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汤编卷第十五
会稽沙门 心泰 编
天台沙门 真清 阅
朱熹
熹。字元晦。号晦庵。新安人。绍熙中除焕章阁待制。理宗朝赠太师。封徽国公。谥文公。公少年不乐读时文。因听一尊宿说禅直指本心。遂悟昭昭灵灵一着。十八岁请举。时从刘屏山。屏山意其留心举业。暨搜其箧。只大慧禅师语录一帙耳。有久雨。斋居诵经。诗曰。端居独无事。聊披释氏书。暂息尘累牵。超然与道俱(云云)。【标】公尝致书於开善道谦禅师云。向蒙妙喜开示。应是从前记持文字。心识计校。不得置丝毫许在胸中。但以狗子话时时提撕。愿受一语。警所不逮。师答曰。某二十年不能到无疑之地。后忽知非勇猛直前。便自一刀两断。把这一念提撕狗子话头。不要商量。不要穿凿。不要去知见。不要强承当。公有省。师卒。公祭以文。略曰。我昔从学读易.语.孟。究观古人之所以圣。既不自揆。欲造其风。道绝径塞。卒莫能通。下从长者问所当务。皆告之言要须契悟。开悟之说不出於禅。我於是时则愿学焉。师出仙洲。我寓潭上。一岭间之。但有瞻仰。丙寅之秋。师来拱辰。乃获从容。笑语日亲。一日焚香请问此事。师则有言。决定不是。始知平生浪自苦辛。去道日远。无所问津。未及一年。师以谤去。我以行役不得安住。往还之间见师者三。见必欵留朝夕咨参。师亦喜我为说禅病。我亦感师恨不速证。别其三月。中秋一书已非手笔。知疾可虞。前日僧来为欲往见。我喜作书曰。此良。便书已遣矣。仆夫遄言。同舟之人告以讣传。我惊使呼问以何故。於乎痛哉。何夺之遽。恭惟我师。具正徧知。惟我未悟。一莫能窥。挥金办供。泣於灵位。稽首如空。超诸一切(资监)。或问朱子曰。今士大夫晚年都被禅家引去者何故。答曰是他高似你。你平生读许多书。记诵文章。所藉以取功名利禄之计者。到这里都靠不得。所以被他降下。他底且省力。人谁不悦而趋之乎。王介甫平生学许多道理。临了舍宅为寺。又云。只缘他打并得心下清洁。所以本朝李文靖公.王文正公.杨文公.刘元城.吕由公。都是甚么人。也都去学他。又云。佛书说六根六识。四大十二因缘生之类。皆极精妙。故前辈谓此孔孟所不及。又曰。四大即是魂魄。十二缘生出华严合论。佛说本言尽去世间万事。后却说出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事门头不舍一法。熹又曰。金刚经大意只在须菩提问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两句上。故说不应住法生心。不应住色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答云何住。又说若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此是答云何降伏其心。所谓降伏其心者。非谓欲遏伏此心。谓尽降伏世间一切众生之心。入无余涅盘只是一无字。自此以后只是这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谓离相即名为佛。又曰。释氏之学与吾儒有甚相似处。如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又曰。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又曰。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看他是甚么见识。今区区小儒怎生出得他手。宜为他挥下也(朱子语录并易解)。
陆游
游。字务观。号放翁。佃之孙。越之山阴人。仕至秘监。尝问松源岳禅师云。心传之学可得闻乎。师云。既是心传。岂从闻得。公领解。献偈曰。几度驱车入帝城。逢僧一例眼双青。今朝始觉禅家别。说有谈空要眼听。公居镜湖时与涂毒策禅师往来寖厚。策住双径。受生祭七日。加趺而逝。公哭以诗曰。岌岌龙门万仞倾。翩翩只影又西行。尘侵白拂绳床冷。露滴青松卵塔成。遥想再来非四大。尚应相见话三生。放翁大欠修行在。未免人间怆别情(资监)。
