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汤编卷第十三
会稽沙门 心泰 编
天台沙门 真清 阅
杜衍
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庆历中拜相。时号清白宰相。封祁国公。以张方平好佛。常笑怪之。有医者朱生游二公间。一日公呼生诊脉。生谓使者曰。往白公言。看楞严经未了。及至。揖坐谓曰。老夫以君踈通不意。近亦阘茸。圣人微言无出孔孟。所谓楞严何等语耶。生曰。公未读此经。何知不及孔孟。因袖中出其卷。公观之不觉终轴。大惊曰。方平知之不以告我。即命驾见之。方平曰。譬如失物忽已得之。但当喜其得。不必悔其晚也(统纪)。
王古
古。字敏仲。东都人。三槐[袖-由+古]之曾孙也。古尝游黄龙翠岩。与晦堂杨岐辈同为禅侣。【标】又悟弥陀净土法门。乃作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又撰法宝录十卷。以藏经诸函随其次第为之目录。而释其因缘。凡佛会之先后。华译之异同。皆於是着之(通考)。
李遵勖
遵勖。字用和。探索宗要有年。闻慈照所举因缘。顿明大法。述偈曰。参禅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趣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照结而印之。仁宗天圣中遵勖广传灯录三十卷。帝赐名天圣广灯录。御制序。遵勖赞佛诗云。仲尼推大圣。老氏称古皇。天上及天下。应更无比量(传灯)。
吕惠卿
惠卿。字吉甫。福建人。号铁船居士。仕至参政。於法界观研味已久。后看李长者华严合论。心地豁然。说偈曰。欲见文殊久。驰心向五台。谁知黄卷上。指出妙光来(普灯)。惠卿因戍边暇日游五台。至中台。忽云雾四合暴风雷雨声振林壑。斯须有物状如苍虬半出云雾间。惠卿骇甚。及稍霁。见一童子体黑被发。以蒲自足缠至肩。袒右膊。手执梵。夹问惠卿曰。卿何见而骇如此。曰夙有障缘。遇兹恶境。童子曰。卿何求而至此。曰愿见大士。童子曰欲见何为。曰尝览华严。欲望大士发启解心。庶几笺释流行。童子曰。诸佛妙意。简易明白。先德注意可解。如十地品释文不过数纸。今时注近百卷。破碎大道。惠卿曰。童子敢呵前辈乎。童子笑曰。卿谬矣。此间一草一木无非文殊。惠卿即顿首。拜起之间。童子现大士形。跨狮子。隐隐云中不见。惠卿悔过。期再见童子。忽现童子於香几上呵曰。胡为住相贪着之甚耶。惠卿曰。正欲世人咸见大士示化之真容耳。乃命画工图之。顷刻不见(华严感应传)。
陈师道
师道。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人。少刻苦好学。元佑中苏轼孙觉传尧俞荐於朝。授徐州教授。元符三年诏治泰陵。登封令娄异请因余力修少林道场。成曰面壁兰社。【标】师道为记。略曰。孔氏之门。颜闵冉皆无传。仲弓之后有荀卿。曾参之后有孟轲。端木赐之后有庄休。而荀孟庄之后无闻焉。李氏之传关尹。尹之传复无闻焉。释自能仁二十八世而为达磨。又六世而为曹溪。至於今又十有五世矣。而儒老子之徒欲校源委。误矣(后山集)。
李觏
觏。字泰伯。盱江人。皇佑二年范文正公表荐之。就门除一官。复充太学说书。未几而卒。尝着潜书。力於排佛。明教嵩公携辅教编谒之。觏方留意读佛经。乃怅然曰。吾辈议论尚未及一卷心经。佛道岂易知耶。其门下士黄汉杰者。以书诘之。觏答之。略曰。民之欲善。盖其天性。古之儒者用於世。必有以教道之。民之耳目口鼻心智百骸皆有所主。其异端何暇及哉。后之儒者用於世。则无以教道之。民之耳目口鼻心智百骸皆无所主。舍浮屠何适哉(莹中文集)。
陈瓘
