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一

宋括山一庵释 本觉 编集

明真如居士 毕廷瓒 较订

武宗

庚申(开成五年)

正月六日。终南山圭峯宗密禅师趺坐示寂。荼毗得舍利。明白润大。寿六十二。持服四众哀泣喧野。宣宗追諡定慧禅师。初於圆觉经有所悟。为遂州道圆禅师法嗣。寻至上都。见华严疏主澄观大师。执弟子之礼。观曰。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汝乎。北游清凉山。回住鄠县草堂寺。未几复入寺南圭峯兰若。大和中。徵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惟相国裴休。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师着禅源诸诠集一百卷。都序两卷。又着圆觉华严涅盘金刚唯识起信法界观等经疏钞。裴相国为撰传法碑。略曰。师皇皇於济拔。汲汲於开诱。故亲师之法者。贪则施。暴则敛。昏则开。惰则奋。憧憧而来。忻忻而去。所在不可胜纪。吾不识其境界之广狭。议者又乌知大道之所趣哉(此据裴〔休〕国传法碑所纪也。传灯谓。师会昌元年示寂)。此是月文宗崩。武宗即位○九月召道士赵归真等。入禁中。修金籙道场。十月帝昇玄坛。亲受法籙。左拾遗王哲谏云。王业之初。不宜崇信太过。帝不纳。

辛酉(会昌元年)

六月以道士刘玄静。为光禄大夫○十月云岩晟禅师示疾。二十六日唤主事僧。令备斋。来日有上座发去。至二十七夜。师乃归寂。荼毗得舍利千余粒。諡无住大师。塔曰净胜。得法上首洞山价禅师也。

壬戌(二)

裴休廉于洪州。自黄蘖山。迎希运禅师。至州憩龙兴寺。旦夕问道。赠诗曰。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盃今日渡章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华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癸亥(三)

九座山正觉大师讳智广。兴化军仙游人。元和二年示生。初参盐官安国师。及鄂州无等禅师。有省。遂南旋止泉州。常持铁鉢。并一百犬自随。至是值武宗将废教。乃遁岩谷。宣宗复教。复出南山王与□□□□。

甲子(四)

三月以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时帝锐意求仙。归真乘宠。每对必排释氏。宜尽除去。帝深然之。归真复请与释氏辨论。有旨。追僧道於麟德殿谈论。法师知玄登论座。辨捷精壮。道流不能屈。玄因奏。王者本礼乐。一宪度。吐纳服食。盖山林匹夫独擅之事。愿陛下不足留神。帝色不平。侍臣讽玄。赋诗以自释。玄立进五篇。有鹤背倾危龙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之句。帝知其刺。特放还桑梓(传灯)。

乙丑(五)

赵归真为谏官数论。遂举邓元超。及召至。与归真刘玄靖等。愈排释氏○五月敕。并省天下佛寺。上都各留四寺。寺僧三十人。上州各留一寺。下州寺竝废。上寺留僧二十人。中寺留十人。下寺五人。余僧及尼皆令归俗。毁寺院凡四万余区。归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唐史)○时福州龟山智真禅师有二偈。明月分形处处新。白衣宁坠解空人。谁言在俗妨修道。金粟曾为长者身。忍仙林下坐禅时。曾被歌王割截肢。况我圣朝无此事。只令休道亦何悲(传灯)。

宣宗

丙寅(会昌六年)

三月武宗不豫。因服金丹发背。遍体恶疮。以至躁闷失常。心生狂乱。旬日不能言而崩。年三十三。旧史赞曰。昭肃削浮图之法。惩桑门之流。志欲矫步丹梯。求珠赤水。徒见萧衍姚兴之旁学。不悟秦皇汉武之妄求。盖受惑左道之言。故偏斥异方之教。况西来之法。将及千年。蚩蚩之民。习已成俗。畏其教甚於国法。乐其徒不异登仙。一朝隳残金像。燔弃胡书。结怨於膜拜之流。犯怒於匹夫之口。帝称为明断。然听斯蔽矣(唐史)○其月宣宗即位。帝宪宗第十三子。初武宗忌之。沈之宫厕。宦者仇公武潜施拯护。俾髠发为僧。乃周游天下。甞居盐官安禅师会中。遇黄蘖礼拜次。帝问曰。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用礼何为。蘖云。常礼如是事。帝曰。用礼何为。蘖便打。帝曰大麁生。蘖又打。後雪窦有颂云。凛凛威风不自夸。端居寰海定龙蛇。大中天子曾轻触。三度亲遭弄爪牙。初帝至盐官时。安禅师一日预戒知事曰。当有异人至此。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安默识之遂令维那高位安置。礼殊他等。安每接谈话。益加贵气。乃曰。寺众患斋不供。就求一供疏。帝为制之。安览之惊悚。知供僧賷去。所获丰厚。乃语帝曰。时至矣。无滞泥蟠。嘱以佛法後事而去。洎盐官示寂。帝诗悼云。像季何教祸所锺。释门光彩丧骊龙。香阶懒踏初生草。抵掌悲看异日容。玉柄永离三教座。金鸣长镇万年踪。知师下界因缘尽。应上诸天第几重。後出授江陵少尹。武宗崩。左神策军中尉杨公。讽宰臣百官迎立之。及帝即位。接对羣僚。处决庶务。中外翕然。方见其隐德焉(祖庭事苑)○五月敕道士赵归真刘玄靖邓元超等十二人。以蛊惑先朝。排毁释氏。竝赐朝堂决杖配岭表○敕上都东都各复大寺八所。并赐新额。帝居藩邸。甞异梦如汉明事。始龙跃之年。悉复名寺云。

丁卯(大中元年)

闰三月诏曰。会昌季年并省寺宇。虽云异方之教。有资为理之源。中国之人久行其道。厘革过当。事体乖谬。其灵山圣境。应会昌五年所发寺宇。诸宿旧僧。可仍旧修复住持(唐史)○龟洋慧忠禅师。闻重兴之诏。乃曰。仙去者未必受籙。成佛者未必须僧。遂过中不食不宇禅迹。不出山者三十年。有三偈曰。雪後始知松栢操。云收方见济淮分。不因世主令还俗。那辨鸡羣与鹤羣。多年尘土自腾腾。虽着伽梨未是僧。今日归来酬本志。不妨留发候传灯。形容虽变道常存。混俗心源亦不昏。试读善才巡礼偈。当年岂例是沙门(传灯)○七月诏列李德裕罪恶。流潮崖而卒○是年尚书白居易卒。年七十五。历尚书左仆射。初居易被遇宪宗。为当路所忌。遂遭摈斥。所蕴不得施。乃放意文酒。能顺适所遇。托佛死生之说。若忘形骸者。後与弟行简敏中友爱。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架石楼香山。凿八节滩。号醉吟先生。晚节好佛尤甚。至经月不食荤。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白衣鸠杖。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景等九人宴集。皆高年不仕者。人慕之。绘为九老图。居易既卒。以其所居第。施为佛寺。居易甞畵弥陀佛像。而礼事之。自为之记。略曰。我本师释迦如来说言。西方有世界号极乐。以无八苦四恶道故也。其国号净土。以无三毒五浊业故也。其佛号阿弥陀。以寿无量愿无量。功德相好光明无量故也。谛观此娑婆世界众生。无贤愚。无贵贱。无幼艾。有起心归佛者。举手合掌。必向西方。有怖厄苦恼。开口发心。必先念阿弥陀。又范金合土。刻石綉纹。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戏者。莫不率以阿弥陀佛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观是。彼如来有大誓愿於此众生。众生有大因缘於彼国土明矣。不然南北东方过现未来佛多矣。何独如是哉。唐中大夫太子少传白居易。当衰暮之岁。中风痹之疾。乃舍俸钱三十万。命工畵西方世界一部阿弥陀佛坐中央。观音势至二大士侍左右。人天瞻仰。功德成就。弟子居易稽首。跪於佛前。愿此功德。回施众生。众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竝离苦得乐。断恶修善。不越南部。便覩西方。青莲上品。随缘往生。现在未来常得亲近。欲重宣此义。而说赞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文集)。

