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十

宋括山一庵释 本觉 编集

明羼提居士 毕熈志 较订

德宗(下)

己卯(十五年)

四月帝诞节。敕有司备仪辇。迎教授和尚澄观。入内殿。阐扬华严宗旨。观陞高座曰。大哉真界。万法资始。包空有而绝相。入言象而无迹。妙有不有。真空不空。我佛得之。妙践真觉。廓净尘习。寂寥於万化之域。动用於一虗之中。融身利以相含。流声光而遐烛。我皇得之。灵鉴虗极。保合大和。圣文掩於百王。淳风扇於万国。敷玄化以觉梦。垂天真以性情。是如华严教旨。恢廓冲邃。不可得而思议矣。失其旨也。徒修因於旷劫。得其门也。等诸佛於一朝(云云)。帝顾谓羣臣曰。朕之师言雅而简。辞典而富。能以圣法。清凉朕心。仍以清凉赐为国师之号。朕思从来执身心我人。及诸法定相。斯为颠倒。羣臣再拜稽首。顶奉明命。由是中外台辅重臣。咸以八戒。礼而师之○是岁庐山东林律大德熈怡示寂。许尧佐制其碑。略曰。师精贯六艺。旁达百氏。甞与鲁公颜真卿。丞相赵公憬。御史卢羣等为禅侣。门人法粲等传其教○四明庾承宣。作福州无垢净光塔铭。略曰。观察使柳公。监军使鱼公。相与言曰。报君莫大於崇福。崇福莫大於树善。树善莫大於佛教。教之本其在浮图欤。夫塔者。上参诸天。下镇三界。影之所荫。如日月之照。破昏为明。铃之所响。如金石之奏。闻声生善。如是诸福尽归人王。谋之既藏。相顾踊跃。食王禄者。乐於檀施。荷帝力者。悦而献工。役无告劳。功用斯毕。皇帝嘉焉。御扎题额。锡名真元无垢净光之塔云。

庚辰(十六年)

逸士刘轲。游庐山黄石岩。遇高僧。因为记。略曰。轲至黄石岩。岩有栖禅子。问其所住几年。但以手指松桂曰。毫发我植。今环人臂。乌飞兔走。吾复何齿。世之人名为利鈎。利为名饵。吞鈎食饵。手足羁鎻。彼焉得跳跃於此乎夫。禅子脱去桎梏。四支宣展。动与云无心。静将石何机。物我一致。端邪径塞。所谓非斯人不能住斯境也。师俗姓黄。名常进。以师久住。遂以其姓名岩焉。

辛巳(十七年)

金陵沙门惠炬。天竺三藏胜持。编次诸祖传法偈谶。及宗师机缘。为宝林传○南岳云峰律师法证示寂。凡度学者五万人。寿七十八。柳子厚铭其塔。复为之碑。略曰。乾元元年。皇帝曰。予欲俾慈仁怡愉。治于生人。惟浮图道允廸。乃命五岳求厥元德。以义于下惟慈岳。上于尚书。其首曰。云峯大师法证。凡莅事五十年。贞元十七年乃没。其徒曰诠。曰远。曰振。曰巽。曰素。凡三千余人。有来受律者。吾师示以尊严整齐。明列义类。而人知其所不为。有来求道者。吾师示以高广通达。统其空有。而人知其所必至。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故从吾师之命而度者。凡五万人。吾师冬不燠裘。饥不丰食。每岁会其类。读群经。俾圣言毕出。有以见其大。又率其仵伐木辇土。作佛塔庙洎经典。俾像法益广。有以见其用(云云)。以至厥徒蒸蒸。惟大教是膺。惟宪言是惩。溥博恢弘。如川之增。如云之兴如岳之不崩。终古其承(柳集)。

壬午(十八年)

癸未(十九年)

东都圣善寺大师凝公示寂。翰林白居易作八渐偈吊之。其序曰。居易甞求心要於师。师赐教焉。曰。观觉定慧。明通济舍。由是入於耳贯於心。呜呼今师之报身则化。师之八言不化。至哉八言。实先生忍观之渐门也。故广一言为一偈。谓之八渐偈。盖欲以发挥师之心教。且明居易不敢失坠也。既而升于堂。礼于牀。跪而唱。泣而去(偈曰。○观○以心中眼。观心外相。从何而有。从何而丧。观之又观。则辨真妄○觉○惟真常在。为妄所蒙。真妄苟辨。觉生其中。不离妄有。而得真空○定○真若不灭。妄即不起。六根之源。湛如止水。是为禅定。乃脱生死○慧○专之以定。定犹有系。济之以慧。慧则无滞。如珠在盘。盘定珠慧○明○定慧相合。合而後明。明彼万物。物无遗形。如大圆镜。有权无高○通○慧至乃明。明则不昧。明至乃通。通则无碍。无碍者何。变化自在○济○通力不常。应念而变。二相非有。随求而见。是大慈悲。□一济万○舍○众苦既济。大悲亦舍。苦既非真。悲亦是假。是故众生。实无度者)○濬上人归淮南。柳宗元子厚作序送之。略曰。金仙氏之道。盖本於孝敬。而後积以众德。归於空无。其教曰禅。曰法。曰律。以诱掖谜浊世用寂无。上人穷讨秘义。发明上乘。奉威仪三千。虽造次必备。甞以此道宣於江湖之人。皆悦其风而受赐。攀慈航望彼岸者。盖千百计。天子闻之。徵至阙以问焉。导扬本教。颇甚称旨。京师士众方且翘然。仰大云之泽。以植德本。而上人不胜顾复之恩。退怀省侍之礼。[怡-台+(恳-心)]迫上乞。遂无以夺。由是杖锡东顾。振衣晨往。右司员外郎刘公。通达释教。与上人为方外游。始荣其至。今惜其去。於是合郎署之友。诗以贶之。退使孺子执简而序之。因系其辞曰。上人专於律行。恒久弥固。其仪刑後学者欤。诲於生灵。触类蒙福。其积众德者欤。觐干骨堂。视远如迩。其本孝敬者欤。若然者是将心归空无。舍筏登地。固何从而识之乎(柳集)。

甲申(二十年)

正月南岳般舟和尚卒。柳子厚作第二碑。其词略曰。和尚曰日悟。心大而行密。体卑而道尊。以为由定发慧。必用毗尼为之室宇。遂究观秘义。登坛莅事。度比丘众。岁凡千人者。三十有七。而道不慁。以为去凡即圣。必以三昧为之轨道。遂修明要奥。得以观佛道场专精。长跪右遶。凡七日者。百有二十。而志不衰。师即崇岭作精室。凡南方人。颛念佛三昧者。必由於是。命曰般舟台焉。呜呼无得而修。故念为实相。不取於法。故律为大乘。万行方厉。一性恒如。寂用之涯。不可得也(柳集)。

