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九

宋括山一庵释 本觉 编集

明六观居士 毕延玠 较订

元宗

癸丑(开元元年)

菩提流志。译宝积经。并旧译。合成一部百二十卷。至是功毕。流志自是更不译经。唯专持诵。时修禅观○七月义净法师示寂。寿七十九。勑给葬事。净译经论五十六部。凡二百三十卷。又别撰仪传等九卷。净虽遍番三藏。而偏攻律部。教授学徒○七月。六祖辞徒众。归新州故宅国恩寺。其徒泣曰。师归当复来否。祖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师之法眼。何人传受。祖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至国恩寺。以八月三日。示众曰。吾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汝等信根已熟。堪任大事。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即跏趺而逝。寿七十六。广州都督韦据。率新韶二郡官吏。迎奉全身。归曹溪宝林寺建塔。真身今尚存焉。

甲寅(二)

帝宣问左街僧录神光法师曰。佛於众生。有何恩德。致舍君亲妻子。而师事之。说若有理。朕当建立。说若无理。朕当削除。奏曰。佛於众生。恩过天地。明踰日月。德重父母。义越君臣。帝曰。天地日月。具造化之功。父母君臣。具生成之德。何以言佛竝过此乎。光曰。天能盖不能载。地能载不能盖。日则照昼不照夜。月则照夜不照昼。父只能生不能养。母只能养不能生。君有道则臣忠。君无道则臣侫。以此而推。德则不全。佛於众生恩则不尔。言盖则四生普覆。论载则六道俱承。论明则照耀十方。论明则光辉三有。论慈则提拔苦海。论悲则度脱幽冥。论圣则众圣中王。论神则六通自在。所以存亡普救。贵贱皆携。唯愿陛下回心敬仰。帝悦曰。佛恩如此。非师莫宣。朕愿回心。生生敬仰。

乙卯(三)

八月。帝遣礼部郎中张洽。賷诏诣当阳山。起沙门一行赴阙。有旨安置光泰殿。帝数访以安国抚民之要。或谓一行优於忆诵。帝一日命出宫籍示之。行阅毕。令内侍执本。对帝复之。不差一字。帝惊异。顾谓左右曰。圣人也。自是频召咨质佛心之要。行雍容敬沃。圣眷日隆。天下以帝从之问道。呼为天师(旧唐史)。

丙辰(四)

天竺三藏法师轮波迦罗(此云善无畏)。至京。帝初梦梵僧风度[王*(十/(罩-卓+衣))]异。因追画工。授以形段。图于殿壁。及畏至入对。帝熟视。乃梦中所见僧也。悚然异之。舘于西明寺。宁薛诸王。皆降礼钦重(旧唐史)○嵩岳元珪禅师示寂。师得法于安国师。寿七十一○宋璟为广州节度。入曹溪礼祖塔。誓曰。弟子愿毕世。外护大法。祈一祥瑞表信。言讫。微香袭人。甘雨倾注。璟忻跃赋诗而去。未几召入。与姚崇相继执政。世称姚宋。为中兴贤相云(通论)。

丁巳(五)

善无畏。译求闻持法○八月。律师道岸卒。帝制图形林光宫○房琯宰桐庐县。与道士刑和璞出游。过夏口村。入佛寺坐古松下。璞使人凿地。得瓮中所藏娄师德与永禅师书。笑谓琯曰。颇忆此耶。琯因怅然。悟前生为永禅师也。

戊午(六)

天竺沙门勒佉。缅承庐山东林鴈门风范。乃涉远而至。一入山。首末六年。常坐不卧。手引禽食。其北岭佛駄舍利塔院。置四百余载。前後居僧皆患水远。师至止一年。乃精诚幽感。遂致灵泉泌涌。色白轻美。冬夏无竭(庐山记)。

己未(七)

庚申(八)

天竺三藏跋日罗菩提(此云金刚智)至京。有旨迎入大慈恩寺。广弘秘教。建曼荼罗。依法作成。皆感灵瑞。一行禅师。每谘禀之。五月值旱。诏智祷雨。智结坛图七俱胝像。约以像开眸即雨。至三日像果开眸。有物自坛布云弥空。斯须而雨。帝降诏褒美。

辛酉(九)

释智严。译修行等经六卷○天竺宝思惟迁寂。寿百余岁○四月朝廷以麟德历不验。诏禅师一行。改撰新历。行推大衍数。立术以应之。道士刑和璞。谓太史令尹愔曰。一行其圣人乎。昔洛下闳造太初历。尝记曰。八百年後。当差一日。必有圣人紏正之。今年期差满。而一行推数以紏数家之缪。闳言不诬矣。愔亦以为然。

壬戌(十)

七月旱。帝遣使诏三藏无畏请雨。畏持满鉢水。以小刀搅之。诵呪数番。即有物如蚪龙。从鉢矫首水面。畏呪遣之。白气自鉢腾涌。语诏使曰。速归。雨即至矣。诏使驰出。顷刻风雷震电。诏使趋入奏。御衣巾已透湿霖雨。弥日而息。又尝霖霪逾时。诏畏止之。畏揑泥媪五躯。向之作梵语。若斥骂者。即刻而霁。其神验类如此。帝敬之若神。

癸亥(十一)

金刚智。译瑜伽念诵法。及七俱胝陀罗尼(今在藏)○十月。禅师一行。制黄道仪成。帝自为之铭。诏安武成殿。以示百官。其仪准圆天之像。具列宿赤道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昼夜而天运周。外络二轮。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东行一周。日西行一度。月行十三度。以木匮为地平。令仪半在地下。晦明朔望有准。立木人二於地平。其一前置鼓以候刻。至一刻则自击之。其一前置锺以候辰。至辰则自撞之。皆略施轮轴。交错相持。称其为神功(竝旧唐史)。

甲子(十二)

菩提流志。随驾入洛。勑安置长寿寺○善无畏。随驾入洛。於大福先寺。译毗卢遮那苏息地。羯罗等经。三部十三卷。竝总持妙门。禅师一行三藏宝月等。参预其事。畏好禅观。每劝学者习之○沙门牛云不慧。诣五台山礼文殊。殊现老人身。为钁胸中淤肉。自是卞悟。为时导师(通论)○温州净居寺尼玄机。景云中得度。常习定於平阳大日山石窟中。或者云。尝与兄宿觉同参六祖。因着圆明歌。与证道歌。相表里。後倒立而化。法属以生死颠倒语呵之。应声而仆。将葬之夕。风雷阴黯。若有神物移之。越二日。有自大日来者云。是夕空中有萧罄声。机之柩已厝是峯上。其徒迎舍利归葬于寺。建浮屠。号圆明塔。赵清献公。立碑载其事(永宁编)。

