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释迦如来成道记注卷之上

唐 太原 王勃 撰

钱唐月轮山居慧悟大师赐紫道诚 注

释迦者梵语也。华言能仁。即娑婆世界化佛之姓也。谨按长阿含经云。昔有转轮王。姓甘蔗氏。听次妃之谮。摈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归人。不数年间蔚为强国。父王悔忆。遣使往诏。四子辞过不皈。父王乃三叹曰。我子释迦。因命氏焉。如来者梵云多陀阿伽度。秦言如来。十号之一也。谓从如实道来成正觉也。成道者法王启运之谓也。夫诸佛之道无得为得。非常道也。且释迦如来成道已来甚太久远。非即今世以慈悲大誓化现身相接物利生。亦有始末。故云成道。

唐书。王勃。高宗朝博士。福时第三子也。与兄剧.勔俱有才名。时称为王氏三珠树。勃少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海内。号为四杰。乾封中沛王闻其才名辟入府。时诸王尚斗鸡。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怒曰此即交构之渐。乃黜虢州参军。有滕王阁记.释迦画像记.维摩画像碑并盛行於世。

观夫释迦如来之垂迹也。

观夫者。发语之端绪也。释迦如来见上注。垂迹者。佑法师云。盖闻菩提之为极也。神妙寂通。圆智湛照。道绝形识之封。理毕生灭之境。岂实诞於王官。宁真谢於固林哉。但悯群萌长寝。同归大觉缘来斯化。感至必应。若应而不生。谁与悟俗。化而无名。何以导世。是以标号释迦。擅种剎利。体域中之尊。冠人天之秀。然后脱履储宫。真观道树。舍金轮而驭大千。明玉毫而制法界。此其所以垂迹也。

净法界身本无出没。

将纪化迹始末。乃先谈法身。夫法身者。即化身之本体。清净法界也。强名颇多。此不备叙。秦僧肇云。如来者。法界为体。形无不在。量出规矩之外。道超言议之表。凝然湛寂。非色非相。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故云本无出没。

大悲愿力示现受生。

此句明有出没也。言大悲者。佛四等心之一。是佛道之根本。以拔苦为用。用在佛果。故称大也。愿者。即大誓也。力者。十力也。此十波罗密。随举其二。夫诸佛有大悲故不住涅盘。有大智故不住生死。有大愿故所以涉苦弥勤。从真入假方便有身。故云示现受生。

洎兜率陀天。

梵云率兜陀。或云睹史多。华言知足。即欲界第四天也。涅盘经云。此天欲界最胜。故补处菩萨皆示生此天。为教化众生故。

为护明菩萨。

护明即释迦佛因地。於此贤劫过去人寿二万岁时。值迦叶波佛。最后受当来成佛记时名也。及生兜率亦用此名。若今之慈氏也。菩萨。梵语具足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从行立称。今略云菩萨。

降迦毗罗国。

梵云迦毗罗苏都。华言妙德城。即中天竺也。

号一切义成。

梵云萨婆颇他悉陀。华言一切义成。即释迦佛最初小字也。或讹略云悉达。瑞应经云。菩萨王宫生时。国中释种同日生五百男子。廐中象马各生五百驹子。宫中五百伏藏现海中。五百商人采宝归。各献珍琛。父王见其瑞事。故立此名。摄大乘论云。立名有五因。谓因生类。因相。因假。因轻贱。因敬重。太子立名因相也。谓生时有多瑞相故。

金团天子选其家。

本行经云。护明谓天人金团曰。往昔补处菩萨托生之家。须具六十种功德。三代清净。汝下阎浮为我观察。金团曰。迦毗罗城王名净饭。夫人名摩耶。於诸世间具足功德清净。有大名称。堪生彼家。护明曰。善哉。我定生彼。

自净饭王为其父。

梵云首图驮那。此云净饭。本行经云。谓财德纯备故。

玉象乘日。

夫释迦如来示生此土始终。有其八相。一兜率来仪相。二岚毗尼园降生相。三四门游观相。四逾城出家相。五雪山示修道相。六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相。七鹿野苑转法轮相。八娑罗林下般涅盘相。此初相也。普曜经云。菩萨当行白象形入胎。何以故。三兽渡河。象穷底故。

示来於大术胎中。

梵语摩诃摩耶。华言大术。即佛母也。是天臂城中善觉长者第八女也。相师占曰。此女当生转轮圣王。时净饭王闻。乃娶为妃。本行经云。摩耶夫人梦白象日轮右胁而入。具以白王。召相师问之。曰女人此梦必生转轮圣王矣。尝试论之。经不云。菩萨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如何最后生中有身为白象耶。然婆娑论云。此非实事。以彼国尊日贵象。凡有此梦为大吉祥。欲令占者言之。故示其相尔。问曰。最后生菩萨实受胎耶。答华严经云。为欲成就小心劣解众生。不欲彼作念是自然化生。功德智慧不从修得。是故示现受胎。又云。菩萨在母胎中。室楼珍殿一如天宫。行住坐卧不令母有苦患。日日三时十方诸佛入来安慰说受生法门。十方同行菩萨及诸天人。皆入问讯听法。以此明证非实事也。

金轮作王。

轮王有四。一铁轮王。治一天下。二铜轮王。治二天下。三银轮王。治三天下。四金轮王。统治四天下。有七宝千子。七宝者。一金轮。二玉女。三马。四象。五主藏神。六主兵臣。七如意珠。此七物圣王受位之日皆自空来。由是凌虚周游四天。一切国土见金轮飞至皆自臣伏。本行经云。太子生已。善相者云。具三十二相显着。必为转轮圣王。