顺帝

乙酉(永正元)

正月德宗崩○顺宗即位。

帝初在东宫时。问佛光如满禅师曰。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今佛在何处。答曰。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虗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帝又问曰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答曰。佛礼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虗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帝闻大悦○帝甞问尸利禅师。大地众生。如何得见性成佛去。尸利对曰。佛性如水中月。可见不可取○帝甞问心要於清凉国师。师答之。略曰。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於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芘於空门。若一念不生则前後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智无得。然迷悟相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如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影灭。若无心忘照。则万虑俱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爰启。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觉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未离法界。言止则双亡知寂。论观则双照寂知。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是以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亡之中道○八月顺宗逊位于宪宗。自称太上皇(次年正月崩)○九月太尉中书令韦皐薨。皐初生。厥父饭僧祈福。忽有应真尊者至。齐毕。乳媪抱儿求呪愿。尊者起谓众曰。此儿诸葛武侯也。他日有美政於蜀。宜以武字之。言讫恍然不见。其後皐游宦出处。名节大槩。与武侯相类。治蜀二十一年。封南康郡王。四川至今奉祀之。雅好释氏法。嘉州石像初成。皐为记有曰。头围千尺。目广二丈。其余相好。一一称是。又甞训鸎武念佛。鸎鹉毙。以桑门故事闍维之。得舍利。皐为记。略曰。元精以五气授万类。虽鳞介毛羽必有感。清英纯粹者矣。或炳耀离火。或禀奇苍精。皆应乎人文以奉。若时政则有革。彼禽类习乎能言。了空相於不念。留真骨於已毙。殆其元圣示现感於人心。同夫异缘用一真化。云云(通论)。

宪宗

丙戌(元和元年)

十月诏。天下有道行僧。赴上都阐化○西堂智藏。因张拙秀才问三世诸佛。天堂地狱。是有是无。师皆云有。张云错。师曰。汝见甚人来。云曾参百丈(一曰径山)。他道总无。师曰。汝有甚眷属。曰有一山妻两个顽子。师曰。待汝得似百丈时一切道无即得。张礼谢而去。

丁亥(二年)

诏鹅湖大义禅师。入麟德殿论义。帝临听。有法师问。何谓四谛。答曰。圣上一帝。三谛何在。又问。欲界无禅。禅居色界。此土凭何而立。答曰。法师只知欲界无禅。不知禅界无欲。曰。如何是禅义。以手点空。法师无对。帝曰。法师讲无穷经论。只这一点尚不奈何。义却问众师曰。毕竟以何为道。有对知者是道。义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安得知者是道。有对无分别是道。义曰。善能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安得无分别是道。有对四禅八定是道。义曰。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安得四禅八定是道。复有数人致对。义皆乘机剉之。即举顺宗甞问尸利禅师。佛性可见否。利曰。佛性如水中月。可见不可取。湖因谓帝曰。尸利既见水月。何不捉取。帝因问湖。何者是佛性。湖答曰。不离陛下所问。帝默契。由是益重禅宗○二月制。法师端甫掌内殿法事仪注录左右街僧事。僧录自甫而始○四月荆州天皇道悟禅师。命弟子先期告终。至晦日。大众问疾。师曰。会麽。乃拈枕子抛於地上。即便告寂。寿六十。腊三十五。师嗣石头。

戊子(三年)

二月长沙龙安寺如海禅师示寂。柳宗元为碑。略曰。师居长沙。在定十四日。人即其处而成室宇。遂为宝应寺。去湘之西。人又从之。负木石以益其居。又为龙安寺焉。尚书裴公某。李公某。侍郎李公某。阳公某。中丞房公某。咸尊师之道。执弟子礼。年八十一。为僧五十三期。弟子玄觉怀直等(全见柳文)○海有弟子浩初。与子厚善。子厚有序送初。其辞略曰。儒者韩退之。病予嗜浮图言。訾予与浮图游。且曰。见送元生序。不斥浮图。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与性情[奭-人+大]然不与孔子异道。退之好儒。未能过杨子。杨子之书。於庄墨申韩。皆有取焉。浮图者反不及庄墨申韩之怪僻险贼耶。曰以其夷也。果不信道而斥焉以夷。则将友恶来盗跖。而贱季扎由余乎。非所谓去名求实者矣。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曰髠而缁。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若是虽吾亦不乐也。退之忿其外。而违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图之言以此。与其人游者。非必能通其言者。且凡为其道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安闲者为多。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组为务。则舍是其焉从。吾之好与浮图游以此。今浩初闲其性。安其情。读其书。通易论语。唯山水之乐。又父子咸为其道。以养而居。泊焉而无求。则其贤於为庄墨申韩之言。而逐逐然唯印组为务者。其亦远矣(见柳文)○诏栢岩惟恽禅师居章敬。每岁入麟德殿论道○十月十三日。荆南城西天王道悟禅师入灭。寿八十二。坐六十三夏(一云。元和十三年四月十三化)。师嗣马祖。其嗣法即龙潭信也(觉梦堂重校五家宗泒谓。今传灯却收云门法眼两宗归石头下。误矣。缘同时道悟者有两人。一曰。江陵城西天王寺道悟者。诸宫人。嗣马祖。元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化。正议大夫丘玄素撰塔铭。文数千言。一曰。江陵城东天皇道悟。婺州东王人。嗣石头。元和二年丁亥化。律师符载撰碑。二碑所载。生缘出处甚详。张无尽讨得二塔记。示诸方曰。元甞疑德山洞山同出石头下。因甚垂手处死活不同。今以丘符二记证之。朗然明白)。

己丑(元和四年)

五月敕有司。别铸金印。加清凉国师澄观号僧统国师。主教门事○宰相权德舆着草衣禅师宴坐记。略曰。信州南岳有宴坐之地。而禅师在焉。师居三十年。州人以草衣号焉。足不蹈地。口不甞味。时无寒暑。一绳牀而已。身及智慧。二俱清净。微言软语。有时而闻。涉其境之远近。随其根之上下。如雨润万物。风行空中。履其门阈。皆获趣入。若非干玄机於无际。穷实相之源底。则四时攻於外。百疾生於内矣。古所谓遗物离人而立於独者。禅师得之。呜呼世人感物以游心。心迁於物。则利害生焉。吉凶形焉。牵縻羁琐。荡而不复。至人则返静於动。复性於情。夭寿仁鄙之殊。由此作也。斯盖世谛之一说耳。於禅师之道。其犹梯稗耶(本集)○福州闽县白鹿院开山第一代道弘禅师法嗣大度。是年领徒入槦溪山中。乡老槖粮而往饭之。遂请移今院处。偶逢白鹿。开剏道场。一日空中忽降五十三佛及锡杖一条。借杂青凫。纷纷而下。高可盈尺。师悉收之。铸为圣像三百余躯。师将示灭。自於槦溪源。迁塔基一所。前溪潺潺。师谓此水喧吾之定。荷锡泝流。振之数下。涧流当随锡声。而渗沽流。可余百步。别为泉眼涌出。其涧遂涸。以长庆壬寅十二月二日趺化(长乐集)。

