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密庵杰禅师

禅师名咸杰。号密庵。其先福州世族也。姓郑氏。母梦庐山皓鬓头陀入室而生。生之夕。境内皆闻天乐。不知何祥。其亲亦秘之。师幼颖悟。气宇深沉。事亲以孝闻。亲有贤行。勖之远游。遂得度受具。不结侣。不备衾。寒暑一衲。遍扣诸方。诸方敬之。晚依应庵。屡遭诃詈。不假一词。默师默契其机。一日应庵晚参垂问。如何是正法眼。师遽趋对曰。破砂盆。应庵颔之。命入侍。大拥众心。及辞归省亲。应庵送以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相从今四载。征诘洞无痕。虽未付钵袋。气宇吞乾坤。却把正法眼。唤作破砂盆。此行将省觐。切忌便跺跟。吾有末后句。待归要尔遵。师闽还。应庵乃上堂。举师分座曰。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手血。临济老瞎驴。至今犹未瞥。须弥顶上浪拍天。大洋海水无一滴。伟哉本色人。顶门亚三只辨龙蛇。百草头擒虎兕。一毫力穿大地人鼻孔。坐断衲僧摇舌。虽然犹未拨动向上一窍在。且作么生是向上一窍。问取堂中首座杰。未几开化衢之乌巨。其节概大类应庵。应接浑如妙喜。一时厌饫丛林者。皆起而归之。秘阁张镃。矢向宗风。改宅为慧云寺。请师据室。师怜其正信。示以赵州无字。镃得旨。及师应祥符蒋山。历华藏双径。而镃皆随侍。又迁灵隐。床历无所容。乃举破庵先。分座接纳焉。师尝被召入禁庭。或留宿内观堂。天子屡欲加赠。师屡以疾辞。教授严康朝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理固然也。况良时莫再。圣主难逢。法兄每用藏六之机。不顾从上县丝之脉。朝不取也。师曰。汝之所见。本为通论。但弘道设教也以时。当此际。京畿宫观。金碧交辉。古德高风。杳不闻矣。而躁进孟浪之病。庶几老成持重者。有以振之。且华亭渡西山隐。独非兼济天下乎哉。力请退休平江。淳熙甲辰春。天童使至。师告众曰。去年八月间。得旨与安闲。摆脱水云性。纵步到阳山。元宅诸子弟。忻然力追攀。庵居三个月。开怀宇宙宽。忽接四明信。来书意盘桓。天童虚法席。使君语犹端。迢迢遣专使。不问路行难。山僧临晚景。不敢自相瞒。捶鼓乐与行。四众亦忻欢。先师未了底。应是起波澜。敢问大众。如何是先师未了底。一回饮水一回咽。临济德山俱汗颜。入寺以应庵遗规结制。升座曰。数十年前旧公案。今日拈来重剖判。任是铁眼与铜睛。也须曳入红炉煅。众中忽有个不受瞒底出来道。尽大地是个红炉。也煅某甲不破。只向他道。也知你在鬼窟里作活计。淳熙丙午。无病示寂。塔于寺东。其嗣法者。破庵先等一十二人。而澄照自镜。复住天童。

赞曰。应庵廓虎丘之风。时出入其庭者济济耳。以其废钩绳而取曲直。故窃讳之。及密庵开化。山不束岳。海不束涛。岂非过师之智。自与齐眉共躅者异欤。不然。则临济宗风何能西咸四七。而东登二三也。