戊辰(二年)

观察使裴休守宣城。甞与名缁讲道。门人谓公曰。敢问三界之言未立。人不知修行。不见因果。介景福者。不为之少。洎斯教也。行乎中夏。愚人畏罪损其恶。贤人望福增其善。增之不已。则至今当尽善矣。损之不已。至今当无恶矣。何昏迷暴虐。无减於秦汉之前。福慧听明。不增於魏晋之後。归之者殊途辐凑。立之者万法云兴。宜使吾人尽昇觉路。不宜蚩蚩庶类由古它□。若斯之迷也。由之之固。庸非溺乎。公笑谓之曰。大明肇启。法不齐备。圣人继出。代天为工。结绳画卦。文质滋改。一圣立一法生。天道人事。显若符契。夫燧人氏之未有火也。则天无火星。人无火食。龟无火兆。物无火灾必矣。少昊氏之未理金也。则天无金星。人无金甲。龟无金兆。物无金灾必矣。及圣人攻木出火。锻石取金。於是乎精芒主宰。腾变上下。则知世法时。事随圣人也。探精神之源。穷性命之表。作大方便。护於羣生。羣生受之而不知。盖犹天道运行。物以生茂。皆谓自己。孰知其然也。於是问者廓然自得佛味。及诏许立寺。而宣之。士民。相鼓以□请。先立之于宣郛。遂复新兴寺焉○是年裴休复礼请黄蘖运禅师。至州寓开元寺。旦夕受法。

己巳(三年)

湖南观察使裴休。谒华林觉禅师。休问师有侍者否。曰有一两个。休云在什麽处。觉乃唤大空小空。时二虎自庵後而出。休大惊。觉语虎曰。且去。有客在。二虎哮吼而去。休问。师作何行业感得如斯。觉云会麽。休云不会。觉云山僧常念观音。休叹异而去。觉隐居常持锡。夜出林间。七步一振锡。一称观音号。有僧来参。方展坐具。觉曰。且缓缓。僧曰。和尚见个什麽。觉云。可惜许磕破锺楼。其僧有省。

庚午(四年)

八月黄蘖运禅师示寂。諡断际禅师。塔曰广业。丞相裴休纪其语曰。传心法要有一二十章。皆直指之道(传灯)。

辛未(五年)

五月诏京兆弘辨禅师入内。帝问禅宗何有南北之名。对曰。禅门本无南北。自诸祖至弘忍大师。有二弟子。一慧能。受衣法居岭南。一名神秀。在北扬化。得法虽一。而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非禅宗有南北之名也。帝曰何名戒定慧。对曰。防非止恶。名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帝曰。何名方便。对曰。权巧之门。拔接中下。曲施诱廸。谓之方便。设为上根。言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者。斯亦方便之谈。以至祖师玄言忘功绝谓。亦无出方便之迹。帝曰。何为佛心。对曰。佛者觉也。谓有智慧觉照为佛心。帝曰。有人念佛如何。对曰。如来说法。随根器而说。为上根者。开最上乘。顿悟至理。中下根者。未能顿晓。是以佛开观门。令念佛生於极乐。帝曰。有持经呪求佛如何。对曰。如来种种说法。皆为一乘。如百千众流。莫不朝宗于海。如是差别诸缘。皆归萨婆若海。帝曰。祖师既传心印。金刚经云。无所得法如何。对曰。佛之一化。实无一法与人。但示各各自性同一法藏。当时燃灯如来。但印释迦本法而无所得。方契然灯本意。帝曰。禅师既会祖意。还礼佛看经否。对曰。沙门礼佛诵经。盖是住持常法。有四报焉。依佛戒修身。参寻知识。渐修梵行。履践如来所行之迹。帝曰。何为顿见。何为渐修。对曰。顿明自性。与佛无二。然有无始染习。故假渐修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非一口便饱。是日辨对七刻方罢。帝悦。赐号圆智禅师○是日有诏。增修天下祖塔。应未经赐諡者。所在以闻。大常考行颁赐(五灯)。

壬申(六)

江州复庐山东林寺。刺史崔黯为碑。略曰。佛以诸法化人。所谓救溺以手。救火以水。其於生人。恩亦弘矣。今天子取利益生人。复其教。江州奉列诏。予访兹地。松籁冷然。喜而复之。甞观晋史。见远公之事。其辨若注。其言若锋。足以见其当时。且金陵六代。代促俗薄。臣以功危。主以疑惨。□□为四方之中。有江山之美。远公岂非得计於此。而视於时。□□□□□□□□□□□□□□□□□□□□□□□□□□□□□□□□□□□□□□□□□□□□远三相挟。而为天下具美矣○帝加諡远法师。曰辨觉(庐山记)。

癸酉(七)

沩山灵佑禅师住沩山。学者辐凑。值武宗毁教。遂空其所。师褁首隐於民。後值宣宗兴教。裴休请迎而出。复到其所居。为同庆寺。诸徒复来。其事如初。师敷扬宗教四十余年。达者不可胜数。入室弟子四十一人。是年正月九日(碑云八年正月)。盥漱敷坐。怡然而寂。寿八十三。腊六十四。諡大圆禅师。塔曰清净。相国郑愚为碑。略曰。天下之言道术者多矣。各用所宗为是。而五常教化之外。於精神性命之际。史氏以为道家之言。故老庄之类是也。然至於荡情累外。生死出於有无之间。超然独得。则浮屠氏之言禅者。庶几乎尽也。非明达瓌宏之器。不能得其传。当其传。是皆鸿庞伟绝之度也。师居沩山。恬然昼夕。非夫外死生忘忧患。其顺大和者。孰能与於是哉。且生死於人得丧之大者也。既无得於生。必无得於死。既无得於得。必无得於失。故於冥间得失是非。所不容措委化而已。其为道术。天下之能事毕矣。噫人生万类之。最灵者。而以精神为本。自童至老。始於饮食。渐加功名。利养是非。昼夜缠缚。行坐则思想。偃卧则魂梦。以□淫之利。欲役老朽之筋骸。曾不知息阴休影。捐虑安神求。须臾之暇。以至溘然而尽。亲交不翅如行路。利养悉委于他人。愧负积於神明。辱殆流於後嗣。淫渝汗漫不能自主。斯皆自心而发。不可不制以道术。道术之妙。莫有及此。佛经之说。愚益神往。然其归趣悉臻无有(全觉通论)○大安禅师初参百丈。问何者是佛。丈曰。骑牛覔牛。师云。识後如何。曰骑牛至家。云如何保任。曰如牧人执鞭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师领旨後。同参佑禅师。既创居沩山。师亦躬耕助道。至是众请继住沩山。上堂。有二十年在沩山牧牛之语(五灯)。

甲戌(八)

终南山一僧住庵习定。一日僧失伽梨。乃见猴披在岩宴坐。後见羣猴皆习定。间有坐脱者。今有五猕猴塔。宣宗有偈赞云。嗟汝猕猴能入定。心猿不动几千春。罢攀红树三冬菓。休弄碧潭孤月轮。双眼已随青嶂合。两眉犹对百花颦。自从坐脱终南後。悟了浮生多少人。

乙亥(九)

无着文喜禅师。入五台山。求见文殊。忽见士翁。着揖曰。愿见文殊大士。翁曰。大士未可见。汝饭未。着曰未。翁引入一寺。引着升堂命坐。童子进玳瑁盃。贮物如酥酪。着饮之。觉心神清朗。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着曰。末代比丘少奉戒律。曰多少众。曰或三百或五百。着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曰众几何。曰前三三後三三。遂谈绪及暮。翁命童子引着出行。未远。着凄然悟翁即文殊也。不可再见。稽首童子。乞一言为别。童子有无垢无染即真常之语。言讫。童与寺俱隐。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狮子往来。忽白云覆之不见(别集)。

丙子(十)