庚寅(五年)

帝问国师澄观曰。华严所诠。何谓法界。奏曰。法界者。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以来。虗明广大。唯一真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昭昭於心目之间。而相不可覩。晃晃於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非彻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於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全以真空简情。事理融摄。周遍凝寂。帝一听玄谈。廓然自得○三月敕谏议孟简。补阙萧俛於醴泉寺。监护译经润文(旧史本纪)○庐山西林水阁院齐朗律师。法化大行。初自洪州。升龙兴寺。至头陀。总一十四会。承羯麽者。数盈万计。考工员外郎李公渤。中书舍人白公居易。甞视郡事。得之精微。每至道场。膜拜起敬云(庐山记)。

辛卯(六年)

庞居士自元和初。方寓襄阳。栖止嵓窦(今鹿门南二十里有居士嵓)。时太守于公頔尤加慕异。乃伺良便。躬就谒之。一面周旋。如宿善友。既深契於情分。亦无间於往来。及居士将入灭。令女灵照视日。及中即报。照遽报曰。日已中而有蚀。士出观。照即登座。合掌而逝。士笑曰。我女锋捷。於是更延七日。大守于公闻之。乃往问安。居士曰。但愿空诸所有。谨勿实诸所。无好住世间。犹如影响。言讫。枕公膝而逝。妻闻之曰。这两个愚痴。不报而去。其男斸畲。母往告曰。老汉与灵照去也。男遂按锄笑曰嗄。亦立而化。母曰。汝更愚痴。既为焚烧毕。乃遍别乡闾归隐。自後不知其所。

壬辰(七年)

柳子厚制南岳弥陀和尚碑。其词略曰。代宗时。法照国师言。其师南岳长老有异德。天子南向而礼焉。度其道不可徵。乃名其居。曰般若道场。用尊其位。洎德宗申诏褒立。是为弥陀寺。人从而化者以万计。公为僧五十六年。寿九十一(柳文)○是岁永州修净土院成。柳子厚为记。略曰。中州之西数万里。有国曰身毒。释迦如来示现之地。彼佛言。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曰极乐。佛号阿弥陀。其国无三毒八难。众宝以为饰。其人无十缠九恼。羣圣以为友。有能诚心大愿。归心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则生彼国。永出三界。得不退转。其言无所欺也。晋时庐山远法师。作念佛三昧咏大劝于时。其後天台顗大师。着释净土十疑论。宏宣其教。迷者赖焉。盖其留异迹而去者甚众。刺史李承晊等。立净土堂于龙兴寺之西。巽上人复葺兹宇。以开後学。有信士图为佛像。法相甚具。今刺史冯公作大门。以表其位。余遂周环廊庑。缋大士像。缯盖幢幡以成就之。呜呼有能求无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论。书于城宇。使观者起信焉(柳集)。

癸巳(八年)

法师智辩。悟解绝伦。然寡徒侣。偶有耆宿。阅辩着述。乃曰。汝识至高。颇符佛意。今寡徒众。盖缺人缘耳。佛犹不能度无缘。况初心者乎。可办食布施飞走。却後二十年。当自有众。辩如其教。炊米散郊外。感羣乌大集搏饭而去。辩祝曰。食吾饭者。愿为法侣。後二十年。辩往邺城开讲。座下有众千余人。果皆少年比丘○是岁道树禅师示寂。初结茆寿州三峰。有怪化现百端。或现佛菩萨天仙等形。或放光出响。凡十年方灭迹。师曰。野人作无限伎俩。眩惑於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闻无尽。由是远近钦服。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云。

甲午(九年)

正月百丈怀海禅师示寂。春秋九十五。諡大智禅师。师丱岁离尘。三学该炼。依附马祖。与西堂藏同入室。时马祖之门。会学千百。二大士为角立焉。及祖没。师往新吴百丈山。玄徒辐凑。师虽腊高。凡作息必与众同均。甞谓一日不作。则一日不食。僧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门。师曰。心地若空。慧日自现。若垢净心尽。处於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虗幻尘劳蕴界和合。逈然无寄。去留无碍。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为五欲八风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僧问。如何得自由去。师曰。如今得即得。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垢净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亦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此又天堂地狱所不能摄也。师每说法竟。大众下堂。乃召大众回首。师云。是什麽。师以禅宗自少室至曹溪。多居律寺说法。乃剏立禅居。凡具道眼有德者。曰长老。学众无高下。竝入僧堂。置十务寮舍。每用主领一人营众事。其後丛林日盛。当代宗师从而广之。今所谓禅苑清规者备矣○是月柳子厚作南岳大明律师碑。略曰。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是以离礼於仁义者。不可与言儒。异律於定慧者。不可与言佛。达是道者。惟大明师。凡浮图之道衰。其徒必小律而去经。大明恐焉。於是究戒律。而大法以立。通经教而奥义以修。凡衣服器用。动有师法。言语行止。皆为物轨○北山法师神清示寂。清着北山录。行于世。

乙未(十年)

南海经略马总。以曹溪六祖未有諡。请于朝。帝赐諡曰大监。塔曰灵照。总乃命柳子厚撰碑。其词略曰。自有生物。则好斗夺相贼。丧其本实。誖乖谣流。莫返于初。孔子无大位没。以余言持世。更杨墨黄老。益杂其术分裂。而浮图说後出。推离还源合。所谓生而静者。梁氏好作有为。达磨讥之。空术益显。六传大鉴。其道以无为为有。以空侗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柳文)○异僧惠昭示寂于武陵。年二百九十○会通禅师。初姓吴。名元卿。为供奉官。一日对帝曰。臣幼不食荤。志愿从释。浃旬乃诏许。寻母患归乡。谒鸟窠。愿授僧相。窠曰。今时为僧。鲜有精苦者。行多浮滥。通曰。本净非琢磨。元明不随照。窠曰。汝若了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即真出家。元卿三请。窠乃与披剃具戒。法号会通。忽辞往诸方学佛法。窠曰。佛法此间亦有少□。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悟玄旨。时号布毛侍者(五灯)。