育王堪禅师

禅师出四明毛氏。名妙堪。号笑翁。十岁授以世典。过目成诵。不悦也。乃从野庵钦。潜心释训。竟为大僧。受无用全禅师之嘱。住后以持纲不屈。声达朝廷。朝廷屡以名山居堪。堪去就自若淡如也。一时争慕之。堪初参松源于灵隐不契。偶禅者读全无用自赞曰。匙挑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曾把虚空揣出骨。恶声赢得满江湖。堪悚然欲见全。未及发。会全公访灵隐。堪心幸之。松源引座。全乃曰。适来松源和尚。举竹篦话。令天童纳败缺。诸人要知么。听取一颂。黑漆竹篦握起。迅雷不及掩耳。德山临济茫然。懵底如何插嘴。堪于此信入。即随至天童。告香入室。全公以赵州无字征堪。堪拟对。全骤击之。堪大悟曰。大涂毒鼓。轰天震地。转脑回头。横尸万里。全公可之。堪后出世妙胜。迁金文。又广孝。始终不务姑息。诚感征应。绍兴乙亥。祷雨。有司欲援徽宗事例。以道居僧之左。而尊其符水之术。堪力言不可。遂退归雪窦。天竟不雨。童叟谣曰。以右为左。天曰不可。四月五月。池潭起火。闻于朝。复旧序。雨乃大通。卫藩遂以台山报恩请堪。堪以台山旧无律宗。乃议十寺为坛。弘施毗尼。于是四众云合。化行南国。乃至屠父行慈。狗盗弭节。奉诏住虎丘。未几升灵隐。卫王特建大慈寺。请堪为开山首祖。既而退隐上柏。台郡陈使君。邀居瑞岩。居无何。又迁江心寺。乃淳熙壬寅年也。当是时。孝宗留神内典。常制圆觉楞严经注。普赐文臣。又尝召对诸禅宗。如佛照光者。出入禁廷。以内观堂。为禅师邸。甚盛典也。俄有奏。令僧道买紫衣师号。为大刹住持。堪骇叹曰。审是。则商贾皆可主法耶。吾道危矣。即诣阙抗疏。切直数千言。议寝。绍熙癸丑年。佛照再赴寿皇诏。而育王席虚。以堪补之。堪历主名坊。机不虚发。深怜根有利钝。而法无小大。尝以颂示诸学流曰。车牛脑后痛加鞭。弃却黄金抱碌砖。逐恶随邪至今日。即非心佛错流传。又曰。觉城东际老婆婆。白发毵毵意气多。与佛同生嫌见佛。恶人无柰恶人何。又曰。柳毅传书只自知。得便宜是落便宜。亲生爱子都抛却。痛惜深怜乞养儿。犹以柬致石鼓夷曰。先师法道。惟我与公。我既日就衰颓。无足道者。公今应迹灵隐。利生接物。去就当如秋叶春云。任缘聚散。凡与公卿贵人相见。务翻其窠窟。绝其偷心。若稍有院子。一念挂在胸次。模棱苟合。便成流俗阿师。虽为万指住持。何足贵也。词甚激切。庆元庚申春。书遗表上达。并作短语。挽张寺丞主后事。乃趺坐白众曰。业镜高悬。七十二年。一锤粉碎。大道坦然。再与曹通守诀别。敛目而逝。其僧腊六十也。后嗣无文灿。灿付愚叟鉴。鉴闽人。有实德。元世祖诏住攴提。赐号通悟明印。明印去妙喜。其世有五。

赞曰。硕果不食。厥功伟也。当南迁后。司衡多建中之余。至今方外。以市名职。吾道微矣。公乃毅然拨乱。而反之正。功孰大焉。谓之硕果非耶。殊不知浩然纲领之节。又原于妙喜云。