乙丑(十三)

嵩岳破竈堕和尚。隐居嵩山。山有庙甚灵。庙唯安一竈。祭无虗日。师入庙以杖击竈云。此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又击三下。竈乃倾破堕落。须臾一青衣人。设拜师前曰。我本此竈神。久受业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生天。特来礼谢。神再拜而去。少顷徒众问师。竈神得何径旨。便得生天。师曰。我只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别无道理为伊。众无语。师良久云会麽。众云不会。师曰。本有之性。为什麽不会。众僧乃礼拜。师曰。破也堕也。於是其众皆悟玄旨。

丙寅(十四)

日本国沙门荣叡等。至杨州。奉僧伽梨十领。其上缀以山川异物之状。盖其国主附之。以施中国沙门。时律师鉴真。受其衣。叹外国人有佛种性。欲往化之。会叡等劝请。遂附舶而东至日本。彼王枉驾迎劳。舘于毗卢殿。未几请真授归戒。夫人羣臣。皆以次禀授。日本自是始有律教。

丁卯(十五)

十一月。三藏菩提流志示寂。春秋一百五十六。前後总译五十三部。合一百一十卷。自天后长寿中。至京三十余年。华严宝积等经。皆出其手。帝及公卿。敬之如生佛。葬日特给卤簿羽仪。塔于龙门西原。追赠鸿胪大卿。諡赐曰开元一切遍知三藏。名德之盛。古未有焉○十一月。禅师一行。沐浴端坐而逝。春秋四十五。帝哭之哀甚。辍朝三日。停龛三七日。行容貌如生。帝亲制碑。书之于石。出内库五十万。建塔铜人原。諡曰大慧禅师。帝尝问国祚几何。有留难否。行曰。銮舆有万里之行。社稷终吉。帝惊问其故。不答。退以小金合进之曰。至万里即开。帝一日发合视之。盖当归少许。及禄山乱。驾幸成都。至万里桥忽悟。末几果归。昭宗初封吉王。而唐以昭宗而灭。故云终吉。有里媪素供行。而媪子坐罪将之刑。媪悲泣请救。行怜之。令弟子捕生物。得雉豕七。行日藏其一於瓮中。为梵语呪之七日。北斗尽没。朝廷震惊。太史奏。将有变请禳之。帝以问行。对曰。此无他。盖妖魔也。凡嗔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若肆赦天下。则妖不能为。帝然之。遂大赦。媪子由是得免。行日出一豕。则一星现。至七日而斗复如故。其秘术多此类(旧唐史)。

戊辰(十六)

诏张说等。编次一行大衍历施用。三月驾幸温汤。道由一行塔所。帝为驻跸徘徊。令品官诣塔。告以出豫之意。赐帛五十疋。令莳塔前松栢。其为圣眷如此(本传)。

己巳(十七)

燕国公张说薨。说为唐宗臣。为文精壮。尤善释典。着般若心经序曰。万行起於心。心者人之主。三乘归於一。一者法之宗。知心无所得是真得。见一无不通是玄通(云云)。又制法池院法堂赞曰。是佛虗空相。是法微妙光。定慧不相离。是僧和合义。人空法亦空。二空亦复空。住心三空宝。是名三归处。见若不染色。知若不取识。是名真实见。亦名解脱知。佛观离生灭。诸法等如是。

庚午(十八)

金刚智。又出曼殊五字心。及观音瑜伽要○唐朝传译缁素。至是已有三十七人。所出经律论及传录等。总三百一部二千一百七十卷○沙门智昇。撰开元释教录二十卷。铨次大藏经律论凡五千四十八卷。(自天地玄黄字号。止笙字函。后数十函系传录。及唐宋新译经)昇又撰续内典录一卷。续译经图纪一卷。又续佛道论衡一卷○帝御花萼楼。召二教伟匠论义。法师道氤。与道士尹谦。对辨四十往反。谦义负。有旨编所论入藏。题曰开元佛道论衡。

辛未(十九)

御注金刚经。颁行天下。

壬申(二十)

八月。金刚智法师。跏趺而逝。赐諡灌顶国师。救中书杜鸿渐。撰纪德俾。智初从龙智阿闍梨。传密教。及来东土。弟子不空。传其教。智授以瑜伽五部。及毗卢遮那经。苏息轨范(通论)○是岁禅师义福示寂。福得法於神秀。帝钦重之。在京城传教二十年。人皆宗仰。有旨赐号大智禅师。

癸酉(二十一)

方士张果。有长年秘术。自言数百岁矣。帝召至阙。变化不测。後恳辞还山。下制赐银青光禄大夫。号通玄先生。果入常山。後不知所终。

甲戌(二十二)

长者李通玄。在神福山。造华严论。初开元七年。至太原孟县高仙奴舘之。斋中三年。迁马氏古佛堂侧。阅十年。负经书而去。行二十里。偶一虎当涂。长者抚之曰。吾将着华严论。能为择栖止处否。即以经囊负其背。随至神福山原下土龛之前蹲驻。长者乃於龛着论。每夕口出白光。以代灯烛。有二女子。日长为者汲泉炷香奉纸墨。每食时輙具净馔。置长者前。斋毕撒器而去。如是五载。至长者着论毕。遂灭迹不见(本传)。

乙亥(二十三)

三藏无畏示寂。春秋九十九。诏鸿胪丞李现。监护丧事。全身塔于龙门西山广化寺。畏本让国出家。道德名称。为天竺之冠。所至讲法。必有异相。甞过龙河。一托駞负经没水。畏惧失经。遽随之入水。於是龙王邀之。入宫讲法。为留三宿而出。所载梵夹。不湿一字。其神异多此类。

丙子(二十四)

三藏不空游西域。博求师匠。增广其学。於师子国。从普贤闍梨。求金刚灌顶及大悲胎藏建坛之法。其王有群象奔逸。不空遽於路坐。象至跪伏。由是举国神敬之(本传)。

丁丑(二十五)

