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母

一 [一人]

有六施设:是蕴施设、处施设、界施设、谛施设、根施设、人施设。

几许之蕴是蕴施设耶?是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如此之蕴是蕴施设。

几许之处是处施设耶?是十二处: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如此之处是处施设。

几许之界是界施设耶?是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触界、意界、法界、意识界。如此之界是界施设。

几许之谛是谛施设耶?是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如此之谛是谛施设。

几许之根是根施设耶?是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命根、女根、男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如此之根是根施设。

几许之人是人施设耶?

时解脱。

不时解脱。

动法。

不动法。

退法。

不退法。

思不能。

护不能。

凡夫。

一〇

种性。

一一

怖畏抑制。

一二

不怖畏抑制。

一三

不能行。

一四

能行。

一五

决定。

一六

不决定。

一七

[四]向。

一八

[四]果住。

一九

首等。

二〇

住劫。

二一

圣。

二二

非圣。

二三

有学。

二四

无学。

二五

非学非无学。

二六

三明。

二七

六通。

二八

正自觉。

二九

独觉。

三〇

俱分解脱。

三一

慧解脱。

三二

身证。

三三

见至。

三四

信解。

三五

随法行。

三六

随信行。

三七

极七返。

三八

家家。

三九

一种。

四〇

一来。

四一

不还。

四二

中般涅槃。

四三

生般涅槃。

四四

无行般涅槃。

四五

有行般涅槃。

四六

上流趣阿迦腻吒[天]。

四七

预流、预流果能作证向人。

四八

一来、一来果能作证向人。

四九

不还、不还果能作证向人。

五〇

阿罗汉、阿罗汉果能作证向人。

二 [二人]

忿与恨。

覆与恼。

嫉与悭。

诳与谄。

无惭与无愧。

恶言与恶友。

不护根门与食不知量。

失念与不正知。

破戒与破见。

一〇

内结与外结。

一一

不忿与不恨。

一二

不覆与不恼害。

一三

不嫉与不悭。

一四

不诳与不谄。

一五

惭与愧。

一六

善言与善友。

一七

护根门与食知量。

一八

正念树立与正知。

一九

戒具足与见具足。

二〇

于世间难得二人。

二一

难满足二人。

二二

易满足二人。

二三

漏增二人。

二四

不漏增二人。

二五

劣意向与胜意向。

二六

自足与他足。

三 [三人]

无希望、正希望、离希望。

三病喻人。

身证、见至、信解。

粪语、华语、蜜语者。

漏疮喻心人、电光喻心人、金刚喻心人。

盲、一眼、两眼。

覆慧人、膝慧人、广慧人。

此处有欲与有之未离欲一类人,此处于欲而离欲于有而未离欲一类人,此处于欲与有之离欲一类人。

石刻喻人、地刻喻人、水刻喻人。

一〇

三树皮衣喻人。

一一

三迦尸迦衣喻人。

一二

易计量、难计量、无计量。

一三

此处有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伺候一类人;此处有可亲近、可倚亲、可伺候一类人;此处有恭敬、尊重而可亲近、可倚亲、可伺候一类人。

一四

此处有可厌弃、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伺候一类人;此处有可舍弃、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伺候一类人;此处有可亲近、可倚亲、可伺候一类人。

一五

此处于戒完全行而于定与慧一分行一类之人;此处于戒与定完全行而于慧一分行一类之人;此处于戒与定与慧完全行一类之人。

一六

三师。

一七

其他之三师。

四 [四人]

不善士、由不善士更为不善士者,善士、由善士更为善士者。

恶人、由恶人更为恶人者,善人、由善人更为善人者。

恶法、由恶法更为恶法者,善法、由善法更为善法者。

有罪、多罪、少罪、无罪。

略开知、广演知、所引导、文句为最。

以相应辩非为自在辩者、以自在辩非为相应辩者、以相应辩为自在辩者、非相应辩为非自在辩者。

七四

说法人。

八四

云喻人。

九四

鼠喻人。

一〇

四庵摩罗果喻人。

一一

四瓶喻人。

一二

四池喻人。

一三

四轭牛喻人。

一四

四蛇喻人。

一五

此处有不查、不究不应称赞者一类之人;此处有不查、不究应称赞者而不称赞一类之人;此处有不查、不究于不应信之处而生信一类之人;此处有不查、不究于可信之处而生不信一类之人。

一六

此处有查究,不称赞不可称赞者一类之人,此处有查究,称赞可称赞者一类之人,此处有查究,于不可信之处而生不信一类之人,此处有查究,于可信之处而生信一类之人。

一七

此处,其时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其时有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一类之人;此处,其时有应称赞者真实正当称赞,其时又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不一类之人;此处,其时有不应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其时有可称赞者真实、正当称赞一类之人;此处,其时有不可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其时亦有可称赞者真实、正当不称赞一类之人。

