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西藏剌麻溯源

吴中沙门 守一 编辑

按西藏。在於甘肃嘉峪关外。绕东之南。有祁连山。山之南有蒙古之青海。青海之西南。即藏之东北界。四川雅州之西。松潘厅之打箭炉。出塞千数百里。即藏之东界。为官长往来之正驿。此官站之大道也。前后两藏。东西六千余里。南北三千余里。距京师一万四千余里。藏之西北界大戈璧。东南界云南金沙江。南界缅甸。西南界廓尔噶国。

自汉唐即有乌斯藏。即今西藏。名异地同。藏之西南界外。为廓尔喀国。廓尔喀之西。即为东印度国。东印度之西。乃中印度。即古佛国也。

剌麻者。乃西域之尊称。译华言为无上二字。比中国之称和尚。为力生二字也。

自唐太宗时。文成公主。下嫁与乌斯藏汗。赞普为妃。专尚佛教。兴建大塔寺庙数百坐。延请印度高行剌麻到藏焚修教化。历宋元明清。均有高行剌麻。故元世祖封剌麻八思巴为帝师。大宝法王。后嗣世袭其号。为红教之宗。

至明永乐成祖。封剌麻哈立麻。为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其徒三人皆封国师。又封大乘法王。大德法王。又封阐化 阐教 辅教 护教 赞善五法王。又授西天佛子者(二)。灌顶大国师者(九)。灌顶国师者(十八)。法王等命终。其徒辄自相承袭。渐后变为旁门。争名夺地。而诸法王之后。先娶妻生子。再落发为剌麻。候前剌麻命终。则其子顶替。私袭其位。与所娶之妻。每逢朔望相见。余日则不相会。虽戒再淫之说。未知能恪遵否。而剌麻自印度来藏。身搭红衣。故名红教。后红教繁盛。又分花帽红帽者。名目甚多。

黄教者。自永乐十五年间。有青海之西宁卫。生一人名宗喀巴者为剌麻。先入藏投红教。授经持咒。见该教之人。均炼神通。专事吞刀吐火。衒奇惑众。不修戒定慧之正道。故舍去而入藏内甘丹寺。习定得道该寺。至成化十四年示寂。宗喀巴初修道时。即改其衣冠为黄色。不屑同於红教之人。宗喀巴临终。遗嘱二大弟子。世世以呼毕勒罕。应身转世。不迷本性。能知夙世。还来为坐床掌教之师。二大弟子者。一名达赖。一名班禅。至乾隆中已第六次转生矣。

又有第一世达赖之大弟子。名哲卜尊丹巴者。一支住持蒙古库伦。亦能仿达赖班禅。以呼毕勒罕。不迷本性。世世转生者。

康熙中。又有第五世达赖之弟子。名章佳呼土克图者。为雍正时国师大剌麻。亦能以呼毕勒罕。不迷本性。转世再来。常住京都口外。

大清太宗崇德七年。延请第四世达赖剌麻至盛京。称为金刚大士。还住藏中。顺治初遣使迓达赖。九年至京师。封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又封为普通鄂济大剌麻。

达赖班禅。分主前后两藏。乾隆时理藩院造册。至第六世达赖。所辖寺庙。计有三千一百五十余所。共计剌麻三十万二千五百有奇 班禅所辖寺庙三百二十七所。共计剌麻一万三千七百有奇。

布鲁特二部红教。亦有寺庙一百二十。剌麻二万五千。红黄二教。共计现有剌麻三十四万一千二百有奇。可谓盛之极矣。

其他剌麻学道。能明心见性。由达赖班禅证明。方能称呼土克图。能不迷本性。转世再来。方称呼毕勒罕。

综计剌麻之能。以神识转生於世。出呼毕勒罕。入理藩院册者。西藏称呼土克图者十八人。称沙布隆十有二。漠北蒙古十有九。漠南蒙古五十有七。青海番地三十有五。四川察木多番地五。驻京呼土克图十四。共计呼毕勒罕一百六十。其能得呼土克图。方可管辖番民。如同土司。僧多於民。不设官吏。君并於师。介於出家在家之间。其秩有国师。禅师。及大剌麻。扎萨克等。分住各番。及蒙古部落。皆受达赖班禅。颁领赠秩。其兵刑税赋。则有剌麻为第巴。有噶布伦。有戴琫。有堪布。有商上等职。掌司其事。

嘉庆八年第八世呼毕勒罕。转身之达赖剌麻。灵征众着。由驻藏大臣奏闻。请旨坐床掌教。至今又数转矣。

猜你喜欢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卷第二·佚名
  卷第二·佚名
  卷第十·佚名
  佛说诸法本无经卷中·佚名
  维摩义记卷第一(末)·慧远
  杂阿含经卷第一·佚名
  妙臂印幢陀罗尼经·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卷第四十二·白岩净符
  佛说十支居士八城人经·佚名
  释鉴稽古略续集(二)·佚名
  胜军不动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仪轨一卷·佚名
  佛说菩萨十住经·佚名
  佛祖统纪序·志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刘应李·唐圭璋

      应李字希泌,号省轩,建阳人。初名棨。咸淳十年(1274)进士,调建阳簿。入元不仕。至大四年(1311)卒。编有事文类聚翰墨大全传于世。   祝英台近   登武夷平林   濯沧浪,歌窈窕,云日弄微霁。屏倚曾空,鹤去几何岁。尚留洞