叶适
适。号水心先生。有水心集行於世。适与石岩琏禅师帖云。尝谓佛入中国始为异教。而与圣人之道相乱。近究其书合其说。诚有合乎性命之言。但所说条项甚多。而相反处不少。既曰不可以有心求。又曰不可以无心得。孰可孰否。孰违孰从。无吝警发。师答曰。蒙谕佛书条项甚多。相反处不少。敢摅管见。佛以戒定慧为宗。境摄六根。不动心镜。诸缘不惑。日月明照雨露沾濡。水流花开鸢飞鱼跃。皆吾性具。要在千差一照。理事混融。日久月深。真空妙智自印本心矣。若能收视返听。心外元无别佛。不必问条项多言相反也。适由是知归。与朱文公书曰。适在荆州。无事读佛书。乃知世外环奇之说。本不与道相乱。良由读者不深考也(资监)。【标】尝撰法明寺教藏序曰。西湖法明寺。昔讲师继忠居之。有行业。愿力强。果故虽焚荡草莽。百年间冠盖常走一郡。至子真建两序。师昶崇殿堂。院始落成。昶尤精苦。衣屦穿损食不累合。然诸生云赴应答泉涌。人谓东掖上天竺之盛不能过也。天台既立止观二义。承而为说者益以蔓衍。而忠与昶亦各有论述。故其徒妙真普济欲集诸家之学为教藏。置院中。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昶之迹而嗣忠之业。於无穷志甚远矣。夫浮图以身为旅泊。而严其宫室不已。以言为赘疣而传於文字愈久。固予所不解。尝以问昶。昶亦不能言也(本集)。
真德秀
德秀。字希元。本姓慎。避孝宗讳改姓真。端平间参大政。谥文忠。号西山先生。帅湖南潭人为立生祠。一夕有题于壁云。举世知公不爱名。湘人苦欲置丹青。西方又出一活佛。南极今添两寿星。几百年万钟间气。八千春愿祝修龄。不须更作生祠记。四海苍生口是铭。尝题杨文公所书遗教经曰。盖瞿昙氏最后教诸弟子语。今学佛者罕常诵而习之也。盖自禅教既分。学者往往以为不阶言语文字而佛可得。於是脱略经教而求所谓禅者。高则高矣。至其身心颠倒。有不堪检点者。则反不若诵经持律之徒。循循规矩中。犹不致大谬也。今观此经。以端心正念为首。而深言持戒为禅定智慧之本。至谓制心之道如牧牛。如御马。不使纵逸。去瞋止妄。息欲寡求。然后由远离以至精进。由禅定以造智慧。具有造次梯级。非如今之谈者以为一超可到如来地位也。宜学佛者患其迂而不若禅之捷欤。以吾儒观之。圣门教人以下学为本。然后可以上达。亦此理也。学佛者不由持戒而欲至定慧。亦犹吾儒舍离经辨志而急於大成。去洒扫应对而语性与天道之妙。其可得哉。余谓佛氏之有此经。犹儒之有论语。而金刚.楞严.圆觉等经则易.中庸之比。未有不先论语而可遽及易.中庸者也。儒释之教其趣固不同。而为学之序则有不可易者焉。跋莲经普门品曰。予自少读普门品。虽未能深解其义。然尝以意测之曰。此佛氏之寓言也。昔唐李文公问药山俨禅师曰如何是恶风吹船飘落鬼国。师曰李翱小子问此何为。文公愓然怒形於色。师笑曰。发此嗔恚心。便是黑风吹船飘入鬼国也。吁药山可谓善启发人矣。以是推之。则知利欲炽燃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是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警觉舡到彼岸。灾患缠缚随处而安。我无怖畏如械自脱。恶人侵凌待他横逆。我无忿疾如兽自奔。读是经者作如是观。则知补陀大士真实为人。非浪语也。读楞严经曰。余读楞严。知六根源出於一外缘。六尘流而为六随物。沦逝不能自返。如来怜愍众生。为说方便。使知出门即是归路。故於此经指涅盘门初无隐蔽。若众生能洗心行法。使尘不相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昼夜中流入。与如来法流水接。则自其内身便可成佛。如来犹恐众生於六根中未知所从。乃使二十五弟子各说所证。而观世音以闻思修为圆通第一。其言曰。