□□师辨章为三教首座○潭州道林沙门疏言。诣大□□。访求藏经。高士李节饯以序。略曰。业儒之人。喜排释氏。□论必曰。禹汤文武孔子之代。皆无有释。释氏兴於衰乱之际也。宜革绝之。使不得滋此。论者之言粗矣。抑能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也。吾请言之。昔有一夫。肤腯而色凝。气□而神清。未甞谒毉。未甞祷鬼。恬然保顺。罔有札瘥之患固善也。即一夫不幸。而有寒暑风湿之痾。於是攻熨之术用焉。禳禬之事纷焉。是二夫岂特相返耶。盖病与不病。势异耳。嗟乎三代之前。世康矣。禹汤文武。德义播之。周公孔子。典教持之。道风虽衰。渐渍犹存。诈不胜信。恶知避善。三代之季。世病矣。道风大衰。诈以覆信。善以柔退。恶以强用。上下相仇。激为怨俗。释氏之教。以清虗为禅定。以柔谦为忍辱。故怨争可得而息也。以菲薄勤苦为修行。以穷达寿夭为因果。故贱陋可得而安也。故其云必烦恼乃见佛性。则本衰代之风激之也。夫衰代之风。举无可乐者也。不有释氏以救之。尚安所寄其心乎。论者不责衰代之俗。而尤释氏之兴。则是抱疾之夫。而责其医祷攻疗者也。徒知释因衰代而兴。不知衰代须释氏之救也。何以言之。夫俗既病矣。人既愁矣。不有释氏使安其分。勇者将奋而思闘。智者将静而思谋。则阡陌之人。将纷纷而羣起矣。今释氏一缕之分。不责於人。故贤智隽朗之士。皆息心焉。其不能达此者愚人也。惟上所役焉。故罹乱之俗。可得而安赖此也。若之何而剪去之哉。论者不思释氏扶世助化之大益。而疾其雕镂彩绘之小费。吾故曰。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会昌季年。武宗大剪释氏。天下祠宇。毁撤如扫。天子建号之初。雪释氏之不可废也。诏徐复之。嘻释氏之助世。既言之矣。向非我君洞鉴理源。其何能复立之耶(通论)○初令僧尼受戒给牒(通监)。

丁丑(十一)

洞山价禅师。初参南泉沩山。次参云岩晟。因问无情说法话有省。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应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後因过水覩影。大悟。有偈曰。切忌从它覔。迢迢与我踈。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麽会。方得契如如。至是於新丰山。接诱学徒。次盛化於高安之洞山。师甞问僧。世间何物最苦。僧曰。地狱最苦。师曰不然。在此衣线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五灯)。

戊寅(十二)

万敬孺。庐州人。三世同居。丧亲庐墓。刺血写佛经。断乎二□。□□生川。改所居曰。成孝乡广孝聚。宣宗表其家□○温州瑞安本寂禅院。僧无绎。自会昌沙汰。隐于东北谷。结庵禅定。阅十年。藤萝缠绕。俨然不动。号藤萝尊者。後人立祠。至今奉之(永宁编)。

己卯(大中十三年)

八月帝崩。帝聪明仁爱恭俭。天下称为小太宗○懿宗即位○泉州龟洋慧忠禅师。焚香安坐而化。全身塟无了禅师塔之东。後数年塔忽折裂。主僧将发视之。是夜宴寂中见无了曰。不必更发也。今为沈陈二真身(无了姓沉见马祖师姓陈)。

懿宗

庚辰(咸通元年)

五月抚州守蔡京。撰庐山东林经藏碑记。有曰。後周武帝。以三教不同。诏逍遥公。定其优劣。对以三教虽殊。同归於善。迹有浅深。理无阶级。京常以束教泥迹者。徒见其异。玄解达识者。必会於同。儒之忠恕。老之柔谦。佛之慈忍。蹈之则福。违之则殃。君子之於三教。无溺无毁。探其玄精。以翊真粹。用是为治。理必茂矣○普化将示灭。乃问人乞直裰。或与裘袄。皆不受。临济令人送一棺。师笑曰。临济厮儿饶舌。便受之。乃辞人曰。明日东门死。郡人送出城。师曰。明日南门死。第二日又曰。明日西门方吉。第三日曰。明日北门迁化。第四日自擎棺出北门。振铎入棺而逝。郡人揭棺视之。已不见。唯闻空中铎声渐远○舒州投子大同禅师。初参翠微无学。得旨归乡。居投子山。一日赵州到庵。师携油归。州曰。久向投子。到来只是卖油翁。师曰。汝只见卖油翁。且不识投子。州曰。如何是投子。师曰。油油。州问。死中得活时如何。师曰。不许夜行。投明须到。自此师道闻於天下。

辛巳(二)

时曹山本寂禅师。讳耽章。至高安谒洞山。依此十余年。名冠丛林。

壬午(三)

二月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不疾而逝。寿八十三。諡性空大师。师甞示众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四月敕於两街四寺。各置戒坛度人。三七日。上奉佛至信。每於禁中设讲席。自唱经旨。手录梵本。数幸诸寺。施与无数。

癸未(四)

制署法师知玄。为悟达国师。总教门事○杭州径山二世鉴宗禅师。初参盐官悟空。决择疑滞。至是住径山。宣扬禅教。後咸通七年闰三月示灭。諡无上大师。

甲申(五)

雪峰义存禅师。自出岭游方。久历禅会。三到投子。九上洞山。因缘不契。後於德山句下有省。自是入室。日益奥旨。是年与岩头钦山。同到澧州敖山镇止宿。岩头睡醒。犹见雪峰端坐。岩云。何不睡去。恰似七村里土地。峰点胸云。某这里未稳在。岩云。我将谓尔高提祖印。犹作这个语话。据尔见处。一一通来。是则与尔证明。不是与你剗却。峰乃历举见处。岩咄云。汝若如是。果然未彻。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它後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峰言下大悟。便礼拜。连声云。今夜始是鳌山成道。於是二人分襟。岩头乃庵于洞庭卧龙山。徒侣臻萃。雪峰乃返闽川(全录)。

乙酉(六)

七月雪峰登象骨山。曰。真吾居也。乃诛茅为庵。学徒翕然。其山属福州侯官县。环控四邑。峭拔万仞。先冬而雪。盛夏而寒。因以雪峰名山焉。师住山後。甞作颂曰。光阴迅速暂须臾。浮世那能得久居。出岭年登三十二。入闽早是四旬余。它非不用频频举。已过还须旋旋除。报与满朝朱紫道。阎王不怕佩金鱼。後僖宗闻师道风。赐号真觉大师。仍赐紫袈裟○德山宣鉴禅师。初居澧阳。垂三十年。自大中初。武陵守薛延望。剏德山精舍。延请居之。大阐宗风。是年十二月将终。谓众曰。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言讫。端坐而逝。寿八十六。諡见性禅师。法嗣九人(全录)○叶律郎何蟾。作福州怀安县天王堂记。略云。父母之思。昊天罔极。将资冥福。式席玄因。大夫彭城公除。福州监军使公。离乡积岁。逢时得君霜露之悲。每缠旦夕。遂建北方毗沙门天王堂一所。清梵一扬。便同初地。香烟不散。若袭慈云。施入昇山灵岩寺□下院。兼请本寺僧居简住持。又割东湖田五十亩。永备斋粥。生生之具。一无所阙。既而朝昏修敬。赞唱礼忏。则其席玄。因资冥福。信是无量矣。

丙戌(七)