药王姓韦名古字老师。疎勒国人。身衣毳袍。腰悬数百葫芦。顶戴纱巾。手持蔾杖。常以一黑犬同行。时人疾患。稍多疼因。师遂发愿。普施药饵。无不痊平。覩之者便愈。后乃图形供养。 皇帝敬礼。为药王菩萨。自昔曾五度化身。来救贫病。其犬化为黑龙背之。冲天而去(出本草序又神仙传)○丞相宋璟薨。璟素奉佛法。每师昙一法师。求询法要。

戊寅(二十六)

诏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纪年为号。曰开元寺。

己卯(二十七)

沙门法秀。梦异僧劝置袈裟五百。入终南山。施回向寺僧。遂造之。至山遍访。无所谓回向寺者。忽道逢一僧曰。吾导汝入回向寺。秀随之入山。二日至深绝处。唯见云掩岩洞。乃钻燧出火。焚香拜之。忽云开见崖半有朱门高耸。秀与之而入见。诸僧皆奇伟。出袈裟遍寺施之。其寺僧擕秀入一空房曰。此唐天子旧居也。向在此好声乐。故降为人主。久当复归。乃授以玉箫。并袈裟一条。嘱曰。持归献唐天子。秀还诣阙。表上所寄袈裟玉箫。帝览之。因取玉箫调弄。宛如夙御焉(通论)。

庚辰(二十八)

三月。华严李长者。坐化于神福山龛中。先一日出山辞里人。里人至已示寂矣。寿九十五。着华严论四十卷。及决疑论。会释十门玄义。缘生解迷十明等论。十玄六相百门义海偈赞等。竝传於世(本传)○十二月。青原行思禅师示寂。师初见六祖。问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什麽。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及居青原。弟子颇众。得法深者石头迁(传灯)○是岁。京都普寂禅师示寂。寂事秀禅师。秀荐於则天。得度为沙门。秀殁。天下奉释氏者。咸师事之。中宗闻其高行。制令代秀统其法众。开元中。有旨。移寂於都城居止。王公士庶争来礼谒。及卒。凡士庶曾谒见者。皆制弟子之服。敕赐号大照禅师。葬日河南尹裴宽及妻子。竝衰麻列于门徒之次。士庶倾城哭送。市易几废(旧唐史)○是年法师道氤卒。帝降诏伤悼(本纪)。

辛巳(二十九)

壬午(天宝元)

九月。太子詹事严挺之卒。挺之自预为墓志。有曰。以某月日。葬于大照和尚塔次之西礼也。初挺之师事大照禅师慧义。深明释典。及遗命葬大照塔次。示不忘其德(旧唐史)。

癸未(天宝二)

帝遣中使杨庭光。入司空山。采常春藤。光因诣无相寺。问本净禅师佛道之义。师云。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光回阙以师闻奏。即敕光賷诏起师。是冬赴京。

甲申(三载)

正月上元日。召二街名僧。赴内道场。共司空本净禅师。阐扬佛理。有远禅师。问以何为道。师曰。无心是道。远曰。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师曰。道本无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虗然。穷心既无。道凭何立。二俱虗妄。总是假名。远曰。禅师见有身心是道否。曰山僧身心。本来是道。远曰。适言无心是道。今言身心本是。岂不相违。曰无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如。故言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原无有。如远者又七人。往复论道。师词辨倾注。帝及四众。莫不称善而罢(五灯)○制天下开元寺。观铸金铜御容。冠道冠。衣僧衣。蹑儒履。帝自为赞(统纪)○南岳让禅师示寂。师自曹溪得法。初栖武当。次来南岳。居观音道场。因号观音大师。参徒云集。得法上首马祖也。元和中。张正甫制碑(五灯)○径山国一法钦禅师。初开元十年。依鹤林素禅师出家。因有省。自此日用妙密。超放无拘。办道既久。请游南方。素曰。乘流而行。遇径即止。师礼辞之。至是南至余杭。东北径山。默省素语。乃登岗阜。寻驻锡之地。西过危峰之北石岩之隈。趺坐石床。有老人。前致敬曰。愿舍此居之地。为师驻锡之所。即请师南进。登山绝顶。入五峰之间。有一大湫。指谓师曰。吾家若去。此湫当涨。留一穴之水。幸勿堙之。我时来相助。言讫乃隐。於是云雾晦冥。风雨骤作。连夜不息。及逗晓雨霁。湫水尽涸。涨沙遂平。惟一穴尚存。谓之龙井。北峰之阳。复有草庵可居。师遂安禅於此。四方云衲。钦慕高道。拨草瞻风。营巢聚枝。未逾数载。庵居遍於岩谷。名走丛林。道满天下。今庵基见在。诸草不生(本传)。

乙酉(四载)

召道士吴筠。见大同殿。帝问道要甚重之。而高力士。素事佛因。短筠於帝。筠乃辞还居茅山。及为文章。深诋释氏。议者讥其背向。时浙西观察陈少游。恶筠所为。因命法师神邕。着论折之。邕着飜迷论。以订其妄。筠论遂废。给事中窦绍。见邕论叹曰。邕可谓尘外摩尼论中师子(旧史)○荷泽神会禅师至京。独断祖道。为南北宗。述顿渐门。着书曰显宗论。大鉴所传。自是遂尊於天下(正宗记)。

丙戌(五载)

不空三藏。自西域还○五月。制天下度僧尼。竝令祠部给牒。今谓之祠部者。自是而始。

丁亥(六载)

诏不空三藏入内。结坛为帝灌顶。赐号智藏国师。时方士罗思远。以术得幸。有旨。令与不空验优劣。他日会于便殿。思远持如意。向之言论。次不空就取如意投诸地。命远举之。远饶力不能动。帝拟自取。不空笑曰。三郎彼如意影耳。即举手中如意示之。思远钦服而罢。不空凡祈祷。必张綉座。手持木神。诵呪掷之。神自立于座。四众环视。必见其神目吻瞬动。所祷虽造化之功可夺也。朝野奉之如佛。

戊子(七载)

大将军高力士。於西京作宝寿寺。寺钟成。力士作斋以庆之。举朝毕集。击钟一杵。施钱百缗。有乐施者。至二十杵。少者不减十杵(唐史)。

己丑(八载)

福州南涧天王寺上有巨石。是年五月。忽大雷雨。顶劈轮囷。斩焉中辟。南委地以柹落。北干霄而碣树。亭亭厥心。隐出真像。列侍环卫。品觉有序。庄严供养。文物咸秩。异矣哉。盖诸佛。因其不朽之物。凭乎不动之基。形既长存。法可随永云(欧阳詹记)。

庚寅(九载)