创诞於无忧树下。

此第二岚毗尼园降生相也。瑞应经云。摩耶夫人胎月将满。思游此园。到已即举右手攀无忧树枝。从右胁而生太子。天帝以天妙衣裹手承接。天人持金秉伞盖。诸天龙神散香华鼓音乐。十方大地六种震动。有三十二种瑞应事。文多不录。按今古论衡周书异记云。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江河泉井泛溢山川。宫殿震动。常星不现。有五色光贯大微宫。王问群臣。太史苏由奏曰。西方有圣人生。却后千年教法来此。王令镌石埋於南郊志之。

八十种随形之妙好餐若芬华。

婆娑论云。八十种好。在诸相间。随诸相转庄严佛身。言芬华者。具足梵语芬陀利华。此云白莲华。涅盘经云。如来之身。非胎所污。如芬陀利华。本性清净故。

三十二大士之相仪皎如圆月。

涅盘经云。示现三十二相以自庄严。如十五日夜盛满之月。

四方而各行七步。

瑞应经云。菩萨初生之时。无人扶持於。四方面各行七步。自然莲华承足。华严经云。现於世间最无比故。金刚仙记云。如来示行有三种。一运神通凌虚而行。二自然莲华承足。三行时足底离地四指。千辐轮相印地分明。

九水而共沐一身。

普曜经云。菩萨生时。九龙在空降微细雨。不冷不热。浴菩萨身。

现优昙华。

优昙钵罗华。金轮王生。此华方现。以世间有名难见。故喻佛出世难值也如是。本行集经云。阿私陀仙白大王曰。如优昙钵罗华。无量无边亿百千年时一出现。佛亦如是。阿含经云。当观如来出世如优昙钵罗华。涅盘经云。佛如优昙华值遇生。

作师子吼。

因果经云。太子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大师子吼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夫世间师子百兽之长也。一吼有四事。一百兽闻则脑裂。二香象降伏。三飞鸟堕落。四水族潜伏。今喻佛声盖取无畏之义也。亦有四事。一佛声说法百法俱破。二天魔降伏。三外道邪见堕落。四一切烦恼伏断。法喻平等其若此也。

言胎分之已尽早证常身。

常身者。净法界法身也。法华经云。如来成佛已来甚大久远。若然者则胎分已尽。不受后有。今何生耶。

为度以还来今垂化迹。

诸佛之心。大慈悲是也。以众生界无尽。故大悲亦无尽。所以为度众生出现世间尔。问曰。佛既成道久远。具大自在。何不直便化生成佛。何用入胎诞胁耶。答曰。大善权经云。菩萨欲不由胎生一顷成佛。恐彼小心劣解众生疑是变化不肯受教。若生贫贱设易出家。人谓避饥寒故。是以示入胎诞胁生帝王家。种种顺俗而后出家。

於是还羁襁褓示类婴儿。

涅盘经云。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血肉筋骨所成。随顺世间众生法故。示为婴儿。释名曰。[离-蹂+月]前曰婴提之。婴前以乳养之。故曰婴儿。

为占相也悲怅於阿私陀仙。

梵云阿私陀。华言无比。是西域长寿仙人。有人伦之鉴。本行经云。净饭王诏阿私陀仙相太子。其仙悲啼哽咽。王问其故。仙曰。太子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分明显着。非是转轮圣王。决定出家成佛。转大法轮。安乐一切众生。我今自慨年耆。不见法化。失其大利。故悲怅尔。

往效祠也惊起於大自在庙。

瑞应经云。净饭王严驾抱太子谒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像悉起礼拜太子足。父王惊叹曰。我子於天神中更尊胜。宜字天中天。此即佛第二小字也。

或为童子。

华严经云。现居童子地。欲示现通达世间一切事业故。

或学声闻。

天竺大论有五明。一声明。二工巧明。三医方明。四因明。五内明。其声明论释诂训。天竺聪明者方教之。太子周学五明。此举其一。则四从之。

为讲武也箭塔箭井犹存。

太子师羼提提婆此云忍天学武。本行经云。太子年十五。与诸释种斗射。一箭穿透七金鼓。又一箭彻一铁猪。其箭透出着地入土。幽泉迸涌。时天帝释取其箭归忉利天上建塔盛贮供养。此天上四塔之始一也。其泉涌处。人名为箭井。唐三藏西域记云。箭井在迦毗罗城东南三十里。其水味甘如醴。病者饮之即愈。民于今利之。

为捔力也象迹象坑仍在。

经云。太子与弟难陀.调达出园捔力已。调达前行。见一大象当门。以手搏之而毙。次难陀出见象。当途引手拽之道傍。后太子出见。用左手提起。右手托而掷之。象堕城外。地为之陷。故呼为象坑。

