如果再加紧用功的话,就能更上一层楼,进入第七的不退住,就是种性位。”这是就自力修行而言,到此为止,还是没有能力往生净土。

所谓他力是说,若是相信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能够摄取念佛的众生,於是就开始发菩提心,开始修念佛三昧,心里很厌恶三界,很想离开三界,并且身体力行修布施、持戒等的善行福报,还把所有的善行福报,全部都回向愿意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最後乘佛的愿力及自己的念力,互相感应而得以往生。

因此十住婆沙论说:“在这世间有两种修行的方法,一种容易,一种难。难行道是说,在五浊恶世修行,要历经无量的佛,要想修到不退转之位,实在很难。

其中的艰难是无数尘沙劫的时间也说不完的。简单归纳有五点:一、或许会和其他外道成为好朋友,结果受影响,坏了自己的菩萨修行法。二、很可能遇到无耻凶恶之人,被他破坏自己殊胜的德行。三、很可能获得富贵等之善业果报,结果由於富贵的弊病,反而破坏了禅定不淫的的清净梵行。四、可能会堕落成小乘,只求自己得出离,而障碍了大悲心。五、由於只靠自己的力量,没有佛力的加持,就好比跛脚的人,一天最多只能走几里路,非常辛苦。这就是完全靠自己力量的结果。

“易行道就是相信佛说的话,修念佛三昧,发愿往生净土,靠佛的愿力摄持,决定能往生,一点也不怀疑。好比走水路的人,藉著船的力量,片刻就可以走千里,这就叫做他力。譬如愚劣的凡夫跟著转轮王,一天一夜就可以行遍四天下,这不是他的力量,而是转轮王轮宝的力量。”

如果有人认为,有烦恼的有漏凡夫不能往生净土,那是不是就表示有烦恼的凡夫也应该见不到佛才是呢?然而并非如此。我们知道念佛三昧是随著无烦恼的无漏善根而引发起来的,有漏的凡夫还是可以随著他修行的程度,而见得到佛身的粗略相貌,菩萨见得的是佛的微细相貌。

往生净土也是一样,虽然净土是无漏善根的果报,但是有漏凡夫只要发了无上的菩提心,求生净土,经常念佛之故,所以能把烦恼伏住或断灭,因此而得以往生净土。并且能随各人的功力见到佛的粗略相,而菩萨见到的是微妙相。这是没有什麽好怀疑的。

因此华严经说:“所有诸佛的净土,全都是一样的庄严清净,只是由於众生各人的业力及修行程度不同,所以各各所见不同。”就是这个意思。

第六疑

问:设令具缚凡夫得生彼国,邪见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超过三界?

答曰:得生彼国,有五因缘不退。云何为五?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神鬼魔邪,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也。

在此恶世日月短促。经阿僧只劫复不起烦恼,长时修道,云何不得无生忍也?此理显然,不须疑也。

【白话释】

问:就算具缚凡夫能得往生西方净土,但是由於邪知见及贪嗔痴的三毒经常会起来,怎麽可能生到那里之後,就能够证到不退之位,超出三界呢?

答:生到西方净土,证得不退位,有五个原因。一、由於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摄持,所以能够证不退。二、由於经常被佛光照著,所以菩提心经常能增进,所以能不退。三、极乐世界的流水、鸟雀、树木、风声及音乐等,全都在讲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听到的人就会经常起念三宝的心,由於经常念佛念法念僧,所以修行不会退。四、彼国人民全部都是菩萨,因此到处都是善知识,没有娑婆世界那种恶劣的环境。在那儿外面没有邪魔鬼神来害人,内心又不容易起贪嗔痴三毒,由於烦恼不起,所以修行不会退转。五、生到彼国之後,寿命就和佛、菩萨一样无量,因此修行不会退。而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五浊恶世里,寿命短得很。在那儿经过阿僧 劫那麽长的时间不起烦恼的修行,怎麽会不证无生忍呢?道理十分明白,因此无须怀疑。