华藏民禅师

禅师生于嘉定府朱氏。讳安民。字密印。有异表。声若洪钟。心契圆悟之机。圆悟举民首众。曰。休夸四分罢楞严。按下云头彻底参。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今日烦充第一座。百花丛里现优昙。盖民初开讲于成都。雅称楞严独步。因访友过昭觉。适圆悟小参。举赵州拈南阳三唤侍者话云。如人暗中书字。字虽未成。文彩已彰。且道那里是文彩已彰处。民闻疑之。次日拟行。踌躇未决。其友谓民曰。君既匡徒领众。文彩日彰。倘有从上道理。消不去处。直与堂头和尚。坐而商略。何不可耶。顾而蕴结胸次。无乃病乎。民唯唯。遂告香入室。圆悟徐举楞严。征其心之所在。民多呈义解。悟笑曰。座主他日入地狱。莫怨老僧不道。民愕然折节。胡跪求说前旨。悟又笑曰。文彩已彰。民俯首出。而叹曰。禅门委有长处。叶公之龙不足贵也。即散讲依栖焉。一日白圆悟曰。和尚休举话。待某说看。寻常拈椎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下喝敲床时。岂不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悟唾之曰。你元来在者里作活计。民于此信入。复请曰。古帆未挂时如何。悟曰。庭前柏树子。民积滞顿豁。踊跃趋出曰。古人道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巨壑投于一滴矣。于是民之美誉溢丛林。佛鉴闻而笑曰。何日吹到蒋山门下。别有商量在。民后谒鉴。鉴问曰。佛果有不曾乱为人说底句。曾向你说么。对曰。合取狗口。鉴变色震声曰。不是者个道理。曰。无人夺你盐茶袋。叫作甚么。鉴曰。佛果若不为你说。我为你说。曰。和尚疑时退院别参去。鉴呵呵大笑。以殊礼延之。民遂开法保宁。而建康缁素。强民至华藏。升座以篆钥委之。座下各趋而去。民知中计。叹曰。三十年弄马骑。今日却被驴子扑。是时海内宗风大盛。丛林最小者。千指聚集。民独严持风裁榻。无杂宾春爨之役。常躬为之。至法鼓鸣时。龙蛇竞势。民不禁也。示众曰。众卖花兮独卖松。青青颜色不如红。算来终不与时合。归去来兮翠蔼中。可笑古人恁么道。大似逃峰赴壑。避溺投火。争如随分到尺八五分钁头边。讨一个半个。虽然如是。山僧半个也不要。何故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又从华藏退居。故里之中峰。乃以圆悟白拂。付之宝印。会圆悟归蜀。民遣印省之。悟问曰。从上诸圣以何接人。印竖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作么生。是从上诸圣用底。印以拳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一众改观。而民公之望益重。民竟无疾。终于本山。阇维。心舌不坏。舍利无数。细民穴地尺许。皆得之尤。光明莹洁焉。

径山印禅师

宝印禅师者。嘉州人。号别峰。初业儒。弃儒剃染。业华严。又弃华严。从华藏民禅师。悟明心要。其祖圆悟每誉之谓。印有超师之略。印之名遂著。乃通谒于妙喜。自称西川法侄。时径山多士。窃笑之。妙喜问曰。未出剑门关。与你三十棒了也。印遂展拜曰。不合起动和尚。妙喜忻然。顾左右曰。你们骑马趁不及。是日万指。丛林为之震动。于是西还开法。而两川素称义虎之雄者。皆从印游。印仍慰其开讲曰。宗教无二致。而公白岐耳。公以无欺心而演教。教中之宗也。我以无欺心而弘宗。宗中之教也。我佛初转四谛于鹿苑。而憍陈如乃无欺之首也。后拈枝花于灵峰。而迦叶乃无欺之终也。故其间谈经三百余会。皆以无欺法。而利无欺众。公但自反能无欺乎。既无欺矣。以无欺舌而流无欺教。则教与宗。是一是二乎。惟诸公勉之。印又出峡。住持保宁。次迁金山。自金山移雪窦。自雪窦补双径。其众盛矣。尝示众曰。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憍陈如比丘最初悟道。真净拈云。今日新丰洞里。秖转个拄杖子。遂拈拄杖卓左边云。还有最初悟道者么。若无丈夫。自有冲天志。莫向如来行处行。遂喝一喝。下座。若是印上座不然。今日向凤凰山里。初无工夫。转四谛法轮亦无气方。转拄杖子。秖教诸人。行须缓步。语要低声。何故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又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只在一句。祖师门下半句也无。祗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诸仁者。且诸佛是祖师是。若道祖是佛不是。佛是祖不是。取舍未忘。若道祖佛一时是。佛祖一时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大虫裹纸帽。好笑又惊人。又曰。将心除妄。妄难除。即妄明心道转。纡桶底趯穿。无忌讳等闲。一步一芙蕖。印年迈。日常宴坐。匡床颓然。一老比丘士夫访拜床下。爱慕倍于父母。孝宗皇帝知而召之。印以足疾。辞不奉诏。帝赐肩舆。于东华门内。迎入选德殿。初礼臣议。朝仪及见。印直登榻跏趺。群臣皆失色。帝喜其真率。乃问圆觉之旨。印随机酬对。帝默有契。辄注圆觉经。命印撰经首之序。自是东华门置禅师舆。以备顾问。十五年冬。力请庵居。绍熙改元。过访智策禅师。兼与言别。策问行日。印曰。水到渠成。归索纸书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如期而化。奉蜕质。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颜色明润。发长顶温。又七日择退居之西冈而閟焉。谥慈辨禅师。塔曰智光。