临济义玄禅师。自黄蘖得法。归乡住临济禅苑。学徒奔凑。寻以兵动弃去。太尉默和。舍宅为寺。延请师居。亦以临济为额。次至河府。府主王常侍。与师道契。晚迁太名府兴化寺闲居。存奖执侍。师乃付法。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还磨。是年四月谓众曰。吾灭後不得灭却吾正法眼。三圣云。争敢灭却和尚法眼。师云。已後有人问尔。作麽生道。三圣便喝。师云。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言讫。端坐而化。敕諡慧照禅师。嗣法二十一人。其上首三圣兴化也。师甞示众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时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麽乾屎橛。师示众有云。不如歇业无事去。已起者莫续。未起者不要放起。便胜十年行□。诸人皆是有心求佛。求出三界。痴人尔要出。甚处去。尔一念心贪是欲界。一念心嗔是色界。一念心痴是无色界。是尔屋里具三界。尔一念心歇得处。唤作菩提树。一念心不歇处。唤作无明树。师又云。道流且要识取四种无相境。免被境缘摆扑。尔一念心爱被水溺。一念心嗔被火烧。一念心疑被地碍。一念心喜被风飘。若能如是辨得。不被境□。处处用境。东涌西没。边涌中没。为达四大如梦如幻故。

丁亥(八)

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师备。闽人。姓谢氏。父以钓鱼为业。因夜泛船坠水。玄沙鼓棹而救。因见水中月。乃云。先达有言。一切诸法皆如水月。若父存与其同杀。只益三途之苦。今既不可救。可舍缘出家报其恩也。於是投师受具。布衲芒屦。食才接气。终日宴坐。与雪峰义存禅师亲近。师资道契。雪峰以其苦行。呼为备头陀。甞擕囊出岭。欲遍历诸方。忽到险峻之处。筑着脚指。血流痛楚。叹曰。是身非有。痛从何来。是身是苦。毕竟无生。休休。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从此回筇岭峤。与雪峰同力缔构。玄徒臻萃。师入室咨决。罔替晨昏。又阅楞严经。发明心地。由是应机敏捷。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必从之请益。至与雪峰徵诘。亦当仁不让。雪峰曰。备头陀再来人也。後忽夜梦父来。谢云。得子出家。我得生天。故来报汝(通明集及五灯)。

戊子(九)

长沙景岑禅师。初住鹿苑。为第一世。其後居无定所。但狥缘接物。随请说法。故时众谓之长沙和尚。甞示众曰。我若一向举扬宗教。法堂里草深一丈。不得已向汝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眼。尽十方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界在自己光明里。三世诸佛共十法界众生。是摩诃般若光。仰山问。人人尽有这个事。只是用不得。师云。恰是请汝用。仰云。作麽生用。师乃踏倒仰山。山曰。直下似个大虫。世因名岑大虫。至是年示寂。

己丑(十)

三月洞山价禅师将示寂。谓众曰。离此壳漏子。向甚处与吾相见。众无对。遂剃发披衣。湛然而寂。时学徒千余人。号恸移时。师忽开眸曰。夫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於悲何有。乃召主事僧。令辨愚痴斋一中。盖责其徒恋情也。至七日。食具方备。师随众斋毕。复谓众曰。僧家无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须喧动。明日浴罢。端坐长往。寿六十三。諡悟本禅师。师权开五位。善接三根。大阐一音。广弘万品。横抽宝劒。剪诸见之稠林。妙叶弘通。截万端之穿凿。又得曹山寂。深明的旨。妙唱加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洞上玄风。播於天下。故诸方推尊之。曰曹洞宗○福州宁德龟山原禅师。初参五泄默师。後住龟山。为第二世。是年示寂。寿七十八。諡性空大师。

庚寅(十一)

相国裴休薨。休字公美。初刺洪州时。於黄蘖高僧在甚处句下契入。遂迎入府。旦夕问法。及镇宣州。亦命与俱。由是深彻法源。复与圭峰密禅师。道缘尤密。大中时。执政六年。次历诸镇节度。薨年七十四。公为人酝藉。操守严正。宣宗甞曰。休真儒者。公居常不御酒肉。甞披毳衲。於歌姬院。持鉢乞食。自以为不为俗情所汩。可以说法为人。尤善属文。着释氏文数万言。其着圆觉经序。华严法界观序。劝发菩提心文。後世虽有作者。无能过矣。又着传心偈。见载於传灯录。又着圭峰禅源诸诠序。尤为明妙○十一月帝诞节。召两街僧。入内讲道。帝悦。赐昙显等十人紫衣(统纪)○夹山善会禅师。初住润州京口。道吾遇上堂。见僧问如何是法身。师云。法身无相。如何是法眼。法眼无瑕。吾失笑。师请吾为说。吾指往华亭船子处去。师造华亭。因船子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鈎三寸。子何不道。师拟开口。船子以篙打。落水中。才上船。子又云。道道。拟开口。又打。师有省。乃点头。船子云。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师揜耳。子云。如是如是。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汝後不得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接取一个半个。师辞行。频回顾。船子竪桡云。汝将谓别有。乃覆船入水而去。师住後。道声既播。学者交凑。至是海众卜于夹山。遽成院宇。广宣法要(五灯)。

辛卯(十二)

五月帝幸安国寺。赐国师知玄沉檀宝座高二丈余。珍丽绝甚。玄姓陈。世号陈菩萨。三学洞贯。名盖一时。异迹尤多○时宫中日斋万僧。帝自为赞呗。宰相萧仿。谏以为天竺法。割爱取灭。非帝王躬践。况佛者可以悟取。不可以相求。帝虽不纳。然嘉美其言(唐史)○洞山道金禅师。於价和尚得旨。暨价圆寂。众请接踵住持。海众悦服。玄风不坠。

壬辰(十三年)

道膺禅师。初参洞山。契悟宗旨。甞因南泉有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之语。师问洞山。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未审谁与安名。洞山被问。直得禅床振动。後结庵三峰。经旬不赴堂。洞山问之。师曰。每日有天神送食。山曰。我将谓汝是个人。犹作这个见解。至晚。山召膺庵主。师应诺。山曰。不思善不思恶。是甚麽。师回庵。寂然宴坐。天神竟寻不见。三日乃绝。师初止三峰。其化未广。而每月一来谒价。价呵其未忘情。於道为杂。勉令随方接人。遂焚其庵去海昏。登欧阜卢山西北崦。冠世绝境也。就树缚屋而居。号云居。衲子亦追求而集。散处山间树下。久成苫架。说法其下。至是遂成法席。学徒至一千五伯众(五灯)○幼璋禅师。见江陵腾腾和尚曰。汝往天台。寻静而居。遇安即上。璋至天台。於静安乡。建福唐院。符腾。二之言。又住隐龙院(僧宝传)。

癸巳(咸通十四年)

三月诏两街僧。於凤翔法门寺。迎佛骨。羣臣谏者甚众。上曰。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恨。广造宝帐香[学-子+车][施-也+童]盖。皆饰以金珠锦綉。仪卫之盛。过於郊祀。元和之时。不及远矣。以四月八日。迎至京师。彩观夹道。天子御安福门楼迎拜。引入内道场。三日後出。京城诸寺。诏赐两街僧金帛。京城耆老悉厚赐。所过乡聚。皆裒土为刹。相望於途。考鼓鸣螺。以日继夜。下诏曰。朕以寡德。缵承洪业。十有四年。忧勤在位。爱育生灵。遂尊崇释教。至重玄门。迎请真身。为百姓祈福。今观覩之众。隘塞路岐。载念陛牢。寝兴在虑。嗟我黎人陷于刑辟。况渐当暑毒。系於缧絏。京畿及天下诸州。见禁囚。递减死一等。七月帝崩。僖宗即位。明年四月。诏送佛骨。归于凤翔。都人耆耋辞饯。皆鸣咽流涕。

僖宗

甲午(乾符元年)

洛浦安禅师。初为临济侍者。济常称美曰。临济门下一只箭。谁敢当锋。及辞济。济称为一条赤梢鲤。遍游罢。直往夹山顶。卓庵经年。夹山知。乃修书。令僧驰到。师接得便坐却。僧回举。夹山云。这僧看书。三日内必来。若不看书。斯人救不得。果三日後至。才见山。乃叉手而立。山云。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师曰。自远趍风。乞师一接。山云。目前无闍梨。此间无老僧。师便喝。山云住住。且莫草草忩忩。云月是同。溪山各异。截断天下人舌头即不无。闍梨争教无舌人解语。师伫思。山便打。师因此服膺数载。

