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王元勰传
彭城王元勰,字彦和,从小聪明灵慧,资质不同寻常。太和九年(485),被封为始平王,加侍中。元勰出生时,他的母亲潘氏去世,当年献文帝驾崩。当他懂事以后,请求朝廷让他追补服丧。文明太后不许可。于是他自己哀毁容貌,神色憔悴,自我约束居丧三年,不参加有关吉庆的仪礼。孝文帝大为惊讶。他性情机敏又沉迷于书籍,尤其爱好写诗文。长期在宫殿内参与处置军国重大事务,日常的各种事情也无不参与。当皇帝南征时,他率领由宗族子弟组成的军队,守卫在皇帝身边。又转任中书令,仍为侍中,改封为彭城王。
  皇帝登上金镛城,见到殿堂后面的梧桐和绿竹,就说:“凤凰不是梧桐就不肯栖息,不是竹实就不肯进食。如今桐竹都十分茂盛,难道能降下凤凰吗?”元勰说“:凤凰是因为有德行才肯来的,哪里是有桐竹就能飞降呢?”皇帝笑着说:“我也不能指望它来降落啊!”后来,皇帝在清徽堂宴请侍臣们,天黑时,将宴会移到流化池的芳林之下。皇帝抬头看到桐树枝叶繁茂,就说:“‘其桐其椅,其实离离。恺悌君子,莫不令仪。’今日林下的群贤,足够歌咏了。”他便让黄门侍郎崔光诵读暮春时群臣写的应制诗。当读到元勰的诗篇时,孝文帝替他改了一个字,说“:以前祁奚举荐自己的儿子,天子认为他是出于公心。今天见到勰写的诗篇,才知道举荐他担任中书令也不是出于私心啊!”元勰说:“微臣显露这篇拙作,正见出圣朝的私情,幸亏皇上神笔修改,才得到美誉啊!”皇帝说:“我虽然修改了一个字,也依然是美玉的本体啊!”元勰说:“《诗》三百,可以一言以蔽之。如今陛下修改一个字,也就足以价值连城了。”元勰上表请求免去侍中的职务。皇帝下诏说:“貂蝉的美誉,期待你发扬光大。人才不足之时,怎能容你告退!”后来,元勰跟随皇帝前往代都,到达上党的铜..山,路边有十几株大松树。当时皇帝进伞,他边走边赋诗,然后让人拿给元勰看,并说:“我的诗虽然不是七步写成的,但也没走多远。你也来写一篇,等走到我的跟前,也要写成。”当时,元勰离皇帝十步远。他便边走边写,还没有走到皇帝面前就已经写好了。诗为“:问松林,松林经几冬?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皇帝大笑起来,说:“你这首诗也是以开玩笑来责备我了!”下诏追赠元勰的生母潘氏为彭城国太妃,又任他为中书监,侍中如旧。
  皇帝南征汉阳时,让元勰代理中军大将军职务,加赐鼓吹一部。元勰因为频繁受到皇帝的宠幸和赏赐,便当面对皇帝说“:我听说,兼亲疏而用,合异同而建。这是古代的成文,我希望能被传诵于后世。陈思王当年请求而不被允许的,我没有请求却轻易得到。不但今古不同,所遇也大异啊!”皇帝大笑起来,拉着元勰的手说“:二曹因为争才名而相互妒忌,我和你以道德而相亲近,由此而言,无愧于先朝的烈士了。”
  皇帝在清徽堂亲自讲解《丧服》一篇,他安详地对群臣们说:“彦和、季豫等年纪尚轻,早就在朝廷任职,失去慈父的教训,并没有读过《礼》。他们总要让我讲解《丧服》一篇。我自以为理解得十分浮浅,没有答应。刚才因为喝醉了酒坐在这里,轻率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因此委屈一下朝中贤士们,以便亲自进行解说。”御史中尉李彦回答说:“从古到今,还没有一位皇帝讲解《礼》经的。臣下要亲自听到您的解说,真是千载一时的盛事啊。”