赞曰。民禅师义坛之翅虎也。一入昭觉之门。翻然易辙与夫抱英敏之姿。负昂藏之表甘。若捉月之猿。趋阳之鹿者。岂非日劫相倍乎哉师。以己愈之方。施之别峰印。自然水乳合。而针芥投。为万古我慢之正鉴。是则西山亮。何足为多耶。

道林渊禅师

渊禅师者。失其里氏。木讷寡文。为人无竞。尝点胸自警曰。参方须具择法眼。不然。踏碎铁鞋。何益哉。是时吴楚法席。以物色相胜。独大沩月庵果公峭甚。室中惟置一方木榻。兀坐如铁橛。霜雪不释。每诫知事。不可以软语诱人。学流见辄引去。惟渊坚依决择。每受诃责。株立弗避。月庵每切齿熟视而休。有檀家入山求法。月庵因起谓众曰。奚仲造车一百幅。拈却两头除却轴。蓦打圆相曰。切莫错认定盘星渊。于此尽脱廉纤。后出世潭州道林。法嗣月庵。月庵嗣开福宁。宁入五祖演禅师之炉鞴。故渊为演克肖之孙也。同出月庵之门。有八人。各化一方。独渊瞿然。以卑自牧。群贤竞起。成褫之故。道林声价甚迈。穷谷琏尝曰。道林颔下有逆鳞。不可撄他。有僧挺身曰。便撄时如何。琏曰。横尸万里。僧传语道林。渊曰。穷谷瞎秃错下名言。僧请别置一答。渊曰。只恐不是玉。是玉也大奇。于是禅流往来。馨炙其语。僧问曰。雪峰一问德山低头便归方丈意旨如何。渊曰。奔雷迸火。曰。岩头道其未会末后句。又作么生。渊曰。相随来也。曰。未审。那里是岩头密启其意处。渊曰。万年松在祝融峰。曰。三年后果迁化。还端的也无。渊曰。摩尼达唎吽癹吒。渊令不易出。出则风行草偃。而便懒之獘。靡然易向。然复不驰刺檀家。日以锄钁为佛事。普请归。忽拈拄杖。告众曰。离却色声言语。道将一句。来众无对。渊曰。动静色声外。时人不肯对。世间出世间。毕竟是谁会。言讫倚杖。当轩庄立而逝。

赞曰。余读东山演祖语录。则青山白云。开遮自在。嗣后尊宿肖之者几几。岂碧潭明月。捞捷方知乎。今拣道林数语。颇类之。不可不传之也。然月庵恣于孤硬。而道林继之。青阳解冻矣。万类不获荣。愿者未之有也。