给事王维字摩诘。奉佛持戒。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母丧。表请以辋川第。施为佛祠(唐史)○洛阳有巨蛇。出芒山下。长百余丈。人触气即死。有诏。命不空三藏呪之。不空惊曰。是将混洛阳为瀦者也。呪之三日而毙(旧唐史五行志)。

辛卯(十载)

石头希迁禅师。参青原得法。自天宝初。来衡山南寺。寺东有石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南岳鬼神。多显迹听法。而师皆与受戒(五灯)○西域犍那至。

壬辰(十一载)

润州鹤林寺径山大师元素示寂。左补阙李华制碑。略曰。师菩提位中。六十一夏。父母之生。八十五年。赴哀位者。可思量否。至有浮江而奠。望寺而哭。十里花雨。四天香云。幡幢盖网。光蔽日月。奉全身建塔于黄鹤山西原。州伯邑宰。执丧师之礼。故齐翰张均梁昇徐峤等。皆菩萨戒弟子。道流人望。莫盛於此。弟子甞闻道於径山。犹乐正子春之於夫子也。

癸巳(十二载)

西蕃寇。围凉州。帝命三藏不空。祈阴兵救之。空诵仁王密语数番。有神介胄而至。帝亲见之。问曰。此何神也。空曰。北方毗沙门天王长子也。空诵密语遣之。数日凉州捷报。有神兵至。威武雄盛。贼畏惧卷甲而去。帝大悦。诏天下军垒。皆立毗沙门天王祠。

甲午(十三载)

左溪元朗禅师示寂。初南岳惠闻。悟法华宗旨。以授惠思。思授智者。智者授灌顶。顶传缙云威。威传东阳威。朗事东阳。尽传其道。独处岩穴三十年。晏坐左溪。因以为号。春秋八十二。弟子神邕。玄净。法灯。清辨。湛然等。数十人。传其教。补阙李华志其碑阴。有曰。师一郁多罗四十余载。一尼师坛。终身不易。远近学者。拥室填门云(本传)○元德秀卒。秀字紫芝。少事母孝。母亡庐墓侧。刺血写佛经。绝笔感异香芬馥。弥日而息。初兄子襁褓丧母。无资得乳媪。秀自乳之。数日涌流。能食乃止。及为鲁山令。卓然廉洁。房琯每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及卒。家唯枕履簟瓢而已。族弟元结哭之曰。大夫生六十年。未甞识女色。未甞有十畆之地。十尺之舍。十岁之童。未甞完布帛而衣。具五味而飡。吾哀之。以诫荒婬贪侫绮纨梁肉之徒耳(旧唐史)。

乙未(十四载 十一月禄山反陷东京)

肃宗

丙申(至德元载)

六月。禄山陷长安。明皇幸蜀。时有守臣。与禄山偕反者。曾为阆守。有画像在路次。明皇以劒斩像首。其人在陕西。其首忽堕于地○明皇甞问一行。国祚何难。行进金合祝。至万里即开。常曾发视。乃当归少许。及是车驾至成都。渡万里桥。忽悟当归之谶。於是洗然忘忧云○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旬日诸镇兵至。乃以房琯为相兼元帅。时寇难方剡。或言。宜凭福佑。帝纳之。引沙门百余入行宫。结道场。朝夕讽呗。帝一夕梦沙门身金色。诵宝胜如来名。以问左右。或对。贺阑谷有僧名无漏。常诵此佛。颇有神异。帝召无漏。固辞不赴。寻救郭子仪谕旨。无漏乃见于行在。帝悦曰。真梦中所见僧也。而三藏不空。亦见于行宫。帝并留之。托以祈让(通论)○温州龙泉山。无着大师。居山南。一日卜迁。忽电电晦冥。有龙见山下张白家。无着因请舍田建寺。而白欲输其直。逮夜天雨钱二十万以市之。遂建院郡上其事。赐名龙泉院(永宁编)。

丁酉(二载)

正月。禄山子庆绪。弑禄山自立。九月破庆绪复京师。十月帝归京师。十二月 太上皇至自西蜀○是岁华严疏主澄观法师。得度具戒。即以十事自励曰。体不捐沙门之表。心不违如来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经。性不染情碍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尘。脇不触居士之榻。目不析非仪之彩。舌不味过午之肴。手不释圆明之珠。宿不离衣鉢之侧。从牛头忠禅师。径山钦禅师。问西来宗旨。授华严圆教於诜禅师。

戊戌(乾元元年)

僧无漏。立化于禁中。足去地尺许。左右以闻。帝惊异。降跸临视。得遗表□归葬臼谷。有旨护迭臼居建塔。至怀远县。辄举不□□□□泥塑全身留之下院○帝於禁中。立内道场。讲诵赞呗甚严。宰相张镐谏曰。愿 陛下以无为为心。不以小乘扰圣虑。帝不纳。寻敕五岳各建寺。选高行沙门主之。听白衣能诵经五百纸者度为僧。或纳钱百缗。请牒剃度。亦赐明经出身。及两京平。又於关辅诸州。纳钱度僧道万余人。进纳自此而始。

己亥(二年)

三月。诏天下诸州。各置放生池。十月。昇州刺史颜真卿。撰有唐天下放生池碑铭。其序有云。我皇举天下以为池。罄域中而蒙福。乘陀罗尼加持之力。竭烦恼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仿髴云云(本传)。

庚子(上元元年)

上遣使诣曹溪。迎六祖衣鉢。入内供养(一云乾元元年)○荷泽神会禅师示寂。敕建塔院。赐号真宗般若。

辛丑(二年)

正月。帝不豫。皇后张氏。刺血写佛经。百僚於诸寺斋僧(唐史)○诏南阳慧忠禅师赴阙。诏书略云。朕闻。调御上乘。久安中土。大雄付嘱。实在朕躬。思与道安。弘宣秘典。广资福润。以及大千。传罔象之玄珠。拔沉迷之毒箭。良缘斯在。勿以为劳。杖锡而来。京师非远。斋心已久。速副朕怀。春寒师得安否。遣此旨不多及。初忠自受曹溪心印。居南阳四十年。不下山门。及是赴诏。初安置千福寺。帝每召入禁中问道。帝一日斋沐。致十问於师。一曰见性後用布施作福否。忠对无相而施。合见性。二曰作何行业合此道。忠答无功而□合此道。三曰或有病难。将何修行抵拟。忠对了业本空。得不动转。四曰临终时何得自在。忠以努力自信道为对。五曰烦恼起时。将何止息。忠以本心湛然。烦恼回归妙用为对。六曰见性後用念佛。求生净土否。忠对性即是佛。性即净土。七曰舍此阴了。当生何处。忠以无舍无生自在生为对。八曰临终时有花台宝座来迎。可赴否。忠以不取相为对。九曰作麽生得神通似佛国。忠以见性如贫得宝。如民得王为对。十曰只依此本性修。定得作佛否。忠对定得作佛。佛亦无相无得。乃为真得。此十对皆广有其辞。今约科目为对耳。帝由是凝心玄旨(帝有问十身调御。及无诤三昧等。缘见五灯)。