乙未(二)

杭州径山三世洪諲禅师。初参沩山宗。乃悟玄旨。自咸通七年。住径山。法道大振。光化四年九月。白众而化。後諡法济大师。僧问如霜如雪时如何。师曰。犹是污染。曰不污染时如何。师曰。不同色。

丙申(三年)

襄州关南道吾和尚。初参道常禅师。蒙印所解。复参德山。法味弥着。凡上堂示徒。戴莲华笠。披襴执简。击鼓吹笛。口称鲁三郎。有时云。打动关南鼓。唱起德山歌。有时执木剑。横在肩上作舞。大阐宗风。

丁酉(四年 黄巢寇河南江浙)

睦州陈尊宿。讳道明。初游方。契旨於黄蘖。寻住观音院。常余百众。得数十载。後舍众住开元寺房。常作草屦。潜施道路。或货屦。侍养老母。时人号为陈蒲鞋。巢兵甞至。师标大草屦一只於城门。巢欲弃之。竭力不能举。乃叹曰。睦州有大圣人。将舍城而去。更不敢入。以是民免兵宼扰攘。师机峻急。造旨者稀。唯云门一人契师意。令嗣雪峰。师一日忽召众曰。此处缘息。吾当逝矣。乃跏趺而终。寿九十八。腊七十六。

戊戌(五年 黄巢陷福建)

漳州罗汉和尚。始於关南。常拳下悟旨。甞为歌。略曰。心里疑团若栲栳。遇师当胸打一拳。骇散痴团獦狙落。举头看见日初圆。从兹蹬蹬以碣碣。直至如今常快活。只闻肚里饱膨脝。更不东西去持鉢。又偈。宇内为闲客。人中作野僧。任从他笑我。随处自腾腾。

己亥(六年 黄巢陷广南荆湖江淮)

仰山慧寂禅师。初参沩山悟旨。执侍十五载。凡有言句。皆为後世宗范。及领众住王莾山。一日禅床陷入地中。地神告以此山不任和尚居止。东南有大仰山。乃人间福地。遂迁止仰山。

庚子(广明元)(黄巢陷东都潼关帝驾出奔十二月巢据京师号大齐建元金统)

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值天下丧乱。一日有狂徒。持刃上山。师乃随宜说法。渠魁闻而拜伏。脱身服。施之而去○子湖踪禅师。居子湖说法四十五稔。是年无疾归寂。寿八十一。

辛丑(中和元)

僖宗幸蜀。亲王宗室皆逃亡。龙湖普闻禅师。僖宗第三子也。断发逸游。造谒石霜诸。诸与语。叹异曰。汝乘愿力而来。乃生王家。脱身从我。火中莲也。闻夜入室。问祖师别传事。诸曰。待按山点头。即向汝道。师因契悟。依止数载。乃请遍游名山。诸曰。逢乾即止。遇陈便住。於是远游。过昭武抵大乾。遥望山颠。郁然深秀。问父老曰。彼有居者否。老曰。有一陈嗣者。久隐其中。因悟师言。即拨草至山。陈嗣一见。乃分坐同住。因乞菜种於嗣。愿求斗斛。嗣曰。岂有斗斛。与之一合。遂入山垦种。後谷口之人相谓曰。前日僧入山。经今不出。必为虎所啗。往视之。见茅庐一所行者数人。指呼百诺。而重岗复岭。菜已青矣。盖耕地播种者。乃山神所投。行者乃虎也。陈嗣觉师道之胜。乃曰。吾居此。每苦恶兽毒虫之多。公来皆屏迹。道德吾所不及。五种之缘。其属公乎。言讫飃然而逝。今陈嗣庵址。具存是山宝乘禅院。乃圆觉向日茅庐基也○十一月七日。夹山会禅师辞众。各善保护。至子夜。奄然而逝。寿七十七。諡传明大师。塔曰永济。夹山顺世。众以洛浦安。次补住持。寻又移澧阳洛浦山。十年宴处。後迁朗州苏溪。玄徒奔凑。

壬寅(二年 长安大荒斗米三十缗 锺传据江西)

帝避巢贼。幸成都。遣御史郭遵。賷玺书召知玄国师。赴行在引对。大悦。赐号悟达国师○时九峰玄禅师寓止豫章。南平锺王执弟子礼。北面而师事之。王为买末山。建精舍。号隆济。以延之。学者风靡而至。

癸卯(三年 李克用败巢复京师)

知玄国师。自成都行宫。辞还九陇。忽定中见菩萨摩玄顶而慰安之。俄一珠入玄左股。隆起楚甚。上有晁错二字。玄知夙债。即右脇安卧而逝(世称知玄乃汉袁盎後身。盎与错有隙也。通论)○十月福州大安禅师告寂。师大化二十余载。諡圆智。

甲辰(四年 克用追黄巢斩之)

淅东饥疫。幼璋禅师。於温台明三郡。收[疗-(日/小)+土]遗骸数千。时谓悲增大士○温州法空院僧惠升。结庐北岩。甞写法华经精虔。至普贤劝法品。天雨舍利二颗。郡以闻。赐额普贤忏院。祥符改今名(永宁编)。

乙巳(光启元 三月帝归京 十二月兵乱帝奔凤翔)

灵云勤禅师。初在沩山。因桃花悟道。沩山可之。至是乃返闽川。玄徒辐凑。因到玄沙。相看了。沙问。那里何似这里。云云。也只是桑梓。别无他故。沙云在也无。云云常然。沙云何不道。云云有甚难。沙云便请道。云云。三十年来寻劒客。几回叶落几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沙云。甚生桑梓之能。云云。向道固非外物。沙云如是。云云不敢。沙云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云云。正是和尚。还彻也未。沙云。与麽始得。云云。亘古亘今。沙云。甚好甚好。遂作偈送云云。三十年来只如常。几回叶落放毫光。自此一出云霄外。圆音体性应法王(玄沙全录。今人以前颂为灵云见桃华时作悟道颂者。非也。盖灵云悟道之後。归乡。与玄沙相见时。拶出此颂耳。况其相见时。语句曲折如此。今传灯所载不尽。後人不能无妄议者。故於此详载之。大慧武库云。我平生好骂人。因看玄沙语录。大喜他勘灵云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可谓壁立万仞。後来与灵云说话。了尔恁麽方始是彻後头却恁麽。撒屎撒尿。却问员悟如何。悟笑云。他後头却恁地。我也理会不得。遂下来归到寮。方知玄沙大段作怪。遂举似员悟。悟笑云。且喜尔知。晦堂云。今时诸方多是无此药头。师云。切忌外人闻此麤言)。

丙午(二年)

六月节度薛正己。撰庐山广平公旧因记。略曰。甞闻仲尼龙老聃。老聃师竺乾。竺乾先生即释迦也。虽桑田屡变。而斯道不泯者。以其智慧溥化也。九江郡有匡山。山有东林寺。乃东晋慧远大师所立。时结西天净社。具载史传。大中壬申。广平公先伯父。甞监於洪。清河公黯牧於江先开府。统左广司公德。因会昌之後。复修先开府。於内庭首倡。舍钱三伯万。大幅三十二。兼收赎户部。东林西林。遗爱三寺园林。施者云集。功德俄就全。自先开府之力也。辛丑岁。海内多难。有頴川公。来苏八郡。广平公来护藩阃。甲辰冬。干戈渐弭。固多暇日。得访旧因。因阅大中复东林之化疏。次阅名氏。皆朝之英髦。欲再刊纪公。以列施之人。皆居显位。庆孙令子充塞门庭。安知东林皆种善果。遂磨礲山骨。悉刻姓名。俾过者睹之。前修不坠。岂独以家之良。因为念哉。

丁未(三年 王朝据泉州)