白杨顺禅师

法顺禅师者。绵州文氏子也。弃冢行脚。观宝轮藏迅转。顿彻教外别传之旨。得受记于龙门佛眼。同出佛眼门者。有高庵悟竹庵圭雪堂行辈。顺住白杨时。其同门俱播令名矣。独白杨败屋数楹。东倾西压。以木丫支拄焉。顺日携钵袋。走抚之乡城。至晚或负斗粟而还。及门数十人乐与之。俱每夜参。必端据木床。徒属或栗足侧耳而听曲折。顺曰。好事堆堆叠叠来。不须造作与安排。落林黄叶水推去。横谷白云风卷回。寒雁一声情念断。霜钟才动我山摧。白杨更有过人处。尽夜寒炉拨死灰。忽有个衲僧出来道。长老少卖。弄得恁么穷乞相。山僧祇向它道。却被你道著。又曰。鸡啼晓月。狗吠枯桩。只可默会。难入思量。看不见处。动地放光。说不到处。天地玄黄。抚州尺六。状纸原来。出在清江。大众分明话出人难见。昨夜三更月到窗。又曰。风吹茅茨屋脊漏。雨打阇黎眼睛湿。恁么分明却不知。却来者里低头立。顺住白杨既久。激励学者。妙有方略。虽枯淡不堪。有青原绍灯辈。始终侍从。后俱出世。大显其声。顺老疾。一日诸山趋询。顺起示众曰。久病未尝离木枕。人来多是问如何。山僧据问随缘对。窗外黄鹂口更多。只如七尺之躯甚处受病。众中具眼者。试为山僧指出病原。看众争下语。顺乃拊掌一下。作呕吐声曰。好个木枕子。便趋寂。依法阇维。收五色舍利。并诸不坏者。曰目睛齿舌数珠。[療-(日/小)+土]于寺西。初顺在龙门时。云居虚席。闻高庵悟表里端劲。趋龙门聘之。悟固辞。佛眼勉其出住。悟仍不就。顺告悟曰。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盖素分也。况云居为江右名刹之首。安众甚便。沾沾小节。奚足喜焉。君应之。顺虽不敏。愿请为辅。悟乃欣起。于是顺自为藏主。邀贤真牧任维那。通乌头典知客。应庵华莅副寺。德用为监寺。自圆为首座。故佛眼之风大振焉。

赞曰。余初阅师行实。疑其为踽凉之士。逮味师语句。乃政黄牛端狮子之上也。高庵最劲挺。不近人情。师降尊招贤。阐扬一代时教。其迹岂可测哉。然其示枯淡于一时。流膏腴于百代。於戏尚矣。