瓘。字莹中。号了翁。又号华严居士。南剑州沙县人。尝为司谏。谥忠肃公。立朝骨鲠。有古人风烈。尝谒灵源清禅师。执闻见以求解会。师曰。执解何宗。何日偶谐。离却心意识而参。绝却圣凡路而学。然后可也。公乃开悟。寄师偈曰。书堂兀坐万机休。日暖风柔草木幽。谁识二千年远事。如今只在眼睛头。宣和初奏议曰。儒与释迹异而道同。不善用者用其迹。如梁之用斋戒。汉之求神仙是也。善用者用其心。如我宋祖宗是也。用其迹则泥。泥则可得而攻。用其心则通。通则无得而议也。用老子之无为而斯民休息。用释氏之饶益而天下莫与争。老氏曰智者不言。释氏曰止止勿说。孔氏曰默而识之。此祖宗之所躬行。而非有言之士所能议哉(资监)。公撰三千有门颂曰。不思议假非偏假。此假本具一切法。真空不空非但空。圆中圆满非但中。是故四门之初门。即是不可思议假。凡夫心具即佛具。取着不圆则不具。惟一具字显今宗。入此宗者甚希有(光教志)。【标】公尝曰。佛法之要不在文字。而亦不离於文字。不在多读。只金刚经一卷足矣。此经要处只九个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九字。华言只一觉字耳。中庸诚字即此字也。此经於一切有名有相有觉有见皆扫为虚妄。其所建立者独此九字。其字一。其物一。是一以贯之之一。非一二三四之一也。是不诚无物之物。非万物散殊之物也。年过五十宜当留意。勿复因循。此与日用事百不相妨。独在心不忘耳。但日读一遍。读之千遍。其旨自明。早知则早得力也(文宪通考)。
刘安世
安世。字器之。大名人。号元城。元佑中为中书舍人。尝曰。孔子佛氏之言相为终始。孔子之言毋意毋必毋固无我。佛之言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其言第若出一人。但孔子以三纲五常为道。故色色空空之说微开其端。令人自得耳。孔子之心佛心也。假若天下无三纲五常则祸乱又作。人无噍类矣。岂佛之心乎。故儒释道其心皆一。门庭施设不同耳。又曰。古今大儒着论毁佛法者。盖有说也。且彼尾重则此首轻。【标】今为儒佛弟子者。各主其教。犹鼎足也。令一足失。可乎。则鼎必覆矣。彼世之小儒不知此理。见前辈或毁佛教。亦从而诋之。以谓佛法皆无足取。非也。士大夫多以禅为戏。此事乃佛究竟之法。岂可戏而为一笑之资乎。此亦宜戒。所谓禅之一字。於六经中亦有此理。佛易其名。达磨西来。此话大行。佛法到今果弊矣。只认色相。若渠不来。佛法之灭久矣。又上根聪悟多喜其说。故其说流通。某之南迁。虽平日於吾儒及老先生得力。然亦不可谓於此事不得力。世事有大於生死者乎。此事独一味理会生死有个见处。则贵贱祸福轻矣。老先生极通晓。但不言耳。又曰。温公着论诋释氏云。其妙不能出吾书。其诞吾不信也。某问如何是妙。曰无我。千经万论只辨一个我字。又问。如何是诞。曰其言天堂地狱不足信。曰佛之设此。俾人易恶向善耳。且邹衍谓天地之外如神州赤县者八九。庄子言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凡人耳目所不及。安知其无。公曰。吾欲扶教耳(鸣道集)。
查道
道。字湛然。徙居海陵。性至孝。凿氷求鲤以养母。以文行称於时。擢贤良。仕至待制。【标】守襄州日。聪禅师住石门请道为撰僧堂记。略曰。自佛法广被。达磨西来。具信根者求证本源。衣不御寒食不充腹。及正法渐漓。人法替怠。百丈禅师乃营栋宇以安老病。迩来禅剎竞构宏壮。少年初学恣卧其间。殊不知化缘者劳形苦骨。施财者徼福忏罪。明因果者如卧铁床。若当冤敌。自非朝夕密密增长圣胎。其次亲善知识者志求解脱。可以暂容其形。龙神攸护。其或心汩盖缠。身利温暖。不察无明。不知命缩。惟记语言。自谓究竟。纪尽迁谢。堕彼恶趣。文夫猛利得不动心者哉。
黄庭坚
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谪涪州别驾。因号涪翁。后谪黔州。寓开元寺。寺有摩围泉。又号摩围老人。元佑中为太史。尝参黄龙心禅师求入道捷径。师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太史寻常如何理论。公拟对。师云不是不是。公迷闷不已。【标】一日侍师山行。桂花盛开。师云闻桂花香么。公曰闻。师曰吾无隐乎尔。公遂有省。因访黄龙死心新禅师。新问云。死必死。学士死。彼此烧作灰堆。向什么处相见。公无语。新云。晦堂处参得底用未着在。后谪黔南。忽有省。乃云。寻常被天下老和尚谩却多少。唯有死心道人不肯。可谓真实相为。公在黔。止酒绝欲。读大藏经三年。常曰。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之八风於四威仪中未尝相离。虽古之元圣大智。有立於八风之外者乎。非学道不知也。公有发愿文。略曰。我从昔来。因痴有爱。饮酒食肉。增长爱渴。入邪见林。不得解脱。今者对佛。发大誓愿。