第七疑

问: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

答:求生兜率,一日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校大有优劣,且论二种。

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释迦佛说九品教门方便接引,殷勤发遣生彼净土。但众生能念弥陀佛者,机感相应必得生也。如世间慕人能受慕者,机会相投必成其事。

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悉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有女人皆长诸天爱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弥陀净土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皆生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无女人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净良伴。为此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至无生之位。如此比校,优劣显然,何须致疑也。

如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如恒沙。弥勒出世亦尔,大有不得圣果者。未如弥陀净土,但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为生死业缚也。

又闻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一名无著,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愿见弥勒,若先亡者得见弥勒誓来相报。师子觉前亡,一去数年不来,後世亲无常,临终之时无著语云:“汝见弥勒即来相报。”世亲去已三年始来。

无著问曰:“何意如许多时始来?”

世亲报云:“至彼天中,听弥勒菩萨一坐说法,旋绕即来相报。为彼天日长故,此处已经三年。”

又问:“师子觉今在何处?”

世亲报云:“师子觉为受天乐,五欲自娱在外眷属,从去已来总不见弥勒。”

诸小菩萨生彼尚著五欲,何况凡夫?为此愿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

【白话释】

问:弥勒菩萨是补位佛,下次就轮到他在娑婆世界成佛。只要修成上品的十善法,就能生到兜率天见到弥勒菩萨,然後可以跟随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在龙华三会中,就能证得圣果。何必要求生西方的净土呢?

答:求生西方与求生兜率,都能在一日之间闻道见佛,这两种情形,大致上看起来似乎很相似,不过仔细比较一下的话,就大有优劣之别了。现在且分两方面来讲。首先,就算能够修十善法,恐怕也未必能往生。何以见得呢?因为弥勒上生经上说:“要修行众多的三昧,要深深的进入正定聚,才能够往生。”此外并没有其他方便的接引,所以比不上阿弥陀佛用本愿力和光明力,摄取念佛的众生。而且释迦牟尼佛又讲九品往生的方便接引法门,殷勤的劝众生往生彼土。只要众生能念弥陀佛,机感相应就能往生。好比世间互相恋慕的两人,只要有机会相见,必然一拍即合。

其次兜率天宫属於欲界,在那儿修行的诸天退步的很多。而且那儿又有女人,这些都是让修行者增长贪爱五欲的环境。再说天女极美。诸天容易被迷惑而沈迷欲爱不能自拔。所以兜率天不如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流水鸟雀树林风声乐音,全都在说法,能提起众生正念,使众人生起念佛之心及发菩提心,而伏灭烦恼。那儿又无女人及小乘人,全部是大乘行者。因此,那儿的众生烦恼恶业都不会起来,最後就能修到无生忍之位。两相比较之下,优劣一眼就看出来,还须要怀疑吗?

而且释迦佛在世的时候,见到佛而没有证圣果的人多如恒河沙数。将来弥勒佛出世也一样,见到佛而没有证到圣果的大有人在。因此比不上弥陀的净土,只要能往生,统统都能证到无生忍。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堕落到三界,被生死之业所束缚的。

印度的传记里,有这麽一则故事。曾经有三位菩萨,一位叫无著,一位叫世亲,一位叫师子觉。他们三人相约要往生兜率内院见弥勒菩萨,先死的人见到弥勒菩萨後,要回来告诉世间还活著的人。後来师子觉死了,结果很多年都没见到回来通报。接著世亲也不行了,临终前,无著就叮咛他说:“你见到弥勒菩萨之後,要马上回来告诉我呀。”结果世亲去了三年之後才来相告。

无著就问他:“怎麽去那麽久才回来呢?”

世亲回答说:“我到了兜率天,只听弥勒菩萨一坐说法而已,旋绕礼毕之後,我就马上回来告诉你了。因为那里的日子长之故,所以这里就已经三年了。”

无著又问:“师子觉现在在那里呀?”