受欲乐於十岁。

色声香味触此之五尘。欲界生者无不贪着为乐。故名欲乐。本行经云。太子在宫。具足五欲。娱乐自在。十年不曾外出。故云受乐十岁。

现游观於四门。

此第三四门游观之相。为出家之张本也。

乐沙门身厌老病死。

沙门者。出家弟子之通称也。本行经云。太子宫中乐极思游园苑。王勑严净街衢。庄严园观。选一智臣为侍。备於顾问。初出东门。净居天人化一老人尪羸倚杖。太子见问侍臣曰此何人耶。答曰此老人也。问何名老人。答昔曾少壮。以寒暑迭迁。血气衰变。人生世间无免老者。次出南门。天化一病人。太子问。侍臣答。此病人也。夫人嗜欲不节。饮食过度。四大不调。转变成疾。众痛迫恼。存亡无期。人生无有免者。次出西门。天化一死人。太子问。侍臣答曰。此死人也。以寿数向尽。精魄已去。四大各离。六根无觉。父母妻子情深爱重。无能留者。世人无贵贱无贤愚皆不免死。太子由是情思不悦。回驾归宫。或问曰。经云。王勑严净街衢。瓦砾草[廿/(厂@(土/且))]不容遗余。安有病死之人敢当法驾之前耶。答。本行经云。净居天人挟缘而化。惟太子侍臣见之。乃至侍臣应答皆天力使之然也。问曰。天何人哉。而强化斯事。答皆菩萨夙世同行善友知识。以诚誓所持故。常随左右作诸变相。俾太子在乐生厌。不忘出家也。太子次出北门。天化一沙门。持锡掌钵徐行驾前。太子问曰汝何人耶。答我佛弟子沙门也。问何名沙门。答曰。三界兮扰扰六。趣兮昏昏。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言讫腾空而去。太子瞻仰而喜曰。惟此为快哉。当修学。於是还宫。

於是澡缾天子以惊觉彰伎女之丑容。

太子因四门历观诸相。忻厌之意愈一日。由是父王益其伎乐以悦之。每至夜分有净居天人名澡缾。住在空中发言惊策。复使乐器皆出五欲非乐世间无常涅盘寂静速须出离之声。乃至令众伎女熟睡。衣裳披露不净流溢。太子历见倍增厌离。夫如来於净法界大悲心中现斯影事。岂实爱欲乐而待空言赖警策而生厌离。若然则与凡夫何别耶。盖欲教化世间而示同世间之业也。大方等无相经云。若言如来实生王宫乃至八相成佛。则是谤如来。

净居天人以捧持跃车匿而严驾。

此第四逾城出家相也。至此据大乘宗说。太子已年二十九岁。车匿者。太子御人也。本行经云。太子屡以出家心白父王。父王语曰。汝当作转轮圣王。七宝千子。统四天下。如何以剃发染衣为乐耶。太子对曰。期成正觉。统御大千。摄化众生。令出长夜。岂以七宝四天下为好耶。父王但加侍卫。增伎乐。晓夜惑之。一夜净居天人於空中告太子曰。行矣。时也。乃召车匿[革*(佫-口+田)]马王犍陟至。太子上马。四夜叉承马足。天人持盖。梵王居左。帝释侍右。天王从卫。使国官诸门自然间辟。守御者都不觉知。乘虚而行至雪山苦行林中。诘旦已行八百里。华严经云。最后身菩萨。法尔如是。欲令着家众生舍离家法。为现自在不属它故。宣扬出家功德胜故。是以示现出家。

逾春城於八夜。

当二月八日夜半时逾城出家。按论衡云。周昭王四十二年壬申之岁也。

栖雪岭於六年。

言六年者。是太子在雪山示修苦行究竟之数。

人辞怆恋王之心。

人谓御人车匿也。本起经云。太子至山。语车匿曰。所难作事。汝与揵陟已能作之。可但还国。车匿悲啼闷绝曰言。如何教我独还宫中。

马舐落连珠之泪。

马王犍陟闻太子言已。屈膝舐太子足。泪下不绝。

挥宝刀而落绀发塔天宫。

本行经云。太子自以宝装佩刀。左手握绀青之发而发愿云。我今落此发。誓与众生断除烦恼及与习障。寻即截下掷向空中。天帝释接往忉利天建塔安贮供养。此天上四塔之二也。

将衮服以贸皮衣形参山鹿。

本行经云。太子自顾衣裳。非出家者所服。时净居天人化作猎人披袈裟衣。太子见乃脱珍服换得披着。喜曰。我今始为出家人也。如经云。天人化作猎人披袈裟者梵语。此云坏色。盖非五方正色。此惟佛法出家者所服。然西域猎人多窃此衣着入山者。山中多师子。见此色衣谓是沙门即不害之。彼天欲太子问此衣。即为赞叹衣之功德故。又经云。换鹿皮衣。又车匿白太子言。如何舍彼妙衣。皆与诸麋鹿同处耶。

扣林仙之所得了世定之非真。

此第五雪山修道相也。林仙者。谓苦行林中外道也。所得者。外道所修之定。谓心带异计。忻上厌下。而修虽得生天。乃是世间有为有漏。故云世定。假令修得非想非非想定。寿八万劫。限满仍前堕落欲界。或生三恶道酬偿夙业。金刚经颂云。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即世定也。本行经云。太子至雪山苦行林中问诸仙曰。汝勤苦修行。当求何果。仙曰求生诸天。太子不悦。舍而前行。至阿蓝迦兰并郁头蓝弗二大仙处。问四空处定。作是思惟。俱非究竟解脱之法。亦舍而去。