一八

依起策之果而生活,依功德之果而不生活者;依功德之果而生活,依起策之果而不生活者;依起策之果而生活,又依功德之果而生活者;亦不依起策之果而生活,又亦不依功德之果而生活者。

一九

以阇而趣向阇者,以闇而趣向明者,以明而趣向闇者,以明而趣向明者。

二〇

以[今]下而为[当来]下,以[今]下而为[当来]上,以[今]上而为[当来]下,以[今]上而为[当来]上者。

二一

四树喻人。

二二

以色为量而信色者,以声为量而信声者,以粗为量而信粗者,以法为量而信法者。

二三

此处有行自利而不行利他一类之人,此处有行利他而不行自利一类之人,此处有行自利及行利他一类之人,此处有不行自利及不行利他一类之人。

二四

此处,于自苦而勤自苦一类之人;此处,令他苦而勤令他苦一类之人;此处,于自苦自勤苦者,令他苦而勤令他苦一类之人;此处,勤于自苦自苦者;勤于他苦他苦者一类之人;此处,不自苦不勤于自苦,不他苦不勤于他苦一类之人。

二五

有贪、有瞋、有痴、有慢。

二六

此处有得内心之止,依增上慧不得法之观一类之人;此处依增上慧得法观,不得内心之止一类之人;此处有得内心之止,又依增上慧得法观一类之人;此处亦不得内心之止,依增上慧亦不得法观一类之人。

二七

顺流行人、逆流行人、自住人、已渡彼岸而住于到彼岸果之婆罗门人。

二八

以少闻而闻不达成,以少闻而闻达成,以多闻而闻不达成,以多闻而闻达成者。

二九

不动沙门、红莲华沙门、白莲华沙门、沙门中之柔软沙门。

五 [五人]

此处有一类之人,作[违犯之]行,又悔,又如实不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其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而灭。此处有一类之人,作[违犯之]行,不悔,又如实不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其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此处有一类之人,不作[违犯之]行,亦悔,又如实不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其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此处有一类之人,不作[违犯]之行,不悔,又如实不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其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

施已而轻蔑者、共住而轻蔑者、轻信者、不确信者、钝痴者。

五之战士喻人。

五之乞食者。

五之不后食者。

五之一食者。

五之粪扫衣者。

五之但三依者。

五之树下住林者。

一〇

五之树下住者。

一一

五之回处坐者。

一二

五之常坐者。

一三

五之随得座者。

一四

五之冢间坐者。

六 [六人]

此处先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又于彼处获得一切智,又于诸果成为自在性一类之人;此处先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于彼处不获一切智,于诸果不成为自在[性]一类之人;此处曾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为苦之边际,为声闻之最上一类之人;此处先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为苦之边际,不成为声闻之最上一类之人;此处先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为苦之边成为不还,于现状不来一类之人;此处曾于不随闻诸法,自现等觉诸谛,于现法不为苦之边际,成为一来,还于现状一类之人。

七 [七人]

七水喻人:是一次沈而沉下者、浮出已而[再]沉下者、浮出已而住立者、浮出已而观察、省察者、浮出已而前进者、浮出已而得立足点者、浮出已而度达彼岸且为住果之婆罗门。

俱分解脱、慧解脱、身证、见至、信解、随法行、随信行。

八 [八人]

四道具足之人、四果具足之人。

九 [九人]

等正觉、独觉、俱分解脱、慧解脱、身证、见至、信解、随法行、随信行。

十 [十心]

以五之此世为终者、以五之此世为舍已而终者。

人施设论母[毕]

猜你喜欢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九卷·宝亮
  卷五·佚名
  卷二十一·彭绍升
  佛说四十二章经·佚名
  大乘密嚴經卷下·欧阳竟无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下·佚名
  致安东格西书·太虚
  卷第七十五·佚名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佚名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卷上·佚名
  苏悉地羯罗供养法卷中(通三部次第)·佚名
  中国哲学史评·太虚
  序言·祩宏
  功德品第三十九·佚名
  卷第十六(声闻无学第四僧部第五)·宝唱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附】康范实録·汪晫

    宋汪处士诔维嘉熈元年丁酉嵗四月丁未宋故处士新安环谷汪君卒呜呼哀哉世之公卿大夫品秩非不髙名位非不崇其见称于乡曲者鲜矣求其弥纶八政修和九叙有功国家亦不多见若夫徳成家庭教尊州闾虽髙蹈丘园而所以范彛伦励风俗者

  • 卷六·黎民表

    钦定四库全书瑶石山人稿卷六明 黎民表 撰五言律诗答吴明卿见寄兵起黄河日余归岭峤时风波一失势歧路转相悲白鹿成长往青云恐後期罗浮故无恙来把桂松枝同欧桢伯梁思伯游西樵山夜宿浦口近戍津亭暗遥村猎火孤秋风吹日夜

  • 卷六十七·志第四十三·舆服三·张廷玉

        ◎舆服三   ○文武官冠服 命妇冠服 内外官亲属冠服 内使冠服 侍仪以下冠服士庶冠服 乐工冠服 军隶冠服 外蕃冠服 僧道服色   群臣冠服:洪武元年命制公服、朝服,以赐百官。时礼部言:“各官先授散官,与