世亲回答说:“师子觉去享受天乐去了,他沈迷在五欲里,只能当弥勒菩萨的外眷属,因此到目前为止,都还无缘见到弥勒菩萨。”

由此可知,小菩萨生到那儿,还会沈迷五欲,何况是凡夫呢?因此大家一定要发愿往生西方,在那儿一定能证得不退,所以不应该求生兜率天呀。

第八疑

问:众生无始已来,造无量业。今生一期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释曰: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强弱并不得知,但能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业强,始得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若恶业多者,善知识尚不可逢,何可论十念成就?

又汝以无始已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校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

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而顿灭,岂以久来之不肯灭耶?

在缘者,造罪之时,从虚妄痴 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之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渗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渗而不肯出也?

在决定者,造罪之时。以有间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後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又如千年积柴,以一豆火焚,少时即尽。

又如有人一生已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

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作别时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摄论云:“由唯发愿故,全无有行。”杂集论云:“若愿生安乐国土即得往生,若闻无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并是别时之因,全无有行。若将临终,无间十念猛利善行是别时意者,几许误哉。愿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异见,自堕陷也。

【白话释】

问:众生长久以来,就造了无量的恶业。这一辈子如果又没有遇到善知识,结果又无恶不造。请问临终时,念十口气的佛号,就能往生而超出三界吗,从善恶因果的道理来讲,怎麽通呢?

答:众生无始以来所造的善恶业,多寡及强弱情况不得而知。但是如果临终时能遇到善知识教念佛求生西方,而且果真十口气念佛即往生成功的,那都是由於宿世善业很强的缘故,否则是不会遇到善知识,最终还能往生的。而宿世恶业强的人,连善知识都遇不到,那就更不用提十念往生了。

你认为无始以来的恶业分量很重,而临终十念的分量很轻。其实这种轻重是不一定的,不在於时间的长短及罪业的轻重,而决定在下列三项因素:一、在心,二、在缘,三、在决定。

在心是说,造罪业的时侯,是从虚妄颠倒的心念所产生的。而念佛的人,是听到善知识教念佛法门,知道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名号之後,用真心诚意的心来念佛的。由此可知,造罪是虚妄心,念佛是真实心,这一虚一实,如何有得比呢?譬如有一间屋子,已经暗了一万年。当它被日光一照的时候,黑暗马上就消失了。难道黑暗会因为它已经暗了一万年之久,而不肯消失吗?

在缘是说,造罪业的时候,是从虚妄愚暗的心,缘由虚妄颠倒的境界而起的。而念佛的心,是从听闻佛的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由无上的菩提心而生的。这两种一真一假,怎麽能相比呢?譬如有人被毒箭射中,虽然中箭很深,毒液已渗透肌骨,但是只要一听到除毒鼓的鼓声,毒箭马上就会应声而出,不会因为毒药已渗入肌骨而不肯出来。

在决定是说,造罪业的时候,是以将来还要犯的心,断断续续的在造罪。而念佛的人念佛之时,已下定决心要脱离三界,以不再以凡夫身投胎人间的心,持续不间断的念佛,因此而舍命。由於这种善心十分猛利,於是得以往生。譬如有一条绳索,粗得十个人才抱得住,虽然一千个人来拉也拉不断。而一个小孩子,只要用锐利的剑,一下子就能把它切断。又好比堆积了一千年的木柴,只要用像豆子那麽小的一点火苗焚烧它,一下子它也就被烧光了。

又好比有一个人,一生都在修十善业,照道理应该可以生天的。但是临终的时候,他突然起了坚决不移的邪知见,而这一念的邪见,却让他马上堕落阿鼻地狱。你看恶业虽然虚妄,但是由於非常猛利之故,结果还能排除他一生修的十善业,而使他堕落恶道里。因此难道临终时用猛利心来念真实功德的佛号,而不能排除无始以来的恶业,而得以往生净土吗?

