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下

复次诸刍。当知五取蕴。是佛所说,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复次五欲。是佛所说,谓眼见於色。心喜乐欲。以乐欲心取著色尘。耳闻於声。鼻嗅於香。舌了於味。身觉於触。亦复如是复次五障。是佛所说,谓乐欲障。瞋恚障。睡眠障。恶作障。疑惑障。

复次五种烦恼分结。是佛所说,谓乐欲烦恼分结。瞋恚烦恼分结。有身见烦恼分结。戒禁取烦恼分结。疑惑烦恼分结复次五慳。是佛所说,谓饮食慳。善事慳。利养慳。色相慳。法慳复次五受根。是佛所说,谓乐受根。苦受根。喜受根。忧受根。舍受根复次五胜根。是佛所说,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复次五力。是佛所说,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复次五学力。是佛所说,谓信学力。精进学力。念学力。定学力。慧学力。

复次五出离界。是佛所说,谓有刍具多闻者,不能见苦。其心容受。未能离欲。随诸欲境。起所欲心。不退不没。未能解脱。即以此缘。後复能观所有欲境。起离欲心。欲心退没。爱乐解脱。善作正行。得心解脱。解脱心起。乃能远离不相应法。住无欲心。以是义故。由欲为缘。引生无漏。有刍具多闻者,不能见苦。其心容受。未能离瞋。於违碍境。起瞋恚心。不退不没。未能解脱。即以此缘。後复能观诸违碍境。起离瞋心。瞋心退没。爱乐解脱。善作正行。得心解脱。解脱心起。乃能远离不相应法。住无瞋心。以是义故。由瞋为缘。引生无漏。有刍具多闻者,不能见苦。其心容受。未能离害。於不可意境。而起害心。不退不没。未能解脱。即以此缘。後复能观诸不可意境。起不害心。害心退没。爱乐解脱。善作正行。得心解脱。解脱心起。乃能远离不相应法。住不害心。以是义故。由害为缘。引生无漏。有刍具多闻者,不能见苦。其心容受。未离色相。於诸色境。起著色心。不退不没。未能解脱。即以此缘。後复能观彼色境界。起离色心。色心退没。爱乐解脱。善作正行。得心解脱。解脱心起。乃能远离不相应法。住离色心。以是义故。由色为缘。引生无漏。有刍具多闻者,不能见苦。执著有身。未离身相。而於有身。起实有想不退不没。未能解脱。即以此缘。後复能观有身当灭。起身灭想。执心退没。爱乐解脱。善作正行。得心解脱。解脱心起。乃能远离不相应法。住身灭想。以是义故。有身为缘。引生无漏。如是等名为五出离界复次五解脱处。是佛所说,谓有刍於说法师所亲近承事。尊重恭敬。修习梵行。暂无止息。随其亲近承事即得利益。若时闻师宣说正法。心生喜乐。起重法想。随生彼心。未能广大听受记念。但於其中。能知一法。随知一法。即解一义。若不解其义。即不能於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其义。心生欢喜。以心喜故。身得轻安。由身轻安。即乐受相应。由乐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实知。复如实观。如实观故。即离尘离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荆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有刍。於说法师所。亲近承事。尊重恭敬。修习梵行。暂无止息。随其亲近承事。即得闻法。随其所闻。心生喜乐。起重法想。随生彼心。能於其中。广大听受。广大记念。随知诸法。即解诸义。若不解诸义。即不能於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诸义。心生欢喜。以喜心故。身得轻安。由身轻安。即乐受相应。由乐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实知。复如实观。如实观故。即离尘离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荆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有刍。於说法师所。亲近承事。尊重恭敬修习梵行。暂无止息。随其亲近承事。即得闻法。随其所闻。心生喜乐。起重法想。随生彼心。而能广大听受记念。复能一一如实解了诸义。广为他人分别演说。若不解诸义。即不能於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诸义。心生欢喜。以心喜故。身得轻安。由身轻安。即乐受相应。以乐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实知。复如实观。如实观故。即离尘离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荆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有刍於说法师所。亲近承事。尊重恭敬。修习梵行。暂无止息。随其亲近承事。即得闻法。随其所闻。心生喜乐。起重法想。随生彼心。而能广大听受记念。复能心住一境。不退不没。於所闻法。随寻随伺。发生正慧。随起寻伺。即於诸法。一一了知。随知诸法。即解诸义。广为他人分别演说。若不解诸义。即不能於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诸义。心生欢喜。以心喜故。身得轻安。由身轻安。即乐受相应。以乐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实知。复如实观。如实观故。即离尘离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荆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有刍。於说法师所。亲近承事。尊重恭敬。修习梵行。暂无止息。随其亲近承事。即得闻法。随其所闻。心生喜乐。起重法想。随生彼心。而能广大听受记念。心住一境。不退不没。於所闻法。随寻随伺。发生正慧。已复能於彼别三摩地门。善住摄心。随所住心。转复增胜。即於诸法。一一了知。随知诸法。即解诸义。广为他人分别演说。若不解诸义。即不能於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诸义。心生欢喜。以心喜故。身得轻安。由身轻安。即乐受相应。以乐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实知。复如实观。如实观故。即离尘离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荆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如是等名为五解脱处复次五趣。是佛所说,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