食麦食麻降苦降乐。

本行经云。太子至伽耶山尼连河侧思惟观察。一切众生根缘。六年后方可度之。乃示修苦行。日惟食一麻一麦以此自试。是降乐也。后悟此非真修。乃受美食洗浴香涂。是降苦也。

且瑶琴奏曲必自中而曲成。

此释成降苦乐意也。如佛在日。有大富长者子名亿耳。投佛出家。为求道故日夕精勤苦行。乃至足破血流久无所证。将欲反道。佛知之问曰。汝在家日能弹琴耶。答能。佛问弦太急太缓时如何。答声不成曲。又问弦得中时如何。答曲韵方成。佛言。我法中出家求道者亦如是。太急则疲倦。太缓则懈怠。得中则其道成矣。亿耳奉教。不月证阿罗汉果。

佛果圆因亦假中而果满。

此句合前喻也。梵云佛陀。此云觉。谓自觉觉陀觉行圆满。今略称佛也。果即二空大涅盘也。因谓六度万行也。谓求佛圆果。非太急太缓可成。惟处中方成矣。

由是择其处也过龙窟。

处谓菩提场也。在阎浮提地方之中。三世诸佛皆向此处成道。故须择也。本行经云。菩萨往菩提场。彼路有一龙王名迦茶。其龙长寿。曾见往古三佛成道瑞相。乃以眷属具香华音乐幡盖迎菩萨供养。又至文鳞盲龙在处。水边坐。放光照水。龙目暂开。亦备香华音乐出水迎奉供养。龙有七头。以身绕佛三匝。昂头覆菩萨顶。

浴其身也入连河。

经云。菩萨入尼连河浴时。有诸天持种种华香散河中。浴讫时有树神按树枝低手。引菩萨出水登岸。

示其食也受难陀之乳糜。

涅盘经云。如来之身已於无量阿僧祇劫不受饮食。为诸声闻说。先受二牧牛女乳糜故。本行经云。菩萨将往道树时。有天人告善生林主二女。一名难陀。华言喜。二名婆罗。华言力。曰汝可最初施食。於是二女以乳烹糜。其釜上现种种瑞相。乃用钵盛奉献。菩萨食已。将其钵掷向尼连河中。天帝释收归天上建塔安置供养。此四塔之三也。

示其座也受吉祥之茆草。

天竺坐法必敷草为藉。时天帝释化为刈茆人。菩萨问其名。答名吉祥。乃受其茆。茆色青绿柔软。光滑若孔雀顶。

以最后之胜体。

补处菩萨只此一身。更不受后有。故云最后胜体。

诣菩提之道场。

梵云菩提。华言道。谓佛在彼成道。故曰道场。西域记云。在摩竭国尼连河西南十里。有树名菩提。本行集经云。菩萨将至彼处。色界诸天先以天缯幡盖悬於树上。用为标帜。

圆解脱之深因。

解脱者障惑俱遣。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世趣不能摄。能令修短改度巨细相容。即是所证之圣果也。言深因者。谓三祇中所修一切行愿并二空根本智。此时功满。故云圆也。

登金刚之宝座。

俱舍论云。此座下连金轮。故云金刚座。三世诸佛皆於此座成道。古今有此土僧亲至礼拜供养。

一百四十功德不共二乘。

依法相宗。佛不共功德有一百四十。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四一切清净.大慈大悲.无忘失.一切种妙智。惟佛果具足。故云不共。

八万四千法门高超十地。

为世之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以众生尘劳有八万四千。故法门之数亦尔。盖病以药对待也。言十地者。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瑜伽论云。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无着无碍。於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等觉。故名佛地。在十地之上。故云高超也。

由是魔军威慑於慈刀悉怖旅归。

此第六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相也。如来至此三十五。瑜伽论云。魔有四种。一天魔。二死魔。三烦恼魔。四五阴魔。今言魔军。即天魔也。理实四魔俱降。从显立谈。故云天魔。本行集经云。菩萨初坐道埸。即放眉间一光。名降魔。直照魔王宫殿。令失常也。一时震动。魔将兵众现种种可畏形状。各执器仗欲害菩萨。是时菩萨入慈心三昧。一切刃首皆生莲华。由是魔众惊慑溃散。

媚女败毒於定心媸羸变质。

魔有四女。端正无伦。共来菩萨前呈诸姿态。欲坏梵行。时菩萨以慈心力。四女皆变为老丑羸弱之状。羞愧而退。

於是坚牢地神踊跃而作礼。

观佛三昧经云。弹王问佛。汝之功德谁为证明。佛即垂无畏手指地。一切大地六种震动。时坚牢地神涌出唱言。我是证明。

虚空天子展转而报知。

菩萨成佛已。地神报空神。空神报天神。乃至上天展转相报。

类莲华而出水赫焕无方。

涅盘经云。如来出世清净无染。犹如莲华。

若桂月以悬空光明洞彻。

涅盘经云。如来出世犹如秋月十五夜。清净圆满无云翳。一切众生无不瞻仰。

经七日受提谓之麨蜜警以少小之言。

七日者。如来成道已来日数也。提谓者。北竺二商人也。麨蜜者。天竺常食也。本行经云。佛成道七日。有树神告二商人。一名提谓。一名波利云。汝可备供养如来。於是各献麨蜜。佛受之。为说布施因果。故云少小之言。

垂一音授贾客之戒归赐与人天之福。

佛声无漏故云一音。贾客即提谓也。戒谓五戒。归谓三归。持戒果报。死生天上。次生人间。故云赐与人天之福。夫诸佛教化常法。有其七要。先发人心。一说布施。二说持戒。三说生天果报。四说果报乐味。五说果报过患。六教离世间。七难涅盘功德。今方成道。投机观根。且说归戒尔。