佛经上又说,只要用一念清净的心来念佛,就能够灭除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因此念佛的时候,由於心猛利故,可以伏止消灭恶业,一定可以往生。这点你是不须要怀疑的。

以前有人把十念成就解释成,只要临终念十气佛号就能往生,这是绝对错误的说法。为什麽呢?因为摄大乘论里说:“这只是发愿而已,实际上却并没有修行。”杂集论里说:“如果愿意往生安乐国土,就可以往生。若是听闻无垢佛的名字,就可以证得佛果。”这些讲的都只是最初所种的因,及最後所成的果,而省略了中间的修行法。如果有人把临终无间十念善行,当成只要临终念十口气佛号的话,那真不知道要耽误多少人呀。希望各位修行者要深思此中的道理,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被邪知见误导,以免堕落。

第九疑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凡夫劣弱云何可到?又往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既有此教,当知女人及以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

答: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 为此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又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即得生彼,不须愁远。又如人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异也。生净土亦尔,动念即至,不须疑也。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者,但论生彼国,无女人及无盲聋 人,不道此间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说者,愚痴全不识经意。即如韦提女人,是请净土主,及五百侍女,佛授记悉得往生彼国。但此处女人及盲聋 人,心念弥陀佛悉生彼国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

二乘人但回心愿生净土,至彼更无二乘执心。为此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非谓此处,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

故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称我名号厌恶女身,舍命之後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觉。”况生彼国更受女身?根缺者亦尔。

【白话释】

问:西方极乐世界离我们这儿有十万亿佛刹那麽遥远,我们这些劣弱的凡夫,如何到得了?往生论里面说:“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既然论这麽说,那就表示女人和残障者,一定不能生到那儿去啦。

答:你认为西方净土遥远,凡夫劣弱难生,是以凡夫的肉眼来看,以凡情的生死心来说的。要知道极乐世界虽然离我们的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刹那麽远,可是只要众生的净土业修成的话,临终时净定的心,就是在净土受生的心。起心动念之时,就是往生净土之时。

因此观无量寿佛经说:“阿弥陀佛的极乐国,离我们这儿并不远。”而且业力是不可思议的,只要一念清净就能往生,所以用不著担心那儿遥远。又好比我们做梦,身体虽然躺在床上,而我们的心意识却已经神游到其他的地方去了,而世间的一切却如平常一样毫无不同。往生净土也和做梦一样,心头动念就到了,用不著怀疑。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是说,已经生到那里的,没有人是女人、瞎子、耳聋者或哑巴。而不是说这里的女人及残障者,不能生到那儿去。如果这麽认为的话,那就太笨了,根本就不了解佛经的意思。经里面韦提王后是女人,她也是请佛讲净土的当机者,佛陀授记她和五百位宫女都能往生极乐国。因此娑婆世界的女人及盲聋暗哑的人,只要修净土法门,往生极乐国之後,就不再是女人身,也不会是残障者了。

小乘人只要回小向大,发菩提心,愿意往生极乐国。到了净土自然就不会再有小乘人的执著。这是往生论所谓“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的意思,不是说这里的女人及残障者不够资格往生。

无量寿经里,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其中一愿说:“当我成佛时,十方世界的一切女人,要是厌恶自己是女人,如果称念我的名号,死了之後下辈子还是女性之躯的话,我就不成佛。”何况生到该国,还会是女人身吗?残障者也一样。

第十疑

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断淫欲得生彼否?

答: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

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已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

故涅盘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如是。”

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觉,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纵使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作七种不净观。一者观此淫欲身从贪爱烦恼生,即是种子不净。二者父母交会之时赤白和合,即是受生不净。三者母胎中在生藏下居熟藏上,即是住处不净。四者在母胎时唯食母血,即是食 不净。

五者日月满足头向产门,脓血俱出臭秽狼藉,即是初生不净。六者薄皮覆土,其内脓血遍一切处,即是举体不净。七者乃至死後膨胀烂坏,骨肉纵横狐狼食 ,即是究竟不净。

自身既尔他身亦然,所爱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厌离常观不净。若能如此观身不净之者,淫欲烦恼渐渐灭少。又作十想等观,广如经说。

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谓厌离行。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涂动经劫数,如此轮转无始已来未曾休息,何时能得救苦众生?

