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有为无为法品第十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有为无为法得有为无为法方便。持世。菩萨摩诃萨正观择有为无为法。云何为正观择。是有为法无有作者无有受者,是有为法自生自堕数中。是故名有为法。是有为法以虚妄因缘和合行。云何为行自堕数中。以二相缘知故。名有为法生。是法无有作者无使作者,是法自生无能起作者,是故说名有为法。是诸有为法。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合不散。从虚妄根本分别起。无明因缘故皆无所有。但以诸行力故有用。是法无有作者无有起者,是名有为。有为者即是系义。随凡夫颠倒所贪着说。智者通达不得有为法。不得有为所摄法。智者所不数故名有为法。何以故?诸智者不得有为分别。为凡夫世俗假名故。分别是有为。贤圣不随一切诸法名数。诸贤圣离诸法名数。是故说得无为者,名为贤圣。智者通达一切有为法皆是无为。是故不复起作诸业。智者知见一切有为法起相虚诳妄想。是故不复起作有为。何以故?有为法无有定性。一切有为法。皆无性无起作。何以故?持世。无有行有为缘而能通达无为。通达无为者,更不复缘有为。云何为通达。智者见一切有为法皆虚妄。无有根本无所系属。不堕数中。如是观时不复贪着有为缘。亦不取有为法。何以故?持世。非离有为得无为。非离无为得有为。有为如实相。即名无为。何以故?有为中无有为。无为中无无为。但为颠倒相应众生。令知见有为法故。分别说是有为法是无为法。是有为相是无为相。于是中何等为有为相。所谓生灭住异。何等为无为相。所谓无生无灭无住异。是有为相无为相。但为引导凡夫故说。持世。有为法无生相无灭相无住异相。是故说生灭住异相无相无生。若是有为法定有三相。佛当决定说。如是相是生。如是相是灭。如是相是住异。持世。如如来说一切法皆是无相。持世。无生若当有相。无灭若当有相。无住异若当有相。佛应决定说是无为相。持世。若无为有相有说即非无为。以说相故。但凡夫以数法故。说有为三相。所谓生灭住异。无为三相。所谓无生无灭无住异。持世。若人通达知见有为无为法。是人更不复有生灭住异。是故说得无为者,持世。生灭者,即是见集没义。若法无集则无有没。若不起集则不有退亦无住异。持世。是名有为如实知见。若人如实知见有为则不堕数中。所谓生灭住异。菩萨如是思惟有为无为法。不见有为法与无为法合。亦不见无为法与有为法合。但作是念。有为法如实相。即是无为,则更不复有所分别。若不分别有为无为法。即是无为法。若分别是有为是无为,则不能通达无为。断一切分别。是名通达无为。如实通达缘性断诸缘故。不在数不在非数。持世。是名菩萨摩诃萨有为无为法方便。所谓于诸法无所住无所系。亦不贪受若有为若无为法。

猜你喜欢
  卷第二·佚名
  贤愚经卷第五·佚名
  十地经论 第九卷·佚名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五·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九·唐慧琳
  大般涅槃经 第十七卷·佚名
  结 婚 证 书·太虚
  序言二: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弁言·李叔同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佚名
  卷十·佚名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卷·世友
  大宝积经论卷第二·佚名
  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佚名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三·佚名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蓝山集卷五·蓝仁

    (明)蓝仁 撰○七言律诗谢彦昭作小像开口临风牙齿疎搔头向日鬓毛枯自知老丑成何物谁唤良工写此图藜杖偶从莲社客角巾遥迓草堂癯一丘一壑从吾好试问仙人着得无吴子仁氏有斑竹杖藏之数年矣文彩烨然坚劲可爱近以赠仲温葛先

  • 卷二百六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六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斗野藁支张蕴字仁溥邢州人理宗时为礼部郎官与浮玉施枢往还相善有斗野藁支一卷云间勌倚柁楼闻鹤唳半生此地一经过机云故宅荒凉月湖海新秋浩荡波晓艇

  • 辛愿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辛愿(生卒年不详)字敬之,号女几野人、溪南诗老。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务农,年二十五,始知读书,杜诗韩文未尝一日去手。高延玉任河南府治中,延为上客,后廷玉得罪,愿亦被讯掠,几不得免。“为人质古,不闲世事”(刘祁《归潜