丙申(十一年)

邓隐峰之五台。道由淮右。属吴元济阻兵蔡州。与官军战。师曰。吾当少解其患。乃振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仰观叹异。闘心顿息。以是官军得成其功焉○抚州景云寺律师上弘示寂。白居易制碑。略曰。师主法二十年。得度者万五千余人。铭曰。佛灭度後。薝卜香衰。孰反是香。景云大师。景云之生。中兴毗尼。景云之灭。法将畴依。昔景云来。入室者归。今景云去。入室者悲(云云白集)。○归宗智常禅师。目有重瞳。遂用药手按摩。久而目眦俱赤。世号拭眼归宗。江州刺史李渤问。芥子纳须弥。莫妄谈否。师云。人传史君读万卷书是否。曰然。师曰。自顶至踵如椰子大。万卷向甚处着。渤俛首而已。师没。有赞其像曰。知见一何高。拭眼避天位。回观洗耳人。千古未为愧○章敬寺栢岩禅师示寂。敕塟[灞-雨+襾]陵。諡曰大觉传灯纪师。十二年二月晦日入灭。敕諡大彻。相国权德舆制碑。略曰。师讳怀恽。弟子智朗智操等。师甞着师资传一编。论次诸祖。最为详实。宰官大臣皆尊信之○东巽法师。赴叔父连中丞之请。柳子厚赠序。谓有得於师之道。又孟常州郑中书。皆以师友命之○高僧灵彻示寂。文集二十卷。尚书刘禹锡制序(通论)○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州有大云寺。久焚。宗元复之。又自为记。

丁酉(十二年)

岳州无姓和尚。名法釰。居楞伽峰。不越阃者五十祀。是年示寂。柳子厚为碑(柳文)○马郎妇欲化陕右。乃之其所。人见其姿貌风韵。欲求为眷。曰我亦欲有归。但一夕能诵普门品者则事之。至明诵彻者二十辈。妇曰。女子一身。岂配汝等。可诵金刚。至旦通者犹十数。妇更授法华七轴。约三日通。至期独马氏通。妇令具礼成姻。马氏具礼迎之。妇曰。适体中不佳。俟少安相见。客未散而妇死。已而坏烂。遂塟之。数日有老僧。仗锡来诣马氏。问所由。马氏引至塟所。僧以锡拨开。见屍已化。唯金鎻子骨在焉。僧以骨挑锡上。谓众曰。此圣者悯汝等障重。故垂方便化汝。宜思善因。免堕苦海。忽飞空而去。自此陕右奉佛者众(泉州粲和尚甞赞曰。丰姿窈窕鬓欹斜。赚尽郎君念法华。一把骨头挑去后。不知明月落谁家)。

戊戌(十三年)

正月鹅湖大义禅师示寂。諡曰慧觉○三月五泄灵默禅师。焚香端坐。告众毕。奄然顺化○是年禅师元浩示寂。浩弘台教。翰林梁肃请撰涅盘经疏。浩感异梦。即述之。议者以浩疏。比王辅嗣易。而与清凉华严疏抗衡焉。

己亥(十四年)