纸衲僧惟亮。諡介空。自龟山寺。来福州长溪。筑庵於龟湖禅院之前山。山岗有湖水。与海潮准。忽有大龟。浮沉於湖。循庵游止。僧有所之。龟辄以载。师见饿虎。乃弃身以饲焉。龟化为石。庵鞠为草。湖亦随而埋没。後人乃弃旧庵基今院。至今兴焉(长乐集)○四月岩头全奯禅师示寂。师甞密启德山末後句。後居岩头。谓众曰。老汉去时。大吼一声了去。其後中原盗起。众皆避地。师端居自如。一日贼至。责无供馈。遂剸刃焉。师神色不动。大呌一声而终。声闻数十里。寿六十一。後唐追諡清严大师。其嗣罗山。能世其高风云。

戊申(文德元 二月帝归京 王建掠西川)

三月帝崩。昭宗即位○四月石霜庆诸禅师告寂。师止石霜二十年。学众有长坐不卧。屹若株杌。天下谓之枯木众也。僖宗闻师道誉。甞遣使齎赐紫衣。师牢让不受。寿八十二。諡普会大师。塔曰见相(一云二月灭)○五月杭州千顷山楚南禅师。辞众奄然而化。师得旨於黄蘖。初抵姑苏报恩寺。精修禅定二十余载。足不踰阈。寻住宝林支磵慈云。师虽应机无倦。而常俨然处定。或逾月。或浃旬。光启中。钱王请下山供养。昭宗闻其道化。就赐紫衣。寿七十六。师着破邪论。行于世○龙湖圆觉禅师。自住山数年。饭木实。饮谷水。甞危坐於路傍杉木之上。占望形势。引锡一掷。随其所止。即建堂殿。既而道德播闻。缁徒云集。遂成巨刹。忽有老人。跪请曰。我乃龙也。家于此山。以行雨不职。上天有罚当死。愿赐救护。师曰。汝得罪上帝。我何能致力。虽然汝可易形来。俄化为小蛇。师以锡杖引入净瓶。良久风雷挟坐榻。山岳摇振。师宴坐达旦。天宇澄霁。蛇自瓶出。有顷。复为老人形。而谢曰。若非藉法力。则血肉腥秽此地矣。无以报德。山中无水。何以安众。当以水延师道场也。即於峻谷穷源。刮石成穴。涌泉一泓。始虽涓涓。终焉衍溢。遂成一湖。今在半山。龙湖之名。盖始於此。沍寒不氷。大旱不竭。其流四出。灌溉田数百顷。邦人神之。建祠其上。岁时享祀焉。今遇上元。乃师诞辰。龙必朝谢。有祥云瑞气之应。邦人由是益归於师。富者施财。贫者施力。翕然而成楼观。院之右十五里。有隋义宁欧阳太守之庙。即今福善王也。庙食至是年历二百七十余载。其神极灵。祸福此邦。民畏敬之。牲牢飨祭无虗日。师见而悯焉。一日杖策之祠下。说偈见意。告之曰。悟道然同死。死中生不忘。虎用无心伏。人来与惠降。杀生及祭祀。轮回万劫殃。为报人天道。无遮福最强。欲种当生果。今生足资粮。到处人惊悕。修斋劝大王。昔年地狱里。今日作天堂。复与之约曰。能食素。持不杀戒。乃可为邻。是夕里之父老梦神云。我今受禅师戒。我不复血食。祭我当如比丘饭足矣。於是易血食以斋羞。至今遵之。神人相安。自是神显灵异。护持此山。或云。师甞与神以道力角胜负。庙傍有松。巨干参天。师举手拗下。佛地三匝。而神实拂其二。遂屈而从之。右丞黄履作诗寄僧云。龙湖曾与佑民谈(王曾佑民)。手转松梢拂地三。感得茹蔬今尚尔。闻师孤洁可追参。後有僧绍新。偈云。古木寒雅昼鎻烟。灵风长在劫频迁。忽思圆觉当年事。只与谈因不论禅。审此则或者之说。又未必然。今并录之。

昭宗

己酉(龙纪元)

九峰虔禅师。久参石霜诸。诸殁时。虔作侍者。众请首座。嗣诸住持。方议次。虔犯众曰。未可。须明先师意乃可耳。众曰。先师何意。虔曰。只如道休去。歇去。一念万年去。古庙香炉去。如何会。座曰。是明一色边事。虔曰。果不会先师意。首座炷香曰。我若会先师意。香烟灭则我脱去。不然。烟寂不能脱。言卒而脱去。虔拊其背曰。坐脱立亡。不如首座。先师意则未会在。虔庐于普会塔旁。三年而去。经行末山之下。住崇福寺。

庚戌(大顺元)

洪州上蓝令超禅师。正月十五日。斋毕。声锺。端坐长往○曹山本寂禅师。初居抚州曹山。後居荷玉山。二处法席。学者云集。洞山之宗。至师为盛○温州大云寺。因会昌例废。至是高僧洪楚。投牒刺史朱诞。请复建大云寺。诞上其事。且请加昼锦二字为额。诏从之。楚师诵经说法。陆地生莲。灵蛇听法。其後刺史钱元珪。建楚师堂。清泰年。建高塔焉。

辛亥(二年 杨行密据扬州封吴王)

仰山慧寂禅师。一日见异僧乘虗而至。作礼而立。师问。近离甚处。曰早辰离西天。师云。何太迟。僧曰。游山翫水。师云。神通妙用不如闍梨。佛法须还老僧。曰特来东土礼文殊。却遇小释迦。遂出西天贝多叶。与师作礼。乘云腾空而去。师又甞示众云。圣边事且莫将心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三明六通。是圣末边事。如今且要识心达本。但得本不愁末。他时後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纵饶将情。学他亦不得。岂不见沩山道。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先是师预示偈曰。吾年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沉。两手攀屈膝。至是於东平。两手抱膝而逝。敕諡智通大师。师之异迹。及垂谶记。具存本山实录○南塔光涌禅师。初事仰山於石亭。仰指谓人曰。此子肉佛。可以化人也。石亭没。涌燃第三指以报法。又燃第二指以报亲。

壬子(景福元)

泉州莆田国欢崇福慧日大师。初名文矩。为县狱卒。常往神光灵观及西院大安所。後往万岁谭空禅师落发。不披袈裟。不受具戒。唯以杂彩为挂子。复至观所。观令礼西院去。师擕一青竹杖。入西院法堂。安迨见笑曰。入涅盘堂去。师轮竹杖而入。时有五百许僧染时疾。师以杖次第点之。各随点而起。闽王礼重。创国欢禅院以居之。後颇多灵迹。乾宁中示寂。

癸丑(景福二)(王朝据福州称留後王 熔帅镇定 称赵王钱鏐据浙西称吴王钊仁恭为幽州卢龙节度称燕王)

赵州从谂禅师。初参南泉得旨。後归北地。众请住赵州观音古刹。道风大振。一日燕王领兵至镇府界。欲取赵城。有观气者曰。赵州必有圣人者居。战必不胜。因此燕赵通和。闻有观音院谂禅师道眼明白。此必应兆。一日二王命驾。谒赵州和尚。师见王。端坐不起。燕王问。人王尊。法王尊。师曰。在人中人王尊。在法中法王尊。王唯然而已。师良久乃问。那个镇府大王。赵王曰。弟子是。师曰。老僧滥在化部。不及趍见。须臾王请说法。师曰。大王尊讳多。王曰。请去讳说法。师曰。我佛世尊一称名号。罪灭福生。大王先祖才有人触着名讳。便生嗔怒。赵州於是慈悲说法。二王大悦稽首而退。至来日燕王有先锋将入院。欲责慢君之礼。师闻来乃出接。锋云。昨日见二王不起。今日见某甲来。何故出接。师云。待都使似大王。老僧亦不出接。锋愧而退○又赵王擕诸子。谒赵州入院。师坐而问曰。大王会麽。王云不会。师曰。自少持斋今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赵王加礼而去。翌日令客将传语。师下禅床接之。少间侍者问。和尚昨日大王来。却不下禅床。今日军将来。为甚麽下禅床。师云。非汝所知。上等人来禅床上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末等人来三门外接○赵王请赵州和尚供养。师届城。王敕令合城具威仪。迎接入内。师下辇。王乃设拜。请上殿正位而坐。斋罢。众欲请师演法。师云。这里已坐却老僧。那里更问甚法。二尊不竝化。王乃止。时王与后在师左右侍立。后曰。请师与王摩顶受记。师以手摩王顶云。愿大王与老僧齐年。