复次五净居。是佛所说,谓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复次五士夫入法。是佛所说,谓中入。生入。有行入。无行入。上流入。此名五士夫入法。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复次内六处。是佛所说,谓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复次外六处。是佛所说,谓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复次六识。是佛所说,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复次六触。是佛所说,谓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复次六受。是佛所说,谓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耳触为缘所生诸受。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身触为缘所生诸受。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复次六想。是佛所说,谓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复次六爱。是佛所说,谓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复次六悦意处。是佛所说,谓见可爱色。是悦意处。闻可爱声。是悦意处。嗅可爱香。是悦意处。了可爱味。是悦意处。觉可爱触。是悦意处。分别善法。是悦意处复次六不悦意处。是佛所说,谓见不可爱色。是不悦意处。闻不可爱声。是不悦意处。嗅不可爱香。是不悦意处。了不可爱味。是不悦意处。觉不可爱触。是不悦意处。分别不善法。是不悦意处复次六舍行。是佛所说,谓见色行是色舍处。闻声行是声舍处。嗅香行是香舍处。了味行是味舍处。觉触行是触舍处。知法行是法舍处复次六念。是佛所说,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复次六行。是佛所说,谓见行。闻行。利益行。学行。分别行。念行。

复次六离尘法。是佛所说,谓若刍。现住身业行慈。从初修习所有梵行。坚固不坏。有刍。现住语业行慈。从初修习所有梵行。坚固不坏。有刍。现住意业行慈。从初修习所有梵行。坚固不坏。有刍。如法受利。如法乞食。随有所得如法而食。任持自行。远离非法。从初修习所有梵行。坚固不坏。有刍。修净戒行。不毁不缺。离诸过失。增益善力。随诸所行。戒行具足。从初修习所有梵行。坚固不坏。有刍。不著身见。作出离想。求断苦荆随诸所行。不住诸见。从初修习所有梵行。坚固不坏。如是等名为六离尘法。

复次六种斗诤根本。是佛所说,谓有一类补特伽罗。自乐作罪。又乐亲近彼作罪人。常欲他人爱敬於己。有一类补特伽罗。自乐作罪。又乐亲近彼作罪人。常欲他人爱敬於己。又复不尊敬佛。不尊敬法。不能观法。有一类补特伽罗。自乐作罪。又乐亲近彼作罪人。常欲他人爱敬於己。又复乐欲与僧斗诤。有一类补特伽罗。具有谄诳慳嫉覆等诸随烦恼。及身见邪见边见见取不能远离。有一类补特伽罗。具身见等起颠倒心。又复不尊敬佛。不尊敬法。不能观法。有一类补特伽罗。具身见等。起颠倒心。又复常乐与僧斗诤。如是等名为六种斗诤根本。

复次六种对治出离界。是佛所说,谓有刍。作如是言:我修慈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慈心对治。我於瞋心。而悉能荆为由如是慈心解脱观故。所有瞋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慈心现前。是故瞋心不於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慈心出离因故。有刍。作如是言:我修悲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悲心对治。我於害心。而悉能荆为由如是悲心解脱观故。所有害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悲心现前。是故害心不於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悲心出离因故。有刍。作如是言:我修喜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喜心对治。我於不喜心。而悉能荆为由如是喜心解脱观故。所有不喜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喜心现前。是故不喜心不於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喜心出离因故。有刍。作如是言:我修舍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舍心对治。我於欲贪之心。而悉能荆为由如是舍心解脱观故。所有欲贪之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舍心现前。是故欲贪之心。不於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舍心出离因故。有刍。作如是言:我修无相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无相心对治。我於取相之心。而悉能荆为由如是无相心解脱观故。所有取相之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无相心现前。是故取相之心。不於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无相心出离因故。有刍。作如是言:我修决定行。以决定法对治。我於疑惑之心。而悉能荆为由如是决定行故。所有疑惑之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决定心现前。是故疑惑之心。不於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决定心出离因故。如是等名为六种对治出离界。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