凤翔法云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稔人泰。至是年正月。帝遣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持香华。迎入大内。帝御安福门迎拜。留禁中供养三日。五色光现。百僚皆贺。帝大悦。乃历送诸寺。具释部威仪。及太常长安万年音乐旌旛鼓吹。腾沓系路。王公士庶奔走膜拜。瞻奉舍施。唯恐弗及。有然香臂顶供养者。有竭产充施者。刑部侍郎韩愈上表切谏。以为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黄帝至文武。皆享寿考。百姓安乐。是时未有佛也。汉明帝时。始有佛法。其後乱亡相继。运祚不长。佛不能福。事可知矣。乞以此骨投诸水火。绝後代之惑。上得表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羣为言。愈言虽狂。发於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戚里诸王旧臣。皆为愈哀请。遂贬潮州刺史(古贤有诗咏韩曰。纷纷易尽百年身。举正何人识道真。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废精神。出王荆公文集)○愈到郡之初。以表哀谢。劝帝东封太山。久而无报。郁郁不乐。因闻郡有大颠禅师。道德名重。以书三招。而大颠至(三书甚加礼敬。见公全集)○颠之言论超胜。留数十日。或入定数日方起。愈甚敬焉。因祀神海。上登灵山。复造师之庐。甞问大颠。春秋多少。师提起数珠示之。愈不会。次日再至寺。门首见僧。举前话。僧扣齿。公入寺问师。师即三扣。公云。佛法一般。师乃打僧出院。公一日问云。弟子军(州)事繁省要何。乞师一句。大颠良久不顾。公罔措时。三平为侍者。乃敲禅床一下。颠云作麽。平云。先以定动。後以智拔。公乃拜谢三平云。和尚门风高峻。愈却於侍者处。得个入路。又大颠甞问愈曰。子之貌郁然。似有不怿。何也。对曰。愈之用於朝。享禄厚矣。一旦以忠言不用。窜逐八千里。播越岭海。丧吾女孥。毒雾瘴气日夕发作。今黜於无人之地。其生讵可保乎。愈之来也。道出广陵。庙而祷之。幸蒙其力。而卒以无恙。以主上有中兴之功。已奏章道之。使东巡太山。奏功皇天倘有意於此。则庶几召愈。述作功德。而荐之郊庙焉。愈早夜待之而未至。冀万一於速归。愈安能有怿乎。颠曰。子直言於朝也。忠於君而不顾其身耶。抑尚顾其身而强言之。以狥名耶。言用则获忠直之名享报。言之利不用。而逐事之必至。何介介於胸中哉。苟患乎逐。则盍勿言而已。吾闻之。为人臣者。不择地而安。不量势而行。今子遇逐而不怿。趍时而求狥。殆非人臣之正也。且子之死生祸福。岂不悬诸天乎。子姑自内修而外任命可也。彼广陵其能福汝耶。主上以奸臣负国。而讨之不暇。仅能克平。而疮痍未瘳。方此之际。而子又欲封禅告功。以骚动天下。而属意在乎己之欲归。子奚忍於是耶。且夫以穷自乱。而祭其鬼。是不知命也。动天下而不顾。以便己。是不知仁也。强言以示忠。遇困而抑郁。是不知义也。以乱为治。而告皇天。是不知礼也。而子何以为之。且子之遭黜也。所言何事乎。愈曰。主上迎佛骨入大内。愈以佛者夷狄之法耳。三代无佛。而年祚永久。晋宋梁魏事佛。而不夭则乱。愈恐主上惑於此。是以不顾其身而斥之。颠曰。若是则子言谬矣。且佛也者。覆天人之大器也。其道则妙万物而为言。其言则尽性命之理。其教则舍恶而趋善。去伪而归真。其视天下。犹父之於子也。而子毁之。是犹子而刃父也。吾闻善观人者。观其道之所存。而不较其所居之地。桀纣之君。跖蹻之臣。皆中国人也。然不可法者。以其无道也。舜生东夷。文王生西夷。由余生於戎。季札出於蛮。彼二圣二贤。岂可谓之夷狄而不法乎。今子不观佛之道。而徒以为夷狄。何言之陋也。子以上古未有佛而不法耶。则孔孟生衰周。而蚩尤瞽叟生上古矣。岂可舍衰周圣贤。而法上古凶顽哉。子以帝王之代未有佛而长寿耶。则书无逸曰。自时厥後。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四三年也。以汉陈之间人主夭且乱也。则汉明为一代之英主。梁武寿八十六。岂必皆夭且乱耶。愈曰。余谓佛者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而妄倡乎轮回生死之说。身不践仁义忠信之行。而诈造乎报应祸福之故。无君臣之义。无父子之亲。贼先王之道。愈安得默而不斥之乎。颠曰。甚哉子之不达也。有人於此终日数十。而不知二五。则人必以为狂矣。子之终日言仁义忠信。而不知佛之言常乐我净。诚无以异也。且子诵佛书。其疑与先王异者。可道之乎。曰。愈何暇读彼之书。颠曰。子未甞读彼之书。则安知不谈先王之法言耶。无乃以甞读孔子之书。而遂疑彼之非乎。抑闻人以为非。而遂非之乎。苟以甞读孔子之书。而疑彼之非。是舜犬也。闻人以为非而遂非之。是妾妇也。昔舜畜犬。犬所见者唯舜。一日尧过而吠之。非爱舜而恶尧。以所常见者舜。而未甞见尧也。又闻女子之嫁也。母送之曰。往之汝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然则从人者。妾妇之事。安可从人之非。而不考其所以非之者乎。夫轮回生死。非妄造也。此天地之至数。幽明之妙理也。以物理观之。草木根荄槁而复生。则其往复又何怪焉。孔子曰。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庄子曰。万物出於机入於机。贾谊曰。化为异类兮。又何足患。此皆轮回之说。不俟於佛而明也。焉得谓之妄乎。且子又以祸福报应为诈造。此尤足见子之非也。夫善恶之报。皆神理自然之应。易曰。积善有余庆。积恶有余殃。又曰。鬼神害盈而福谦。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返乎尔者也。此皆报应之说也。唯佛能隐恻乎人之祸福。是以彰明较着。言其必至之理。使不自陷乎此耳。岂诈造哉。又言。佛无君臣之义父子之亲。此固非子之所及也。事固有在方之内者。有在方之外者。方之内者。众人所共守。方之外者。非天下之至神。莫之能及也。故圣人之为言也。有与众人共守而言之者。有尽天下之至神而言之者。彼各有所当也。孔子之言道也。极之则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非众人所共守之言也。众人而不思不为。则天下之理。几乎息矣。佛与人臣言。必依於忠。与人子言。必依於孝。此众人所共守之言也。及其言之至。则有至於无心。非唯无心也。则有至於无我。非唯无我也。则又至於无生。无生矣。则阴阳之序不能乱。而天地之数不能役也。则其於君臣父子。固有在矣。此岂可为单见浅闻者道哉。今吾告汝。以佛之理。盖无方者也。无体者也。妙之又妙者也。其比则天也。有人於此终日誉天。而天不加荣。终日诟天。而天不加损。然则誉之诟之者。皆过也。夫自汉至於今。历年如此其久也。天下事物。变革如此其多也。君臣士民如此其众也。天地神明如此其不可诬也。而佛之说。乃行於中。无敢议而去之者。此必有以蔽天地而不耻。关百圣而不惭。妙理存乎其间。然後至此也。子盍深思之乎。今吾教汝。以学者必考乎道之远者焉。道之远则吾之志不能测者矣。则必亲夫人之贤於我者。彼之贤於我者。以此为是矣。而我返见其非。则是我心有所未尽知者也。是故深思彼之所是。而力求之。则庶几乎有所发也。今子屑屑於形器之内。奔走乎声色利欲之间。少不如志。则愤郁悲躁。若将不容其生。何以异於蚊虻争秽壤於积藁之间哉。於是愈瞠目而不收。气丧而不扬。返求其所答。茫然有若自失。逡巡谓大颠曰。言尽於此乎。颠曰。吾之所以告子者。盖就子之所能而为之言。非至乎至者也。曰。愈也不肖。欲幸闻其至者。可乎。颠曰。诚尔心。尽尔性。穷物之理。极天之命。然後可闻也。尔去。吾不复言矣。愈趍而出(外传)○八月帝与宰臣语次。因语及愈。有可怜者。而皇甫鏄。素薄愈为人。即奏曰。愈终疎狂。可且内移。帝纳之。遂授袁州刺史。复造大颠之庐。施衣二袭而请别曰。愈也将去师矣。幸闻一言。卒以相愈。大颠曰。吾闻易信人者。必其守易改。易誉人者。必其谤易发。子闻吾言而易信之矣。庸知复闻异端。不复以我为非哉。遂不告。愈知其不可闻。乃去○至袁州。孟简尚书。知愈与大颠游。以书抵愈。嘉其改迷信向。愈答书称。大颠颇聪明。识道理。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虽不尽解其语。要且自胸中无滞碍。因与之往还也○近世黄山谷谓。愈见大颠之後。文章理胜。而排佛之词。亦少沮云(韩子外传)○十月刺史柳宗元卒。宗元字子厚。甞着送文畅上人序曰。昔之桑门。多与贤士夫游。晋宋以来。有道林道安远法师休上人。其所与游。则谢安石王逸少习凿齿谢灵运鲍昭之徒。由是真乘法与儒典竝用。而人知向方。如今释文畅者。服道江表三十年。蹑虗而西驱锡逾纪。秦人蒙利益众。天官顾公。夏官韩公。廷尉郑公。郎中杨公。有安石之德。逸少之高。凿齿之才。皆厚於上人。而袭其道风(云云)○又永州送琛上人南游序。大要嫉逃禅趣寂。而脱略方便○又送元暠师序。推原释氏之道。本乎孝。暠师不违。且与儒合○又送方及师序。大要讥业文而昧已○又送玄举上人序。大要诫切服而苟安。其辞略曰。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乎物外而耻制於世者。则思入焉。故有貌而不心。名而异行。其类不一。而皆童发毁服。以游於世。其孰能知之(柳集)。