  从征沔北时,元勰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南征诸军事,正中军大将军、开府。元勰便亲自率领众军。过了一会,有两只大鸟从南飞来,一只飞向皇帝的行宫,一只飞向幕府,都被人捉获了。元勰便对皇帝说:“刚才有只大鸟,朝着军旗颠仆下来,我认为这是大吉兆。”皇帝开玩笑地说“:鸟害怕军威,难道仅仅是中军一处吗?我也分到一只啊!这确是大好事,兵法上都是这样讲的。”到天亮时,便大败崔慧景、萧衍的军队。当夜大雨直下。皇帝说:“我听说国家出兵获胜时,总是遇到云雨。如今攻下新野、南阳时,以及今天战胜这些敌军后,果然都有时雨,看来这话是确实的了。”元勰回答说:“应于水德,远合上天之心。”皇帝让元勰写一篇露布,元勰推辞说:“我听说露布这东西,是布告于天下,显露在人们的耳目之中。以臣下不才,怎能充当大用呢?”当元勰写成之后,特别像是皇帝的文章,有见到的人,都说是皇帝御笔所写。皇帝说:“你所写的东西,人家都说是我作的。不是哥哥就是弟弟的,谁又能分别得清楚呢!”元勰回答说“:子夏曾经在先圣跟前受到嗤笑,如今我又将受责备于将来了。”当到达豫州时,皇帝以一家人的身份写信给元勰说“:我总是想立一位宗师,整肃我们元氏家族。你论亲情是宗室亲王,论职务为中书监,风度才气,足为典范,宗族重托,舍汝其谁?有不遵从教典的,随时报告。”
  皇帝身体不适时,元勰进内宫侍奉,寻医找药,对外总理军国大事,远近肃然,没有人讲闲话。徐謇是当时的名医,起初,他请假回洛阳,当召到时,元勰先领他到另一房间,流着泪紧握徐謇的手,祈求十分恳切,左右见到的人无不呜呜咽咽哭泣起来。当领他进入内室,徐謇就准备用药。元勰觉得皇帝精神气力过于虚弱,只让他先吃些有味道的食物和安心休息。元勰又暗中在汝水旁设了一个祭坛,依照当年周公的故事,祭告天地以及献文帝,替皇帝请求延长寿命,请求以自身代皇帝去死。皇帝身体稍有恢复,便从悬瓠来到邺城,元勰总是在皇帝车驾上侍候,昼夜不肯离开他的身边,饮食必定自己先尝以后,亲自送给皇帝。皇帝回到京城,在宣极殿和百官们聚会,举行了祭告和论功行赏的典礼,认为元勰的功劳在众将之上,不久任命元勰为司徒、太子太傅,侍中依旧。
  不久,齐将陈显达入侵,皇帝又亲自征讨,任命元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总管六军。当时皇帝身体不适,元勰推辞说,自己要在皇帝身边侍奉,没有时间,请求另外委任一位亲王总管军事要务。皇帝说:“我担心他们不行,安定六军保全社稷的,除了你以外还有谁呢?”皇帝到达马圈时,病危,他对元勰说“:现在我确实不行了,霍子孟曾经以外姓而接受托付,何况你是至亲又贤能呢,不能不勉力而为了!”元勰哭着说“:士者还是布衣的时候,尚且知道要为知己而死,何况我出自先皇,自然应当竭尽股肱之力。但我出入于机要之地,总是身居要职,这也是和周公旦之所以出逃,而周成王产生疑惑的情况相同。我并非推辞重任只求安逸,正想要上可以成就陛下有如日照一般知人之明,下则让愚臣可以得到避退下位的福分。”皇帝考虑了许久,才说“:我仔细考虑了你所说的话,从道理上说确实难以违背。”于是,他亲手写了诏书给宣武帝,说道:“你的六叔元勰,喜欢佛门清规,喜欢赏心悦目,有如白云洁净,厌于荣耀,舍弃官职,以松竹为本心。我从小和他十分密切,相互诉说心愿,总是请求脱去朝服,淡然于丘壑之间。我身为长兄,情义深重,不忍远离。何须再委屈他的高洁之心,长受世俗羁绊?在我百年之后,可听其辞去官职,成就他谦逊自抑的情操。”
  皇帝在行宫去世,严加保密,只跟右仆射、任城王元澄以及身边的几个人商议对策,将孝文帝迁放到安车里。元勰等人进进出出,和平时一样,看视疾病,送进饮食,处置外面的奏章。过了几天,到达宛城,便在夜间将安车放进郡衙的大厅,这才得以收殓和放进棺材里,用卧车载着。六军内外,没有人知道。同时派中书舍人张儒带着诏书召宣武帝前来会见皇帝。当棺材运送到鲁阳时,这才发丧和开始穿丧服。宣武帝即位,元勰跪着将孝文帝写有遗诏的几张纸交给宣武帝。咸阳王元禧怀疑元勰有政变的可能,停留在鲁阳郡外面,过了许久才入城。他对元勰说:“你不但很辛苦,而且也危险极了。”元勰十分恼恨,回答说:“哥哥见识高年纪大,所以知道什么是平安什么是危险,我是手握蛇而身骑虎,不知道艰难。”元禧说“:你是恨我晚到吧!”