复次七觉支。是佛所说,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复次七三摩地缘。是佛所说,谓正观察。正筹量。正言说。正施作。正活命。正勇猛。正念祝复次七解脱行想。是佛所说,谓不净想。死想。饮食不贪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边想复次七力。是佛所说,谓信力。念力。无畏力。精进力。忍力。定力。慧力复次七种补特伽罗。是佛所说,谓心解脱。俱解脱。慧解脱。身证。信解脱。法行。信行。

复次七识祝是佛所说,谓种种身种种想。即欲界人天。是识所祝种种身一想。谓初禅天。是识所祝一身种种想。谓二禅天。是识所祝一身一想。谓三禅天。是识所祝空无边处天。是识所祝识无边处天。是识所祝无所有处天。是识所祝此名七识祝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复次八解脱。是佛所说,谓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净解脱具足祝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想受灭解脱复次八胜处。是佛所说,谓内有色想观外色少。作是观时。起胜知见。是为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作是观时。起胜知见。是为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少。作是观时。起胜知见。是为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多。作是观时。起胜知见。是为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青。所谓观如乌摩华。及青色衣。於二分青中。皆是青显青现青光。广多清净。作是观时。起胜知见。是为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黄。所谓观如讫哩瑟阿迦罗华。及黄色衣。於二分黄中。皆是黄显黄现黄光。广多清净。作是观时。起胜知见。是为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赤。所谓观如满度?尔■迦华。及赤色衣。於二分赤中。皆是赤显赤现赤光。广多清净。作是观时。起胜知见。是为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白。所谓观如白色华。及白色衣。於二分白中。皆是白显白现白光。广多清净。作是观时。起胜知见。是为胜处。如是等名为八胜处复次八种世法。是佛所说,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复次八正道。是佛所说,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名八正道。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

复次九众生居。是佛所说,谓种种身种种想。即欲界人天。是众生居。种种身一想。谓初禅天。是众生居。一身种种想。谓二禅天。是众生居。一身一想。谓三禅天。是众生居。空无边处天。是众生居。识无边处天。是众生居。无所有处天。是众生居。非想非非想处天。是众生居。及无想天。是众生居。此名九众生居。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

复次十具足行。是佛所说,谓不坏正见。不坏正思惟。不坏正语。不坏正业。不坏正命。不坏正精进。不坏正忍。不坏正定。不坏正解脱。不坏正智。此名十具足行。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尔时世尊知尊者舍利子为诸刍如应说法已,佛即从其宴卧安详而起。告尊者舍利子言:善哉善哉。舍利子,如汝所说,是佛所说,此法名为大集法门。後末世中。能与众生。作大利益。於後末世。我诸刍修梵行者,应当於此大集法门。受持读诵。宣通流布。又舍利子,後末世中。若人得此大集法门受持者,是人於未来诸佛法中。为净信善男子。於佛教法。深生爱乐。广大开晓。心大欢喜。尔时诸刍闻佛称赞此大集法门已,欢喜信受。礼佛而退。

猜你喜欢
  卷之十六·纪荫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七卷·蕴闻
  卷二十六·赜藏主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唐慧琳
  卷第八·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卷·佚名
  金刚錍·湛然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五·唐慧琳
  荆州天王水鉴海和尚语录序·水鉴慧海
  佛学会与实现佛化·太虚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秦罗什)·佚名
  第二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七卷·灌顶
  卷第十一·佚名
  卷三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四十三·彭定求

        卷643_1 【菊】李山甫   篱下霜前偶得存,忍教迟晚避兰荪。也销造化无多力,   未受阳和一点恩。栽处不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尊。   陶潜殁后谁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卷643_2 【风】李山甫   喜怒

  • 赵天锡·隋树森

    赵天锡,孙楷第考其中禹珪,又名祐,字天锡。元·郑元祐《遂昌山樵杂录》载云:“宛丘公讳祐字天赐。”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元时隶汴梁路之陈州。元·钟嗣成《录鬼簿》以咱名概之,记其为“汴梁人”,并做过“

  • 提要·冯舒

    (臣)等谨案诗纪匡谬一巻国朝冯舒撰舒字已苍号黙庵常熟人舒因李攀龙诗删锺惺谭元春诗归所载古诗辗转沿讹而其源总出于冯惟讷之古诗纪因作是书以纠之凡一百一十二条其中如于忽操三章为宋王令诗两头纤纤青玉玦一章为王建诗