庚子(十五年)

正月帝崩(穆宗即位)。

穆宗

辛丑(长庆元年)

三月卢龙节度使刘总。举幽燕二十余郡归朝。总乞度为僧。诏可。赐僧衣。号大觉大师。署所居第。为报恩寺。

壬寅(二年)

是岁帝遣左街僧录灵阜。賷诏起汾阳无业禅师赴阙。阜至。宣诏毕。稽首曰。主上此度恩旨不同。愿师起赴。业笑曰。贫道何德累烦人主。汝可先行。吾即往矣。遂沐浴净发。至中夜。告门人惠愔等曰。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虗同寿。一切境界。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被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常了一切空。无一法当情。是诸佛用心处。言讫端坐而逝。阜回奏其事。帝钦叹久之。师宪穆两朝凡三诏不赴。既没。赐諡大达禅师○十月帝幸善因寺。施僧缗钱一百万○白居易。初由中书舍人。出为杭州刺史。闻鸟窠道德。因见之。窠栖止长松上。居易问曰。师住处甚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浪不停。得非险乎。又问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曰三岁孩儿。也解恁麽道。师曰。三岁孩儿虽说得。八十翁翁行不得。居易钦叹而去。自是数从之问道。至是为忠州刺史。闰十月撰江州兴果寺凑律师塔碣。有云。师迁化时。予题一四句为别。因取为铭曰。本结香火菩萨社。共慊露泡烦恼身。不须恋恋任师去。先请西方为主人○十一月幸瓦官设大会○十二月帝不豫。太后百僚诣佛寺斋僧(唐史)。

癸卯(三年)

八月帝幸长庆宫。遇持鉢僧。施绢二百疋○八月十九日东寺如会禅师示寂。寿八十。諡传明大师。师初参马祖。自祖去世。师患门徒滞於即心即佛之语。遂示众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劒去久矣。尔方刻舟。时号东寺为禅窟焉。

甲辰(四年)

正月穆宗崩。敬宗即位○杭州永福寺。刊石壁法华经成。相国元稹为之记(通论)○时福州古灵神赞禅师。初参百丈。回本寺。受业师浴次。唤灵揩背。灵向师背抚。一掌云。好所佛堂只是无佛。师叱之。灵曰。虽然无佛亦解放光。师疑之。又看经次。有虻子撞窗。灵曰。世界如许广大。须要钻故纸作什麽。师曰。汝何发言殊常。灵曰。某有颂。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奇。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师惊曰。汝得上人法。愿与吾说。灵曰。自别和尚。依栖百丈。因举百丈语。师忽有悟。乃欲回礼灵。为得法之师。灵请遥礼大智为师。某为同参○五月上谷侯高纂庐山东林熈怡律师坟志。略曰。师居庐山耶舍塔院。外规内寂。有神童随侍左右。匿形以至怡智遗形。则双乌入掌。索噉不去。灰心与物。则二鼠穴处。阈前食香。积而上巾。又有猛虎逐鹿。鹿求救於师。师指鹿入房。虎遂却去。若师有情。则神童不侍。慈乌不止。硕鼠不亲。猛虎不去。及一定寂灭。其院白莲枯死。庭树衰零。噫师平生见乎四异。则乌鼠虎鹿着矣。寂灭彰乎两奇。则莲花翠树明矣(续庐山记)○十二月中书令王智兴请於泗州置戒坛。於诞圣月度僧。制可。李德裕奏禁罢。帝不纳(旧唐史)。

敬宗

乙巳(宝历元年)

尚书李翱。字习之。甞刺朗州。慕药山之道。入山谒之。山诵经不顾。李曰。见面不如闻名。山呼太守。李应诺。山云。何得贵耳贱目。李谢之。问曰。如何是道。山以手指上下。云会麽。曰不会。山云。云在青天。水在瓶。李忻然。答以偈曰。链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又问。如何是戒定慧。山云。这里无此闲家具。李辞去。一夕药山登山。忽云开见月。大笑一声。声落澧阳。八九十里。翱闻之。复寄偈曰。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李甞着复性书三篇。其一篇谓。情昏则性匿。忘情则复性。诚则明。明则尽性命之道。其二谓。无思则寂照。致知在格物。其三谓。昏而不思。终不明道(文集)。

丙午(二年)

裴肃字中明。任越州观察使。重建龙兴寺大佛殿。应三百年谶记。先是越州沙门昙彦。与许询元度。同造二塔。塔未就。询亡。彦师寿百二十。犹待得询後身。为岳阳王萧察。来抚越州。及到州。人寺见彦。彦以三昧力加被。王忽悟前身造塔之事。由是二塔益资壮丽。时龙兴寺大殿隳坏。众请重修。彦曰。非贫道缘力也。後三百年。有绯衣功德主。来兴此殿。寺众刻石记之。及是裴守赴任。施俸修殿。方应彦师悬记。肃乃裴休父也(传灯)○十二月帝崩。文帝即位。

文宗

丁未(太和元)

五月太洪山善信大士示寂○时龙潭崇信禅师。玄化大行。师初家于悟和尚天王寺巷。日以十饼馈之。悟每食毕。常留一饼曰。吾惠汝以荫子孙。因请出家。由是服勤左右。一日请示心要。悟曰。吾何处不指示汝心要。师低头良久。悟曰。见则便见。拟思即差。师当下开解。复问。如何保任。悟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五灯)。

戊申(二年)

澧州药山惟俨禅师。临顺世呌云。法堂倒。法堂倒。众皆持拄撑之。师举手云。子不会我意。乃告寂。寿八十四。敕諡弘道大师。塔曰化城(唐伸药山碑。传灯又谓。终于大和八年。一本又谓。宪宗元和八年化者。非是)○五台邓隐峰。以神异颇显。恐成惑众。乃入台山金刚窟前。将示寂。问於众曰。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皆见之。还有立化者否。众曰。有之。师曰。还有倒化者否。众曰。未甞有也。师乃倒殖而化。亭亭然其衣顺体。众为舁屍荼毗。屹然不动。远近瞻礼叹异。师有妹为尼。乃咄云。老兄平昔不循法律。死更荧惑於人。以手推之而踣。於是闍维。收舍利。塔于五台。

己酉(太和三)