既成佛已观所化缘。

观察何者堪先度脱。

悲二仙而不遇雷音。

二仙谓阿蓝迦兰并郁头蓝弗也。念此二外道垢薄根利。欲先度之。彼死七日。嗟其不遇正法。华严经云。震实法雷音。雷音者。如来具五种声之一也。

喜五人而堪从法化。

五人者。一憍陈如。二跋提离。三婆沙波。四阿奢轮。五摩诃南。佛次观此五人在鹿野苑。根缘仅仅熟可以度。

然以尘根昧劣圣智渊深。

一切烦恼能坌污净心目之为尘。是生死之本。故名根也。唯佛一切种妙智。於三世一切法照见无不自在。故曰圣智。

顺其法则法不应根顺其根则根不达法。

如来化仪法有权实。众生所欲根有大小。大根者授以小法。若内秽食於宝器。小根者说与大乘。犹使蚊负於高山。苟不观根。则人法俱失。

莫不为爱河之长溺缘痴乐之所盲。

顺正理论云。爱者三界贪也。随所乐境转。能汩没有情。喻之河也。众生不能自出。经无数时。故云长溺。痴者谓三界无明也。使不见正道。谓之盲夫。一切众生皆具正眼。与佛无异。但由无明妄想覆蔽。不见正道。故法华经云。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

苟不利於当闻仍假言而入灭。

此方便张本也。法华经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坠於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於涅盘。

於是忉利帝释云驱於三十三天。

梵云多罗夜登陵舍。讹略云忉利。华言三十三天。谓妙高山顶有四朵。每朵有八天。中间帝释所居善现宫善法堂。共成三十三也。帝释者即彼天王。梵云释迦提婆(上声)那因。秦言能主。总师三十三天王也。

堪忍界王雾拥於一十八梵。

梵语娑婆。或云索诃萨诃。华言堪忍。即大千界之都名也。自誓三昧经云。谓此土人刚强难忍。故云堪忍也。界王即大梵天王。是娑婆世主也。言一十八梵者。谓初禅有三天。谓梵众.梵补.大梵。二禅有三天。谓少光.无量光.光音。三禅有三天。谓少净.无量净.遍净。四禅有九天。谓福生.福爱.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共有一十八天也。禅之与梵皆清净义。云驱雾拥者。来见佛时众多如是也。

头面作礼致敬精专请转法轮随宜说。

头面着地。五轮具足。是佛法中上品礼。盖敬之至也。观请者五法中一也。具自他二利。故诸佛凡有所说。皆名转法轮也。梵王帝释皆观请人也。随宜说者。方便之义也。

如来寻念善逝通规顺古佛之嘉谟应群机之鄙欲。

如来者即释迦也。善逝自过去佛也。谓成等正觉。已出生死长夜。具一切种智二利功德。善事已毕。故云善逝。通规嘉谟。皆佛方便善巧也。鄙欲者。乐小之心也。法华经云。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于时十方佛现同兴赞美之词。

如来思惟方便之时。十方诸佛皆现前赞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可用方便。随宜说法。

一法乘分共创尘劳之域。

此方便门开也。涅盘经云。一乘之法。随宜说三。生死烦恼界中。谓之尘劳域。

由是起道树诣鹿园。

此第七鹿野苑转法轮相也。道树者。成佛处菩提树也。既受劝请。将转法轮。离彼树下。故云起也。鹿园者。即初转法轮处也。西域记云。在波罗奈国。昔释迦佛因地修菩萨行时。化身为鹿王。名善鹿王。提婆达多名恶鹿王。各有五百眷属同止此林。时国王名梵摩达。游猎此林。二鹿王并眷属俱在围中。时善鹿王遂至王前启白王曰。大王校猎。燎原之次。我徒一千死在今日。然鹿死肉多。即日腐臭。愿王恩宥。许日供一鹿入王大厨。王有割鲜之膳。我徒延朝夕之命。王善其辞。遂俞所请。其两群内。日轮一鹿。未尝敢失。一日当次恶鹿群。一雌鹿鹿有胎。故告王延。俟后期不允乃投善鹿王。王曰。悲哉慈母。恩及未形。汝自安心。吾当可代。时善鹿王自诣王厨。宰夫奏。王问其故。对曰。今日次一雌鹿有胎。乞延下次。无宜代者。然一日之命。谁不保惜。我今不忍。又虑失供。故自赴厨。愿王听许。王叹曰。善哉。汝有此心。我乃兽心尔。当断肉味。无复日供。乃施此林为养鹿之园。佛观此地有昔因缘。首来说法。报地恩也。

三月调根五人得度憍陈如悟慈尊之首喝创解标名。

三月调根者。俟其时也。佛观五人根缘仅熟。乃往化度。犹未信受。佛现神变种种调练。计经三月。乃为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五人中憍陈如先悟解得法眼净。即证阿罗汉。佛称为阿若憍陈如。为出世第一弟子。梵云阿若。华言解。故云创解标名也。余四人相次得道。且憍陈如或云陈那。此云火器。盖祖先因事火命姓也。率先得度。盖有宿因。按因果经云。释迦因地为忍辱仙人。在一山中修道。时憍陈如为国王。名歌利。受性暴恶。一日将诸婇女入山。猎倦假寐。时诸侍臣入林采华。行至仙人庵前。仙为说法。良久王窹。不见诸女。携剑寻觅。见在仙庵前。王怒问曰。汝何人。答忍辱仙人。又问得上地定耶。答未。王曰既未得上定。乃是凡夫。遂拔剑截下仙手足。见仙神色不动。遂问汝恨我耶。仙曰。不恨。愿我成佛先度於王。今既得道。先度陈如。即歌利王也。