  • 补遗·范梈

      泻露亭  初秋白露降,爽气迫虚帏。薄林方泥泥,洒汉复霏霏。暗袭玉堂悄,斜飘金掌微。鹤眠寒屡警,萤火湿犹飞。叶垂知月朗,花艶怯阳晞。兰饮畏朝坠,草沾伤夕归。为霜当夙戒,去日漫增欷。俜停吴宫女,三月采蔷薇。挹彼枝上香

  • 卷三百五十九·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五十九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玉楮诗藳岳珂山中奉寄通判杨宗博二首多病山中客无人傍酒罇与猨分橡子为鹿长禾孙白昼云归屋黄昬雨打门忽懐杨司马烟霭隔重阍步壑斗堪摘登楼云与齐未

  •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陈寿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

  • 补遗卷第三·徐鼒

    男承礼谨譔列传儒林刁包 高世泰(顾枢、严瑴、施璜、汪璲) 张夏 沈国模(施博、史孝咸、管宗圣、邵曾可) 王朝式 谢文洊(宋之盛、章慥)盛敬 朱用纯 李生光 汪佑 刘原渌 胡承诺 张岱 毛干干 刁包高世泰(顾枢、严瑴、施璜、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十五·佚名

    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辛巳朔虏犯山西神池等处大掠数日而出总兵吴徵诈为与虏战报功御史王好问劾之诏革徵任逮问○录采木诸臣功赠左副都御史李宪卿为右都御史与原任巡抚黄光昇各荫一子入监读书复闲住左侍郎刘伯跃等职致仕

  • 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六十二·佚名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春。正月。戊戌朔。上诣堂子行礼还宫拜神毕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内大臣、大学士、侍卫等、诣皇太后宫行礼御殿王以下文武各官外藩王及使臣等、上表朝贺。停止筵宴。  ○朝鲜国王李焞遣陪臣李

  • 九六○ 谕《日下旧闻考》告竣所有誊录供事等准其议叙·佚名

    九六○ 谕《日下旧闻考》告竣所有誊录供事等准其议叙乾隆四十八年二月初五日真按:日下旧闻考之成书时间.大学士英廉等奏《日下旧闻考》奉命纂辑告竣,所有誊录、供事等均请议叙一疏,奉谕旨:准其议叙。(起居注册)

  • 五一三 贵州巡抚图思德奏续获应禁各书解京销毁折·佚名

    五一三 贵州巡抚图思德奏续获应禁各书解京销毁折乾隆四十三年闰六月初六日贵州巡抚臣觉罗图思德跪奏,为续获奉禁各书,恭折奏闻,仰祈圣鉴事。窃臣钦奉谕旨,饬查违碍书籍,业经先后查获应禁各书,两次缮折具奏,解京销毁在案。兹

  • 世家卷第十四 高丽史十四·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睿宗三。○(乙未)十年春正月壬申朔放朝贺。癸酉宴辽横宣使于干德殿。乙亥宴落起复使于干德殿。丙子辽遣观察使高庆顺来贺生辰。戊寅宴辽

  • 卷十三·黄佐

    钦定四库全书翰林记卷十三     明 黄佐 撰修日历宝训圣祖时设起居注後惟专设本院史官常谕学士詹同等曰国史贵直书是非善恶昔唐太宗观史命直书建成之事其意欲以公天下也予平日言行可记其是非善恶汝等皆当明白直

  • 田需贵于魏王·佚名

    【提要】 毁树容易栽树难,经营起来一件事业十分的不容易,而毁掉它却很容易。 【原文】 田需贵于魏王,惠子曰:“子必善左右。今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故以十人之众,树易

  • 卽位年·佚名

    九月9月7日○癸亥,彗見。○世祖移御于壽康宮。疾大漸,召禮曹判書任元濬,傳曰:「予欲傳位世子,其辦諸事。」元濬出以告河東君鄭麟趾、高靈君申叔舟、上黨君韓明澮、綾城君具致寬、左議政朴元亨、仁山君洪允成、山陽君康純、

  • 第三章 纵欲则学业无成·佚名

    如果纵欲就会学业无成周思敏说:“人生在天地之间,要成为圣贤豪杰,在于自己努力奋斗。然而必须有十分的精神,才能做成十分的事业。如果不先在年富力强之时,除去欲心,节省欲事,以便保守精神,筑好根基,那么虽然有特大的志愿,想

  • 卷第四十一·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四十一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无义纳息第七之三如契经说。佛转法轮憍陈那等苾刍见法。地神药叉举声遍告。世尊今在婆罗痆斯仙人鹿苑。三转法轮具十二相。乃至广说。问

  • 卷第十四·佚名

    镡津文集卷第十四 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 非韩上 非韩子三十篇(并叙) 叙曰。非韩子者公非也质于经以天下至当为之。是非如俗用爱恶相攻。必至圣至贤乃信吾说之不苟也。其书三十篇。仅三万余言。 第一 韩子议论拘且

  • 太上九真妙戒金箓度命拔罪妙经·佚名

    太上九真妙戒金箓度命拔罪妙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当系南北朝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戒律类。另有敦煌唐抄本一件(S957号)。经文宣称元始天尊于九清妙境为诸天大圣演说道法,并应酆都北帝之请求,传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