初於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若能如是。圆拔一根则诸根皆脱。於一弹指顷徧历三空。即与诸佛无异矣。又读金刚经至四果乃废经而叹曰。须陀洹所证则观世音所谓初於闻中入流亡所者耶。入流非有法也。唯不入六尘。安然常住。斯入流矣。至於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盖往则入尘。来则返本。斯陀含虽能来矣。而未能无往。阿那含非徒不往。而亦无来。至阿罗汉则往来意尽。无法可得。然则所谓四果者。其实一法也。但历三空有浅深之异耳。予观二经之言本若符契。而世或不喻。故明言(文献通考)。三交嵩禅师住净慈。公入其室问曰。世人请僧诵经有据乎。师曰。佛书可以煅心炼性。定慧因之而生。金刚.楞严.圆觉.法华。先德诵之证道。闻见者俱获饶益。公於是徧阅诸经(资监)。
刘克庄
克庄。字潜夫。号后村。诗文闳肆瑰奇超迈。淳佑中除秘书少监兼崇政殿说书。迁秘阁修撰。有文集五十卷行於世。有十释咏。其瞿昙咏曰。世传汉明帝始梦见金身。曷不观列子西方有圣人。维摩咏曰。面色削瓜黄。眉毫覆雪长。安知四天下。只在一禅床。善财咏曰。放勋访吾叔。鲁叟问弘聃。所以此童子。诸方亦遍参。达磨咏曰。直以心为佛。西方说最高。始知周孔外。别自有英豪。六祖咏曰。明镜偷神秀。菩提犯卧轮。更将旧衣钵。占断不传人。图澄咏曰。值乱行何适。随缘住亦安。能将石虎辈。只作海鸥看。支遁咏曰。若以色见我。几於貌失人。林公少须发。澄观欠冠巾。志公咏曰。寺甲於江左。身迎入禁中。如何净居殿。饿杀老萧公。马祖咏曰。若非大气魄。只是小机锋。老子一声喝。学人三日聋。德山咏曰。此老手中棒。轻轻已有瘢。佛来与三十。某甲莫须餐(本集)。
陈贵谦
贵谦。官至枢密。真西山问禅门事。贵谦答书。略曰。承下问禅门事。即见虚怀乐善之意。顾浅漏何足以辱此。然敢不以管见陈白。所谓话头合看与否。以某观之。初无定说。若能一念无生。全体是佛。何处别有话头。只缘多生习气背觉合尘。剎那之间念念起灭。如猴狲拾栗相似。佛祖不得已权设方便。令咬嚼一个无滋味话头。意识有所不行。将蜜果换苦葫芦。淘汝业识都无实义。今时学者却於话头上强生穿凿。或至逐个解说。以当事业远之远矣。然禅门一着须彻见自己本地风光方为究竟。此地人人本有。但为客尘妄想所覆。若不痛加煅炼。终不明净。
张镃
镃。号约斋。官至直秘阁学士。见密庵杰禅师之后。以书告其悟由曰。镃曩造筹室。蒙垂示。归来应接外常以此鞭策。一日静坐。因举狗子话胸臆豁然如太虚空了无障碍。祖师言句是入道之门。守着不放舍为大病也。自此尘缘世念不着排遣。自此净尽。古人公案昔所茫然。今亦无疑矣(资监)。【标】镃尝闻钟声悟道。有偈曰。钟一撞。耳根塞。赤肉团边去个贼。有人问我解何宗。舜若多神面门黑。后舍宅建寺曰慧云。请破庵先禅师开山疏曰。舍林居为阿兰若。夫岂小缘。请宗师据曲录床。只因大事。况开山作第一代。要为众说不二门。快便难逢。当仁不让。破庵禅师声传江海道重岷峨。几度遍参遭密庵打失鼻孔。一朝拈出。向冷泉捋下面皮。不谓馨香奚烦郑重。老居士偶然相遇。旧冤家果是难逃。不必多言。何劳远涉。辞青松於北涧。穿几重出岫之云。对绿水於南湖。祝万岁如山之寿。
林希逸
希逸。号鬳斋。仕至中大夫直宝谟阁提举成都府玉局观。有庄老列三子口义行於世。【标】尝撰断桥伦禅师塔铭。略曰。余谓富郑公於颙华严。范文正於古荐福。张紫岩於杲大慧。皆以元勋大老敬向其人。故丛林至今以为法栋。今师之得魏公者又何逊哉。非公无以知师。而非师无以得公也。其大机大用具在语录。乃为铭曰。断桥之学不以言句传。所可传竹溪已序。师於丛林末法砥柱。我观其初信有异趣。麻矢何疑。楞伽何悟。无准室中不契何故。所闻何声。始得汗去。师今何故板鸣不住。是声何如必有落处。我为此铭来者转注。
郑清之