为此求生净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於恶世中救苦众生。故往生论云:“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又愿生净土须具二行,一者必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二者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何者为三种障菩提法?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当怜愍一切众生欲与其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若能远三种菩提障,则得三种顺菩提法。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染身心障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众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令离生死苦,即违菩提门。是故安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涅盘故。菩提涅盘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遮菩提门。

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净土常不离佛,得无生忍已,於生死国中救苦众生。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无碍,即菩提心。此是愿生之意。

二、明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十六观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渭欣愿门也。

【白话释】

问:我现在决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过不知道该怎麽修,怎麽做,才能得种往生之因,而得往生之果报?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都有妻室,不知未断淫欲,是否也可以往生?

答:决心往生西方的人,只要修两种行,就一定能往生。一种是厌离行,一种是欣愿行。

厌离行是说,凡夫从无始以来,就被五欲所缠缚住,因此在五道里面轮回,受种种的苦,因此如果心里不厌恶此五欲,不想离开此五欲的话,想要脱离三界实在是遥遥无期的。所以我们要经常观想观看我们这个充满了脓血屎尿,含藏了一切恶臭污秽的臭皮囊。

涅盘经说:“这个身体好比是一座城堡,里面住著愚蠢而吃人的罗刹,有智慧的人谁会喜欢这样的身体呢?”经上又说:“这个身体聚集了所有的苦恼及一切的污 ,被束缚不得自在,又会生痈长疮等,根本没有丝毫的好处。就连诸天的身体,也是一样的。”

修行的人不管是动是静,不管是醒著或睡时,都要经常观想这个身体只有苦没有乐,对它深生厌离之心。即使房事不能一下子马上断掉,也要渐渐产生讨厌的心态,同时要修七种不净观。一、观想我们这个淫欲的身体,是从父母贪爱淫欲的念头而来的,这是最初的种子不清净。二、父母由於淫念起而行淫,行淫时父精母血结合,我们的神识就进入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体中,这就叫做受生不清净。三、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居於五脏六腑之内,这就叫做居住之处不清净。四、胎儿在母腹中,食的是母亲的血,这就叫做食 不清净。

五、在母胎内期满之後,胎儿要出生时,自然头部转向产门。出生时刻,脓血一起流出来,又臭又脏,满地狼藉,这就叫做初生时不清净。六、出生之後,日日长大,全身被一层薄皮包裹住,皮内到处是脓血,这就叫做全身不清净。七、死了之後,尸体肿胀腐烂,被狐狸野狼吃得骨肉纵横,这就叫做到了最後都还是究竟不清净。

我们自己的身体如此,别人的身体也一样。因此我们对於内心贪爱的男女肉身等外貌,要深深生起厌离之心,常常观想它的污秽。如果能这样观身不净的话,淫欲就会日渐减少。这时还可以再作十想观,经典上都有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讲了。

此外还要发愿,愿自己能够永远离开这个在三界中,充满脓血污秽、沈迷淫欲及五欲的杂食之肉身,愿自己能够得到净土的法性生身。以上就是所谓的修厌离行。

其次要讲欣愿行。修欣愿行有二个步骤,第一,要先明白为何要求往生。第二,要观净土的美好庄严,心里喜欢很想要去。先讲求生净土的意义,我们求往生净土,是为了要救拔一切痛苦的众生。这时就要想,我现在没有这个能力。如果我在浊恶的世间,周遭环境太恶劣,说不定我还会被宿世的恶业所束缚,而堕落三恶道,求出无期。如果这样的话,我怎麽能够拯救苦恼的众生呢?