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淫欲。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饮酒。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食肉。愿我以此。尽未来际。忍事誓愿。根尘清净。具足十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随顺如来。於无尽众生界中现作佛事。十方洞彻。万德庄严。於剎剎尘尘为我求证。开我迷云。稽首如空。等一痛切。公与胡少汲书曰。公道学颇得力。治病之方当深求禅悦。照破生死之根。则忧患淫怒无处安脚。疾既无根。枝叶不能为害。投子聪师.海会演师道行高重。不愧古人。皆可亲近。若从文章之士。学妄言绮语。只增无明种子也。【标】撰荆南承天院记。略曰。儒者论一佛寺之费。盖中民百家之产。实生民谷帛之蠧。虽予亦谓之然也。然天下之善人少而恶人多。王者之刑赏以治其外。佛者之祸福以治其内。则於世教岂小补哉。而儒者尝欲合而轧之。是何理也。吉州慈恩寺仁寿塔记。略曰。隋文皇帝方隐约时。有异人以舍利一掬遗之曰。以此福苍生。因忽不见。后周失御。隋文受命。仁寿改元。诏分舍利三十。置浮图於天下高爽之地。皆发光现瑞。二年又以所余舍利五十有三。分置五十三州。皆选有德行僧调护。至其州卜吉地为浮图。吉州发蒙寺其一也(传灯并本集)。
晁说之
说之。字以道。济北人。自号景迁。官至待制。尝撰仁王般若经序。明智法师碑论。监明州盐场日。常往南湖访明智。闻三千境观之说。欣然愿学。通其旨。晚年日诵法华。自号天台教僧(统纪)。又从事禅学。故山谷有念公坐癯禅。守心如缚虎之句。说之尝答赵子和书。略曰。我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悯此众生。乃同一愿力。於无量无边法门之外建立此法门。释迦宾之也。弥陀主之也。释迦生之也。弥陀家之也。释迦於病药之也。弥陀使之终身不死也。释迦之土犹逆旅也。弥陀之土犹乡间也。自西竺以望安乐国。与震旦之望安乐国一也。
胡安国
安国。字康侯。谥文定。绍圣中对策。词几万言。哲宗亲擢为第三。除太学录。建炎中除徽猷阁待制。后以宝文阁学士致仕。晚号草庵。久依上封才禅师。得言外之旨。禅人举斩猫儿话问公。公以偈答曰。手握乾坤杀活机。纵横施设在临时。满堂兔马非龙象。大用堂堂总不知。又寄上封有曰。祝融峰似杜城天。万古江山在目前。须信死心元不死。夜来秋月又同圆(普灯)。
张商英
商英。字天觉。号无尽居士。童儿日记万言。赵抃荐之。召赴阙。袖草茆忧国书以进徽宗。大观四年六月以公入相。时久旱。是夕大雨。御书商霖二字赐之。初因入僧寺见藏经严整。怫然曰。吾孔圣之教不如胡人之书耶。夜坐长思凭纸阁笔。妻向氏曰。何不睡去。公曰。吾正此着无佛论。向氏曰。既言无佛。何论之有。当着有佛论可耳。公默而止。后诣同列。见佛龛前维摩经。信手开视。有云。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倐然会心。因借归细读。向氏曰。读此经始可着无佛论。公由是深信佛道。初谒东林总禅师。遂蒙印可。公漕江西见兜率悦禅师。相与夜谈及宗门事。公曰。比看传灯尊宿机缘。惟疑德山托钵话。悦曰。若疑此话。其余则是心思意解。何曾至大安乐境界。公愤然。就榻屡起。【标】夜将五鼓。不觉踢翻溺器。忽大有省发。即叩悦门谓悦曰。已捉得贼了也。悦曰赃在何处。公拟议。悦曰都运且寝。翼旦。公乃述偈曰。鼓寂钟沉托钵回。岩头一拶语如雷。果然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记来。公着护法论。首云。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以仁义忠信为道耶。则孔子固有仁义忠信矣。以长生久视为道耶。则曰夕死可矣。是果求闻何道哉。岂非大觉慈尊识心见性无上菩提之道也。不然则列子何以谓孔子曰。丘闻西方有大圣人。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列子学孔子者也。而遽述此说。信不诬矣。孔子圣人也。尚尊其道。而今之学孔子者。未读百千卷之书。先以排佛为急务者。何也。