清之。相理宗。封魏国公。尝撰妙峰善公塔铭曰。西方心法难思惟。真净妙明无一丝。广长舌语包须弥。谁知认指为月非。九年面壁老古锥。传付不在钵与衣。非佛非法非事为。透地透天生光辉。余尘明极两若遗。悟者无有迷者谁。我识妙峰再见之。语真貌古无他奇。野隺同往云与归。昭琴虽鼓何成[(虎-儿+隹)*兮]。雪肥梅瘦扃泉扉。无边春意一枯枝。作死生观真游嬉。在旁知状惟穹碑。【标】又建东山寺於鄞之横溪。仿谢安东山也。
吴潜
潜。号履斋。相理宗。因赴贬所宿枫亭接待寺。谓寺僧曰。昔文殊告世尊曰。我初入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他想。常与定俱。此系心一缘乃成佛作祖之阶梯也。所谓系心一缘。如日观月观眉间毫相与鼻准白之类。事虽浅近。理实幽微。如赵州云。老僧十二时惟粥饭二时是杂用心。沩山问懒安云。汝十二时当作何务。安云牧牛。沩云作么生牧。安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来。此皆系心一缘也。是后尊宿又生巧妙方便。令学人看个话头。如狗子佛性。麻三斤。乾屎橛。青州布衫。镇州萝卜。庭前栢树子之类。都是理路不通处教人取次看一则。看来看去疑来疑去。十二时中常不放舍。忽然鼻孔喷地一下。即是当人安身立命处。此皆系心一缘之证据也。此寺僧徒或行严洁诵经礼佛胁不附席。盖禅教律剎之所希有。亦谓精进矣。有此镃基更能趱上一层。系心一缘习定生慧。则人人是佛自家现成公案。不用借他珍宝开张铺席。可惜只在有为法上过了一生。纵然以今世持戒福德来世不失人身。又重作家计。脱壳入壳何时休歇。万一有少蹉跌。永劫扶头不起。所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语最为悲切。履斋老子未能自度先愿度人。因书此以效法施云(资监)。
刘谧
【标】谧。号静斋。着三教平心论。首云。尝观中国之有三教也。自伏羲画八卦而儒教始於此也。自老子着道德经而道教始於此。自汉明帝梦金人而佛教始於此。此中国有三教之序也。大抵儒以正设教。道以尊设教。佛以大设教。观其好生恶杀则同一仁也。视人犹己则同一公也。惩忿窒欲禁过防非则同一操修也。雷霆众聩日月群盲则同一风化也。由粗迹而论。则天下之理不过善恶二途。而三教之意无非欲人之归於善耳。儒教在中国使纲常以正人伦。以明礼乐刑政四达不悖。天地万物以位以育。其有功於天下也大矣。故秦皇欲去儒而儒终不可去。道教在中国使人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一洗纷纭胶轕之习。而归於静默无为之境。其有裨於世教也至矣。梁武帝欲除道而道终不可除。佛教在中国使人弃华而就实。背伪而归真。由力行而造於安行。由自利而至於利彼。其为生民之所依归者无以加矣。三武之君欲灭佛而佛终不可灭。隋李士谦之论三教也。谓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岂非三光在天缺一不可。而三教在世亦缺一不可。虽其优劣不同。要不容於偏废也(平心论)。
辽
都上京。国号契丹。太祖姓耶律。讳阿保机。太宗迁都辽。起太祖丙子。尽天祚甲辰。九主。二百九年。
金
都上京。国号女真。太祖姓完颜。讳阿骨打。扬割太师长子。十六年称帝。改国号金。至世宗都燕。起太祖戊戌。尽哀帝甲午。九主。一百十七年。
太宗
太安讳晟。杨割次子。改元天会。迎请旃檀瑞像到燕京。建水陆会七昼夜。安奉於闵忠寺供养。
熙宗
熙宗讳亶。太祖嫡孙。改元天眷。尝诏海慧大师於上京。宫侧创造大储庆寺。普度僧尼百万。大赦天下。又诏海慧.清慧二禅师住储庆寺。迎旃檀像於本寺积庆阁供养。海慧迁化。帝亲奉舍利五处立塔。特谥佛觉佑国大禅师。复赐清慧佛智护国大师号并金襕大衣。
世宗
世宗讳雍。太祖孙。改元大定。迁都燕。勑建大庆寿寺。诏冥玄顗禅师为开山第一代。勅皇太子降香赐钱二万沃田二十顷。又诏顗禅师於东京创清安寺。度僧五百。作般瑟咤会。二十年勅建仰山栖隐禅寺於燕京之西山。仍诏顗禅师开山。赐田设会度僧。
章宗