径山涂毒策禅师

涂毒禅师。名智策。祖籍天台陈氏。幼入塾强记。父携游桐柏宫策。见古石相。问曰。此为谁。其父曰。周之义士伯夷叔齐也。策低首。良久曰。审如是。则人世富贵不足取矣。父奇之。又过护国寺。遍观僧寮佛舍。恍忆前因。坚求脱白。父亦不阻其志。遂为大僧。首谒国清光。光指见万寿圆。圆曰。甚处来。策对曰。天台。曰。见智者大师么。策曰。即今亦不少。曰。因甚在你脚跟下。策曰。当面蹉过。圆曰。上人不耘而秀。不扶而直。款之不可。闻云岩游老人退居武宁。策趋求依。道经云居。阻雪月余。偶闻板声大悟。不俟霁。达武宁。适游庭坐。乃指策曰。何处见神见鬼来。策曰。打破虚空。全无把柄。游摇手曰。未在。策曰。东家暗坐。西家厮骂。游大喜曰。他日起家。一麟足矣。于是亲侍。久之辞应双径。游谓策曰。阐扬一代时教。必须福与慧齐。汝福不逮慧。吾为汝忧。策对曰。惟愁己眼不明。己眼若明。即独对圣僧吃饭。何歉焉。游以为贤。既而果策一人大唱黄龙之道。盖游初为儒生。不屑贡籍。弃名。出成都。道遇黄山谷。山谷见游风骨不凡。乃同舟下江陵。竟染衣匡庐。而投机于湛堂准。准之师真净文。文师黄龙南。是南为游之四世祖也。游年九十三。退休武宁。扁曰典牛。典牛之户。无冗履闲。和牧牛颂。寄张无尽居士。其颂曰。两角指天。四蹄踏地。拽断鼻绳。牧甚屎屁。无尽发笑曰。狂翁故态也。策主丛席。其拈提大类湛堂。操重坚劲。又似黄龙。故黄龙三关之旨。至策为之一新。尝举教中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虽然恁么正是捕得老鼠。打破油瓮。怀禅师道。汝眼在甚么处。虽则识破释迦老子。争柰拈[飢-几+追]舐指。径山则不然。色见声求也不妨。百花影里绣鸳鸯。自从识得金针后。一任风吹满袖香。又曰。一见便见。犹隔铁围。玄沙老汉脑后痛锥名高。岂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庆元庚申秋。上堂抚法座曰。此床子我不复临矣。汝等当以文祭我。明日沐浴。更衣端坐。命供头设祭。弟子如命。鞠躬拜跪。宣其文。策倾听。至尚飨。为之一笑。遂引声曰。四大既分飞。烟云任意归。秋天霜夜月。万里转光辉。竟化。

赞曰。眇视报缘。独尊道眼。盛衰之迹。何足浼焉。此盖中峰赞公生平之略也。或怪公大泄典牛之气。门士如云。全不肯诺。岂王刀有异耶。抑精金跃冶乎。虽然不肯诺中即肯诺矣。末法觅人肯诺。起自雌黄。哀哉。

南宋元明僧宝传卷五

猜你喜欢
  卷之三·牧云通门
  七 集·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第二十一下·道宣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第四·佚名
  宝峰英禅师·惠洪
  顯揚聖教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教学品法句经第二(二十有九章)·佚名
  卷第一·佚名
  卷第三十一·普瑞
  千山剩人和尚语录卷之三·函可
  碧鸡山居随笔(三则)·太虚
  潭州开福禅寺第十九代宁和尚语录卷上·开福道宁
  发扬社会化的佛法·太虚
  卷一百八(竺难提译)·佚名
  禅林宝训卷第二·净善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金水桥陈琳抱妆盒·臧懋循

    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杂剧(元)无名氏撰●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楔子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李美人御园拾弹丸 正名 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楔子〔

  • 苕溪渔隐词话卷二·胡仔

    元宗浣溪沙二阕南唐书云:“王感化善讴歌,声韵悠扬,清振林木,系乐部为歌板色。元宗尝作浣溪沙二阕,手写赐感化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问。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簌簌泪

  • 卷三十五·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三十五嘉善曹庭栋编靖逸小藁叶绍翁字嗣宗建安人博学工诗尝居钱唐卜隐于西湖之滨与葛天民往来酬倡靖逸小藁一卷辞澹意远颇耐人咀味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至今脍炙人口虽邨巷妇稚皆能

  • 志第十 礼乐十·欧阳修

    五曰凶礼。 《周礼》五礼,二曰凶礼。唐初,徙其次第五,而李义府、许敬宗以为凶事非臣子所宜言,遂去其《国恤》一篇,由是天子凶礼阙焉。至国有大故,则皆临时采掇附比以从事,事已,则讳而不传,故后世无考焉。至开元制礼,惟着天子赈

  • 吴世家第一·欧阳修

    呜呼!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时,黥髡盗贩,衮冕峨巍。吴暨南唐,奸豪窃攘。蜀险而富,汉险而贫,贫能自强,富者先亡。闽陋荆蹙,楚开蛮服。剥剽弗堪,吴越其尤。牢牲视人,岭皞遭刘。百年之间,并起争雄,山川亦绝,风气不通。语曰:清风兴,群阴伏;日月

