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 士章第五

[疏]正义曰:次卿大夫者,即士也。案《说文》曰:“数始于一,终于十。”孔子曰:“推一合十为士。”《毛诗传》曰:“士者事也。”《白虎通》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故《礼辨名记》曰:“士者任事之称也。传曰:通古今,辨然不然,谓之士。”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资,取也。言爱父与母同,敬父与君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言事父兼爱与敬也。)故以孝事君则忠,(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矣。)以敬事长则顺。(移事兄敬以事于长,则为顺矣。)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能尽忠顺以事君长,则常安禄位,永守祭祀。)盖士之孝也。

[疏]资于至孝也。正义曰:夫子述卿大夫行孝之事终,次明士之行孝也。言士始升公朝,离亲入仕,故此叙事父之爱敬,宜均事母与事君,以明割恩从义也。“资”者,取也。取于事父之行以事母,则爱父与爱母同。取于事父之行以事君,则敬父与敬君同。母之于子,先取其爱;君之于臣,先取其敬,皆不夺其性也。若兼取爱敬者,其惟父乎?既说爱敬取舍之理,遂明出身入仕之行。“故”者,连上之辞也。谓以事父之孝移事其君,则为忠矣;以事兄之敬移事于长,则为顺矣。“长”谓公卿大夫,言其位长于士也。又言事上之道,在于忠顺,二者皆能不失,则可事上矣。“上”谓君与长也,言以忠顺事上,然后乃能保其禄秩官位,而长守先祖之祭祀。盖士之孝也。《援神契》云:“士行孝曰究。”以明审为义,当须能明审资亲事君之道,是能荣亲也。《白虎通》云:“天子之士独称元士。盖士贱,不得体君之尊,故加“元”以别于诸侯之士也。”此直言士,则诸侯之士;前言大夫,是戒天子之大夫,诸侯之大夫可知也。此章戒诸侯之士,则天子之士亦可知也。○注资取至君同。○正义曰:云“资,取也”,此依孔传也。案郑注《表记》、《考工记》,并同训“资,取也”。云“言爱父与母同,敬父与君同”者,谓事母之爱,事君之敬,并同于父也。然爱之与敬,俱出于心。君以尊高而敬深,母以鞠育而爱厚。刘炫曰:“夫亲至则敬不极,此情亲而恭也。尊至则爱不极,此心敬而恩杀也。故敬极于君,爱极于母。”梁王云:“《天子章》陈爱敬以辨化也。此章陈爱敬以辨情也。”○注言事至敬也。○正义曰:此依王注也。刘炫曰:“母亲至而尊不至,岂则尊之不极也?君尊至而亲不至,岂则亲之不极也?惟父既亲且尊,故曰兼也。”刘?曰:“父情天属,尊无所屈。故爱敬双极也。”○注移事至忠矣。○正义曰:此依郑注也。《扬名章》云“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也。旧说云:“入仕本欲安亲,非贪荣贵也。若用安亲之心,则为忠也。若用贪荣之心,则非忠也。”严植之曰:“上云君父敬同,则忠孝不得有异。”言以至孝之心事君,必忠也。○注移事至顺矣。○正义曰:此依郑注也。下章云:“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注不言悌而言敬者,顺经文也。《左传》曰:“兄爱弟敬。”又曰:“弟顺而敬。”则知悌之与敬,其义同焉。《尚书》云:“邦伯师长。”安国曰:“众长,公卿也。”则知大夫已上,皆是上之长。○注能尽至祭祀。○正义曰:谓能尽忠顺以事君长,则能保其禄位也。禄谓廪食,位谓爵位。《广雅》曰:“位,莅也。莅下为位。”《王制》云:“上农夫食九人。”谓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祀者似也,谓祀者似将见先人也。士亦有庙,经不言耳。大夫既言宗庙,士可知也;士言祭祀,则大夫之祭祀亦可知也:皆互以相明也。诸侯言保其社稷,大夫言守其宗庙,士则“保”“守”并言者,皇侃云:“称保者安镇也,守者无逸也。社稷禄位是公,故言保。宗庙祭祀是私,故言守也。士初得禄位,故两言之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忝,辱也。所生,谓父母也。义取早起夜寐,无辱其亲也。)

[疏]诗云至所生。○正义曰:夫子述士行孝毕,乃引《小雅·小宛》之诗以证之也。言士行孝,当早起夜寐,无辱其父母也。○注忝辱至亲也。○正义曰:云“忝,辱也”,《释言》文。“所生,谓父母也”,下章云“父母生之”是也。云“义取早起夜寐,无辱其亲也”者,亦引《诗》之大意也。

猜你喜欢
  说疑第四十四·韩非
  第十六章·王夫之
  卷十六·严虞惇
  卷五·杨甲
  卷十七·敖继公
  遂人/土均·佚名
  黔娄子·黔娄
  卷三百三十三·佚名
  卷九十八·道世
  后记·朱棣
  北山录卷第五·神清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七·佚名
  复卫西琴先生书·太虚
  身观经·佚名
  第二十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巧对录卷之六·梁章钜