甲寅(乾宁元)

禅月大师贯休。以诗谒吴越王钱鏐。有一劒霜寒十四州之语。谬令改作四十州乃可相见。休曰。诗不可改。孤云野鹤何天而不可飞。乃入豫章之西山。後入蜀谒王。大王蜀僧齐己。幼捐俗依沩山。及仰山慧寂禅师住豫章观音。己公为总辖庶务。有粥疏曰。粥名良药。佛所赞扬。义冠三檀。功标十利。更祈英哲。各遂愿心。既备清晨。永资白业。其後居西山金鼓示寂。塔尚存焉。龙盘乃其书堂(云卧纪谈)。

乙卯(二年)

九座正觉大师智广。自咸通六年。至九座山。忽逢巨蠎。欲来吞师。师锡自飞。撑柱其口。师入其口。趺坐入定。神来谢罪。师不顾之。逮师出定。蠎化为石矣。继而雷雨涌沙。夷成院基。山神移山。八维荫映。乾符三年示灭。是年諡正觉号云○五月灌溪志闲禅师。将示灭。问侍者曰。坐化者谁。曰僧伽。曰立化者谁。曰僧会。师乃行六七步。垂手而逝。

丙辰(三年 马殷据湖南 钱鏐兼镇两浙 李茂贞焚长安宫室)

二月九峰玄禅师。诫其徒曰。无虗度光阴。无虗消信施。既已出家。唯道是履。名大丈夫。於是寂然在定。至三月二十日乃化。

丁巳(四年 闽帅王朝薨弟王审知据其地)

燕王尊仰赵州。甞自幽州降至命服。镇府具威仪迎接。持以奉师。师坚让不受。左右曰。大王为和尚佛法。故以为奉。请着此衣。师云。老僧为佛法故。不着此衣。诸官咨闻再三。师乃取着。诸官礼贺。师唯应诺而已○十一月赵州示灭。寿一百二十。後諡真际大师。师临化。令侍者送拂子与赵王。嘱云。此是老僧一生受用不尽底。赵王赞师真曰。碧潭之月。清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赵王哭师颂二首。一曰。师离淲水动王侯。心印光潜麈尾收。碧落雾霾松岭月。沧溟浪覆济人舟。一灯乍灭波旬喜。双眼重昏道侣愁。纵是了然云外客。每瞻瓶几泪还流。二曰。佛日西倾祖印隳。珠沉丹沼月沉辉。影敷丈室炉烟惨。风送禅床松韵微。只履乍来留化迹。五天何处又逢归。解空弟子绝悲喜。犹自潜然对雪帏(禅苑联芳)。

戊午(光化元)

八月洛浦安禅师。诫门人曰。出家之法。长物不留。况其他哉。切须在念。时光迅速。大道深玄。苟或因循。曷由体悟。师二山开法。语播诸方。十二月一日夜坐化(一云二日午时)。

己未(二年)

华岳玄伟禅师。编次贞元以来宗师机缘。为玄门圣胃集○龙牙居遁禅师。初参洞山价。洞水逆流语下大悟。服勤八年。日增智证。至是马氏据有长沙。兴崇梵坊。请遁说法于龙牙法济禅寺。有徒五百余众。僧问祖意。师曰。待石龟解语。即向汝道。僧曰。石龟语也。曰向汝道甚麽。其僧亦悟。

庚申(三年)

杭州文喜禅师。初参仰山。山令典常住。一日有异僧。就求斋食。师减己分馈之。山预和问曰。适来果位人。汝给食否。答曰。辍己回施。山曰。汝大利益。寻止浙右千顷。次住仁王。光启三年。钱王请住龙泉廨署。大顺元年。钱王表荐。赐紫衣。乾宁四年。又奏师号。曰无着。是年十月。告众曰。三界心尽。即是涅盘。言讫。加趺而终。寿八十。塔于灵隐西坞。後天佑二年。叛兵废师塔。观肉身不坏。发爪俱长。武肃王奇之。遣裨将重封[疗-(日/小)+土]焉。

辛酉(天复元)

曹山本寂禅师。一日有纸衣道者来参。师问。如何是纸衣下事。僧曰。一裘才挂体。万事悉皆如。又问。如何是纸衣下用。其僧拱立曰诺。即脱去。师笑曰。汝但解恁麽去。何不与麽来。僧忽开眼曰。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师曰。未是妙。曰如何是妙。师曰。不借借。其僧退坐於堂中而化。时洪州帅南平锺王。屡尽礼请师。师不赴。但写大梅和尚山居颂。付使者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采。郢人何事苦追寻。至是年六月夜。问知事。今是何日。对曰。六月十五。师曰。曹山平生行脚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明日辰时。吾行脚去。及时焚香安坐而化。寿六十二。諡元证大师。塔曰福圆。

壬戌(二年 钱鏐进爵越王)

云居膺禅师。居云居三十年道遍天下。南昌锺王师尊之。愿以为世世师。於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为众开最後方便。叙出世始末。众皆怆然。是年正月三日。问侍者。今日是几。对云初三。师云。三十年後但云只这是。乃端然告寂。諡弘觉禅师。塔曰圆寂(僧宝)○云居道简禅师。久入先云居之室。为堂中第一座。属先云居将顺寂。主事请问。谁堪继嗣。居曰。堂中简。主事意谓。令拣择可当者。佥曰。第二座可然。且备礼请第一座。若谦让。即坚请第二座。师既密承授记。略不辞免。即自持道具。入方丈。摄众演法。主事等不惬素志。罔循规式。师察其情。乃潜弃去。其夜安乐树神号泣。诘旦主事大众奔至麦庄。悔过哀请归院。众闻空中连声唱曰。和尚来也○是年同安威禅师示寂。

癸亥(三年 以王建为蜀王)

闽帅王大王。请雪峰与玄沙入内。王问。佛祖究竟修何因果。乃得成佛。峰云。须是见性。方得成佛。王问。争得见性。峰曰。悟即刹那间。不悟尘沙劫。此事未可造次指示。缘山僧各有千百人众。竝二三十年。密用此事。未有一二人承当得。况今大王为俗天子。日为万民。判断山河。有迷心念。争觏得此真实法门。愿大王且为佛法主宰。於笔头下。救护生灵。岂不是好事。王大悦(语录)。

甲子(天佑元)(八月帝崩哀帝立)(钱鏐封吴王 朱温封梁王)

南塔光涌禅师。道声既着。南昌帅南平王锺传礼迎之至府。遂嗣石亭法席。学者归之如云(僧宝)○台州瑞岩师彦禅师。初於岩头得旨。寻抵丹丘。终日如愚。四众钦慕。请住瑞岩。统众严整。江表称之。师每自唤主人公。复自应喏。乃云惺惺着。他後莫受人瞒。一日有村媪来作礼。师曰。汝疾归去。救取数千物命。媪忩忙至舍。乃见儿妇提竹器。拾田螺归。媪接取放诸水滨。师之异迹颇多(语录)。

哀帝

乙丑(天佑二年 吴王杨行密薨子渥立)

苏州永光真禅师。上堂曰。言锋若差。乡关万里。直须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後再苏。欺君不得。非常之旨。人焉廋哉。

丙寅(三年 南平锺传薨子匡时立)(寻为秦虏)(高季昌镇荆南)