  • 卷一·岳珂

      张紫微原芝   高宗览娄陟明(寅亮)之议,垂意祖烈,诏择秦支,并建二王邸,恩礼未有隆杀也。会连岁芝生太宫,百执事多进颂诗,张紫微(孝祥)时在馆,独献文曰《原芝》。绍兴二十四年,芝生于太庙楹,当仁宗、英宗之室,诏群臣观瞻,奉表文

  • ●卷一百七十·徐梦莘

      炎兴下帙七十。   起绍兴六年九月八日癸酉,尽十二月五日戊戌。   八日癸酉,车驾幸平江府。   十日乙亥,韩世忠来朝。   王庶知荆南府荆湖北路经略安抚使。   王庶被召出川至镇江府除荆湖北路安抚使知鄂州

  • 卷一【阙】·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一【阙】     元 郝经 撰 年表【阙】

  • 光绪乙酉(十一年)·佚名

    正月十一日正月十二日五月十三日正月十四日正月十五日正月十六日正月十七日正月十八日正月十九日正月二十一日正月二十二日正月二十三日正月二十四日正月二十五日正月二十六日正月二十七日正月二十八日正月二十九日二

  • 卷四·彭百川

    <史部,杂史类,太平治迹统类钦定四库全书太平治迹统类卷四宋 彭百川 撰真宗祥符景德四年十一月庚辰中书以事闻上拱揖不答王钦若曰非圣朝承平岂能振举王钦若旣以城下之盟毁寇凖上谓钦若曰今将奈何钦若度上厌兵即谬曰

  • 魏纪一 世祖文皇帝上黄初元年 (庚子、220)·司马光

    魏纪一 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 [1]春,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薨。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

  • 卷四十七·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四十七训将士一康熙十年辛亥十月壬辰上谕宁古塔将军巴海曰朕向闻尔贤能今侍朕左右朕益知尔矣飞牙喀赫哲虽已降服然其性暴戾当善为防之

  • 恤赏例·佚名

    目录 严禁溺女 育婴堂条规 试用杂职微员病故酌给资助 兵民等猝遇暴风照例赏恤 通省学租银两仍由县自行移给 文武员弁因公出洋落水淹毙及打仗阵亡,议给葬祭银两 微员路费,如莅任未满五年遇有丁忧病故,眷柩实在无力回籍,准

  • 卷六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六十四职官考官品【臣】等谨按马端临考自周秦迄宋有命有班有品分十八门而着代名於其下品同代异者各加细注详矣宋以後但一品至九品分正从焉辽史百官

  • 卷十一·刘玉汝

    <经部,诗类,诗缵绪>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缵緖卷十一     元 刘玉汝 撰 小雅三 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怃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怃予慎无辜 乱之初生僭始既涵乱之又生君子信谗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

  • 佛说决罪福经卷下·佚名

    慧法菩萨白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受佛五戒。或受十戒。或作沙门受二百五十戒。欲求度世道宿罪所庶不得如意。或宿命行恶怨憎四起。或短命或处乱世横为时乘。行鬼所病命在呼吸。其人至心归命求救。宿罪所追当云何灭之

  • 奇特旅行记·凡尔纳

    移民美国的法国人卡斯卡贝尔先生决定带领一家人从美国回到法国,他们做好了准备,以巡回演出的方式乘坐一辆大篷车出发了。但是他们却选择了一条不可思议的旅行路线,并且戏剧般返回家乡。卡斯卡贝尔一家的奇特旅行都发生了

  • 孟子字义疏证·戴震

    中国清代哲学著作。戴震著。初稿题为《绪言》,修改稿为《孟子私淑录》,1777年定稿为《孟子字义疏证》。1778年左右,曲阜孔继涵曾选辑若干种刻为《戴氏遗书》,收入《微波榭丛书》。此后主要版本有清光绪《端溪丛书》本