舍利弗逢马胜以传言於途见谛。

梵云舍利弗多。此云鹙子。从母立名也。始为删阇耶外道弟子。博达十八大论。辨才无敌。然常慨所学所师俱非真正。又鄙外道事行粗恶。一日途次逢马胜比丘。持锡掌钵衣裳楚楚。行步徐雅。悦而问之汝师是谁。马胜报曰。佛大沙门。是我之师。又问说何法。答曰。我出家日浅而无强记。今略以一偈相示。曰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于时舍利弗言下悟解。谛者实义也。马胜即鹿苑初度五人中阿奢轮也。

采菽氏继踵以师事率门属以同归。

采菽氏即大目乾连姓也。先与舍利弗同师。尝立要云。若得甘露。愿共分之。其日见舍利弗归。神色怡悦。乃问之。兄得胜法耶。舍利弗乃说其所遇。仍以偈示。目连亦悟正理。相谓曰。外道之法徒劳耳。二人同心。各领徒二百五十人投佛出家。佛命善来。须发俱落。袈裟着身。佛告大众。此二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乾连神通第一。

迦叶氏汇迹以降心领火徒而回席。

迦叶氏即事火外道优娄频罗姓也。佛欲化之。故往寓宿。迦叶辞无馆舍。佛指龙堂。答云。龙性暴恶。恐害於仁。佛言无畏。即摄衣自入中坐。至夜龙归。见佛遂怒。放火烧佛。佛入火光三昧。担宇洞然。龙窜无所。惟见佛钵清凉。乃跃入其中。迦叶是夕见火炽然。谓其徒曰。彼沙门必受苦矣。至旦。佛擎钵出。示於迦叶。心既稍伏。请佛少住供养。然未肯受法。佛现五百神变。方乃归依。与徒二百五十人一时剃落出家。障尽意解。成阿罗汉。所有祭火器悉弃水中。有亲弟二人居于下流。一名伽耶。一名那提。亦事火龙。见流中祭器。奔来看省。见兄已成沙门。问其故。兄为说法。亦与徒二百五十人投佛出家。皆证道果。汇。类也。优娄为类。首二弟从之。易云。拔茅汇征之谓也。各与其徒弃火事佛。故云回席。

莫不甘露洪澍末尼普应。

甘露者天之上味。喻一乘妙法也。末尼者或云摩尼。此云无垢。即珠宝也。以其珠体圆莹。对物现色。喻佛自在。普应群机。随根授法也。

天界人界。

天界者。佛成道二十七日。在他化自在天宫。天王请说十地经。后来又在彼说般若理趣经。在摩酰首罗天宫说文殊千钵经。在忉利天宫普遍光明阁说一字奇特佛顶经。并为母摩耶夏三月说法等。人界者谓五竺十六诸国等处。

鹦林尸林。

鹦林者。百缘经云。佛自舍卫国行诣摩竭提国。中途有鹦鹉林。其鹦鹉王并诸眷属飞翔宫中。迎请世尊众僧。愿於我林一宿。使我供养。佛即许之。与僧俱入林中坐定。鹦鹉众见佛相好光明。众僧威仪寂静。各生欢喜信心。同日命终。生忉利天。尸林者。涅拌经云。佛一时在恒河岸尸首林中。尔时世尊取少树叶告诸比丘。我今手中叶多耶。一切大地叶多。诸比丘言。世尊。一切大地叶多。不可称计。如来手中。少不足言。佛言。我所觉了一切诸法。如大地草木叶。为诸众生所宣说者。如我手中叶也。

或鹭池。

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有白鹭池。佛说第十六会般若经。

或鹫岭。

在王舍城。梵云耆阇崛山是也。佛说大般若并法华等诸经。

或海殿。

佛在难陀龙王宫吉祥摩尼宝藏大云道场宝楼中说大云轮请雨经。

或庵园。

庵摩罗果名也。园中多植此果。佛说净名等经。

或猕猴江。

近毗耶离城有猕猴池。池上有山精舍。佛在中入不动三昧。度五百商人。皆证阿罗汉。时大众问佛耶输陀罗比丘尼及五百商人往昔因缘等。

或火龙窟。

西域记云。北印土城西有大洞窟。是瞿波龙王所居。其龙忽发恶心。欲害王坏国。佛知乃运神足往彼。龙王见佛欢喜。恶心乃息。佛为说法。授不杀戒。因请留佛住此受我供养。佛言。吾将寂灭。今为汝留影至吾灭度后。汝恶心若起。当观吾影。仍遣五百罗汉住此受汝供养。作福田也。因兹国王城邑永无忧患。记云。唐三藏奘法师亲往礼拜供养。佛影远望则金色炳耀。近则无视。