因此之故,我应该要求生到净土,在那里可以亲近诸佛修行,等到有一天证到了无生忍,这时我才有能力到浊恶世中拯救苦难的众生。所以往生论里说:“发菩提心就是发愿成佛,发愿成佛的心就是发心度脱众生免受灾难,而度众生的心就是教众生往生佛国的心。”

发愿生净土要具备二种修行,第一,要远离三种心,第二,要生起三种心,这样才能获得清净的菩提心。首先我们讲要远离那三种心,一、要以智慧为前导,不要只追求自己的快乐,因此要远离只贪爱自身的心。二、要培养慈悲心,要时时想如何来拔除一切众生的苦恼,因此要远离不为众生著想的心。三、要修行神通方便,要怜悯一切众生,以神通力让他们得到快乐,因此要远离只以神通供养自己的心态。

若是能远离上面所说的三种自利心的话,自然就能生出三种清净的利他心,那就是一、无染清净心,能够不为自己求各种快乐。菩提是无染污的清净之所,如果为自己求快乐的话,就染污了身心,就障碍了菩提门。

二、安清净心,就是能够为众生拔除痛苦。菩提心就是能让众生获得安稳无忧的心。如果不发心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让他们得以脱离生死的束缚,那就违背了菩提门。

三、乐清净心,就是要让一切众生获得大菩提涅盘的心。菩提涅盘是最究竟之处,能够获得永远的快乐。如果不发心让一切众生获得毕竟的常乐,那就遮障了菩提之路。

那麽这种菩提心要如何才能获得呢?要生到净土,经常不离诸佛,证得无生忍之後,到有生死苦恼的国度去,救度苦恼众生,这时才能获得。菩提心是慈悲与智慧的互相融合,虽在禅定之中而能生起大用,这种神通大用能自在运用,了无障碍。以上所言是讲如何生起求往生的心。

接下来谈如何修行以得往生?那就要修观想法。首先要观想阿弥陀佛,观佛的法身、报身等,观佛身金色光明中的八万四千种相貌,每一种相貌中的八万四千种妙好,每一种妙好又有八万四千种光明,而这些光明一直在摄取念佛的众生。又观净土的七宝庄严及种种的殊胜妙乐,这些观法在观无量寿佛经里,全都讲得很清楚。此外,平常还要常常修念佛三昧,还要修布施持戒等一切的善行,同时把这些善行,通通回向施给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国。如果能够这样子修行的话,绝对可以往生。以上所说,就是所谓的欣愿门。

【提要】

一、刚发菩提心的菩萨,忍力没有成就以前,是没有能力去救众生的。因此要常亲近佛,证得无生忍之後,才能救度众生。

二、所谓不生,是指生的因缘,是由於诸法的和合而成的,它是没有一个坚守的自性的。然而寻求此生物之本体,也找不到。它生的时候,不知道从那里来,所以叫做不生。其次讲不灭,不灭是说诸法散时,它也没有坚守一个自性,说我要散灭了。当它散灭时,不知它到了何处,所以叫做不灭。所以说,并不是因缘生之外,另外有一个不生不灭。也不是说不求生净土,就叫做不生。

三、由於众生的根器钝,内心混浊杂乱的人多。如果不专心只放在一件事物上的话,三昧是很难修得成的。专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修一相三昧。由於专心到了极点,所以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又,因为法身无二无别之故。所以,精进专心念一尊佛时,也就是精进专心在念一切的佛。

四、释迦牟尼佛讲净土法门时,十方像恒河沙数那麽多的佛,都证明一切众生,只要肯念阿弥陀佛,那麽就能乘佛的大悲心跟本愿力,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又、阿弥陀佛特别发了四十八个大悲愿,来接引众生。因此诚心念阿弥陀佛的人,就会获得感应,最後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五、若是相信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能够摄取念佛的众生,於是就开始发菩提心,开始修念佛三昧,心里很厌恶三界,很想离开三界,并且身体力行修布施、持戒等的善行福报,还把所有的善行福报,全部都回向愿意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最後乘佛的愿力及自己的念力,互相感应而得以往生。

有漏凡夫只要发了无上的菩提心,求生净土,经常念佛之故,所以能把烦恼伏住或断灭,因此而得以往生净土。并且能随各人的功力见到佛的粗略相,而菩萨见到的是微妙相。

六、生到西方净土,证得不退位,有五个原因(略,见上)