壬寅(宝应元年)

四月。楚州龙兴寺尼真如。恍若有人接之昇天。见天帝授以十三宝。谓真如曰。中国有灾。宜以第二宝镇之。楚州刺史崔侁。奉表献于朝。一曰玄黄天符。二玉鸡。三谷璧。四王母环。五碧色宝。六如意珠。七红靺鞨八琅玕珠。九玉玦。十玉印。十一桑鈎。十二雷斧。十三(失名。)帝览之大悦。名曰定国宝。帝以献自楚州。即太子所封之国。又闻中原宜以第二宝镇之。遂诏太子摄政事。大赦改元(旧史)○五月。太上皇崩。帝衷恸致疾。相距十四日而崩。代宗即位。

代宗

癸卯(广德元年)

十一月。吐蕃陷京师。帝奔陕。郭子仪兵至。败吐蕃复京师。帝在华阴。五台文殊菩萨见帝。纳以秘语。十二月。帝归京。诏修五台文殊殿。铸铜为瓦。涂以黄金。费亿万计。

甲辰(二年)

诏内道场。选三百僧。百人为番。出入乘马。常讲诵仁王般若经○帝迎忠国师。住光宅精蓝。

乙巳(永泰元)

始上好祠祀。未甚重佛。元载王缙杜鸿渐为相。三人皆好佛。缙尤甚。不食荤血。与鸿渐造寺无穷。上甞问以佛言报应。果为有无。王缙奏曰。国家运祚灵长。非宿植福业。何以致之。福业已定。虽时有小灾。终不能为害。所以禄山思明。毒流方煽。而皆有子祸。仆固怀恩称兵。内侮出门。病死回纥。吐蕃大举深入。不战而退。此皆非人力所及。岂得言无报应也。上由是深信之。载等每侍。上从容多谈佛事。由是宫中祀佛。梵呗斋熏无少懈。群臣承风旨。四方之民。皆相化矣○诏天下官司。无得箠辱僧尼○禁中讲诵仁王经○诏命不空三藏。重译仁王经旧本○五月。帝梦六祖请衣鉢归曹溪。遣中使送还○九月。铸金铜佛像於光顺门。率百僚拜祀○十月。吐蕃寇逼京师。内出仁王经二辇。送西明诸寺讲之。寇平○十一月。诏法师良贲。造新仁王经疏。疏成。贲以表进呈。帝称善。

丙午(大历元)

七月壬午。作盂兰盆会于禁中。设高祖太宗已下七圣位。建巨幡。各以帝号标其上。自大庙迎入内道场。铙吹鼓舞。旌[施-也+童]烛天。是日立仗百僚。於光顺门。迎拜导从。自是岁以为常。癸未太庙二室生灵芝。帝赋诗美之百僚皆。和。

丁未(二年)

七月。鱼朝恩奏以先所赐庄。为章敬寺。以资章敬太后冥福。穷壮极丽。费逾万亿。进士高郢两上书。皆寝不报○是月。宰相杜鸿渐。出抚巴蜀。至益州。遣使诣白崖山。请无住禅师入城。问法曰。弟子闻金和尚说。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未审是一是三。无住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然一心不生。则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时闻鵶鸣。公问师闻否。师曰。闻与不闻。非关闻性。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流转。乃至色香味触。亦复如之。公与僚属。喜跃称善。公又问。何谓识心见性。答曰。一切人随念流浪。盖为不识真心。不见本性。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定不乱。平常自在。触目皆如。无非见性也。鸿渐由是栖心禅悦(五灯)。

戊申(三年)

诏不空三藏。於兴善寺立道场。命近侍大臣及诸镇将帅。悉授灌顶。帝亲为不空叙官。特进鸿胪卿 ○帝召忠国师入内。引太白山人见之。帝曰。此人颇有见解。请师验之。忠曰。汝蕴何能。山人曰。忝识山识地识字善筭。曰山人所居之山。是雄山雌山。山人茫然不能对。忠指殿上地问。此是何地。曰容弟子筭方知。忠於地上画一画云此甚字。曰一字。忠云。土上一画是王字。何谓一字耶。忠又云。筭三七是多少。曰国师玩弟子。三七岂非二十一。忠云。却是山人弄贫道。三七是十。何谓二十一。复问更有何能。曰弟子纵有能。亦不敢向国师开口。忠曰。纵汝有能。亦俱未是。忠乃谓帝曰。问山不识山。问地不识地。问字不识字。问筭不解筭。陛下何处得此幪汉来。帝谓山人曰。朕有国位。不足为宝。师乃国宝也。山人曰。陛下真识宝者矣○是岁。诏径山道钦禅师。诏书云。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德性氷霜。净行林野。朕虗心瞻企。渴仰悬悬。有感必通。国亦大庆。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不违愿力。应物现形。今特诏迎。速副朕怀。春寒师得安否。遣此旨不多及。师赴诏至阙。帝亲加瞻礼慰问。从容因曰。朕闻。径山神龙。献湫为宝坊。非师道德。莫能如此。师一日在内庭。见帝起立。帝曰。师何必见朕起身。师曰。陛下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悦。赐号国一禅师(本录)。

己酉(四年)