或住波罗奈。

正梵语云波罗痆斯。华言江绕国。佛说出曜.时世.转法轮等经。

或居摩竭提。

唐言无恚害国。佛说华严.本起.贤愚等经。

或依坚固林。

梵云沙罗。此云坚固。瑶法师译云坚林。即佛临灭最后说大般涅盘等经。

或止音乐树。

在维耶离城。佛居树下说灌顶拔除生死得度经。

或海滨楞伽顶。

山在南天竺海边。梵云楞伽。华言不可往。唯得神通者可到。佛居彼说经。名入楞伽山经。

或山际补陀岩。

梵语具云补怛洛迦。今讹略云补陀。此云小白华。谓此山多生此华。香气远闻。是观自在菩萨住处。佛在彼说十一面观自在经。

或迦兰陀竹园。

梵云迦兰陀。华言好音。即西域禽名也。谓迦兰陀长者同类婆娑罗王同施立精舍。请佛众住止。

或舍卫国金地。

梵云室罗伐。讹云舍卫。华言闻物城。其中有长者名须达拏。华言善施。常赈恤孤贫。国人重之。同号给孤独长者。因往王舍城护弥长者家为子求妇。见其家备设香华饮馔。来日请佛。须达拏本事外道。乍闻佛名。心寒毛竖。是夜便往礼佛闻法。即发先业。得正信心。便证初果。遂请佛归国。佛许之。及归家。卜胜地。惟祇陀太子园高爽方广。堪建精舍。往白太子。太子戏曰。若布金满园。即我当卖。须达喜曰。此园属我矣。归家运金亥布八十顷。由是买得。建立精舍。曰祇桓。今呼佛寺为金地金田者。因此也。

或应念而空现。

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遇佛信法已。共言。我女胜鬘。聪慧利根通敏易悟。若得见佛必速得道。宜遣信报之。胜鬘闻佛功德。欢喜顶受。说偈赞佛。愿佛慈慜令我得见。作此念时。释迦如来忽於空中现无比身。胜鬘见之。对佛说十受三愿等一十五章。名胜鬘经。

或没山而出宫。

佛从鹫峰山没。忉利宫出。须弥山没。炎摩宫出。乃至已上说华严等经。

或说法假於六方。

优婆塞戒经云。善生长者子白佛言。外道诸师教人晨朝礼六方。则得长寿富贵。佛法中有此礼否。佛言。亦有。所谓礼东方是檀波罗密多。礼南方尸波罗蜜多。礼西方羼提波罗蜜多。礼北方毗梨耶波罗蜜多。礼下方禅波罗蜜多。礼上方般若波罗蜜多。若能日日正观礼拜供养。即得长寿富贵。

或化身变为三尺。

惧师罗长者身长三尺。佛为教化令归正法。亦化身长三尺。经所谓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是也。

或掌覆而指变。

掌覆者。楞严经云。世尊以阎浮檀金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放宝光。同时来祇陀林灌阿难顶焉。指变者。净名经云。螺鬓梵王语舍利弗言。我见此土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坈坎秽恶充满。於是世尊以足指按地。即此时三千大千世界皆是七宝庄严。如宝庄严佛国。

或光流佛来或一身普集於多身。

法华经。大乐说菩萨欲见释迦如来分身诸佛。尔时世尊放白毫相光。遍照十方各五百万亿那由佗河沙佛土。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而为侍者皆来此土。如是诸佛皆是释迦佛所化之身。

或此界便明於他界。

观无量寿佛经。韦提希夫人求生净土。尔时世尊即现十方诸佛净土。令韦提希目观自选愿生何处。韦提希即指阿弥陀佛国。我愿生彼。佛教修十六观。

或变净而以净覆秽。

佛方便报恩经。佛放大光照十方佛剎。有无量百千诸菩萨至。此时娑婆世界无诸山川林薮等。又法华经。三变土田十方严净。又仁王经。佛为大众现不可思议神变。令一佛土入无量佛土。无量佛土入一佛土。净复现秽。秽复现净。

或随俗而即俗明真。

佛所说法不出二谛。二谛者。俗谛.真谛也。或言在俗谛而理归真实。或即俗即真。或因俗明真。仁王经。波斯匿王问言。胜义谛中有世俗谛否。佛言。我今无说。汝今无听。无说无听是名一义二义也。又十六国王咸作是念。世尊大慈。普得利益。我等如何护国。由是如来因此说菩萨护佛果真实甚深般若。

若空谷之答响洪钟之待扣矣。

此如来随机赴感说法也。

其间所说阿含四有般若八空。

佛成道三十年内说此二教。盖随机投根故也。梵云阿含。华言法归。是小乘教。有四部。一长阿含。二中阿含。三杂阿含。四增一阿含。此教说一切法有。故名四有。梵云般若。华言净慧。是大乘教。说一切法空。有八部。故云八空。

密严华严佛藏地藏。

此四部大乘经名也。言地藏即十轮经也。

思益天之请问。

思益者。一梵天人名也。请问法义。从人立题。

楞伽山之语心。

入楞伽山经。大乘经也。此经以心为宗。故云语心。

万行首楞严。

首楞严者。三昧名也。此经从所诠立题。

一乘无量义。

无量义处。亦三昧名也。从所诠立称。

大悲芬陀利。

梵云芬陀利。此云白莲华。从喻彰名也。

法炬陀罗尼。

梵云陀罗尼。此云总持。以法总持。有寂照之用。喻如炬。此从能喻所喻二名立称。

无垢称之说经。

梵云维摩罗诘。华言净名。或云无垢。皆一义。盖译者巧拙也。

须达拏之瑞应。

梵云须达拏。此云善施。即释迦因地作太子舍一妻二子时之名也。此经从所诠立题。

猜你喜欢
  佛学即慧学·太虚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目錄·明雪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三·欧阳竟无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佚名
  福寧斌雅禪師語錄序·斌雅
  卷第十四·费隐通容
  第十九卷·佚名
  卷十六·佚名
  卷十五·佚名
  维摩义记卷第二(本)·慧远
  止观义例纂要卷第一(并序)·从义
  八总持品二十三·佚名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佚名
  四十二章经序·佚名
  第二十二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临川集补钞·吴之振