幼璋禅师。初又尝见憨憨和尚曰。汝後四十年。有巾子下菩萨。王於江南。于时我法乃昌。至是师之道行既着。钱王尚又遣使童建。齎衣服香药。入山致请。至府署志德大师。馆于功臣院。日夕问道。建瑞龙寺於城中延之。禅者云集。乃契憨憨之语(僧宝)○闽王一日问雪峰玄沙。朕今造寺修福。布施度僧。遏恶行善。此去还得成佛否。师云。未得成佛。但是有作之心。皆是轮回。王云。得何果报。师云。得生天报。得福寿报。王默然少时。二师向王言。见性是佛。王云。将何为道。作何修行。师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愿大王识取实相。自然成佛。大王起礼二师言。相救生死事大。师曰。真如佛性。三世诸佛。十二部经。竝在大王本性自具足。亦不用求。切须自救。无人相□为。若作佛。应须自度。一若悟真如性。不在多言。佛言向无功用处。证道矣。愿大王但观本性。若见了。一切自通。王闻二师指示。大起信心。誓志受持。终无退志(雪峰录)○雪窦常通禅师。初参长沙岑。咸通末。宣城郡守。於谢仙山。奏置禅苑。号瑞圣院。请师居之。光启中。宼起。师领徒至四明。大顺二年。郡守请居雪窦。郁然盛化。是年七月。集众。焚香。付嘱讫。合掌而逝(一云乙丑示寂)○长庆棱禅师。於雪峰句下得悟。是年住招庆。道化日盛。後闽帅请居长乐府之西院。奏额曰长庆。号超觉大师。

丁卯(天佑四)

三月帝逊位于梁王朱全忠。改元开平。

猜你喜欢
  卷第四十·佚名
  言语品法句经第八(十有二章)·佚名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十八·净挺
  释摩诃衍论 第一卷·龙树
  佛说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卷第四·佚名
  卷三百七十五·佚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四卷·湛然
  附录·真歇清了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十三·净挺
  答黄覕子问(二则)·太虚
  卷三十四·佚名
  百论序·佚名
  灵隐慧明照和尚行述·太虚
  卷第五十三·李通玄
  增集续传灯录卷第三·南石文琇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贞期生张渥(贞期生稿)·顾嗣立

    渥字叔厚,淮南人。博学明经,累举不得志于有司,遂放意为诗章,自号贞期生。又能用李龙眠法为白描,前无古人,虽时贵亦罕能得之。与玉山主人友善,即一时景绘为《玉山雅集图》,会稽杨廉夫为之序,传者无不叹美云。 题所翁画龙 题昭君

  • 卷一百六·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一百六司经局洗马掌局事兼翰林院修撰加二级【臣】王奕清奉旨校刊词人姓氏宋陆游字务观山隂人以廕补登仕郎历枢密院编修官隆兴初赐进士出身五为州别驾范成大帅蜀为参议官嘉泰中诏同修国史实

  • 乾坤清气卷十·偶桓

    钦定四库全书乾坤清气卷十明 偶桓 编古乐府大姑谣         郑洪君举大姑嫁将军小姑未有夫小姑两脚泥大姑满头珠前月小姑去嫁作在家妇钗削爨下荆衣裁机上布大姑嗔小姑生憎儿女痴多少马上郎偏爱牧羊儿八月防

  • 卷二十一·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录卷二十一李白【二】古体诗【二】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羣逺怀亦有栖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春华沧江月秋色碧海云离居盈寒暑对此长思君思君楚水南望君淮山北梦魂虽飞来会面不

  • ●戏曲考源·王国维

    楚词之作沧浪凤兮二歌先之诗余之兴齐梁小乐府先之独戏曲一体崛起于金元之间于是有疑其出自异域而与前此之文学无闗系者此又不然尝考其变迁之迹皆在有宋一代不过因金元人音乐上之嗜好而日益发达耳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

  • 卷一百四·列伟第三十四·文学下·脱脱

        ◎文学下   ○王鼎 耶律昭 刘辉 耶律孟简 耶律谷欲   王鼎,字虚中,涿州人。幼好学,居太宁山数年,博通经史。时马唐俊有文名燕、蓟间,适上巳,与同志祓禊水滨,酌酒赋诗。鼎偶造席,唐俊见鼎朴野,置下坐。欲以

  • 第六回 许优待全院集议 允退位民国造成·蔡东藩

      却说清太保世续,召袁总理世凯入宫,当由隆裕后问及优待条件,曾否寄往南方?袁总理答云:“未曾。”明明是欺弄孤儿寡妇,安有外人尽知,尚说未曾寄往耶?隆裕后凄然道:“这个局面,看来是难免了,烦你寄去交议罢。”袁总理道:“事关

  • ◎赵啸澜秽声四播·佚名

    旧剧盛行的北平,沦陷后仍然歌舞升平,在营业上讲,当然逊色多多,可是浑水摸鱼,利用机会之剧妖之类,却应运而生。除了梅兰芳息影上海,程砚秋弃歌务农,郝寿臣急流勇退,而保持其坚贞外,其余如马连良辈亦不足道,何况一群甫出茅庐的坤伶

  • 史记集解卷一百二·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苏林曰顾钱若出谷也如淳曰汉仪注訾五百万得为常侍郎】事孝文帝十嵗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乆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

  • 傅·李延寿

    傅縡,字宜事,北地灵州人。父亲傅彝,任梁朝临沂县令。傅縡自幼聪明灵敏,七岁时能背诵古代的诗赋多达十几万言。长大以后勤奋好学,善于写文章。太清末年,纟宰因母亲去世而在家服丧。当时正是兵荒马乱的时候,他居丧期间尽礼而为

  • 卷二百六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二象纬考【七】五星【臣】等谨按前史天文志胥言五星行度而明晳莫逾晋志凡伏见留退迟疾顺逆各有定率可为後代考验之凖元史益详步术惟繁简疎密

  • 第二节 晋高祖时内外形势·吕思勉

    末帝时,将士之纷纷离叛者,尚不止如上节所述也。应顺元年正月,安州节度使符彦超为部曲王希全所害,谋附于吴。副使李超率州兵讨诛之。清泰三年五月,石敬瑭既叛,雄义都指挥使安元信屯代州,说代州刺史张朗持两端,朗不听。时安重荣

  • 二程子抄释卷六·吕柟

    明 吕柟 编唐棣编第十五【伊川语】棣初见先生问初学如何曰入德之门无如大学今之学者赖有此一篇书存其他莫如论孟【释读大学知格物其下七者皆不难矣】先生曰古人有声音以养其耳采色以养其目舞蹈以养其血脉威仪以养其

  • 敖不可长①·戴圣

    ——做人治学的准则【原文】敖不可长②,欲不可从③,志不可满,乐不可极(4)。贤者狎而敬之(5),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迁(6)。临财毋苟得(7),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8),分毋求多

  • 卷四下·陈栎

    钦定四库全书书集传纂疏卷四下    元 陈栎 撰朱子订定蔡氏集传周书旅獒【西旅贡獒召公以为非所当受作书以戒武王亦训体也因以旅獒名篇今文无古文有】纂疏【近诸孙将旅獒来读是时武王已八十余岁矣太保此书谆谆告

  • 卷第十·佚名

    嘉兴大藏经 莲峰禅师语录莲峰禅师语录卷第十嗣法门人性深等编杂咏下梅花百咏梅种遗来嘉实木天然嬴得色香一着先枝叶奇从个里发溪山何处不堪传种梅为爱闻香霜雪前多培岩下与溪边个中含尽未生韵发干成花任岁年丐梅久慕

  • 丹溪心法·朱震亨

    中医综合类著作。5卷。元朱震亨(1282~1358)撰。朱震亨,字彦修,人称丹溪先生、丹溪翁。义乌(今属浙江)人。金元四大家之一。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成为“滋阴派”代表人物。师事罗知悌,得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等人

  • 善见律毗婆沙·佚名

    亦称《善见毗婆沙律》、《毗婆沙律》、《善见律》、《善见论》等。佛教律书。18卷。古印度*佛音著。南朝齐僧伽跋陀罗与僧猗于永明六年(488)在广州竹林寺译出。内容前4卷述说佛教的三次结集和*阿育王时佛教向外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