帝甞在便殿。指鱼朝恩。谓忠国师曰。朝恩亦解些子佛法。朝恩即问国师曰。何是无明。无明从何起。师曰。佛法衰相今现。帝曰何也。师曰。奴也解问佛法。岂非衰相现。朝恩色怒。师曰。即此是无明。无明从此起。朝恩复曰。有人言。师今是佛。得否。师曰。有人言。汝是天子。果否。恩伏地曰死罪。朝恩实非天子。师曰。我不是佛。恩曰。师应长作凡夫。无成佛时耶。师曰。我向後必当作佛。我若作佛。不名慧忠。汝向後若作天子。改却姓莫不姓鱼否。朝恩仍伏地曰死罪。朝恩此去。实不敢向师论佛法。忠谓帝曰。几怕杀此奴(通论)○径山钦禅师。力请归山○江西道一禅师。说法于豫章开元寺。时号马祖○牛头慧忠禅师示寂。师平生一衲不易。器用唯一铛。甞有供僧谷二廪。盗者窥伺。虎为守之。县令张逊入山顶谒问。师有何徒弟。曰有三五人。师敲床三下。有三虎哮吼而出。逊惊怖而退。及移居庄严寺。将建法堂筑墓。有二神人。定其四角。潜资夜役。不日而成。由是学徒云集。至是将终。石室前挂铛树。挂衣藤。无故枯死。师集众布萨讫。净发浴身。怡然坐化(五灯)。

庚戌(五年)

西域大耳三藏至京。自云得他心通。帝请忠国师试验。忠曰。汝道老僧今在甚处。耳云。和尚是国师。何得往天津桥。看弄猢狲。忠又问。今在甚处。耳云。国师何得去西川看竞渡。忠又问。今在何处。耳良久罔知去处。忠叱云。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麽处○三藏不空示疾。以表辞帝。诏遣内使劳问。就加开府仪同三司萧国公。空辞让数四。帝不允。六月癸未。沐浴更衣。吉祥安卧而寂。帝辍朝三日。赠司空。追諡大辨正广智三藏和尚。荼毗日。诏遣中谒者。賷祝文祖祭。睿词深切。礼冠群伦(此出碑传。而通监载师卒於九年)。

辛亥(六年)

淮南节度使张廷赏。状舒州三祖僧粲大师行实。请諡于朝。四月。赐諡镜智禅师。塔曰觉寂○九月。诏以不空三藏舍利。起塔于旧居寺。御史严郢。撰纪德碑。略曰。和尚西域人也。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皆为灌顶国师。僧夏五十。享年七十。译经一百三十六卷。自金刚萨埵。於毗卢佛前。受瑜伽上乘义。传於龙猛。猛传於龙智闍黎。智传金刚智闍黎。金刚智。东来传於不空。凡六叶矣。不空传於惠朗等。天下谓之密教○十二月。越州律师昙一示灭。师慧辨该愽。大弘律教。陆象先李邕等名士。皆为莫逆之友。

壬子(七年)

颜鲁公真卿。撰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略曰。州有谢灵运番经台。尚书魏公。奏为宝应寺。请惠钦律师登坛。董木铎焉。远近骏奔道场侧塞。像法於变。皆钦化道之力焉。

癸丑(八年)

西域沙门纯陀至京。时年六百余岁。帝召见。问以养生之术。甚蒙咨挹○杜鸿渐以疾辞宰相。释位三日而薨。临终俨朝服。加僧伽棃。剃须发而逝。遗命依沙门法葬(旧史)。

甲寅(九年)

道士史华。以术得幸。因请立刃梯与沙门角法。有旨。两街选僧。克日较胜负。沙门崇惠。常诵楞严呪。表请挫之。帝率百僚临观。史华履刃梯而上。命惠登之。惠蹑刃而昇。往复无伤。惠乘胜。命聚薪於庭举烈焰。惠入火聚。呼华入。华惭汗不敢正视。帝大悦而罢。赐崇惠。号护国三藏(佛道论衡)○沙门圆泽。与隐士李源厚善。相率游峨嵋。泽欲由长安往。源欲自荆州往。遂自荆州。舟次南浦。见锦裆妇汲水。泽泣曰。所不欲由此者为是。源惊问故。泽曰。妇人孕三稔矣。迟吾为之子。不逢则已。今逢无可逃者。我生三日。愿公临顾。以一笑为信。後十三年。於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吾以三生为比丘。居湘西之岳麓寺。有巨石林间。当习禅为上。泽亡。妇乳三日。源往视之。儿果笑。後如期至吴赴。约於葛洪井畔。闻牧童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源曰。泽公健否。答曰。李君真信士。然世缘未尽。且勿相近。惟勤修不惰。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遂隐不见。

乙卯(十年)

忠国师将去世。入辞代宗。帝曰。师灭度後。弟子将何所记。忠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帝曰。请师塔样。忠良久曰。会麽。帝曰不会。忠曰。吾有侍者应真(真后住耽源也)。却知此事。以十二月九日。右脇而寂。弟子奉全身建塔。赐諡大证禅师。帝寻召应真入内。举前语问之。真良久曰。圣上会麽。帝曰不会。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舡。琉璃殿上无知识。

丙辰(十一年)

卫州别驾周伯玉。常持金刚经。忽见梵僧。玉问是谁。曰我是须菩提。为汝诵经数年。不断肉食。汝若志心求佛。必须断肉。伯玉自此断肉蔬食。转加诵持(证验赋)。

丁巳(十二年)

华严疏主澄观。字大休。初大历三年。诏入内。与三藏不空。译经为润文。大德既而辞。入五台山大华严寺。覃思华严。博览异学。

戊午(十三年)

诏两京律师。详定新旧律条列持犯。颁行天下○时禅化大行。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竝凑二大士之门。

己未(十四年)

天柱山崇慧禅师。初得法初牛头威。僧问达磨未来此土。有佛法否。曰未来且置。即今事作麽生。又曰他家来大似卖卜汉相似。见汝不会。为汝锥破卦文。才生吉凶。在汝分上。一切自看。是年示寂。肉身不坏。数百年犹在○五月帝崩。德宗即位。

德宗

庚申(建中元)

邓隐峰禅师。因烧浴烧杀一僧。一日揭天窗呼曰。还我命来。师云。尔生耶死耶。僧曰死也。师云。尔既死已。覔命者谁。僧谢曰。我已得无生忍。乃不见。

辛酉(二年)

大梅常禅师。自见马祖後。直入大梅山。住二十年。祖闻令一僧去问。见马师得何道理。便住此山。师曰。马师道即心是佛。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人未有了日。任尔非心非佛。我只即心是佛。僧回举似祖。祖云梅子熟也。

壬戌(三年)

(德宗。遣使召懒瓒。瓒方拨牛粪火。寻煨芋食之。寒涕垂膺未甞答。使者且劝拭涕。瓒曰。我岂有工夫。为俗人拭涕耶。竟不能致而去○自咏云。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又题其像曰。粪火但知黄美。银鈎那识紫泥新。尚无心绪收寒涕。岂有工夫问俗人)。