  • 乾隆上谕 二、将大逆不道的曾静、张熙凌迟处死·雍正

      编者按:这道处死曾静、张熙的谕旨,使历时七年之久的曾静遣徒张熙投书案,最后降下帷幕。由于雍正曾下过谕旨宽大曾静,其中说过“将来子孙,不得追究诛戮”的话,乾隆虽然没有遵照雍正的话去做,但也不能不加以理睬。所以这里

  • 卷二经二·何良俊

    《左传》用诗,苟于义有合,不必尽依本旨,盖即所谓引伸触类者也。余录出数条示读诗者,使知古人用诗之例。周郑交质。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

  • ○鱼壳别传·许指严

    《随园笔记》及某野史载鱼壳事,咸谓江南大盗,为于清端所擒戮而已。实则鱼壳与雍邸有特别之关系,而于所戮者,非真鱼壳也。初,康熙南巡,得奇士,力敌万人,常以自卫,不肯道真姓名,但曰:“求皇上赐一名可耳。”圣祖以其来时所服鱼皮衣

  • 世家卷第十三 高丽史十三·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睿宗二。○(己丑)四年春正月丙午朔放朝贺。戊申辽遣大永信来贺生辰。己酉东界行营兵马录事王思谨河景泽等与女眞战于咸州死之。庚戌宴辽

  • 刘敏传·宋濂

    刘敏字有功,宣德青鲁里人。太祖七年(1212),蒙古大军南进到山西时,刘敏年十二岁,随父母逃避于德兴禅房山。蒙古军至禅房山,父母弃敏逃走,蒙军大将收养了他,并随大军进见太祖,太祖收为宿卫,随从西征回回。太祖十八年(1223),授刘敏

  • 高名衡传·张廷玉

    高名衡,字仲平,沂州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初任如皋知县,因为有才干调到兴化,后来又被召进朝廷做御史。十二年他到河南按察,第二年期满后又留下来当了一年按察御史。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打下洛阳,然后乘胜包围了开封。

  • 卷二百二十三·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二十三明 杨士奇等 撰兵制宋高宗时黄次山奏曰臣闻制胜在将不在兵养兵在精不在衆渭曲之战西魏以府兵万人破走高欢二十万衆者节制存焉故也府

  • 卷十八·杨士勋

    ◎昭公起十四年,尽三十二年十有四年,春,意如至自晋。大夫执则致,致则名,意如恶,然而致,见君臣之礼也。大夫有罪,则宜废之。既不能废,不得不尽为君臣之恩,故曰“见君臣之礼”。○见君,贤遍反。[疏]“大夫执则致”。○释曰:重发传者

  • 卷一百三·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三    宋 卫湜 撰杂记下第二十一严陵方氏曰此篇固以所记不一为杂然有生必有死人道之正也死於外则变矣有乐必有忧人情之常也重有忧则变矣变则不一而杂

  • 卷五百四十·佚名

    △第四分供养窣堵波品第三之二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奇希有。能调菩萨摩诃萨众。令离高心回向所求一切智智。尔时佛告天帝释言:云何般若波罗蜜多甚奇希有。能调菩萨摩诃萨众。令离高心回向所求一切智

  • 塔拉斯·布尔巴·果戈理

    《塔拉斯·布尔巴》是俄国文学家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35年,收录于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小说描写了乌克兰民族英雄抗击波兰贵族压迫的历史,浓墨重彩地勾勒了高大英勇的哥萨克首领塔

  • 对笛卡尔的诘难·伽森狄

    17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桑狄(Pierre Gassendi,1592~1655)的主要著作。伽桑狄在本书中从唯物主义和经验论的观点出发,对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逐篇逐节进行批判。他否定所谓非物质性的精神本原的存在,认为灵魂

  • 炙膏肓腧穴法·庄绰

    又名《膏肓灸法》。针灸著作。宋庄绰编。不分卷。绰字季裕,清源(今山西清徐)人。建炎中官朝奉郎、前江南道都总管同干公事。兼通医学,尤善针灸。撰有《脉语要略》等。又考证医经异同,参酌诸家学说,于建炎元年(1128)辑

  • 首楞严三昧经·佚名

    梵名S/u^ram!gama -maha^-su^tra 。凡二卷。略称首楞严经、旧首楞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别本为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般剌蜜帝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叙述坚意菩萨问能否疾证菩提三昧,佛乃为说

  • 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澄观

    全一卷。唐代澄观撰。又作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华严经七处九会颂。收于卍续藏第四册。本书乃总合颂分、释分二部分而成,以五言六十八句之颂,叙述八十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之要义。本书虽仅一万三千余言,然已将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