  • 卷二·范成大

    钦定四库全书石湖诗集卷二宋 范成大 撰望金陵行阙圣代规模跨六朝行宫台殿压金鳌三山落日青鸾近双阙清风紫凤高石虎蹲江蟠王气玉麟涌地镇神臯太平不用千寻锁静听西城打夜涛金陵道中山晚黄羊随日下天寒白犊弄风归愁埃

  • 本纪第四 简文帝·姚思廉

    太宗简文皇帝,讳纲,字世缵,小字六通,高祖第三子,昭明太子母弟也。天监二年十月丁未,生于显阳殿。五年,封晋安王,食邑八千户。八年,为云麾将军,领石头戍军事,量置佐吏。九年,迁使持节、都督南北兖、青、徐、冀五州诸军事、宣毅将军

  • 班马异同卷四·倪思

    曹参世家第二十四史记五十四汉书同萧何传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从将击胡陵方与攻秦监公军大破之东下薛击泗水守军薛郭西复攻胡陵取之徙守方与方与反为魏击

  • 卷一百六十二·杨士奇

    永乐十三年三月己亥朔 命秦王志堩靖江王佐敬冠 上御奉天殿试礼部选中举人洪英等三百四十九人及前科未廷举人刘进等二人制策曰朕为帝王之治本之于道德而见之于事功德为政治之本事功著敬治之效是故民俗之厚在于教化吏

  • 卷之二百三十·佚名

    成化十八年秋八月丁酉朔○释奠先师孔子遣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尹旻行礼○戊戌祭 太社 太稷○夜南方流星如盏大赤色光明照地自羽林军东南行至云中后三小星随之尾迹炸散○己亥太监萧敬传奉 圣旨太监樊坚从子泰授锦衣卫带

  • 今献备遗卷二十八·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王英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庶吉士入翰林未几召及王直入内阁书机宜奏授修譔进侍讲二十年従北征至库楞海旋师至威敌命碎李陵台驿令碑沉河中絶其争上顾喜曰秀才朕需尔为用勿惮劳因言敌遁幸勿入险穷追

  • 卷二百四十四·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四十四明 杨士奇等 撰荒政宋仁宗时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司马光论荒政劄子曰臣窃惟淮南两浙今岁水灾民多乏食往往羣辈相聚操执兵仗贩鬻私盐以救朝夕至有与官军拒鬭相杀伤者若浸淫不止将成

  • 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司马迁

    留侯【索隐】:韦昭云“留,今属彭城”。按:良求封留,以始见高祖於留故也。【正义】: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张良者,【索隐】:汉书云字子房。按:王符、皇甫谧并以良为韩之公族,姬姓也。

  • 第二章 19·辜鸿铭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辜讲孔子的祖国在位的国君(鲁哀公,姓姬,名将,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问孔子,怎么样做才能确保臣民服从自己的统治?孔子回答说:“坚持正义的举措而放弃

  • 言子文学录缘始·言偃

    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列有《言子》三卷。陈氏曰:“言偃,昊人,相传所居在常熟。庆元间,邑宰孙应时、季和始为立祠,求朱晦翁为记。近,新昌王爚、伯晦复哀《论语》诸书所载问答为此书。邑中至今有言氏,官买田教养之

  • 卷第五十四·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五十四宋咸淳四明福泉沙门志磐撰历代会要志第十九之四三教出兴  三教厄运  三教訞伪三教谈论  僧道角法  僧先道后内律分财  僧制治罚  僧籍免丁赐谥封塔  褒恤终亡  临终瑞相君臣慢法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一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一卷 (别录之二)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有译有本录中菩萨三藏录之二(大乘经重单合译中)华严部(华严本部及眷属经皆纂于此总四十部二百四十八卷)二十四帙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或五十卷六

  • 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

    余嘉锡撰。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中华书局1983年初版。本书经始于1937年,记于三种刻本字里行间,自谓“一生所著甚多,于此最为劳瘁”。整理者屡经抄录,方成清本。采用清王先谦重雕“纷欣阁”本,以宋代董棻刻本(日本影印本)、

  • 上清经真丹秘诀·佚名

    经名:上清经真丹秘诀。未着撰人。似出朴唐代。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经乃南宋人所集。述地仙丹药之名号、治症、修炼次第及服食方法。

  • 先天斗母奏告玄科·佚名

    先天斗母奏告玄科,撰人不详。书中出现宋末元初神霄派道士莫月鼎名字,当出于元代。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本篇内容为朝礼玄天斗姆祈禳科仪。内称先天斗姆为九天雷祖,统领群伦,接引众生超离诸苦。故众生可请道士醮斗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