  自从孝文帝身体不好之后,元勰常留在宫中,亲自侍奉,请医求药,日夜不离左右,以至于衣不解带,蓬头垢面。皇帝久病多怒,因而常常迁怒于人,元勰常常受到他的讥讽和责骂,皇帝言语严厉,痛斥近侍人员,动则要把他们问斩。元勰尽心地承受这些,千方百计地加以补救和回护。当皇帝去世时,齐将陈显达刚刚逃跑,元勰担心皇帝去世的凶讯泄露出去,会使敌人回头来进逼。所以他虽然内心十分悲痛,表面上仍保持和颜悦色,进出举止,神态和平常毫无差别。当到达鲁阳时,东宫的官员们大多怀疑元勰别生异心,暗中怀有防备和恐惧的心理。而元勰推心置腹,诚挚尽礼,毫无一点过失。元勰上皇帝的谥号时说“:按时祭享为孝,五宗安宁为孝;道德博闻为文,治理天地为文,可上尊号为孝文皇帝,庙号高祖,陵称为长陵。”宣武帝听从了。
  安葬之后,宣武帝坚持委任元勰为宰相。元勰多次口述孝文帝的遗诏,请求满足他过去的心愿。皇帝对着元勰多次伤心痛哭,总是不肯答应。由于元勰多次上表,言辞恳切,皇帝觉得难以违背父亲的遗诏,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仍强迫他到外面任职,任命他为都督、定州刺史。元勰仍然再三辞让,皇帝不许可,这才前去任职。皇帝寄信给元勰,按照家人礼节极为尊敬,仍然要请他回京。
  景明初年,齐国的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春前来归降,皇帝诏令元勰都督南征诸军事,和尚书令王肃一起去寿春接纳。又任命元勰为司徒。又传旨让元勰以本官兼领扬州刺史,晋位为大司马,领司徒。齐国将军陈伯之驻守在肥口,胡松又占据梁城。元勰部署军队,多次打败了他们。淮南被讨平后,朝廷召回元勰。起初,元勰在安定寿春时,曾得到齐的汝阴太守王果、豫州中从事庾稷等几个人,元勰真诚地以礼相待,常让他们参与坐席。王果乘机请求回到江南,元勰私下答应了他们。王果又十分感激地说“:王果等今日返回,全靠您仁慈恩德,请让我们期待于您大驾南征,自当策应于江东。”于是他们都回去了。他被远方人士所怀念到这种程度。
  元勰回到京城,多次上表辞去大司马、领司徒职务以及所增加的食邑,请求让他回到中山,皇帝下诏不允许。便任命他为录尚书,侍中、司徒照旧,他坚辞多次,不被许可。这时咸阳王禧因为骄傲自大,经常做些违法的事情,北海王元详便私下告诉了宣武帝;他同时又说,元勰大得人心,不应久在宰辅之位,劝皇帝遵从遗诏。元禧等又把领军于烈外放到恒州任职,于烈十分不满。于烈的儿子于忠经常在皇帝身边,北海王便暗地里让于忠向皇帝进言,应当早日亲理朝政。这时正准备进行春天的礻勺祭,王公们都在太庙东坊斋戒。皇帝派于忠带领六十名壮士去召元禧、元勰、元详等前来会见。皇帝对元勰说“:近来因南北事务纷繁,未能早些实现您的节操。我元恪是什么样的人,竟敢长久地违背先人遗旨?从今起满足叔叔洁身修行的愿望。”他便传旨替元勰建房,务必简朴,以满足他的心愿。元勰因此而写了《蝇赋》来咏怀。朝廷又任命元勰为太师,元勰便坚辞不就。皇帝让侍中前来劝谕,又亲自写信给他,以家人的身份向他表示敬重,元勰不得已只得接受任命。皇帝前后多次到元勰家里。当京兆王、广平王暴虐不守法度时,皇帝让侍卫军队带领羽林军、虎贲军把诸王软禁在他们的府中,元勰上表恳切地劝谏,皇帝不肯采纳。
  当时议定法律条令,元勰和高阳王元雍、八坐官员、朝臣中有才学的人,五天集会一次,研究有关制度合适与否的问题。凡是议定的意见,都被当时贤士们所赞许。朝廷又任元勰加侍中。元勰崇尚文史,撰写了自古以来的帝王贤臣直至魏朝子孙们,以族相从,共为三十卷,书名为《要略》。