  • 卷五十八·志第三十四·礼十二·张廷玉

        ◎礼十二   次五曰凶礼。凡山陵、寝庙与丧葬、服纪及士庶丧制,皆以类编次。其谒陵、忌辰之礼,亦附载焉。   山陵   太祖即位,追上四世帝号。皇祖考熙祖,墓在凤阳府泗州蠙城北,荐号曰祖陵。设祠祭署,置

  • 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二·焦竑

      直隷(布政 參議 副使 僉事 通判 知州 知縣 典史 訓導)   ◆布政   北平左布政張昺傳   ○北平左布政張昺傳   張昺山西澤州人洪武中舉人材累官戶部侍郎時齊藩不法建議親藩所在擇朝臣威望素著者鎮之

  • 卷五·连横

    疆域志光绪十一年秋七月初八日,钦差大臣左宗棠奏请台湾建省。旨下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六部、九卿会同各省督抚议奏。九月初五日,军机大臣醇亲王奕譞等奏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诏曰可。十二年春三月,又诏曰:『

  • 卷之九百四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四十一卷 仕绩 三 二·缪荃孙

    徐 州 府 二 南朝 宋刘道怜 刘义欣 刘义融 刘义宗 刘义宾 刘义纂刘道怜,彭城人。宋武帝之弟。幼为国子学生。谢惔为徐州,命为从事史。武陵王遵承制,除员外散骑侍郎,寻迁建威将军、南彭城内史。时北青州剌史刘

  • 第二章商人·佚名

    第一杂货商货底簿锦兴号货底簿(丙午年)曾炉锦兴货底仔在计价八折,此乃二比面言,各无反悔是也。批明为据。丙午六月二十日市一四○成文包八三八.八二角九○三元毛十九支一.七○角十一二号龙十六斤一.七一元四○振明林义玉五四

  • 虞庆则传·魏徵

    虞庆则是京兆栎陽人,本姓鱼,他的祖上曾辅佐赫连氏,于是在灵武安家,世代都是北方的豪杰。 父亲虞祥,曾任北周灵武太守。 庆则小时候就雄健罢毅,性情倜傥,身高八尺,有胆略有气概,擅长讲鲜卑话。 他常常身披沉重的铠甲,腰带两革建,

  • 公输般为楚设机·佚名

    【提要】 墨家在战国政治舞台上也时有露面,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主张人生的辛苦和职责,为当时的和平事业作出了贡献。 【原文】 公输般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般,谓之曰:“吾自宋闻子。吾欲藉子

  • 佛说苦阴因事经·佚名

    西晋沙门法炬译闻如是。一时婆迦婆。在释羁底(刹帝隶种也)。迦惟罗婆(城名)尼拘蒌园中。于是释摩诃能渠。中后彷徉行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坐一面。释大力士却坐一面已。白世尊曰。如世尊所说法我悉知。谓三意念著

  • 六字神咒经·佚名

    南天竺国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唵婆髻驮那(上)莫此文殊师利六字咒功能我今欲说。若有持此咒欲成就者。或食乳糜或食菜。或食果食乳。应食此食日别三时洗浴。谓入五更以后为初时。午时已后是第二时。黄昏已后至初夜为第

  • 两河清汇·薛凤祚

    水利志。清薛凤祚撰。八卷。凤祚字仪甫,益都(今属山东)人。尝师事鹿善继、孙奇逢。受算术于西洋穆尼阁,以善天文著称。著有《圣学心传》、《天学会通》。是书当于乾隆年间成书。八万余字。首冠黄河、运河图,上为黄河,下为

  • 雪宧绣谱·沈寿

    《雪宧(yi)绣谱》是清末民国初年刺绣大师沈寿口述,张謇整理的绣谱,她开创了“仿真绣”技法,作品在海外受到了意大利皇室等的嘉奖;在全国各地开办绣校,尤以南通女红传习所最为出名;在生命的后期,完成了这本《雪宧绣谱》。

  • 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佚名

    简称《太上业报因缘经》。道教书名。十卷。旨在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说。就其内容、形式均吸取佛经。此书系出隋唐前,盖南朝道经。收入《道藏》第174—175册。敦煌遗经中有此经,证明此经盛行于唐代。《三洞奉道

  • 太上洞玄灵宝二部传授仪·佚名

    《太上洞玄灵宝二部传授仪》,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唐宋间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为授度《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之仪法。所谓「二部」,指该经中「思微定志两半图局」及「十戒要诀」两节文

  • 王文正笔录·王曾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一名《沂公笔录》。北宋王曾(封沂国公、諡文正)撰。一卷,有《百川学海》、《学津讨原》、《榕园丛书》、《说库》、《粤雅堂丛书》、《十万卷楼丛书》等本。全书凡三十余条,所记多为北宋初年太祖、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