徐俯
俯。字师川。怀奇负气。七岁能诗。为其舅黄山谷所知。尝扣问灵源清禅师禅道。师答以书。略曰。古之达人所以鉴世间如影响。了圣道如蘧庐者。无他。自彻心源而已(云云)。俯靖康初为尚书员外郎。与朝士同志者挂钵於天宁之择木堂。力参圆悟。悟亦喜其见地超迈。一日至书记寮指悟顶相曰。这老汉脚根犹未点地在。悟[((白-日+田)/廾)*页]面曰。瓮里何曾走却鳖。俯曰且喜老汉脚根点地。悟曰莫谤他好(普灯)。俯跋护法论曰。无尽居士护法之心可谓至矣。於三教中皆有劝戒。然苦口者是良药。逆耳者是忠言。其实指驱阳修之过者。余知无他。亦罚一诫百之谓也。览者宜悉焉。
蒋之奇
之奇。字颕叔。仁宗朝举贤良方正科。试六论。官至翰林学士同知枢密院事。尝作楞伽经序。略曰。之奇尝苦楞伽经难读。又难得善本。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以为金山常住。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持以见寄。之奇为之言曰。佛之所说经总十二部。而其多至於五千卷。方其正法流通之时。人有闻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盖不可为量数。至於像法末法之后。去圣既远。人始溺於文字。有入海算沙之困。於一真体乃慢不省解。於是有祖师出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为教外别传。於动容发语之顷。而上根利器之人已目击而得之矣。之奇过南都谒张公。亲闻公说自三司使翰林学士出守滁州。一日入琅玡僧舍见一经函。发而视之。乃楞伽经也。恍然觉其前生之所书。笔画宛然。自以为宿习之缘矣。人之以是一真不灭之性。而生死去来於天地之间。其为世数。虽折天下之草木以为筹筯不能算之矣。然以沦於死生。神识疲耗不能复记。惟圆明不昧之人知焉。有如张公以高文大册再中制举。登侍从。秉钧轴。出入朝廷逾四十年。风烈事业。播人耳目。则其前身当为大善知识无足疑者。其能记忆前世之事。岂不谓信然哉。
郭祥正
祥正。字功甫。官至殿中丞。所居有醉吟庵。功甫自当涂绝江谒舒州白云端禅师。师问曰牛淳乎。功甫曰淳矣。师叱之。功甫拱手而立。师曰淳乎淳乎。南泉.大沩无异此也。乃赠偈曰。牛来山中。水足草足。牛出山去。东触西触。一日到黄梅东山请演禅师说法。乃於法座前拈香云。此一瓣香爇向炉中。为光明云遍满法界。供养我堂头师兄禅师。伏愿於此云中方广座上。擘开面门放出先师顶相与诸人描貌。何以如此。白云岩畔旧相逢。昨日今朝事不同。夜静水寒鱼不餐。一炉香散白莲风(资监并统纪)。
秦观
观。字少游。号太虚公。高邮人。元佑初东坡以贤良方正荐於朝。除太学博士。官至国子编修。东坡又尝荐於安石王公。安石曰。君奇秦君。口之而不置。我得其文。手之而不释。【标】观门世事佛。闻端狮子道风。一日端至高邮。观请就广慧寺升座。端以手自指云。天上无双月。人间只一僧。一堂风冷淡。千古意分明。观肯之(僧传)。有五百罗汉图记。宝林.龙井等记(文具淮海集)。
林逋
逋。字君复。梅圣俞为逋撰诗序。略曰。天圣中。闻宁海西湖之上有林君。崭崭有声。若高峰瀑泉。望之可爱。即之逾清。挹之甘洁而不厌也。君咸平景德间会天子修封禅。未及诏聘。终老不及施用於时。及其殁矣。谥曰和靖先生。【标】尝作诗送慈云忏主。谒金陵王安石曰。高牙熊轼隐铃斋。棠树阴浓长绿苔。丞相望尊宾谒少。清言应待道人来。天竺孱颜暂掩扉。讲香浮穗上行衣。白猿声里生公石。莫遣移文怨晚归。酬天竺慈云大师诗曰。林表飞来色。犹惭久卜邻。沿回一水路。梦想五天人。谢绝空园草。沉冥满几尘。暮云如有得。宁谢寄声频(本集)。
尹洙
洙。字师鲁。深於春秋。庆历初迁起居舍人。贬均州监税而卒。其孙尹和靖也。初师鲁疾革。而范资政命朱炎夜往候之。师鲁谓炎曰。吾死生如何。炎曰脉不可也。师鲁曰。吾亦自知。因说素学佛於法昭禅师。吾今资此也。及其夕三鼓。屏人隐几而终。其神不乱(辅教编)。
包拯
拯。字希仁。庆历中为御史中丞。后拜枢密。谥孝肃。天性严厉。未尝有笑容。人谓包公笑比黄河清。公为京兆尹。民有自陈以白金百两寄我者亡矣。今还其家。其子不受。望公召其子还之。公叹异。即召其子语之。其子辞曰。先父存日无白金私寄他室。二人相让久之。公乃以金付在城寺院。修冥福以荐幽爽(本传)。