  元勰本性仁孝。他向朝廷进言,委任他的舅舅潘僧固为长乐太守。京兆王元愉反叛时,潘僧固也被迫赞同。尚书令高肇性情凶恶残忍,原来高肇哥哥的女儿入宫当了夫人,顺皇后去世以后,皇帝打算立她当皇后,元勰坚持认为不合适。高肇因此多次说元勰的坏话。这次因为潘僧固参与了京兆王元愉叛逆,高肇便诬告元勰跟元愉相互勾结,招引南方的蛮贼。元勰封国的郎中令魏偃、前防..高祖珍都想让高肇提拔,便串通诬陷元勰。高肇起先让侍中元晖出面向朝廷上奏,元晖不肯。他又让左卫元珍进言。皇帝先问过元晖,知道元勰并未参与。皇帝又问高肇,高肇就让魏偃、高祖珍作证,皇帝这才相信了。
  永平元年(508)九月,皇帝召见元勰和高阳王元雍、广阳王元嘉、清河王元怿、广平王元怀以及高肇等入宫。当时元勰的妻子刚生产,他多次推辞不去,不得已而去,心里感到很忧虑和恐惧,便和王妃诀别,然后上车。进了东边门,过了一座小桥,牛受了伤,由人拉着进去。宴会在宫中举行,当夜都喝醉了,各自到别的屋里休息。一会儿元珍和武士们带来毒酒。元勰说:“让我见一下皇上,死而无恨。”元珍说“:皇上哪里还能见到!”武士们便用刀背敲了元勰两下,元勰大声喊冤。武士又用刀背打元勰,于是饮了毒酒,武士们就杀害了他。早晨,用褥子裹了尸体,车子从旁门而出,载着尸体送回元勰家,说是因为喝酒而死的。元勰的王妃李氏,是司空李冲的女儿,她大声哭喊着说“:高肇无理杀人,天道若有灵,你也当恶报而死。”当高肇因罪被杀时,也是死在这间屋里,议论的人都说是报应。皇帝在东堂给元勰举行丧礼。元勰对国家立下大功,无罪被杀,连路上的男女都流着泪说:“高肇小人,枉杀了这样的贤王!”在朝的皇亲国戚们无不垂头丧气。景明、报德寺的僧人刚敲钟准备吃饭,忽然听说元勰去世,两座寺庙的僧人都感叹痛惜不已,因此停食,只喝点水而已。朝廷追赠元勰假黄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司徒公、太师,赠给皇帝使用的銮车,九旒旗,虎贲武士班剑百人,前后部的羽葆鼓吹,鍂车京车。有关方面奏上太常卿刘芳所议定的给元勰的谥号说,保大定功为武,善问周达为宣,应谥为武宣王。皇帝下诏同意。当庄帝即位后,追赠封号为文穆皇帝,他的妻子李氏为文穆皇后,把神主牌移入太庙,称为肃祖。节闵帝时,去掉了元勰的神主牌位。元勰的嫡子元劭,字子讷,承袭了封爵。
  元劭精通武艺,从小就有气节。明帝初年,梁将入侵边境,元劭上表说要献出粟九千斛,捐助绢六百匹,国人二百人以充实军队使用。灵太后嘉奖他的心意,不同意接受。屡迁任青州刺史。孝昌末年,灵太后失去民心,四方混乱,元劭便有异心。被安丰王元延明所弹奏,召入朝中担任御史中尉。庄帝即位,尊称为无上王。不久在河阴遇害。追谥为孝宣皇帝,他的妻子李氏为文恭皇后。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 孝武十四王·沈约 列传五·薛居正 ●卷二·邵伯温 卷第三·徐鼒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三十四·佚名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佚名 卷三十·王当 第一二九札光绪九年六月廿八日一一三一三—一·佚名 绎史卷一百二十一·马骕 史记集解卷四十一·裴骃 王通传·姚思廉 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司马迁 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司马迁 第十七章 秦汉时人民生活·吕思勉 自序·张荫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