    国初长洲韩慕庐先生,曾考四等,后登会状,故其家有“四等秀才,一甲进士”门灯。当未第时,授读蒙馆,而馆主人识丁不多,复强作解事,往往干与馆政,将经书句读点破。韩偶与争,即谓:“汝是四等秀才,晓得甚事?”韩亦忍

  • 第六回 阬深谷诸儒毙命 得原璧暴主惊心·蔡东藩

      却说梁山下面,经过的大员,就是丞相李斯。当由始皇左右,据实陈明,始皇道:“丞相车骑,果如此威风么?”这句说话,明明是含有怒意。左右从旁窥透,便有人报知李斯。李斯听说,吃惊不小,嗣是有事出门,减损车从,不复如前,偏又被始皇看

  • 卷之一千二百六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尚史卷二十八·李锴

    列传六周诸王子传平桓荘诸子 王子狐 王子克 王子頽王子带【甘成公 甘景公 甘简公甘惮公 甘平公 甘桓公附】王子狐平王子郑武公荘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

  • 二九六 寄谕李侍尧等查缴《皇明实纪》《徧行堂集》并椎碎澹归碑石·佚名

    二九六 寄谕李侍尧等查缴《皇明实纪》《徧行堂集》并椎碎澹归碑石乾隆四十年闰十月十九日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字寄大学士仍管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德<保>,乾隆四十年闰十月十九日奉上谕:昨因高秉家内查出《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 洪武二十四年秋七月丙戌朔,享太庙。 诏天下僧道有剏立庵堂寺观非旧额者,悉皆毁之。 丁亥,造京师江东桥。 东川侯胡海卒。海字海洋,凤阳定远人。初从上起兵为管军百户,败元将贾鲁于泗州,寻取滁

  • 卷二十一·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巻二十一宋 朱子 撰论语季氏第十六【凡一十四章】或问首章之説曰诸家之説皆随文释义而未尝考其事实故其言若有所未当者惟谢氏以为罪二子之瘠鲁以肥三家者得之但虎兕玉之譬未然而苏氏所推两

  • 易理与佛法·太虚

    依佛法全系统观,有世间法、出世间法,而世间法又分根本法、枝末法。出世间亦分三乘解脱法,大乘圆满法。易经所讲的为世间根本法与枝末法,与佛法上所说的唯识缘起与因果流转相近。易传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八·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胜慧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六复次舍利子。略说菩萨一种圣道。谓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单己无二。以自勇猛大精进力。深心摄受。不藉他缘及

  •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十三·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尔时净饭王说是语已。心有所思忽然泪下。复说伽陀问世尊曰。  往昔住宫中  多人同卫护  山野中怖畏  一身云何住   世尊答曰。  圣者十种住 

  •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二卷·佚名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二卷后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问曰。以何义故名不退转。答曰。以诸菩萨证得初地毕定因故。乃至未得成佛以来。常以深心如实修行。次第增长菩提之心。彼所治法不能障故名不退转。问曰。复以

  •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上·元照

    西湖灵芝崇福寺释元照述将释此经先列义门令知总意然后入经分文别释。初中分四。初教兴来致二摄教分齐三辨定宗旨四料简异同。初教兴来致二。初通明一代教兴二别叙今经教兴。初通明一代教兴 大觉世尊从本垂迹为欲开示

  • 四分律卷第五十三(第四分之四)·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杂揵度之三尔时慈地比丘来至毗舍离国,彼与诸离奢亲友知识,诸大离奢闻慈地比丘来至毗舍离,即往问讯,慈地比丘而不应答。彼言:“长老!我何所犯?故相问讯而不见答。”彼即答言:“我何用共汝等语

  • 职方外纪·艾儒略

    《职方外纪》五卷。明西洋人艾儒略撰。其书成于天启癸亥[1623年]。自序谓:利氏赍进《万国图志》,厐氏奉命翻译,儒略更增补以成之。盖因利玛窦、厐迪我旧本润色之,不尽儒略自作也。所记皆绝域风土,为自古舆图所不载,故

  • 嘉义管内采访册·佚名

    又名《嘉义管内打猫各堡采访册》。地理杂志。清佚名纂辑。不分卷。约当光绪二十七年(1901)仿《云林县采访册》程式纂辑成书,记事补至二十四年,约四万字。分打猫西堡、北堡、南堡、东下堡下三分、东顶堡五个区域,设目因堡

  • 钱通·胡我琨

    中国古代金融资料性著作。明代胡我琨所撰。全 书共32卷,除卷一、卷二为正朔一统,专记明代钱法 外,其余按资料的性质分为13类,即原、制、象、用、才、 行、操、节、分、异、弊、文、闰。每一类又分成若干项目, 其中第3类“

  • 仙都志·陈性定

    上下二卷。元代“玉虚住山少微陈性定此一编集,独峰山长番阳吴明义仲宜校正”。前有序称仙都为东吴胜地,道教中为祈仙洞天,发迹轩辕,由唐建宋锡名。卷上述山川、宫观、神仙,卷下记高士、草木及碑碣题咏。多记唐宋道教

  • 经验麻科·佚名

    嘉庆道光年间,安徽太平县沈望桥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写了《经验麻科》一书,当时仅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由于该书经验确切,药效显著,得书者往往视同珍宝,秘不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