癸亥(四年)

十月。朱泚兵反。僭国号秦。帝幸奉天○澄观法师。着华严疏。以信解行证。分华严为四大科。凡历四年而文成。

甲子(兴元元)

五月复京师。七月帝还京○南岳明瓒禅师。初隐居上封。宰相李泌。乾元中入衡岳谒之。瓒诵经。泌曰。将非避隐者。有云霄意乎。瓒唾之曰。莫相贼。泌色不为动。瓒久之见泌。立候不懈。乃曰饭未。泌曰未也。瓒拨火出芋食。泌与语久之辞去。瓒抚其背曰。好做十年宰相。至是泌用事。为帝言其高行。有诏徵之。使者至石窟。宣麻命曰。尊者起谢恩。瓒闭目盘足凝坐。略不以介意。使者不之迫。回奏其事。帝咨美之数四不已。瓒甞着歌。略曰。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生死无虑。更复何忧(五灯)○荆溪湛然禅师示寂。翰林梁肃。题其碑阴曰。圣人不兴。必有命世者出焉。自智者以法付灌顶。再世而至左溪。明道若昧。待公而发。乘此宝乘。焕然中兴。其受业身通者。三十有九人。而缙绅先生。高位崇名。屈体受教者数十。师严道尊。遐迩归仁。自非命世亚圣。曷以臻此。

乙丑(正元元)

居士庞蕴字道玄。世习儒业。父为衡阳刺史。卒于任遂家焉。居士自幼敏悟。节槩高洁。每混俗和光。甞以舡载家珍数万。沉于洞庭之渊。人问居士何不布施不造寺。士曰。自无始来。由为因果相牵。不得解脱。自是生涯澹如也。有男名耕获。女名灵照。日鬻笊篱於市以自活。居士是年始谒石头和尚。忘言妙契。一日石头问。日用事作麽生。士呈颂曰。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溪山绝点埃。神通兼妙用。运水与搬柴。石头然之。後之江西。参马祖。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麽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大悟。自是机辨诸方莫能御矣。

丙寅(二年)

五月。诏律师道澄入宫。为妃嫔内侍授戒。赐号大圆律师。制诸寺宣讲。复作兰盆会○翰林梁肃。修天台止观论成。着止观统例。略曰。止观者。导万化之理。而复於实际者也。物之不能复者。昏与动也。照昏谓之明。驻动谓之静。明静止观之体也。在因谓之止观。在果谓之智定。使其动而能静。静而能明。因相待以成法。即绝待以照本也。噫止观其救世明道之书乎。非圣智超绝。其孰能知乎。若凡夫生灭心行。三惑浩然。於言说之中。推上妙之理。是犹醯鸡而说大鹏。夏虫之议层氷。其不可见明矣。

丁卯(三年)

法师澄观。华严疏成。初为众讲之。感景云凝停讲堂前之空中。又为僧叡等。着随疏演义四十卷。随文手镜百卷。

戊辰(四年)(京师地震三十六番)

诏迎岐州无忧王寺佛指骨。入禁中供养○三月。江西马祖道一大师示寂。临终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门弟子奉灵骨舍利。建道场于石门。相国权德舆为之碑。宣宗赐諡大寂禅师。得法弟子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禅宗至此大盛于世。

己巳(五年)

十月。遣中使賷诏迎澄观法师赴阙○径山国一钦禅师。居龙兴寺。是年帝遣中使劳问○五泄灵默禅师。初参石头。迁出门还曰。从生至老。只是这个。师大悟。栖止久之。自贞元初。入天台。住白沙道场。复居五泄。

庚午(六年)

十二月。石头希迁禅师示寂。寿九十一。諡无际大师。师初阅肇论云。会万物为己者。其唯圣人乎。遂豁然曰。圣人无己。靡所不己。因着参同契。其辞略曰。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事存凾盖合。理应箭锋拄。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进步非远近。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虗度(五灯)○惟恽禅师。初参马祖得心要。至是行化於吴越。

辛未(七年)

六月。帝幸章敬寺观译经。帝赋诗。太子群臣皆和○处州西堂藏禅师。参马祖得法。祖有藏头白之语。至是众请开堂。

壬申(八年)

十二月。径山国一钦禅师示寂。赐諡大觉禅师。寿九十二。宪宗元和十年。敕赐石碑行状。比部崔元翰撰○惟恽禅师至鄱阳。山神求受八戒。

癸酉(九年)

庞居士。自见马祖诸师之後。放旷自如。游止襄汉。山林城市不定所居。女灵照常随之。士有偈曰。心如境亦如。无实亦无虗。有亦不管。无亦不拘。不是圣贤。了事凡夫。

甲戌(十年)

释皎然(名昼一作字)。有逸才。为颜鲁公于頔吴季德诸公所敬。陆羽至。则清谈终日。天下士夫服其标致。然耻以文章名世。甞叹曰。使有宣尼之愽识。胥臣之多闻。终日目前矜道修义。适足以扰真性。岂若松岩云月禅坐相偶。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吾将入杼山矣。於是裒所着诗文火之。後中丞李洪刺湖州。枉驾访昼。请及诗文。曰贫道役笔砚。二十余年。一无所得。冥搜物累。徒起我人。今弃之久矣。洪搜之民间。仅得十卷。昼没。相国于頔序之进于朝。德宗诏藏秘阁。

乙亥(十一年)

律师灵彻字源澄。居越州云门寺。一时公卿负才望。若刘长卿严维皇甫曾。皆投刺结友。澈诗与皎然僧标齐名。着律宗行源二十一卷。初澈游京师。名闻辇毂。缁流嫉其盛。造飞语浸诬。得罪徒汀州。入会稽。遂终老於吴越。相国权德舆。曾作序饯之。有观其容鉴其词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之语○陆德舆。又与玄禅师厚善。玄归天竺。德舆以序饯之。略曰。桑门患为外见所杂。既得之患。为内见所缚。今玄公翛然二见之间。不外不内。冥夫至妙。且以勾吴山水之绝境。天竺又经行之净界。振锡而往。其心浩然。盖随缘生兴。触物成化。而不为外尘所引也。

丙子(十二年)