章宗讳璟。显宗允恭之子。允恭未立而卒。章宗以皇太孙即位。改元明昌。【标】四年诏万松禅师於禁庭升座。帝亲迎礼。闻未闻法。开悟感慨。亲奉锦绮大僧伽衣。诣座授施。内宫贵戚罗拜拱跪。各施珍爱以奉供养。建普度会佛事。连日祥云连绵天际。从此年丰讴歌满路。每岁设斋。常感祥瑞。帝驾幸燕之仰山。有金色界中兜率境。碧莲花里梵王宫之句。承安四年帝以太后遗命诏下和龙府建大明寺。造九级浮图。度僧三万。施以度牒。以荐冥福。
东海侯
侯讳允济。世宗第七子。章宗无嗣。群臣奉遗诏立之。改元大安。在位四年旃檀瑞像至金国。十三年此年迎置上京禁庭供养(已上金志)。
金国志曰。浮屠之教虽贵戚望族多舍男女为僧尼。禅多律少。在京曰国师。帅府曰僧录僧正。列郡曰都纲。县曰维那。披剃威仪与南宋等。所赐之号曰大师曰大德并赐紫国师。服真红袈裟。僧录僧正限三年为任。并服紫袈裟。都纲亦以三年为任。有师号者赐紫。无者如常。僧维那僧尼有讼者。杖以下决遣之。杖以上者并申解僧录都纲司。
李之纯
之纯。字纯甫。自号屏山居士。弘州人。章宗承安间进士。官至尚书右司都事。资性英迈。天下书无所不读。其於庄周.列御寇.左氏.战国策为尤长。文亦略能似之。三十岁后徧观佛书。既而取道学诸家之书读之。一旦有会於其心。乃合三家为一。取先儒之说笺其不相合者。着为成书。所谓鸣道集说是也(黄文献集)。【标】其鸣道集说序曰。天地未生之前。圣人在道。天地既生之后。道在圣人。故自生民以来。未有不得道而为圣人者。伏羲神农黄帝之心见於大易。尧舜禹汤文武之心见於诗书。皆得道之大圣人也。圣人不王。道术将裂。有老子者游方之外。恐后世之人塞而无所入。高谈天地未生之前。而洗之以道德。有孔子者游方之内。恐后世之人眩而无所归。切论天地既生之后。而封之以仁义。故其言无不有少相龃龉者。虽然。或吹或嘘或挽或推。一首一尾一东一西。玄圣素王之志亦皆有归矣。其门弟子恐其不合。而遂至於支离也。庄周氏沿流而下。自天人至於圣人。孟轲氏泝流而上。自善人至於神人。如左右劵。内圣外王之说备矣。惜夫四圣人殁。列御宼驳而失真。荀卿子杂而未醇。杨雄.王通氏僭而自圣。韩愈.欧阳氏荡而为文。圣人之道如线而不传者一千五百年矣。而浮屠氏之书从西方来。盖距中国数千万里。证之文字诘曲侏[仁-二+离]。重译而释之。至言妙理与吾古圣人之心魄然而合。顾其徒不能发明其旨趣耳。岂万古之下四海之外圣人之迹竟不能泯灭耶。诸儒阴取其说以证吾书。自李翱始。至於近代王介甫父子倡之於前。苏子瞻兄弟和之於后。大易诗书论孟老庄皆有所解。濂溪涑水横渠伊川之学踵而兴焉。上蔡龟山元城横浦之徒又从而翼之。东莱南轩晦庵之书蔓衍四出。其言遂大小。生何幸。见诸先生之议论。心知古圣人之不死。大道之将合也。恐将合而又离。笺其未合於古圣人者曰鸣道集说云(集说共二百十七篇)。
移剌真卿
真卿。字楚材。本姓耶律。及金灭辽。真卿归金。改姓移剌。自号湛然居士。尝撰鸣道集说后序。略曰。李屏山临终出鸣道集说付敬鼎臣曰。此吾末后绝交之作也。子其秘之。当有赏音者。鼎臣闻余购屏山书。以此稿因万松秀公转致於予。予览而感泣者累日。昔予尝见鸣道集而不平之。欲为书紏其芜谬而未暇。岂意屏山先我着鞭。遂为序引。以针江左书生膏肓之病。为中原士大夫有斯疾者亦可发药矣。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五
天台释如惺重校
猜你喜欢 卷下·佚名 第十七章 摩哂陀之入寂·佚名 辟支佛因缘论卷下·佚名 观音玄义记卷第二·知礼 萬如和尚語錄序·佚名 空行品第十二·佚名 高峰大师语录序·高峰原妙 卷第十·如卺 卷之八·佚名 第二十七則 雲門體露金風·胡兰成 守行品第三十三·佚名 广释菩提心论卷第四·佚名 入楞伽经卷第七·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五·智顗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六·智圆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