苏州重玄寺刊石壁经成。白居易为碑。略云。夫开示悟入诸佛知见。以了义度无边。以圆教垂无穷。莫尊於法华经。凡六万九千五百五言。证无生忍。造不二门。住不思议解脱。莫极於维摩经。凡二万七千九十二言。摄四生九类。入无余涅盘。实无得度者。莫先於金刚经。凡五千二百八十七言。坏罪集福。净一切恶道。莫急於尊胜陀罗尼经。凡三千二十言。应念随愿生极乐土。莫急於弥陀经。凡一千八百言。用正见观真相。莫出於普贤行法经。凡六千九百九十言。诠自性认本觉。莫深於实相法密经。凡三千一百五言。空法尘依佛智。莫过於般若心经。凡二百五十八言。是八种经。具十二部三乘之要旨。万佛之秘藏尽矣(文集)○丹霞天然禅师将终。命具浴浴毕。乃顶笠策杖受屦垂一足。未及地而化。寿八十三。师本儒生。偶应举。遇禅者问何往。曰。选官去。禅者曰。选官何如选佛。曰。选佛当何所诣。禅者曰。江西马祖出世。即选佛之场也。师遂见马祖。以手托幞头额。祖曰。南岳石头是汝之师。师抵南岳。石头曰。着槽厰去。乃礼谢入行者堂执务。後因普请剗草次。师独沐头。跪於石头之前。头忻然与之落发。寻为说戒。即掩耳而去。便返江西。再见马祖。未参礼。便入僧堂。骑圣僧颈而坐。众惊异。以白祖。祖入堂见之曰。我子天然。师即下地拜曰。谢师赐与法名。久之遍历诸方。後元和三年。於天津桥横卧。留守郑公出呵之。不起。吏问其故。师曰。无事僧。郑奇之。自给米面。洛下翕然敬向。十五年。卜居邓州。丹霞。致数百众。师甞着玩珠吟二篇。今传于世。諡智通禅师(传监云长庆四年示寂)。

庚戌(太和四)

五月侍御刘轲作福州东山圣泉法华院记。略云。天下精刹往往称闽州胜绝。有东山法华院。为东南窟之一。景龙初有神僧怀道。始卜於爱同之西卓。一泉腾涌喷出。两道分注。一注濯所。一流为池。继有怀一居之。一之後智常居之。常有天童密侍。舍利潜降。山神听经。问中佛法。实自三大师始焉。是院不宿女子。不入荤血。真绝特也(长乐集)○十月鄂州无等禅师示寂。寿八十二。师嗣马祖。

辛亥(太和五)

帝好嗜蛤蜊。一日御厨有劈不开者。忽变菩萨像。帝惊异之。有旨送兴善寺。令众僧瞻礼。因问侍臣。此何祥也。或对太乙山有惟政禅师。深明佛法。请诏问之。帝召政而问焉。对曰。物无虗应。启陛下信心耳。经云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帝曰。菩萨形今见矣。未闻其说法。何也。对曰。陛下见此。以为常耶非常耶。信耶弗信耶。帝曰。非常之瑞。朕焉不信。政曰。陛下闻其说法竟。帝大悦。因诏天下。竝立观音菩萨像。奉祀焉○时有凌行婆。谒浮盃及赵州。五灯有机缘。

壬子(六年)

希运禅师。初见百丈。问马祖机缘。丈举再参马祖挂拂话。师大悟。得法後乃住洪州高安县黄蘖山鹫峰下大安寺。海众奔凑。常千余人。其道峻。其行孤。其言简。其理直。故学徒悟道者众。

癸丑(七年)

十月帝诞节。召法师知玄与道士。入麟德殿论道○石霜庆诸禅师。初参沩山。次参道吾悟旨。即隐浏阳陶家坊。因僧旋洞山。举师出门便是草语。洞山惊曰。浏阳有古佛耶。自是僧多依之。乃成法席。号霜华山。

甲寅(八年)

十二月南泉普愿禅师将示寂。首座问曰。和尚百年後。向什麽处去。师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座云。某甲随和尚去得否。师云。汝若随吾。则须衔一茎草来。乃集门人告曰。星翳灯幻。其来久矣。勿谓吾有去来也。言讫而逝。师得法於马祖。後归池阳。三十年不下南泉。会宣城观察使陆亘大夫。请下山。伸弟子之礼。由是学徒云集云(五灯)。

乙卯(九年)

四月丁巳。宰相李训上疏。请罢内道场。沙汰僧尼滥伪者。制可。是日诏下。方毁大内灵像。俄暴风聿起。含元殿鸱吻俱落。内外城门楼观俱坏。士民震恐。帝以训所请忤天意。亟诏停前沙汰。诏复立大内圣像。风遂顿息(旧史五行志是冬李训受诛)○八月白居易。以所着文集。勒成六十卷。编纳卢山东林大藏。自为记。欲与二林结他生之缘(庐山记)○九月道吾圆智禅师示寂。寿六十七。敕諡修一大师。

丙辰(开成元年)

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赐紫大达法师端甫卒。忠舘修撰裴休制碑。略曰。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刹生。舍此无以为丈夫也。师年十七为比丘。自是经律论无敌於天下。德宗闻其名徵之。一见大悦。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论议。赐紫方袍。复诏侍皇太子於东朝。顺宗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相与卧起。恩礼特隆。宪宗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常承顾问。注纳偏厚。由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议事。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干蜀。潴蔡荡郓。而天子端拱无事。诏和尚率缁属。迎真骨於灵山。开法场於秘殿。为人请福。亲奉香火。既而刑不残。兵不黩。赤子无愁声。江海无惊浪。盖参用真乘。以毗大政之明效也。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以标表清众者十一年。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向西右脇而灭。荼毗得舍利三百余粒。

丁巳(二年)

衢州子湖利踪禅师。初入南泉之室。乃抵衢州马蹄山。结茅宴居。是年邑人翁迁贵。施山下子湖创院。後咸通二年。敕赐额曰安国。师甞示众曰。子湖有一只狗。上取人头。中取人心。下取人足。拟议即丧身失命。

戊午(三年)

三月僧统清凉国师澄观示寂。师生历九朝。为七帝门师。春秋一百有二。僧腊八十有三。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目夜发光。视昼不瞬。才供二笔。声韵如钟。文宗以祖圣崇仰。特辍朝三日。重臣缟素。奉全身塔于终南山。未几有梵僧到阙。表称於葱岭见二使者。凌虗而过。问之。答曰。北印土文殊堂神也。东取华严菩萨大牙。归国供养。有旨启塔。果失一牙。唯三十九存焉。遂闍维。舍利光明莹润。舌如红莲色。赐号清凉国师。塔曰妙览。相国裴休奉敕撰碑。敕写国师真。奉安大兴唐寺。