    王安石圃扇玉斧修成宝月团,月中仍有女乘鸾。青冥风露非人世,鬓乱钗横特地寒。和女诗青灯一点映窗纱,好读《楞严》莫忆家。能了诸缘如幻梦,世间唯有妙莲花。寒穴泉神泉冽冰霜,高穴与云平。空山淳千秋,不出呜咽声。山风吹更寒

  •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范晔

    桓谭 冯衍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杨雄辩析疑异。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憙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 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三·柯劭忞

      洪福源(茶邱 君祥 万) 王綧(阿剌帖木儿 兀爱)   洪福源,本高丽唐城人。父大纯,为麟渊都领,因家焉。太祖十一年,契丹叛众乞奴、金山等窜于高丽,陷江东城据之。十三年,太祖使哈真等追讨之,大纯率众迎降,仍归高丽。十七年,太祖

  • 卷九十三·毕沅

      ◎宋纪九十三 ∷起著雍阉茂正月,尽上章困敦十二月,凡三年。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重和元年辽天庆八年,金天辅二年   春,正月,甲申朔,御大庆殿,受定命宝,百僚称贺。   金杨朴言自古英

  • 卷之三百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续后汉书音义卷三·萧常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音义卷三    宋 萧常 撰 吴载记一富春【後以避晋简文帝郑太后讳改富阳孙权黄武七年置东安郡治富春寻废】盐渎【故临淮县後属广陵】宛城【音寃南阳县】斩断【丁贯切

  • 志卷第四 高丽史五十·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历一。○夫治历明时历代帝王莫不重之。 周衰历官失纪散在诸国。 于是国自有历。 至五季闰国若蜀若唐之类虽立国崎岖而亦莫不各有所用之

  •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司马迁

    张连科译注【说明】本传是郦食其、陆贾、朱建三个人的合传。这三个人的共同特点都是有一副伶牙利齿,能言善辩,嘘枯吹生,大有战国时代纵横家的遗风。尽避他们有共同之处,但是其成就和贡献却不尽相同。朱建远不能和郦生、陆

  •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司马迁

    王学孟译注【说明】这是我国古代三位著名军事家的合传。作者着重写了孙武“吴宫教战”,孙膑以兵法“围魏救赵”、马陵道与庞涓智斗,以及吴起在魏、楚两国一展军事才能,使之富国强兵的事迹。全篇以兵法起,以兵法结,中间以兵

  • 郑和传·张廷玉

    郑和,云南人,即世人所称的三保太监。最初在燕王府侍候燕王,后来随从起兵有功,累升为太监。成祖怀疑惠帝流亡海外,想寻找他的踪迹,并想向海外炫耀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三年(1405)六月命郑和与搭档王景弘等人出使西洋。他

  • 第三章 孔子之早年期·钱穆

    一、孔子之幼年《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生士族家庭中,其家必有俎豆礼器。共母党亦士族,在其乡党亲戚中宜尚多士族。为士者必习礼。孔子儿时,耳濡目染,以礼为嬉,已是一士族家庭中好儿童。二、孔

  • 卷二百五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十一封建考异姓封爵二满洲子一等总兵官额亦都满洲镶黄旗人天命年积克城拓地功封【赠详公爵】 遏必隆额亦都子天聪六年袭坐事削爵【晋袭详公爵

  • 咸丰九年八月初六日·曾国藩

    早,写漱六信毕。饭后写季仙九先生信一封。派戈什哈朱长彪往溧阳迎接陈作梅,寄途费银百两。李少泉亦派一家丁同去。巳初起行。余亦即于已初开船。见客二次。是日风色不甚顺。自九江以上,须得东风,泝流乃顺。本日北风甚微。

  • 第26章&nbsp;经解·戴圣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只要看看那里的风俗,就可以知道该国的教化如何了。那里的人们如果是温和柔顺、朴实忠厚,那就是《诗》教的结果;如果是通晓远古之事,那就是《书》教的结果;如果是心胸广阔坦荡,那就是《乐》教的结果;如果

  • 佛说转有经·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大比丘众之所围绕。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尔时摩伽陀王频婆娑罗。出王舍城。往至迦兰陀竹林住处。到佛所已。头面礼足。绕佛

  • 宗镜录卷第一百·延寿

    东国义相法师。释华严经云。当知此一部华严经。虽七处九会。而唯在十地品。所以者何。以根本摄法尽故。虽在十地不同。而唯在初地。何以故。不起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故。一地中虽多分不同。而唯在一念。何以故。三

  • 菩提本无树·佚名

    当五祖弘忍想将大法衣钵传给弟子们继承的时候,先告诉弟子们每人各做一首偈子,然后从偈子中所呈现的境界来判别对方是否见道,见道的人就可以得到衣钵,成为六祖。其中最受大众推崇的上座弟子神秀,作了一首偈子

  • 大唐内典录序·道宣

    麟德元年甲子岁京师西明寺释氏 撰原夫正法称宝诚有其由。良是出俗之津途。入真之轨辙。所以历劫英圣仰之如父母。遂古沿今隆之如日月。岂不以丧我倒之蹄。筌穷无生之宝位者也。自仙苑告成金河静济。敷字群品汲引尘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