七、弥勒净土是要通过修行众多的三昧,要深深的进入正定聚,才能够往生。而弥陀净土是用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和光明力,来摄取念佛众生。又,兜率天宫属於欲界,在那儿修行的诸天退步的很多。而且那儿又有女人,这些都是让修行者增长贪爱五欲的环境。再说天女极美。诸天容易被迷惑而沈迷欲爱不能自拔。所以兜率天不如西方净土。

八、在心是说,造罪业的时侯,是从虚妄颠倒的心念所产生的。而念佛的人,是听到善知识教念佛法门,知道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名号之後,用真心诚意的心来念佛的。

在缘是说,造罪业的时候,是从虚妄愚暗的心,缘由虚妄颠倒的境界而起的。而念佛的心,是从听闻佛的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由无上的菩提心而生的。

在决定者,造罪之时。以有间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後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

九、娑婆世界的女人及盲聋暗哑的人,只要修净土法门,往生极乐国之後,就不再是女人身,也不会是残障者了。

十、厌离心是要我们在心里厌恶五欲,只有离开五欲的系缚,才有脱离三界的希望。发菩提心就是发愿成佛,发愿成佛的心就是发心度脱众生免受灾难,而度众生的心就是教众生往生佛国的心。

要以智慧为前导,不要只追求自己的快乐,因此要远离只贪爱自身的心;要培养慈悲心,要时时想如何来拔除一切众生的苦恼,因此要远离不为众生著想的心;要修行种种方便,要怜悯一切众生,以种种方便使他们得到快乐,因此要远离仅为令自己身心快乐而勤作方便的心态。

猜你喜欢
  目录·佚名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七·三峰法藏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六·楚石梵琦
  大乘义章 第十九卷·慧远
  佛说五王经·佚名
  卷第五十三·德清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卷第十九(弥沙塞)·佚名
  中四上·元照
  希叟和尚广录卷第四·希叟绍昙
  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佚名
  卷第八·佚名
  卷第二十四·祖琇
  长灵和尚语录·长灵守卓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李珏·唐圭璋

      珏字元晖,号鹤田,吉水人。生嘉定十二年(1219)。年十二,通书经。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批差弃干办御前翰林司主管御鉴书籍,除閤门宣赞舍人。元大德十一年(1307)卒,年八十九(据绝妙好词笺卷五引成化吉安府志)   击梧桐   别

  • 卷四百六十五·列传第二百二十四·外戚下·脱脱

        ◎外戚下   ○孟忠厚 韦渊 钱忱 邢焕 潘永思 吴益 李道 郑兴裔 杨次山   孟忠厚,字仁仲,隆祐太后兄,追封咸宁郡王彦弼子也。后退居瑶华宫,哲宗恩眷不衰,故忠厚得以仕进。宣和中,官至将作少监。靖康元年,

  • 卷七十·志第三十七·柯劭忞

      ○食货三   △洞冶课 附珠玉硝矾竹木课   凡洞冶、盐、茶、酒及一切杂税,俱谓之课程。至元二十年,以中兴州及真定、太原等路课程,较之前年,正额增余外,有多至数倍者,显见诸路并有增羡。诏中书省定办课程条画,颁于

  • 卷一百六十五 慶曆八年(戊子,1048)·李焘

      起仁宗慶曆八年八月盡是年十二月   八月壬申,宣政使、梓州觀察使、入內都知王守忠為景福殿使,以修祭器有勞也,仍給兩使留後俸。   御史何郯言:「今日伏聞降敕命以昭宣使王守忠修祭器勞效,特除景福殿使,仍賜節度觀察

  • ●卷六 论说第五·徐时栋

    第一,论《路史》说若木君费之妄《史纪》载舜命益之词曰:“咨尔费”,是以费为伯益之名矣。《竹书纪年》称:“费侯伯益”,是以费为伯益之国矣。两说相歧,莫能定一。罗氏哓哓辨伯益、伯翳为二人,今曰伯翳封