己未(四年)

四月秘丞刘轲撰庐山东林宝称律师塔碑。略云。师讳智满。凡讲四分律。二十七过。前後临坛。一十四会。以戒律度数万人。其缙绅君子与师游者。有若白侍郎居易。李宾客渤。李中书肇。裴宣州谊。门弟子数十人。轲甞执门人之礼。敢忘实录。

猜你喜欢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十一卷·安慧
  佛说孙多耶致经·佚名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智顗
  顯揚聖教論大科·欧阳竟无
  持戒相品第十一·佚名
  卷二百八十六·佚名
  卷四十四·性音
  修行方便道升进分第五·佚名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七·佚名
  梵语千字文·义净
  卷四百九十八·佚名
  卷第一·佚名
  西藏剌麻溯源·佚名
  卷第七十八·佚名
  念佛与修菩萨行·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七出 骇变·汤显祖

    〔集唐〕〔末上〕“风吹不动顶垂丝雍陶,吟背春城出草迟朱庆余。毕竟百 年浑是梦元稹,夜来风雨葬西施韩偓。”俺陈最良。只因感激杜太守,为他看顾 小姐坟营。昨日约了柳秀才

  • 贺寿诗(五言古风)·徐志摩

    照颜范谤传,髦苏母所督。汉宋两贤媛,先后耀嘉淑。渊渊夫人穆,与以分鼎足。相夫一片心,相借挽车鹿。脱簪添膏火,学成举芳躅。倾囊育英才,天启后来福。有子况范苏,舆台视潘陆。白头西伉俪,堂上花灯卜。今日进一辞,更为期颐祝。

  • 秋绳·戴望舒

    木叶的红色,木叶的黄色,木叶的土灰色:窗外的下午!用一双无数的眼睛,衰弱的苍蝇望得昏眩。这样窒息的下午啊!

  • 五集目录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目録七卷之五十一庚戌元旦元旦试笔元正太和殿赐宴纪事二律咏檀玉如意题金廷标岁朝图新正二日云南巡抚谭尚忠奏蒙自县百岁夀民杨添禄五世同堂诗以赐之降旨加赈湖北江

  • 辛弃疾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

  • 卷三百二 列传八十九·赵尔巽

      徐本 汪由敦子承霈 来保 刘纶子跃云 刘统勋子墉 孙镮之   徐本,字立人,浙江钱塘人,尚书潮子。本,康熙五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雍正五年,提督贵州学政,授赞善,迁侍读。七年,擢贵州按察使。八年,调江苏,迁湖北布政使。

  • 卷之一百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平定金川方略卷二十四·来保

    二月壬辰经略大学士忠勇公傅恒奏言莎罗奔等于正月二十日遣头人具禀细诉向来愚蠢无知初与隣封搆衅后则畏死自守非敢抗拒天朝今易子析骸窜身无地呈献甘结遵依六事又赍牛羊皮币胪列营门叩求收纳【臣】以元凶并未面缚来营

  • 太平公主传·欧阳修

    太平公主,为则天皇后所生,则天皇后喜爱她超过了别的公主。荣国夫人死后,武后将太平公主舍为女道士,以求冥福。仪凤年间,吐蕃请求将公主下嫁给其赞普,武后不欲将她弃于夷狄,便真的修筑宫观,如同方士薰沐斋戒,以拒绝和亲之事。过

  • 耶律庶箴传·脱脱

    耶律庶箴,字陈甫,擅长做文。重熙年间,任本族将军。咸雍元年(1065),同知东京留守事,不久迁为乌衍突厥部节度使。九年(1073),知蓟州事。次年(1074),迁为都林牙。上表请求扩充本国姓氏,说:“我朝自从创业以来,法制整饬昭明;只有姓氏

  • 第四节 懿、僖时之内乱(中)·吕思勉

    僖宗乾符元年正月,翰林学士卢携上言:关东去年旱灾,自虢至海,虢州见第四章第五节。海州见第二章第七节。麦才半收。秋稼既无,冬菜至少。贫者硙蓬实为面,蓄槐叶为韲。或更衰羸,亦难收拾。常年不稔,则散之邻境,今所在皆饥,无所投依

  • 卷二 士章第五·邢昺

    [疏]正义曰:次卿大夫者,即士也。案《说文》曰:“数始于一,终于十。”孔子曰:“推一合十为士。”《毛诗传》曰:“士者事也。”《白虎通》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故《礼辨名记》曰:“士者任事之称也。传曰:通古今,辨然不然,谓

  • 提要·马永卿

      《懒真子》五卷,宋马永卿撰。是编乃其杂记之书,然亦多述刘安世语。又开卷冠以司马光事,书中亦多称光,盖其渊源所自出也。《宋史&middot;艺文志》著录,晁、陈二家书目乃皆不载。然袁文为建炎、绍兴间人,王楙为庆元、嘉泰

  • 春秋传卷十九·胡安国

    宋 胡安国 撰成公上【公名黑肱宣公子諡法安民立政曰成】周【定王十七年鲁成公五年定王崩子简王立】郑【襄公十五年鲁成公四年襄公卒悼公费立成六年悼公卒弟成公睔立】齐【顷公九年鲁成公九年顷公卒子灵公环立】宋【

  • 第三 女人相应·佚名

    第一 中略品 第一[一]第一 可意不可意※二&ldquo;诸比丘!具五支之女人,于男人为甚不可意。何等之五支耶?容貌不好、无财产、无戒德、懒惰、不为男子得儿。诸比丘!具此等五支之女人,为男人甚不可意。三诸比丘!具五支之女人,

  • 数学·江永

    国朝江永撰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己着録是编因梅文鼎历算全书为之发明订正而一准 钦定历象考成折其异同一卷曰历学补论皆因文鼎之説而推阐所未言二卷曰嵗实消长文鼎论嵗实消长以为髙冲近冬至而嵗余渐消过冬至而复渐长永

  • 日本访书志·杨守敬

    目录书。杨守敬著。清光绪二十三年杨氏邻苏园刊本。杨守敬,字惺吾,号邻苏,清代湖北宜都人,同治元年举人。精地理、金石。杨氏自幼嗜书,光绪六年应使日大臣何如璋之邀,赴日充随员。一年后黎庶昌继任驻日公使,至光绪十

  • 王直方诗话·王直方

    诗话。北宋王直方撰。六卷。此书名称各家称引颇不一致,或称《王立之诗话》、《归叟诗话》、《兰台诗话》、《诗文发源》,此外尚有称《王子立诗话》、《王子直诗话》者。多杂录北宋苏、黄、王等人作诗佚事及论诗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