西岭。吴中士夫。雅与之游。如李吉甫韩皇孟简辈。皆与结西外交。吴人语曰。杭之标摩云霄。越之澈洞氷雪。霅川书记清秀。景陵陆羽见标。称之曰。日月云霞。吾知为天标。山川草木。吾知为地标。推能归美。吾知为德标。闲居趣寂。得非名实在公乎。杭人尊之而不名。呼西岭和尚○时天皇道悟禅师。初居荆州当阳柴紫山。学徒依附。驾肩接迹。都人士女。向风而至。连师迎入城郡。遂居天皇。时江陵尹仆射裴公。问法勤至。师素不迎送。客无贵贱。皆坐而揖之。裴公愈加归向。由是石头法道。盛于此席。

猜你喜欢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玄奘
  止观门论颂一卷·佚名
  卷三·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七卷·宝亮
  卷十八·赞宁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二十·圆悟克勤
  卷第五·佚名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李叔同
  卷第七·佚名
  成实论大意·太虚
  圆瑛法汇序一·圆瑛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上·道宣
  佛说佛名经卷第七·佚名
  佛说孙多耶致经·佚名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六(本)(论第七未尽)·慧沼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范晔

    王昌 刘永 庞萌 张步 王闳 李宪 彭宠 卢芳王昌一名郎,赵国邯郸人也。素为卜相工,明星历,常以为河北有天子气。时赵缪王子林好奇数,任侠于赵、魏间,多通豪猾,而郎与之亲善。初,王莽篡位,长安中或自称成帝子子舆者,莽杀之

  • 卷二百四十九 熙寧七年(甲寅,1074)·李焘

      起神宗熙寧七年正月盡其月   春正月己亥朔,不受朝。   詔諸州自來不造酒處,許以公使錢造,每百貫造十石,額外造者以違制論。見會要七年正月一日。   頒諸班直禁軍名額。會要具載名額資次,或並附此。   癸卯,定教

  • 卷第二百八十九·胡三省

    后汉纪四〔上章阉茂(庚戍),一年。〕隐皇帝下干佑三年〔(庚戍、九五零)〕1春,正月,丁未,加凤翔节度使赵晖兼侍中。2密州刺史王万敢请益兵以攻唐;〔王万敢去年已残荻水镇,今请益兵攻之。〕诏以前沂州刺史郭琼为东路行营都部署,帅禁

  • 东林列传卷十二·陈鼎

    ○明黄道周传黄道周字幼平福建镇海卫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年二十四始发愤读书遂竆博奥之学钩深致远髙自标置天启二年举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辽事方急中

  • 卷之四百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一四二五 礼部右侍郎刘权之奏请自备资斧前赴文溯阁查检书籍折·佚名

    一四二五 礼部右侍郎刘权之奏请自备资斧前赴文溯阁查检书籍折【真按: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校勘.刘权之与四库全书.】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十一日礼部右侍郎臣刘权之跪奏,为奏明请旨事。窃臣于乾隆五十五年蒙派往盛京,详校四库

  • 读史记十表卷七·汪越

    南阳 汪越 撰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索曰便音鞭县名吴浅所封】曰有以也夫长沙王者着令甲称其忠焉【邓展曰汉约非刘氏不王以芮忠故着令使特王】昔髙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国【索曰谓楚

  • 沈君理传·姚思廉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祖父沈僧繱,梁左民尚书。父沈巡,向与高祖交好,梁太清年间为东陽太守。侯景之乱平定后,元帝征辟他为少府卿。荆州陷落,萧鮞署之为金紫光禄大夫。君理容仪俊美,博览经史典籍,善于鉴察识别事物。初官湘东王

  • 东阳王元丕传·李延寿

    拓跋提的弟弟元丕,太武帝时曾跟随皇帝前往江边,赐爵为兴平子。献文帝即位后,累升到侍中、丞相。乙浑谋反时,元丕将他的阴谋上奏皇帝,下诏抓了乙浑并把他杀掉。丕升任尚书令,改封为东阳公。  孝文帝时,封为东阳王,任侍中、司

  • 卷五·彭百川

    钦定四库全书太平治迹统类卷五宋 彭百川 撰真宗圣政大宋至道三年三月癸巳奉遗制即位四月戊戍始见羣臣於崇政殿西序癸卯宰相吕端加左仆射甲辰太子宾客李至为工部尚书李沆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工部侍郎郭贽翌日求对恳辞

  • 卷一百三·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宋 赵汝愚 编财赋门理财下上神宗乞去三冗     苏 辙臣闻善为国者必有先後之次自其所当先者为之则其後必举自其所当後者为之则先後并废书曰欲登高必自下欲陟遐必自迩世未有不自

  • 迩言卷一·刘炎

    ○成性中天地而立与天地参者人也天命以人不物之矣天不物之而自待以物始也人终去禽犊不逺矣然则人之性实天地之性也孔子以为贵孟子以为善天地予人之正也荀卿谓之恶主血气言之也扬雄谓之混杂人与物言之也韩愈品分之是复

  • 第32章 表记·戴圣

    孔子说:“还是回去吧!君子虽然隐居林泉,但道德发扬,声名显著;不必故作矜持而自然端庄,不必故作严厉而自然令人生畏,不必讲话而人们自然相信。”孔子说:“君子的一举一动,都不让别人感到有失检点;一肇一笑,都不让别人感到有失检

  • 卷二·佚名

    尔时天冠菩萨白言:世尊,未曾有也。而是大树紧那罗王。成就如是不思议法。世尊,是紧那罗王。乃能成就如是胜妙神通之力。复能演说甚深法忍。世尊,紧那罗王。於几佛所种诸善根有如是辩。佛言:善男子,假使能数恒河沙等世界星宿

  • 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佚名

    沙门大照居士慧光集释夫大道融心显实一理。前后贤圣唯趣此门。悟者三界唯心。不悟随眠□□□乘宗定对相显。真了悟者知诸法寂然因缘立事假合成名。不了者著名住字取想奔耶。若欲摄妄归真染净平等者。要须注意观心。本

  • 佛说净度三昧经卷第一·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只神鸟山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二万五千。皆阿罗汉。神通已达。脱于恐畏。已过诸畏。畏无所畏。三脱无碍。空无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其心空寂。皆入空慧。辨才无碍。菩萨七万八千。皆住无

  • 古今名医方论·罗美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

  • 黄绣球·汤宝荣

    章回小说。近代颐琐著。小说主人公名黄绣球﹐“黄”指黄种人﹐“绣球”意为“绣成一个全地球”﹐是当时新女性的代表。她原是个不识字﹑贤妻良母式的旧时代妇女﹐受到丈夫黄通理维新思想的影响﹐放了足。又在梦中得到法国罗兰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