  • 世家卷第二十五 高丽史二十五·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元宗一。元宗忠敬顺孝大王讳* 字日新旧讳 高宗长子。 母曰安惠太后柳氏高宗六年己卯三月乙酉生二十二年正月册为太子四十六年四月入朝

  • 卷六十·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六十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杜周传第三十 杜周南阳杜衍人也义纵为南阳太守以周为爪牙荐之张汤为廷尉史使案边失亡【文颖曰边卒多亡

  • 三、二次革命的波折与民初山西的境遇·阎锡山

    民国元年(1912年)七月,广东都督胡汉民来电说:“近得京友确报,中央现主极端集权,实行军民分治,收军权财权暨一切重大政权,悉褫中央。惧各省都督之反对,则大借债,以操纵之,虽失权于外人,亦在所不惜。此后救济之法,惟有联络东北

  • 王盟传·令狐德棻

    王盟字子仵,是明德皇后的兄长。祖先是乐浪人。六世祖王波,任前燕太宰。祖父王珍,任魏国黄门侍郎,追赠并州刺史、乐浪公。父亲王罴,任伏波将军,以家世清白镇守武川,就在那里定居。魏正光年间,破六汗拔陵攻陷各镇,王盟也被裹胁而

  • 吴山传·张廷玉

    吴山,字曰静,高安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及第,初任编修。经多次提升后做了礼部左侍郎。三十五年,改任吏部职。不久取代王用宾担任礼部尚书。第二年加官为太子太保。吴山与严嵩是同乡。严嵩的儿子严世蕃通过大学士李本与

  • 卷六十三水师一·冯煦

    长江水师官制长江水师西起湖北荆州,东界江苏江阴,上至湖南岳州,下至江苏崇明,绵亘五省,包络湖浸。凡为营二十有二。省志原作二十八。分立五标。设总兵官四,而统辖于长江提督。副参游以下巡抚节制。计安徽除提标中营外,曰安庆

  • 卷十八·郭良翰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明諡纪汇编钦定四库全书明谥纪彚编卷十八明 郭良翰 撰臣谥下武臣刚毅李彬【丰城侯赠荗     强毅果敢 南直隶国公永乐      致果杀敌 定远人】刚勇张钦【都督佥事赠     强

  • 卷九·陈祥道

    天子始冠之冠【玄冠朱組纓】諸侯始冠之冠【緇布冠續緌】玉藻曰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緇布冠繢緌諸侯之冠也鄭氏曰皆始冠之冠考之於禮始冠緇布冠自諸侯下達則諸侯所以異於大夫士者繢緌耳天子始冠不以緇布而以玄冠然其子

  • 卷六十八·佚名

    释魔事品第四十六【经】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六波罗蜜,成就众生,净佛世界,佛已赞叹说其功德。世尊,云何善男子、善女人,求于佛道,生诸留难?”佛告须菩提:&ldq

  • 无量寿经义疏·吉藏

    吉藏撰夫真极恬然以虚寂为宗。凝神万境不虑而照。澄净渊泊不形而应。然感机不同化不一揆故。形有巨细寿有修短教有精粗土有净秽。隆益万殊证悟非一。西方安养净土人纯殖国旷劫感圣亦长。弥陀世尊乘本誓愿应形净刹诧寿

  • 卷第六·本谧

    嘉兴大藏经 二隐谧禅师语录二隐谧禅师语录卷第六江南扬州高沙天王禅寺 湖广荆州江陵水月禅院 嗣法门人 超巨 超秀 等编示众“晚参屺山。今日结制无他,秪要诸人识自面目。且诸人面目作么生识?若是灵利衲僧,不

  • 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佚名

    不署撰者。太上大道君向普济真人述元始天尊十号功德,并述道经十二部事。

  • 李义山诗集·李商隐

    唐诗别集。李商隐撰。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 一名《玉谿生诗》。李商隐的诗唐代未有人为其结集,所以到唐末已散佚。宋初杨亿孜孜求访,得282首,其后钱若水又留意摭拾,得400余首,再加北宋、南宋人补辑100多首,现存诗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