江公望
公望。字民表。钓台人。徽宗朝除左司谏。蔬食清修。述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劝道俗。【标】有子早亡。托梦舅氏曰。为禀吾父。乞就天宁寺看宝积经。庶归生善处。吾父修行功业已成。冥府有金字碑云。严州江公望身居言责。志慕苦空。躬事熏修。心无爱染。动静不忘。於佛法言谈罔失於宗风。名预脱於幽关。身必归於净土。宣和末知广德军。一旦无病面西而化。公望尝曰。利根之人。念念不生。心心无所。六根杳寂。诸识消落。法法全真。门门绝待。瞥尔遂成真如实观。初机后学唯除宾客寒温时。大小便利时。可暂停念。如或未免荤茹。睡卧未至昏瞑。乃至营办家事。种种作务。自不用舍。亦自不相妨碍。心口念念声声称诵圣号。更有甚邪思恶虑敢萌於心。自然纯一无杂。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过旬月便成三昧。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展之流善观方便。
杨时
时。字中立。号龟山先生。明道门人。学有本源。为一世儒宗。徽宗朝为国子祭酒。尝曰。微生高乞酰以与人。孔子不以为直。维摩经云。直心是大道场。儒佛至此实无二理。又曰。圆觉经云。作止任灭是四病。作即助长。止即不芸。任灭即无事(鸣道集)。【标】时与东林总禅师友善。谓师曰。禅学虽高。却於儒学未有所得。师曰。儒学紧要处也记得些子。且道君子无入而不自得。得个甚么。时默然。师又与时言十识。第八庵摩罗识。此言白净无垢。第九阿赖耶识。此言善恶种子。白净无垢即孟子之言性善。性善则可谓探其本也。言善恶混。乃於善恶未萌处(资监)。时又问曰。孟子道性善是否。师曰是。时又问性何以善言。师曰。本然之性不与恶对。后朱子谓总老此语却是(西山读书记)。
游酢
酢。字定夫。与杨时同学於伊川之门。徽宗朝除监察御史。尝谒开福宁禅师乞指心要。师曰。道不在说与示也。说示者方便耳。须用就己知归。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也。酢默然。后致书於师曰。儒者执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各尽其分。罔有不合道者。释氏谓世间虚幻。要人反常反道。旨殊用异。而声可入心可通哉。师答曰。人溺情尘爱网。昼思夜度无一息之停。须力与之决。愿收其心之放。死生乃可出。若只括其同异。尽分於父子数者之间。我习内熏。爱缘外染。於道何能造合。能反厥常则心自通。道自合。不然。难以口舌争也(资监)。
韩驹
驹。字子苍。政和初除正字终徽猷阁待制。江西诗派之一也。尝问道於草堂清禅师。致书云。近阅传灯。言通意料。颇合於心。但世缘万绪。情习千端。未易消释。须有切要明心处。毋吝指教。清答云。欲究此事。善恶二途皆勿萌於心。能障人智眼。文字亦不必多看。塞自悟之门。子苍得此指导。乃述意云。钟鼎山林无二致。闲中意趣静中身。都将闻见归虚照。养性存心不问人。
吕正己
正己。显谟阁学士。参长芦且庵仁禅师。尝问师曰。衣里藏珠是甚么人。师起抖擞曰一物也无。正己唯唯。师赠偈曰。君今亲切到长芦。抖擞衣衫一物无。此去逢人如有问。但言风急浪花粗。正己投机偈云。针芥相投夙有缘。千年孤立雪庭寒。禅人若问前程事。万里长安到不难。师可之(资监)。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三
天台如惺重校
猜你喜欢 宗镜录卷第十·延寿 卷八十九·道世 昙无德律部杂羯磨(四分)·佚名 卷二十·道世 佛说出家缘经·佚名 开元释教录卷第八·智升 乐邦文类卷第五·宗晓 佛说辟除诸恶陀罗尼经·佚名 卷四百八十·佚名 法门品第四·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玄奘 卷四百六十二·佚名 卷第七十八·佚名 大雲初分正法健度第三十五·佚名 卷第十二(第二诵之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